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中國製造業可以向德國學習什麼

中國製造業可以向德國學習什麼

發布時間:2023-01-07 04:00:49

⑴ 中國製造2025和德國工業4.0差別到底在哪

中國製造2025和德國工業4.0差別:

1、由於兩地經濟發展情況不同而存在不同的地方。兩國在戰略定位上是不一樣的,因為兩國在製造業方面處於不同的階段,而且基礎也不一樣。

2、兩國在戰略定位上是不一樣的,在製造業方面處於不同的階段,而且基礎也不一樣。德國的「工業4.0」提出實現智能化工廠和智能製造,由數字化向智能化邁進,「中國製造2025」提出創新驅動、綠色發展、結構優化、人才為本的發展戰略。「德國要由製造強國向超級強國轉變,中國則要由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轉變」。

3、在定位上,德國的「工業4.0」提出實現智能化工廠和智能製造,由數字化向智能化邁進,「中國製造2025」提出創新驅動、綠色發展、結構優化、人才為本的發展戰略。「德國要由製造強國向超級強國轉變,中國則要由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轉變」。

4、德國「工業4.0」是在「工業3.0」的基礎上進行的,而中國還處於「工業2.0」的後期階段。

(1)中國製造業可以向德國學習什麼擴展閱讀:

《中國製造2025》提出,堅持「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人才為本」的基本方針,堅持「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整體推進、重點突破,自主發展、開放合作」的基本原則,通過「三步走」實現製造強國的戰略目標:

第一步,到2025年邁入製造強國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中國製造業整體達到世界製造強國陣營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綜合實力進入世界製造強國前列。

工業4.0是由德國政府《德國2020高技術戰略》中所提出的十大未來項目之一。該項目由德國聯邦教育局及研究部和聯邦經濟技術部聯合資助,投資預計達2億歐元。旨在提升製造業的智能化水平,建立具有適應性、資源效率及基因工程學的智慧工廠,在商業流程及價值流程中整合客戶及商業夥伴。其技術基礎是網路實體系統及物聯網。

⑵ 德國工業4.0,我們可以借鑒什麼

工業4.0,將在整個價值鏈上,科工網從供應商到客戶,將人、機、物聯結起來,使其成本越來越接近大規模高效生產才能實現的低成本,還將使得整個價值鏈上的效率顯著提升,從而達到節約能源和資源的效果。工業4.0最終將引導人們建立全新的商業模式,改變工業生產的格局,掀起變革浪潮。德國工業4.0源自於其企業界、產業界自發形成的自下而上的戰略,而中國製造2025是自上而下的戰略,是圍繞未來做強中國製造業所提出來的。無論智能製造還是工業4.0的實施,要有頂層的指導思想和細化方案,對地方政府、中國產業界,都需有更清晰的定位和指導。再看德國實施工業4.0,美國實施工業互聯網,都有強大的技術體系做支撐,遺憾的是,中國沒有這樣的技術體系,也沒有企業能夠牽頭整合,更沒有完整的工業4.0或智能製造的解決方案。現在中國企業使用的核心設計軟體、三維設計軟體、工程分析軟體,全部都是進口的。這意味著,推動和實施工業4.0還要解決很多基礎性問題,需要分步分類實施,在一些重點領域、重點行業和一些優勢行業形成典型經驗,再向其他領域和行業推廣。有一些重點領域值得關注,一是高危行業,這是未來智能製造推動的重點;二是高負荷行業,比如高體力勞動;三是高精密行業;四是個性化定製行業。與此同時,著力培育一批智能製造的技術解決方案供應商,支持其構建自身的產業生態,並建立體制機制及政策保障。科工網將價值鏈上的各個環節能相互聯系,交換信息,建立起一個覆蓋全國范圍的高速寬頻網路,以應對在未來出現的大量數據傳輸交換的需求,建立一個支持經濟轉型的大環境。

⑶ 什麼是德國工業4.0 中國如何向德國學習

以智能製造為主導的第四次工業革命,革命性的生產方法。通過充分利用信息通訊技術和網路空間虛擬系統—信息物理系統(Cyber-Physical System)相結合的手段,將製造業向智能化轉型。
中國的「中國製造2025」提出了「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人才為本」的基本方針,堅持「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整體推進、重點突破,自主發展、開放合作」的基本原則,是中國政府實施製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

⑷ 當前經濟環境下傳統製造業如何生存發展

首先,我們來分析一下為什麼中國製造業如此的不景氣。第一,世界經濟的不景氣,導致國內經濟的大環境也不是很友好,需求量一直保持低迷,所以很多製造業沒有足夠的訂單來支撐它們生存與發展,逐步走向了關廠倒閉的境地。第二,加工成本的不斷上漲,包括人工支出和原材料支出。近幾年,各地的最低工資標准不斷上漲,所以各行各業都要同比的增加工資,使勞動密集型製造業的支出大幅增加。原材料的價格也是不斷增加,使需要囤積大量原材料的製造業工廠積壓了太多現金流出。第三,由於國內人工成本和原材料成本的提高,原本設在國內的大型品牌代加工廠紛紛搬遷至成本更低的不發達國家。第四,由於技術革新和設備更新需要大量的資金,很多小型工廠仍舊使用精度不高的舊技術和舊設備,這樣生產出來的東西良品率不高,競爭力太低。第五,資金迴流太慢。行業運營的通病:客戶只需要支付預付金,直到產品送到客戶手裡,檢驗合格才支付尾款,而客戶還可能拖延支付尾款。但是企業生產需要原材料,這個是很難賒賬來的,所以需要支付大量的現金才能正式加工生產,這樣企業被幾個客戶一拖就會陷入資金不夠周轉的請款,只能向銀行貸款來維持生產,但是由於銀行的收緊政策,貸款越來越難,所以很多製造業工廠主就借民間資本,高額的利息慢慢就壓迫死這個企業了。
1. 一個製造業企業能否站穩腳跟的關鍵就在於產品的好壞。中國的製造業應該向德國學習,精細化操作,從而使產品獲得市場的認可。整個行業必須加強科技創新,加大對研發的資金投入,使中國的機床技術等不再是國際二流水平。同時普遍採用智能化生產,確保產品的精度,降低人工成本。
2.各大企業的管理人員也要不斷學習,不可以再有老一套的思想。我們知道很多企業都是國有轉變成私有的,或者國家扶持的,所以很多管理人員還有國家撐腰的感覺,一門心思不在如何將企業做大做強,而是集中在內部斗爭中。很多小型製造業企業的管理人員就是老闆,而老闆可能就是老一輩下海拼搏的人,並沒有系統的學習過管理生產,都是自己個人親自管理,導致效率低下,員工偷懶等狀況頻發。這時我們需要大量優秀人才來學習西方的先進管理制度。使用大數據等來分析企業自身的問題與改進措施。
3.占很多製造業企業的管理人員都是 老闆家族內人員或者朋友,這就導致中層管理人員的素質不高,對於上層政策的理解度不高,對於下層員工的管理不力,必須提高這些中層管理人員的基本素養和執行力,因為他們才是直接和員工接觸的管理者。
4.國家可以新建一些民生工程來拉動內需,來刺激基本的生產,給基礎製造業帶來訂單,不能一味的去產能。加大對小型企業的扶持,放寬貸款的政策。

⑸ 中國製造2025 和德國工業4.0的不同點有

主要是發展方式不同。德國製造業已經有良好的技術基礎,「德國工業4.0」也因此更重視硬體和技術的升級,對智能化工廠等微觀和技術層面頗為看重。而對於中國製造業來說,數字化、智能化固然不可或缺,但也更重視在宏觀層面將我國部分領先的互聯網技術、應用與製造業變革結合起來,這也正是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所提出的「互聯網+」對於製造業的要義所在。因此,「中國製造2025」應注重與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相匹配,推動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製造業結合,這是「中國製造2025」更加寬廣的發展方向和提升空間。

⑹ 中國製造業可以向德國學習什麼

近些年來,中國製造業的發展非常的迅速,但是不得不承認,現在中國製造與德國製造依然有著相當大的差距。那麼,我們中國的製造業可以向德國學習些什麼呢?下面我就說說我的看法。


標准主義

我們如今接觸的很多的標准很多其實都來自於德國。而全球三分之二的國際機械製造標准來自「德國標准化學會標准」——DIN(DeutschesInstitutfuerNormung),這種標准主義正是德國製造的基礎。


其實我們中國製造業需要向德國學習的地方有很多,也希望我們中國製造業未來發展能夠更好。


⑺ 德國製造為何這么牛,究竟有什麼值得中國學習

無論那個國家的製造都是經過多少次的產業升級才達到當今的地位,而我現在聽到聲音是老是拿中國初期的製造業和已經發展一個多世紀的製造業強國德國比,和發展半個多世紀的另一個高精尖製造業強國日本比,端正自己的態度,我們要承認差距,看到自己的不足,但不要妄自菲薄,瘋狂吐槽自己製造業,今天中國製造業地位來之不易,希望每個人都客觀看待。

⑻ 「中國製造2025」與德國「工業4.0」有何不同

中國還是一個發展中的國家,仍處於工業化進程中,落後與先進並存、傳統與現代共生,需要積極探討中國特色工業化道路:提升傳統產業與培育新興產業相結合;傳統手工藝與先進製造業相結合;第一次工業化與第二次工業化相結合;信息化與工業化相結合。

德國工業4.0在全球產生重大影響,標志著全球加快全面進入以智能製造為核心的智能經濟時代。德國工業4.0與美國比較流行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提法和一些學者說的第五次工業革命等,都是以信息技術革命性突破為基礎,反映了工業經濟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網路化的發展趨勢。本文著重分析德國工業4.0戰略的主要特點,比較中國製造2025,得出一些重要啟示。
德國工業4.0主要特點

德國工業4.0可以概括為:一個核心,兩個重點,三大集成,四個特徵和六項措施。一個核心:互聯網+製造業,將信息物理融合系統(CPS)廣泛深入地應用於製造業,構建智能工廠、實現智能製造。兩個重點:領先的供應商策略,成為「智能生產」設備的主要供應者;主導的市場策略,設計並實施一套全面的知識和技術轉化方案,引領市場發展。三大集成:企業內部靈活且可重新組合的縱向集成,企業之間價值鏈的橫向集成,全社會價值鏈的端到端工程數字化集成(ERP、MES、SFC車間集中控制系統部署)。四個特徵:生產可調節,可自我調節以應對不同形勢;產品可識別,可以在任何時候把產品分辨出來;需求可變通,可以根據臨時的需求變化而改變設計、構造、計劃、生產和運作,並且仍有獲利空間;四是過程可監測,可以實時針對商業模式全過程進行監測。六項措施:實現技術標准化和開放標準的參考體系;建立復雜模型管理系統;建立一套綜合的工業寬頻基礎設施;建立安全保障機制和規章制度;創新工作組織和設計方式;加強培訓和持續職業教育。

把德國工業4.0放在全球范圍和歷史背景中比較發現,可以看出德國工業4.0有以下5個重要特點。

1.基礎性。與德國整體發展戰略相關,發揮優勢,應對全局性挑戰。德國是一個很重視發展戰略規劃的國家,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一直在努力建立部門間高技術戰略協調機制,制定德國的創新發展國家戰略。2006年。德國政府制定了「高科技戰略」,2010年7月,發布了《德國2020高技術戰略》報告,,2011年11月,德國政府特別提出把德國工業4.0作為《德國2020高技術戰略》的重心,具有非同一般的意義,充分說明德國製造業在德國整體發展戰略中的基礎性作用。工業4.0有助於促進工業-科研聯盟瞄準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目標,制定具體的創新戰略和實施路線圖,確保德國製造業的領先和優勢地位,是保持德國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性戰略。

2.策略性。與國際社會競爭相關,在國際相近的戰略思維中,尋求不同的策略。加快先進製造業的發展不僅僅德國高度重視,其他國家也同樣高度重視。事實上,早在2006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就把CPS系統確定為關鍵研究領域。2011年3月,歐盟公布了「歐洲2020戰略」,提出800億歐元預算,使其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研發經費計劃。日本也提出了類似的「工業智能化」戰略,重點發展人工智慧、服務機器人等產業。德國很清楚自身近些年在競爭中的不利態勢,面臨很大的壓力。面對競爭形勢,德國採取了包容、開放、有策略的戰略,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競爭。德國為工業4.0配套制定了領先的供應商策略和主導的市場策略,重點考慮將產品與恰當的服務相銜接,著力開發新的商業模式。這是很值得借鑒的。

3.創新性。與工業發展歷史相關,把累積、繼承、創新有機結合起來,形成高水平的創新。一方面,充分考慮了從工業化早期階段吸取經驗,繼承和發揚現有工業的核心價值。在德國,一般意義的信息和通信技術(ICT)至今仍然支持90%的工業製造過程。因此,工業4.0很重視藉助傳統工業和研究領域的傳統優勢。另一方面,德國工業4.0將製造領域的所有因素和資源通過CBS系統構成全新的社會服務和實時保障平台,體現了深度的創新性。德國「工業4.0」就是一種「再工業化」戰略。但是與美日的「再工業化」不同,德國的「工業4.0」核心在於利用互聯網、物聯網以及模塊化技術,實現工業生產方式的變革,從根本上改變傳統工業中由於地理位置導致的生產、研發脫節現象,使工業生產技術的研發和升級不再依賴物理上的互相接觸,使德國在既保持自己科技研發技術優勢的同時,也可以繼續享受全球化生產的優勢。德國通過新理念、新戰略、新技術,把信息化推向質的變化階段,推動以智能製造、互聯網、新能源、新材料、現代生物為特徵的新的工業革命。這一點是很高明的。

4.前瞻性。與未來趨勢相關,正確研判當前的形勢和未來的趨勢,體現事物發展規律。工業4.0是一個長期的發展戰略;智能經濟、智能世界是一個中長期的發展目標。在現實與中長期目標之間,德國一方面特別注重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對智能工廠進行多層次、多視角的透視和描述,既體現可操作性,又體現前瞻性,為正確選擇戰略重點、採取超常規的相應舉措,提供理論和實踐基礎。另一方面,德國把實現技術標准化放在最為優先的地位,搶先制定行業標准,企圖繼續佔領全球製造業的制高點,除了在經濟上獲得現實利益外,更重要的是為長遠確立德國製造優勢創造條件。

5.市場性。與市場發展需求相關,適應市場、構建市場、引領市場,占據市場制高點。德國把智能工廠作為智能化世界的一部分,以「工業智能化」帶動「社會智能化」,為「社會智能化」提供新一代網路基礎設施、先進通信技術、智能控制系統設計、「大數據」分析方法等各類軟硬體,將成熟的「工業解決方案」轉化為「社會服務解決方案」,在不同的地區、不同的領域推廣應用,構建新的市場空間。德國在構建市場的過程中,特別把CBS技術和產品確立為主導市場,根據不同消費者的需求設計系列化的智能產品,建設智能社會,建立全新的商業機會和模式,必將產生難以估量的市場價值。

2025與4.0的比較

2015年,中國在分析國內外市場的基礎上,遵循產業升級與轉型的客觀規律,編制中長期十年規劃,頒布了中國製造2025,明確了十個重點行業,包含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製造業、其他關繫到國計民生的傳統行業,以及相應的供應鏈和銷售網。其主線是兩化深度融合,主攻方向是推進智能製造,主要形式是互聯網+。「中國製造2025」與德國「工業4.0」都是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背景下針對製造業發展提出的一個重要戰略舉措。比較兩個戰略可以看出各有特點,除了技術基礎和產業基礎不同之外,還存在戰略思想等方面的明顯差異。德國工業4.0為德國工業發展描繪了細致的發展藍圖,反映了德意志民族特有的認真與嚴謹,在戰略思想、基礎研究、技術教育、政策機構和措施方面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和參考。

1.戰略思想的差異
比較德國工業4.0與中國製造2025,一個重要的區別在於,德國工業4.0戰略是一個革命性的基礎性的科技戰略。其立足點並不是單純提升某幾個工業製造技術,而是從製造方式最基礎層面上進行變革,從而實現整個工業發展的質的飛躍。因此,德國工業4.0戰略的核心內容並不拘泥於工業產值數據這個層面上「量的變化」,而更加關注工業生產方式的「質的變化」。相對於德國工業4.0,《中國製造2025》,則強調的是在現有的工業製造水平和技術上,通過「互聯網+」這種工具的應用,實現結構的變化和產量的增加。這種區別就好比《中國製造2025》是在工業現階段水平和思維模式上尋求階段內的改進和發展,德國則是尋求從工業3.0階段跨越到工業4.0階段,實現「質的變化」。這種戰略思想上的差別應該說是客觀條件的反映,符合現實基礎,但也說明中國製造2025缺少戰略上的理論深度和技術高度,也缺少市場上的感召力和影響力。

2.戰略基礎的差異
戰略基礎包括基礎研究、技術教育、人才培養等,是戰略實施成功的基本條件。仔細研究《德國工業4.0》,我們不難發現這個戰略最重要的因素是基礎科學研究,很多細節方面的任務目標,都以「高、精、尖」的理論知識作為依憑。致力於改善德國科學基礎研究的條件,提高科研創新能力。相比之下,中國基礎學科的研究比較薄弱,科研創新能力不強,很難有重大突破。其根本原因,除歷史基礎條件因素之外,也有政策的因素。在政策支持上,中國橫向研究比縱向研究無論在數目上,還是支持力度上都要大很多,導致中國應用型的研究領域較強,理論基礎研究較薄弱。中國還在制定國際化行業標准方面缺乏經驗和條件。因此,我們有必要下大力加強基礎研究。同時,我們還有必要採取開放式的合作方針,積極成為網路化先進理論和先進標准體系的重要接入者,積極開展國際合作,與包括德國在內的發達國家一起分享理論、技術與市場。

3.戰略措施的差異
在配套政策方面,德國為了有效實施工業4.0,比較重視對技術、政策和環境等進行評估調整。比如,德國系統評估新技術對相關法律可能造成的顛覆性影響,以及創新周期縮短可能導致相關規則架構頻繁更新等,及時對現行不利於發展的各項規章制度進行了修改。德國比較重視構建支持工業4.0的法律環境,及時對與企業責任、數據保護、貿易限制、密碼系統等相關法規進行調整,培養全國國民的競爭意識,比較重視反思和自我調適。這一點很值得我們借鑒。

在協同機構方面,德國成立了政府統一協調機構,建立了第四次工業革命平台。德國信息技術通訊新媒體協會、德國機械製造聯合會以及德國電子工業聯合會三個專業協會共同建立了秘書處,負責為優先主體研發路線圖。我國除了在中央政府層面成立由國務院領導同志擔任組長的領導機構和戰略咨詢委員會之外,還應該大力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加強行業協同機制建設。

對中國的啟示

1.積極迎接智能經濟新時代
工業4.0將使人類-技術(human-technology)和人類-環境(human-environment)的相互作用發生全新轉變。藉助CPS系統,特別是互聯網+,可以巨大地提升人的智能。智能是把人的智慧和知識轉化為一種行動能力。基於人類智慧、電腦網路和物理世界有機融合的經濟具有更高的效率,這種效率是傳統工業無法達到的,因而智能一旦出現將以新的結構和形態取代傳統工業,形成「智能經濟」。在智能經濟時代,智能環保、智能建築、智能交通、智能醫療等,構成智能經濟的不同領域;智能家庭、智能企業、智能城市、智能地區、智能國家、智能世界,構成智能社會的不同層面。在智能經濟時代,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整體性更加突出,市場主體相互之間內在聯系更加緊密,社會經濟系統對外更加開放。以智能工廠為特徵的智能經濟也很可能是工業經濟發展的最高階段。可以預料:世界的不平衡性將更加突出,競爭的形式將會改變,全球治理方式將有重大變化。對此,我們要有一定的准備,在發展戰略、科技創新、人文道德上占據制高點,形成良好態勢。

2.積極探索中國特色工業化道路
我國還是一個發展中的國家,仍處於工業化進程中,落後與先進並存、傳統與現代共生,需要積極探討中國特色工業化道路:提升傳統產業與培育新興產業相結合;傳統手工藝與先進製造業相結合;第一次工業化與第二次工業化相結合;信息化與工業化相結合。我國相當一個時期可能還需要同時推動「工業2.0」、「工業3.0」和「工業4.0」,既要實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還要實現在高端領域的跨越式發展,建立既符合中國實際情況、又體現世界發展潮流的中國工業體系,為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實現現代化提供堅實和廣寬的基礎。既要考慮提高勞動生產率,又要考慮解決就業問題。

3.正確認識發達國家再工業化中的中國製造業
在當前國際形勢下,中國製造業面臨三方面挑戰:一方面來自高端挑戰。發達國家通過「再工業化」,將「再工業化」與新的工業革命相結合,必定使發達國家在科技、信息、資本等方面長期積累的優勢進一步強化,成為科技革新與產業革命紅利的主要受益者,使不利於發展中國家的「中心-外圍」世界分工體系進一步固化,進一步拉大與我國的距離。另一方面來自低端擠壓,印度、越南、印尼等發展中國家可能以更低的勞動力成本承接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轉移,搶占製造業的中低端,我國製造業在中低端廣大市場的優勢面臨失去的危險。再一方面來自內部的困境。從整體來看,我國自主創新能力不強,核心技術對外依存度較高;製造業仍處於產業中低端水平,缺乏世界一流大型企業與知名品牌,在全球產業鏈中的高附加值環節份額相對較小;產業結構不盡合理,技術密集型產業和生產型服務業比重偏低,產業集聚和集群發展水平不高,產品質量問題比較突出;資源利用效率偏低,環保問題嚴重;管理水平不高,管理效率低,導致管理成本高,嚴重影響產品競爭力。

中國製造業也迎來了三大機遇。首先是新的契機。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與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歷史性交匯,國際產業分工格局進入重塑階段,新理念、新技術、新方式啟動期有很多空白點,在某種程度上為全球提供了新的起跑線,也為中國趕超發展提供了契機。其次是新的供需。發達國家「再工業化」與正在興起的新一輪工業革命有機結合,向我們展現了不同於傳統流水線、集中化機器大生產的全新生產方式、生產要素、組織模式,必將創造新的市場和供需,這些都是我國可以大展身手之處。再次,發達國家「去工業化」和「再工業化」為我們提供了經驗教訓。發達國家過度「去工業化」及發展高風險、高杠桿的金融業務,導致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脫節,我國充分汲取其教訓,借鑒其「再工業化」發展戰略中具有前瞻性、符合發展大勢的政策措施,根據不同類型行業的特點,有重點、有差別地推進結構優化升級,通過突破研發、設計、營銷網路、品牌和供應鏈管理等制約產業結構升級的關鍵環節,完全有可能加快改造提升製造業。

化挑戰為機遇,可能要考慮「爭兩頭,保中間」的戰略規劃格局,建立中國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一頭是集中優秀力量,大力增強集成創新能力,培育原始創新能力,加快擁有一批核心關鍵技術,在一些重要的高端領域,爭取一席之地。這一點,我們過去做到了,今後也應該做到,從而在國際核心俱樂部有一定的話語權。一頭是繼續爭取在低端有一定份額,努力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我們應該在長期底端基礎上有所升級,全部升到高端是不現實的,升到中端應該是我們的主要選項。克服「中國製造」所面臨的困境,成為國內外市場優良(中端)產品和服務的重要提供者。

4.高度重視互聯網+企業組織變革
「互聯網+」是科技與經濟的有機結合,在實施「互聯網+」戰略中,互聯網+企業組織變革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企業作為市場的重要主體和經濟的細胞,除了利用互聯網加強與市場的互聯和聯系、推動網路化協同製造和服務之外,還要下大功夫增強內生動力,煥發內部活力。如何利用信息技術改善重構生產要素,深化企業組織變革,創新生產方式,提升資產質量和服務功能,適應市場需求和變化,是一個影響中國製造2025戰略全局性的問題。解答這個問題首先需要正確理解技術與組織的關系。技術結構與企業組織結構的關系是相互促進和相互構建的過程,特別是互聯網技術將企業的消費者、供應商、合作者和企業員工等各種關系全部組織在電腦網路里,使信息的獲取、處理、傳遞和應用變得高速便捷,必然要求企業的生產方式、管理模式和組織機構做相應的調整和變革。在這種情況下,只有深化企業組織變革,將互聯網技術和企業生產方式緊密聯合起來,形成有效的信息溝通反饋機制,才能實現技術與組織的良性互動,才能使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為企業所需要,企業才能成為推動企業技術進步的主要力量。

5.加強中國製造2025基礎工作
我國對基礎研究、基礎培訓、基礎設施等方面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認識和措施,但缺乏深度、缺乏核心、缺乏靈魂。一項大的戰略,特別是涉及到一個國家中長期發展的大戰略,必須要有自己的系統、深厚的理論基礎,必須要有自己的核心關鍵的創新技術,必須要有創新理念、勇於擔當、能夠解決問題的人才。

雖然我們可以通過向西方發達國家學習的方式縮小技術差距,但是如果理論研究無法趕上去,那麼將永遠落後於別人,進而失去真正的競爭力。在基礎研究和基礎培訓兩方面,德國都有很多寶貴經驗,值得我們學習。

如何加強基礎研究、基礎培訓呢?可以考慮從基礎設施建設著手。基礎設施建設也是中國製造2025重要一部分內容。中國製造2025必須要有配套的基礎設施和能夠獲得的相應材料。比較深入地研究分析中國製造基礎設施工程,可以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體現以問題為導向的創新研究思路,既有針對性地加強理論研究,又為中國製造提供基礎條件。從目前情況看,很有必要梳理出中國製造重要基礎設施名目,比如,寬頻互聯網基礎設施、高效大容量數據基礎設施、IT基礎設施、統一的安全保障構架和獨特的標識符等。在比較參考國際相應的先進基礎設施基礎之上,很有必要逐項制定中國製造基礎設施項目的理論研究方案和工程建設方案,為中國製造2025夯實基礎。

不可否認,新的工業革命浪潮正在興起,智能世界的前景正在展現,激烈競爭的號角已經吹響。我們急不得,也慢不得。關鍵是要深入研判,長線布局,措施得當。「中國製造」需要從要素驅動轉變為創新驅動;從低成本競爭優勢轉變為質量效益競爭優勢;從資源消耗大、污染物排放多的粗放製造轉變為綠色製造;從生產型製造轉變為服務型製造。中國製造發展戰略核心要義應該是: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融合為主線,以提質增效為中心,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防建設對重大技術裝備需求為目標,以開放合作為手段,強化工業基礎能力,提高綜合集成水平,完善多層次人才體系,培育有中國特色的製造文化,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實現製造業由大變強的歷史跨越。中國完全有可能成為新的工業革命的重要受益者,也為新的工業革命做出重要貢獻。

6.智能工廠要有符合國情的樣本
2013年在漢諾威工業展上首次提出的「工業4.0」戰略規劃,在全球拉開了以智能製造為主導的新工業革命大幕。

2015年,在邁向製造強國的過程中,中國政府借鑒 「工業4.0」,提出了「中國製造2025」規劃,意在通過3個「十年」的努力,實現綜合實力進入世界製造強國前列。「中國製造2025」雖與「工業4.0」異曲同工,但現實的國情懸殊很大。對中國製造業轉型升級來說,「工業4.0」可以學習,但難以參照,「中國製造2025」必須要有符合國情的參照樣本。

2001年,蓋勒普採用「全球領先技術,本地優質服務」的策略率先在中國製造業開拓市場,最先洞察到當地製造產業趨勢的變化,推出了與發達國家企業同時適用的智能工廠解決方案——MES-SFC整體解決方案。當國家提出「中國製造2025」戰略時,蓋勒普SFC-MES解決方案不僅契合了國家戰略,也成為現實可參照的標板,希望製造企業從智能製造中找到轉型升級的一般規律和普遍做法。蓋勒普MES-SFC智能工廠整體解決方案,是中國最早的,最先進,最全面,使用最成熟的智能製造完整解決方案,全球20多年領先技術沉澱,幫助135,000多家製造企業提高生產效益。所有的產品均來自同一個系統開發商,基於同一個製造管理IT技術架構,系統間實現無縫集成。

⑼ 目前中國有向德國輸出專門學習工業專業技術人才的渠道嗎

「中國製造2025」與德國「工業4.0」都是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背景下針對製造業發展提出的一個重要戰略舉措。比較兩個戰略可以看出各有特點,除了技術基礎和產業基礎不同之外,還存在戰略思想等方面的明顯差異。德國工業4.0為德國工業發展描繪了細致的發展藍圖,反映了德意志民族特有的認真與嚴謹,在戰略思想、基礎研究、技術教育、政策和措施方面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戰略思想的差異

比較德國工業4.0與中國製造2025,一個重要的區別在於,德國工業4.0戰略是一個革命性的基礎性的科技戰略。其立足點並不是單純提升某幾個工業製造技術,而是從製造方式最基礎層面上進行變革,從而實現整個工業發展的質的飛躍。因此,德國工業4.0戰略的核心內容並不拘泥於工業產值數據這個層面上「量的變化」,而更加關注工業生產方式的「質的變化」。

相對於德國工業4.0,《中國製造2025》,則強調的是在現有的工業製造水平和技術上,通過「互聯網」這種工具的應用,實現結構的變化和產量的增加。這種區別就好比《中國製造2025》是在工業現階段水平和思維模式上尋求階段內的改進和發展,德國則是尋求從工業3.0階段跨越到工業4.0階段,實現「質的變化」。這種戰略思想上的差別應該說是客觀條件的反映,符合現實基礎,但也說明中國製造2025缺少戰略上的理論深度和技術高度,也缺少市場上的感召力和影響力。

戰略基礎的差異

戰略基礎包括基礎研究、技術教育、人才培養等,是戰略實施成功的基本條件。仔細研究《德國工業4.0》,我們不難發現這個戰略最重要的因素是基礎科學研究,很多細節方面的任務目標,都以「高、精、尖」的理論知識作為依憑。

致力於改善德國科學基礎研究的條件,提高科研創新能力。相比之下,中國基礎學科的研究比較薄弱,科研創新能力不強,很難有重大突破。其根本原因,除歷史基礎條件因素之外,也有政策的因素。

在政策支持上,中國橫向研究比縱向研究無論在數目上,還是支持力度上都要大很多,導致中國應用型的研究領域較強,理論基礎研究較薄弱。中國還在制定國際化行業標准方面缺乏經驗和條件。因此,我們有必要下大力加強基礎研究。同時,我們還有必要採取開放式的合作方針,積極成為網路化先進理論和先進標准體系的重要接入者,積極開展國際合作,與包括德國在內的發達國家一起分享理論、技術與市場。

戰略措施的差異

在配套政策方面,德國為了有效實施工業4.0,比較重視對技術、政策和環境等進行評估調整。比如,德國系統評估新技術對相關法律可能造成的顛覆性影響,以及創新周期縮短可能導致相關規則架構頻繁更新等,及時對現行不利於發展的各項規章制度進行了修改。

德國比較重視構建支持工業4.0的法律環境,及時對與責任、數據保護、貿易限制、密碼系統等相關法規進行調整,培養全國國民的競爭意識,比較重視反思和自我調適。這一點很值得我們借鑒。

在協同方面,德國成立了統一協調,建立了第四次工業革命。德國信息技術通訊新媒體協會、德國機械製造聯合會以及德國電子工業聯合會三個專業協會共同建立了秘書處,負責為優先主體研發路線圖。我國除了在中央層面成立由領導同志擔任組長的領導和戰略咨詢委員會之外,還應該大力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加強行業協同機制建設。

閱讀全文

與中國製造業可以向德國學習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3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10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89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35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59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4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375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37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0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0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27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34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37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5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178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48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7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998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33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