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德國最怕蘇軍是什麼

德國最怕蘇軍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3-01-03 00:58:11

⑴ 德國虎、豹橫掃歐洲,為什麼不怕蘇軍坦克,而忌憚英美的攻擊機

因為德國豹式、虎式坦克沒有配備防空武器,且盟軍飛機占據數量上的絕對優勢,德軍只能被動挨打。只能挨打不能還手,那就意味著白白送命,所以忌憚英美的攻擊機也就不難理解了。

綜合來看,德國豹式、虎式坦克雖強,但是也是面對地面部隊而言,當面對空中的力量時,就顯示出了其短板,所以就可以理解為什麼會怕英美的攻擊機了。

⑵ 德國為什麼打不過蘇聯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曾經橫掃整個歐洲的納粹德國最終成為了戰敗的一方。納粹德國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其領導人在一些重大問題上的決策失誤。根據多方面的資料和書籍的參考和多個軍事愛好者的朋友的討論,總結出納粹德國十個方面的錯誤抉擇 ?一。德國因為巴爾干戰役耽誤了五周左右的寶貴的進攻俄國的時間。被絕大多數參與討論的和本人認為是德國在二戰中的一個最致命的錯誤。二。希特勒頑固奉行不放棄一寸土地的作戰方法,也被認為是一個致命錯誤,雖然這一招曾在莫斯科會戰挽救了德國幾乎崩潰的東部戰線,但是它在整個戰爭期間給德國軍隊帶來的滅頂的災難遠更比它的積極意義要深重得多。三。希特勒在敦克爾克讓裝甲部隊停止前進,事實上放走了30萬英國遠征軍,使英國有力量繼續戰斗從而改變了整個二戰的進程,是一個不可饒恕的錯誤。四。保密與間諜工作的嚴重失誤,德國人的密碼被盟國破譯,卻長期渾然不知,導致德國在戰場處處挨打,節節敗退。譬如蘇聯間諜佐爾格等給德國帶來的災難是難以估量的。五。西線一直到1944年6月才開辟,而希特勒卻長期為一條根本不存在的西線保留了過多的兵力,尤其是早在1941年就在西線保留著50萬人,如果能夠把這些軍隊調到蘇聯前線,在1941年12月,德國人應該已經佔領了莫斯科。六。第三帝國有一點變態的猶太政策,使德國在歐洲大陸、甚至全世界失去了人心,增加了許多不必要的敵人。七。如果德國不發動對蘇聯的戰爭,也許它不會失去在歐洲的霸主地位,「俄國是一個永遠不要去進攻的國家!」八。假如德國是和美國結盟,而不是與經濟、軍事、科技都不發達的日本、義大利結盟,二戰會是個什麼樣子呢?和日本、義大利結盟絕對是個錯誤。九。1942年,德國發動南線攻勢後已經重新奪取了蘇德戰爭的主動權,但是在斯大林格勒,為一個事實上已經成為了一個廢墟的,軍事上,經濟上價值不大的城市反復爭奪,為了很虛無的政治利益,用他們並不熟悉的戰法流幹了身上的血。並且在失敗後,拒不接受事實,導致33萬人的覆滅。斯大林格勒的錯誤其中還包括在戰役初期的同時向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兩個方向進攻這樣的戰略上的錯誤[ 轉自鐵血社區 ]十。在第三帝國完全處於下風,條件並不成熟的情況,錯誤地發動「堡壘」戰役加速自己的死亡與很麻木、很愚蠢地判斷盟國登陸地點選在加萊,而錯過了在諾曼底將盟軍趕下大海,避免兩線作戰的最後機會兩項並列被人們認為是二戰中德國的第十項錯誤。

⑶ 蘇軍最畏懼的德師團,沖破10萬蘇軍包圍圈,投降後全師遭到處決

在二戰期間,一隻特殊的德國武裝部隊活躍在歐洲的各大戰場。他們由各行各業的人組成,並不是職業軍人,但卻擁有強大的戰鬥力,因對希特勒有著絕對的忠誠,他們也成為了希特勒的嫡系部隊。他們就是以殘暴出名的德國黨衛軍。在被德國佔領的地方,當地的老百姓對黨衛軍無不心驚膽顫,唯恐避之而不及。而在這支殘暴的黨衛軍部隊中有一個師團因為一場戰爭成為了蘇軍最怕的德國師團,投降之後幾乎全師被蘇聯處決。 在二戰末期,德軍不再一路順風,而是節節敗退。許多在蘇德戰場中對蘇聯人民犯下滔天罪行的黨衛軍部隊都清楚知道失敗在所難免,而若是投降蘇聯,必定會被定以重刑,甚至直接處死都有可能。於是許多黨衛軍部隊紛紛撤出蘇德戰場前往其他戰場,向聯盟軍投降,爭取能夠寬大處理。許多黨衛軍向聯盟軍投降後,真的如願以償,得到了寬大處理。但有一隻黨衛軍千辛萬苦跑去向美國投降,最後卻被移送給了蘇聯,而他們就是臭名昭著的黨衛軍第三裝甲師,又稱「 」骷髏師」。 骷髏師的前身就是管理集中營的軍隊,早早就因為屠殺而臭名昭著。在波蘭戰爭結束後,希特勒對黨衛軍進行了擴大,骷髏師才得以誕生。骷髏師投入戰爭不久,就曾屠殺了一整個村的戰俘。在蘇德戰場上的德米揚斯克包圍戰中,骷髏師突破了蘇聯數十萬大軍的包圍圈,由此,骷髏師直接從眾多黨衛軍中脫穎而出,成為了蘇軍眼中的魔鬼部隊。 1941年的寒冬,德軍的心也像寒冬一般,德軍在莫斯科會戰中敗下陣來,遭到了蘇軍的重創,閃電戰宣布失敗。隨後,蘇聯乘勝追擊,將德軍困在了德米揚斯克包圍圈中,臭名昭著的骷髏屍就在其中。僅有幾萬人的德軍面對蘇聯數十萬軍隊的重重圍困外加外界嚴寒,德軍能夠成功突圍的可能極小。但經過德軍的頑強反抗,最終德軍成功突圍,而骷髏師在突圍中發揮了中間支柱的巨大作用。 在這次突圍戰中,骷髏師將殘暴和不怕死發揮的淋漓盡致。大戰之前,骷髏師為了鼓舞士氣殘忍地將兩名蘇聯戰俘當著蘇軍的面活活燒死;大戰時,骷髏師更是以自殺式的方式向蘇軍發起進攻,子彈打完就用軍刀和蘇軍肉搏,甚至用牙咬死蘇軍。骷髏師甚至還創造出只靠十輛坦克換掉了蘇軍八十餘輛坦克的優秀戰績。隨著骷髏師對蘇軍的頑強反抗,德軍全軍的士氣大大提升,德軍士兵越戰越勇,最後成功突破了蘇軍的重重包圍。 雖然最後成功突破重圍,但德國損失及其慘重,骷髏師更是只剩不到一半。同樣蘇軍也傷亡慘重,死傷達到了十萬之多。經過這次大戰後,骷髏師直接成為了黨衛軍部隊的王牌師之一,希特勒還親自為他們每一位頒發了「 」德米揚斯克戰役紀念臂章」,並對他們大加贊賞。骷髏師也因此一役成為了蘇軍的心腹大患,而蘇軍對他們又恨又怕。 二戰末期,隨著德軍的節節敗退,失敗在所難免,而被蘇聯恨之入骨的骷髏師也清楚知道向蘇聯投降的結果。於是他們艱難的撤出東部戰場,轉入西部戰場,最後想美軍投降。由於蘇軍對骷髏師痛恨至極,得到骷髏師投降美國後,強烈要求美國交出他們。最後在蘇聯的強烈要求下,美軍還是交出了骷髏師。被轉到蘇聯的骷髏師,被憤怒的蘇聯全部送上了軍事法庭,最後幾乎全師都沒秘密執行了絞刑。

⑷ 二戰時德國那麼強大,為何打不過蘇聯

二戰時德國那麼強大,為何打不過蘇聯呢?



翻開二戰的歷史就能夠看出,蘇德戰爭是二戰的重要組成部分,當時的德國號稱世界頭等軍事強國,值得注意的是,當時的德國不僅是軍事強國,更是工業強國,雖然當時的德國與蘇聯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但事實上,德國早就為蘇德戰爭做好了准備,甚至可以用勢在必得來形容,為此,他們早就策劃了巴巴羅薩行動,據了解,這個行動計劃最初是由時任德國陸軍總參謀部第1軍需部長保盧斯起草和指導的,1940年8月底就制定完成了,為了完成這個計劃,德國還將自己的仆從國匈牙利、羅馬尼亞、芬蘭也牽涉其中。



除此之外,由於蘇聯的大部分領土靠近北極區域,每年冬季的氣溫極其嚴寒,而德國軍隊當時根本無法應對這種極端嚴寒,這也在很大程度上遲滯了德軍的進攻步伐為蘇聯方面爭取到了時間,這樣一來,等到蘇軍手中的武器裝備和兵員得到了極大補充之後,就開始對德軍展開了全面的反擊,而由於德國的戰略縱深較小,很快,蘇軍就攻打到了德國的首都柏林,並最終戰勝了德國。

⑸ 德國為什麼打不過蘇聯

一、德國並非敗給了蘇聯,而是敗給了盟國。二戰並非蘇德的戰爭,而是德國為首軸心國和英美蘇中等幾十個盟國的較量。作為軸心國的老大,德國一個國家硬扛美國、英國、蘇聯三大世界頂級強國的圍攻,幾乎以一己之力對抗整個世界。美國出錢出武器,英國出礦出資源,蘇聯出兵出人力,三打一還花了四年才把德國打趴下,德國之強大可見一斑。

二戰中,雖然蘇聯頂著德國大部分陸軍,但德國真正輸在了英美的戰略轟炸和海量的資源供給,英美的轟炸摧毀了德國70%以上的工業產能和礦場,英美牽制了德國40%的陸軍、60%的空軍、100%的海軍。蘇聯能扛住德國也離不開美英的支援,沒有美英的武器和物資,蘇聯連1942年的冬天都撐不過。

二、蘇聯擁有龐大的戰略縱深,遼闊的國土面積讓德國的閃電戰效果大打折扣。漫長的戰線和泥濘的道路造成德國後勤補給困難,遼闊的國土讓德國不得不分兵駐守分散了戰斗兵員。蘇聯利用國土縱深將德國拖入了戰爭的泥潭。

事實上,想打贏蘇聯這樣的龐然大物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從歐洲、亞洲、中亞、西亞全線作戰,讓蘇聯首尾不能相顧,日本沒有參加對蘇作戰是一個遺憾。

三、蘇聯擁有強大的工業和有效的動員體制。作為歐洲第一工業國,蘇聯強大的工業是蘇聯能扛住德國進攻的重要因素,而蘇聯的集權體制又將蘇聯的人力資源優勢全部壓榨出來,喝伏特加的俄國人本就彪悍,加上機槍的逼迫,個個悍不畏死,連女人都上了戰場,德國想贏蘇聯真不容易。

四、蘇聯惡劣的天氣和糟糕的地形。蘇聯的嚴寒和泥濘的道路可以說是德軍最大的敵人。由於義大利拖了後腿,致使德國進攻蘇聯推遲了一個月,直接導致德國遭遇了蘇聯的嚴寒,嚴寒使得德軍後勤跟不上、傷亡慘重、戰鬥力銳減,最終輸掉了莫斯科戰爭,讓蘇聯獲得了喘息之機。

五、德國低估了蘇聯,德國又出現了戰略失誤。由於德國低估了蘇聯的抵抗能力和抵抗決心,也沒有料到美國的插足,所以非常草率的就進攻了蘇聯。1942年德國和蘇聯打的白熱化時,德國仍然在實行悠閑的八小時工作制,有的軍人還在休假,直到兩年後才進行了戰爭的總動員。假如德國開始就出全力,蘇聯恐怕會被一波推。

此外,德國屢屢出現戰略失誤,特別是德國的三線作戰,把德國坑慘了。此外,德國的盟友不給力,總給德國幫倒忙也是德國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⑹ 為什麼讓德國忌憚,原來蘇聯做了這些事情

在世界的戰爭中,決定人類命運與前途的一次大搏鬥,就數二戰了,二戰的情況可謂是非常的復雜的,每一個國家當時可都處在風口浪尖之上,各個國家的關系也是錯綜復雜。

當時的德國是非常強大的,因為德國當時的軍事技術在世界上是非常先進的,當時有一組數據統計,德國的兵工廠接近300多家,每年的武器生產量是非常可觀的,這也是納粹德國發動戰爭的重要基礎,即便是這種情況,德國也並沒有獲得最後的勝利。

在戰爭結束之後,蘇聯的軍事技術與各方面的整體實力他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並且俄國的民風也一向彪悍,德國由於戰爭的失敗,進入了很長時間的而蕭條期,在二戰時蘇德的交戰之後,和各方面實力的情況,也導致德軍人對俄國有一定的害怕。

⑺ 二戰:蘇軍最恐懼的德軍部隊「骷髏師」,武器裝備有多先進呢

1941年,希特勒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出動了550萬德軍以及仆從國軍隊,向著蘇聯進發,蘇德戰爭正式打響,在蘇德戰場上,德國有很多戰斗能力突出的部隊,但是在這些部隊中,戰績最為耀眼的就應該數德國的黨衛軍第三骷髏師,不僅僅戰績耀眼,而且在戰斗中的瘋狂程度,在所有的德軍中也是排在前面的。



德軍跳入到蘇軍的陣地中,和蘇軍的士兵展開了激烈的肉搏戰,德軍在戰壕里近距離的用MP40沖鋒槍掃射蘇軍,而蘇軍的坦克兵迅速進入坦克,直接開著T-34坦克碾壓德軍,而且蘇軍此時也殺紅了眼,有些蘇軍士兵直接怒吼著抱著德軍士兵,把頭磕向坦克裝甲,德軍士兵的頭顱瞬間就像西瓜一樣爆裂開來,而骷髏師的士兵更加瘋狂,他們身上直接綁著炸葯包,和蘇軍同歸於盡,有的骷髏師士兵甚至還用自己的身體去抵擋T-34的履帶,阻止蘇軍坦克的前進,也有不少的骷髏師士兵手腕被炸斷,乾脆直接用牙撕咬蘇軍士兵,一嘴的牙根本就沒剩幾個。

就這樣,骷髏師在損失過半的情況下,迅速的撕開一道口子,德軍順利突圍。而這一場戰斗也讓蘇軍認識到了骷髏師的可怕和瘋狂,因此,蘇軍在之後碰到骷髏師的時候,除非是有5倍的兵力,而且還有空軍的支援,他們才有勇氣和骷髏師戰斗。

⑻ 德國最給力的仆從國,瘋起來連蘇軍都怕,究竟是哪一個國家

這個國家就是西班牙的藍色軍團,給蘇聯造成了非常大的影響。主要是因為西班牙裡面本來就有一些極端的法西斯分子,並且他們對於蘇聯就有著非常大的仇恨。

綜上所述,藍色軍團是當時世界上比較出名的一支軍團。主要是因為它在對蘇聯的作戰中表現出的驚人的戰鬥力,這樣一支悍不畏死的軍團也得到了德國人的尊敬,現在這支軍團的戰士的養老甚至是由德國政府承擔的。

⑼ 德國最終為什麼打不過蘇聯

二戰中,德國敗給蘇聯主要是實力不足。

蘇德戰爭爆發前,蘇聯國力已整體躍居世界第二,人力較德國豐富,國土面積廣闊,戰略縱深寬廣,其武器製造體系適合於大規模戰爭,有美國等國物質援助,意識形態的團結和激發俄羅斯民族的內在向心力使比沙皇俄國更加團結。

德國是多線同時作戰,兵家大忌,幾乎是與世界最發達的幾個國家同時為敵,武器先進但製造復雜,抱有僥幸心理沒有在開始階段全面動員工業體系,佔領區經濟整合不力,戰爭指揮上犯錯多餘蘇聯,特別是沒有完全抓住戰爭開始階段的良機,拖入持久戰,逐步喪失政略主動權。

蘇德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違反《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莫洛托夫—里賓特洛甫條約》),與其仆從國(義大利、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芬蘭)以事先擬訂好的一份代號為「巴巴羅薩」的計劃,出動三個集團軍群共計190個師,3700輛坦克,4900架飛機,47000門大炮和190艘戰艦,共550萬人,在航空兵支援下,兵分三路以閃電戰的方式突襲蘇聯,蘇德戰爭全面爆發。

戰爭初期,由於蘇聯戰爭決策層的戰略誤判,以及「大清洗」後蘇聯紅軍指戰員素質較低,蘇聯紅軍喪師失地、一路潰敗,德軍則憑借局部兵力優勢和相對先進的戰術所向披靡,平均深入蘇聯境內六百公里。直至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德軍進攻受挫。隨後雙方陷入膠著,互有勝負,蘇聯紅軍憑借人力物力上的優勢逐漸穩住戰局,1943年八月末,蘇軍在庫爾斯克會戰中挫敗德軍的攻勢,自此蘇軍進入戰略反攻階段,並於1945年4月30日最終攻佔德國首都柏林,1945年5月8日夜間,德國舉行了無條件投降儀式,投降書於1945年5月9日凌晨生效,蘇德戰爭就此結束。

⑽ 二戰中哪種蘇聯武器對德軍威脅最大

不不不,只有T-34坦克及喀秋莎

T-34:

T-34坦克是哈爾科夫共產國際工廠著名設計師科什金的嘔血傑作。1940年1月底,首批坦克駛離哈爾科夫的工廠生產線,被命名為T-34/76 Model1940型(T-34/76A)。T-34坦克於6月完成生產圖紙,隨即投入大批量生產。T-34坦克具備出色的防彈外形,強大的火力和良好的機動能力,特別是擁有無與倫比的可靠性,易於大批量生產,是二戰期間總體設計最優秀的坦克。 至1941年6月22日德國入侵,蘇聯共完成T-34坦克1225輛,大大超過了同期Ⅳ號坦克的數量。至莫斯科會戰前夕,已有1853輛T-34交付部隊使用。 T-34/76型坦克主要有A、B、C三種型號,是蘇德戰爭期間產量最大的坦克類型。各型T-34在戰時生產超過50000輛,遠遠超過所有德國坦克的總和,稱為蘇聯衛國戰爭勝利的保證。 T-34/76於1941年6月22日在白俄羅斯格羅德諾首次參戰,在此後一系列戰斗中德軍竟找不到可以與之抗衡的坦克,導致了德軍大量坦克的過時,被迫推出更新型的坦克以應付局面,這就是「T-34危機」。 不過包括T-34/76在內的各型蘇聯坦克也存在明顯缺陷,主要是沒有全部配備車際無線電聯絡設備,一般是幾輛T-34中只有一輛指揮坦克擁有無線電設備,坦克之間聯絡還依靠旗語。 T-34/76B 1942型出現於蘇德戰爭爆發後,主要根據戰場經驗,對A型加長炮管以增強穿甲能力,增加了炮塔裝甲厚度,主要於1941年—1942年間生產。

T-32坦克在1939年向總部展出的時候,引起了轟動。T-32不僅繼承了БТ坦克優秀的機動性能,而且火力和防護能力有極大的飛躍。T-32的優異表現也壓倒了同場展出的KV-1坦克。而後科什金依照領導要求,改進設計成功了T-34中型坦克。在T-34坦克尚未完成樣車之前,蘇聯領導層就決定同意用T-34裝備蘇聯紅軍。1940年1月底,首批坦克駛離哈爾科夫的工廠生產線,被命名為T-34/76 Model1940型(T-34/76A)。2月初,2輛T-34在進行哈爾科夫-莫斯科-斯摩棱斯克-基輔-哈爾科夫的長途行駛試驗中,給在莫斯科紅場觀摩試驗的斯大林留下深刻印象。操勞過度的科什金因患肺炎一病不起,於當年9月26日病逝,最終沒有看到絕筆之作T-34的精彩表現。他的助手莫羅佐夫接替了他的遺志,T-34坦克於6月完成生產圖紙,隨即投入大批量生產。T-34坦克具備出色的防彈外形,強大的火力和良好的機動能力,特別是擁有無與倫比的可靠性,易於大批量生產,是二戰期間總體設計最優秀的坦克。

T-34/76A坦克於1940年完成115輛,並將一部分派往芬蘭實戰試驗,但未能來得及參加戰斗。至1941年6月22日德國入侵,蘇聯共完成T-34坦克1225輛,大大超過了同期Ⅳ號坦克的數量。至莫斯科會戰前夕,已有1853輛T-34交付部隊使用。

T-34/76型坦克主要有A、B、C三種型號,是蘇德戰爭期間產量最大的坦克類型。從1943年秋天開始,針對德國已經出現豹式和虎式坦克,T-34安裝85mm火炮,定名T-34/85型坦克。同年12月15日獲准投入大批量生產,當年生產283輛,次年即猛增至11000輛,取代T-34/76成為戰爭後期蘇軍機械化部隊的主要裝備。各型T-34在戰時生產超過50000輛,遠遠超過所有德國坦克的總和,稱為蘇聯衛國戰爭勝利的保證。

T-34/76於1941年6月22日在白俄羅斯格羅德諾首次參戰,在此後一系列戰斗中德軍竟找不到可以與之抗衡的坦克,導致了德軍大量坦克的過時,被迫推出更新型的坦克以應付局面,這就是「T-34危機」。作為應對措施,德國Ⅲ號改裝長身管50mm火炮,Ⅳ號坦克則改裝長身管的75mm火炮,同時都大大加強裝甲,勉強可以對抗T-34/76。同時又開始研製Ⅴ號「黑豹」式和Ⅵ號「虎」式,其中「黑豹」坦克明顯效仿T-34的設計思想,以至於早期原型車簡直同T-34/76一個模子。

不過包括T-34/76在內的各型蘇聯坦克也存在明顯缺陷,主要是沒有全部配備車際無線電聯絡設備,一般是幾輛T-34中只有一輛指揮坦克擁有無線電設備,坦克之間聯絡還依靠旗語。同德國主戰的各型坦克(Ⅲ、Ⅳ、Ⅴ、Ⅵ)基本都配備無線電相比,協同作戰能力相差不少,所以當編隊行進作戰時難以充分發揮坦克的優異性能,特別是遭遇突發情況時應變能力差。所以由一輛性能不怎麼樣的Ⅲ號坦克,擊毀多輛T-34的戰例屢見不鮮。後期隨著T-34/85坦克無線通訊設備的改善(同時增加一名無線電通訊員),這個弱點才逐步改觀。

戰後,蘇軍中T-34坦克直到50年代才被T-55取代。此外T-34也裝備很多國家的軍隊,曾經在朝鮮、越南、中東等戰場參戰,甚至在波黑內戰之中,仍出現了T-34的身影。

T-34/76A 1940

T-34/76A型,是各型T-34坦克的原型,科什金的驚世之作,是蘇德戰爭初期製造「T-34危機」的主要功臣。T-34/76A在坦克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為現代坦克的設計思想打下了基礎。

基本數據

生產數量 不詳

長度/寬度 5.92m/3.00m

高度 2.45m

重量 26.3噸

乘員數 4人

發動機 V-2-34型 500馬力

最高行進速度 公路54km/h,越野40km/h

最大行程 公路302km(451km),越野209km(386km)

耗油量(升/百公里) 公路130,越野170

燃料載量 409升+150升附加油箱

爬坡性能 35°

涉水深度 1.11m

越障高度 0.73m

越壕寬度 3m

主要武器

L11(Model 39) 76.2mm坦克炮,30.5倍口徑,備彈77發,仰角-4°~ +29°

輔助武器

2 X 7.62mm DT機槍,備彈2898-4725發

T-34/76B 1941/1942

T-34/76B型出現於蘇德戰爭爆發後,主要根據戰場經驗,對A型加長炮管以增強穿甲能力,增加了炮塔裝甲厚度,主要於1941年—1942年間生產。

基本數據

生產數量 不詳

長度(含炮管)/寬度 6.68m/3.00m

高度 2.45m

重量 26.5噸

乘員數 4人

發動機 V-2-34M型 500馬力

最高行進速度 公路54km/h,越野40km/h

最大行程 公路300-400km,越野230-260km

耗油量(升/百公里) 公路270

燃料載量 460升+134升附加油箱

爬坡性能 35°

涉水深度 1.4m

越障高度 0.73m

越壕寬度 3m

主要武器 F-34(Model 1940) 76.2mm坦克炮,42倍口徑身管,備彈77發,仰角-4°~ +29°輔助武器 2 X 7.62mm DTM機槍,備彈3906發

T-34/76C 1943

T-34/76C型是T-34/76系列的後期型號,炮塔的設計有所改進,車體和炮塔都增加了防護,因此車重增加不少。T-34/76C最大的特徵是炮塔前部有30°的傾角。T-34/76C是庫爾斯克戰役的主戰力量,在戰役中和T-34/76B、KV-1、T-70等一起對抗德國的Ⅲ號、Ⅳ號、以及最新式的虎式和黑豹式坦克。但這場戰役也說明了T-34/76和KV-1的性能已經不及德國新式坦克,戰場的需要導致了T-34/85和JS系列的出現。

生產數量 不詳

長度(含炮管)/寬度 6.75m/3.00m

高度 2.60m

重量 30.9噸

乘員數 4人

發動機 V-2-34M型 500馬力

最高行進速度 公路54km/h,越野40km/h

最大行程 公路290(434)km,越野201(370)km

耗油量(升/百公里) 公路270

燃料載量 418升+180升附加油箱

爬坡性能 35°

涉水深度 1.3m

越障高度 0.85m

越壕寬度 2.5m

主要武器

F-34(Model 1942) 76.2mm坦克炮,42倍口徑身管,備彈77-100發,仰角-3°~ +30°

喀秋莎:

蘇聯火箭武器的研製可以追溯到沙俄時代。一戰爆發後,苦於飛機裝備的武器威力不足,俄國人便想在飛機上安裝大威力的航空武器。
十月革命勝利後,蘇聯在航天火箭方面投入了很大的精力。1921年,專門研製火箭的第2中央特別設計局成立。經過不懈努力,蘇聯設計師先後研製出了可以穩定飛行400米的固體火箭,射程1300米的火箭彈,以及РС-82毫米和РС-132毫米航空火箭彈。
1938年10月,火箭炮車載實驗正式開始。1939年3月,沃羅涅日的「共產國際」工廠8導軌的БМ-13-16試製成功,它的發射架是工字型的,在上下可分別掛1枚火箭彈。這樣БМ-13總共可以攜帶16枚М-13 (РС-132的改進型)132毫米火箭彈,發射架擁有左90度-右90度的方向射界。蘇聯軍方隨即對其進行了各項嚴格的測試。測試結果表明,БМ-13特別適合打擊暴露的密集敵有生力量集結地、野戰工事及集群坦克火炮。由於БМ-13是自行的,因此也適合打擊突然出現的敵軍以及與對方進行炮戰。不過由於火箭炮發射時,煙塵火光特別明顯,且完全沒有防護,因此它不適合在敵炮火威脅比較大的地域里作戰。1940年,БМ-13已經試生產了6門,1941年軍方又訂購了40門,到了6月份,又增加了17門的定貨。1941年6月17日,БМ-13向國防人民委員鐵木辛哥元帥、總參謀長朱可夫大將以及軍械人民委員烏斯季諾夫進行了成功地發射表演。6月21日,蘇德戰爭爆發的前夜,在БМ-13的定性測試尚未全部完成時,蘇聯政府作出決定,全力生產БМ-13火箭炮及М-13 火箭彈。
1941年6月28日,蘇軍決定組建一個БМ-13特別獨立火箭炮連。30日夜,頭2門火箭炮開到了駐地。第2天,炮兵連正式成立。當時只有7輛試生產型的БМ-13,3000發火箭彈,連長是36歲的伊萬•安德烈耶維奇•費列洛夫大尉。經過1個多星期的應急訓練後,全連已經熟練的掌握了火箭炮的操作方法。由於極端保密,連炮兵連的人員都不知道火箭炮的正式名稱。但是炮架上有一個К字(共產國際工廠的第一個字母),便愛稱其為喀秋莎(Катюша)。這個名字後來不脛而走,幾乎成為紅軍戰士對火箭炮的標准稱呼。7月上旬,獨立炮兵連被編入西方方面軍,來到了危如累卵的斯摩棱斯克前線。7月14日,7門喀秋莎隔著奧爾沙河,發射了112枚火箭彈,打擊了對岸的德軍,而對於德國人來說,這還只是個開始。在此之後,費列洛夫連躲過了德軍的空中偵察和炮兵觀測隊,在斯摩棱斯克,在葉爾尼亞,用自己憤怒的齊射,毫不留情地教訓了法西斯侵略者。
1941年10月初,德軍發起了進攻莫斯科的「台風」戰役。10月7日夜,正在行軍的費列洛夫連在斯摩棱斯克附近的布嘎特伊村不幸與德軍滲透的先頭部隊遭遇。炮兵連沉著應戰,炮手們迅速架起火箭炮,其他人員則拚死擋住德軍的沖鋒,為火箭炮的發射爭取時間。在打光了全部火箭彈後,為了不讓秘密落到敵人手裡,蘇聯炮手徹底銷毀了7門火箭炮。由於發射火箭彈和銷毀火箭炮耽誤了時間,炮兵連被包圍。在突圍過程中,包括連長費列洛夫大尉在內的絕大部分蘇軍官兵壯烈犧牲。蘇軍的第一個火箭炮單位就這樣悲壯的結束了戰斗歷程。後來費列洛夫被追授一級衛國戰爭勛章,家鄉里配斯特和奧爾沙的幾條大街被命名為費列洛夫街。1995年6月21日,根據俄羅斯總統葉利欽簽署的第619號總統令,費列洛夫被追授俄羅斯聯邦英雄稱號。
1941年6月30日,沃羅涅日的「共產國際」工廠開始批量生產БМ-13火箭炮。7月23日,首批批量生產的火箭炮順利地通過了測試。從此,喀秋莎開始大規模生產並迅速裝備部隊。
在實戰中發現,БМ-13在泥濘路況下的越野機動性不夠,便想開發一種履帶式的火箭炮。但是,能夠搭載132毫米火箭發射架的履帶底盤只有Т-34和КВ。顯而易見,在當時急需坦克的戰況下,炮兵是不可能獲得這些底盤的。無奈,他們只好選擇了過時的Т-40水陸坦克底盤,安裝了БМ-8-24 24聯火箭炮發射器。БМ-8火箭彈則是由РС-82 82毫米航空火箭彈改進得來。不過Т-40在1941年秋已經停產,車況和數量都遠不能滿足要求。所以定型生產的БМ-8-24是以新的Т-60輕型坦克為底盤的。БМ-8-16的威力比БМ-13小,射程也近些,不過它的機動性更好,火力密集度更高,適合打擊近距離的敵有生力量和輕型野戰工事。
到了1942年,美國正式參戰,大批美援物資源源不斷運抵蘇聯。其中最珍貴的當屬各種運輸車輛了。美國的通用GMC 6X6 卡車的性能比蘇聯自己的ЗИС-6卡車好的多。因此,1943年以後生產的火箭炮幾乎都是以通用GMC 卡車為底盤,這種型號的火箭炮改稱БМ-13Н。不過由於絕大部分的БМ-13都是以通用GMC 為底盤,所以後來БМ-13Н就統稱為БМ-13。
1943年2月。蘇軍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會戰的偉大勝利。1531門喀秋莎在戰斗中發揮了巨大作用。為了對付德軍的堅固火力點,蘇軍投入了剛剛研製成功的М-31-4火箭炮。這是一種架在地上發射的火箭炮。發射М-30 300毫米火箭彈。為了減少研製難度,М-30是一種超口徑火箭彈,戰斗部的口徑是300毫米,後部發動機的直徑只有152毫米。這樣就相當於減少了火箭彈發射葯的葯量,導致М-30的射程只有2800米。不過М-30火箭彈戰斗部裝葯達28.9千克,比203毫米榴彈的威力還大,可以摧毀戰爭後期德軍的堅固火力點。1944年,出現了採用М-31-4發射架的БМ-30-12 12聯裝自行火箭炮。БМ-30 火箭炮在布達配斯、布拉格、科尼斯堡和柏林等城市攻堅戰中發揮了巨大的威力。
蘇聯總共生產了2400門БМ-8系列,6800門БМ-13系列和1800門БМ-30系列火箭炮。其中有3374門是裝在卡車上的。到戰爭結束時,蘇軍已擁有7個火箭炮師,11個火箭炮旅以及38個獨立火箭炮營,一大半的火箭炮都是БМ-13。蘇聯紅軍的火箭炮部隊已經成為整個炮兵中最具威力的部分。
現在有一款游戲名為《突襲》,裡面俄羅斯的戰役中就有喀秋莎火箭炮這一種重要炮種,它在二戰與《突襲》中都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

閱讀全文

與德國最怕蘇軍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6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39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22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97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7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7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68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31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3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57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2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71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79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10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78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28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