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什麼合約引起德國不滿

什麼合約引起德國不滿

發布時間:2023-01-05 06:44:53

❶ 《凡爾賽合約》,法國為何要用1月18日羞辱德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極大改變了歐洲的政治格局。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俄羅斯帝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徹底崩潰,民族國家紛紛獨立,影響著戰後的國際秩序。但對戰敗的德國來說,此時就像“案板上的魚肉”,任人宰割。

歷時半年的巴黎和會,以協約國與德國簽訂《凡爾賽和約》而宣告結束。從表面上看,法國成為了一戰結束後的大贏家,不僅報了普法戰爭的仇,而且一舉成為歐洲大陸最強大的國家。但事實上,法國的安全形勢比一戰爆發前更加險惡。



結果是,義大利所獲最少,從此對英、法等國極為不滿、懷恨在心,並成為二戰中選擇加入軸心國的主要原因。作為戰後歐洲唯一的大國,法國不“善待”戰敗國,甚至是戰勝國,讓其在戰後的與他國關系,非但沒有改善,反而漸行漸遠。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全史》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❷ 凡爾賽條約對德國的主要影響。具體啊!!!以及凡爾賽條約是否是導致二戰的一個因素 為什麼 拜託啊!!具

凡爾賽條約是勝利國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制定的制裁德國的不平等條約。也是絕對導致二戰爆發的主要原因之一,因為當時的德國大多數人不認為祖國失敗了,所以當納粹上台後就一凡爾賽條約和猶太人為由進行了戰爭准備。
凡爾賽條約:
凡爾賽條約》或《凡爾賽和約》,全稱《協約國和參戰各國對德和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戰勝國 (協約國)對戰敗國 (同盟國)的和約。協約國和同盟國於1918年11月11日宣布停火,經過巴黎和會長達6個月的談判後,於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的凡爾賽宮簽署條約,標志著第一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得到國際聯盟的承認後,於1920年1月10日正式生效。 《凡爾賽條約》的主要目的是懲罰和削弱德國。中國在五四運動後,沒有簽署凡爾賽條約,但與德國另簽訂和約。美國則因其國會表決多數反對,所以也不簽凡爾賽條約。
[編輯本段]一、戰勝國的目的
早在巴黎和會之前,法國、英國和美國已經表明了對和會的不同目的。法國因深受戰爭傷害及對歷史上德國數次對法國的侵略主張嚴懲並盡可能的削弱德國;英國出於傳統的政策考慮希望能保持一個相對強大並在經濟上能夠自立的德國以保持歐陸均勢;美國則希望盡快建立一個能保證長久和平的體系並從該體系中獲益,同時主張德國進行戰爭賠償。
三個主要的協約國的目的是不相同甚至存在矛盾的,雖然三國都做出了讓步最終達成了一致,但結果是各方都做出了妥協但卻沒有任何一方完全達到了自己的目的。而德國沒有被徹底削弱也沒有得到安撫,這個結果預示著無論是對戰勝國還是戰敗國,以至於整個歐洲甚至全世界都是個不安定的因素。
一、法國的目的
法國為戰爭付出了巨大代價,500餘萬軍民傷亡,而且西線戰場絕大部分在法國。因此法國希望能取得德國工業的控制權以補償自身損失。克列孟梭總理的觀點也代表了法國民意。
戰後法國軍隊迅速控制了魯爾工業區的重要城市如蓋爾森基興等,造成大批居民無家可歸,同時法國將該地出產的煤通過鐵路運至法國。德國鐵路工人組織了罷工以對抗法國佔領者,其中約200人被法國當局處死。
克里孟梭的主張可以簡單歸為以下:德國對戰爭中法國的損失(包括人員、財產等)進行戰爭賠償,將其軍力削減至不再對法國構成威脅,象徵性的懲罰德國軍國主義以使德國再也不能恢復到1914年以前的政治格局,當眾處死德國皇帝(在戰爭結束前退位並流亡至荷蘭)。法國收回阿爾薩斯-洛林,建立萊茵非軍事區,由戰勝國瓜分德國的海外殖民地。將德國軍力削減至較低水平。同時他還希望簽訂封鎖德國海岸線的秘密條約,以便法國能控制德國的進出口貿易。因為這些嚴苛的條件,克萊蒙梭也得到了「老虎」的綽號。
二、英國的目的
盡管英國本土在戰爭中未遭戰火,但仍有許多英軍士兵在戰爭中喪生,因此英國國內廣泛的民意仍希望嚴懲德國。英國首相戴維·勞合·喬治支持懲罰德國,但在具體措施上較法國為輕。喬治認識到,一旦法國提出的條件全都得到滿足就會成為歐陸的超級強國並破壞歐陸均勢,這和英國意圖維持一個均衡的歐洲的傳統政策相悖。同時喬治對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的「民族自決」政策感到憂慮,因為英國有龐大的海外殖民地。但他贊同簽訂秘密條約封鎖德國海岸線。
一般認為喬治希望在威爾遜的理想主義主張和克萊蒙梭嚴懲德國的主張中找到一條中間路線,但其政治地位相當微妙。喬治本人在贏得1918年大選時為迎合英國民眾提出了德國需為發動戰爭負責的主張,同時聯合政府中的保守黨也要求嚴懲德國以保證其不再對英國構成威脅。在這種背景下,喬治竭力主張提高英國在戰爭賠款以及德國殖民地的份額。他和克萊蒙梭因英法兩國都擁有龐大的海外殖民地,都不贊同「民族自決」政策。
同時喬治清醒的意識到過於苛刻的條件會激起德國強烈的復仇心理,這對爭取長期的和平局面不利。另外德國還是英國的第二大貿易夥伴,過分削弱德國的經濟同樣會使英國經濟受損,而他和克萊蒙梭都認識到此時的美國已經成為經濟強國,而且在未來也會成為一個軍事強國,所以「民族自決」主張在和會召開時被二者有意的忽略。
喬治的主張可歸為如下幾點:保證英國的海上霸權,瓜分德國海外殖民地以加強英國;削弱德國軍力至較低水平;德國進行戰爭賠償但不可過分以免激起德國的復仇心理;幫助德國重建經濟。
三、美國的目的
在1917年4月美國參戰前後,美國國內盛行孤立主義,民眾普遍認為應及早從歐洲事務中脫身。因美國在一戰中通過貿易受益並成為第一經濟強國,政府傾向於安撫德國並保證平等的貿易機會並順利收回戰爭債務。
在戰爭結束前,威爾遜總統就提出了十四點建議,該建議比英法兩國的條件都更寬松,更容易被德國民眾接受。
美國民眾普遍不希望再次發生世界大戰,基於此威爾遜總統感到過分苛刻的條款會造成德國的復仇心理,戰爭將無可避免。因此他提出建立國際聯盟以維持國際秩序,即國際社會提供保證以避免弱國遭到強國侵略。但歐洲強國普遍認為這種構想過於理想主義且不符合歐洲各國的實際。而且這種政策將會導致美國軍事力量過分捲入國際事務。
威爾遜意識到為了達到建立國際聯盟的目的,他的十四點建議需要做出妥協。而且他堅持「民族自決」政策,例如剛從一戰後的德國和俄國中重新獲得獨立的波蘭。同時他極力反對建立秘密條約,例如秘密軍事聯盟等。不過他同意要削弱德國軍力到一個較低的水平。
威爾遜的十四點建議具體如下:
·公開的和平條約應該以公開的方式締結而成。
·在各國領海以外的大洋和水域,有絕對的航行自由,不管是在平時或戰時都一樣。
·盡最大可能地消除經濟障礙,並在所有同意接受和平及協同維持和平的國家之間建立平等的貿易條件。
·互相充分的保證各國的軍備減少到符合保衛國家內部安全的最低程度。
·各國對各殖民地的權利的主張,應該做自由,開明和大公無私的調整。
·撤退現在在俄羅斯領土上的所有軍隊。
·在比利時的佔領軍應該撤退,其領土應該恢復,並不得企圖限制她與其他自由的國家同樣地享有主權。
·法國全部的領土應該獲得自由。被侵佔的法國地區應該歸還。
·義大利和原奧匈帝國的疆界必須依照民族特性加以清楚的確定。
·東歐人民按照民族自決原則建立獨立國家。
·羅馬尼亞、塞爾維亞及蒙地內哥羅獨立。同時巴爾干半島諸國的政治及經濟的獨立和領土的完整應透過國際條約予以保障。
·奧斯曼帝國各民族自決前途。
·波蘭獨立,並獲得波羅的海出海口。
·建立國際聯盟以保證國際秩序。
[編輯本段]二、談判過程
談判於1919年1月18日在凡爾賽宮鏡廳開始。1870年德國取得普法戰爭勝利並統一德國後德皇曾在此舉行加冕儀式。來自38個國家的70名代表參與了談判。戰敗國德國、奧匈帝國被排除在談判之外。俄國因於1917年和德國單獨媾和且布爾什維克取得國家政權也被排除在談判之外。
從1919年三月開始,談判由五個戰勝國(英國、法國、美國、義大利、日本)政府首腦和外長組成的「十人委員會」主導,該機構組成復雜,矛盾重重,難以做出有效決定。談判過程中日本和其餘各國外長先後退出十人委員會,實際上只剩「四巨頭」,後義大利因對南斯拉夫的阜姆(現里耶卡)的領土要求被拒絕也退出時,最終的談判由三大國(英國、法國、美國)的政府首腦,即英國首相喬治、法國總理克萊蒙梭、美國總統威爾遜把持,義大利首相維托里奧·奧蘭多的作用微乎其微。德國甚至不準參與條約討論。因為各國談判目標不一致甚至存在沖突,每個決定都是經過「不愉快的妥協」後才能達成。亨利·基辛格稱之為「美國式理想主義和歐洲式偏執狂之間的脆弱妥協」。
1919年4月29日由德國外長烏爾里希·格拉夫·馮·布魯克多夫-蘭祖率領的德國代表團抵達凡爾賽宮。5月7日德國代表團接受戰勝國提出的條件,內容包括將德國領土分割一部分給鄰國,戰勝國瓜分德國海外殖民地,限制德國再次發動戰爭的能力等。但因德國被排除在談判之外,德國政府認為以上條件不公並提出抗議,隨即退出和會。
6月20日以古斯塔夫·鮑爾為總理的德國新政府成立,在23日德國國會舉行的投票中支持接受條約者以237票比138票勝出,28日德國新外長赫爾曼·穆勒在和約上簽字。1920年1月10日國際聯盟宣告成立。
[編輯本段]三、主要內容
一、總覽
《凡爾賽條約》共分15部分,440條。根據條約規定,德國損失了10%的領土,12.5%的人口,所有的海外殖民地(包括德屬東非、德屬西南非、喀麥隆、多哥以及德屬新幾內亞),16%的煤產地及半數的鋼鐵工業。
二、疆界的決定
·在1918年11月11日停戰時,就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給法國,恢復法國在普法戰爭前的疆界。
·北石勒蘇益格經過公投,回歸丹麥。
·承認波蘭獨立,並給予波蘭海岸線。把原屬波蘭的領土歸還,包括西普魯士、波森省、部分東普魯士及部分上西里西亞;東上西里西亞予捷克斯洛伐克。
·但澤由國際聯盟管理,稱為但澤自由市。
·割讓尤本及薩爾梅迪給比利時;克萊佩達地區給立陶宛(1923年)。
·薩爾煤礦區由法國代管15年,然後由公民投票決定其歸屬。
·德國承認奧地利獨立,永遠不得與它合並。
·承認盧森堡的獨立。
·歸還在山東的權益給中國;但後來因為二十一條的關系,則轉交到日本。這觸發了五四運動,拒簽《凡爾賽和約》。中國於1919年宣布與德國的戰事結束,並於1921年與德國另簽和約。
·所有海外殖民地被戰勝國分配。
[編輯本段]三、軍事上的限制
·萊茵河西岸的領土(萊茵蘭)由協約國軍隊佔領15年,東西岸50公里以內德軍不得設防。
·陸軍被限制在100,000員以下,並且不得擁有坦克或重型火炮,取消德軍總參謀部的設置。
·海軍員額限制在15,000員以下,船艦方面只能有6艘排水量10,000噸戰列艦、6艘巡洋艦和12艘驅逐艦,並不準擁有潛水艇。
·不得組織空軍。
·不得進出口武器。
·不得生產、儲存化學武器。
·為了限制接受軍事訓練的人數,廢除義務兵役制,士官士兵的役期延長到12年、軍官25年。
[編輯本段]五、戰爭責任
·德國必須承認全部戰爭責任,承認對協約國平民犯罪。
·前德皇威廉二世被審判為戰爭罪首犯。
·部分德軍被審判犯有戰爭罪,其中一些被判處死刑。
[編輯本段]六、戰爭賠償
根據協約國賠償委員會決定,德國共需賠償2260億馬克(約合113億英鎊)且以黃金支付,後減至1320億帝國馬克。1921年賠償金額確定為49.9億英鎊,即1320億馬克。
一般認為這筆沉重的賠償給德國經濟戴上了一副沉重的枷鎖並間接導致了納粹黨在德國的崛起,但對此觀點史學界仍有不同評價。
[編輯本段]七、各方對條約的反應
一、戰勝國對條約的反應
法國認為自己沒有完全得到滿足,克里孟梭在隨後的大選中下台。從整體而言英國對條約比較滿意,德國東部邊界得到了一定的安全,如波蘭的獨立和但澤自由市的成立。在某種程度上英國甚至認為條約對德國過分苛刻,這可能導致德國的不滿並成為未來的不穩定因素。美國認為條約是歐洲的麻煩所在,而且對德國過於苛刻。1919年美國國會投票決定拒絕簽署凡爾賽條約並拒絕加入國際聯盟。
二、德國對條約的反應
當德國了解到條約內容後,憤怒和屈辱感迅速在德國國內蔓延,似乎德國並未意識到他們對發動戰爭負有責任而且他們已經戰敗,起初德國政府拒絕接受條約,德國海軍以自沉艦艇的方式表達對條約的不滿。
後來成立的魏瑪臨時政府陷入兩難境地,總理謝德曼被迫決定接受條約,隨後陸軍總司令興登堡稱德軍已無力再戰。1919年6月28日協約國向德國發出最後通牒,新成立的魏瑪共和國總統弗雷德里希·艾伯特決定接受條約。
隨後保皇派、民族主義者和前軍隊將領開始質疑條約。魏瑪共和國的政治家、社民黨人、共產黨人、猶太人被他們視為叛國者,因為這些所謂的「十一月罪犯」是魏瑪政權的既得利益者,也是他們「在背後捅了德國一刀」。這種論調在德國投降後具有廣闊市場,因為當時德國已經取得了東線的勝利並和俄國布爾什維克政權簽訂了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而西線德軍仍在法國和比利時境內。但實際上西線德軍的春季攻勢因給養不足而被迫停止,在批評者眼中這次失敗被歸罪於後方的罷工,尤其是猶太人。而他們卻忽略了交戰雙方已經捲入了總體戰中,前線的局部戰術優勢無法扭轉德國在戰略上的失敗。盡管如此,這種論點在德國國內仍引起了廣泛共鳴並被納粹黨所利用。
[編輯本段]八、德國對條約的破壞
戰後的德國經濟非常羸弱,只支付了條約規定的賠償金額中的一小部分,但即使這一小部分也給德國經濟造成了極大負擔並導致了近1/3的通貨膨脹。條約規定德國以礦產資源和工業設備賠償未能以現金支付的部分更激起了德國民眾的不滿。
以下是對條約比較明顯的違反:
·1919年德軍總參謀部在形式上被解散,但其核心仍以「部隊局」的形式存在和運作,並依據一戰的經驗繼續完善德軍軍事學說、組織訓練。
·1922年4月16日魏瑪共和國和俄國蘇維埃政府在義大利拉帕洛簽訂拉帕洛條約,雙方宣布放棄在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及一戰後向對方提出的領土和金錢之要求。而且,兩國也同意外交正常化並「友好合作,在經濟上互惠互利」。在雙方於29日簽署的秘密附件中規定德國可在俄國訓練部隊、試驗凡爾賽條約中禁止的坦克和飛機等武器。
·1935年3月希特勒宣布恢復兵役制並擴充德國軍隊,包括建立凡爾賽條約中禁止德國擁有的海軍武器、裝甲部隊和空軍。
·1936年2月希特勒宣布德國重新佔領萊茵蘭非軍事區。
·1938年3月希特勒宣布德國與奧地利合並。
·1939年3月希特勒宣布佔領捷克斯洛伐克除蘇台德地區的其餘部分。
·1939年9月德軍閃擊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編輯本段]九、歷史評價
一般認為雖然一戰西線戰事絕大部分發生在法國,法國因此遭受了重大損失,但克萊蒙梭的政策仍過分激進,對德國過分苛刻。而且條約是勝利者強加於失敗者的和平,是對德國的一種羞辱。時至今日史學界對此仍有不同觀點。
凱恩斯在其著作《和平的經濟後果》中說,這是「迦太基式的和平」,意即將戰勝了德國的法國比作與在布匿戰爭中戰勝了迦太基並將其徹底摧毀的羅馬帝國。後來法國經濟學家埃蒂涅·曼托索在給凱恩斯的公開信中發表了他的不同觀點,並指出凱恩斯的戰後預言並未成真,如凱恩斯預言歐洲鋼鐵產量會下降,實際上1929年的產量較1913年增加了10%,凱恩斯預言德國鋼鐵產量會下降,實際上1927年德國的鋼和鐵產量較1913年分別增加了30%和38%,且1913年的數據包括了戰後德國割讓的領土。又如凱恩斯預言戰後德國國內儲蓄不會超過20億馬克而實際上1925年的數字是64億,1927年76億。凱恩斯預言德國在條約生效30年內無法支付高於20億馬克的賠款,曼托索稱在1933至1939年間德國在重整軍備上花費了7倍於此數的金錢。
近來又有一種觀點稱德國在條約中獲益匪淺,如史學家格哈德·溫伯格在其著作《手邊的戰爭》中提到,由俾斯麥一手建立的德國政治體系不但未被摧毀反而得以保存,而且德國避免了戰後被戰勝國大規模軍管(特別是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形勢對比)。
現在回顧一下,在1919年時德國其實取得了較五年前戰爭爆發時更有利的戰略態勢,尤其是德國的東方,原來在經濟和軍事上都不斷膨脹且親法的俄羅斯帝國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外交上孤立,內部紛爭不斷且捲入內戰的蘇維埃俄國。在南方,德國的前盟友奧匈帝國分裂為數個弱小的共和國,對德國的再次崛起已經無法構成威脅了。
英國軍事史學家科熱里·巴尼特聲稱,與德國所期待的一旦贏得戰爭後他們強加於協約國的和平條約相比,凡爾賽條約實際上是相當仁慈的。對比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俄國失去了1/3的人口,一半的工業,90%的煤產地以及50億馬克的戰爭賠償。巴尼特同樣認為德國在簽訂條約後的戰略態勢較1914年更好,以前在德國東方可以起到平衡德國作用的俄羅斯帝國和奧匈帝國消失,而且德國和新生的俄國之間有波蘭作為緩沖。在西方只有無論是經濟實力還是人口都不如德國的法國和比利時。巴尼特還認為英法兩國應通過一種徹底摧毀俾斯麥一手創立的統一的德國並使其重新分裂為多個較弱小的政治實體的方式實現歐洲大陸的永久和平,只有這樣做才能徹底解決德國給歐洲帶來的麻煩,但英國並未達成自己參戰的目的。
如果不以現代的戰略或經濟角度思考問題,凡爾賽條約在德國人心中種下了仇恨的種子,隨後在納粹黨的培育下生根發芽,這也是希特勒一上台就開始明目張膽的踐踏條約並贏得國內的一片喝彩的原因。史學家丹·洛林說,凡爾賽條約的連鎖反應引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編輯本段]十、不同觀點
史學界對凡爾賽條約削弱並羞辱德國的觀點有爭議,一些觀點如下:
1、凡爾賽條約中規定的裁軍委員會名存實亡,德國的戰爭賠償數額不斷減少直至徹底取消,這筆財政負擔和受害國的戰後重建費用實際上從德國轉嫁到了受害國身上。
2、與協約國相比,德國的經濟和工業潛力受戰爭影響更小。雖然德國在戰爭中也收到損失,但1919年時德國經濟較其鄰國的優勢比1913年更明顯了。
3、一些對凡爾賽條約持否定意見的批評者們認為波蘭的建立使德國免受其最大的潛在敵人俄國影響。1920的華沙戰役阻擋了布爾什維主義向戰後虛弱的歐洲前進的步伐,特別是此時的德國正面臨著共產主義思潮的泛濫。
4、戰後德國境內仍有以波蘭語為母語的少數民族聚居區,這種情況加劇了德國歷史上持續不斷的種族沖突。
5、戰後德國保持了對巴爾干諸國的比其東南方的鄰國更大的影響,而其他國家並沒有努力改變這種狀況。
簡而言之,盡管德國在一戰中失敗了,但仍有在二十年後再次主導歐洲局勢的能力。

❸ 一戰結束後為什麼德國不承認《凡爾賽條約》呢

所謂不承認凡爾賽和約,實際上是德國違反了凡爾賽和約的一系列規定。該條約是壓在德國頭上的一座大山,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戰爭的直接原因。當另一方軟弱時,條約是法律和法規,但是對方如果強大了,自己又是一個消極的態度,條約不過就是廢紙一張。

希特勒上台伊始,就開始改組軍隊,組建各種部隊。例如,坦克和炮兵部隊。沒有真正的火炮和坦克,他們製作模型,學習知識。一旦他們有了真正的大炮和坦克,他們很快就會上手,這樣進攻部隊就可以很快建立起來。經過兩年的准備和發展,德國的失業率大幅下降。通過外交努力,德國也獲得了很大的發展空間。英、法等國不願開戰,實行綏靖政策,使希特勒越來越勇敢。這也是導致希特勒敢於撕毀條約的原因之一。

❹ 為什麼說象徵一戰終結的《凡爾賽和約》反而成了二戰的導火索

可以說《凡爾賽和約》簽訂完,並沒有從實質上解決當時歐洲各國之間的矛盾,甚至還把局面攪和的越來越亂。如果針對當時的德意志來講,那就是條約上懲罰十分的重,但是實際的執行過程中又一再的退讓,才造成了德國二戰前的迅速崛起。基辛格對此有著十分精準的評價,「從言和的角度來看處罰太重,從防止德國復甦的角度來看又太寬大,凡爾賽和約註定使百廢待舉的民主國家長期不得安寧,必須不斷地面對卷土重來桀驁不馴的德國。」

法國希望重罰德國,嚴格制裁,英國呢則不希望德國被削弱實力,破壞歐洲大陸上的勢力均衡,讓法國做大。美國因為利益談不攏而退出,俄國則宣稱不願意參加這場「帝國主義的分贓」而不屑參加。所以所謂的巴黎和會,當時重要的大國都不在,因此並沒有什麼實際的約束力和權威。

❺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簽訂的《凡爾賽和約》為何成為二戰源頭

1919年,人類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簽訂的《凡爾賽合約》的目的是如何瓜分更多的利益。德國作為戰敗國,不得不接受的“不平等條約”。這並不是一次合約,而是一次20年的休戰。成為二戰的導火索。

《凡爾賽合約》簽訂後,德國失去了1/8左右的領土1/10的人口及海外的殖民地。同時還要承擔戰爭賠款,賠款數額多達10億英鎊。另外德國的軍隊還有限制。包括重型武器,並且萊茵河西岸由協約國佔領15年。於是從1919年到1939年20年期間,德國肩負著沉重的債務用來償還賠款,直接後果造成德國的國內是因為人數不斷增多,在1923年,德國的魯爾工業區舉行大罷工,使本來就就脆弱的德國經濟雪上加霜,整個國家的經濟頓時停擺,失業人數突然增加到500萬。

❻ 德國撕毀《凡爾賽合約》的過程

樓主你好:
《凡爾賽條約》或《凡爾賽和約》,全稱《協約國和參戰各國對德和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戰勝國(協約國)對戰敗國(同盟國)的和約,它的主要目的是懲罰和削弱德國。。協約國和同盟國於1918年11月11日宣布停火,經過巴黎和會長達6個月的談判後,於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的凡爾賽宮簽署條約,標志著第一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得到國際聯盟的承認後,於1920年1月10日正式生效。
而此時戰後的德國經濟非常羸弱,只支付了條約規定的賠償金額中的一小部分,但即使這一小部分也給德國經濟造成了極大負擔並導致了近1/3的通貨膨脹。條約規定德國以礦產資源和工業設備賠償未能以現金支付的部分更激起了德國民眾的不滿。
以下是對條約比較明顯的違反:
·1919年德軍總參謀部在形式上被解散,但其核心仍以「部隊局」的形式存在和運作,並依據一戰的經驗繼續完善德軍軍事學說、組織訓練。
·1922年4月16日魏瑪共和國和俄國蘇維埃政府在義大利拉帕洛簽訂拉帕洛條約,雙方宣布放棄在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及一戰後向對方提出的領土和金錢之要求。而且,兩國也同意外交正常化並「友好合作,在經濟上互惠互利」。在雙方於29日簽署的秘密附件中規定德國可在俄國訓練部隊、試驗凡爾賽條約中禁止的坦克和飛機等武器。
·1935年3月希特勒宣布恢復兵役制並擴充德國軍隊,包括建立凡爾賽條約中禁止德國擁有的海軍武器、裝甲部隊和空軍。
·1936年2月希特勒宣布德國重新佔領萊茵蘭非軍事區。
·1938年3月希特勒宣布德國與奧地利合並。
·1939年3月希特勒宣布佔領捷克斯洛伐克除蘇台德地區的其餘部分。
·1939年9月德軍閃擊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望採納。

❼ 《凡爾賽和約》對德國意味著什麼呢

一戰後,德國經濟非常疲軟,只支付了條約規定的賠償的一小部分,但即使是這一小部分也給德國經濟造成了巨大負擔,並導致了近三分之一的通貨膨脹。條約規定,德國將用礦產資源和工業設備來補償不能以現金支付的部分,引起了德國人民的不滿。《凡爾賽和約》對於德國人意味著壓迫和屈辱。可以說間接引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可以說這個合約對德國造成了很大的屈辱。

閱讀全文

與什麼合約引起德國不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6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39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22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97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7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7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68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31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3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57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2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71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79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10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78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28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