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奧迪公司的二戰後的奧迪
1949年9月3日在英戈爾斯塔特成立了一家新的汽車聯盟股份有限公司(auto union gmbh,以下簡稱:新汽車聯盟),它是今天的奧迪汽車集團的前身,旨在復興老汽車聯盟(auto union ag)在薩克森建立的傳統基業和品牌。
在新汽車聯盟創業之時,人們的生活普遍困難,只能使用經濟實用的交通工具。在剛開始的幾年中,在英戈爾斯塔特生產的產品只有兩沖程發動機的dkw摩托車和汽車。新汽車聯盟在1949的正式建立實際上已是老汽車聯盟戰後復興的第二步。第一步是在1945年12月19日「零點」事件發生之後,在英戈爾斯塔特成立了「汽車聯盟零部件供應中心」,負責向在過去六年戰亂中倖存下來的所有戰前由老汽車聯盟生產的車輛供應備件,在西部被佔地區,這類汽車共有6,000多輛。 英戈爾斯塔特市位於巴伐利亞(bavaria)中心,交通四通八達,這是選擇它作為汽車聯盟零部件供應中心的原因之一。英戈爾斯塔特市政當局的統計數字表明,中心的建立促進了當地的就業。不過,在英戈爾斯塔特市重建汽車聯盟的最關鍵原因是其作為軍事重鎮所保留的百年軍事「遺產」:遼闊的土地、無數的兵營、車庫、炮塔等。這些對於一個無錢建造新廠房的公司來說可算是無價之寶。
從schrannen街軍事供應站的總部開始,公司逐漸接管了一些建築,如「和平凱撒兵營」(friedenskaserne)、新軍械庫、軍士大樓、車輛大廳、軍火庫、騎術訓練廳以及寬闊的閱兵廣場。公司的設施分布整個城市,進行常規的條理性生產幾乎是不可能的。工人們將公司自嘲為「窩棚公司」。 1954年8月9日,巴伐利亞金屬加工業爆發了一次大罷工,許多英戈爾斯塔特市的居民至今仍記憶猶新。這是年輕的聯邦德國發生的最早的大規模工業糾紛之一,金屬加工業的公司將其稱為「戰後最重大的事件」。
當時新汽車聯盟有員工5,000人,作為英戈爾斯塔特市最大的廠商之一,同樣也有許多員工扔掉了生產工具。工人要求縮短工作時間,增加工資,改善工作和居住條件。罷工一直持續到1954年8月31日。通過仲裁,勞資雙方達成了一項協議,巴伐利亞大罷工才結束。罷工的結果是工人們的工資提高了4%多一點。 新汽車聯盟因巴伐利亞大罷工額外支出92萬德國馬克。1954年是公司盈利的第一年(大約40萬德國馬克)。同年,friedrich flick——鋼鐵巨人eisenwerk-gesellschaft maximilianshütte mbh sulzbach-rosenberg的主要股東——收購了汽車聯盟股份公司的部分股權。他幾年前就意識到英戈爾斯塔特的這家汽車製造商有一天會需要一個擁有大量資本的合作夥伴。
1957年,flick建議戴姆勒-賓士公司並購汽車聯盟股份公司。那時,他擁有新汽車聯盟40%的股份,擁有戴姆勒-賓士公司25%的股份。他的想法得到了瑞士富豪ernst g?hner的支持,他擁有新汽車聯盟41%的股份。戴姆勒-賓士公司接受了此提議。考慮到國外不斷增長的競爭壓力,戴姆勒-賓士公司想通過增加產品品種擴大不斷萎縮的市場份額。flick還向戴姆勒-賓士公司暗示了他正在與福特公司進行協商的重要信息。
1958年4月24日,戴姆勒-賓士公司僅以4100萬馬克的價格收購了汽車聯盟88%的股份。一年以後,1959年,新汽車聯盟剩下的股份也出售給了戴姆勒-賓士公司。戴姆勒公司管理委員會發言人fritz k?necke總結這次德國第二大和第五大汽車製造商的合並時說,「我們娶了一位美麗的名門閨秀」。1958年4月9日,德國《商報》(handelsblatt)寫到:「從銷售和稅收方面講,這次收購擁有年營業額約4億德國馬克及10,000名員工的汽車聯盟,使戴姆勒-賓士公司再次成為聯邦德國最大的汽車製造商。」 在被戴姆勒-賓士公司並購之時,新汽車聯盟在英戈爾斯塔特生產的車輛只是摩托車和dkw速遞貨車,汽車總裝集中在杜塞爾多夫的工廠,該工廠於1950年投產。
為了獲得資金,公司推遲生產低價格的小型汽車。這種小型汽車自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來一直在開發,並准備在某個適當的時候以「dkw junior」的名字投放市場。盡管戴姆勒-賓士公司的收購保證了其遲遲未建項目所需的資金,但公司仍然缺少必要的生產能力。
因此,必須毫不遲疑地建立一個新工廠,在英戈爾斯塔特也好,或在zons市也好,這兩個城市靠近杜塞爾多夫市,因為公司在杜塞爾多夫已經收購了一個工業基地。時任勞資協會和國家議會成員的fritz b?hm——他的同事曾說他像一頭戰斗的獅子——促成了新工廠在英戈爾斯塔特的建立。得益於他與政界的關系,巴伐利亞州總是比北萊茵—威斯特伐利亞州超前一步。巴伐利亞州銀行2,500萬德國馬克的貸款對公司最終決定在英戈爾斯塔特市建立新工廠起了重要的作用。
選擇英戈爾斯塔特的另一個原因是兩輪交通工具的經營面臨癱瘓的境地:由於對摩托車需求急劇下滑,公司計劃在短期內降低dkw摩托車的產量。與zons市相比,在20世紀50年代後期,英戈爾斯塔特市有很多熟練工人,這是公司決定在此建立新工廠的主要因素之一。1959年,公司在這里投資7,600萬德國馬克,1960年又追加投資了5,100萬德國馬克。地方報紙《donaukurier》這樣評價這個新建工廠:「在英戈爾斯塔特附近即將建立歐洲最大、最現代的汽車工廠。」 1958年底,新汽車聯盟在英戈爾斯塔特有3,700名員工;一年以後,員工數量增至5,700人。新工廠的建立不僅使員工數量急劇增加,也促使新汽車聯盟決定將其生產基地於1961年遷至英戈爾斯塔特,並於1962年將總部也遷至該城,從而實現了計劃中的合理化配置和降低成本。但從1962年起,當總公司生產和銷售正處於高峰時,新汽車聯盟的生產和銷售卻都處於低迷狀態。
特別是1964年,新汽車聯盟面臨嚴峻的財政危機。戴姆勒-賓士公司盡管名聲很好,但由於子公司無法與母公司愉快合作,子公司的財政問題難以解決。因此,新汽車聯盟被轉售給了大眾汽車公司。這是一個驚人的商業交易。新聞雜志《明鏡》第45期寫到:「戴姆勒-賓士公司最大的股東friedrich flick花了一年多的時間,設計、反思和琢磨他職業生涯中最大的公司重組方案。」評論說,flick不僅策劃了「1964年最大的商業事件」,而且還幫助列出了該事件的細節。
從1964年起,新汽車聯盟的所有權分幾個階段出售給了大眾汽車股份公司。大眾汽車股份公司為此交易共花了2.97億德國馬克。截止1966年,大眾公司擁有了新汽車聯盟的全部股份。 新汽車聯盟被大眾汽車股份公司收購,免遭了破產。曾經十分流行的兩沖程發動機走到了盡頭,大約30,000輛未出售的dkw汽車成了垃圾堆。這時大眾汽車公司的甲殼蟲系列成了新汽車聯盟的救星:從1965年5月至1969年7月,在英戈爾斯塔特大約組裝了348,000輛大眾甲殼蟲系列汽車。
從1965年8月,新「奧迪」汽車投放市場以後,新汽車聯盟開始慢慢走出困境。這款在英戈爾斯塔特製造的四沖程發動機汽車引起了市場的極大關注,並成功奠定了新車型系列的基礎。然而好景不長,在15年似乎未受阻礙的經濟復興之後,1966年和1967年,德國突然遭遇經濟大蕭條,新汽車聯盟受到了重創,必須大量削減生產量,而且速度要快。
1969年3月,新汽車聯盟與nsu汽車公司簽訂了一份合並協議。新公司奧迪—nsu汽車股份公司成立於1969年1月1日,總部設在內卡蘇姆。公司從一開始就採用了一套發展與擴張的方針,奧迪和nsu汽車的產量穩步增長,直到1973年的石油危機初露端倪。1974年,全球經濟的衰退對汽車市場也產生了負面沖擊,公司不得不將汽車產量從頭一年的40萬輛削減至33萬輛。這么大的舉措使公司不可避免地要大量裁員:1974年,總員工數量從3.38萬下降至2.86萬;1975年,僅在英戈爾斯塔特,就有1,700個工人失去了工作。 1975年底,汽車工業開始復甦,這從奧迪汽車銷售數量上得到反映。1977年3月,最後一輛nsu r80汽車離開生產線,這標志著具有一百多年歷史的nsu品牌完成了使命。從那以後,所有在內卡蘇姆生產的汽車都是「奧迪」品牌。
1980年,隨著奧迪獨家技術——quattro?永久四驅系統的應用,第一批量產全時四驅車引起了轟動。隨後,奧迪通過參加賽車活動,考驗quattro?永久四驅系統的各項性能。1982年,奧迪贏得極具挑戰性的世界汽車製造商錦標賽德國品牌第一名;1983年,hannu mikkola駕駛一輛奧迪四驅汽車成為世界汽車拉力賽的冠軍;1984年,奧迪囊括世界汽車製造商和駕駛員錦標賽冠軍。
(經典車款:奧迪四驅(audi quattro):四驅車的傳奇經典:奧迪四驅帶來了越野車比賽的一場革命。早在1981年,奧迪公司第一次選擇四驅車型出擊世界越野錦標賽(world rally championship)就贏得了三項冠軍。僅一年後,即1982年,奧迪quattro又穩獲world brand錦標賽冠軍,並於1984年再次封王。1983年,hannu mikkola(如圖)駕駛著奧迪四驅奪得了世界錦標賽冠軍頭銜,1984年stig blomqvist 也同樣贏得這一殊榮。全輪驅動系統在後來系列產品中的應用為奧迪躋身於世界頂級汽車製造商行列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1982年,奧迪創造了另一項記錄:第三代奧迪100汽車風阻系數降低至0.30,成為世界上量產轎車中空氣動力性能最佳的車型。在日益要求保護環境、節約能源的時代,奧迪汽車引領了潮流。
1985年1月1日,奧迪—nsu汽車股份公司重新命名為奧迪汽車股份公司,同時公司注冊地址從內卡蘇姆遷至英戈爾斯塔特。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隨著人們對車速限制和減少尾氣排放的討論不斷升溫,奧迪和其他德國汽車製造商感受到了由此引發的市場沖擊。1985年,國內汽車銷售下降了7.5%,而出口則增長了9.4%。
1985年,奧迪公司的總投資達到10億德國馬克—公司有史以來總數最多的投資,主要用於改善生產設備和新技術研發。1986年秋天,全電鍍車身的新奧迪80型汽車投放市場,這種技術能保證汽車10年不生銹,在同級別汽車中樹立了新標准。1988年,奧迪第一輛3.5升v8發動機和四氣閥豪華型轎車——v8型轎車首次亮相,標志著奧迪開始重返頂級豪華轎車市場。
奧迪的口號是「突破科技,啟迪未來」。這句口號被tdi渦輪增壓柴油發動機技術再次證實。該技術的低燃油性能給人以深刻印象。1992年,一輛標準的奧迪80 tdi轎車環游世界,行駛了40,273公里,平均百公里油秏只有3.78升,平均時速為85.8公里/小時。
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世界市場比較疲軟,但德國柏林牆的倒塌和德國貨幣統一促進了德國國內市場的需求。1991年,奧迪在國內市場的銷售額突破148億德國馬克。但到1993年,這種繁榮也只是能夠暫緩德國經濟在幾年前就已經出現的衰退趨勢。
在1993年秋天東京汽車展上,奧迪展示了世界第一輛採用全鋁車身框架結構(asf)的汽車,宣布了一個全新汽車時代的開始。1994年3月,作為奧迪v8型轎車的改進車型,全鋁車身的奧迪a8首次公開亮相。隨著奧迪a8的問世,奧迪對車型系列的命名開始改變。同年夏天,奧迪a6投放市場,而新款奧迪a4也於當年11月投放市場。新款奧迪a4取得了巨大的成功:1995年,僅在德國就售出120,000輛。
1995年秋天,奧迪亮出了另一張王牌——tt跑車,該車型成功地將獨特設計與現代時尚特徵和成熟的技術結合在了一起。一年以後,兩門緊湊車型的奧迪a3投放市場,吸引了更多的客戶。1997年,奧迪展示了一款新奧迪a6和al2,後者是根據第二代asf技術製造的一款全鋁車身車型。奧迪tt硬頂敞篷跑車(coupé)和軟頂敞篷跑車(roadster)分別於1988年和1999年投放市場。
1998年,奧迪還成功地收購了義大利著名的跑車製造公司蘭博基尼和英國賽車發動機公司科斯沃斯。當奧迪公司於1999年迎來百歲大壽時,同時也「贏」來了歷史上銷量和利潤的最高記錄。身世沉浮、英雄輩出的奧迪,達到了她前所未有的高峰。她有足夠的理由讓世界相信,面對未來,奧迪這個百年的汽車王國會用激情和活力再書寫二十一世紀的不朽神話。
奧迪以面向未來的迷人車型進入了一個新千年。2000年6月,奧迪a2投放市場,該款車型再次鞏固了奧迪在輕型鋁車身方面的競爭力。同年的10月份,公司又一個主打車型——奧迪a8w12在巴黎汽車展上亮相。於2002年投放市場的新款奧迪敞篷跑車和新奧迪a8則突出了奧迪車的運動特性,而這一特性在奧迪rs6車型上得到了更加突出的體現。新千年值得奧迪人驕傲的喜訊傳來,2000年6月12日在法國勒芒舉辦的24小時汽車耐力賽中,首次參賽的奧迪r8敞篷賽車獲第三和第四名的驕人成績就是奧迪品質的很好證明。被稱為「歐洲最大賽事」的法國勒芒24小時汽車耐力賽是一項傳統的長距離賽事。它不僅考驗車手的技能,而且對由現代高科技裝備起來的賽車也有相當高的性能要求。奧迪r8的初戰告捷又一次向世人證明:奧迪公司一向奉行著以技術領先的承諾。
(c型賽車和r8 2000型賽車 賽車歷史的昨天與今天:秉承奧迪歷史傳統的賽車運動,如「老爺車節」等歷屆賽車盛事一直是公眾關注的焦點。不論是早期例如自1936年生產的type c,還是後來的infineon audi r8賽車均是聲名遠播。1936年,具有傳奇色彩的賽車手bernd rosemeyer駕駛16缸type c贏得了歐洲錦標賽冠軍,該比賽相當於今天的「一級方程式賽車世界錦標賽」(formula 1 world championship)。16缸發動機的功率高達520bhp——type c賽車最高時速340公里。2000年,奧迪r8在勒芒(le man)24小時汽車耐力賽中戰果輝煌,獲得空前成功。從2000年至2002年,先後有frank biela、tom kristensen 和emanuele pirro駕駛高達610馬力的賽車連續贏得三屆比賽。)
奧迪是一個國際高品質汽車開發商和製造商。2002年,公司汽車銷量達到74.2萬輛,年收入約226億歐元,全球雇員達到51,000多人。至今奧迪仍然在不斷的發展著其品牌與技術。也許就在明天,她將給我們帶來新的驚喜。
⑵ 德國汽車品牌有哪些呢
德國汽車品牌:
1、奧迪
奧迪的歷史可追溯到19世紀,由奧迪、霍希、漫遊者、以及DWK四家公司組成汽車聯盟,奧迪相互交錯的四環車標所代表的正是這四家公司強強聯合。二戰後,汽車聯盟位於薩克森的汽車製造廠被前蘇聯佔領軍沒收並拆除。此後,該公司的很多高層人員前往巴伐利亞,並於1949年在英戈爾斯塔特重新建立。
⑶ 有哪些德國汽車公司製造過二戰德國坦克
克虜伯 生產潛艇 還研製火炮 例如88毫米防空炮 105毫米防空炮等 88名聲很大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 105裝備比較少
保時捷和賓士公司都在為坦克的研製做貢獻。。。 例如老鼠。。。大傢伙 可惜沒能裝備
不過幾乎所有的工廠都在為坦克生產零件 畢竟虎和豹不是拖拉機 不像斯大林坦克那樣任何拖拉機工廠都能生產 最大的特點就是焊接式拼裝 焊接式的坦克有一個好處就是模塊化 而斯大林坦克雖然生產容易 鑄造式的質量遠遠不如焊接的好 例如炮塔 一次成型 炮塔的質量就不會全部合格 鑄造的過程中可能會有殘余的氣泡在鋼材里
⑷ 德國二戰時就有賓士牌軍用卡車
你發的圖是歐寶卡車。
戴姆勒賓士公司在1926年由戴姆勒和賓士公司合並成立,主要生產高質量、尖端技術的汽車產品,主要軍用產品是越野車和平頭民用越野拖車,戰時生產線轉而生產坦克、突擊炮,包括著名的希特勒專用防彈專車賓士770K(實際也是一種越野車),賓士產品質量雖然過硬,技術也很先進,但是成本很高耗油量也大,比如770系列並沒有成為普遍的軍用產品。當時二戰德國國防軍的主力卡車是歐寶系列,主力越野車是波爾舍VW82,賓士公司著名的軍用越野車烏尼莫格和C系列的產生要到戰後,重型卡車也以民品居多,不過也有437系列軍用卡車這種比較優秀的產品。
⑸ 德國汽車的總結
德國四大品牌賓士寶馬大眾奧迪奧迪:奧迪汽車的logo是四個圓環,代表合並前的四家公司。這些公司曾經是自行車、摩托車和乘用車的製造商。因為公司原本是四家公司合並而成,每個戒指都是其中一家的象徵。奧迪在德國製造汽車和摩托車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起初,薩克森州的四家汽車公司——茨維考的奧迪和霍奇、開姆尼茨-西格馬爾的漫遊者和zschopau的dkw,為當時德國汽車工業的進步做出了突出貢獻。這四家汽車公司於1932年合並成汽車聯合公司。在汽車產量方面,汽車聯盟是當時德國第二大汽車製造公司,其商品標志為四個相連的圓環,代表參與合並的四家汽車公司。世界上第一次出現了四環標志。二戰後,薩克森州汽車聯盟的汽車工廠被前蘇聯佔領軍沒收並拆除。此後,該公司的許多高管都去了巴伐利亞,1949年,汽車聯盟有限公司在英戈爾的英戈爾施塔特成立。它繼承了舊汽車聯盟的傳統,仍然以四個環節為標志。汽車聯盟有限公司和nsu GmbH於1969年合並,成立奧迪nsu汽車聯盟股份公司;1985年,該公司更名為奧迪股份公司,總部遷至英戈爾州斯塔滕。四環標志沿用至今。二。歷史進程開姆尼茨的羅孚公司成立於1896年。最初,羅孚公司的主要產品是自行車,1902年是摩托車,1904年是汽車。在四家奧迪公司中,它主要生產中低檔汽車。1999年11月14日,科隆的Hochs公司成立。奧格斯特·霍赫(august horch),Hochs公司的創始人,是德國汽車工業的先驅之一,也是奧迪公司的創始人。Hoshi畢業於薩克森州米特韋達的一所技術學院。他開始在曼海姆卡爾·本茨公司的發動機製造部門工作,後來成為汽車製造部門的總經理。1899年,Hoch決定成立自己的公司,並在科隆成立了Hoch。
⑹ 二戰期間寶馬、賓士這些汽車公司也負責遭坦克、裝甲車等這類武器嗎
沒錯,德國著名的ME系列戰斗機全稱梅塞施密特,就是梅賽德斯賓士的產品,同時賓士還生產坦克、突擊炮,包括著名的希特勒專用防彈專車賓士770K,以及2號坦克之後的所有坦克底盤設計。寶馬起家就是戰斗機的製造廠,二戰期間主要生產德軍用的摩托車和運輸機發動機,大眾公司在戰爭爆發後,曾經參與製造裝甲車,摩托化師卡車,以及一些早期型號坦克的底盤車體的設計工作,保時捷負責參與3號坦克以後和豹式、虎式的研發製造。德軍的軍用卡車是歐寶主打,也有部分賓士的車型。
⑺ 賓士 奧迪 大眾 寶馬公司是不是在二戰時為德國生產過坦克 裝甲車 飛機 火炮
賓士和寶馬的標志上,三棱和白藍四分園都是飛機製造的含義。當然二戰時寶馬也生產摩托
如BMW R75等。賓士曾參與了豹式坦克的設計競標和許多戰車零部件的生產,以及許多米塞斯米特系列戰斗機的引擎。
大眾在戰爭中最多的產品當屬「水桶車」在裝備序列排第一:KFZ 1
邁巴赫則承擔了絕大部分坦克的引擎生產。從二號坦克到虎王。
⑻ 德國三大車企在二戰幹了什麼
雖然虎王坦克比起虎式坦克更加恐怖,但已經無力挽回德國即將戰敗的命運。相比起謝爾曼和T-34等盟國坦克,虎式和虎王坦克的生產量少的可憐,而隨著盟軍打虎利器的出現特別是空中優勢的建立,德軍裝甲部隊越來越被動,一句話:任你再厲害的老虎也無法抵擋群狼的進攻,而且不止一群!最後,虎王坦克在最後的絕唱中見證了第三帝國的倒塌,也見證了保時捷公司裝甲傳奇的悲壯謝幕!
從賓士、寶馬、保時捷三大豪車企業在戰爭中的故事,我們可以看到非正義戰爭對品牌形象的巨大影響,三個企業在戰後下了血本來挽回自己的形象就是最好的說明。傑出的工業實力可以振興民族,也可以毀滅自己,德國的汽車工業已經用最殘酷的方式證明了這個道理。但願這些永遠成為歷史。
⑼ 請介紹德國的汽車工業
德國汽車工業發展史
1885年10月,卡爾·賓士設計製造了世界上第一輛三輪汽油汽車,她的妻子貝爾塔駕駛它時走時停地開了100多公里,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女駕駛員。1886年1月26日,賓士取得了專利權,德國人便把1886年稱為汽車誕生年。同年戈特利布·戴姆勒也發明了一部四輪汽油汽車。兩人各自成立了自已的汽車公司,1926年兩家合並為戴姆勒-賓士汽車公司。
汽車的誘人前景使德國的汽車廠紛紛出現,一些其他行業的廠家也轉向汽車生產。1901年,德國共有12家汽車廠,職工1773人,年產884輛,而到1908年,汽車廠達到53家,職工12400多人,年產5547輛。1914年「一戰」前,德國汽車工業已基本形成一個獨立的工業部門,年產量達2萬輛。汽車工業的發達從某種程度上也激發了「一戰」的爆發。
1934年1月, 著名汽車設計大師波爾舍聯合34萬人合股成立了大眾汽車公司,得到希特勒政府的支持,而隨後開發的甲殼蟲汽車令大眾迅速成為國際性的汽車廠商。
「二戰」德國的戰敗給德國的汽車工業造成了一定的損失,但從1950年開始,德國汽車工業得到了較快的發展,超過英國而成為世界第二大汽車生產國。然而1967年日本的產量超過了德國,以後德國便始終處在第三的位置,但增長速度很慢。
從總體上看,德國汽車以質量好、安全可靠而著稱,賓士、寶馬等豪華車和保時捷跑車在世界車壇享有盛譽,經久而不衰,其品牌含金量極高。所以,1998年春戴姆勒-賓士公司與克萊斯勒合並時,戴姆勒-賓士的年產量僅百萬輛有餘,而克萊斯勒年產量近400多萬輛,但戴姆勒-賓士取得了新公司的支配權。當然,德國汽車一味追求高檔、豪華也給其市場開拓帶來了一定的難度,除了大眾能以真正大眾特色的產品雄居世界十大汽車廠商第四位外,其他公司的產量都不高,這也是日本後來居上超越德國的原因。
⑽ 德國三大汽車製造商是啥
德國三大汽車製造商是分別為賓士、寶馬、大眾。
1、賓士。賓士,德國汽車品牌,汽車的發明者,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成功的高檔汽車品牌之一。於1926年由卡爾·弗里德里希·本茨和戈特利布·戴姆勒創建的。1885和1886年,卡爾與戈特利布製造出了各自的第一輛汽車,1883年卡爾先起爐灶,在曼海姆建立了賓士汽車公司,1890年戈特利布緊隨其後在斯圖加特建立起戴姆勒汽車公司。經過了初期的競爭與發展和一戰後的經濟衰退、國外同行業產品的沖擊,為了生存兩家公司聯手御敵,於1926年合並正式成立戴姆勒—賓士汽車公司。
(10)二戰德國汽車品牌在生產什麼產品擴展閱讀:
德國是現代汽車的發祥地,是生產汽車歷史最悠久的國家。自從1886年卡爾-本茨發明第一輛汽車至今,德國的汽車工業已經走過了120多年的發展歷程。德國汽車工業的發展也和世界其他國家一樣,經歷了「發明實驗」、「不斷完善」、「迅速發展」和「高科技廣泛應用」這樣四個階段。
20世紀末以來德國經濟形勢持續低迷,嚴重影響了消費者的消費信心,國內汽車的銷售大幅下滑,自1999年以來,德國國內市場汽車銷量已累計下跌了15%。德國汽車工業開始危機四伏,進入了「多事之秋」。從20世紀90年代後期起,全球汽車業發生的最重要事件莫過於資產重組、聯合兼並的浪潮了。這一時期德國汽車業發生的比較引人注目和產生較大反響的重組及聯合兼並事件主要有:賓士與克萊斯勒的合並;大眾與寶馬收購勞斯萊斯、賓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