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芳村德國教堂怎麼去

芳村德國教堂怎麼去

發布時間:2022-02-08 11:50:48

❶ 芳村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大王滘
(大黃滘)大黃滘是指東塱至南?amp;#93;的一條人工河。傳說唐代農民起義領袖黃巢進軍廣州時,在珠江受阻,利用原有河汊於一夜之間開築成一條人工河,沿河道突然繞到唐軍背後,攻下了廣州。其後還利用此處附近荒洲做刑場,把一批唐朝貪官污吏、土豪劣紳押到此處處死,人心大快。
大通寺和「大通煙雨」
宋代廣州八大鎮之一的大通鎮,位於芳村花地,鎮內建有一寺,即大通寺。據《南漢書》卷十七列傳第十一僧達岸條載:「僧達岸,名志清,姓梁氏,新州人。……一日,渡城河西,阻風,登南岸,愛其地僻,奏請移居。後主為發帑藏,建寶光寺,使駐錫焉。」宋政和六年(1116),由廣州經略使覺民題「大通慈應禪院」額後,「大通寺」才因而得名。寺內有一井,同治《番禺縣志》卷五記載:「煙雨井在大通寺中,晨熹初散,常裊輕煙,所謂『大通煙雨』是也。」「大通煙雨」從宋代開始就成為羊城八景之一。大通寺原址在今廣州果子食品廠內。
白鵝潭與「鵝潭夜月」
白鵝潭宋代時稱為鵝湖。而白鵝潭之名則始自明代,《廣東新語》卷四中載:「珠江上流二里,有白鵝潭,水大而深。每大風雨,有白鵝浮出,則船楫壞。丙申五月朔,二白鵝狀如小艇,隨波下上,時無風雨,舟經此者皆見。……相傳黃蕭養作亂,船經此潭,白鵝為之先導」。「鵝潭夜月」是清代羊城八景之一。
花地黃大仙祠
花地黃大仙祠位於花地大氹尾街,祠始建於清咸豐六至八年間,初時只是一連三搭的平房,對人贈醫施葯。光緒甲辰年(1904)廣東水師提督李准倡議重修該祠。重修後的黃大仙祠是一間極為壯觀的廟宇。該祠所供神佛為儒、道、釋三教合一,故各種不同的信仰者都可到此朝拜,因而香火鼎盛。1912年潘達微先生在此辦幼兒院,後日軍侵佔,將其作為憲兵司令部。1947年重修孤兒院,1952年改為兒童教養院,後為廣州包裝製品廠,已復建。
車歪炮台
正名大黃滘炮台,坐落芳材東塱大黃滘口,現廣州造船廠對出江面,鶴洞大橋的西側的珠江河畔。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兩廣總督阮元籌建。該炮台工程浩大,建築堅固,炮台基礎厚約3米,炮位通道牆厚2.1米,垛口高約1.2米,厚0.9米。葯局建在海心洲龜崗北岩石下,是貯存彈葯倉庫,高約5米,直徑為8米,牆厚達1.5米。在第一次和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該炮台曾先後有過抗擊英帝國侵略者的光榮歷史,是個有紀念意義的古跡,被列為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德國教堂
位於沖口街的下芳村。德國教堂是1902~1903年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興中會准備在廣州起義的秘密據點,該據點是用以秘密籌劃軍事行動及儲藏軍用物資之所。在1903年1月25日起義計劃暴露後,被兩廣總督會同德國公使進行調查,抄沒了全部軍用物資,秘密機關被破壞,且有10多個革命志士被清政府殺害。這次起義是興中會組織的最後一次武裝起義,其功雖不成,其事已轟動全國,震懾了清政府,鼓舞了革命者鬥志。
中市謝家祠(南便祠)
這是一間古老祠堂(深三進)。1924年秋天,市郊一區農會在這里成立。該農會是廣州市郊成立最早的區一級的農民協會。在農協會成立的同時,農民自衛軍也組織起來,大隊部設在附近的「北便祠」,成了教工幼兒院;北便祠毀後,已建成民居。
花地羅家祠
東漖北路附近花地中學南校所在的大策直街一直行車,或步行到大策五巷一直走。這里就是近三百多年歷史的羅氏宗祠,南宋初廣東人從北方南遷首領羅貴後人分支移居所建。近年發現的清代碑文中提到的羅家人,從南宋末年便遷居花地,長期從事花卉培育。歷經數百年發展,逐漸成為這里的「花壇盟主」,他們很可能是有據可查的廣州最早從事花卉貿易的人。清代晚期祠內有當時芳村地區4所小學堂之一,養正小學堂。古時祠前有旗桿夾,旗桿夾可惜已在破四舊運動時被破壞。從歷史照片看,當時很有水鄉特色。有河沖一直通向珠江和茶窖,附近老人講當年可行小船和龍舟。80年代未河沖已被改造成內街道路。
羅家的宗祠,這里卻曾是廣州園藝業的搖籃,在1958年8月成立了「廣州市園藝學校」,成為培養廣州園林人才的基地,一直持續到上世紀60年代初才停辦。現在宗祠尚存三間兩進。
羅家祠是花地現存的三座老祠堂之一(招氏、謝氏、羅氏三大宗祠)。重開後村將祠堂修繕一番,現在基本是恢復原貌,目前是村裡的民兵團辦公之地。現在祠堂前還有百年大榕樹,大榕樹下建了街心公園。
毓靈橋
該橋橫跨芳村大沖口河上,是一座古老的梁式古橋,建於清代中葉(一說建於明代)。橋名「毓靈」,是取「鍾靈毓秀」之意,歷史上這里屬鍾秀鄉。橋長25米,寬2.04米,全橋分三段,中間一段主橋長7.06米,其餘兩段各為6.25米,兩頭有引橋。整座石橋全由青油麻石構成,石料質地堅硬,結構緊密,造型古樸。80年代區政府曾重修。
聚龍村
聚龍村位於芳村沖口街招村的東北面,始建於清光緒五年(1879年),是廣州目前發現保存最完整的清末民居建築群。聚龍村別墅群以水而建,西側的沖口涌全長約1100米。逢端午節,這里都有熱鬧的起龍船、扒龍船活動,吸引了不少市民和遊客爭相一睹。且沖口湧上有三座石橋:毓靈橋、聚龍橋和躍龍橋。
五眼橋
該橋坐落在石圍塘厚水河(又名秀水河,即今五眼橋河)上,為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南海縣戶部尚書李待問捐資籌建,是芳村區現存古老石橋之一,原名「通福橋」,因其有五道橋孔,俗稱「五眼橋」。歷史上,五眼橋是廣佛大道第一橋,以紅米石建造,結構堅固,造型優美,橋石級坡度小,便於轎馬上落。該橋現保存完好,被列為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醉觀公園
清末,在花地河畔及其交流策溪一帶,以昔日羊城八景之一的「大通煙雨」為起點,分布著留芳園、醉觀園等八大名園,既經營花木,又供人觀賞。民國27年(1938),這些名園遭戰火摧殘。抗戰勝利後,雖有恢復,但園林面貌大不如前。
真光中學舊教學樓建築群
真光中學舊教學樓建築群位於廣州市真光中學校內,共5座,始建於1918年,主體建築為「真光堂」(即先在的真光中學圖書館)。

❷ 芳村德國教堂的歷史價值

德國教堂位於荔灣區芳村大道東沖口街信義路上,是德國教會在廣東的傳教總部。據介紹,教堂始建於清光緒八年(1882年),由六幢哥德式建築樓寓和一座哥德式鍾樓組合而成,曾稱「芳村大鍾樓,禮拜堂」。
德國教堂不僅是西方文化在廣州的傳播點,更重要的是,它曾是孫中山領導「興中會」策劃廣州起義的一個秘密據點和武器收藏處。1902年,時任南粵興漢大將軍府總參謀長的李植生,在德國教堂當「漢文教習」,在德國牧師阿·高力加的支持下,把德國教堂及附近的肥料公司作為興中會起義前貯藏武器、糧食等作戰物資的場所。1903年,因叛徒揭秘,藏身於教堂內的梁慕義等20多人被捕,貯藏的所有物資被查抄,孫中山第三次廣州起義宣告失敗。

❸ 請問廣州的 芳村德國教堂還在嗎想去拍攝一下,謝謝大家回答

還在啊,就在芳村洲頭咀隧道口旁邊

❹ 有誰還記得廣州芳村珠江隧道旁的禮拜堂呢

信義路有基督教堂啊,沒有搬啊,教堂在信義路剛過荔灣區勞動局未到荔灣區建設局的地方

要我發圖嗎?

珠江隧道那邊已經沒有教堂了,都變成酒吧街了

❺ 廣州芳村有哪些好玩的地方

有醉觀公園、1850創意園、德國教堂和聚龍村。

❻ 百度一下德國的路德宗教會

路德宗(Lutheranism)是以馬丁·路德的宗教思想為依據的各教會團體之統稱,因其教義核心為「因信稱義」,故又稱信義宗,它是德意志宗教改革運動的產物,由馬丁·路德於1529年創立於德國,這一新的宗派的建立,標志著基督新教的誕生。目前其信徒分布在瑞典、丹麥、挪威、德國和美國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世界共有427個獨立的教會團體,信徒約6840萬人。信仰依據編輯

1583年編成的《協同書》(the Book of Concord),包括三大新經《尼西亞信經》、《使徒信經》、《亞大納西信經》,馬丁·路德的《教義問答》、《施馬爾卡爾德信條》,梅蘭希頓(Melanchthon)的《奧格斯堡信綱》等。[1]2主要特點編輯(一)「因信稱義」,主張人們唯有對基督的真正信仰,才能成為義人,即無罪的、得救的、高尚的、得永生之人、憑遵守律法、道德戒律和外在善功並不能得救。人只有具備了純正的信仰才能成為真正的基督徒,外在的善功只是純正信仰的必然結果。(二)強調聖經的最高權威,認為《聖經》是上帝的啟示,因而是信仰的唯一源泉和准則,一切教義、禮儀和制度均要與之保持一致。(三)堅持「平信徒皆為祭司」,即每個基督徒在教會中均具有平等的地位和權利,都可以擔任神職,故不應有任何特權。(四)從「因信稱義」的原則出發,不重視教會的形式和體制的統一,不同的教會制度如主教制、公理制或長老制,在不同的路德宗教會團體中均存在。在北歐該宗擁有國教地位。(五)實行洗禮和聖餐兩項聖禮,突出佈道和唱聖歌,實行嬰兒受洗,認為聖餐禮是神聖的,表明基督真實「臨在」於餅和葡萄酒之中。3歷史發展編輯世界發展路德宗在16世紀傳入北歐諸國和西歐部分地區,至18世紀中葉開始傳入北美。由於移民背景復雜,分散的路德宗教會始終沒有聯合起來。美國內戰更加劇了南北教會的對立。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美國路德宗教會才開始著手合並。19世紀至20世紀上半葉,在西方列強大肆進行殖民擴張的同時,路德宗也逐漸傳播到亞、非、拉美的一些國家和地區。二戰結束後,面臨著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教會團體的分散和諸多的新問題,路德宗強調加強團結、統一認識,開展傳教和提高教會的作用等新任務。為此,在充分協商的基礎上,1947年路德宗世界聯盟(LWF)成立於瑞典,標志著路德宗在世界范圍內的聯合達到了新的階段。此後,該聯盟積極推動教會內外普世合一運動,關注社會與政治形勢的變化。該組織在1957年的尼阿波利斯大會上突出了「自由、團結、改革、服務」的主題、針對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高漲的形勢,調整了路德宗的傳教方針,在傳教會議上提出三項任務,即對亞非拉新興的獨立教會從財政上予以扶持,從工作上給予協作,派人培養當地的神職人員,各國的路德宗教會團體也著手解決本國存在的問題並開展活動。德國地區二戰後,東西德大部分路德宗教會最初是統一的,均參加了「福音教會」,有著共同的領導機構,協同開展活動,因而教會成為冷戰時期聯結兩個德國的特殊紐帶,這就決定了德意志路德宗教會始終十分注意東西方關系的切身政治問題。各教會對待國家政治的態度雖存在分歧,但其基本立場是,一方面承認兩個德國政府都是由上帝建立的,基督徒應服從國家政權,另一方面又主張應有條件地承認政府的行為和措施。有的教會團體甚至聲稱基督徒不應順從持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的政府及其強迫宣傳馬克思主義的行為。因此,西德教會與東德和蘇聯曾因軍隊牧師、資助東德教會、無神論宣傳、蘇聯的宗教政策等問題發生了一系列摩擦和爭吵,關系逐漸惡化。1968年後,東西德路德宗教會基本上斷絕了共同開展活動的關系。對於德國重新統一,路德宗教會一貫予以擁護。它還主張東西方應和平共處,停止發展核武器和實現裁軍,但也有的教會認為核武器作為防禦手段有其正義性。西德路德宗也曾針對該國經濟發展中出現的貧富不均現象,提出公正分配生產資料和財富的主張。北歐地區瑞典、挪威和丹麥的路德宗教會擁有國教的地位,教會在立法、財政等方面受議會和政府的制約。其神學立場較保守、少變。但是,戰後教會內外要求實現政教分離的呼聲日益高漲。1953年瑞典頒布法律,擴大公民選擇宗教信仰的自由,部分取消了對公共教育和政府公職的宗教信仰限制,瑞典政府和議會還在60年代初成立專門委員會調查政教關系。挪威政府和議會還在60年代初成立專門委員會調查政教關系也開始注意到擴大教會自主權的要求,但至今無顯著成果。同一時期,北歐教會內還出現了提高婦女地位的呼聲。1958年,瑞典議會通過法案,允許教會向婦女授聖職,1960年開始任命女牧師,但她們的許可權與作用仍受限制,教會內對此事也意見不一,直至1979年始正式確認在教會中男女一律平等。美國地區美國路德宗在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經歷了一個持續發展的「復興」時期。教會及信徒數量有較大增長。教會團體也加快了聯合的步伐。1960年~1962年,一些分散的小教會團體分別合並為美國路德宗(American Lutheran Church)和全美路德會(Lutheran Church in American)。較古老保守的美國密蘇里州路德會(Lutheran Church—Missouri Synod)也開始轉變其僵硬態度,與其他路德宗教會和其他宗派開展對話,謀求合作。但由於基要派人士重新掌握了該會的領導權,致使路德宗內部的進一步聯合趨於停滯。60年代中期,美國社會新思潮和社會運動不斷涌現,美國黑人民權運動及女權運動風起雲涌,路德宗的信徒增長率開始停滯,甚至出現降低的勢頭。為此,它著手進行自我調整與改造。前述三個主要教會團體於1965年組成禮儀改革專門委員會,力圖在保留福音傳統的同時,對禮儀進行一些適度的改革。與此同時,它們在理論上強調了關心社會現實問題的重要性,以改變其不關心社會政治問題的舊形象,但這些活動遭到教會內部保守勢力的反對。為吸收更多的信徒,它們還對傳統的福音傳道活動進行了反思,提出流動傳教、跨教會傳教等新方法,並且啟用青年擔任教會領導人,此利於吸收青年信徒。70年代中期以後,美國路德宗人數減少幅度趨緩,但並未停止。因為這一時期五旬節派對路德宗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吸引了部分信徒的興趣,與此相聯系,基要派勢力有所抬頭。這突出表現在路德宗密蘇里會的轉變中。它們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奪取了該教會的領導權,繼續堅持「聖經無謬」論,反對婦女任聖職,排擠自由派人士,並退出了一些從事普世教會運動的機構及其活動。該教會逐漸成為美國路德宗的保守派的主要營壘,擁有信徒280萬人,會刊《見證報告人》(Witness Reporter)。這些變化引起了其他路德宗教會團體的反思,它們採取了更為積極和靈活的方式促進聯合。經過長期談判,美國路德宗(ALC),全美路德宗(LCA)和福音路德教會聯盟(AELC)於1987年5月合並為美國福音信義會(The Evangelicae Lutheran Church in America)。該會採用1978年完成的「路德宗禮儀書」(Lutheran Book of Worship),既保留了福音傳統又作了一些適應現實的改革。它在美國擁有540萬信徒。會刊《路德信友》(Lutheran)。此外各教會也十分注意討論墮胎等生命倫理學和同性戀道德問題。亞非拉地區亞非拉地區的路德宗教會團體,在不斷高漲的民族獨立運動的推動下,加速了本色化運動進程。如拉美地區路德宗教會,於1965年7月在利馬召開第四次協商會議,會議強調本地區教會的自身團結,擺脫外來控制,爭取社會平等,擴大傳教等。普世合一運動70年代後,在路德宗世界聯盟的領導下,國際路德宗在普世教會運動、傳教和爭取社會正義與世界和平方面表現十分活躍。在普世教會運動中它倡導「和解的多樣性」(Reconciled diversity)即在承認和保護不同教派特點的前提下,進行對話,謀求聯合。以此為基礎,該聯盟及一些國家的路德宗教會與天主教、長老宗、衛斯理宗、安立甘宗、浸禮宗進行了廣泛的接觸和對話,就神學和社會問題交換看法,發表了許多有關文件,這種對話且有向基層教會發展的趨勢,除此之外,還力圖開展與世界其他宗教和意識形態,包括馬克思主義的對話。在傳教方面,路德宗世界聯盟極力呼籲其所屬教會大力推進福音傳教工作,鼓勵各國各地區及基層的教會自治自理;同時號召它們加強傳教工作的協調與合作。由於70、80年代路德宗在歐美的影響有所減退,而在亞非拉地區卻有所增加,因而它對第三世界更加重視。1977年,路德宗第六屆大會在達累斯薩拉姆召開,這是該宗世界性大會首次在南半球國家舉行,反映了第三世界教會地位的上升,也說明第三世界國家教會開始形成一個力量。1987年,中、南部非洲和美國的一批黑人神職人員和教徒創立了「黑人路德宗國際會議」(Conference of International Black Lutherans),對路德宗的神學合一運動和非洲傳統宗教等問題均提出了自己的獨立見解。在社會問題上,路德宗大部分教會都採取了較為現實的態度和立場,主張本著「公正」的原則處理社會問題,反對戰爭和軍備競賽,要求緩和國際緊張局勢;提倡「人權」,反對南非種族隔離制度;倡導維護生態環境;呼籲消除社會貧困。1999年10月31日,路德宗世界聯盟和天主教雙方高級代表在德國奧格斯堡簽署《成義教理聯合聲明》。2006年7月23日,路德宗世界聯盟、世界衛理公會協進會 (World Methodist Council)及羅馬天主教在韓國舉行的世界衛理公會大會上,簽署了具歷史意義的有關「因信稱義聯合聲明」(Joint Declaration on the Doctrine of Justification,JDDJ)。此聲明表達了確認在「因信稱義」的聖經教導上的共識。[2]2009年1月19日,天主教教宗本篤十六世舉行了傳統性的大公接見活動,會見了前來羅馬慶祝聖亨里克節日的路德派教會代表團。這項會晤是在第101屆促進基督信徒合一祈禱周的開端舉行的。[3]2010年12月16日上午,天主教教宗本篤十六世接見路德宗世界聯盟主席穆尼伯·尤南牧師及其代表團。[4]路德宗流傳已有460餘年的歷史。在基督新教各宗派中,它是最早建立的宗派;在神學理論上,對其他教派具有較大的影響;也是人數較多的宗派。其教會團體除少數持基要派觀點外,多數持福音派神學思想,並注意吸收某些新的神學觀點。它重視社會現實問題,注意在各國的社會生活與政治生活中發揮作用和施加影響。[5]在華情況來中國的路德宗因國籍不同而差會名稱各異,中文都稱信義會。在華傳教區主要在鄂、湘、豫。在上海由1905年(清光緒31年)傳入的北美信義會(E.L.A)和挪威路德會(簡稱N.M.S)合成一個信義會,該會在南昌路38號有1所禮拜堂。[6]中國基督教信義會從歐美傳來的路德宗教會有近20個差會。信義宗教派(Lutheran Church)很早就已經在武漢地區活動。1913年(民國2年),就有4個信義宗差會在漢口近郊灄口聯合設立灄口信義神學院,並出版《信義神學志》與《信義報》,在全國有一定影響。1920年(民國9年)部分信義宗差會在中國組成聯合組織「中華信義會」,成立「中華信義會總部」。到了解放戰爭後期,有16個差會屬於信義宗的教派加入了「中華信義會」,其中在河南、湖北的有5個。「中華信義會」下屬主要聯合事業有灄口信義神學院、中華信義會書報部、信義書局與信義大樓。信義會在武漢的信徒崇拜聚會活動始於1947年,該年7月6日河南豫中信義會一批信徒來到武漢,先後在信義大樓、青年會、海軍「黃宮舞廳」活動,由以美差會為背景的「豫鄂」、「豫中」兩會合辦,牧師為郭紹汾。不久,武昌設立了該會小教堂。在漢口黎黃陂路與洞庭街交界處的信義大樓,共6層,建築面積達7 000多平方米,是由信義宗的美國、丹麥、瑞典、挪威、芬蘭等8個差會捐資於1924年建成的。該樓為過漢之中西教士提供寄寓,也常租給官僚大亨居住。建國後,武漢基督教界開展三自愛國運動,中華信義會於1951年1月在漢口召開會議,宣布割斷與西方差會的一切關系,改名為「中國基督教信義會」,將原來16個以差會為背景的總會統一起來,按照地域劃分教區。「中國基督教信義會」的全國總會設在漢口,負責人為喻筠、陳建勛。[7]中華福音道路德會1913年(民國2年)9月,美國密蘇里州路德會(The Lutheran Church-Missouri Synod)傳教士牧師雅仁德(Rev.Arndt)夫婦來到漢口,為福音道路德會在華傳教之始。雅仁德首先在漢口海壽里租房傳教。1926年之前武漢曾設有7個教堂。該會初來武漢時,曾先後採用信義會與路德會之名,但為避免與鄂北的挪威路德會相混淆,1927年後改名「美國福音道路德會」。1942年又改名為「中華福音道路德會」。以後該會又陸續向沔陽、宜昌、沙市、恩施與四川萬縣等地發展,抗日戰爭後又發展到重慶、昆明等地,但它的重點活動地區為湖北及四川東部,它的總會一直設在漢口。1927年大革命時,該會所辦之路德中學堅持與學生運動相敵對的立場,受學生沖擊,是當時武漢基督教中唯—被停止宗教活動的教派。1934年該會堅持要在所辦小學里向兒童講授宗教課,拒絕向中國政府立案,因而所辦7所小學都被封閉。30年代,他們在所辦的雙周刊《路德教見證》中常常宣傳反蘇、反共、反科學社會主義的主張。該會總會在武漢解放前一直由美教士任主席,解放後雖由中國牧師李牧群接任(在重慶),但與西差會割斷關系之前,仍由西教士以代主席身份在漢控制一切。武漢設聯合區會,武漢解放後區會負責人為魏天年、魏章榮等人。[7]1949年,美國傳教士陸續回國,途徑香港並開展福音和救濟的工作,組成了日後的「美國路德會香港分會」(Lutheran Church-Missouri Synod Hong Kong Mission)。起初,傳教士在調景嶺搭建臨時帳篷,舉行聚會,服事附近的難民;繼而開辦聖經學院,培訓聖工人員。1950年,租用九龍大埔道232號,創辦第一所堂會,舉行國粵語聚會。1953年,該會開辦第一所中學。自60年代起,該會陸續開辦多間中、小學及幼稚園,向學生提供基督化的全人教育,另一方面,學校亦成為福音的基地,堂會及佈道所以校舍為堂址,積極進行學生福音工作。自50年代協助難民開始,該會一直致力發展社會福利工作。至1977年,香港路德會社會服務處成立。同年,該會由宣教區發展為本地獨立教會,並注冊為「香港路德會」(Lutheran Church-Hong Kong Synod),與美國路德會建立夥伴教會關系。該會會友逾八千人,有堂會34間,佈道所八間;中小學及幼稚園40餘間,教員千餘人,學生2萬多人;並有社會服務單位40多個;另設有支援機構九間。[8]廣州中華信義會1867年,德國信義宗教士來華傳道,當時名叫巴陵會,初在廣州油欄門設立禮拜堂進行宗教活動,又設信義神學院,選擇「各方青年俊秀」培養成巴陵會教士。由於活動場地的限制,該會必須另設新址。由傳教士韓士伯、何必力在下芳村購置土地建立新堂(即德國教堂處)。1882年教堂建成,廣州中華信義總會也設在這里。它是德國信義宗在廣東傳道的大本營,信義神學院也設在這里,因為這里是德國教士在廣州的總會,下芳村地區的老百姓叫它為德國教堂。廣州中華信義會的傳教地區,不限於廣州,而是面向廣東全省各個縣,省內北部和東北部的縣份,都有它的活動影子。信義會對客籍居民集中的地方尤其重視,先後向惠州、花縣、清遠、英德、韶州、始興、南雄、江西贛南地區,還有順德、中山、新會、從化、增城等地區派出傳教士。在這些地區建立分會,設立教堂。據1936年統計,廣州中華信義會名下有10個公會,69個區會,中西職員73人,華人牧師7人,四人牧師11人,男教師40人,女教師10人,神學院有學生25人。除了直接的宗教活動以外,還配合傳道活動辦了一些中小學,其中廣州的中德中學和韶州的德華女子中學頗有名氣。此外,在各地辦了一些由教會控制的小學。抗戰期間,教會的影響繼續擴大,它通過傳道、賑濟、救災、慈善事業等擴大宣傳。到1946年廣州信義會的徒眾有了很大的增加,在粵贛兩省有教徒一萬餘人,成為一個很有影響的教會。抗戰期間,廣州中華信義會曾被一些單位佔用,作過孤兒院。1945年,德、日法西斯戰敗投降。因德國教堂是德國牧師募資修建的,抗戰期間又有部分德國人居住在教堂范圍內,故被當時國民黨政府當局認作敵偽財產,在1946年初被國民黨政府的粵、桂、閩區敵偽產業處理局及中央信託局聯合查封。有的房屋被國民黨政府士兵占作營房,有的被當地政府挪作官署,有的田產被農民奪回,有的房子被拆掉。事情發生後,廣州中華信義會總幹事藍體恩連續發信上訴於國民黨政府行政院,竭力申辯廣州中華信義會產業並非德國產業,不屬於敵偽財產。他說:「信義會的經費來源多屬自籌自給」,「一般由中外教友捐資」。他把美國的教會也扯進來,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信義會的日常經費支出「則由世界信義宗大會,及美國信義會撥款……救濟」。藍體恩甚至運動參與接收敵偽財產的美國代表葛雷出面支持。葛雷出具的信義會產業並非敵偽財產的證明上說:中華信義會產業,「並非德國產業」,以後「管業權屬信義會,德國人不得過問。」葛雷以一紙證明,判定信義會產權歸屬。由於葛雷的干涉,逼使敵偽產業處理局不得不對查封一事再下令「暫緩執行」。以後國民黨政府又下令取消查封。[9]台灣地區1950年代,即有四國(美國、挪威、丹麥、芬蘭)八差會一起合作,後因政策不同,有三國四差會仍在台灣信義會內,其餘四差會各自獨立發展,漸次成立新的總會。在台灣的信義會教會,共有六個總會:台灣信義會、中華基督教信義會、中國信義會、中華福音信義會、台灣信義會、中華福音道路德會。除了上述六個總會外,禮賢會台北堂由香港禮賢會在1975年來台設立,後因1980年代香港禮賢會面臨經濟危機,因此原亦設有之堂會機構如永和佈道所、台北禮賢學舍、台北普濟診所等,後來發展就大受影響,而陸續停辦。[10]中華基督教信義會大陸時期原名為「遵道會」。 來台後原屬台灣信義會「新(竹)苗(栗)區信義會」,1958年獨立成立總會,向台灣當局登記,正式名為「中華基督教信義會」(The Chinese Lutheran Brethren Church,簡稱CLBC)。CLBC是由「北美路德信友教會」(The Church of the Lutheran Brethren of North America)(以下簡稱母會)於1900年由五個路德宗教會合組而成。設立之初的異象就是向中國人傳福音。因此在1902年差派齊郝倫牧師及師母抵達湖北棗陽開始宣教事工,1905至1910年又有華倫女士、文達道牧師夫婦、安達倫牧師夫婦等相繼抵華,1910年在河南省桐柏縣,1911年在平氏設立宣教總站,集中力量在湖北省、河南省接壤的邊境傳福音設教會,辦學校及一些醫療工作,所以又叫"豫(河南)鄂(湖北)邊區信義會"。[11]1930年在河南省唐河設立傳福音總站,1933年安德牧師夫婦(Rev E. C. Anadahl)步伍其父安達倫牧師後塵來華,安牧師夫婦在河南工作6年後旋即於1939年回美,因正值日軍侵華,接著是內戰。1954年再來台灣,1979年正式退休回美。[11]遵道會宣教士除以上提到的外,還有齊師母(1902)、羅美珍小姐(1906)、王德龢牧師外號王老虎(Rev P. M. Valder 1919)、饒利亞小姐(1917)、聶和慈牧師(Rev A.E. Nyhus 1928)等均來華。華人教會領袖有張渭濱,塗常五牧師等。直到1949年差會共差派34位宣教士來華。[11]中華基督教信義會雖屬信義宗教會,除了強調四個「惟獨'也即:"惟獨聖經,惟獨基督,惟獨信心,惟獨恩典",主張政教分離外,也有幾項和其他信義宗教會稍異之處。 其中有:一、篤信聖經是上帝的話和三大信經(使徒信經、亞他那修信經、尼西亞信經)及奧格斯堡信綱為信仰根基。二、強調信徒個人重生得救經驗,也即不在意傳統家世。三、不注重崇拜儀式,比如講台在中間,而一般信義宗教會講台在右邊,牧師不必穿特別服裝。四、平信徒也可以參與聖工事奉,如:主日講道、分享等,也即平信徒祭司。五、根據聖經教導,不強調但也不排斥靈恩。六、注重教會自立、自養:為落實此政策,差會規定七年內補助款逐年減少,至七年完全自立。因為這一項早期在台灣蒙召獻身的傳道人尤其有家室者,因早期台灣經濟落後、信徒不知愛傳道人、或信徒收入不高,只夠本身維持家用,奉獻不夠傳道人基本生活所需,相當辛苦,有外出兼職、也有教會利用開辦幼兒園以增收入。如:新竹勝利堂、桃園永生堂、龜山佈道所等,但教會還是先後完成了自立、自養,傳道人子女也有多人獻身傳道如駱月眉、駱玫玲等。七、注重宣教,開拓教會。當教會人力、物力夠時,就開拓新事工。如:勝利堂開拓得勝堂。八、注重本色化地方教會,因此沒有一間教會使用」北美路德信友教會「××分會的名稱,就是由別的教會轉入本會者像雙和教會、復興堂、新生堂也仍然保留原名,以免建造在別人根基上(羅十五20)中華基督教信義會來台工作的動機,是由於1950年美國世界展望會主辦男聲合唱團,前來遠東作福音演唱,團員中一位Joe Erickson先生,看到台灣接受福音人數之眾多受感之後在美國Fergus Falls所召開海外宣教年會中,提出向台灣傳福音的呼籲,這項呼籲當即獲得本會母會信徒,特別是過去大陸時期,與本會具有密切關系人士的良好反應,進一步認為有向台灣外省籍同胞,恢復傳福音之必要。此一建議當即獲得海外宣教委員會之同意,乃於1951年差派原在豫鄂工作多年的聶和慈牧師夫婦(Rev A.E. Nyhus)前來新竹開拓工作,1952年購下南大路214號雙棟日式房屋(現改編為南大路430號),稍加修葺,正式成立教會,聶牧師夫婦工作一段時間 後,業於1964年退休返美。[11]著名成員馬丁·路德梅蘭希頓梅蘭克吞弗里德里希·威廉·奧古斯特·福祿貝爾

❼ 從芳村汽車客運站到石室聖心大教堂的路線,詳細點

公交線路:1路,全程約8.2公里
1、從芳村汽車客運站步行約50米,到達芳村客運站-公交站

2、乘坐1路,經過11站, 到達靖海路口站
3、步行約480米,到達聖心大教堂

公交線路:地鐵1號線 → 地鐵2號線,全程約9.7公里
1、從芳村客運站步行約220米,到達坑口站
2、乘坐地鐵1號線,經過7站, 到達公園前站
3、乘坐地鐵2號線,經過1站, 到達海珠廣場站
4、步行約670米,到達聖心大教堂

❽ 芳村德國教堂的文物境況

1960年後,德國教堂被改作民居,但自1991年一場大火燒毀了三號樓宇的頂層後,教堂被廢棄,至今無人居住。由於年久失修,盡管教堂原建築物保留但已破爛不堪,鍾樓的哥特式尖頂也遭到破壞,屋頂雜草叢生,被有關部門鑒定為「危房」。
因位於規劃中的洲頭咀隧道芳村落地處,很長一段時間都面臨拆與不拆的問題,命運叵測。考慮到德國教堂重大的文物研究價值,教堂將不會因洲頭咀隧道的興建而被拆,要力保下來。

❾ 芳村德國教堂的介紹

位於芳村聯合圍碼頭旁的百年德國教堂全名為德國信義會教堂,是廣州唯一的一座德國教堂,始建於清光緒八年(1882年),但年久失修,破損嚴重。

閱讀全文

與芳村德國教堂怎麼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20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090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882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14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3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27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353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11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180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593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07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16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20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33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157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33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60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978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16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