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德國農村有多好為何能被評為中國農村標桿
現在中國的經濟發展真的很快,用日新月異來形容一點也不覺得突兀和誇張。我們生活在一個很美好的時代,沒有紛爭,也沒有槍火,只需要面對的,就是如何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好。在這樣的進程中,中國逐漸邁向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增長排於全球前列,諸如此類的成績還有很多,但還沒有解決的問題也還有很多。就現在而言,如何振興農村經濟是重中之重,富裕要擴散到全中國,才是真正的成功,而如今我們也為此正在奮斗中。
但其實我們也不用灰心,兩者之間的人口差距擺明了中國實施的困難,但終究有一天,中國的農村也會發展得十分亮眼,成為別人的榜樣。我們也希冀這一天能夠早些到來。
⑵ 《卡爾威特的教育》讀後感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大家一定都收獲不少,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我整理的《卡爾?威特的教育》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從《卡爾威特的教育》這本書中,我聆聽到了一位慈父娓娓道來的育兒故事,找到了一個非常成功的教育孩子的方法。卡爾威特的父親有一個基本的教育理念:那就是孩子的教育應該從學前抓起。
這位父親採取的教育方法其實也很簡單,所有的父母都能夠完全做到。作為德國鄉村的一位普通牧師,老威特一生都過著極為簡朴的生活。但是,這位鄉村牧師卻與別人有著不一樣的思維方式。看到周圍的許多人都在虛耗自己的生命,看到周圍的男男女女都沉溺在酒色之中,他既感到悲哀也感到驚訝。他想,「這些人都沒有運用上帝賦予給他們的智慧。如果他們有著智慧的頭腦,他們的生活就會是另外一種景象。問題的根源在於,他們都沒有受過很好的教育。從小時侯起,就沒有人教他們如何去思考,他們也就沒有明確的生活目標。對此,學校是應該受到責備的,但是更應該受到責備的是他們的父母親。假如他們的父母親很早就把真善美的東西教給他們,從小就培養他們對於知識的熱愛,他們今天就不至於過著這樣可憐的生活。」正是抱著這樣的家庭教育思想,老威特在兒子卡爾出生的時候就制定了一個早期家庭教育計劃。老威特有一個基本的教育主張:孩子從小就是一個會思考的動物。對於他所看到的、聽到的和接觸到的東西,他都要做出自己的判斷和評價。如果孩子從小不能形成正確的判斷,因而養成一些不良的愛好和習慣,成年後就很難改掉了。老威特的目標是在孩子還處於可塑階段的時候,去引導和開發孩子的理智思維――「讓孩子從小會正確思考」。
當兒子還在啞啞學語的時候,老威特就開始教他辨認身體器官和家中的各種用具並說出他們的名稱。隨著兒子逐漸長大,他可以磕磕絆絆地上下樓梯和走路之後,老威特就讓他走出家門,讓他能夠接觸到更多的新奇事物。
老威特總是鼓勵兒子不斷地提出問題。在回答兒子問題的時候,他又盡可能用一種討論的方式解釋清楚問題的來龍去脈。對於兒子提出的所有問題,他從來不會敷衍了事。他注意從小培養兒子對所有事物的分析鑒別能力。在平常同兒子的散步和談話中,老威特從來不像許多父母那樣,以一種居高臨下的口氣對兒子說話,也不會對兒子信口瞎扯。
語言是我們思想的工具。老威特提出,要盡早地教會孩子使用母語,能夠正確地發音和流利地表達。所有與孩子說話的大人,無論是父母還是家裡的親戚朋友,都應該注意自己的發音和用語,以便給孩子一個很好的示範作用。在這樣一種家庭教育的熏陶下,與同年齡的孩子相比較,卡爾不僅表現出一種超凡的理解力,而且還表現出一種少有的知識興趣。卡爾給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具有非常嚴密的邏輯思維習慣。他對許多事物都有著精確的理解和完整的把握,在使用語言方面也達到了十分熟練的程度。
卡爾的早期教育當然沒有僅僅局限在語言和文學方面。為了使卡爾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人,老威特也非常注意培養兒子在藝術和科學方面的.愛好。盡管他自己不是藝術家也不是科學家,但是他總是想法激起兒子對於與藝術和科學的熱情。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他經常帶著兒子游覽許多地方,去參觀各地的藝術畫廊、自然歷史博物館、動物園、植物園等。通過這種體驗方式,老威特讓兒子從中學到了活生生的動物學、植物學、物理學等知識。他讓兒子學會如何去發現各種事物之間的關聯性,如何去找到各種事物的最基本的原則,如何去認清各種事物的真相。
除了這些外出的參觀活動外,老威特還利用身邊的一些生活常識,對兒子進行系統的科學教育。他特別注意調動孩子的好奇心,讓孩子養成一種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習慣。同時他也設計出一些小小的游戲,讓孩子可以從中了解和熟悉不同學科的知識。當然,他十分清楚自己所追求的教育目的是什麼,他說「如果一開始我就告訴孩子去學習地理和物理等學科,孩子就會產生反感的心理。我盡量避免使用這一類的學科名詞,是為了不要嚇唬住孩子,也是為了增進他的自信心。」
正因為有了老威特對兒子的早期教育,卡爾在九歲的時候就已經掌握了許多知識。由於他的智力水平已經遠遠超出同齡的孩子,在還沒有滿14周歲就已經獲得了哲學博士稱號。16歲他就獲得了法學博士學位,同時被柏林大學聘為大學教員。
然而,我們傳統的教育理論是把孩子的正式教育推遲到「上學的年齡」。等到孩子上學之後,我們又急於把許多的東西灌輸給孩子,於是,過多的學習不僅剝奪了孩子快樂的童年,而且還給孩子造成了身心上的傷害。
在傳統的教育學觀念中,孩子智力的早期開發被忽略。由於不重視學前的家庭教育,使得孩子上學之後不堪重負。最新的科學研究證明了這樣一種全新的教育觀念,即孩子早期的學前教育將決定他今後一生的道路,因為孩子早期得到的印象是最持久的。如果家長忽視了孩子早期智力的培養和開發,將會給自己的孩子造成一生的智力缺陷。科學的教育觀念應該是,孩子的家庭教育開始得愈早,孩子的身心方面今後就發展得愈好。
美國著名的醫學心理專家史迪思博士提出,孩子的早期教育最好從兩歲或三歲開始。「兩歲或三歲是孩子智力發展的關鍵時期。父母應該抓住這個關鍵的時期進行孩子的智力教育開發。如果耽誤了幼兒的早期教育,將是一個不可饒恕的錯誤。父母應該做的是盡早喚醒孩子的知識興趣,因為這種興趣將會伴隨孩子的一生。讓孩子在知識的游戲中獲取健康成長的養分,而不是讓孩子在那些毫無意義的游戲中浪費時間。」
我們總是強調不要過早地對孩子的心靈施加壓力,不要過早地限制孩子智力的發育。其實這是一種極大的誤解。孩子需要父母的正確引導需要盡早的智力開發。只要我們從兩歲或三歲開始就注意培養孩子的知識興趣,讓他們的大腦得到不斷的鍛煉,就像他們的其他身體器官在平時得到鍛煉一樣,他們就會從早期的知識活動中得到一種快樂。當身心都得到了同步的發展之後,這樣的孩子往往會表現得非常快樂和健康。事實上,卡爾?威特的父親早就在推行這樣的科學新發現了。在傳統教育學理論統治著整個學校教育活動的時候,這位謙恭的德國鄉村牧師就對自己的兒子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早期教育。在我們今天逐漸認識到家庭教育必須先於學校教育,而且是學校教育的重要補充的前提下,老威特的教育實驗自然就引起了世人的關注。這本書為所有的父母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家庭早期教育的範本。
當然,我們不能放棄工作,把時間全部花在孩子的早期家庭教育方面。不過我們做父母的只要讓家庭生活愉快和睦,注意引導孩子的興趣和行為,就可以使孩子在智力上和道德上健康成長。做父母的只需牢記老威特所說過的一句話:「盡早教育你的孩子,但是需要你去身體力行。」
⑶ 德國超一半的人居住在農村,這是為什麼
這主要是因為德國它的農村發展其實是非常出色的,一點都不亞於城市的發展,當然比不上一些超級城市的發展水平,但是相比一些普通的城市,農村就會顯得非常的安靜,而且非常適合人類的居住。所以很多的德國人選擇在農村居住,因為這樣也可以對於交流感情起到很深的作用,所以也會使得德國人對於感情方面看得非常的重。
當然每個國家都有每個國家的國情德國由於發展比較均衡,並不會出現很多人選擇去城市發展,而很多人都會選擇在農村,因為這樣會使得對於自己周圍人的感情變得越來越好。所以有很多人捨不得自己的家鄉,就不會選擇去城市裡發展。
⑷ 《卡爾威特的教育》讀後感
看過《卡爾威特的教育》這篇文章,我又重新翻了一下這本書,這本書給了我很大的啟示,也使我這個作為一名小學教師明白了一個什麼樣的人就會教育出什麼樣的孩子。在實際教學中我也體會到這點,什麼樣的老師,其性格和作風也會影響到所教班級的學生。
盡管這本書重點講的是卡爾威特的父親是怎樣培養孩子的,但是,對我們教師來說是一樣的,因為孩子的大部分時光都在學校里度過的,我們應該擔負起做父母的責任,因為既然選擇了這份職業,就有責任讓我們的每一個孩子都得到全面的發展,挖掘每個孩子的潛力。好多父母對孩子可能很了解,也都想讓自己的孩子有所作為,但是有的是方法不得當,有的則是沒有真正走進孩子的世界,適得其反,更有的家長用暴力促使孩子的成長,按自己的意願來教化孩子,這些現狀的出現,都和家長們的認識有很大的關系。所以作為我們,有責任來幫助家長教育好我們的孩子。
愛爾維修曾經說過:如果所有孩子都受到一樣的教育,那麼他們的命運就決定與其稟賦的多少。可是今天的孩子大都受的是非常不完全的教育,所以他們的稟賦連一半也沒發揮出來。比如說稟賦為80的,可能只發揮出了40;稟賦為60的,可能只發揮出了30。愛爾威特這段話告訴了我們,孩子生下來的時候都一樣,僅僅由於環境。人如同瓷器一樣,小時候就形成了他一生的雛形。威廉曾教導我們:兒童是成人之母。此言確實千真萬確,我們誰都無法否認,成人的基礎是在小時候形成的。所以,對孩子的教育必須盡早開始,取得的效果就越顯著,孩子越有可能成長為接近完美的人。
老卡爾威特在早期看待卡爾威特智力方面,抓住了兒子智力發展的最佳時期。根據兒童潛能的遞減法則,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是由某種智力發展最佳時期組成的。這個最佳時期非常關鍵,它對人一生的智力發展都起著決定性作用,千萬不要錯過。對兒童早期智力開發的關鍵,就是抓住最佳期。在書中,老卡爾威特從幾方面闡述了自己是怎樣對待孩子的關鍵期的。比如孩子愛吃的食物才是最好的食物,保持孩子的健康心情。愉快是健康的關鍵。為了盡早開發兒子的記憶力、想像力和創造力,卡爾的父親做了很多的事情,這些事情很瑣碎,小到一個詞彙的記憶,大到和大人一起交朋友,還有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他作為孩子成長的伴侶陪伴孩子一起學習,一起成長。更重要的是,他從不輕視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他認為孩子想像力的發展和培養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必要的。
老卡爾威特教育兒子的真正目的,就是要為他打開智慧的天窗,使他能夠敏銳的觀察到社會上的壞事,洞察出社會上的矛盾和缺陷。我們人類的理想,決不應當像亞當和夏娃那樣,僅僅滿足於在不知自己是裸露著身體的情況下過快樂的天堂生活。孩子應該從這些小事中學會獨立的能力,應該讓孩子明白,他永遠不能依靠父母,要靠自己。
老卡爾威特品德高尚、知識淵博,本身就是一個全面發展的人。他的家庭氣氛也快樂而安寧。作為牧師,他有不少自由支配的時間,他把教育孩子當作一項課題來研究,為此制定了嚴密的教育方案,發明了很多具體的游戲式教育方法。老卡爾威特是主體性很強的人,他教育孩子不依賴他人,他甚至不信任學校,因為學校「只是給你知識的積累,而不能賦予你精神的活力和創造性」,「對於孩子來講,倘若家庭教育不好,就是有那些最優秀的教育家進行最認真的教育,也不會有好的效果。」這些話雖然有些片面,但他以教育孩子為己任的責任感、勇氣和自信還是非常可貴的。事實上,那些依賴學校、給老師當「尾巴」或甘當「助教」的家長,確實常常把孩子的教育弄糟。老卡爾威特的教育是素質教育,在他的腦子里完全沒有考試和分數,所以他不會犯「重智育輕德育」的錯誤,也不會忽視非智力因素。他不必逼迫孩子學習,不必把孩子的腦袋分學科切成一塊一塊,不必做那些為了獲得高分而必須做的枯燥的重復性練習。這樣,他就保住了孩子的學習興趣,節約了孩子的大量精力。小卡爾威特的學習是以人為本而不是以知識體系為本的,他的學習是為了自身的發展而不是為了完成教師的指標,他的學習是網路性的而不是線性的,他的學習是允許失敗的而不是「差0.5分得100也要挨批評」的,他的學習是沒有上限的而不是控制在什麼教學大綱的范圍之內的。這是最高效率的學習。
通過本書的閱讀,我更加明確了在教學和教育應該使用的方法,我想以後在我的工作中我將運用正確的方法更加高效的工作。
在暑期中,我細讀了《卡爾·威特的教育》這一書,看過之後,不僅對我作為母親這個角色受益匪淺,也對我作為教師這另一個角色有著很大的啟示。
卡爾·威特是19世紀德國的一個著名的天才。他八歲時就能自由運用德語、法語、義大利語等六國語言;並且通曉動物學、植物學、物理學、化學,尤其擅長數學;9歲時他進入了哥廷根大學;年僅14歲就被授予哲學博士學位;16歲獲得法學博士學位,並被任命為柏林大學的法學教授;23歲他發表《但丁的誤解》一書,成為研究但丁的權威。
卡爾·威特取得的這些驚人成就,並不是由於他的天賦有多高超,恰恰相反,小卡爾威特是一名早產兒,因為先天的不足,被定位於智力低下的痴呆兒。不過全靠他的父親教育有方,因為他不覺得孩子的稟賦是天生的,反而認為通過後天有效合理地教育與培養,就算智商是一般的孩子也可以成才。他堅信: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賦,孩子最終成為天才還是庸才也不取決於天賦的大小,而是取決於他從出生到5歲的教育。在老卡爾威特的精心培育下,一個低智兒終於成了聞名全德意志的奇才。
看完《卡爾。威特的教育》後,使我明白了後天的教育在孩子的一生中是多麼重要,他起著決定性的因素。雖然,這本書重點講的是卡爾威特的父親是怎樣培養孩子的,但是,對我們小學教師來說也是有啟迪的,因為,孩子的大部分時光都在學校里度過的。作為老師,讓每一個孩子都得到全面的發展,挖掘每個孩子的潛力是不容置疑的。
其一,最關鍵的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養成良好的習慣。
我一向認為良好的習慣比成績重要得多,更何況習慣造就性格,性格決定成敗。烏申斯基說:「良好的習慣乃是人在其神經系統中所存放的資本。習慣的資本由於使用就不斷的增大著,而且使人能夠像經濟界的物質資本一樣,有成效地利用自己最寶貴的力量————有意識的意志的力量。把自己生活中的道德大廈建築得越來越高。」葉聖陶先生說: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習慣。這說明習慣在人一生中的重要性。當學生離開學校的時候,他所學習的一些具體
知識可能忘記了,但他已經形成的良好習慣會令他受益終生。老卡爾對孩子的教育貫穿在日常生活中的一切事物中。吃飯、玩耍,睡覺前、甚至每次飯後的散步都成了孩子學習自然知識的好時光。這是一種良好的教育方式,從而也讓孩子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我覺得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需要我們老師的重視。我們教師也應採納老卡爾的教育方式:不一定非得局限在課堂的知識學習上,在任何與學生接觸的機會中都應對學生進行各方面的潛移默化的教育,例如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品質,學習使用禮貌用語,尊重他人,愛護公物,講究衛生,誠實守信
其二,就是耐心加愛心。
我們從老卡爾夫婦養育和教育小卡爾的過程中,不難看出他們付出了巨大的愛心和耐心——孕育時的謹小慎微,幼時的精心喂養等等,都是常人所不能比擬的,都讓我們感受到他們對孩子的愛是多麼的'炙熱與執著,尤其是發現小卡爾是個低智商的孩子時,他們沒有放棄,讓他任由其發展,而是尊重他並給予更細微全面的關愛。
細想在我們的教育過程中,我們是否因為學生的反應遲鈍、興趣的貧乏看不起他,甚至產生厭惡之情呢?從本質上講,教師對待學生缺乏耐心,其實就是缺乏愛心。只有投入了愛,才能和學生建立感情,才能更好地與之溝通,才能進行成功的教育。
讀完這本書,我深深地感受到:孩子沒有好與壞之分,只要給與孩子充分的信心、耐心、愛心,他必然會有他的閃光點。一個人的童年其實是很短暫的,人的發展和超越都是在這短短的童年時期奠定下了基礎。作為小學教師,願我們能夠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對學生付出耐心和愛心,讓他們能夠像小卡爾一樣健康成長。
其實這本書我剛看到25頁,內容很有意思,很豐富。那麼先寫下第一期感受吧。
第一, 作為孩子的早期教育者,小卡爾的父親很了不起。分析:小卡爾的教育成果取決於父親對他的教育指導,試想如果不是這樣的一個父親呢?小卡爾的父親不光有耐心,而且有智慧,超出一般人的教育智慧。他能夠觀察到孩子成長的每一個細節,而且思考孩子由此走向的未來。小卡爾5歲就會多國語言,這首先取決於他的父親自己不光會多國語言,而且他有這個意識從小就培養小卡爾,而不是等他到了大學再去讓他學。我們的生活中恐怕還有孩子5歲的時候母語也說不清呢,進一步想,又有多少學第二外語的大學生還不能用二外交流溝通呢?結論:小卡爾的父親是小卡爾的早期教育者,那麼作為一名少兒英語教師,我們接受了家長送過來的孩子,同時,我們就承擔了這個早期教育者的任務,這份任務不壓身,但是很重!現代中國社會的少兒英語教師必須有足夠的耐心和觀察力,在自己優秀的專業知識技能下,大量補充自己,完善自己,包括先進教育思想的吸收理解和先進教育模式的探索與學習。以一個培養天才孩子的家長自居的老師應該可以成為一個好老師。
第二,不要低估孩子的年齡與其相對應的學習能力。分析:小卡爾對數和顏色的學習在幾個月大已經開始了,並且其中包括韻律節奏的控制。這是我們一般父母根本想不到的,或者一些家長想到了去這么做,但是不會期望有什麼結果。而事實是小卡爾做到了,一個出生時大家都說是低智力的孩子做到了,這不僅讓小卡爾周圍的人吃驚,而且讓現在的家長也吃驚。結論:瑞思最小的孩子是3歲左右,有的孩子剛來的時候根本離不開家長,哭得嗓子都快啞了,老師雖然能把孩子的情緒緩和下來,但是在上課過程中卻可能會產生心理遮蔽,覺得孩子可能太小了學不了,或者教學內容會不會太復雜了,其實不然,給予孩子足夠的信心與支持,孩子肯定可以做到!第三,探究孩子的內心,給予孩子快樂的學習環境。分析:小卡爾的童年豐富多彩,因為父親給了他快樂的心境,帶他暢游大自然,抓住了小卡爾的興趣點,總是讓小卡爾在自主的尋求和自由的探索中去感知、去認知。孩子的童年是珍貴的,在快樂中去領悟這個世界是孩子成長過程的重要開始。結論:我們瑞思的小朋友也是如此,尤其是瑞思瑪特的寶貝兒們,他們每個人都是小天才。
他們來到了瑞思,我們老師便有義務有責任讓孩子在快樂中尋找他們的興趣點,開發他們的各項潛能與智能,讓寶貝兒們在瑞思度過他們快樂的童年,讓他們在快樂的童年中去體會,去探索,去發現世界的精彩!
卡爾威特的父親是德國哈雷近郊洛赫村的教師,對教育富有獨到的見解。他認為孩子的教育必須和孩子的智力曙光同時開始,並用自己的理論實踐於自己的兒子,使之成為傳奇般的天才。於1818年寫成《卡爾威特的教育》一書,該書是世界上論述早期教育的最早文獻,老威特的教育理念被後人譽為早期教育的楷模。
一開始卡爾威特只不過是痴呆的智障嬰兒,其父親通過不懈的教育訓練,讓他成為了一個天才:8歲學會6種語言;9歲考入萊比錫大學;13歲發表數學論文,並獲得哲學博士學位;16歲,又獲得法學博士學位,被柏林大學聘為法學教授。在有口皆碑的贊揚聲中成長,在1883年安然逝世,享年83歲。
一切的奇跡都來自卡爾威特父親獨創的天才教育法。
《卡爾威特的教育》這本書自出版兩百年以來,不知培養出了多少個天才兒童。近年的哈佛女孩劉亦婷就是其中的一位幸運者。
《卡爾威特的教育》一開頭就沉痛地講述了老威特的不幸遭遇:第一個孩子剛出生幾天就不幸地夭折了,直到老威特52歲才有了第二個孩子。顯而易見,這有可能是個先天不足的腦癱兒童:一生下來就四肢抽搐,呼吸急促,其反應相當遲鈍,極為痴呆。
老威特面對第二個孩子,悲痛不已,還在寫給弟弟的信上發誓:「我必將他培養成非凡的人」,在培養卡爾威特的過程中曾經遭受過諸多信奉天賦論的保守教育家屢次圍攻,憤然地聲明道:「我要說的觀點只有一個:對於孩子來說,倘若家庭教育不好,就是由那些最優秀的教育家進行最認真的教育,也不會有好的效果。」
在第一章《願上帝保佑我的孩子》,老威特在書中十分感謝妻子的貢獻,講述了自己和妻子的一些經歷,並真誠地寫出了:「從我有限的知識來看,歷史上的偉人往往有一個善於教育孩子的母親。」柏仔認為老威特作為一位普通的鄉村牧師能認識到這一點,在19世紀初期的德國確實是可貴難得的!
老威特自從妻子懷孕後,就改掉了熬夜看書的習慣:「因為我知道懷孕的女人特別需要丈夫的體貼。何況,我在深夜看書,一定會影響妻子的休息……在關心妻子上,我自認為是合格的丈夫,為了讓她保持愉快的心境,我可以說想盡了一切辦法。不管是在她的飲食或其他方面,我都力求盡善盡美。」
盡管最後還是出了一些疏忽,導致卡爾威特不幸地淪為腦癱兒童,柏仔認為老威特確實是妻子懷孕期丈夫的典範,值得每一位準爸爸學習!這就是卡爾威特能夠成為天才的先天基礎!老威特針對貴婦人僱人教育孩子的做法進行了嚴肅的批評:我認為,母親的工作不能由旁人代替,孩子的教育必須由母親承擔。把自己的孩子托給他人,恐怕只有人類才這樣做,這種做法有失天性。
柏仔認為老威特的這一說法值得探討。現代社會的生活壓力越來越大,尤其是職場女性沒有多少時間養育孩子,選擇把孩子交給家裡老人或托兒所幼兒園老師照顧。這可能會對孩子的成長有一些影響。
如果可以的話,職業女性還是需要盡量抽時間來教育孩子,這樣會更好的。不過我們也不能強求現在的職場女性一定要做到這些的。而且在大自然環境中,也有一些生物的後代也不是由母親養育的,也算是符合生態規律的。也就是說,這種情況下父親或爸爸也是要承擔更多的教育孩子責任!
在第一章的中間部分,老威特鄭重地寫道:「他們不知道孩子一出生,教育就開始了。他們錯誤的觀念讓他們最終嘗到了苦果,以至於終生後悔」。老威特認為多數父母都是在孩子長到兩三歲時才注意到這一問題,往往為時已晚了。
這說明對孩子的教育必須盡早開始,開始越早,取得的效果就越顯著,孩子越有可能成為接近完美的人。這讓柏仔想到中國古諺語:3歲看大,7歲看老。
這些簡單明了地概括了幼兒心理發展的一般規律。從3歲的孩子的心理特點、個性傾向,就能看到這個孩子青少年時期的心理與個性形象的雛形;而從7歲的孩子身上,你能看到他中年以後的成就和功業。
因為即使是天生聰明的孩子,在出生時有很好的起點,但如果得不到正確的培養也不可能充分發揮其潛能,那麼他終究也不會成材。反之,即使天賦不好,但是後天得到合理的教育,他也能夠成為優秀的人才。
讀完這本書後感覺其中一些教育方法是科學可取的。比如教育孩子敏銳觀察,不比如培養孩子的善行和良好的行為習慣,比如尊重孩子。卡爾的父親認為對孩子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賦。所以他從孩子出生那天就開始教育。從孩子15天大就開始向他灌輸詞彙,從卡爾兩歲就教他認字。卡爾五、六歲已能記住3萬多詞彙。還在兩三年內帶卡爾周遊全國,參觀無數的古堡、宮殿、園林等。每次參觀前讓卡爾閱讀大量相關的書籍,參觀後將所看到的一切寫出來。其中還有一點值得我們年輕的父母學習借鑒。就是卡爾的父親在培養他繪畫、鋼琴、小提琴、音樂等方面的興趣不是為了想在人前炫耀,他只是想讓兒子能夠成為接近完美的人,只是想讓他的一生充滿情趣和幸福中度過,僅此而已。
但對書中的部分觀點,還是持保留意見。書中徹底否定了兒童時孩子小夥伴的作用。作者認為沒有其他的童年夥伴,並不意味失去了童趣,認為孩子不同別的孩子玩就沒有樂趣,是非常錯誤的想法。他認為讓孩子們在一起玩,即使對方是好孩子也有弊害,如果是壞孩子弊害就更大了。如果這已理論成立,那不是對我們幼兒教育、學校教育的否定嗎?
讀完這本書,我獲得最大的啟示是:教育孩子要有正確的方法。要培養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的行為習慣,要開發孩子的智力,引導孩子對周圍事物的興趣,養成勤於思考、善於思考的習慣,培養孩子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鼓勵孩子敢於向成人提問。作為父母我們不是網路全書,也無需變成網路全書,只有把問題的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步驟展現在孩子面前,明確告訴孩子你不懂或不清楚,但可以一切查書、上網或請教專家。在引導孩子查書找資料、向別人請教的過程中,孩子學到的不僅僅是知識,同時培養了孩子對讀書的好奇心、方法問題的恆心、解決問題的自信心。
卡爾的父親認為一個人的潛能必須在5、6歲前通過早期教育開發出來,等6歲後才開始對孩子進行教育就已錯過了受教育的最好機會。
最近有幸拜讀了這本書,感受頗深。這雖然是一本關於孩子早期教育的書籍,但對於從事教育工作的我來說從中獲益匪淺,現將自己閱讀後的所感所悟總結如下幾點,與大家交流分享。
一、育人的前提是自己的「富有」
卡爾威特是19世紀一位世界著名的神童,在德國的大學里授課十年,一生成就卓著,他能取得驚人的成就,並不是由於他的天賦有多高,恰恰相反,他剛出生時就被認為是低智商嬰兒,是父親老卡爾威特有效的教育,才使他成為一個有特殊成就的人。他父親本身就是一個知識儲備很豐富的人,通曉物理學、動物學、植物學、化學,能運用多國語言,並且能在日後教育小卡爾威特的過程中不斷學習,不斷充實自己,使自己在各個方面的知識都「富有」。
這對於從事教育工作者的我來說,啟發很大。想要教出優秀的學生,老師首先要足夠優秀。自己的知識面也要廣,不僅要掌握好本專業的知識,還應該多涉獵其他方面的知識,盡可能成為一個在知識上「富有」的老師。同時要不斷地學習知識,更新知識,這樣才能更好地駕馭課堂。
二、理念引領成功,思想決定高度
本書中作者的教育理念是:孩子的教育應該從學前抓起,孩子從小就是一個會思考的動物。他設計很多場景讓孩子進行思考,在回答孩子提出問題時,盡可能地用討論的方式解釋問題的來龍去脈,並認真對待孩子們提出的每一個問題,最終,經過長期訓練的孩子與同齡孩子相比,表現出超人的理解力和對知識的濃厚興趣。另一方面,他對孩子始終充滿信心和鼓勵,當別人嘲諷和譏笑孩子時,他始終相信自己的孩子是天才。
這讓我想到了在課堂上,面對一個問題,我總擔心學生回答不好,而幫助他們回答,面對學生的思考,我缺乏足夠的耐心,以至於學生的思考力沒有得到很好的鍛煉。對學困生我嘗試補救一段時間後,看到效果不明顯時,信心有所減弱,從思想上對學生失去了信心,這些都是我需要改進的地方。
三、習慣的培養是教育的重點
本書中強調孩子習慣的養成是多麼重要,比如孩子的讀書習慣,習題訓練的習慣等都有明確的訓練和堅持。我聯想到了我們的學生為什麼在考試中總容易出現粗心導致的丟分,學習也很努力就是不出成績等現象,其實就是做題的良好習慣沒有養成,如果在平時學習中幫助他們丟棄掉審題不清,急於下手,字跡潦草等不良習慣,注重正確學習習慣的培養,他們在考試中肯定會受益,同時學習能力也能得到進一步提升。
教育肩負著一個民族未來發展的重任,需要我們用細心、愛心和耐心關注每一位孩子的成長。我們只有在不斷地學習與實踐中,超越自我,提升自我,才會成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同時向書中卡爾威特的父親學習,學習他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態度,做到教育無小事,事事為教育,把教育當做一生的事業,只有這樣才不愧對於教師這個光榮的稱號。
⑸ 德國的鄉村生活
德國的鄉村生活和城市相比,雖然文化生活沒有那麼熱鬧豐富,但是從基本的物質條件和生活水平,一點不比城市差,甚至在環境和住房面積等各方面,都比城裡還優越。
我比較喜歡到德國小村莊裡面看看,隨便在這樣的小村落里住一段時間,體會一下德國鄉村的生活,了解一下當地人的具體日子,感覺很好。
這樣的鄉下,周圍風景秀麗,小村裡的房子,都是當地農民自己蓋的。房子很大,有很多空閑的房間,當地人會作為客房接待來此地度假的遊客。
德國法律很健全,即使在很小的鄉村,如果家裡有客房,收入也需要繳稅。申報客房以後,他們會在房門口放一塊小牌子,上面會告訴路過的遊人:我家有房間,條件是什麼,可以隨時進來。
德國鄉村的房子都寬敞,這樣的大房子裡面,一般的格局都很舒服實用。頂層用於客房,客廳,分開的幾個卧室,衛生間,廚房,陽台樓梯都是獨立的。
上面這個大房子,我們和朋友君格麗和先生恆一起,在這里住過兩周度假。這個房東是一對老年夫婦。我們住在樓下,他們住在樓上,真是一段非常愉快的度假時光啊。
這個地區的周圍也很美,就在阿爾皮斯山脈中。去山裡徒步,有很好的路線,周邊有美麗的湖泊和牧場,其實這里去世界著名景點天鵝堡也沒有多遠。
我們到這邊度假不需要預約,早晨從家裡早一點開車出來,到這里一般是下午。看著自己喜歡的地方停下來,圍著小村轉幾圈,哪裡舒服,就進門看看住下來。
這樣的家庭住宿(Feier Wohoung)比起大酒店不差,也舒服,價格也很合理。周圍也有小超市,如果不想讓房東做早餐,可以自己做。廚房和家裡一樣方便。
一般來度假,我們習慣早餐自己在家裡吃,很方便。房間大,空氣新鮮,氧氣也足,反正是休假也不趕時間,好好睡覺很重要,在鳥語花香中自然醒來,先到花園里伸個大大的懶腰。
輕輕鬆鬆地坐在大陽台上,喝咖啡,慢悠悠地享受幸福的早餐。看著周圍的綠色大山,聞著花香,放鬆心情,享受美好的假期。
我喜歡拍照,而且最喜歡在小村裡溜達,看到什麼就拍什麼。有時候,我醒來得很早,天剛剛放亮,我就悄悄起來穿衣出門,這些照片沒有人影的,都是我清晨出來拍的。
當然我們也會開車去周邊轉,但我就喜歡走路,從一個小村去另一個小村,遇到小的教堂,進去安靜呆一會,再到村莊周邊的墓地啊,牧場啊,到處看看。
今天我先寫這些,我會進一步放一些我自己拍的照片,寫幾句,和大家分享美好。盼望疫情盡快結束,我們又可以自由地出門多好啊!
2022.2.18 maomao
⑹ 德國牧師是干什麼的
很多信徒不曉得牧師具體做什麼,很多牧師也不清楚自己的職份與職責。
聖經對牧師有不同的稱呼,這與牧師的各種職責有關。
1、牧師有照看基督群羊的責任,所以被稱為「監督」(徒20:28);
2、牧師用靈糧喂養會眾,所以稱之為「牧師」(弗4:11);
3、牧師在教會服侍基督,稱為「上帝的僕人」(多1:1)、「基督耶穌的僕人」(西4:12);
4、牧師是上帝的使者,所以又被稱為「教會的使者」(啟2:1)。
牧師在英文中的主要表達是pastor,直譯就是「牧師」。
⑺ 德國的農場怎麼樣呢
我知道這里的很多人(德國北部鄉村)離開是因為嗯,總結一下,生活中沒有機會成功。
從你出生的那一刻起,你的命運就很明確了。
如果你出生在貴族家庭,作為長子,你可以繼承所有財產並進行分類。弟弟們被派去做牧師或僧侶——這也是分院。女兒們要麼嫁給其他貴族,要麼被送去修道院。
作為一個農民的兒子,你會繼承農場。
如果幸運的話,第二個兒子已經可以成為另一個農場的「騎士」了(騎士這個詞的原形)——基本上就是經營農場的人,他可以在農舍里得到一個房間,免費的食物和一些零用錢。有一張真正的床,一把椅子和一張桌子是一種巨大的奢侈,因為你不需要睡在動物上面的乾草倉庫里來保暖。
我知道在德國南部他們把農場分給兒子們直到他們變得很小,幾乎不能養活一家人。
對這里的許多農家男孩來說,有機會得到土地就像一個美好得難以實現的夢想。
⑻ 二戰時德國當時的牧師和信徒在納粹底下什麼態度
德國人被希特勒和希姆萊忽悠來忽悠去,都以為自己的國家在進行一項「神聖的事業」「拯救地球」之類的屁話,牧師和信徒在消息被封鎖的情況下啥都不知道,肯定是相信納粹的那些「人道事業」的宣傳啦。
⑼ 重視早期教育,每一位普通孩子都有成為天才的可能
這是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教育故事,作者把一個低智兒培養成了聞名全德意志的奇才。在作者的指導下,他的兒子很小的時候就通曉法語、義大利語,9歲開始閱讀《荷馬史詩》,10歲便進入大學,14歲獲得哲學博士學位,23歲在哈雷任專職教授。 這一引起世界轟動的驚人成就,向人們證明早期教育對兒童的正確性和重要性。
《卡爾·威特的教育》一書的作者卡爾·H.G.威特是兒童早期教育鼻祖,第一次用實證方法證明了早期教育對兒童成長的重要性,開創了影響東西方幾個世紀的教育方法——全能教育法,造就無數天才。
卡爾·H.G.威特是19世紀初德國的一位鄉村牧師,特別熱衷於探討兒童的教育問題,針對當時流行的「天賦決定論」,他贊同法國思想家愛爾維修「即使是普通孩子,只要教育得當,也將成為不平凡的人」的論斷,並且認為孩子的教育必須與孩子智力曙光的出現同時開始。
下面為您詳細講述書中的三個重點內容。
1.孩子成為天才還是庸才,早期教育的潛能開發比天賦更重要
2.盡可能早、盡可能多、盡可能正確地開發孩子的智力,這樣孩子就能成為天才
3.父母在游戲中陪伴孩子慢慢成長,更能培養孩子的良好的品質和開發孩子的智慧和潛力
1.孩子成為天才還是庸才,早期教育的潛能開發比天賦更重要
作者的兒子小卡爾·威特1800年7月出生於哈勒洛赫小村,出生後曾被醫生確診為痴呆。
面對這樣一個嬰兒,相信絕大多數人肯定會感到失望、悲傷和不幸。對於孩子的未來相信沒有人會看好,覺得讓孩子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度過一生就算了,狠心的父母甚至會遺棄孩子。
作者剛開始的時候也感受到一種沉重的壓力,但是這種苦惱和憂傷並沒有持續太久,因為他相信:後天教育是孩子成才的決定性因素。
所以短暫的悲傷之後,他和妻子便開始全身心投入到對兒子的培養之中。
作者認為,孩子的天賦千差萬別,有的孩子天賦高一點,有的孩子低一點。但是每個孩子內心都潛藏著一種能力,這種能力並不是只有少數人才具有的天賦,而是人人都擁有的。
但是,兒童的教育必須與兒童智力曙光的出現同時開始。
如果說一個兒童出生時的潛在能力為100,他一出生就讓他接受理想的教育的話,那他就可能成為有100能力的成人。
如果從5歲開始教育,兒童的潛能已經減少到80,所以即便是出生時非常出色的孩子,那也只能成為有80能力的成人。
如果從10歲開始教育的話,兒童的潛能就會減少到60,教育得再好,也只能成為只有60能力的成人。
也就是說,教育開始得越晚,兒童的潛能發揮揮的也就越少,因為兒童的潛在能力往往遵循遞減法則。
所以為了不讓孩子的潛能遞減,我們就要在孩子潛能還是100的時候對孩子進行教育。也就是說,教育必須從出生那天起就開始進行,這樣才能將孩子的潛能發揮到極點。
比如說,兩個孩子,一個孩子出生時潛能是100,另一個孩子出生時潛能是60。
潛能100的孩子6歲後才開始接受教育,此時他的潛能已經遞減到70了,加上接受的是不完全的教育,這樣他只能成為30、40的成人。
潛能60的孩子從出生就開始接受正確的全面教育,他的潛能就可以發揮到60的極致,這樣他也可以成為60的成人。
所以說,孩子成為天才還是庸才,是由早期教育對孩子的潛能開發決定,而不是天賦和遺傳決定的。
2.盡可能早、盡可能多、盡可能正確地開發孩子的智力,這樣孩子就能成為天才
為什麼作者堅信能夠改變小卡爾智商低這個無法迴避的事實呢?因為他堅信後天教育的力量特別強大。
作者認為:即使是天生聰明的孩子,如果得不到正確的培養,也不能充分發揮其潛能。但是像小卡爾這樣起點很低的孩子,如果接受了合理的教育,他也能充分發揮他的潛能,並且超過其他的孩子,成為最優秀的人才。
因為,從新生兒生下後到3歲之前,是最為重要的時期,在此期間,孩子的大腦接受事物的方法和以後截然不同。
3歲以前的嬰兒具備一種超過我們成人想像的模式識別的能力。在這段時期,嬰兒是依靠動物的直覺,有在一瞬間可掌握整體的模式識別能力,這是一種不需要理解或者領會的吸收能力。
比如說,剛出生的嬰兒是無法分辨人的面孔的,但到了三四個月或者五六個月的時候就能分辨出母親和別人的面孔了。
但他並不是因為對人的面孔進行了細致的特徵分析後才記住的,而是在反復的觀察中,把對人的整個面孔的印象原封不動地做了一個「模式」,刻進了大腦中。
所以我們應該在兒童3歲以前的模式時期,用正確的模式與方法,經常地、生動地、反復地將好的東西灌入幼兒的大腦中。
那麼我們應該給孩子哪些正確的模式和方法呢?大致有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反復灌輸語言、音樂、文字和圖形等,這些都是奠定智力的大腦活動基礎的模式,另一方面是輸入人生的基本准則和態度。
根據兒童潛能的遞減法則,抓住兒童早期智力開發的關鍵期,盡可能早、盡可能多、盡可能正確地開發孩子的智力,這樣孩子就能成為天才。
3.父母在游戲中陪伴孩子慢慢成長,更能培養孩子的良好的品質和開發孩子的智慧和潛力
作者認為,父母通過游戲的方式多陪伴孩子慢慢成長,比把孩子的大部分時間交給玩具或者玩伴,更能培養孩子的良好品質和開發孩子的智慧和潛力。
因為只有父母才能在陪伴孩子的過程當中,注意培養孩子的好品質以及抓住孩子智力發展的最佳時期,注意激發孩子的興趣和開發孩子的記憶力、想像力和創造力。
比如讓孩子們一起玩,即使對方是好孩子也有弊害,因為孩子都有好勝心,在一起玩的時候,為了爭強好勝很可能就沾染上說謊、逞強等等惡習。如果是壞孩子,弊害就更大了。
而且很多孩子在一起都是很盲目地玩,為了玩而玩,並不能在玩耍中開發智慧和潛能。
但是父母陪著孩子一起玩的話,得到父母的指導,就能夠培養孩子的良好品質和幫助開發孩子的潛力,特別是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都是在玩耍中培養出來的,這是其他手段難以匹敵的。
在培養孩子的興趣和能力的時候,作者非常反對進行機械的訓練和培養,認為那樣不會有任何的效果。最好的方法是採取一些靈活多樣的方法。
比如如何培養孩子的記憶力?我們在陪孩子讀一本有趣的書的時候,剛開始可以用講故事的方法教,後面把它編成一種游戲,用游戲的方式教。這樣孩子不僅能夠一直保持興趣盎然,而且對發展孩子的記憶力有非常大的好處。
再比如如何培養孩子的創造力?孩子在聚精會神地玩某樣東西的時候,我們就要及時誇獎他,並且和他一起玩或者啟發他盡情地玩。如果孩子玩出了出人意料的花樣,就鼓勵孩子多想出幾種玩法來。
作者激發孩子的興趣用的方式也非常簡單,就是鼓勵孩子多問問題,不論孩子提出什麼樣的問題,他都會耐心地進行解答。
他認為,讓孩子提問並且父母永遠有耐心地解答,是一個超強的教育秘訣。因為我們教育孩子的真正目的就是幫助孩子打開智慧的天窗。
激發了孩子的興趣後,再根據孩子的興趣進行恰到好處地教育。只要孩子對某一種事物感興趣,他就會教給他相應的知識。這樣,當孩子真正開始閱讀相應的書籍時,他對書上的內容就已經瞭然於胸,並且更容易理解了。
比如教5歲的孩子畫地圖,孩子一開始沒有地理方面的知識,很難理解地圖的概念。如果一開始就讓5歲的孩子去學地理課本上的東西,他是不會感興趣的。
但是如果我們讓孩子身臨其境地接受地理教育,就可以讓孩子對地理概念有一個直觀生動的認識。
我們在平時和孩子散步的時候,可以讓孩子注意觀察周圍環境不同的建築,地形,道路,標志等,然後再讓孩子把所見所聞一一講述出來。
經過一段時間的實地勘察,等孩子對周圍情況有了基本了解之後,再讓孩子把他走過的地方一一畫出來,然後再逐步進行完善。
孩子對這種邊玩邊學的方式一定特別感興趣,也能更好地學習地理。
所以,父母在孩子的早期教育方面,起著無法替代的作用。我們在育兒的同時更要育己,努力學習和掌握更多正確的教育方式,才能更好地引導孩子,更好地培養孩子的品質和開發各方面的智慧和潛能。
以上就是本書的三個重要內容,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0到6歲是孩子智力開發的關鍵期,早期教育比天賦更重要;盡可能早、盡可能多、盡可能正確地教育孩子,才有可能讓孩子的潛能發揮到極致;父母在游戲中陪伴孩子一起成長,無論在培養孩子的品質和開發孩子的智慧方面,會比其他任何方式都更加有利於孩子各方面的發展。
每一位孩子都有成為天才的可能,所以請重視早期教育,特別是抓住關鍵期對孩子進行教育。
已經有無數教育家受本書早期教育思想的影響,無數父母按照本書的方法成功培養出享譽世界的天才。
所以如果你覺得你的孩子沒有太高的天賦也別失望,只要堅持不懈地努力,積極正確地開發孩子的潛能,你的孩子仍然有成功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