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德國決定重啟煤炭和燃油發電,這是不管環保了嗎
有消息稱,德國決定重啟通過煤炭和燃油發電的法令,這是不是不管環保了。這一個消息,可以看到德國是在根據目前的國際形勢做出的反應。
在德國國內,佔大多數的民眾都是支持使用清潔能源,環保是大部分民眾認可的,這樣緊急通過煤炭和燃油發電的法令,或者是在應對目前的形勢,但不能說明德國會不管環保了,只是德國之前對國際作出的承諾,將會延緩實施。從德國目前的做大,也讓國際社會看到,他們的目標和承諾,是有“靈活的變通底線的”。
『貳』 將重啟又一座煤電廠,德國為什麼會選擇這樣做呢
德國之所以這么做,是因為歐洲的天然氣價格太貴了,為了節省天然氣的使用量,不得不重新啟用煤電廠發電。
總的來說,德國選擇重啟煤電廠,是因為使用天然氣發電成本太高,加之國內天然氣缺口大,就想著用煤炭發點來緩解天然氣發電的緊張。
『叄』 德國現在會使用煤氣嗎
德國:全面禁煤時代來臨
環境污染導致健康問題日益突出之際,德國於近日宣布將於2038年全面進入禁煤時代。
據歐洲時報德國版報道,近日,一個由來自德國工業界、工會、環保組織、科學界的28人組成的煤炭委員會經過了長達21小時的連續會議討論,生成一份336頁的報告,並最終以27票贊成,1票反對的絕對多數達成「退煤」共識——德國最晚將於2038年底實現全面退出煤炭發電,而未來4年內將停止運行超過12.5兆瓦的發電裝置,相當於24個煤電廠。
早在去年12月21日,德國最後一座位於魯爾工業區的黑煤煤礦在經歷了150年歲月風塵後徹底關閉,宣告了魯爾區曾經的支柱產業走向終點。
據悉,德國全面退出煤炭發電後,將主要由天然氣及可再生能源(風能、太陽能等)提供發電。目前,由於德國37.5%的電能來源於褐煤、硬煤發電,全面退煤在供電方面一定程度上仍需依靠進口來自波蘭以及捷克的核電、煤電。
根據德國此前公布的氣候行動目標,德國承諾將在2020年前將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至1990年排放水平的40%,並在2030年實現55%的減排目標。
『肆』 德國國務秘書稱德國將停止從俄羅斯進口煤炭和石油,對俄羅斯有哪些影響
西方歐美發達國家對於俄羅斯的經濟封鎖也是有目共睹的,在國際社會當中也確實引發了一大波震撼彈,但是由於俄羅斯幅員遼闊,擁有大量的煤炭以及天然氣石油資源,所以大多數歐洲工業發達的國家都必須要依靠俄羅斯的能源才能夠發展本國工業以及解決民生需求問題。
俄羅斯國內擁有大量的能源資源,在全球范圍之內也確實不缺市場,畢竟能源作為經濟發展的引擎,即便德國停止購買俄羅斯的能源,並不會減少其他國家對於俄羅斯能源的依賴程度,反而會加大從俄羅斯的購買力度。特別是對於中國而言,可以適當的增加儲備儲存,做到有備無患,這也不見得是一件壞事。
反而對於德國而言,由於長期依賴俄羅斯的能源市場,如今卻舍近求遠甚至也打算從美國購買能源,畢竟花更高的價錢享受一樣的商品服務,所以這也不見得是一個明智的選擇做法。
『伍』 30、40年代德國百姓是用天燃氣還是燒煤做飯
燒煤。
30和40年代正處於二戰時期,德國到了最後的強弩之末的時候,這時德國已經有了天然氣,但資源匱乏,僅僅在戰爭中運用,而且成本很高。德國的煤炭儲量很豐富,並且一般百姓是沒有天然氣供應的。
『陸』 二戰前夕,德國到底缺少哪些戰略資源
二戰前夕,德國缺少石油。
1939年8月23日二戰爆發前夕, 德蘇在莫斯科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德國得到蘇聯中立的保證後, 放膽發動侵略波蘭的戰爭。1939年9月1日4時45分, 德國軍隊大舉越過波蘭國境, 分北、西、南三路進逼華沙。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還包括一個《秘密附屬議定書》, 德國答應東南歐屬蘇聯的勢力范圍。
蘇聯在未通知德國的情況下, 於1940年4月24日對羅馬尼亞提出了最後通碟, 要求立即歸還比薩拉比亞, 割讓北布科維納。蘇聯限定羅馬尼亞政府24小時內務必作出答復。羅馬尼亞一屈服, 蘇軍便立即從空中和陸上蜂擁而入。這對希特勒而言, 簡直無異於打了他一個不聲不響的重重的耳光: 一戰後德國石油依賴羅馬尼亞,二戰所需要的石油很大部分也來自羅馬尼亞, 其餘不足部分通過戰爭中佔領其他油田來解決。當年德國對羅的石油依賴量達到94%。
不過羅馬尼亞的石油並不安全, 最大的普羅耶什蒂油田不斷面臨駐比薩拉比亞和克里米亞半島的蘇聯轟炸機威脅。蘇德戰爭打響後, 羅馬尼亞的油田和煉油廠就遭到從克里米亞半島奧德薩起飛( 直線距離約40公里)的蘇聯轟炸機95次轟炸。在當時德國海外石油來源已被切斷的情況下,希特勒本來是把羅馬尼亞油田視為主要油源的, 而俄國卻逼近了羅馬尼亞的油田, 希特勒對這一危險愈加感到惴惴不安。7月29日, 希特勒曾對他推行侵略政策的最親密的顧問之一約德爾說, 如果俄國佔領羅馬尼亞油田, 那就有可能不得不同俄國作戰。希特勒極需羅馬尼亞的石油, 於是積極扶持反蘇的安東尼斯庫上台, 在羅馬尼亞建立親德的軍事獨裁製度。
1940年10月, 德軍進駐羅馬尼亞後, 蘇聯的黑海出口受到嚴重威脅。匈牙利、羅馬尼亞、斯洛伐克、保加利亞, 相繼加人德、意、日軍事同盟, 大大加強了德國進攻蘇聯的南翼力量。至於西班牙、瑞典、土耳其等國, 形式上雖然保持中立, 但實際上都站在親德反蘇的立場上。總之, 法西斯德國在人侵蘇聯前夕已形成了很有利的戰略態勢。波蘭滅亡後, 德蘇之間的、「緩沖地帶」業已消失。被德軍佔領的那部分波蘭領土, 成了德國進攻蘇聯的軍隊集結地區。德國佔領丹麥、挪威後, 不僅改善了對西歐作戰的戰略態勢, 同時也有了東侵蘇聯的跳板。荷、比、盧、法投降, 英國退守英倫三島, 使希特勒基本上消除了東進的後顧之憂。至1941年4月初法西斯佔領了希臘等巴爾干國家後, 最後完成了對蘇聯西部月牙形的包圍。
1941年3月, 德國戰時經濟與軍備局發出警告: 德國石油儲備估計將在10月份耗盡。如果未來陷人消耗戰, 緩解石油壓力的惟一辦法就是利用蘇聯的石油。因此, 必須迅速奪取並利用高加索油田,至少應佔領邁科普和格羅茲羅。同時, 必須在敵方尚未完全破壞前奪取採油設備, 包括運輸工具, 才能保證一個月內恢復生產, 完成運輸還要一個月。如果這些目標不能實現,1941年9月1日後的作戰和國內經濟將面臨無法預計的嚴重後果。
1941年4月22日, 星期天, 凌晨3時, 法西斯德國出動約200架飛機, 突然襲擊蘇聯西部4個機場以及其他軍事基地、交通樞紐和重要城市, 並以數千門大炮猛烈轟炸蘇聯西部邊境地域。德軍以裝甲和摩托化部隊為先導, 由空降到蘇軍防禦縱深內的空降部隊配合, 從波羅的海至喀爾巴阡山一線約150公里寬的正面, 向蘇聯發起全線進攻。蘇德戰爭全面爆發。當時斯大林估計, 德軍的主攻方向將是穿過鳥克蘭奪取高加索的石油。
19世紀末, 裏海之濱的巴庫發現大油田, 產量最高曾接近蘇聯總產量的80%, 英國戰爭經濟部估計其800口油井1941年產量高達240萬噸, 比伊朗伊拉克、羅馬尼亞、墨西哥及荷屬東印度( 印尼)的總和還多。8月初, 希特勒躊躇滿志, 欣喜若狂, 以為勝利在望了。對高級將領大講戰爭經濟學, 認為烏克蘭的糧食、頓涅茨的煤礦和高加索的石油對德蘇雙方都是至關重要的, 因此主張加強南路兵力, 攻下基輔, 佔領克里米亞。希特勒沒有如願。直到1942年4月1日希特勒仍說: 「 如果我無法得到邁科普和格羅茲尼的石油, 我就不得不結束這場戰爭。」
蘇德戰爭爆發一年以後的1942年7月23日希特勒簽署的第45號作戰指令中, 還命令德軍佔領高加索地區的邁科普— 格羅茲尼油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