Ⅰ 納粹德國以閃電戰文明,二戰生產了多少坦克
1、坦克
I號輕型坦克:生產年份1934-1938年;製造數量2288輛;
II號輕型坦克:生產年份1937-1944年;製造數量1856輛;
III號中型坦克:生產年份1937-1943年;製造數量5774輛;
IV號中型坦克:生產年份1936-1945年;製造數量8553輛;
V號「黑豹」中型坦克:生產年份1943-1945年;製造數量5984輛;
VI號「虎」式重型坦克:生產年份1942-1944年;製造數量1347輛;
VI號B「虎王」重型坦克:生產年份1943-1945年;製造數量492輛;
「鼠」式超重型坦克:生產年份1945年;製造數量2輛;
Pz 35(t)輕型坦克:生產年份1936-1940年;製造數量434輛;
Pz 38(t)輕型坦克:生產年份1939-1942年;製造數量1414輛。
2、坦克殲擊車/自行反坦克炮
「斐迪南/象」式重型坦克殲擊車:生產年份1943年;製造數量91輛;
「獵虎」重型坦克殲擊車:生產年份1944-1945年;製造數量70~88輛;
「獵豹」重型坦克殲擊車:生產年份1944-1945年;製造數量415輛;
IV號坦克殲擊車:生產年份1943-1945年;製造數量1977輛;
「追獵者」坦克殲擊車:生產年份1944-1945年;製造數量2827輛;
I號自行反坦克炮:生產年份1940-1941年;製造數量202輛;
「黃鼠狼I」型自行反坦克炮:生產年份1942年;製造數量170輛;
「黃鼠狼II」型自行反坦克炮:生產年份1943-1944年;製造數量852輛;
「黃鼠狼III」型自行反坦克炮:生產年份1942-1944年;製造數量1736輛;
「犀牛」自行反坦克炮:生產年份1943-1945年;製造數量494輛。
3、突擊炮
III號突擊炮:生產年份1939-1945年;製造數量11385輛;
IV號突擊炮:生產年份1943-1945年;製造數量1139輛;
「灰熊」重型突擊炮:生產年份1943-1945年;製造數量306輛;
「突擊虎」重型突擊炮:生產年份1943-1944年;製造數量19輛;
33B型突擊步兵炮:生產年份1942年;製造數量24輛。
4、自行火炮/自行步兵炮
「黃蜂」自行火炮:生產年份1943-1944年;製造數量676輛;
「野蜂」自行火炮:生產年份1943-1945年;製造數量714輛;
「野牛I」自行步兵炮:生產年份1940年;製造數量38輛;
「野牛II」自行步兵炮:生產年份1941年;製造數量12輛;
「蟋蟀」自行火炮:生產年份1943-1944年;製造數量389輛;
42型自行火箭炮:生產年份1943-1945年;製造數量240輛;
「卡爾」超重型自行臼炮:生產年份1940-1942年;製造數量7輛。
5、自行高射炮
I號自行高射炮:生產年份1941年;製造數量24輛;
38(t)型自行高射炮:生產年份1943-1944年;製造數量141輛;
「傢具搬運車」自行高射炮:生產年份1944-1945年;製造數量240輛;
「東風」自行高射炮:生產年份1944年;製造數量43~45輛;
「旋風」自行高射炮:生產年份1944-1945年;製造數量84~122輛;
「球形閃電」自行高射炮:生產年份1944-1945年;製造數量6輛。
6、輪式裝甲車
SdKfz 13/14型裝甲車:生產年份1932-1935年;製造數量187輛;
SdKfz 221型裝甲車:生產年份1935-1940年;製造數量339輛;
SdKfz 222型裝甲車:生產年份1937-1943年;製造數量990輛;
SdKfz 223型裝甲車:生產年份1936-1944年;製造數量567輛;
SdKfz 231型裝甲車(6輪):生產年份1932-1937年;製造數量123輛;
SdKfz 231型裝甲車(8輪):生產年份1936-1943年;製造數量607輛;
SdKfz 232型裝甲車(6輪):生產年份1932-1937年;製造數量40輛;
SdKfz 232型裝甲車(8輪):生產年份1936-1943年;製造數量150輛;
SdKfz 234型裝甲車:生產年份1943-1945年;製造數量478輛。
7、半履帶裝甲車
SdKfz 250型裝甲車:生產年份1941-1945年;製造數量6628輛;
SdKfz 251型裝甲車:生產年份1939-1945年;製造數量15252輛。
Ⅱ 急求二戰時德國閃擊戰所用的坦克介紹!!最好比較全面的(百度找不到) 謝謝!!
PzKpfw II輕型坦克(II號坦克)
1934年,德軍開始發展一種10噸重裝備20mm炮的裝甲車輛。在1935年初,許多德國廠商都提供了他們的原型車設計,如Krupp、MAN(只有底盤)、Henschel(只有底盤)、戴姆勒——賓士(農用拖拉機改進而來)。Krupp第一個拿出設計方案,是放大了的LKA I版本,作了少量的改動,裝備了新的武器,但該設計被否決。隨後,決定利用MAN的底盤和賓士的外殼。在1935年末,MAN生產了最初的10輛Las 100坦克,後來改名為Ausf a1。它比I 號坦克大,但仍是作為輕型訓練坦克,由於III號和IV號坦克生產的延誤才投入了戰斗。最初的型號Ausf a1/a2/a3/b是早期生產的,主要用於測試,但仍服役到1941年中期。Ausf a1/a2/a3裝備了Maybach HL 57 TR發動機,而Ausf b是HL 62 TR發動機。從1935末年到1937年3月,它們共生產了超過110輛。它們的懸掛系統由I號坦克發展而來,由三對負重輪組成,外部有一鋼架聯結。這幾型坦克只是在發動機和冷卻系統上有差別。
1937年3月,新的Ausf c出現了,帶有新的懸掛系統,由五個獨立的負重輪組成,這成為以後的II號坦克的標准。Ausf c生產了約2000輛,主要用於訓練和作戰,它是主要的生產型號。在1938年5月,生產了Ausf D/E型,才用了Famo/Christie懸掛系統。1940年,由於D/E型缺乏越野能力,它們退出了服役,被改裝為輔助車輛。從1940年到1943年,又發展了Ausf C的新的改進型,即Ausf F/G型。
II號坦克由不同的廠商生產,Ausf a1到b有MAN和賓士生產,Ausf c到C由MAN、賓士、Henschel、Wegmann、Alkett、MIAG和FAMO生產,AusF D/E由MAN生產,Ausf F由FAMO生產,Ausf G由MAN 生產。所有的II號坦克都裝備20mm的KwK 30 L/55或新的KwK 38 L/55(都是由原來的Flak 30/38 20mm火炮發展而來)。在北非的II號坦克都對通風和過濾系統做了改進。一些標準的Ausf A/B/C型還加裝了煙幕發射器,並同Flammpazer II在1941/42年的蘇聯參戰。
同I號坦克一樣,II號坦克首次登場是在西班牙,當時少量的II號坦克參戰,實戰證明,他不是裝備了45mm火炮的蘇聯T-26s的對手。II號坦克隨裝甲部隊大量使用是在波蘭和法國戰役中,後又大量在隆美爾的非洲軍團中使用,在蘇聯戰場中較少看到它的身影。II號坦克裝甲薄,防護能力差,而它的20mm火炮也證明對付其他裝甲車輛效果不佳。它在戰斗中沒有能起到太大的作用,但為指揮官提供了大量的經驗。同其它坦克一樣,以它的底盤發展一系列變形車如Marder II、Wespe等。
從1939年12月起,又開始一系列項目發展專門的戰場偵察坦克,開發了VK 901、VK 903、VK 1601、VK 1301等,但這些項目最終都取消了。作為這些發展的延伸,生產了Ausf J(VK 1601)和Ausf H(VK 903)。在1943年,7輛VK 1601(Ausf J)被裝備到東部前線的第12裝甲師,1944年,其中一輛被改裝為搶救車輛。在1944/45年,同樣的車輛裝備到116裝甲師的搶修部隊。這些設計最終導致了Panzerspahwagen Ausf L的出現。Krupp一直在嘗試用II號坦克的底盤和部件來設計自行火炮,並進行了一系列的嘗試。
部分II號坦克在若曼底戰役時仍在服役,甚至服役到了1945年。Panzerkampfwagen II也在德國的一些盟國服役,如斯洛伐克、保加利亞、羅馬利亞和匈牙利,戰後,還有少量在黎巴嫩軍隊中使用(可能來自羅馬利亞)。
型號: Ausf A/B/C Sd.Kfz.121
車重: 9500 kg
乘員: 3 人
發動機: Maybach HL 62 TRM/6-
cylinder/140hp
時速: 公路 40 km/h
行程: 公路:200 公里
越野:125 公里
車長: 4.81 m
車寬: 2.28 m
車高: 2.02 m
武器: 20 mm KwK 30或38 L/55
7.92 mm MG34
彈葯: 20 mm--180發 7.92 mm--3525發
裝甲: 5--14.5 mm
型號: Ausf L(Luchs)Sd.Kfz.123
車重: 11800 kg
乘員: 4 人
發動機:Maybach HL 66 P/6-cylinder/180hp
時速: 公路 60 km/h
行程: 公路:200 公里
越野:175 公里
車長: 4.63 m
車寬: 2.48 m
車高: 2.21 m
武器: 20 mm KwK 38 L/55 7.92 mm MG34
彈葯: 20 mm--320發 7.92 mm--2280發
裝甲: 10--30 mm
Pzkpfw-Ⅳ型 中型坦克(Ⅳ號坦克)
Perzf-Ⅳ型坦克(PzkpfwⅣ)即Ⅳ號坦克,為二戰德軍裝甲部隊的主力武器之一,是戰爭期間唯一保持連續生產的坦克。希特勒於1934年下令開始研製裝備75mm火炮的Ⅳ號坦克,Ⅳ號坦克的研製目的主要是作為對輕型坦克的火力支援。1937年10月第一輛A型坦克出廠,戰前Ⅳ號坦克的A、B、C型僅有小批量生產,大多用於測試和訓練,但波蘭戰役中的部分參戰坦克受到部隊的高度贊譽。1939年10月D型投產,成為最初的生產型。1940年E型投產,1941年F型(F1)投產,Ⅳ號坦克F1型之前主要武器皆為短身管的75mm火炮。至蘇德戰爭開始時,Ⅳ號坦克裝備數量不過數百。
戰爭開始後,面對蘇聯新型的T-34和KV-1坦克,德國性能最好的Ⅲ、Ⅳ號坦克也大為遜色。短管坦克炮穿甲能力嚴重不足,相當部分反坦克任務只能依靠步兵火力完成。而且德國坦克的裝甲薄弱,難以抵擋蘇聯步兵反坦克武器攻擊。但德國坦克戰術運用的出色,以及良好的步坦協同,所以能夠避實擊虛,在戰爭初期取得很大戰果,此外蘇聯各級軍事指揮的無能也促成了這一結果。但Ⅳ號等坦克的性能劣勢是無法迴避的,隨著蘇聯紅軍戰術指揮能力的逐步回復,結果就是德國在莫斯科戰役的慘敗。
而後,德國人除開始研製新型的「虎」式和「黑豹」式坦克外,也開始對Ⅲ、Ⅳ號坦克大加改進。首先Ⅳ號坦克F1型改裝長身管75mm火炮,成為F2型,然後42年G型投產,兩種型號坦克的增強了裝甲,火力也大為加強,勉強可對抗T-34/76。此外Ⅳ-F2型也運至隆美爾的非洲軍團,該坦克火力強、結構好,是當時非洲戰場德意軍隊最倚重的裝備。
1943年H型和J型投產,進一步提升了火力和防護,產量均超過3000輛,在數量上逐步取代Ⅲ號坦克成為德軍裝甲部隊的主力。在斯大林格勒、庫爾斯克、西西里島、諾曼底、阿登等戰役中,Ⅳ號坦克一直是沖鋒陷陣的主力之一。由於德國生產能力不足,因此結構簡單、性能穩定的Ⅳ號坦克一直保持了批量生產,以彌補德軍「虎」式、「黑豹」式數量的不足。整個戰爭期間,Ⅳ號坦克總產量達8000輛以上。
此外,Ⅳ號從戰爭初期開始就推出變形車,包括旋風式自行高炮、野蜂式150mm自行榴彈炮、熊式155mm自行榴彈炮等。最重要的當屬以Ⅳ號底盤發展的驅逐戰車,安裝了75mm和88mm反坦克炮,簡稱「Ⅳ驅」。這些變形車數量達2859輛,在各個戰場的德軍裝甲兵團、裝甲炮兵以及步兵部隊中都有廣泛使用。
戰後,一些Ⅳ號坦克以及Ⅲ突、Ⅳ驅等被敘利亞等國家購買,參加了早期的中東戰爭,到1967年仍可在戈蘭高地戰場看到Ⅳ號身影。
型號: Ⅳ-G
重量: 23.5噸
人員: 5人
發動機: Maybach HL120TRM 300馬力
時速: 公路40km/h
行程: 公路210km
越野130km
載油量:470升
長: 6.63m
寬: 2.88m
高: 2.68m
主要武器 75mm KwK 40 L/43炮,備彈87發
輔助武器 2 X 7.92mm MG34機槍,備彈2250發
彈葯: 75mm - 87發 7.92mm - 2250發
裝甲: 5-5mm
爬坡性能 30°
涉水深度 1m
越障高度 0.6m
越壕寬度 2.2m
「鼠」式超重型坦克
1942年6月8日,德國著名的坦克設計師波爾舍博士在會見希特勒的時候提出發展超重型坦克,希特勒當日即任命波爾舍為總設計師,研製一種安裝有128mm或150mm火炮的超級重型坦克,這就是「鼠」式坦克的來歷。1943年1月12日,德國陸軍兵器局召集了各有關廠家下達研製任務,參加研製的廠家有:克虜伯公司,西門子公司,戴姆勒-賓士公司,斯可達公司和阿爾凱特公司等,有阿爾凱特公司負責總裝任務。1943年12月23日,在阿爾凱特公司的試驗跑道上進行了「鼠」1坦克的行駛試驗,獲得成功,不過當時炮塔沒有澆鑄,用的是55t的混凝土炮塔作為替代品。1944年1月10日,該樣車被運到斯圖加特附近的博普林根試驗場,進行了更廣泛的試驗,除了懸掛裝置強度不夠和出現一些其他的小故障外,都還令人滿意。但是它的最大速度只有22km/h,持續速度只有13km/h。隨後希特勒命令波爾舍博士在1944年6月之前製造出有炮塔的裝有武器的完整「鼠」式坦克。1944年3月20日,第二輛樣車「鼠」2式坦克的車體被運到了博普林根,不過其他的部件直到6月9日才全部運到,並開始新的試驗。1944年10月,「鼠」1坦克和「鼠」2坦克都被運到柏林郊區的庫麥斯道夫試驗場作進一步的試驗,試驗開始不久,「鼠」2式樣車由於發動機和發電機軸匹配不當,發生了柴油機曲軸損壞的嚴重故障,而新製造的發動機直到1945年3月才運到庫麥斯道夫,組裝沒有出現什麼問題,但是隨後不久德國就戰敗了。
「鼠」式超重型坦克只生產了兩輛樣車,還有9輛正在生產過程中。原計劃生產150輛,但是由於二戰的進程,基本上「鼠」式坦克沒有發揮什麼作用。
「鼠」1坦克裝上了炮塔,炮塔上裝有一門128mm的火炮和一門並列75mm火炮,動力裝置是MB509汽油機,車體表面塗三色迷彩。「鼠」2坦克未裝炮塔,動力裝置為MB517柴油機,表面塗兩色迷彩。這兩輛樣車在德國投降前並沒有參加最後的戰斗,在蘇軍最後攻克柏林前,德軍把這兩輛樣車都炸毀了。蘇軍在戰後將各處繳獲的車體部件拼湊成一輛完整的「鼠」式坦克。
「鼠」式坦克火力強大,防護堅固,但是它極差的機動能力幾乎使它只能在原地作為固定的火力點,而且生產的比較晚,數量也很少,根本無法挽救第三帝國必然滅亡的命運。
型號: PzKpfw VIII 鼠 型
重量: 188000kg
人員: 6人
發動機: MB509/MB517 Diesel
最大時速: 公路/越野:22/n.a. km/h
最大行程:公路/越野:192-300/87-135km
長: 10.09m
寬: 3.67m
高: 3.66m
武器:128mm KwK 44 L/55 ; 75mm KwK 44 L/36.5
彈葯:128mm炮彈 32發 75mm炮彈 200發
裝甲:200mm
爬坡性能:30度
涉水深度:1.6m
越壕寬度:3.00m
Ⅲ 二戰德國的III型坦克
二戰時期德國三號坦克,1933年,阿道夫·希特勒命令研製一種15噸的新型坦克。研製人員將一種新型的裝甲車裝備了37mm或50mm火炮和兩門MG34機槍後改裝為坦克。海因茲·古德里安為新組建的裝甲師裝備了大量的該型坦克,為以後的德軍坦克打下了基礎,在坦克發展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三號坦克是戰爭初期德軍閃電戰中的主力突擊坦克,伴隨著德軍征服了法國。但隨著T-34坦克的誕生也宣布了三號坦克的退役。
三號坦克(德語:Panzerkampfwagen
III)為德國生產的一款坦克,並廣泛地投入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三號坦克被設計為專對付敵方裝甲戰斗車輛,並與支援步兵的四號坦克並肩作戰,大量使用於戰爭德軍活躍的的1941年至1942年,然而隨著盟軍新型坦克大量投入後,其有限能力無法趕上敵方坦克性能而過時,大部份用途被逐漸為強化後的四號坦克所取代,只有少部份在戰爭後期擔當步兵支援的角色。從1936年至1943年,德國一共生產約5700輛三號坦克,並以其與底盤為基礎發展出三號突擊炮,一直生產與使用到戰爭結束。
主要參數
人員:
5
men
發動機:
Maybach
HL
120
TRM
/
12-cylinder
/
265hp
Maybac
h
HL
120
TRM
/
12-cylinder
/
265hp
速度:
公路:
40km/h土路:
23km/h
公路:
38km/h土路:
23km/h
行程:
公路:
165km
土路:
115km
公路:
165km土路:
115km
載油量:
320
litres
長:
5.52m
(with
the
gun)
/6.41m
(with
the
gun)/5.56m
(w/o
the
gun)
寬:
2.95m/
2.95m
高:
2.50m
/2.50m
武器:
50mm
KwK
38
L/42
2
x
7.92mm
MG34
(1
x
MG
-
hull)
(1
x
MG
-
coax)
50mm
KwK
39
L/60
2
x
7.92mm
MG34
(1
x
MG
-
hull)
(1
x
MG
-
coax)
彈葯:
50mm
-
79
發
7.92mm
-
2700
發
50mm
-
79
發
7.92mm
-
3750
發
裝甲:
10-37mm
/10-47mm
Ⅳ 二戰德國的III型坦克
二戰德國的III型坦克(PanzerkampfwagenIII)為德國在1930年代生產的一款坦克,並廣泛地投入於第二次世界大戰。被設計成打擊敵方裝甲戰斗車輛的它,與支援步兵的四號坦克並肩作戰。但不久後它也開始過時了,其大部份用途也逐漸為強化後的四號坦克所取代,只有少部份在戰爭後期擔當步兵支援的角色。
發展
在1934年1月11日,德國的古德里安要求陸軍部草擬開發一種最大重量為24噸,以及最高行進速度為35千米/小時的中型坦克,並打算將之作為德國裝甲師的主力坦克,以用作摧毀敵坦克。而德國的戴姆勒-賓士(Daimler-Benz)公司、克虜伯公司、MAN公司及萊茵金屬公司就生產了試驗型的坦克,並於1936年及1937年進行測試,最後戴姆勒-賓士公司的產品獲得取用。第一輛三號坦克在1937年5月竣工,以及其餘9輛都在同年完成生產。而到1939年才開始量產三號坦克。此外,在1937年至1940年間,德國政府計劃把三號和四號坦克標准化,以應付戰事。
三號坦克原來被計劃作為德國陸軍的主戰坦克,但經過蘇德兩方交戰後,證明了三號坦克的實力並不如蘇聯的T-34坦克。因此,三號坦克逐漸退出歷史舞台,並由強化後的四號坦克所代替。而於1942年,三號坦克N型終於面世,並裝配了75毫米L/24火炮,但這種炮的速度較低,只可執行反步兵及近距支援的任務。
裝甲
三號坦克A型至C型均裝上了以滾軋均質鋼製成的15毫米輕型裝甲,而頂部和底部分別裝上10毫米及5毫米的同類裝甲。但隨著武器的改進,這種薄弱的裝甲很明顯已經不足。因此,德國後來生產的三號坦克D型、E型、F型及G型皆換上新的30毫米裝甲。而以後的H型、J型、L型及M型更在坦克正後方的表面覆上另一層30至50毫米的裝甲。但是,由於三號坦克的尾部採用多層裝甲,使得它成了整架坦克的累贅,使得後來三號坦克無法有效率地作戰,不得不從前線退下來。
武器
在初期,德國政府打算以三號坦克作為打擊敵坦克的武器,因此打算為它配上了一支50毫米高速火炮。但當時德國陸軍的步兵被配上37毫米的反坦克炮,因此陸軍部認為它不需要50毫米的火炮,所以把50毫米火炮的方案擱置了。早期生產的型號(A型至E型,以及少量F型)被裝上37毫米的火炮,以應付1939年及1940年的戰事。但在後期,這些落後的火炮已經不敷應用,因此後來生產的三號坦克F型至M型都裝備上50毫米KwK38L/42及KwK39L/60型火炮以對抗敵人的戰車。
到了1942年,三號坦克作為主戰坦克已顯得落後了,因此陸軍部作出一個方案:繼續生產三號坦克,但只作為支援用。在1942年生產的N型因而配上75毫米KwK37L/24低速炮(四號坦克早期所使用的火炮),以取代三號突擊炮。
至於機槍方面,三號坦克A型至H型皆使用兩支7.92毫米機槍,以及一支在車身中的機槍。由G型開始則開始使用一支同軸MG34機槍以及一支在車身上的機槍。
機動性
三號坦克A型至C型皆裝上了230匹馬力的12汽缸梅巴赫HL108TR發動機,而以後的型號皆使用320匹馬力的12汽缸梅巴赫HL120TRM發動機。
投入戰斗
三號坦克主要用於針對波蘭、法國、蘇聯及在北非的戰事,亦有一部份參與了1944年在諾曼底及安恆的戰事。
型號
圖片說明:型號說明(來源:維基網路)
性能參數
乘員5人(車長、炮手、裝填手、駕駛員及通訊員)
長度5.52米
寬度2.90米
高度2.50米
重量22噸
裝甲70毫米裝甲
主要武器50毫米火炮
次要武器7.92毫米機槍x2
發動機12汽缸梅巴赫汽油發動機265匹馬力
懸掛系統扭力軸
平地時速40千米/小時
馬力/重量12.0匹/噸
最大行程155千米
Ⅳ 介紹一下二戰時德國的豹式和虎式坦克。
Pzkpfw-Ⅴ型「黑豹」中型坦克
Ⅴ號「黑豹」式坦克(或「豹」式)被推出的起因就是蘇德戰爭初期的「T-34危機」。德國原有坦克戰術性能偏重機動性,不太重視火力和防護,在「閃電戰」運用的初期其性能尚可,但進入蘇聯戰場,面對火力和裝甲強大的T-34和KV-1後,德國的Ⅰ、Ⅱ、Ⅲ、Ⅳ號坦克,以及35t、38t等就面臨被動挨打的地步。除加緊改進Ⅲ、Ⅳ號坦克外,古德里安等將領在1941年底的時候強烈要求研製新型坦克。1941年11月25日,希特勒命令戴姆勒-賓士、MAN等公司研製30噸級坦克以對抗T-34/76。
賓士公司先後研製出VK3001和VK3002原型車,但由於和T-34/76過於相象,以會導致戰場識別困難的理由都被否決。MAN公司也推出了VK3002原型車,和賓士公司的VK3002一同在希特勒生日1942年4月20日那天向希特勒進行了展示,而後MAN公司的設計最終獲得批准。VK3002原型車的炮塔象T-34坦克一樣置於車體前部,但後來生產的炮塔都置於車體中部,因此「黑豹」式可以擁有更長的火炮身管,具備了火力性能上的先天優勢。1942年12月,「黑豹」正式生產型投產,被定為PzKpfw V Ausf D型,次年1月首批「黑豹」D型出廠。此時的豹式以遠遠超出原先設計要求的30噸級,前裝甲也由最初要求的60mm增加為80mm,坦克全重達到了44噸。「黑豹」與先前的德國坦克截然不同,最先採用了傾斜裝甲。豹式坦克採用了660mm寬履帶,強力的發動機(從D2開始更換裝了高達700馬力的HL 230P30發動機,此發動機成為豹式的標准動力裝置),機動越野性能非常優秀。
為了等待「黑豹」坦克的出廠,德國的「堡壘作戰」一推再推,終於在1943年7月5日開始。好容易積攢的250輛豹D(D1)型參加了這場庫爾斯克坦克大會戰。首日有192輛豹式參加了進攻,但機械故障頻頻,再加上在一個雷場遭遇伏擊,當日倖存完好的豹式只剩40輛。戰場上,豹D坦克暴露了機械裝置嚴重不可靠,特別是齒輪箱的設計問題很難克服。豹D型只生產了534輛,而後1943年8月新的「黑豹」A型投產,改進了不少機械問題,加厚了炮塔裝甲,增加了兩挺7.62mm機槍,產量為1768輛。1944年3月改進後的「黑豹「G型投產,加強了車體裝甲,改進了傳動裝置,增加了車內三防通風裝置。豹G型生產直到戰爭結束,產量達到了3740輛,是豹式系列的數量最多的型號。1944年2月22日,希特勒親自簽發命令,將PzKpfw Ⅴ號坦克定名為「黑豹(panther)」坦克。
黑豹」坦克是德國二戰後期的成功作品,因此受到格外重視,在後期德國坦克生產中平均產量最高,D、A、G三中型號達到了6042輛。1944年5月還開始研製「豹」F型,但到戰爭結束只生產了20輛左右。此外,豹式的後繼型號豹2准備安裝88mm火炮,但只出現了原型車。
「黑豹」坦克與對方的T-34/85相比,防護性能絕對優於T-34/85,火炮口徑雖然為75mm,但70倍口徑的身管使得其穿甲能力高於T-34/85的85mm L/54.6火炮,甚至也高於虎Ⅰ坦克的88mm L/56火炮,更是從全方位性能上超過英美各型同類坦克。不過這一切的背後就是豹式全重高達44~46噸之多,幾乎和蘇聯的斯大林系列重型坦克一個級別。但同樣重量,IS2和IS3都算重型坦克,「黑豹」只算中型,頗有標准不同的緣由。豹式的工藝復雜,產量難以和T-34、M4「薛爾曼」等盟軍坦克相比,因此經常處於戰場上的數量劣勢地位。豹式還是最先安裝主動紅外夜視儀的坦克,開創了坦克夜戰設備的時代。
豹式坦克的變形車主要包括豹式指揮坦克和「獵豹」坦克殲擊車等。豹式指揮坦克產量多達1750輛,是豹式變形車數量最多的一種。而赫赫有名的「獵豹」殲擊車則有「二戰時期最優秀坦克殲擊車」的美稱,火力堪與「虎2」坦克相比,裝甲防護也超過了「虎1」式,再加上同豹式一樣出色的機動性,成為德軍最有力的反坦克武器。不過「獵豹」產量只有382輛。
基本數據(豹式G型)
生產數量
D、A、G型共6042輛
長度(含炮管)/寬度
8.86m/3.40m
高度
2.98m
重量
45.5噸
乘員數
5人
發動機
Maybach HL230 P30 700馬力
最高行進速度
公路46km/h,越野24km/h
最大行程
公路200km,越野177km
耗油量(升/百公里)
-
燃料載量
730升
爬坡性能
30°
涉水深度
1.8m
越障高度
0.9m
越壕寬度
2.45m
主要武器
75mm KwK 42 L/70,備彈79-82發
輔助武器
3 X 7.92mm MG34機槍,備彈4200-4800發
Ⅵ 德國閃電戰的真正時間是多少
二戰初期,納粹德國軍事家打造的閃擊戰,攻勢凌厲,似乎無往而不利,27天內征服了波蘭,1天內征服丹麥,23天內征服挪威,5天內征服荷蘭,18天內征服比利時,39天內征服號稱「歐洲最強陸軍」的法國。
閃電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納粹德國使用的一種戰術,它充分利用飛機、坦克和機械化部隊的快捷優勢,以突然襲擊的方式制敵取勝,用機械化部隊來快速切割敵軍主力來達到預期效果。
閃電戰的核心元素是:速度、奇襲、集中。在軍事行動中,這三個要素既是戰略,也是戰術。戰略上整體協同,全局性強,戰術上精妙奇特,靈活多變。閃電戰充分利用了現代化戰爭工具飛機、坦克、裝甲車、摩托車的速度優勢,以超出對手反應的速度對敵人實行閃電般的打擊。
但前提是要保有制空權,然而在二戰後期,德國遭遇了擁有絕對空中優勢的美軍航空部隊,德軍的地面戰車都成了美軍飛機的活靶子,因此德軍無法使用閃擊戰。另外此戰術對後勤依賴度非常高,一旦汽油和彈葯糧食供應不上, 就會被殲滅。
(6)德國閃電戰用的是什麼坦克擴展閱讀
特點
以盡可能短的時間「折疊」空間
「時間就是軍隊」,「時間就是勝利」,爭取時間和奪取空間是軍事對抗的重要內容。在時間上先敵一步,可以得先機之利。在「巴巴羅薩計劃」中,德軍僅3個星期即在蘇聯境內推進縱深達400~600公里,其成功的原因是:
(1)「適時」;
(2)出人意料的主攻地點;
(3)欺騙活動;
(4)新的坦克「戰術」。
德軍閃擊戰應用軍事科技的新的優勢,依靠坦克集群的快速突擊,以及飛機的空中火力和縱深機降、傘降的高速配合,形成威力巨大的現代「撞城錘」。由於時空關系的改變創造的新的作戰理論,產生了時人難以想像的作戰效能。
以盡可能快的機動獲得最大限度的沖擊力
《孫子兵法》進攻戰的一個重要思路就是——兵貴神速。書中寫道:「進而不可御者,速也。」並對快速產生的沖擊力作了至美的比喻:「激水之急,至於漂石者,勢也;鷙鳥之疾,至於毀折者,節也。」
根據戰爭力學理論,軍隊戰鬥力取決於兵力、機動力和沖擊力,而機動力和沖擊力的大小都與速度有關,速度越快,沖擊力也就越大。二戰初的閃擊戰依靠裝甲集團高速度、大縱深的突襲,產生的沖擊力在軍事史上堪稱空前的。
將精神之力轉化為戰鬥力
在閃擊戰理論中,精神對作戰的勝利可謂是至關重要的作用。其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其一為攻其無備,出其不意。從西方的克勞塞維茨到東方的毛澤東,許多傑出的軍事家都十分關注作戰突然性,指出突然和不意,可以彌補兵力的不足。其二為震懾。
美軍在伊拉克戰爭的作戰計劃之一名為「震懾」行動,其實在閃擊戰的設計中,「震懾」正是希特勒、古德里安等追求的效果。
二戰時德國發起閃擊戰時其坦克數遠不如英法聯軍,甚至被稱為「窮人的戰爭」,然而「窮人」打敗了富人。在西線閃擊戰中,法軍大批部隊被震懾住,喪失了作戰意志,被俘人員竟多達185萬。
Ⅶ 介紹一下二戰時德國的豹式和虎式坦克。
Pzkpfw-Ⅴ型「黑豹」中型坦克
Ⅴ號「黑豹」式坦克(或「豹」式)被推出的起因就是蘇德戰爭初期的「T-34危機」。德國原有坦克戰術性能偏重機動性,不太重視火力和防護,在「閃電戰」運用的初期其性能尚可,但進入蘇聯戰場,面對火力和裝甲強大的T-34和KV-1後,德國的Ⅰ、Ⅱ、Ⅲ、Ⅳ號坦克,以及35t、38t等就面臨被動挨打的地步。除加緊改進Ⅲ、Ⅳ號坦克外,古德里安等將領在1941年底的時候強烈要求研製新型坦克。1941年11月25日,希特勒命令戴姆勒-賓士、MAN等公司研製30噸級坦克以對抗T-34/76。
賓士公司先後研製出VK3001和VK3002原型車,但由於和T-34/76過於相象,以會導致戰場識別困難的理由都被否決。MAN公司也推出了VK3002原型車,和賓士公司的VK3002一同在希特勒生日1942年4月20日那天向希特勒進行了展示,而後MAN公司的設計最終獲得批准。VK3002原型車的炮塔象T-34坦克一樣置於車體前部,但後來生產的炮塔都置於車體中部,因此「黑豹」式可以擁有更長的火炮身管,具備了火力性能上的先天優勢。1942年12月,「黑豹」正式生產型投產,被定為PzKpfw V Ausf D型,次年1月首批「黑豹」D型出廠。此時的豹式以遠遠超出原先設計要求的30噸級,前裝甲也由最初要求的60mm增加為80mm,坦克全重達到了44噸。「黑豹」與先前的德國坦克截然不同,最先採用了傾斜裝甲。豹式坦克採用了660mm寬履帶,強力的發動機(從D2開始更換裝了高達700馬力的HL 230P30發動機,此發動機成為豹式的標准動力裝置),機動越野性能非常優秀。
為了等待「黑豹」坦克的出廠,德國的「堡壘作戰」一推再推,終於在1943年7月5日開始。好容易積攢的250輛豹D(D1)型參加了這場庫爾斯克坦克大會戰。首日有192輛豹式參加了進攻,但機械故障頻頻,再加上在一個雷場遭遇伏擊,當日倖存完好的豹式只剩40輛。戰場上,豹D坦克暴露了機械裝置嚴重不可靠,特別是齒輪箱的設計問題很難克服。豹D型只生產了534輛,而後1943年8月新的「黑豹」A型投產,改進了不少機械問題,加厚了炮塔裝甲,增加了兩挺7.62mm機槍,產量為1768輛。1944年3月改進後的「黑豹「G型投產,加強了車體裝甲,改進了傳動裝置,增加了車內三防通風裝置。豹G型生產直到戰爭結束,產量達到了3740輛,是豹式系列的數量最多的型號。1944年2月22日,希特勒親自簽發命令,將PzKpfw Ⅴ號坦克定名為「黑豹(panther)」坦克。
黑豹」坦克是德國二戰後期的成功作品,因此受到格外重視,在後期德國坦克生產中平均產量最高,D、A、G三中型號達到了6042輛。1944年5月還開始研製「豹」F型,但到戰爭結束只生產了20輛左右。此外,豹式的後繼型號豹2准備安裝88mm火炮,但只出現了原型車。
「黑豹」坦克與對方的T-34/85相比,防護性能絕對優於T-34/85,火炮口徑雖然為75mm,但70倍口徑的身管使得其穿甲能力高於T-34/85的85mm L/54.6火炮,甚至也高於虎Ⅰ坦克的88mm L/56火炮,更是從全方位性能上超過英美各型同類坦克。不過這一切的背後就是豹式全重高達44~46噸之多,幾乎和蘇聯的斯大林系列重型坦克一個級別。但同樣重量,IS2和IS3都算重型坦克,「黑豹」只算中型,頗有標准不同的緣由。豹式的工藝復雜,產量難以和T-34、M4「薛爾曼」等盟軍坦克相比,因此經常處於戰場上的數量劣勢地位。豹式還是最先安裝主動紅外夜視儀的坦克,開創了坦克夜戰設備的時代。
豹式坦克的變形車主要包括豹式指揮坦克和「獵豹」坦克殲擊車等。豹式指揮坦克產量多達1750輛,是豹式變形車數量最多的一種。而赫赫有名的「獵豹」殲擊車則有「二戰時期最優秀坦克殲擊車」的美稱,火力堪與「虎2」坦克相比,裝甲防護也超過了「虎1」式,再加上同豹式一樣出色的機動性,成為德軍最有力的反坦克武器。不過「獵豹」產量只有382輛。
基本數據(豹式G型)
生產數量
D、A、G型共6042輛
長度(含炮管)/寬度
8.86m/3.40m
高度
2.98m
重量
45.5噸
乘員數
5人
發動機
Maybach HL230 P30 700馬力
最高行進速度
公路46km/h,越野24km/h
最大行程
公路200km,越野177km
耗油量(升/百公里)
-
燃料載量
730升
爬坡性能
30°
涉水深度
1.8m
越障高度
0.9m
越壕寬度
2.45m
主要武器
75mm KwK 42 L/70,備彈79-82發
輔助武器
3 X 7.92mm MG34機槍,備彈4200-4800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