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德國南部的新興工業區
魯爾區 聯邦德國最重要的工業區。位於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西部。通常以魯爾煤管區開發協會管轄范圍為界,主體部分介於萊茵河及其東岸支流魯爾河和利珀河之間,作東西向延伸;還包括周圍邊緣地帶。面積4970平方公里,約佔全國總面積2%。人口524萬(1983),約佔全國總人口9.2%;人口密度高達每平方公里1174人。區內城市櫛比,為歐洲著名的城市集聚區。以單一職能中小城市為主。1980年全區10萬以上人口城市有19個,其中埃森、多特蒙德、杜塞爾多夫和杜伊斯堡四大城市人口在50萬以上。 地理位置優越,處中、西歐和南、北歐的中心部位,水、陸交通的要道,與歐洲各國主要經濟區相距不遠。地形以平原為主,上覆黃土層,土地肥沃,適宜農作;南北有緩丘和高地,東部為山區,森林較茂密。屬溫帶海洋性氣候。冬溫夏涼,1月平均氣溫1℃,7月17℃,全年有235~260天氣溫在5℃以上,生長期較長。常年盛行偏西風,年降水量750~900毫米,雨日多,濕度大。萊茵河自南向北流經本區西部,發源於東部山區的魯爾河、埃姆斯河和利珀河,均為東西流向,注入萊茵河,構成稠密的水網,為全區提供生產和生活用水以及航運之便。煤炭資源豐富,1200米內硬煤探明儲量650多億噸,約佔全國硬煤總儲量95%。煤的埋藏較深,但品種多,煤質好,其中約3/5為適於煉焦的肥煤。煤田遍及區內各地,是工業發展的動力和原料基礎。 中世紀時,本區中部是朝聖要道,有「聖路」之稱。13世紀末起已有原始採煤業,發展了初步的煉鐵和金屬加工,「聖路」沿線出現商業城鎮。但早期經濟仍以農業為主,平原地區是當時德國的「谷倉」。1835~1861年德國第一批鐵路在魯爾區建成,1850~1870年煤炭工業興起,加以大批外籍技術工人移入,推動了經濟發展。1871年普法戰爭後,德國統一,並從法國獲得大量戰爭賠款,佔有盛產鐵砂的洛林地區和盛產鉀鹽的阿爾薩斯地區(經營40多年),促進了煤鋼聯營和重化工業的發展。19世紀末開始興建運河,並和不斷興建的鐵路和公路組成水陸聯運。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魯爾區已成為德國工業的核心地區。1939年,硬煤產量達到1.3億噸的歷史最高水平,佔全國總產量65.5%;生鐵和鋼產量也分別佔全國總產量的73.6%和66.9%。隨著經濟發展,一系列工業城鎮應運而生,人口急劇增加。在兩次世界大戰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期間,魯爾區也經歷多次衰退。1920年成立的全區最高規劃機構——魯爾煤管區開發協會,幾十年來採取了一系列重振經濟措施,如改造老企業,引進新技術,實行專業化、協作化生產,調整生產布局,發展第三產業和農業,改善經濟和部門結構,以及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交通運輸網,注重環境保護等。魯爾區至今仍在聯邦德國經濟中保持突出地位。 重化工業是魯爾區經濟的基礎,形成採煤—煉焦—發電—煉鐵—煉鋼—鋼鐵加工—機器製造和採煤—煉焦—煤化學兩大工業系列。煤炭和鋼鐵工業是主導部門,長期為全國最大的生產基地,現仍集中全國硬煤和焦炭產量的80%以上、鋼鐵產量的70%左右。鐵礦石全部從巴西、賴比瑞亞、瑞典等國進口。煤、鋼產地接近,產品70%左右就地加工、消費。全國年煉鋼能力 400萬噸以上的大型鋼鐵企業中有 6個位於本區。機器製造業和化學工業也是本區重點發展的部門,在全國居領先地位。前者以重型機械為主,面向區內其他工業部門,生產采礦、冶金、化工設備、建築機械、鐵路機車等;化學工業起源於煤化學,以煉焦和合成氨為基礎,生產多種基本化工產品以及化肥、染料、葯品等。煉鋁、煉鋅和煉錫業是有色冶金工業的重要部門,礦石依賴進口。電力工業發達,以火電為主,總裝機容量約佔全國30%,發電量自給有餘。60年代以來,新興的工業部門有汽車、電子、電器、精密機械和儀表、煉油、石油化工等。玻璃、啤酒、紡織、服裝等輕工業也有一定規模。全區工業結構日臻完善。「聖路」歷來是人口稠密、工礦業集中地帶,有多特蒙德(東部)、埃森(中部)和杜伊斯堡(西部)三大工業中心。隨著採煤區由南向北逐漸推移,工業分布也相應北移,已在利珀河以北形成了新的採煤和化工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本區工業又明顯出現由東向西,即向萊茵河沿岸集中的趨勢,以便利用廉價水運以及進口的鐵礦石和原油等原料。杜伊斯堡是全區最大的鋼鐵和重型機械製造業基地,煉油、石油化工等也主要分布在萊茵河沿岸。 農牧用地約佔全區土地面積的40%左右,東部和萊茵河以西地區較為集中,其他地區多為分散的小塊農田。主要種植燕麥、冬小麥和大麥等飼料及糧食作物,飼養乳牛、豬和家禽。農業生產面臨工礦、交通和住宅建設佔地日增的矛盾,環境污染等也是限制因素。 水陸交通發達。以萊茵河為主幹的4條天然河道,與多特蒙德-埃姆斯、萊茵-黑爾訥、韋恩爾-達特爾恩、達特爾恩-哈姆4條運河,組成稠密的水運網,溝通了魯爾區與沿海港口。河港密集,全區共計74個,其中杜伊斯堡為全國和歐洲最大的河港。由 5條鐵路干線組成的鐵路網,通往國內和鄰國主要城市。鐵路總長9850公里,年貨運量1.5億噸,分別佔全國的1/3和2/5;鐵路密度達每平方公里2.4公里,相當於全國平均值的17倍。公路四通八達,總長18900公里,有聯邦一號公路、多特蒙德—哈根—吉森等重要干線,以客運為主。此外,還有遍及全區的油、氣、化工產品的管道網。
『貳』 德國所在的地形區名稱
德國分為三大地形區:南部是巴伐利亞高原和阿爾卑斯山地,中部是中德山地,北部是波德平原的一部分,地勢南高北低,呈階梯狀分布
『叄』 簡介一下德國的地理位置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位於歐洲中部,東鄰波蘭、捷克,南接奧地利、瑞士,西接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北接丹麥,瀕臨北海和波羅的海。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稱德國(兩德統一前簡稱西德或聯邦德國),該國由16個聯邦州組成,首都為柏林,領土面積357167平方公里,以溫帶氣候為主,人口約8267萬人,是歐洲聯盟中人口最多的國家,以德意志人為主體民族。
德國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歐洲四大經濟體之一,其社會保障制度完善,國民具有極高的生活水平。以汽車和精密機床為代表的高端製造業,也是德國的重要象徵。
(3)德國南部地區屬於什麼區擴展閱讀:
德國的地理環境:
地形地貌
德國的地形變化多端,有連綿起伏的山巒,高原台地,丘陵,有秀麗動人的湖畔,及遼闊寬廣的平原。整個德國的地形可以分為五個具有不同特徵的區域:北德低地、中等山脈隆起地帶、西南部中等山脈梯形地帶、南部阿爾卑斯前沿地帶和巴伐利亞阿爾卑斯山區。
氣候特徵
德國處於大西洋東部大陸性氣候之間的涼爽的西風帶,溫度大起大落的情況很少見。降雨分布在一年四季。夏季北德低地的平均溫度在18℃左右,南部山地為20℃左右;冬季北德低地的平均溫度在1.5℃左右,南部山地則為-6℃左右。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德國
『肆』 德國屬於哪個洲
德國位於歐洲西部,東鄰波蘭、捷克,南接奧地利、瑞士,西接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北與丹麥相連並鄰北海和波羅的海與北歐國家隔海相望,是歐洲西部鄰國最多的國家。萊茵河畔邊境線全長3758公里,從最南部的巴伐利亞州奧伯斯特道夫到最北邊濟特島上的里斯特,相距876公里;從東端的薩克森州泰斯特至西端的北萊茵 - 威斯特法倫州塞爾康特距離640公里。全國總面積為357 020平方公里(2003年12月)。地勢北低南高,可分為四個地形區:北德平原,平均海拔不到100米;中德山地,由東西走向的高地塊構成;西南部萊茵斷裂谷地區,兩旁是山地,谷壁陡峭;南部的巴伐利亞高原和阿爾卑斯山區,其間拜恩阿爾卑斯山脈的主峰祖格峰海拔2963米,為全國最高峰。主要河流有萊茵河(流經境內865公里)、易北河、威悉河、奧得河、多瑙河。較大湖泊有博登湖、基姆湖、阿莫爾湖、里次湖。西北部海洋性氣候較明顯,往東、南 部逐漸向大陸性氣候過渡。平均氣溫7月14~19℃,1月-5~1℃,12月至3月為冬季,阿爾卑斯山區冬季一直到5月,夏季平均在20度。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山地則更多。1995年1月1日起,根據1982年國際海洋法協定,德國在北海和東海的領海由3海里增至12海里(約22公里),其面積各增加4100和1700平方公里。
『伍』 德國按地形可分幾個部分,分別什麼
整個德國的地形可以分為五個具有不同特徵的區域:北德低地、中等山脈隆起地帶、西南部中等山脈梯形地帶、南部阿爾卑斯前沿地帶和巴伐利亞阿爾卑斯山區。
德國的地形變化多端,有連綿起伏的山巒,高原台地,丘陵,有秀麗動人的湖畔,及遼闊寬廣的平原。
整個德國的地形可以分為五個具有不同特徵的區域:北德低地、中等山脈隆起地帶、西南部中等山脈梯形地帶、南部阿爾卑斯前沿地帶和巴伐利亞阿爾卑斯山區。
北部低地的特徵是丘陵起伏的沿海岸高燥地和粘土台地與草原,泥沼以及中等山脈隆起地帶前方向南伸展的黃土地之間有星羅棋布的湖泊。
中等山脈隆起地帶則將德國分成南北兩片。
西南部中等山脈梯形地帶包括上萊茵低地及其邊緣山脈。
南部阿爾卑斯山前沿地帶包括施瓦本巴伐利亞高原以及在南部的丘陵和湖泊,碎石平原,下巴伐利亞丘陵地區和多瑙窪地。
巴伐利亞阿爾卑斯山區則包括阿爾高伊的阿爾卑斯山、巴伐利亞的阿爾卑斯山和貝希特斯加登的阿爾卑斯山,在這些山區散落著風景如畫的湖泊。
德國境內有六個山脈,地勢北低南高,可分為四個地形區:北德平原,平均海拔不到100米;中德山地,由東西走向的高地塊構成;西南部萊茵斷裂谷地區,兩旁是山地,谷壁陡峭;南部的巴伐利亞高原和阿爾卑斯山區,其間拜恩阿爾卑斯山脈的主峰祖格峰海拔2963米,為全國最高峰。
『陸』 德國東部、西部、南部、北部分別包括哪些州
德國被劃分為16個「聯邦州」(Bundesland)分布如下:
東部包括:梅克倫堡-前波莫瑞州、薩克森州、柏林市、博蘭登堡州、薩克森-安哈特州、圖林根州;
西部包括:北萊因-威斯特法輪州、萊因蘭-普法爾茨州、薩爾蘭州;
南部包括:拜仁州、巴登-符騰堡州、黑森州;
北部包括:石勒蘇益格-荷爾施泰因州、漢堡自由市、布萊梅自由市、下薩克森州;
『柒』 讀圖「德國簡圖」,回答下列問題.(1)德國分為三大地形區:南部是巴伐利亞高原和阿爾卑斯山地,中部是
讀圖可知,(1)德國分為三大地形區:南部是巴伐利亞高原和阿爾卑斯山地,中部是中德山地,北部是波德平原的一部分,地勢 南高北低,呈階地狀分布.(2)北部平原地勢低平,氣候特徵是終年溫和濕潤,土壤較為貧瘠,德國人利用草場主要發展畜牧業.(3)萊茵河是德國最長的河流,也是世界上航運最繁忙的河流之一.萊茵河航運發達的原因是:萊茵河河水量豐富穩定;水流平穩;主要流經經濟發達地區,航運需求量大.(4)魯爾工業區位於德國西部,萊茵河下游支流魯爾河沿岸的魯爾地區,以煤工業起家,現在已形成部門結構復雜,內部聯系密切、高度集中的工業綜合體.魯爾工業區發展的有利條件是:煤炭資源豐富;水運便利;市場廣闊;科技力量雄厚.根據題意.
故答案為:(1)南高北低;(2)終年溫和濕潤;畜牧;(3)萊茵河河水量豐富穩定;水流平穩;主要流經經濟發達地區,航運需求量大;(4)煤炭資源豐富;水運便利;市場廣闊;科技力量雄厚.
『捌』 德國東部、西部、南部、北部分別包括哪些州
加利福尼亞州
太平洋東岸,美國的西部。舊金山(又叫聖弗朗西斯科)東南郊外,位於北緯三十多度,是地中海氣候,那裡氣候宜人,環境優美,是高新技術區。斯坦福大學也在矽谷
『玖』 德國的海陸位置和地理位置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稱德國(兩德統一前分別簡稱西德和東德),是位於歐洲中部的聯邦議會共和制國家,東部與捷克和波蘭接壤,南鄰瑞士和奧地利,西部與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接壤,北鄰丹麥,是歐洲鄰國最多的國家。該國由16個聯邦州組成,首都為柏林,領土面積357167平方公里,以溫帶氣候為主,人口約8110萬人,是歐洲聯盟中人口最多的國家,以德意志人為主體民族。
德國的是地勢北低南高,可分為四個地形區:北德平原,平均海拔不到100米;中德山地,由東西走向的高地塊構成;西南部萊茵斷裂谷地區,兩旁是山地,谷壁陡峭;南部的巴伐利亞高原和阿爾卑斯山區,其間拜恩阿爾卑斯山脈的主峰祖格峰海拔2963米,為全國最高峰。
德國北部瀕臨亞德里亞海和北海與北歐隔海相望。德國的海岸線並不連貫被日德蘭半島從中間分為東西兩側,海岸線加起來的總長度據教育文庫資料顯示僅僅只有2389公里,位列世界各國海岸線排名第53位。1995年1月1日起,根據1982年國際海洋法協定,德國在北海和東海(亞德里亞海)的領海由3海里增至12海里(約22公里),其面積各增加4100和1700平方公里。
德國地圖(網路圖片僅供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