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德國作為戰敗國有哪些不利因素 或受到什麼限制呢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同盟國陸續在奧地利和德國實施統治。其中同盟國允許奧地利成為永久中立國家,將不會與任何政治集團有所密切交流。而同盟國則將德國領土分成數塊,其中西部由西方盟國所統治、東部則由蘇聯所管轄。同盟國也強烈要求德國社會必須去納粹化,同時開始起訴納粹戰犯以及前納粹黨成員進行審判,不過在政權轉交給西德之後大多是安排赦免,並且嘗試將這些成員重新融入社會環境中。同時德國也被要求歸還自1937年戰爭爆發以來所佔領的四分之一領土,其中位在東部地區的西利西亞、紐馬克(Neumark)與波美拉尼亞歸屬波蘭統轄,不過東普魯士的領土分配則引起波蘭與蘇聯的爭執。隨後有將近900萬名德國居民紛紛自歸還區中撤出,同樣在捷克斯洛伐克蘇台德地區則有300萬名德國民眾也被迫搬回德國居住。根據1950年代的統計,平均5名德國民眾中有一名為來自東部佔領區的居民。此外蘇聯也分別自波蘭寇松線以東地區、羅馬尼亞東部、芬蘭東部以及3個波羅的海國家中獲得部分土地,但這也至少讓近2萬名波蘭民眾被迫遠離自己的住家。
2. 二戰後,德國作為戰敗國是怎樣被處置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作為戰敗國,被當時國際兩大陣營的老大——美國和前蘇聯接管,從中修起一面柏林牆,把德國分成了東德和西德,美國控制的是西德。不過90年以後柏林牆被推倒,東德西德又合並,於是成為現在的德國。
雖然合並,但是東西德經濟差距還是不小,每年前西德要補助給前東德500億歐元左右的資金。
1945年5月8日希特勒無條件投降。根據《克里米亞聲明》和《波茨坦協定》規定,德國暫由蘇聯、美國、英國和法國四國分區佔領,首都柏林也由四國分區管制。
還有一個,因為一戰和二戰的緣故,直到現在,德國政府也不被允許擁有一定規模的軍隊,只允許有常規自衛的小規模軍事力量。(日本也同樣)
3. 二戰德國戰敗後,被瓜分了嗎。現在的德國是怎麼來的。
是的,德國被瓜分了,蘇聯攻入柏林後,德國戰敗,德國戰敗後將其一分為四,分別由英、美、法、蘇四個戰勝國佔領,然後在英、美、法的支持下成立了聯邦德國,在蘇聯的支持下成立了民主德國。
拓展資料
民主德國簡介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俗稱「東德」,是1949年10月7日到1990年10月3日期間存在於歐洲中部的社會主義國家。首都為柏林(東柏林),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和計劃經濟體制,是華沙條約組織和經濟互助委員會的成員國。
民主德國的國土面積為107,771(一說:108,333或108,178)平方公里,東部是波蘭人民共和國,東南部與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接壤,西部與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聯邦德國)相鄰,北部為波羅的海。
冷戰時期,民主德國在經濟、文化、體育等方面處於社會主義陣營的領先地位。冷戰時期著名的標志性建築——「柏林牆」就在民主德國境內,1990年10月3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宣布停止存在,其領土正式並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兩德統一成為當今德國。
聯邦德國簡介
美國、英國、法國佔領區合並於1949年。9月20日成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
聯邦德國(西德)建立於其初期范圍包括二戰後由美國、英國和法國所佔領的德國領土而除了德國西部的領土外,東德境內、德國原本的首都柏林市區西半部在當時也屬於西德非法定的事實領土。如此一來,西柏林成為一個飛地,被東德領土所包圍。
兩德統一簡介
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即東德)於1990年10月3日通過並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即西德)的方式完成的德國統一。
1990年3月18日東德舉行史上第一次民主選舉之後,東西德立即展開統一談判,最後兩德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佔領德國的四國(美、英、法、蘇)達成二加四條約,允許統一之後的德國成為完全獨立自主的國家,四個佔領國的特權全部取消。
統一後,德國繼續留在歐洲共同體(即後來的歐盟)以及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4. 二戰後戰勝國對德國有哪些處罰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作為戰敗國,被當時國際兩大陣營的老大——美國和前蘇聯接管,從中修起一面柏林牆,把德國分成了東德和西德,美國控制的是西德。不過90年以後柏林牆被推倒,東德西德又合並,於是成為現在的德國。
雖然合並,但是東西德經濟差距還是不小,每年前西德要補助給前東德500億歐元左右的資金。
1945年5月8日希特勒無條件投降。根據《克里米亞聲明》和《波茨坦協定》規定,戰敗的德國應該成為一個統一、獨立、愛好和平與民主的國家,在這樣的國家沒有出現以前,德國暫由蘇聯、美國、英國和法國四國分區佔領,首都柏林也由四國分區管制。
由於東西方盟國的立場、目的和利益不同,對各項協議都作了有利於自己的解釋,就德國的統一和柏林問題等,四國及其佔領區的各派政治力量展開了激烈復雜的斗爭。1948年6月,美、英、法三國佔領區合並,並於1949年5月23日單獨成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稱聯邦德國或西德,9月20日阿登納組成第一屆聯邦政府;同年10月7日,蘇聯佔領區也宣告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簡稱民主德國或東德。自此,統一的德意志國家一分為二,在世界舞台上同時出現兩個德國。兩個德國均是主權國家,都獲得了許多國家的承認,並與之建立了外交關系;1973年又同時被接納為聯合國的成員國;雙方又都參加了不同性質的軍事、政治、經濟集團。近年來,兩國之間的關系已有所改善,1972年簽訂了《關系基礎條約》,各自承認對方為主權國家,相互建立正常的睦鄰關系,互設常駐代表機構;兩國領導人進行互訪,就兩國關系和國際問題交換意見。兩個德國要不要統一,在什麼基礎上實現統一,應由兩國人民自己決定。
「西柏林問題」是怎麼回事?
柏林原稱「大柏林市」,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為德國的首都。戰後,根據有關國際協定,柏林同整個德國一樣被蘇、美、英、法四國分區佔領,初期還設有統一的反法西斯市政府。1948年,美、英、法佔領區合並,成立了「三聯占區」;同年,蘇聯佔領的東部地區成立了大柏林臨時民主政府;1949年,西方三國又在西部搞市議會選舉,組成西柏林市政府。至此,一個完整的柏林分裂成東、西柏林兩部分。西柏林座落在民主德國境內,成了「孤島城市」;東柏林為德意志民主共和國首都。
西柏林面積為480平方公里,占整個柏林的54%,1981年有人口190萬,是全柏林人口的62%。西柏林是一個不獨立立的特殊政治單位。它遠距離聯邦德國,最近距離也有180公里。它與西德的交通聯系,有航空線三條(稱為空中走廊)、鐵路三條、公路三條和二條水路。它雖然在司法、經濟、財政、貨幣和社會制度等方面同聯邦德國一體化,西德在國際組織和國際會議中可代表西柏林的利益,但不是西德的組成部分;盡管它也成立了市政府,但仍處於西方三國軍事佔領之下,美、英、法三國還是西柏林的最高當局。四國的軍事車輛仍可以在整個柏林市巡邏。
由於蘇、美、英、法四國及兩個德國的立場、利益不同,東西方就有關西柏林的主權及其重大問題展開了激烈斗爭,兩個柏林也同兩個德國一樣在六十年代初以前關系非常緊張,特別是1961年8月民主德國在西柏林周圍修築「柏林牆」後,柏林的緊張局勢達到了頂峰。後來隨著兩個德國關系的不斷改善,特別是1971年9月四國簽訂了「四方協定」後,柏林局勢有所緩和。但由於各方對關協定條文均作有利於自己的解釋,因此,雙方圍繞柏林的地位等問題仍不時發生爭執
5. 二戰結束後,德國、日本和義大利都受到了那些懲罰
作為法西斯的同盟,他們在二戰落敗後所受到的最主要的懲罰就是軍事制裁。而義大利在這三個國家中屬於受處懲罰比較輕的,這是因為日本才是亞洲法西斯的貨源,而德國則算是他的強有力幫手,義大利則是裡面和稀泥的。
而德國則主要損失的是經濟上的。德國要向蘇聯英美以及其他國家賠償共20億美元,並且戰勝國還要對德國實行分區佔領,除此之外,那些追隨法西斯聯盟的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這些國家同樣也要進行賠償。
6. 二戰結束後的德國和日本,義大利各受到了什麼制裁
二戰結束後,根據《對意和約》的相關規定:
1、義大利禁止法希絲組織活動;
2、武裝力量不得超過30萬人;
3、義大利放棄阜姆市(割歸南斯拉夫);
4、的里雅斯特港成為自由區,置於聯合國安理會的監督之下(但1954年西方國家單方面決定由義大利合並該自由區的城區,郊區部分歸入南斯拉夫);
5、義大利放棄非洲殖民地;
6、賠款額定為3.6億美元。
另外,除了意/南(斯拉夫)邊界部分重新劃定之外,根據該和約,還重新修訂了部分意/法邊界和意/奧(地利)邊界,義大利方面均付出了一定代價。
日本在二戰結束後制定的和平憲法第九條規定,日本「永遠放棄把利用國家權力發動戰爭、武力威脅或行使武力作為解決國際爭端的手段,為達此目的,日本不保持陸、海、空軍及其他戰爭力量,不承認國家的交戰權」。在1945年2月英美蘇首腦舉行雅爾塔會議時,便制定了要求德意日法西斯國家給予盟國戰爭賠償的原則。規定德國應賠償200億美元,其中100億歸蘇聯,80億歸英美,20億歸其他國家。戰後,英、美、法、蘇對德國實行分區佔領,成立盟國管制委員會,德國的賠償以盟國從各佔領區拆遷工業設施抵償。同時,對於追隨德國與盟軍作戰的義大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芬蘭五國同樣提出了賠償要求。1947年2月10日盟國與上述五國計立的和約中規定,意、羅、保、匈、芬五國分別向蘇聯、南斯拉夫、衣索比亞、希臘四國賠償2.55億、3億、0.7億、4億和3億美元。
7. 德國作為二戰的「戰敗國」還受哪些和約的限制
現如今的德國已經沒有什麼合約限制了(因為德國曾經被劃分成2個德國,後來合並了)
當時作為戰敗國,不但技術,武器等都交給戰勝國,技術人員也被挖走,軍隊只能擁有一些民兵或警察部隊,並且國家被蘇聯的社會主義陣營和美國的資本主義陣營在首都柏林分割(柏林牆的由來)還有戰爭賠款,並建立了受2大陣營控制的傀儡政權,當地有該陣營的國家派兵駐守,空軍海軍等一律取消建制(沒有海,空軍)
蘇聯建立的民主德國和美國建立的聯邦德國一直是冷戰的前線,但民主德國因為採用蘇聯的發展模式,經濟等一直落後於聯邦德國。後來蘇聯解體,民主德國要求和聯邦德國合並為德國。資本主義陣營也願意自己陣營的國家可以更接近社會主義陣營國家遏制其復活,所以後來柏林牆被推翻了,2個德國重新合並為德國。一直受柏林牆阻隔的親人也終於團聚了(很多人就是因為想翻越柏林牆去看望牆對面的家人而被打死的)
可以說為了防止德國像一戰戰敗後再度復興並發起二戰,戰勝國用盡一切手段讓德國只能屬於從屬地位,連中堅力量都不算,德國連足夠防衛國家的軍隊都沒有,靠戰勝國的駐軍維持地方治安
8. 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後都遭受了什麼待遇
德國在世界大戰時期真的是一個強國,什麼東西都是發展的又快又好,但是就是因為這一點讓他膨脹了,參與了世界大戰,而且是兩次都有他。這種侵略倍的國家肯定是行不通的,最終還是收到了懲罰。
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敗後德國付出了巨額的賠款,規定不能擁有軍隊,只能擁有一定數量的警察,而且重工業大部分被拆除,設備被其他戰勝國瓜分,而且限制德國的軍事技術及其他的重要技術,使得德國不得不以合作的方式在其他國家暗中延續發展。
9. 二戰後,德國受到世界反法西斯國家的制裁了嗎
制裁是蘇聯制裁東德,斯大林為了報復德國,對東德進行了掠奪性的開發,用來作為戰爭賠償。西方國家就要高明得多,戰爭已經結束了,賠款是沒有意義的,倒是美國反過來援助西德.事實上並沒有真正成文的針對德國的制裁,主要還是心理上的負擔。
德國由於分裂成東西德,和約一直沒簽。一直拖到兩德統一前夕。1990年9月12日,蘇、美、英、法4國和兩德外長在莫斯科舉行第四「二加四」會談並簽署《最終解決德國問題的條約》。條約對統一後德國的邊界、軍事政治地位、結束4大國對德權利和責任、統一的德國享有完全的主權等作出一系列規定。
10. 二戰後德國的處理問題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作為戰敗國,被當時國際兩大陣營的老大——美國和前蘇聯接管,從中修起一面柏林牆,把德國分成了東德和西德,美國控制的是西德。不過90年以後柏林牆被推倒,東德西德又合並,於是成為現在的德國。
雖然合並,但是東西德經濟差距還是不小,每年前西德要補助給前東德500億歐元左右的資金。
1945年5月8日希特勒無條件投降。根據《克里米亞聲明》和《波茨坦協定》規定,戰敗的德國應該成為一個統一、獨立、愛好和平與民主的國家,在這樣的國家沒有出現以前,德國暫由蘇聯、美國、英國和法國四國分區佔領,首都柏林也由四國分區管制。
由於東西方盟國的立場、目的和利益不同,對各項協議都作了有利於自己的解釋,就德國的統一和柏林問題等,四國及其佔領區的各派政治力量展開了激烈復雜的斗爭。1948年6月,美、英、法三國佔領區合並,並於1949年5月23日單獨成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稱聯邦德國或西德,9月20日阿登納組成第一屆聯邦政府;同年10月7日,蘇聯佔領區也宣告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簡稱民主德國或東德。自此,統一的德意志國家一分為二,在世界舞台上同時出現兩個德國。兩個德國均是主權國家,都獲得了許多國家的承認,並與之建立了外交關系;1973年又同時被接納為聯合國的成員國;雙方又都參加了不同性質的軍事、政治、經濟集團。近年來,兩國之間的關系已有所改善,1972年簽訂了《關系基礎條約》,各自承認對方為主權國家,相互建立正常的睦鄰關系,互設常駐代表機構;兩國領導人進行互訪,就兩國關系和國際問題交換意見。兩個德國要不要統一,在什麼基礎上實現統一,應由兩國人民自己決定。
「西柏林問題」是怎麼回事?
柏林原稱「大柏林市」,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為德國的首都。戰後,根據有關國際協定,柏林同整個德國一樣被蘇、美、英、法四國分區佔領,初期還設有統一的反法西斯市政府。1948年,美、英、法佔領區合並,成立了「三聯占區」;同年,蘇聯佔領的東部地區成立了大柏林臨時民主政府;1949年,西方三國又在西部搞市議會選舉,組成西柏林市政府。至此,一個完整的柏林分裂成東、西柏林兩部分。西柏林座落在民主德國境內,成了「孤島城市」;東柏林為德意志民主共和國首都。
西柏林面積為480平方公里,占整個柏林的54%,1981年有人口190萬,是全柏林人口的62%。西柏林是一個不獨立立的特殊政治單位。它遠距離聯邦德國,最近距離也有180公里。它與西德的交通聯系,有航空線三條(稱為空中走廊)、鐵路三條、公路三條和二條水路。它雖然在司法、經濟、財政、貨幣和社會制度等方面同聯邦德國一體化,西德在國際組織和國際會議中可代表西柏林的利益,但不是西德的組成部分;盡管它也成立了市政府,但仍處於西方三國軍事佔領之下,美、英、法三國還是西柏林的最高當局。四國的軍事車輛仍可以在整個柏林市巡邏。
由於蘇、美、英、法四國及兩個德國的立場、利益不同,東西方就有關西柏林的主權及其重大問題展開了激烈斗爭,兩個柏林也同兩個德國一樣在六十年代初以前關系非常緊張,特別是1961年8月民主德國在西柏林周圍修築「柏林牆」後,柏林的緊張局勢達到了頂峰。後來隨著兩個德國關系的不斷改善,特別是1971年9月四國簽訂了「四方協定」後,柏林局勢有所緩和。但由於各方對關協定條文均作有利於自己的解釋,因此,雙方圍繞柏林的地位等問題仍不時發生爭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