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二戰時期德國的經濟政策是什麼經濟情況和社會情況怎麼樣
全國經濟的迅速卡特爾化,為希特勒上台提供了經濟環境和金錢資助之外,這個結果本身也被上台後的納粹當作寶貴遺產和大好經驗繼承下來。納粹的經濟政策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在工業界大搞卡特爾,用巨額訂單喂養它們,整合出幾個高效又聽話的巨型戰爭齒輪來.
1924年到1933年,在德國國家銀行主席沙赫特和華爾街大佬JP摩根主導的道斯計劃和楊計劃之下,通過華爾街的國際財團經手流入德國的貸款總額為330億馬克,其中的最大三筆款項,分別建立和幫助了三家大工業卡特爾。
「卡特爾」這種壟斷形式最早就源於德國,詞根也是德語,指的是把小生產廠家由統一定價限量的協議聯合起來,控制某一種行業的整個市場,比方說OPEC組織 就是一個卡特爾。卡特爾的特點是簡單有效,缺點是不夠穩定,每人都有破壞協議的動機。但是在德國這種持重守信的地方比較合適,它從漢撒同盟時期開始就有一 個悠久的信用傳統,背信棄義的事不太流行。美國的資本進來之後,很快就看中了這種壟斷形式。銀行家們的操縱方法很簡單,控股其中最強的一個或幾個企業,讓 它們在一兩種基本產品上占絕對優勢,進而控制整個卡特爾。
三家最大的卡特爾分別是德國通用電力(A.E.G),聯合鋼鐵,I.G.法本,它們分別控制了電力、鋼鐵和化工行業,把握了德國的工業命脈。到1937 年,聯合鋼鐵和IG法本生產的爆炸物加起來佔全國總量的95%,著名的克虜伯軍火公司也在它們控制之下。這個不僅得益於美國貸款,還有美國的技術。美國的 投資者直接進了它們的董事會.
希特勒上台後沙赫特成為了內閣經濟部長,主導了納粹德國的經濟走勢,希特勒本身對經濟並不了解,不過是讓他放手去干而已。
金融體系方面:
羅斯福:1933年3月9日國會通過《緊急銀行法》恢復銀行信用;對有償付能力的銀行 , 允許盡快復業。
希特勒:1933年重新修訂的《銀行法》頒布,帝國銀行可以「創造就業匯票」進行貼現,以便為創造就業向新政府提供資金。取消帝國銀行的理事會,帝國銀行行長及董事會成員的任命權轉歸政府(就是便於國家控制銀行)。
羅斯福:從 1933 年 3月10 日宣布停止黃金出口開始,採取一個接一個的重大措施:4月5日,宣布禁止私人儲存黃金和黃金證券 , 美鈔停止兌換黃金 ;4月19日 , 禁止黃金出口,放棄金本位。
希特勒:拒絕接受國外借款,以生產作為德國貨幣的基礎,放棄黃金為本位。並停止所謂「外匯自由」,用直接易貨的方式來進行進出口貿易。
工業方面:
羅斯福:1933年通過《全國工業復興法》、《全國勞工關系法》,訂出各企業生產的規模、價格、銷售范圍置於國家監督之下;給工人們訂出最低工資和最高工時。
希 特勒:1934年通過《德國經濟有機結構條例》,在原有企業主聯合會及各壟斷組織基礎上,新設立了按部門和按地區的兩類經濟調節機構,形成一個自中央到地 方的龐大體系,對國民經濟進行干預和調節,有計劃的經濟使德國的工業發展速度超過了英、法、美。1932-1938年,德國生鐵產量由390萬噸上升到 1860萬噸,鋼產量由560萬噸上升到2320萬噸。
農業方面:
羅斯福:通過了《農業調整法》,鼓勵農民減產;大量銷毀農產品;給減產農戶補貼希 特勒:帝國糧食局及其下屬的數萬個基層機構,是希特勒政府幹預農業活動的基本工具。全部的農業事務,包括播種面積及作物類別、農業就業人數、化肥的分配、 飼料的購買、農產品義務上繳數量、農產品價格、經營農產品貿易的利用額、農戶的收入,甚至農民自己留用的脂肪量及運送給城市親友的蛋品數量等,都受到國家 的控制,避免生產過剩。
『貳』 二戰時期德國的經濟到底如何
一、德國為了擺脫危機,不得不加強國家干預經濟,通過公共工程消滅失業,加強工業的國有化,同時也保證私有化為經濟帶來活力。
由政府舉債,興建公共工程。
大力擴軍。
配給制。
多管齊下,就這樣創造了納粹德國的「經濟奇跡」,失業近乎絕跡,經濟增速超過20%,各種百廢俱興。
二、這種飲鴆止渴的刺激經濟,帶來了幾個大問題。
如果軍隊不再需要產品,經濟該何去何從?這就成為了二戰爆發的重要的經濟因素,如果納粹德國不發動戰爭,在未來經濟就會因為大量的債務和赤字崩潰。事實上,1936-38年,德國的平均工資水平下降了25%。所以,不斷發動對外戰爭,創造軍需訂單,就成為了維持經濟的必須手段。
在1936年左右,世界市場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而工業成品(德國出口的主要產品)的價格在下跌,德國政府越來越難以維持收支平衡,1933-36年,德國的出口下降了9%,進口同比上漲9%,帶來了嚴重的貿易逆差。在這樣的情況下,政府只能通過強行控制個人市場投資的方式來刮地皮。1934-38年,德國的非上市流通證券所佔的市場份額從超過一半下降到大約10%左右。
即使在戰爭爆發,西歐都被納粹佔領的情況下,德國無法將工業產品往已經工業化的西歐傾銷,資本流動無法構成循環,德國只能陷入資本的自我循環狀態。
所以可以知道,德國的擴張必然是「全球性」的,不以元首意志而轉移的,所謂「換取德意志民族更大的生存空間」,倒不如說是向東打開市場。但由於希特勒政權各方面的原因,德國沒能滅亡蘇聯,從而加速了其敗亡。
三、在戰爭爆發後,德國維持經濟和資源收入主要來源於以下幾點:
在佔領國的掠奪式經濟政策。在德國政府的「新領土」,德國買家以強制的極低價格購買當地原材料。所謂的「生存空間」理論又使德國強行掠奪佔領國資源,法國的全國近半的車皮被用來輸送貨物給德國;1940年,挪威喪失了自身經濟收入的20%,1943年時達到了誇張的40%。
在佔領國強制征發廉價勞動力。當然,對於抵抗激烈的波蘭人和猶太人,則送進集中營強制勞動。對於其他國家,主要是以廉價僱傭勞動力為主。直到1944年,強制佔領國勞工已經佔到德國全體勞動力的1/4,這個數字是極為驚人的。
與同盟、佔領地區傀儡國的貿易。由於英國封鎖,德國基本隔絕於世界市場,無法從美洲亞洲獲得戰爭資源,於是納粹只能在歐洲范圍內尋求貿易夥伴,比如說瑞典的鐵、羅馬尼亞的石油、西班牙的鎢。甚至在蘇德交戰之前,德國與蘇聯的貿易也非常繁榮,蘇聯利用原材料、糧食和石油從德國換取了大量的工業產品。
『叄』 從一戰戰敗到發動二戰,短短時間里德國哪來那麼多錢發展軍工
一戰以德國戰敗而告終,根據1919年簽訂的簽訂的《凡爾賽條約》條約,德國所需賠付的戰爭賠款高達2260億馬克,並且只能以黃金交付,這筆賠款在當時是一個天文數字,同時一戰後德國不僅丟掉了其海外的全部殖民地,國內的煤炭,鋼鐵行業也遭受重創。令人震驚的是,短短20年之後,德國就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那麼德國是如何做到的呢?德國哪來這么多錢發展軍工呢?除了沙赫特製定的經濟發展策略外,納粹德國為了發展軍工,還通過掠奪猶太人,限制國內消費領域的投入(把原來要投入消費領域的錢全部投到軍工領域)等方法來籌措軍工發展所需要的資金。
『肆』 二戰時期,德國的工業體系是怎樣的
工業體系的完整也在推動某一產業的高精尖,現在的中型工業國,比如德國就是這么走過來的,在德國崛起的那個時代,也就是二戰時期,德國的工業體系就是完整的,高精尖也是建立在完整工業體系基礎之上的。
觀點粗鄙,歡迎吐槽。
『伍』 二戰前,德國瀕臨破產,希特勒是靠什麼資本來振興德國經濟的
主要採取以下措施:
1.積極的財政政策,包括增加稅收、擴大國債和實行通貨膨脹
2.大規模的軍事采購和訂貨
3.剝奪猶太人資本
4.強制卡特爾化
5.
淘汰中小企業,擴大壟斷組織
6.政府全面干預國民經濟,推行國民經濟軍事化
7.一方面加強和擴大國家所有制,另一方面將國有財產轉到私人壟斷資本手中
8.擴大對外貿易
9.興辦公共工程
延伸
貨幣新經濟政策
1.拒絕接受國外借款,以生產為德國貨幣的基礎,而不以黃金為本位。
2.用直接易貨的方式來進行進出口貿易。
3.停止所謂「外匯自由」,即准許在貨幣方面實行賭博並按照政治情況,把私有的財產由國移到彼國。
4.當有了可以工作的人力和物資時,就製造貨幣,而不向外國借債。
社會福利政策
1.大力推行社會保險制度,增加和提高國民的社會福利。
2.擴大職工的有薪休假制度,修建了一批療養院和旅館,使工人享有過去只有資產階級才能享受的休假旅遊。
3.通過勞動美化活動來改善工人的勞動條件和勞動環境。
『陸』 第二次世界大戰怎麼影響德國的經濟
二戰之後,德國的工業基本完蛋了,主要工業設施都是盟國的重點打擊對象,基本都成了一片廢墟,東部更慘,毛子所過之地能拆的全部拆走了
各大工業城市都被炸成了一片廢墟,按照當時盟軍的估算,清理柏林的廢墟至少需要50年的時間,以至於丘吉爾在回憶錄中寫道「看到這一切,讓勝利者的心情盪然無存」
而且由於東德、西德被分開,原先的工業配套體系更是被一分為二(比如以光學儀器聞名的蔡司)
可以說德國經濟毀於一旦
戰後所說的西德奇跡,是指50年代,美英等從其在德國和歐洲的長遠利益考慮,千方百計盡快把西德納入西方營壘。它們首先採取了減少戰爭賠償和停止拆遷工業設備的措施,同時實行了對西德進行「救濟」和「援助」的計劃,繼而在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方面不斷開放綠燈,為西德的自我發展提供有利條件。1949年底,西德成為歐洲經合組織、歐洲委員會和魯爾國際管理機構的成員。1950年,根據北約決定,西德要承擔保衛歐洲的任務。1951年,西德加入歐洲煤鋼聯營條約。同年,美、英、法宣布結束對德戰爭狀態。1955年,西德正式加入北約和西歐聯盟。
1958年,西德成為歐共體成員國,等等。
到50年代末,西德實現了三大轉變,即由昔日的敵對國向西方政治盟友的轉變;由非主權國家向主權國家的轉變;由戰爭賠償國向西方市場重要合作者和競爭對手的轉變。這些轉變不僅對西德50年代經濟發展,而且對以後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都具有重大影響。
德國也.實行適應當時國情的經濟管理體制。50年代是西德實行社會市場經濟的准備和試驗階段。在這一階段,西德根據本國國情在處理國家與市場關系方面作了重要探索和嘗試。首先,在國民經濟恢復期間,為防止經濟無序發展,並為經濟發展創造基礎條件,對涉及國計民生具有戰略意義的經濟部門實行國有化或國家控股、參股的做法。鐵路、公路、航空、郵電、港口等基礎設施部門,因規模大、見效慢、盈利小,均由國家經營管理,屬國有企業。50年代,大約60%的電力生產,96%的電網和煤氣生產掌握在國家手中。此外國家對民營企業提供大量貸款和扶植
結果在50年代末,德國經濟迅速復甦
『柒』 二戰後聯邦德國為促進政治、經濟和社會全面協調發展採取的舉措有那些
二戰後德國解體,分裂成為聯邦德國(西德)和民主德國(東德)。分別被美國和蘇聯佔領。聯邦德國二戰後實行了以下政策:
1、國民經濟非軍事化政策。這不僅使得聯邦德國的工業得以恢復,甚至超過了戰前水平。不僅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同時還促進了就業。同時也使得社會穩定。 2、西歐各國和美國的大力扶持。使得聯邦德國的經濟發展有了可靠的保證。 3、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將原有的人才研究方向從軍用轉為民用。 4、社會改革的推進,使得原有的法西斯主義得以消除。
『捌』 二戰後德國宏觀政策調控的具體措施。。。比較詳細
(一).穩定的國際國內形勢
從國際形勢上看,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除美國外,二戰各參戰國經濟都受到嚴重破壞,西歐各國普遍衰落。各個國家都急需要很長一段時間進行國內經濟建設,均無暇再次發動大規模的世界大戰。再加上要求和平、反對戰爭的呼聲日益高漲,因此世界暫時處於相對和平穩定時期,安定的國際環境給正處於急需進行國內經濟建設的各個國家得以喘息的機會。
從國內形勢上看,滿目瘡痍的國土、瀕臨崩潰的經濟、困苦的生活環境使得德國人民要求進行經濟建設。同時聯邦德國人民也充分認識到法西斯主義的危害,政府不斷推行政治改革,建立民主國家,推行比較廣泛的福利政策,防止人民極端貧困,同時基本上清除法西斯主義,社會形勢比較穩定。
(二).實行國民經濟非軍事化
戰後聯邦德國受美英法蘇的牽制,不能在國際社會上扮演重要角色,因此只能盡全力進行經濟建設。而且戰前德國作為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而聯邦德國又集中了戰前德國70%的設備能力和62.4%的工業產值,實行國民經濟非軍事化,可以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財力進行經濟建設,以恢復和發展生產力。
(三).馬歇爾計劃的援助
美國為了遏制蘇聯,實施了國務卿馬歇爾提出的對歐洲的經濟援助計劃,即所謂的「馬歇爾計劃」。以扶持和控制西歐國家。馬歇爾計劃於1947年7月正式啟動,並整整持續了4個財政年度之久。在此期間,聯邦德國等西歐國家通過參加經合組織接受了美國包括金融、技術、設備等各種形式的援助合計130億美元。美國還針對西德的軍事基地、軍工廠在沒有被摧毀的前提下,保留了之前的廠房和足夠雄厚的工業基礎,為西德經濟發展奠定基礎。
(四).政府實行切實可行的經濟政策
政府制定了切實可行的政策,對市場經濟進行宏觀調控,適時地進行了經濟改革,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發展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聯邦德國政府通過建立國有經濟,制訂法令政策,調節國民經濟等方面,對經濟進行有效的宏觀管理,並強調經濟按市場規律運轉,這有力地推動了經濟的發展,建立了一個比較符合國情並行之有效的社會市場經濟。
(五).強盛的科學技術與教育
德國作為第二次科技革命的主要國家,科技發達,技術先進。戰後,聯邦德國政府為促進經濟發展,鼓勵企業與技術部門合作,有效的將技術轉化為生產力。同時,聯邦德國有較強的教育基礎,政府非常重視對職工的技能培訓和業余教育,人民教育素質普遍較高。據統計,1950年,聯邦德國在校大學生為10萬,平均每一萬人中就有20個大學生,而到1970年,在校大學生為41萬,平均一萬人中就有68個大學生。強大的科技和高等的教育促進了西德經濟發展。
(六).積極的外交政策
作為法西斯主義罪魁禍首,戰後西德積極改善與周邊國家的關系,以誠懇的態度懇求受害國人民的原諒,1970年12月7日,聯邦德國總理威利·勃蘭特在華沙猶太隔離區起義紀念碑前下跪,「華沙之跪」是戰後聯邦德國與東歐諸國改善關系的重要里程碑。此後,西德積極的融入世界,最終於1973年9月加入聯合國。外交的大發展為聯邦德國經濟發展營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七).國民的辛勤勞動
聯邦德國經濟的發展與國民的辛勤勞動勢不可分開的。聯邦德國人民的敬業精神也極大的促進了經濟的崛起。據統計,1955年,聯邦德國男子平均每周工作長達50小時,比英國工人多3小時,而平均工資實際上直到1956年才到戰前1938年的水平,正是聯邦德國人民的辛勤勞動和無私的奉獻精神才創造經濟發展的奇跡。
三. 聯邦德國經濟取得的成就
1950—1960年,聯邦德國國民經濟勞動生產率年平均增長5.3%,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50年代聯邦德國經濟發展進入繁榮時期,60年代西德已經超過英法,成為歐洲頭號資本主義強國,世界第三大經濟體。自此後,兩德統一,國內經濟政治繼續發展,外交繁榮,德國再度成為世界強國,展現大國崛起。
『玖』 德國是怎麼發展經濟和軍事實力,來奠定基礎發動二戰
德國為發動二戰在經濟和軍事方面做了如下的准備工作:
1、不顧條約,停止賠款,戰勝國並為因此出兵干涉,德國因此更加大膽。
2、借保護邊防之名,超規模恢復國防軍,一戰時德國軍隊並未在戰場上失敗,一戰實際是德國政府在國際政治上的失敗,希特勒、戈林等等更加堅信這一點,可想而知,當時德國國防軍恢復是多麼迅速.
3、借在全國修水壩、高速公路等基礎設施,增加就業,促進經濟恢復及繁榮,當時世界有兩個人英雄所見略同,一個是希特勒,另一個就是羅斯福,他們所採用的拯救國家經濟的策略幾乎一樣,都類似於史稱的羅斯福新政,實質就是利用國家大力投資基礎設施建設,來挽救就業,挽救國家經濟。
4、在恢復國防軍的同時,德國還大力發展軍事工業,製造出了閃擊波蘭時的先進的坦克及飛機。尤為引起後人重視的,當時的德國曾和蘇聯一起聯合研製飛機機坦克等先進武器裝備。
5、德國還借吞並捷克斯洛伐克及奧地利,獲得大量的金錢及兵源。
加上當時德國有了狂人希特勒、戈林等人,此時的德國就基本上為發動二戰奠定了基礎。
『拾』 二戰後的德國是如何快速恢復經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