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德國如何發展成強國

德國如何發展成強國

發布時間:2022-12-27 14:21:39

Ⅰ 德國為什麼崛起

一、經濟發展的原因
1、依託於其強大的科學技術。聯邦德國科技基礎雄厚,戰後的德國政府鼓勵科研部門與經濟部門的合作,促進技術創新,使國家技術的發展與創新由企業根據市場的需要進行,並得到了國家的經濟援助和享受優惠的稅收政策。
2、利用外國資本。戰後初期的馬歇爾計劃增加了聯邦德國的工業發展資金,擴大了就業,增加了稅收,引進了新技術和新設備,加速了經濟的發展。
3、國民經濟的非軍事化。戰後德國人不能在國際上扮演重要角色,他們把全部精力放在經濟建設上來並在很短時間里在經濟上打敗了當年的戰勝國。
4、法德矛盾的緩和與歐洲一體化進程的開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法德兩國的發展走出了冤冤相報的怪圈,並走上了「歐洲自主」的發展道路。1951年4月,以法國、聯邦德國(西德)為代表歐洲六國正式簽訂《煤鋼聯營集團條約》,至此引發法德百年沖突的兩國邊境的煤鋼資源將被置於兩國共同參與管理的聯合機構之下,它結束了兩國爭端的根源,使法德之間的關系得到了根本的糾正。1958年,六國又組成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日益走向聯合的歐洲成為獨立於美蘇的重要力量,推動了法德關系的改善和德國經濟的發展。
5、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發展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聯邦德國政府通過建立國有經濟,制訂法令政策調節國民經濟等方面對經濟進行有效的宏觀管理,並強調經濟按市場規律運轉,這有力地推動了經濟的發展。
6、進行社會政治改革。戰後,德國清除法西斯主義,建立民主化的國家,給予人民一定的民主權利,並推行較為廣泛的社會福利制度,防止人民的極端貧困和社會動盪,為資本主義發展創造了比較穩定的社會形勢。
7、聯邦德國人民具有較高的勞動素質和他們的辛勤勞動。1950年聯邦德國的在校大學生為10萬人,平均1萬名居民中就有21名大學生,到1970年增加到41萬人,平均1萬名居民中就有68名大學生。此外,聯邦德國還非常重視職工的業余教育,由於教育和訓練,聯邦德國就業的勞動者的科學知識和技術水平普遍提高,再加上聯邦德國人民的敬業精神,極大地促進了聯邦德國經濟的騰飛。

Ⅱ 不碰房地產,不碰金融業,德國是怎樣變成一流經濟強國的

德國把製造業當成經濟支柱。

果失去工業,德國的經濟將直線下降。因為德國的工業太發達了,而且它賺了太多的利潤,所以德國人甚至不必為發展房地產經濟而煩惱,因為絕對不需要這樣做。強迫發展房地產經濟將付出更多。至於不發展金融業,這主要是由於一些歷史原因。每個人也都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痛苦歷史。作為一個被打敗的國家,德國必須支付大量賠償金,這使當時的德國政府印製了大量鈔票,導致通貨膨脹。為了應對通貨膨脹,德國和整個國家付出了極其慘痛的代價,因此他們現在在金融領域非常保守,寧願賺錢少於發展金融業,因為德國擔心金融問題會一度再次銷毀他們。

Ⅲ 德國強盛的原因有哪些,史實說明

,德國的最大的競爭力是其合理的政治體制和學會妥協的政治文化,以及德國官員對權力的自我約束和對權力的敬畏。當一個國家的人民不用害怕官員,官員除了工資一無所有時,社會想不和諧都難;當官民和諧相處時無疑減少了不必要的內耗;當官員畏懼手中權力時,貪污腐敗就不容易發生,即使發生了也能很快得到糾正。一個社會內耗較小、政府清廉執政則意味著國家可以輕裝上陣,致力於發展經濟,為人民謀福利。
其次,德國的核心競爭力來自於其合理的經濟制度,這就是德國的社會市場經濟。德國在短短的15年時間里之所以能實現民富國強,合理的經濟制度是關鍵。德國成功的重要原因在於社會市場經濟的建立,將經濟發展的好處讓渡給企業和個人,政府只是宏觀經濟政策的制定者和法律秩序的維護者。政府的任務集中在防止經濟的壟斷,鼓勵企業自由競爭和創新,實現企業的良性發展和個人財富的合理增長。這就是德國成為世界強國、人民富足安樂的重要原因。
第三,軟實力同時也表現在一個國家的自信和包容度。去過柏林的遊客都知道,在勃蘭登堡門有一個小夥子舉著民主德國的國旗、穿著東德的軍服和遊客照相。試想一下,假如有人在平壤穿韓國軍服,扛著韓國國旗在大街上行走,會有什麼後果?在訪問柏林期間,我看到一群庫爾德人穿白布聚集在美國大使館前面,我問這是干什麼?他們說抗議在土耳其軍隊轟炸庫爾德的老人和孩子。我問他,你們遊行示威是否需要批准?回答,「不需要,遊行示威是自由的,但是有一個前提條件:不影響交通。所以你們看,這個地方不在交通要道上」。這就是說,自由的前提是不妨礙別人,當你不妨礙別人的時候,你的自由是得到保障的。
第四,德國的軟實力體現於其較高的國民素質,這種高素質蘊含於德國人民的生活細節之中,而生活細節和其傳統的歷史文化和生活習慣息息相關。觀察其民族素質,只需看其普通人的工作方式、生活狀態和性格特質。
德國民族高素質的持續動力來自於德國教育。德國特色的教育是德國核心競爭力的重中之重。一個民族的未來和希望是教育,德國教育看似平淡無奇,但卻培養了大量的創新型人才,為企業的發展儲備了足夠的人力資源。當年德國經濟起飛,今天德國經濟平穩發展有賴於德國教育,特別是獨具一格的雙元制職業教育。
德國教育的特點之一是終身學習,我的同學中有白發蒼蒼的老頭老太太,我問他們,你們來學習幹嘛?因為在中國叫學以致用,到了60多歲,即使拿到文憑,沒人用你就可惜了。老頭老太太說,學習就是一種樂趣,是人生的需要,因此才終身學習。德國大學分布非常密,一個小小的國家就有三百多所公共大學,只要是公立大學,他都能講的出一些值得驕傲的東西。比如哥廷根大學44人獲得諾貝爾獎、洪堡大學29人、維爾茨堡大學14人(包括5位短期研究學者)海德堡大學10人、弗萊堡大學9人、圖賓根大學7人、萊比錫大學6人。毫無疑問,德國真正的強大來源於教育。
雖然軟實力看似無形,但其威力卻不可低估。比如德國人的信譽,只要跟德國人打交道,只要他說可能的,一定能辦到,如果辦不到,肯定一句話都不會答應,因此,人們會對其信任有加。德國人良好的聲譽、德國高質量的產品和德國非常優良的服務,這都是有口皆碑、有目共睹的。
國家軟實力也和做人是同樣一個道理。如果一個國家的人民講信譽、政府很包容,其他地區的人就願意與其往來,放心進行文化、商貿交流。交流活動增多,經濟就會有活力,社會也就隨之繁榮。

Ⅳ 為什麼德國能夠在二戰時期橫掃歐洲實力怎麼發展起來的

二戰時期德國能夠擁有橫掃歐洲的實力,一方面是由於德國的工業基礎雄厚,另一方面是由於德國採用了先進的作戰方式。德國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領導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完成之後,德國的總體工業實力領先於歐洲的其他老牌工業強國,僅次於同時期的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德國被限制發展軍事實力,但是德國的經濟實力和工業實力仍然十分的強大,這也是德國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恢復軍事實力的一個重要原因。

Ⅳ 作為一戰戰敗國的德國,是如何用20年時間成為歐洲霸主的

從1918年一戰結束,到1939年發動二戰,作為一戰戰敗國的德國,用了短短二十年時間便再度成為了歐洲霸主,竟然再度擁有了發動二戰、挑戰其他歐洲列強的實力。那麼,一戰後的德國是如何迅速崛起的呢?

德國雖然是一戰戰敗國,但科研能力工業體系仍然強大

1918年11月11日,隨著德國正式宣布投降,歷時四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至此結束。德國作為一戰戰敗國,雖然在經濟、領土等方面面臨著巨大損失,但出色的科研能力和強大的工業體系,卻為未來的崛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德國的科研能力到底有多麼出色?我們以人們津津樂道的諾貝爾獎來舉例,從1901年諾貝爾獎首次頒發,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德國在此期間一共獲得了18個諾貝爾獎,這個數字大家或許有些模糊,但橫向對比一下就不難發現其中的恐怖。同一時期,法國獲得了16個,同屬老牌帝國的英國只有5個,此外瑞士4個、義大利4個、美國3個、西班牙2個。

德國在工業經濟領域的表現同樣極為出色,要知道在1880年—1900年的“第一次經濟奇跡”期間,德國的工業能力便已經排名世界第三,憑借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德國到1913年時,經濟總量便已經占據全球的14.8%,這已經超越了老牌帝國英國的13.6%,僅次於美國的32%。而在貿易領域,一戰前的德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貿易國,僅次於英國。


赫伯特·克拉克·胡佛

時任美國總統胡佛表示,延期償付權根本與債款無關;延期償付權屆期後,德國的仍要按楊格計劃的規定賠款。但以上計劃最後都全數失敗,德國再也沒有進行任何賠償,納粹黨上台以後,更是不承認任何賠款,楊格計劃遂告終結。

Ⅵ 一戰德國戰敗後為何迅速發展成為二戰強國

德國在第1次世界大戰之後能夠迅速崛起,主要是由2點原因造成的。首先要明白當初雖然德國失敗了,但是德國的基礎非常雄厚。由於當時德國還是有著一定實力的,所以並沒有那麼容易被打敗。並且在第1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美國和英國等戰勝國都反對削弱德國,所以德國就利用這個機會可以有發展的機會。當時美國和英國也想要利用德國來壓制蘇俄的勢力。那些戰勝國不僅沒有懲罰德國,反而向德國提供了非常大的經濟支持。就是因為當時這個決定,所以德國才可以在戰爭結束後迅速崛起。

Ⅶ 長期分裂為33個小國的德國,為何僅二十多年就成為世界第二強國

1862年10月,俾斯麥就職首相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德意志邦聯的其他33個邦國和4個自由市發出戰爭宣言:「 目前普魯士重大的政治問題不是靠空話連篇和多數派投票所能夠解決的,必須用鐵和血來處理。德國的一統天下不是靠普魯士的自由主義,而是靠它的武力征戰來打下江山。

當時的俾斯麥名聲未顯,他的這番發言在英法等老牌強國眼中,就顯得有點狂妄自大的意思,德意志邦聯下的其他邦國聽了這話也有點按捺不住想要教訓俾斯麥教他做人的沖動了。

但俾斯麥卻用行動給了那些想看他笑話的人狠狠一巴掌: 僅用了八年左右,俾斯麥就把自己說過的豪言變成了現實

對於這樣能把吹過的牛皮兌現的人,我們有一個很貼切的形容詞——牛逼哄哄。

近代德國的崛起,某種意義上,確實稱得上是一個比較傳奇的故事。在1871年之前的德國,並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而是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當時的德意志,僅僅是一個地理名詞,也被許多歐洲國家所看不起。

俾斯麥的強勢崛起結束了德國幾百年的分裂局面,實現了國家的統一,俾斯麥的另外一項成就就是將原本實力並不拔尖的德國,在短短二十多年裡,一躍發展成為了世界第二大工業強國。

自從1871年德國統一之後,德國國力就以飛速持續發展著。在19、20世紀之交,也就是在德國統一僅僅過了二十多年之後,德國就已然崛起為了新一代工業強國,甚至超越了昔日的兩個歐洲老牌工業強國—英國與法國。(20世紀初,德國工業產值佔全球比重為20%,而英國則為17%。)此時的德國,工業實力僅次於美國,位居世界第二。德國速度,可以說是令人驚嘆。當時正在進行明治維新的日本,也正是因此,將德國作為了自己的一個重點學習對象。

當然,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類似的,任何一個傳奇故事的背後,也必然會有它的原因所在。德國的崛起,自然也不會例外。筆者認為: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程上,以史為鑒,從近現代歷史上其他國家的崛起吸取經驗教訓,是很有必要的。在本文之中,筆者就會從多個角度進行分析:究竟是哪些原因,使得德國在短短二十餘年之內,就能夠崛起為一代工業強國。

1、西里西亞地區

歷史上,西里西亞地區原本是被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所控制的。在18世紀40年代,普魯士與奧地利之間曾經爆發了一場戰爭,普魯士從奧地利手裡奪取了西里西亞大部分地區。 奧地利 對此耿耿於懷。

於是,在1756年(也就是中國清朝乾隆皇帝在位的中期),奧地利聯合俄國與法國,再次對普魯士開戰。普魯士與英國結盟,對抗法、俄、奧聯盟,這就是著名的「七年戰爭」(部分西方歷史學家稱其為「第0次世界大戰」)。七年戰爭持續到了1763年,最後以英、普聯盟的勝利而告終。普魯士守住了自己先前奪得的這片土地。

在一百年之後,普魯士王國完成了德意志的統一,建立起了德意志帝國。因此,西里西亞的大部分地區,也就繼續被統一後的德國所統治。西里西亞地區資源豐富,有著大量的礦產資源,如銅、鐵、鋅等等。歐洲工業革命開始以後,西里西亞地區隨之成為了歐洲著名的工業區之一。德國控制這一地區,自然有助於德國的工業發展

2、萊茵河工業區。

拿破崙戰爭結束之後,英、俄、普、奧諸國舉辦了維也納會議(1814—1815年),商討歐洲的戰後格局。普魯士希望能向萊茵河流域擴張勢力。

為此,普魯士積極尋求俄國的幫助,同意將原先普屬波蘭的華沙等地割讓給俄國,以換取俄國在萊茵地區問題上對自己的支持。

在俄國的支持之下,普魯士的要求在維也納會議上得到了滿足。普魯士的勢力范圍擴展到了萊茵地區。後來,普魯士又在萊茵地區發現了許多煤炭資源。眾所周知,煤炭是工業發展的重要資源。當地著名的魯爾工業區,也正是因此,得以快速發展。

3、阿爾薩斯—洛林工業區

還是說工業資源。普法戰爭結束後,法國把煤鐵資源豐富的阿爾薩斯—洛林地區割讓給了德國。(中學語文課文中學過的《最後一課》,歷史背景就源於此。)

自此,德國獲得了阿爾薩斯—洛林地區。(此外,法國還向德國繳納了高達50億法郎的巨額賠款。)這對於德國的工業發展而言,也是大有裨益的。

前文提到:德國統一之前,德意志境內邦國林立。在拿破崙戰爭結束後,德意志境內仍舊有30餘個邦國。德意志各邦國在貨幣種類、計量單位等方面都不統一,並且還設立關卡,徵收關稅,不利於形成統一的國內市場。這就對德國的資本主義工業化發展構成了較大的阻礙。(試想一下:如果你去其他省市的時候,還要專門去銀行兌換一下貨幣,是不是顯得很麻煩呢?顯然,這對經濟的發展是不利的。)

19世紀30年代開始,在普魯士的領導之下,大部分德意志邦國組建了德意志關稅同盟。德意志關稅同盟對內取消彼此之間的關稅,實行統一的貨幣、度量單位等等,統一商業規則,消除了各自之間的貿易壁壘,對外執行統一的關稅。德意志關稅同盟的成立,德國國內市場開始走向統一,是德國歷史上的重要一筆。德國統一戰爭後,隨著國家統一大業的完成,德國境內的貨幣、商業規則、度量單位等也最終實現了全面統一。這有力地推動了統一的國內市場的形成,推動了德國的資本主義工業化發展。

此外,德國政府對於鐵路建設的相關問題也是頗為重視的。德國統一後,德國鐵路里程成 倍速 增長。一戰前夕,德國總鐵路里程已經超過了60000公里。德國也就因此成為了當時歐洲鐵路網密度最高的國家。而除了鐵路建設以外,德國的內河航運等其他交通運輸業。也很發達交通運輸業是工業化的成果之一,但是它加強了國內的經濟交流等活動,有助於其他工業部門的發展,反過來又進一步強化了國內市場的統一,從而促進了工業化的發展。

之前提到:德意志關稅同盟對外實行了統一的關稅政策。統一的關稅保護了德意志地區民族工業的發展。在德國統一之後,德國政府對來自英國(第一次工業革命後的世界霸主)等國的工業品徵收高關稅。如此一來,高價格就削弱了英國產品在德國市場上的競爭力,有助於德國本國工業在這一時期的發展。

一般情況下,我們這一代人都應該經歷過九年義務教育。實際上,義務教育制度最早誕生於普魯士王國。18世紀初期,普魯士政府頒布法令,規定家長必須將自己的孩子入學接受教育,如閱讀、數學等課程,不然就會受到處罰。19世紀 前 中期,普魯士政府又頒布法令,取消了小學學費,進一步推動了教育的普及。直到19世紀中期,德國的識字率已經位於歐洲前列。

19世紀初期,普魯士的柏林大學(今洪堡大學)創立。柏林大學是一所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大學,首次倡導學術自由以及教學科研,為德國的人才培養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德國統一之後,德國政府進一步完善其教育制度。德國的教育制度為德國培養了一大批高素質的人才,是德國工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助力。

總設計師曾經指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德國政府十分注重科學技術的發展,出台政策積極鼓勵。大家想必都聽說過西門子和賓士這兩個著名的德國品牌(1937年拯救了無數中國平民的約翰·拉貝先生就是西門子公司的一員),而他們就誕生於工業革命時期的德國。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重要產物—內燃機,正是由維爾納·馮·西門子先生(西門子創始人)所發明的。此外,德國政府還多次派團學習外國的先進科技,聘請外國的技術人才等等。這些,都有利於德國的工業發展。

德國統一後,由於普法戰爭,德、法兩國成為了死敵。為了孤立法國,在鐵血宰相俾斯麥執政期間,德國積極營造良好的國際環境,與其他國家保持良好關系。1873年,德國拉攏俄國和奧匈帝國,組建了三皇同盟。

然而,因為俄、奧兩國都意圖向歐洲南部的巴爾干半島擴張勢力,兩國矛盾逐步激化。1878年柏林會議後,俄、奧兩國最終因為巴爾干問題反目成仇。面對兩個盟友的決裂,德國選擇了奧匈帝國作為盟友。德、俄關系也就因此逐步轉冷。但是同時,俾斯麥還是在努力維護與俄國的關系,簽訂了《再保險條約》,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德、俄關系。

俾斯麥還注重維護德、英關系。為了不刺激到英國,德國這一時期在海外殖民地問題上處事比較謹慎(韜光養晦),以避免與英國產生矛盾。

總體而言,俾斯麥執政時期,德國和大部分歐洲國家保持著比較良好的關系(德、奧兩國為盟友關系,德國與俄、英兩國的關系也暫時比較平穩。),其所處的國際環境相對較好。這一時期良好的國際環境也為德國工業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如今的中國,與當時德國的情況當然並不完全相同。但是毫無疑問,從德國崛起這段歷史中,肯定有不少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感謝大家的閱讀,祝朋友們身體健康,家庭和睦,心想事成,萬事如意,覺得文章好的朋友們,記得給文章點個贊,關注一下,每天都會給您帶來好文章

Ⅷ 一戰德國戰敗後為何迅速發展成為二戰強國

一戰時候屬於德國戰敗,按到限制雖然很嚴重,但是沒有真正打爛德國成為世界大國的基礎,德國依然是主要的工業國,國民人口等還是很多的,一戰對德國的處置沒有真正的解決問題。只限制了德國的軍備發展,但是德國的軍事工業沒有被完全摧毀,德國依然具備了擴軍備戰所需的一切條件。

德國在當時屬於歐洲第一大國了,工業基礎相當雄厚,一戰沒有在德國本土進行,破壞不大,恢復的底氣還是有的,沒有傷到德國的骨頭,一戰之後德國呢,轉入低調重新進行儲備,限制沒有讓德國落後於別人,反而讓德國在多方面成了可以領先於別人的體制東西,二戰之前,德國是重新起步,屬於從零起步,雖說還面臨許多問題,但是不受約束的地方也多,不會為以前的積累所因,更利於接受新的事物,新的理念,這都是其他國家無法比擬的。

德國在一戰之後,也在一直在謀求重新擴軍備戰。德國軍隊與企業等一直都是在進行這個准備,軍方搞了不少計劃,企業搞了不少研發項目,可以說,德國復興的條件從來就沒有失去過。

1914~1918年的一戰,是德國取代英國世界霸主的一次試探,最後卻以失敗告終。一戰戰敗後的德國卻用了二十年的時間重新發展成為具有世界性影響力的強國。為什麼德國能夠迅速從一戰的戰敗國發展為二戰的強國?其原因不外乎國際和國內兩方面。國內因素主要是德國的基礎雄厚,經歷過兩次工業革命的德國具有完善的教育體系,高水平的 科技 發展水平,高素質的工人和完整的工業體系;國際因素主要是美國和英國等國家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採取的平衡政策,英法等國力量的削弱降低了其對世界的控制力,以及1929年開始的經濟大蕭條和蘇聯的存在為德國提供了機遇。

作為一戰戰敗國的德國想要重新崛起,想要迅速發展成為二戰強國是極其困難的。那麼,為什麼德國能夠重新成為強國呢?
從德國的國內形勢看:基礎雄厚。 第一點原因:德國的教育體系完善,為德國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人才;德國的 科技 水平高超,助推了德國生產力的發展。
一個國家最大的發展潛力來自於哪裡?來自於教育。一個教育發達的國家,必然會發展成一個全面發達的國家。教育意味著智慧的開啟,教育意味著全 社會 國民素質的提高。一個國家國民的整體素質決定了這個國家的發展高度。 德國完善的教育體系培養出了高素質的國民,高素質的國民為德國的發展提供了高素質人才基礎。

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說: 科技 是第一生產力。 科技 水平越高,就越能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德國的 科技 水平高嗎?德國的 科技 水平當然高。二戰時期的德國製造就是德國 科技 水平的體現。 無論是德國的虎式坦克還是德國的斯圖卡轟炸機,無論是德國的列車炮還是德國的導彈,都是德國高水平的 科技 展示。

教育的發展會培養高素質的人才,高素質的人才會推動 科技 的發展, 科技 的發展又會推動生產力的提高。生產力發展的水平越高,德國崛起為強國的基礎就越雄厚。
第二點原因:在德國進行工業化的過程中,培養了大量的高素質工人,這些高素質的工人重建了一戰後受到破壞的德國工業體系。成熟的工業體系是德國血脈!
英國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中崛起,成為當時的世界第一強國。德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崛起,想要取代英國的世界第一強國的地位。無論是英國的崛起還是德國的想要崛起靠的都是高素質的工人。 為了獲得高素質的工人,德國建立了完善的教育體系。完善的教育體系是為了培養高素質的工人而存在。

雖然德國在一戰爭戰敗了,雖然德國軍隊的發展受到了限制。然而,德國的工人隊伍並沒有受到削弱。只要這些高素質的工人還存在,那麼德國就能夠重新建立被破壞的工業體系。 只要德國的工業體系建立起來,那麼德國就能夠重新武裝軍隊。一個擁有強大工業體系和強大軍隊的國家也必然是強國。

德國在一戰戰敗後的崛起依靠的是工人和工業,德國在二戰戰敗後的崛起依靠的也是工人和工業。當然, 工人和工業的意義不在於強大的軍隊,而在於強大的競爭能力。擁有強大的競爭能力的德國怎能不是強國?!
從德國面臨的國際形勢看:秩序崩亂。 原因第一點:美國和英國為了自己的國家利益,在歐洲採取了平衡政策。如果德國被完全壓制了,那麼法國就會控制整個歐洲。一個能夠控制歐洲的實力強大的法國是不符合美國和英國利益的。
美國是美洲國家,英國是歐洲的一個島國。美國和英國都與歐洲大陸沒有陸上連接線,這種地理環境就決定了美國和英國必然對歐洲大陸採取平衡政策——讓德國和法國互相牽制。德國強大,英國和美國就支持法國;法國強大,英國和美國則會支持德國。 一戰後的情況是法國強大,所以英國和美國的政策是支持德國。德國成為二戰強國與英國和美國的支持是分不開的。

英國是二戰前的世界第一強國,美國是想要取代英國世界第一強國地位的潛在強國。在英國和美國的競爭中,需要保持國際 社會 秩序的穩定。國際秩序如何才能穩定?各國力量保持平衡。歐洲的秩序如何才能穩定? 保持法國和德國的力量平衡。所以英國和美國是不支持一戰後法國對德國的削弱的,這就為德國的重新發展打開了缺口。

法國想不想成為歐洲的霸主呢?當然是想的。法國成為歐洲霸主後會不會威脅英國世界第一強國的地位呢?一定會。 成為歐洲霸主的法國會不會與美國產生競爭呢?必然會。如此,英國和美國就實行了有利於德國發展的平衡政策。
原因第二點:英國和法國綜合力量的削弱降低了其對國際秩序的控制能力。英國和法國制定的一戰後的凡爾賽體系已經不能有效的控制德國的發展。
在二戰之前,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是英國和法國。從巴黎和會的結果上看,英國和法國才是世界秩序的制定者和維護者。英國和法國為什麼能夠制定世界規則並維護世界秩序?因為英國和法國強大的綜合國力。然而, 一戰後的英國和法國雖然仍然保持了世界強國的地位,但其對戰後國際秩序的控制力已經相對下降了。

二戰之前,世界上最強大的工業國是美國,美國之後是德國,德國又被蘇聯取代。無論是美國還是德國和蘇聯都不會心甘情願地接受英國和法國的擺布。雖然英國和法國還是最強大的,但美國和蘇聯實力的增強決定了英國和法國處於無力狀態。 雖然在一戰後建立了國聯,但美國並沒有加入。這意味著什麼呢?這意味著國際秩序的分化。

英國和法國不能控制美國,英國和法國能夠控制德國嗎?當然也不能。 英國和法國的力量在削弱,美國的力量在加強;英國和法國的影響力在下降,德國的力量卻在上升。
原因第三點:美國的經濟大蕭條和 社會 主義蘇聯的存在為德國的發展提供了機遇。經濟大蕭條讓英法等國無暇顧及德國, 社會 主義蘇聯又吸引了英法的注意力。在經濟危機和蘇聯的影響下,英法沒有能力和機會限制德國。
在什麼樣的情況下,英國和法國才會限制德國的行為?在英國和法國內部 社會 情況穩定的前提下。英國法國內部 社會 穩定嗎?當然不穩定。1929年從美國開始了遍及全世界的經濟危機,英國和法國不可避免得陷入了經濟危機之中,英國和法國政府的財政收入急劇減少。 在這種情況下,英國和法國對於德國的突破了《凡爾賽條約》的行為是無法控制的。

十月革命以後,世界上出現了第一個 社會 主義國家蘇俄,後改名為蘇聯。蘇聯代表的是一種全新的發展道路,代表的是與資本主義完全不同的且與資本主義敵對的發展道路。 社會 主義的領導者是無產階級,而資本主義的領導者是資產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是天然的敵人, 社會 主義與資本主義必然會進行不可避免的斗爭。 在英國和法國眼中,德國力量擴張的威脅遠遠小於蘇聯存在的威脅 。所以,蘇聯才是英國和法國控制的重點,英國和法國想利用德國打擊蘇聯。 從某種程度上說,英國和法國的綏靖政策就是故意的放縱德國,以期望德國進攻蘇聯。

二戰前,英國和法國的主要目標在於蘇聯,而不在於德國; 英國和法國的注意力在經濟危機,而不是進行軍事斗爭。所以,德國獲得了發展的戰略機遇。

總而言之,一戰後戰敗的德國能夠迅速發展成二戰強國既是因為自身的基礎雄厚,也是因為國際秩序崩壞後出現了對德國有利的國際局勢。在國內因素和國外因素的相互作用下才使德國成為了二戰強國。任何一個強國的出現都需要自身的實力強大,都需要獲得對己有利的國際局勢。空有實力而沒有機會的國家是不可能成為強國的,獲得機會而沒有實力的國家也是不可能成為強國的。一戰後到二戰前的德國是既有實力也有機會,所以德國成為二戰強國。機會和實力是個人成功的關鍵,也是國家強大的關鍵;機會和實力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感謝希特勒吧!

一戰後的德國作為戰敗國,混得卻是不怎麼樣。

割地、賠款、軍事制裁這三座大山壓得德國喘不過氣來。

首先,一戰的失敗導致德國領土以及殖民地權益大幅度喪失。

比如,德國在1918年11月11日停戰時,就將阿爾薩斯和洛林割讓給了法國。這是普法戰爭過程中,德國前身普魯士從法國強佔去的領土,一直被視為法國人的恥辱,都德的《最後一課》也就是講的那個時期的事情,所以這也被稱為恢復法國在普法戰爭前的疆界。

此外命運類似的還有,北石勒蘇益格回歸丹麥。西普魯士、波森省歸屬波蘭,西里西亞予捷克斯洛伐克,薩爾梅迪給比利時,克萊佩達地區給立陶宛等等。幾乎德國周邊的國家都從德國身上吃到了肉。特別是波蘭,占據著曾經條頓騎士團的故鄉。

這些都為日後德國的瘋狂報復埋下了伏筆。

當然,這是歐陸領土。其在海外的殖民地同樣也紛紛換了主人,所有海外殖民地被戰勝國分配。比如在山東的權益被日本拿掉了。當然,按理說這本該屬於我們自己,因為當時中國參加了協約國陣營,屬於戰勝國。但「二十一條」將權益出賣,並由此引發了「五四運動」。

當然,也正是因為如此,使得中國和德國沒有了殖民地上的沖突,使得上世紀三十年代,雙方度過了一個資源換武器的密切合作期。

此外還有薩摩亞分給了紐西蘭、東非給了英國、喀麥隆給了法國,馬里亞納給了日本等等。

殖民地的喪失,導致德國失去了廉價的原料採集地,這也是其後來選擇和中國合作的重要原因。

當然,對於德國發展來講,除了領土喪失,更為嚴重的是經濟損失。

根據協約國賠償委員會決定,德國共需賠償2260億馬克(約合113億英鎊)且以黃金支付。1921年賠償金額確定為49.9億英鎊,即1320億馬克。這筆錢來源於德國關稅、煙酒糖專賣稅、鐵路收入及工商企業稅。換句話說,德國幾乎的所有稅收都得要拿去賠款。

這筆錢,就像一把無形的枷鎖壓在德國身上,使得德國喘不過氣來。

此外,為了防止德國再生事端。協約國對於德國在軍事上也給予了極大的限制。按照條約規定,德國不能擁有海軍,不能擁有空軍,不得進出口武器,甚至於連取消義務兵制來現在德國軍事訓練人數的招數都想到了。

當時的德國,僅僅只被允許擁有10萬陸軍部隊,即咱們所熟知的魏瑪共和國時代的十萬國防軍,那是日後二戰中盟軍的噩夢。

總之,海外利益瓜分,領土被割讓以及難以承受的戰爭賠款,極大的限制了德國的發展,使其在後面三十年代席捲西方的經濟危機中,舉步維艱。

當時的德國國內經濟面臨崩潰,通貨膨脹高得嚇人,馬克瘋狂貶值。據說當時為了節約印刷成本,鈔票已經變成單面的了,且面值大的嚇人。

此時的德國民眾陷入了絕境,他們需要希望,需要生存下去的希望。這時候,納粹和希特勒站了出來,他們打著「生存」的大旗,走上前台。

而納粹上台後,利用民眾對於納粹政府的信任廢除了黃金與股票交換,只進行貨貨交換。換句話講,當時納粹政府利用空頭支票來代替了當時非常需要的真金白銀。

這一點是很重要的,其意味著政府可以在暫時沒有硬通貨支撐的情況下,來維持 社會 的一個經濟運轉。

特別是強制性的以物換物,完全就規避掉了貨幣貶值帶來的通貨膨脹問題。當然,這裡面門道很多,又是發行債券,又是控制物價等等,這里就不多講了。

當然了,這種方式治標不治本,不足以從根本上去解決德國的經濟頹勢,畢竟資源就那麼多,再怎麼換,大家還是吃不飽飯。

所以,接下來便是第二步,也是國家面對金融危機最常用一種辦法,擴大內需,增加就業機會,讓大家有工作可做,進而創造出更多的資源。

當時希特勒政府弄出了一大片基建工程,比如修路,建樓等等。德國建築工人的數量從66萬人急劇增加到200多萬人。

此外,政府還鼓勵製造業,因為一戰雖然失敗,但德國的工業體系尚存,人才技術都在,只是沒有訂單。而為了刺激內需,政府再次干預,民用消化不了就政府來,轉為軍用。就算用不了,那也先造著。

這也使得德國的軍工業非常發達,為日後德國發動戰爭打下了基礎。

不過,說這么多,大家估計都會有疑問。難度希特勒恢復德國經濟僅僅就是靠開空頭支票嗎?

當然不是,光開空頭支票也不行,畢竟老百姓要吃飯,工廠原料也要進口,這些都是實打實的需求,要拿錢的。

那麼錢從哪兒來?

首先,賠款這方面雖然壓得德國喘不過氣來。但好在壓得不算太久。因為當時的國際環境下,德國並不是沒有幫手。首先死對頭英國為了保持「大陸均勢」,並沒有嚴格限制德國。而道威斯計劃的實施,更是成了德國的救命稻草。為了不讓德國因為經濟崩潰而還不起賠款,協約國以恢復德國經濟的辦法來保證德國償付賠款。這使得以美國為主的大批外國資本源源不斷流入德國,杜邦、美孚、摩根、福特等財團和公司都跟德國簽訂了巨額訂單。

此外,納粹還將猶太人洗劫一空,以補充內需。

如此一來,錢的問題,不再那麼嚴重。

但這些還不足以讓德國稱雄歐洲,畢竟《凡爾賽條約》還在,經濟、軍事上限制依然很大。

所以,接下來最主要的就是沖破限制,而這就得感謝英法了。1935年德國恢復普遍徵兵制,英法沒管,此後萊茵事件,英法等國又沒有管。最終德國得以成長為軍事大國,並憑借著強大軍事實力去開啟掠奪式經濟,比如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其實力愈發膨脹。

最終成為了歐洲的噩夢!

一戰德國戰敗後,本國未遭外敵進入,(除了一次法國進入德國工業區,後又退出。)割去的土地,也非精華地區。德國的工業和技術工人、工程師也得以完全不受損失,可以說,德國元氣尚在。在軍事方面,由於有軍官團的存在,雖常備軍只保持10萬,但都是精英,在軍事訓練方面,和蘇聯的合作,讓其軍人有了充分的訓練。經濟方面,有美國的貸款和「希特勒新政」,使德國經濟大有發展,又利用當時的反尤趨勢,獲得了大量的硬通貨。而德國民間充斥著對「一戰」的不服和復仇心裡,有了民意基礎,可以說戰爭的三個w,何時、何地、何人都已解決,第四個w,為何,早已不存在問題——那還等什麼?又何能不強?!

第一德國本土沒有遭受戰爭破壞,第二美國提供了大量貸款及技術支持,第三日耳曼人堅韌團結和強烈的復仇心。

1. 德國本土沒有遭受戰爭破壞

一戰結束時,德國本土受到的打擊根本不值一提,雖然死傷無數(相較英法已經好很多),但工業機器和工業人口都得到了保留,這就為日後的崛起留下了基礎。只有有合適的時機這些工業機器和人口就能創造出巨大的威力。

2.美國提供了大量貸款及技術支持

由於德國經濟低迷,飯都吃不飽,還通貨膨脹,戰爭賠款一直很難繳完的,就造成了英法能正常的還美國人錢了。美國為了這筆錢,就搞出了一個道威斯計劃,來主動貸款出錢扶植德國經濟。這就導致了本來應該德國給錢出去的,結果卻是越來越多的錢往德國流。這就是德國能夠經濟崛起的重要原因,為德國二戰打好了經濟基礎。

3.德國人的團結和復仇心

一戰後,戰勝國處置德國的《凡爾賽條約》,被德國人視為奇恥大辱。復仇的種子,在很多德國人心中生根發芽。這次瓜分,德國的海外殖民地清零,本土13%的面積被割走,使得德國人心裡都憋著一口氣,全國都有著這樣堅定的復興德國的目標,註定發展會更加迅猛。

以上個人觀點,歡迎點評。

一戰和二戰為德國儲備了很多科學家,可謂人才濟濟,尤其 科技 一流。又有強大的工業基礎做為後盾,想不發展都難。

第一次世界大時間(1914~1918)年,隨著1918年11月11日德國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戰終於以協約國的勝利告終。在經過四年多的殘酷戰爭中,歐洲有3000多萬人死傷,有200多萬婦女無法再組建家庭,不能不說和平對我們來說真是來之不易,我們要珍惜當下。眾所周知好戰必亡,德國戰敗後被迫割地賠款,雖然英法取得勝利,但元傷也大傷,唯有美國在戰爭中牟取暴利,成為戰後世界上第一的金融強國,印證了一句名言,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要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一個相對短暫的和平時期出現了,德國實力得到迅速恢復,畢竟德國還是歐洲大國,當時還坐擁6000多萬的人囗,德國科學技術仍然高度發展,經濟潛力依然巨大。再者一個得益於是美、英資本的扶持,為什麼這么說呢?因為美、英統治集團企圖將德國變成為反對 社會 主義蘇聯的反動堡壘,所以多方面支持德國,就這樣德國在政治上取得了和戰勝國平等的權利。德國在恢復經濟的同時,也採用種種手段重整軍備,使德國一步一步地變得強大起來。

領導人是關鍵

技術再那裡啊

1、德國的工業本來就很強,即使在二戰中被摧毀嚴重,但整體技術基礎擺在那兒了。

2、德國完備的教育體系,人才充足,雖然在戰爭中有的逃跑到了外國,但留在國內的還是大部分。

3、由於美國的馬歇爾計劃,德國得到了美國的大量援助。

4、日耳曼人團結尚武的民族特性,即使輸了一次,也不會讓自己輸一世。

Ⅸ 德國是如何崛起的

自中世紀以來,德意志長期四分五裂,一直處於相對落後的水平。

然而,至少從18、19世紀之交,德意志民族在短短的幾十年中,一躍成為歐洲的頭號強國。

普遍的觀點認為德國的崛起一靠軍隊,二靠教育。

其中,教育被視為德國強大的根本原因。

將德國的強大歸因到教育,雖然不是很全面,但不無道理。

早在18世紀末,普魯士就立法推行義務教育,開創了教育史上的一個先例。

19世紀初,在普魯士進行的諸項改革中,教育改革可以說最為引人注目。

威廉.洪堡從人文主義理念出發,力求為所有的公民提供全面的教育,他所創立的教育體制為德國教育的發展奠定了一個堅實的基礎。

此後,在各邦 *** 的大力推動下,教育體制不斷完善。

比如在普魯士,小學的入學率在1816年就達到60%,到1864年更達到93%。

到1871年時,德國的文盲率大致只有13%,而英國的文盲率為30%(1861年),法國是24%(1866年)。

德國教育領先的情況略見一斑。

洪堡等人所推行的大學改革,更是成就顯著。

洪堡主持建立的柏林大學扭轉了大學發展的方向,推行教學和研究結合的原則,創立了德國式的研究型大學,同時也開啟了現代大學的先河。

在洪堡大學精神的滋養下,德國大學很快進入一個輝煌的時期,培養的人才具有良好的學術修養和專精的知識,而且富有科學研究的精神。

大學教授更是以學術研究為天職,投身於教學和研究,做出了數不勝數的學術成就。

德國的大學得到普遍的贊揚和肯定。

英國歷史學家梅爾茨在20世紀20年代說:「在現代,沒有一個國家像德國那樣擁有那麼多的思想學校和學術學校,也沒有一個國家能自誇開創並進行了這么多巨大的事業,而他們需要大量訓練有素人員的合作和集體努力」。

可以說,在近現代歷史上,德國的學者和專家為德國帶來的榮譽和關注要遠遠超過其他群體。

而所有這些成就都是德國大學的成果,德國是歐洲國家中將大學與學術聯系最為密切的國家。

大學也許是觀察德國人最好的窗口。

梅爾茨認為德國大學「比任何別的東西都表徵出德國的心智,德國心智在這種機構里得到最完美的表現」。

德國人重視教育,但不盲目重視。

在19世紀中,德國建立起了一個龐大而多樣的學校和培訓體系。

特別是在20世紀後期,「雙元制」職業培訓制度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被稱為德國經濟奇跡的「秘密武器」。

所謂「雙元制」,就是把手工業中徒工的訓練與學校的理論學習結合起來, *** 和企業共同培養合格技工。

在培訓期間,學員按規定到企業學徒一定的天數,同時也必須到職業學校接受教育。

清末李善蘭曾對德國的教育有一個概括,說德國的教育體制的特點為無地無學,無時非學,無人不學」,此說甚為精當。

直到今天,這三條應當仍然有效。

「無地無學」是說教育的普及程度,「無時非學」是說不同的行業和職業都有專門的教育和訓練,「無人不學」則是說人人都有學習的機會,都有學習適合自己需要的學習機會。

這種多軌、多類型的教育制度,雖然不一定符合民主的原則,但從效果和功能上看,這一體制為不同的人以及不同的行業領域培養了特殊的人才,這倒是體現了人盡其才的思想。

從反面看,當教育不受到重視或受到破壞的時候,國家的實力就會減弱,強國可以變弱。

在納粹統治時期,教育和科學事業受到極大的破壞,特別是大批猶太學人被迫離開大學、離開德國,德國的教育和學術事業因而受到空前的重創,從19世紀以來所積累的學術基礎面臨瓦解。

經過這次浩劫,德國作為學術中心的時期也就一去不復返了。

這段慘痛的歷史為教育強國提供了一個反面的例證。

縱觀近代德國的發展過程,我們有理由把德國看作一個教育興國或教育強國的範例。

19世紀德國史學大師蒙森曾把大學、軍隊和關稅同時並列,認為這三者是德國崛起的核心因素。

他能夠把大學列在首位,想必不會反對教育強國、學術強國的說法。

(作者系北京大學德國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Ⅹ 德國是如何崛起的

二戰時,作為法西斯的德國可以說是被炸得滿目蒼夷。整個人都充滿了垃圾,有人說清理柏林的垃圾至少需要20年。不過二戰結束之後,德國用了短短的十幾年時間迅速成為全世界第二大資本主義國家。那為何德國能夠如此迅速崛起呢,德國是如何崛起的呢?

第一、政府清除了國內法西斯主義的分子





首先德國政府推動歐洲統一建設,緩解法國的矛盾,並建立了歐洲煤鋼共同體徹底打通整個歐洲,而且德國對於科技和教育,大力的投入並制定一系列的經濟政策。

閱讀全文

與德國如何發展成強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34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10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89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35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59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4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375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37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0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0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27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34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37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5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179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48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7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999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33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