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域外 | 德國62條家庭教養規則,教出自律好孩子!(建議收藏)
聽過一句話非常經典:父母是一份職業性很強的工作,可是我們很多父母都不專業。
看到了德國媽媽在教育孩子方面的總結,不得不令人驚嘆!德國人的嚴謹有目共睹,一個強大的民族,從何而來?
答案是:教育。
各位可以結合您對家庭教育的理解,學習與參考。
對德國媽媽來說:與其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
規矩大於寵愛,身教重於言教。
看看德國媽媽崗位說明書上的62條德式教養規則,教出自律好孩子吧,同時也反思一下,我們做到了多少?
德國媽媽崗位關鍵問題與對策
Q1:孩子丟三落四怎麼辦?
→德國媽媽三「不」曲:不提醒,不幫忙,不管他!
Q2:孩子花錢如流水?
→給孩子的禮物——對帳本。多花的錢,就扣回來!教會孩子,多花的每一分錢都是父母的。
Q3:孩子不好好吃飯,怎麼辦?
→德國媽媽的飢餓教育:不好好吃飯,就得挨餓!
Q4:小孩搶玩具,怎麼辦?
→先到者先得,不然都別玩!教會孩子, 社會 沒有絕對的公平,只有規則與秩序。
Q5:孩子拖拖拉拉就是不睡?
→說定時間,絕不妥協!父母破壞規則,孩子就會輕視規則。
Q6:我的孩子戀愛了?
→德國媽媽尊重孩子的愛情,因為學習愛與被愛是一種可貴的能力。
德國媽媽崗位的十條行為准則
1、不要多幫孩子做,而是多讓孩子做。
2、孩子有十個缺點,父母要為其中五個負責。
3、教養孩子,父母必須以身作則。
4、告訴孩子:跌倒了,自己站起來。
5、不要在孩子心裡埋下暴力的種子。
6、學習如何爭辯,是成長的第一步。
7、學習愛與被愛是一種可貴的能力。
8、讓孩子在碰撞中成長,而不是在呵護中長大。
9、不以自己的經驗,取代孩子的感受。
10、教育孩子: 社會 沒有絕對公平,只有規則與秩序。
德國媽媽的八大崗位任務及細則
崗位任務之一:能力大於成績。
讓孩子成為獨立、完整的個體。
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屬品,更不是父母未完成夢想的接力者。
想要教育好孩子,首先應該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一個完整的人來看待。
規則1:孩子像花也像大樹,需要呵護更要歷練!死知識和活能力,都是學習。
規則2:既要學業好,更要能力強,寵物是最好的老師──教會孩子熱愛生命、付出愛心和動物相處,就是一種學習。
規則3:從小能和動物相處,長大就能和他人相處,擁有柔軟的心,關懷弱勢,善良比金子更可貴!照顧比自己弱小的生命。
規則4:為故事設計不同的結局,訓練邏輯思辨能力,動腦筋,就能克服困難,解決難題。
規則5:從餐桌上學禮貌,隨時隨地機會教育,培養孩子的禮儀。
規則6:放手,是學習獨立的第一堂課!自己能夠完成,就不接受他人幫助。
規則7:不要多幫孩子做,而是多「讓」孩子做。
規則8:環保,不只是口號!就從生活做起,讓孩子從小知道愛護環境、保護自然環保教育,從日常生活做起。
規則9:相信孩子的感受與判斷力,不以自己的經驗,取代孩子的感受。
崗位任務之二:身教重於言教。
關於親子教育,有一句話說得非常好:
與其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
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須先做到,否則就無權要求孩子這樣去做。
規則10:再怎麽富裕,都要避免不必要的浪費,人格養成:教育孩子:不必要的花費,就是浪費!幾塊錢也是浪費!
規則11:閱讀是孩子形成獨立人格的基礎。
規則12:跌倒了,自己站起來!負責的第一步──告訴孩子:這是你的責任!孩子出了問題,自己要負責。
規則13:以身作則,守規矩。從過馬路做起闖紅燈是小事嗎?再小的事都要以身作則!父母坐得直,孩子就行得正。
規則14:一分或一秒都算遲到,德國媽媽這樣教守時!遲到一分鍾,也要向孩子道歉!為了孩子,父母必須學會守時。
規則15:說到做到!對孩子守信,可不是隨便說說,媽媽,你說話不算話.……父母說話算數,孩子才會守信。
規則16:成為圖書館的常客──閱讀是最浪漫的教養,為孩子打開知識的大門。
規則17:家裡彌漫美妙音樂,是讓孩子喜歡音樂最好的方式,潛移默化的音樂教育,父母喜歡,孩子就會喜歡。
規則18:家庭氣氛和諧,才能教出性格平和的孩子,不要在孩子心裡埋下暴力的種子。
崗位任務之三:尊重優於權威。
不貶抑、不縱容,讓孩子自然成長。
望子成龍是所有父母的共同心願,然而許多父母將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不分場合地教訓孩子,全然不顧孩子的自尊心是否受到傷害。
規則19:愛無敵!愛孩子就讓他知道,我不是撿來的……媽媽愛我嗎?愛要大聲說出來,讓孩子知道。
規則20:居高臨下、大聲訓斥、缺乏耐心,只會讓孩子充滿壓力,將孩子視為個體,平等對待、相互尊重。
規則21:不幹涉,多鼓勵,讓孩子自主學習。
規則22:即使孩子犯錯,也不能隨便訓斥,孩子也有尊嚴,不是孩子不成器,是教育出問題。
規則23:鼓勵孩子與大人爭辯。
規則24:尊重孩子的發言權,理解孩子的想法,對孩子說話時,要半蹲,眼睛相互對視。
規則25:應該給孩子的是愛,而不是傷害,愛與被愛是最可貴的能力。
規則26:尊重孩子的愛情。
規則27:缺少體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崗位任務之四:吃苦好過吃補。
適度磨難,是對孩子最好的鍛煉。和其他國家的孩子相比,德國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是出了名的強。德國的父母是如何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的呢?磨難營是他們的法寶之一──讓孩子參加一些近乎殘酷的訓練活動。或許你會覺得這么做很殘忍,德國父母卻認為這是對孩子的愛。因為,愛孩子,就要讓孩子懂得堅強。
規則28:讓孩子在碰撞中成長,而不是在呵護中長大,磨練孩子非凡的勇氣和膽量,才能保護自己。
規則29:不讓孩子做家事,是害而不是愛!讓孩子體會天下沒有不勞而獲的事。
規則30:讓孩子了解 社會 的黑暗面,學會自我保護。
規則31:德國人的飢餓教育:不好好吃飯,就得挨餓!
規則32:給孩子的成人禮:嘗試一個人旅行。
規則33:孩子有十個缺點,父母要為其中五個負責,肯定孩子的優點,也別忘了檢討缺點。
規則34:讓孩子多吃點苦,長大後就不會受苦。
規則35:少量的衣物能保暖,大量的衣物是負擔。
崗位任務之五:規則大於寵愛。
寬容而不縱容,建立規則比說教更有效。
如何才能有效地教育孩子?
許多父母的做法是不斷地說教,但是聰明的德國父母會為孩子立下規矩,從小讓孩子建立規則意識。
他們會和孩子協商,制訂一些規則,並且要求孩子遵守這些規則。
規則36:訂了規則,就要堅持下去,讓孩子按照協議行事,才是關鍵!
規則37:孩子自己能做的,家長不要幫忙。
規則38:父母言行一致,孩子才會遵守規則。對待孩子,有兩個原則:事先約法三章,事後毫不妥協。
規則39:建立「能與不能、可以與不可以」的概念。
規則40: 社會 沒有絕對的公平,只有規則與秩序。
規則41:父母破壞規則,孩子就會輕視規則。
規則42:禮貌不是與生俱來,而是後天培養的。沒有人會因為表現得有禮貌而出錯。
崗位任務之六:放養優於圈養。
這個不行、那個不準,怎麼教出好孩子?
在父母的眼中,每個孩子都是一粒種子,並且必然成為一棵大樹。
而在長成大樹的過程中,園丁一定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例如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培養孩子的好性格與好習慣、給予孩子鼓勵、培養孩子的自我及主動爭取表現的精神等。
規則43:教育孩子獨立,不能捨不得。
規則44:培養好習慣,就能培養好性格,從小教起,從小事入手。
規則45:告訴孩子,不要斤斤計較、鑽牛角尖。教孩子學會原諒,寬容待人,到底誰對誰錯呢?「原諒」就是解答。
規則46:十分是進步,一分也是進步,孩子,你不笨,只是還沒有學會而已。
規則47:鼓勵和肯定是成長必需的雨露和陽光,培養自我意識,教孩子:做自己的主人!
規則48:如果孩子大聲說「不」,應該為他開心,鼓勵孩子,敢於表達自己的想法,勇於拒絕大人的要求。
規則49:不要將謙虛與表現自我混為一談,讓孩子學會表現自我、傳達熱情,教孩子敢於站出來、敢於唱出來、敢於說出來。
崗位任務之七:自由大於限制。
給孩子獨立空間,發展才會無限大。
在德國父母的眼中,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
他們既不附屬於家長,也不依賴家長。
他們有自己獨立的空間,也具備獨立的思維。
所以,德國的孩子多以自我獨立發展為成長目標。而身為父母,只要給予孩子自由的空間即可。
規則50:看到自己孩子的特點,也要看到別人孩子的特點,切記!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將兩個孩子的優缺點做比較,會讓孩子失去自我。
規則51:不要把孩子的缺點與其他孩子的優點相比,貶低孩子,會讓孩子的自信歸零!不要貶低孩子,而是要鼓勵孩子向他人學習。
規則52:避開父母主導的教育方式,避免比較式的教育方法,順著個性養,孩子也要因材施教,不同的孩子需要不同的教育方案。
規則53:多給孩子自由空間,學會對自己負責,家長偷看孩子的日記,等於侵犯孩子的自由!親近大自然,放養的孩子,眼界更開闊!
規則54:孩子要放養,不要圈養。
規則55:做決定前要思考,做決定後要負責,讓孩子自己做決定、自己負責,讓孩子自己作主,培養主見。
崗位任務之八:自製甚於控制。
從小建立理財觀,教會孩子存到第一桶金。
德國人富有,但是絕對不奢侈,所以德國每年的平均消費都不會很高,這主要得益於德國父母從小對孩子進行理財教育。
在這樣的教育下,德國孩子從小就養成了非常好的理財習慣:
不亂花零用錢、隨時去銀行存錢,即便玩 游戲 的時候也很節省。
規則56:與其多給錢,不如學會如何用錢。
規則57:二手市集體驗,讓孩子學習交易常識,舉辦兒童舊貨市集,讓孩子體驗買賣過程。
規則58:在 游戲 時浪費,現實生活中也會浪費,「你知道一枚導彈的價格是多少嗎?」玩 游戲 也要抓機會教育!
規則59:擁有自己的帳戶,存自己的零用錢,為孩子開立銀行帳戶,從小學會金錢規劃,發紅包V.S對帳本的理財觀:教育孩子記帳力量大!
規則60:讓孩子知道,多花的錢是屬於父母的。
規則61:買東西前要想清楚,錢花完了不能再要,帶孩子去銀行存錢,感受儲蓄的氛圍,學習控制慾望,告訴孩子:花每一分錢都要考慮!告訴孩子:亂花錢是慾望的放縱!
規則62:小時候亂花錢,長大就不懂得節儉,帶孩子去銀行,關鍵不是存多少錢,而是擁有儲蓄意識。
來源 | 源創圖書、家長手冊
作者 | 小林君
編輯 | 中國網教育頻道
本公眾號轉載的文章,僅作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公眾號觀點,文章版權及插圖屬於原作者。如果分享內容在版權上存在爭議,請與我們聯系,我們會及時處理。
我推薦
伴讀 | 自卑和自信的孩子,都來自什麼樣的家庭?
伴讀 | 同樣是在上學,不一樣的家長,不一樣的結局!
② 寧可少工作也要帶娃,德國人究竟有多重視育兒
我有兩個學生在德國留學,對德國人的重視教育的情節非常佩服,經常給我講,我現整理如下:
我的學生說,有了小孩的家庭,父母把陪伴孩子就放在了第一位,工作僅限於上班時間,下班時間絕不再工作,他們和孩子一起的教育有玩游戲、整理房間、冬天在公共區域鏟雪等。
在學校里,小孩學習的功課都是以實踐為主的,都需要上述精神。
③ 德國人的家庭教育方式
懷疑樓上的說法,嘿嘿:)
留個名,回頭給樓主查查資料去~~~
最明顯的一點是尊重孩子的選擇,盡可能為孩子提供不拘一格的育才之道和民族騎士精神。
另外注重孩子各方面禮儀和行為的良好培養,包括待人接物、守時等;和孩子和睦相處,不隨便干涉孩子的社交等(都是書上總結出來的~~~)。
④ 德國人承包了諾貝爾一半的獎,德國有哪些育兒方式呢
自諾貝爾獎設立以來,德國人(含移民後的德裔)獲得諾貝爾將的人數接近諾貝爾獎的一半,換句話說8200萬的德國人承包了諾貝爾一半的獎,全球60多億的人口只獲得了剩下的另一半。
讓我們重新審視德國的育兒教育,看看德國的育兒方式有哪些是值得我們借鑒的。
幼兒園重視實踐
對於一個德國孩子而言,他們將在幼兒園中度過4000個小時,一般來說孩子會做很多與社會實踐相關的活動,比如說參觀警察局,了解如何報警,警察是做什麼的,參觀郵局,看看一封信是如何從家裡寄到全球各地的,去市場,拿著錢學習如何買東西,去花圃,圖書館,去商場,去採摘。
一個孩子長到了6歲,就能自己去商場,自己整理東西,自己修理玩具,自己管理時間,自己找警察,生活能力已經非常強了。
對於德國人來說,過早的開發智力是並不提倡的,提早學到的書本知識其實並不一定能用得上,很多時候,贏的意識是家長的虛榮心在起作用。
德國甚至禁止對孩子提早開發智力,留給孩子更多成長和想像的空間,孩子在上小學之前唯一的任務就是快樂成長。
在幼兒園孩子都有屬於自己的興趣愛好,比如畫畫,拼圖,讀書,老師會幫正在工作的同學完成自己的項目,然後讓其他小朋友學會安靜等待。
3. 父母敢放手
當孩子會走路了之後,父母就會放手讓孩子去體會周圍的環境,不會頻繁對孩子說“no”,因為每一次說不都是對孩子的打擾,做父母要敢於放手。
規矩要提前做好,預防提前做到,孩子要做的就是遵守規矩然後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在安全的范圍內,只要孩子沒有安全危險發生,家長都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讓孩子好好玩耍。
4.培養專注力,正常環境即可
很多家長為了讓孩子有專注力,會特意給他們創造一個沒有聲音沒有打擾的環境,其實大可不必,正常的生活環境就可以了。
不管是孩子寫作業還是睡覺,父母該做什麼做什麼,只要不特別大聲就行。德國父母一般就是不打擾孩子,讓他們專注就夠了。
有的時候越從形式上強調,越對孩子的專注是一種打擾和限制。
孩子在幼年階段,家庭和幼兒園教會他們學會與人相處,學會獨處,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學會承擔責任,獨立解決問題。
⑤ 對於德國的善良教育,有什麼值得學習的地方
德國人是一個極度重視家庭教育的國家,同時也是唯一一個把父母教養兒童的義務寫入憲法里的國家。
德國人引導孩子"向善「,他們是這樣來做的:
1、好孩子不是訓導出來的,而是受父母的品德、言行、氛圍所感染出來的。他們相信習慣的養成來自於父母的感染和培養,甚至於明令禁止父母」嘮叨「,如果孩子覺得父母的」嘮叨「影響了自己的成長,可以向法院起訴。在人格上,德國的父母們,更多的是把孩子的人格、尊嚴與平等放在第一位。
⑥ 德國家教特徵有哪些
德國的家庭教育注重民族習慣,要求孩子聽父母的話,尊重前輩,傳統意識根深蒂固。主要有:
(1)重視幼兒的早期教育。父母從孩子的嬰兒時期就開始讓孩子認識周圍事物。經常抱孩子出去散步,再大一些就帶他到全國各地去旅行,在這過程中使他接受各方面知識的教育。每到星期天,大多數家庭都由家長帶孩子去郊遊或去參觀展覽,藉以開闊孩子的眼界。
(2)重視並支持家庭體育活動。家庭注意為孩子提供一個體育活動場所或備有一個塑料膜制的近似澡盆的圓東西,充氣放水後讓孩子在裡面游泳嬉戲。家長們還注意在體育運動中對孩子進行堅強、勇敢、活潑的良好品格教育。因此孩子從小身體就十分健壯。
(3)注意孩子獨立生活能力的培養。孩子從很小起就和大人分開睡,4歲孩子就到自己房間去睡。其室內也根據孩子意願安排布置。這里有他們喜歡的書籍、玩具,有供他們進行手工製作的各種材料。穿衣、吃飯等凡是自己能乾的事都由孩子自己去干。
(4)讓孩子參加一定的家務勞動。早在100多年以前,德國的法律就明文規定:孩子應當幫助父母做家務活。德國勃留爾法院明確規定:孩子0—10歲要幫助父母洗餐具、收拾房間、到商店買東西;10—14歲要在花園里勞動、洗餐具、給全家人擦皮鞋;14—16歲要擦洗汽車和在菜園里翻地:16—18歲要完成每周一次的房間大掃除。這樣,孩子既可以在勞動中得到鍛煉,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又可以加強對生活意義的了解,並認識自己對社會、家庭的責任感。
(5)重視孩子的文明禮貌教育。孩子從懂事起就要遵守禮儀,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吃飯時由大人給他們分好,自己到一個小桌上去吃,不足時再由大人添;杯盤餐具都有固定放法,不能亂來;孩子再大些,當家中來客時也要參加迎送、行禮致意,並大大方方回答客人提出的各種問題。因此,孩子上了學和同學們也都相處良好。
⑦ 德國人如何教育孩子
他們之所以走上歧途,就是因能太輕易地獲得一切,以至在他們沒有「界限」的概念,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在他們的頭腦中缺乏清醒的分寸。 在這方面,德國孩子對於事物的理性反映能力在各國的同齡人當中顯得非常突出,一位久居德國的美國教育工作者經過長時間的觀察和實踐,也對此予以確認。例如面對雨過天晴窗外的迷人景色,正在讀書學習的一位德國少女和一位美國學生的反應會截然不同。典型的美國孩子式的作法是:情不自禁地起身跑到外面玩上一會;而德國孩子很可能就會想到:我應該先做完作業再出去玩。熱愛玩耍是每個孩子的天性,但為什麼德國的孩子會有如此強烈的意識來約束自己,是與他們所受到的教育分不開的。 幫助孩子培養理性的品質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這也像種樹一樣,需要對其悉心栽培,需要有適宜生長的土壤,在某些時候甚至還需要綁縛以實行限制。德國的孩子在學校里可以有較自由充分的空間來發展自己的興趣和特長,但在另一方面,他們也有必須嚴格遵守的准則。如學生不上學?除非不想活!起床太晚,便面臨放棄早餐、或是遲到的選擇;忘了將臟衣服放進洗衣袋中便意味著得繼續穿臟衣服;人人都有記事本。 一、「學生不上學?除非不想活!」 曾有人問過德國的學生關於逃學的問題,那些孩子的回答是:「學生不上學?除非不想活!」在這一點上德國人的看法是一致的:只要有一個孩子不接受教育,社會將來就會多一個禍根。所以萬一真有孩子逃學,成年人看到後會對其嚴厲呵斥,警察會將他扣留,社會、學校和家庭對此的態度非常嚴格,會令孩子馬上返校,而家長還要受到罰款或加稅的處分。所有這些都是讓孩子意識到,在上不上學的問題上是沒有商量的餘地的。 德國人的教育也異常關注孩子的文明修養,他們認為孩子在行為舉止上遵守規范,不僅可以促進他們具備高雅的趣味,高尚的品德,為其日後的成功打下堅固的基石,也能為全社會創造一種團結合作的美好的人際關系,這在德國引起了全民的重視,報名參加專門的禮儀講座、禮儀講習班的做法已經蔚然成風。 而家長從細微之處起就開始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每個德國孩子在餐桌上都會受到嚴格的教育,盛入自己盤中的食物一定要吃光,由此孩子樹立勤儉節約的觀念意識,同時這又是一種磨練。比如德國人在午餐後有吃一些冰淇淋、巧克力和水果的習慣,對孩子來說很具有誘惑力,但這時父母更不會通融,前提是必須先吃完飯菜。 隨著父母對正確行為的反復訓練和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思想教育,時間一長成為自然,孩子就會把遵守這些規則當作自己的本分。於是無論是成年人還是孩子,都把維護公共紀律,愛護公共環境,在各種場合講究文明和秩序成為無可置疑的事情。在德國常可以看到人們在耐心地排隊等候,或是為他人、為公眾著想的舉動,全社會形成一種高度自覺、井然有序的文明道德風尚。 二、「是放棄早餐,還是遲到?」 對於孩子的獎懲,賽里希先生的建議是,「盡管獎與罰都不宜太頻繁,但它們確實起著重要的作用。我知道有一些家長常用物質獎賞來激勵孩子獲得好的成績,或是以此讓孩子做些家務事。但是這樣會使孩子前進的動力僅停留在外部獎賞上,而體會不到奮斗與創造的真正喜悅;同時他們也會產生錯覺,以為不論主動干點什麼都能得到錢的報酬。孩子必須懂得上學讀書、品學優良是為他自己,而家務活本身也是每個家庭成員必須履行的職責。當然如果孩子有相當出色的表現,或是作出了如清理花園、油漆房屋等分外的貢獻時,也應當享受獎賞的快樂。可以給他們發獎金,也可以帶孩子去一個他很嚮往的地方。 對孩子的懲罰也要講究原則,否則懲罰不能令孩子心服口服,也就失去了教育的作用。懲罰之前應該先對孩子予以警告,也就失去了教育的作用。在孩子犯錯以後就一定要言出必行,而且一定要對他講清楚家長的要求和實施懲罰的原因,懲罰的開始和結束要明確,不要讓家中一整天都彌漫著怨憤的氣息。」 他們的孩子菲力克斯曾有幾次起床太晚,但隨之賽里希夫人一次巧妙的懲罰便糾正了他的錯誤,她告訴菲力克斯,自己不能開車送他去學校,「我很遺憾,但這得怪你自己,你可以作出選擇,是放棄你的早餐,還是想遲到。」明確適當的獎懲原則和方式是讓正直、誠實、盡職盡責等觀念深入孩子的心靈,讓它們確確實實成為他們的行為准則。 三、很遺憾,你還得繼續穿臟衣服 在家庭和學校的教育下,在整個社會大環境的熏陶下,無論是父親忠於職守的敬業精神,母親一絲不苟的勞動態度,還是老師和社會其他階層的高度職業道德感,這些都令孩子的責任意識不斷增強,並把恪守信條、盡心盡責當作一種榮譽。德國的法律上還有規定,孩子到14歲就要在家裡承擔一些義務,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這樣做不僅是為了培養孩子的勞動能力,也有利於培養孩子的社會義務感。 茨格拉夫人教育孩子的做法很具有典型意義,「必須教育孩子懂得他們不同的一舉一動能產生不同的後果,那麼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們一定會學得很有責任感的。」一次她的兒子從學校回家晚了半個小時,母親對此予以了充分的理解,但是她也明確地告訴孩子,「你玩的時間自然也就少了半個小時,這個時間我們可要遵守。」茨格拉夫人認為在生活細節上尤其能夠培養孩子的責任意識,家庭教育對此採取了很多措施,譬如讓孩子自己保管自己的儲蓄存摺,在鍛煉了孩子自我管制的能力以外,也讓他們懂得了勤儉。 茨格拉夫人承認,「有時候作父母的內心也會在愛與公平之間搖擺猶豫,但是不能因為孩子的借口而一味地遷就他的喜好,讓他逃避責任。於是,如果孩子忘了把自己的臟衣服放進洗衣袋中,這只能意味著他還要繼續穿臟衣服;而如果沒有按規定整理好他的書櫃,那麼面對他喜愛的電視節目,我們也只能作出很『遺憾』的決定。」 四、人人都有自己的記事本 在德國同時還可以看到這樣一個現象,人人都有自己的記事本,甚至連家庭主婦和中小學生也不例外,德國人把近期和遠期的大大小小的約會,計劃,公事私事等生活日程都預先記錄在其中,所以有人也把德國稱作是記事本的社會,人們在作出決定之前多半會參閱一下自己的記事本。也許有的人認為按部就班的生活太過枯燥呆板,可能還有的人認為沒有必要人手一本,但是德國人卻認為這不僅可以提高工作和學習的效率,同時更關繫到對待生活的嚴肅態度。 德國人認為與時間形成的散亂的關系反映出其自身的雜亂無序的狀態,所以很早就會鍛煉孩子過一種有計劃的生活,孩子學習分配他的零花錢、支配他的時間,完成他的學習任務,發揮他的興趣愛好,其間形成一種井然有序的關系。而他們認定,筆記本有助於孩子更加准時、守秩序、愛清潔和准確,同時能對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採取一種鑒別的態度。 孩子在周密地設計自己時間,同時也就開始了對其自身的周密設計。由此可見德國人幫助孩子確立面對生活的理智觀念,並非是要把他們限制在條條框框之中,而是要讓他們更充分地發揮自己的天賦才能,達到自我實現的更高境界。
⑧ 德國如何教育孩子
首先想說一下關於網路上經常看到的「德國禁止學前教育」這種說法。德國的孩子並不是在上學前天天傻不啦嘰的就是玩,而德國人對「學」前教育有自己的理解,我特地為大家整理了德國人如何教育孩子的相關內容,僅供參考!
比如幼兒園時:
老師會教孩子們如何乘坐公共交通回家,如果遵守交通規則,在公共場合不可大聲說話,甚至是如何進行垃圾分類等遵守社會秩序的教育。
而如果孩子對某類學科,比如音樂、藝術或體育感興趣,他們是有權利在一些學校或機構進行學習的,甚至有些是免費的。
在德國有一本有關兒童教育的書,十分流行,叫Struwwelpeter蓬頭彼得,以很多荒誕詼諧的故事,來告訴孩子們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他們最注重孩子的性格、品德培養,很多好習慣也是因為從小家庭教育的結果。
比如自理能力:
如飲食、睡眠、排泄安排、自理能力訓練。
比如規則意識:
盛入自己盤中的食物一定要吃光;必須先吃完飯菜,才能吃零食。
比如愛心:
很多家庭會在家中養小動物、如小狗、小貓,讓孩子親自照料小動物的過程中,懂得體貼入微地照顧弱小生命。
比如堅強:
孩子摔倒後,只要不是很嚴重,父母不會馬上去幫忙,而是讓他們學會自己站起來。高質量生活知識,來源:gzlshzs
比如尊重:
告訴孩子要尊重別人的隱私。德國父母很多不會在未經過孩子同意時去翻閱孩子的東西。
比如禮貌:
德國父母在尋求孩子幫忙時會說bitte(請),之後會說danke(謝謝)。
比如理財:
德國父母會非常嚴格的控制零用錢數量,會讓孩子做些簡單的'家務以獲得零用錢,避免不勞而獲。
比如承擔後果:
有一個德國母親對自己總是起晚的兒子說「很遺憾,我不能開車送你去學校。這得怪你自己,你可以選擇是放棄早餐,還是遲到。」
比如承擔責任:
有嚴厲的德國家庭,如果孩子忘了把臟衣服放進洗衣袋,他還得繼續穿臟衣服。
比如誠信:
德國家長首先會以身作則,並經常會告訴孩子,要遵守約定,不能輕易誓言,答應過的事情,要在規定的時間內做到。
比如自信:
德國家長非常重視自己孩子的自信培養,哪怕是一點點的進步,家長都會給與更多的鼓勵和贊賞,因為他們知道孩子從小的自信來源是父母。他們也絕不以成績的好壞去否認自己孩子在其他方面的優秀。
比如合作:
在德國無論是家裡還是學校,都會有意的去為孩子們組織一些集體活動。因為在德國有這么一句話叫做 「Wer alleine arbeitet , addiert. Wer zusammen arbeitet, multipliziert.」(一個人的努力是加法,一個團隊的努力是乘法。)
來看看他們長大後的好習慣
看書:
德國人經常手裡拿著一本書,在地鐵上,玩手機的人少,看書的人多。在德國如果你留心能看到各種大小的書店,而書店裡永遠都有不少的讀者。紙質的書籍在這個電子社會當中,似乎在德國仍然流行。德國人有91%在過去一年中至少讀過一本書,23%年閱讀量在9到18本之間;25%年閱讀量超過18本。
禮貌和謙讓:
禮貌和謙讓其實是一種寬廣的心態。有一次在德國高速上遇到事故,兩排車並為一道,因為有急事,一個在我左方的車主動放慢讓我先過。如果你在人多的時候坐地鐵,你也會發現,站在門口的人會主動先下車,讓後面需要下車的人下車後在重新上車。
准時:
大多數德國人都能遵守規定好的時間,這里說的准時並不單單只德國人,還指德國的公共交通,在沒有意外的情況下,每輛地鐵、公交車都能按照時刻表的時間准時到達車站。
注重家庭:
德國人與注重工作相比更注重家庭,他們會在下班後回家與家庭團聚,很少因為應酬而不回家,在節假日更是會把時間花在自己家庭身上。
記事本:
幾乎每一個准時的德國人都會有一本記事本,這個記事本不一定是要與工作相關,但一定與自己的生活相關,比如記錄重要的事情或預約時間。
遵守交通規則:
德國人十分遵守交通規則(不是全部,當然也有闖紅燈的行人),尤其是司機,因為這關乎到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在德國開車基本都會打開日間行車燈,而他們在變道時不僅要看後視鏡,還要扭頭去看盲點區是否有車(考駕照時必學的)。
注重生活質量:
德國人絕對不是一個愛慕虛榮的民族,他們寧可把錢花在正在品質生活上去享受,盡管他們能造出世界頂級汽車。比如他們會花200歐去買一個保溫壺,而不是一個Gucci錢包,他們會花500歐去買一個廚房用具,而不是一個LV包,他們會花上千歐去維護自己的花園,而不是一件Burberry大衣。因為他們知道真正的奢侈品是自己的生活品質,而不是一個包或一件大衣。
注重環保:
德國人很少亂扔垃圾,因為他們知道環境的重要性,即便身在外國,他們也多數如此。我和一個德國人在中國爬山,由於沒找到垃圾箱,這個德國人拿著自己的冰糕棍一路走下山,找到了一個垃圾桶後才扔掉。
嚴謹:
他們的嚴謹源自對細節的考慮,比如在德國超市裡買到的每一個雞蛋,上面都會有一個標號,而你可以通過這個標號,了解到下這個雞蛋的母雞的生長環境。高質量生活知識,來源weixin號:gzlshzs
契約精神:
在我們看來很多德國人非常死板,甚至是不會變通,但這是因為文化和從小養成的一種「契約精神」造成的,他們輕易不作出承諾,但承諾過的事情一定會做到。有了保證,才有了德國品牌質量的承諾。
不屈不撓:
為什麼德國汽車比普通汽車貴出許多?為什麼德國的鍋比普通鍋貴出幾十甚至幾百倍?為什麼德國的米勒洗衣機要幾萬甚至幾十萬?為什麼MadeinGermany是高品質象徵?其實百年前的德國產品是被英國人嘲笑的疵品,但就是因為專注和堅持,才有了今天質量上的保證。
遵守社會秩序:
每一個德國人幾乎都會遵守社會秩序,比如排隊,無論是人在排隊,還是汽車堵車排隊,很少有過插隊現象。
公共道德:
如果你留心,你會發現大多數時候德國的公共場所(除了球賽期間)十分的安靜,幾乎大家都是竊竊私語的狀態,很少有大聲喧嘩的。(除了球迷和醉鬼)。
同情心:
多數德國人會主動幫助弱者、殘疾人或老人。老人摔倒這種事也會在德國發生,但一定會有人上來幫忙,而且不只一個。當遇到殘疾人時,也會有人主動上前幫忙。
尊重生命:
當遇到特殊車輛時(拉著警報的警車、救火車、救護車等),民用車會主動靠邊讓特殊車輛通行。
⑨ 德國媽媽教育孩子的十大原則
德國媽媽在教育孩子方面的總結,不得不令人驚嘆。以下是我分享給大家的的資料,希望可以幫到你!
准則1:不要多幫孩子做,而是多讓孩子做。
很多家長喜歡幫孩子把事情都做了,只讓孩子吃、喝、玩,嚴重影響孩子的獨立性,其實這樣對孩子的成長是很不利的。
准則2:孩子有十個缺點,父母要為其中五個負責。
孩子是父母的影印本,所以說你最少要為他們的5個缺點負責並糾正,記住,糾正孩子之前先糾正自己。
准則3:教養孩子,父母必須以身作則。
自己做不到就不要要求孩子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希望各位家長能做到。
准則4:告訴孩子:跌倒了,自己站起來。
你只能偶爾幫孩子,不能一直幫他,最終能自己站起來的人才能適應社會。
准則5:不要在孩子心裡埋下暴力的種子。
暴力往往是罪惡的根源,告訴孩子∶做事一定要三思而後行。
准則6:學習如何爭辯,是成長的第一步。
爭辯並不是壞事,能在事情上爭辯,證明孩子有了自主思考的意識,當然,在錯誤的事情上就不要爭辯了。
准則7:學習愛與被愛是一種可貴的能力。
雖然說起來很容易,但是做起來很難,還希望父母耐心的教導孩子。
准則8:讓孩子在碰撞中成長,而不是在呵護中長大。
吃一塹長一智,吃虧越多越會生活。
准則9:不以自己的經驗,取代孩子的感受。
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個人的想法都是不同的,孩子只能引導,不需要掌控。
准則10:教育孩子——社會沒有絕對公平,只有規則與秩序。
不用為沒有公平而憤怒,遵守規則才能過的更好。
美國教育孩子必知10大原則
歸屬原則: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個環境,也是最重要的環境。因此,要保證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環境中成長,使孩子從小就對家庭建立起可信賴的歸屬感。
希望原則: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要經常鼓勵他們樹立前進的目標。無論遇到什麼挫折,永遠都要讓孩子看到希望。
平等原則:要和孩子平等對話,傾聽他們的聲音,想方設法理解他們的想法並加以引導,不要總是居高臨下地指指點點。
管束原則:在孩子未成年前,管束主要是父母的責任,不要把這個責任推給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當然,這些老人們也要尊重子女的管束權,但不要代替。
榜樣原則: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人生的第一個榜樣。一般說來,孩子的言行往往都是從模仿父母開始的,言傳身教的榜樣作用是巨大的。因此,父母們一定要以身作則。
懲罰原則:不懂事的孩子有過失時,可以批評和指點。對於故意犯錯的孩子,適當的懲罰也是必要的,但是,不準打罵或體罰孩子。懲罰易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要慎用和巧用。
後果原則:每教孩子做一件事的時候,就要讓他們了解可能產生的後果。當孩子自己打算做一件事時,也要幫助孩子分析其行為可能帶來的後果。從小就要讓孩子養成凡事都要想到後果,並對自己行為負責的習慣。
界限原則:要教育孩子從小了解道德和法律的界限,知道要敬畏道德和法律,讓他們懂得這兩個界限就像公路上的紅燈一樣,是永遠不可逾越的。
20碼原則:尊重孩子的獨立傾向,鼓勵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但是,不要放鬆監護的責任。「20碼」約合18米只是個象徵,意思是要給孩子留出成長的私人空間。
四W原則:任何時候都要了解孩子跟誰在一起who,在什麼地方where,在干什麼what以及什麼時候回家when。對於自己的未成年孩子,必須時刻了解這四點。
家庭教育十大原則
1、感情交流原則
有些家長有一種錯誤的想法「供你吃供你喝,還供你讀書,你還想什麼?」但人的成長需求不僅僅來源於物質,還有精神和情感上的需要。
如果家長忽略了孩子情感上的需求,孩子與家長也會無話可說。長此以往,家庭成員相處時的氛圍會越來越尷尬。
2、榜樣原則
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而家長就是他們第一個模仿的物件。所以家長一定要做一個好的榜樣,別讓孩子小的時候在心靈上留下不好的影子。
3、平等原則
心理學研究發現:在家庭相處時,如果孩子與父母可以平等的爭辯,這不僅是一種互愛的體現,並且還能幫助孩子增強自信,鍛煉孩子的邏輯能力和創造力。有些家長覺得錢是自己辛苦賺來的,孩子是自己一手帶大的,所以孩子就應該聽自己的,任何事都要服從自己,這種「專治」的思想對孩子人格的影響幾乎是毀滅性的,應該把孩子看做是與自己平等的人。
4、尊重原則
尊重是相互的,我們尊重孩子,孩子才會尊重我們。有些家長希望孩子百分百聽大人的,不能有一點屬於自己的想法也不給辯解的機會,否則就說孩子頂嘴。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孩子,長大後很可能是一個毫無主見人雲亦雲的人。
5、鼓勵原則
很多家長怕孩子驕傲自滿,總是有意無意的打擊孩子,在孩子取得好成績的時候說「是不是運氣好蒙對了?」當孩子成績差的時候說「你就是不好好學習」,隨意的一句話卻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傷害,會使孩子極度的不自信,覺得自己「就這樣了」。
在家庭教育中,應該多多鼓勵孩子。
6、寬容原則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尤其是孩子還在成長的過程中,犯錯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家長應該寬容看待,大可不必小題大做,動輒對孩子一頓打罵。
7、信任原則
說謊是因為不信任而來,如果你信任孩子並且讓孩子信任你,兩個人平等交流,孩子沒有說謊的必要。
8、統一原則
家庭的教育與學校應該盡可能統一,否則孩子會無所適從。另外,家長們的教育觀念也要盡量一致,有分歧在私下進行協商,否則孩子不知道聽誰的,導致的結果就是誰的也不聽。
9、自由原則
很多家長把孩子管束的太嚴,不給一點私人空間,但這樣的結果往往是揠苗助長適得其反。應該相信孩子的能力,給孩子自由發展的空間。
10、方法轉變原則
教育方法要隨著孩子的年齡增長而不斷改變。
其實,無論你用什麼樣子的方法教育孩子,只要你的孩子在這樣的教育下感到自信、幸福、樂觀、健康,那麼,你就是一個成功的家長。
⑩ 什麼是德式家庭教育
德國人的家庭教育
德國人給人的感覺就是嚴謹,德國人非常注重規則和紀律,干什麼都十分
認真。凡是有明文規定的,德國人都會自覺遵守;凡是明確禁止的,德國人絕不會去碰它。在一些人的眼中,許多情況下,德國人近乎呆板,缺乏靈活性,甚至有點兒不通人情。德國人非常遵守時間,喜歡清靜的生活,待人誠懇,注重禮儀,德國人這些特點跟他們的家庭教育有很大的關系。
傳統的德國家庭對孩子的教育非常嚴格,一個聽話、守紀律、講規矩的孩子是一個好孩子;親子之間的關系是命令與服從的關系,家長有權決定子女的前途。現代德國家庭教育中,家長主要的職責是為孩子的成長提供必要的條件和指導。親子之間的關系是民主和平等的關系,父母很少強迫子女服從自己的意志,也不要求子女按照他們的生活模式安排生活。
(一)獨立
在德國,當孩子長到一定年齡時,父母就認為孩子應該走向社會,而不希望他們過分依賴父母。孩子都有自己的房間,大多數父母十分尊重子女的生活方式和個人隱私,父母一般沒有經過同意是不會去翻子女的東西。一方面,父母希望藉以促進子女形成獨立的個性;另一方面,希望通過尊重和保護子女個人權利的教育形式,向他們傳遞這么一種信息:那就是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在保護自己權利的同時,也應該尊重和保護別人的權利。德國家庭的獨立教育還體現在理財方面。孩子出生後,父母便給孩子一個銀行賬戶。為的是讓孩子從小就學習管理自己的錢財以便懂事後有計劃地支配自己的零花錢和打工錢。盡管德國家庭普遍較富裕,但孩子們從小就養成了相對獨立的習慣。大部分孩子在中學階段就有打工掙錢的經歷,特別是在假期。中學畢業或到一定的年齡後,孩子們會在父母的指導和自己的選擇下離開家庭或家鄉到外面去開創自己的生活道路。
(二)選擇權
在德國家庭,子女具有選擇個人生活道路和興趣愛好的權利,父母不幹涉子女的選擇,這是德國家庭教育的一條重要原則。與我國父母代替子女選擇報考什麼學校、上什麼補習班、參加什麼興趣班不同,在德國這些都是子女的個人事務,父母無權干涉,更無權代替子女做出選擇。德國人比較注重為孩子的學習環境創造良好的條件,但是,他們不希望給孩子很大的壓力。他們也會很關心孩子的成績,但是不會把分數看得比孩子,比實力更重要。
(三)學習
德國父母不是把自己的願望凌駕於子女發展之上,而是本著理性的態度和公平原則對待子女的學業。從另一方面說,德國人比較注重從情感上渲染孩子,他們很關心孩子,從小就使孩子感到被愛,每次都會鼓勵他們去做,做得更好。當孩子成績不好或是有不良行為時,他們會很認真地去和孩子探討原因,積極從孩子的觀點去考慮問題,而不會用其它給孩子施加壓力的方式去對待孩子。父母並
不會強求孩子一定要得第一,而是比較注重培養孩子學習的能動性和自覺性,做作業時,父母只會鼓勵他們自己去找答案,絕不會輕易說出答案。
(四)善良品質
德國格外重視對孩子善良品質的培養,愛護動物是許多德國兒童接受「善良教育」的第一課。在孩子剛剛學會走路時,不少德國家庭就特意為孩子喂養了小狗等小動物,並讓孩子在親自照料小動物的過程中,學會體貼入微地照顧弱小的生命。德國人在這方面絕非小題大做——越來越多的德國人已有這樣的共識:小時候以虐待動物為樂的孩子,長大了往往更具暴力傾向。有一個例子:法蘭克福有一個孩子粗暴地將上門乞食的流浪者驅趕出門,全家人特意為此召開了家庭會議。大人們嚴肅、耐心地啟發孩子:流浪者盡管穿著邋遢,同樣享有人的尊嚴。使孩子明白了一個道理:仰慕強者也許是人之常情,而同情弱者更是美好心靈的體現。後來,孩子建議邀請此受辱的流浪者來家做客,大人們則毫無保留地支持。德國人注重從內心影響孩子。
(五)交友
德國的父母對待子女的交友抱著十分寬容的態度,在他們的辭典里沒有「早戀」這個詞。在對待子女交異性朋友的問題上,他們不會進行干預,而只會為子女做好指導和咨詢工作。在中國,其實許多「早戀」都是父母逼出來的,父母越禁止,處於青春期的子女就越抵觸,當家長和老師看到男女同學有親密的舉動時,就會想到「早戀」,就要想方設法做孩子的思想工作,或者採取檢查書包等監視方式掌握情況,阻止孩子與異性親密來往。相對的,德國的父母並不會對子女交異性朋友進行干涉,而是引導他們如何與異性相處才是最合適,如何保護自己和尊重他人。父母只是孩子成長道路上的引導者,而不是指揮者和領導者。
總之,德國人從小接受的家庭教育形成了他們嚴謹、細心、獨立的特點,當然德國人的家庭教育還有許多值得我們借鑒的,如「孩子不是用來教訓的」「幽默讓家庭更和諧」。德國人十分重視家庭氛圍的影響作用,教育好孩子,首先得給孩子一個好的環境,然後是以身作則,以榜樣的示範作用來影響孩子,最後讓孩子形成自覺性,讓孩子自己領悟成熟的真諦。可以說,德國人重視家庭教育深入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