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德國在二戰後政體有哪些改變

德國在二戰後政體有哪些改變

發布時間:2023-01-11 02:25:46

㈠ 德國政治制度是什麼

德國政治制度是聯邦制。

德國是聯邦制國家,外交、國防、貨幣、海關、航空、郵電屬聯邦管轄。國家政體為議會共和制。聯邦總統為國家元首。聯邦總理為政府首腦。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根本大法《基本法》的制定,奠定了西德以及後來統一的聯邦德國的國家政治制度的基礎,是一部治國大法。

德國聯邦制的歷史:

聯邦制是德國二戰戰敗後做出的歷史選擇,目的在較大程度上防止集權和專制的產生。中央政府統籌外交、國防、貨幣、海關、航空、郵電事務,施政綱領則多由地方政府自行決策。德國有16個州/直轄市,每個州都通過選舉組成政府內閣,制定自己的法律法規。

每個州享有獨立的人事權、立法權、財政權等,並根據自己的現狀和稅收情況制定可行的文化教育、交通、社會福利服務等政策。

㈡ 二戰後聯邦德國為促進政治、經濟和社會全面協調發展採取的舉措有那些

二戰後德國解體,分裂成為聯邦德國(西德)和民主德國(東德)。分別被美國和蘇聯佔領。聯邦德國二戰後實行了以下政策:
1、國民經濟非軍事化政策。這不僅使得聯邦德國的工業得以恢復,甚至超過了戰前水平。不僅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同時還促進了就業。同時也使得社會穩定。 2、西歐各國和美國的大力扶持。使得聯邦德國的經濟發展有了可靠的保證。 3、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將原有的人才研究方向從軍用轉為民用。 4、社會改革的推進,使得原有的法西斯主義得以消除。

㈢ 二戰後,德國的民主化改革表現在哪些方面

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為德意志國家向現代民主社會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歷史契機。舊的統治和權勢勢力(如容克貴族集團、軍國主義集團、大壟斷資本巨頭等)連同他們的社會和經濟基礎遭到空前沉重的掃盪,「舊的社會秩序已經盪然無存」。二戰後西方盟國在德國西佔區實現的「非納粹化」政策,消除了納粹和軍國主義殘余勢力及對德國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領域的影響,它和非軍國主義化一道為德國的民主改造鋪平了道路。西方盟國大力推動政黨政治建設,發揮德國地方自治傳統;重視對西佔區民主、自由思想的灌輸,以把德國人逐漸改造成「有民主思想和感情的人」。德國中產階級及其政黨迅速崛起(如基督教民主聯盟、基督教社會聯盟、自由民主黨等),為德國民主政治改革提供了階級基礎。西方盟國的對德改造從一定意義上說是一場政治革命,它完成了德國資產階級本應完成的任務[19](第301頁)。正如德國學者彼得·施泰因巴赫指出:「從歷史觀點來看,對20世紀德國史,俾斯麥和威廉時代是一種沉重負擔和致命障礙,正是在那一時期創建了德國專制主義國家並最終導致了希特勒的極權統治並一直延續到1945年,只是到了這個時候,新生的德國民主才最終拋棄了德國的特殊道路。」[20](第29頁)在冷戰爆發的大背景下,西佔區的建立必須符合和滿足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政治、經濟、安全方面的利益和需要。《基本法》基本上反映了西方對德國政治體制的規劃。

聯邦德國政治體制的設計同時也是借鑒魏瑪憲政教訓的結果。《基本法》的制訂者們認可西方民主自由原則,「在1948-1949年制憲議會准備聯邦德國《基本法》的反復討論中,『魏瑪教訓』扮演了重要角色」[21](第141頁)。

戰後聯邦德國民主政體的最大特點是使議會權力和作用處於中心優勢地位,避免了魏瑪共和國時期的「雙元首制」的重大體制性缺陷;在行政權方面實施了「總理原則」,強調聯邦政府的內閣性質和聯邦總理作為政府首腦的地位,賦予聯邦總理重大實權:包括人事決定權、方針制定權、單獨負責權等。《基本法》重新設計了聯邦總統的法律地位。從表面上看,聯邦總統似乎擁有許多最高權力。作為國家元首,總統是聯邦共和國的代表,與外國締結條約,任命駐外使節並接受外國使節遞交的國書。他有權任免法官、官員、軍官。聯邦總統頒布大赦令。總統有權審查法律是否符合《基本法》,並公之於眾。總統向聯邦議會提名聯邦總理,當選者由聯邦總統任命。依據聯邦總理提名,聯邦總統任免聯邦政府部長。如果聯邦總理的信任案在議會未獲通過,聯邦總統可根據聯邦總理建議解散議會,舉行新的大選。《基本法》中總統的權力實際上更多具有象徵意義和禮儀性質,是如同英國國王和日本天皇的「虛位總統」。聯邦總統由聯邦大會不經討論選舉之。聯邦大會由聯邦議院全體議員和同等數量的由各州根據人口比例選舉產生的代表所組成。凡年滿40歲,並有聯邦議會選舉權的德意志人均可以當選;總統任期五年,連選以一次為限。聯邦總統不是全國武裝力量的統帥,也不擁有《基本法》第37條規定的聯邦強制權,更無單獨宣布國家進入緊急狀態的權力。聯邦議會、聯邦參議院得以聯邦總統故意違反本《基本法》或任何其它聯邦法律向聯邦憲法法院提出彈劾。聯邦憲法法院如認定聯邦總統故意違反本《基本法》或任何其它聯邦法律,得宣告其解職。彈劾程序開始後,聯邦憲法院得以臨時命令決定停止其行使職權。

憲法所賦予的總統權力大多不能單獨行使。比如聯邦總統有權簽署法律和法令,但只能簽署由聯邦議院和聯邦參議院通過的法律,並且還必須得到聯邦總理和有關聯邦部長的副署才能生效;總統有權提名總理人選,但無權決定總理人選,因為他提名的人必須得到聯邦議院的表決通過;總統有權任免聯邦部長,但只能任命聯邦總理推薦的部長及免去被聯邦總理撤換的部長等。在特定的條件下聯邦總統可對議會進行制約:如在政府危機時他可應總理的請求,宣布解散聯邦議院;也可以應總理的請求並在聯邦參議院的參加下宣布立法緊急狀態,但出發點不是實現行政權力的總統和總理共享,而是起協調的作用,更好地維護民主政體。

「波恩再不是魏瑪」,聯邦德國建立了真正意義上的議會民主制,這是德國百年來政治民主化進程的重大進展。

二戰後,西方盟國對德國西佔區實行了一場強制性的
民主化改造,內容包括「非納粹化」、「經濟民主化」、「政
治民主化」和思想上的民主「再教育」等各個方面,涉及
范圍廣,持續時間長,造成了深遠的影響,為德國民主社
會的健康發展提供了政治保障。更為重要的是,它促使了
德意志人民對本民族的傳統進行了深刻的內省和反思,消
除了積淀在社會深層的消極因素,同時發揚光大了歷史文
化中潛藏的民主自由觀念,同外部強制性的民主化改造實
現了良性互動,最終促成了德國社會的根本轉變。
德國西佔區的民主化改造,是德國史和世界史、同時
也是國際關系學和政治學中一個極其重要的問題。深入細
致地考察和研究這一問題,無疑會對研究德國與世界和平
的穩定發展有著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㈣ 德國政體的演變

德國在1870/1871年的德法戰爭中,粉碎了法國的抵抗,南北德意志聯邦合成德意志帝國。1871年1月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凡爾賽宣告成為德國皇帝。
君主制持續到一戰結束後,在1918年11月的德國革命浪潮中,皇帝與各諸侯遜位,在外界的壓力下,失敗的帝國讓位於幾十年來帝國內部斗爭已久的另一種選擇——魏瑪共和國。
20年代末,德國處於國家社會主義專政時期。1933年希特勒被右翼陣營推上總理寶座。
1939年,二戰爆發,1945年4月30日,希特勒自殺。二戰結束後,德國一分為二,1949年5月23日,西方盟國佔領下的德國通過了一部憲法,也稱基本法。1948年8月14日選出了第一屆聯邦議會,聯邦總理康拉德·阿登納(基督教民主聯盟)領導下的第一屆聯邦政府成立。標志著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成立。
1949年10月7日蘇占區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成立。
1990年10月3日,東西德正式統一。稱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

㈤ 二戰結束後,德國被分為東德和西德,這對現在的德國有何影響

二戰結束後,對於德國的懲罰在戰敗的軸心國中是最嚴厲的,德國被蘇聯和西方民主國家分成了兩半, 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的建立,讓這個歐洲曾經最強大的國家,日耳曼這個被俾斯麥的鐵血凝聚起來的民族,被人為的從物質到精神上都分割了開來

蘇聯陣營和西方陣營政治體制的不同, 社會 管控方式的不同,造成了兩德居民自我定位的錯亂,柏林牆建立後,對於兩德公民來往的限制,造成了一些 社會 慘劇的出現,在德國再次統一後,分裂造成的創傷還深深的影響著德意志民族。

德國對多極化世界理念的欣賞,是他被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傷害後的政治經驗,東西德統一後雙方經濟能力的不同 ,讓西德政府拿出了大量的馬克建設東德,東德人民在失業率等方面一直處在德國各地域的前列,這事實上改變了德國經濟發展的速率。

而現任德國總理默克爾東德出身的背景,也表示德國人民是有心胸真正的團結在一起的,美國現在在德國的駐軍,和俄德關系的復雜,考慮到德國在歐盟中的領導地位,更是當今世界關系最重要的一個環節。

1.領土上德國的縮水

元首的夢想是拓展德意志民族的生存空間,然而現在的德國,因為分裂想重新的統一,在政治上的成功操作,背後是大量的讓步,而領土的讓步由於很難彌補的情況,成為了德國永久的代價。

東普魯士是德國作為一個統一的民族國家的基礎,德國放棄了對這個地域的領土要求,但澤,西里西亞,東波美拉尼亞。 德國花費了大量的精力,無數代人的獻血獲得的土地,被從憲法上放棄了

德國在憲法中承認沒有任何領土尚未加入德國,這個最強大的,西方和東方的夢魘,事實上遭到了永久性的懲罰,東德和西德的建立讓德國為了統一,為了取悅列強,不得不含淚吞下苦果。

2.對國家主權的讓步

戈爾巴喬夫的蘇軍,是完全按照協議退出了德國的領土的,然而美國人以保衛德國的名義還駐扎在德國,為了尋找繼續駐軍的理由 ,美國人為製造了歐洲和俄羅斯嚴重對立的政治假象,深深的傷害了德國的利益。

盎格魯人的平衡戲碼,在現在的德國領土上還在上演,聯邦德國時期美國政府對德國政治的掌控,讓他在議會制度的德國擁有很大的影響力,德國經常改變的,不穩定的外交政策,就是背後美國政治力量牽扯的原因,可以說德國再次統一三十年過去了,德國事實上在政治上還要承受西德時期的自由世界掌控。

美國人前幾年對德國政要監聽的丑聞,他堅持在通訊領域的領導地位,就是為了保持在德國的控制力,德國是歐盟的經濟火車頭,控制了德國,就控制了事實在經濟上對美國霸權威脅最大的歐洲地區。

3.經濟上的付出

東西德的分裂,是德國人民永遠的疼,然而他們也是幸運的,看看世界其他地區政權分裂的狀況吧,德國抓住時代的機會造成的統一,是可遇不可求的。

蘇聯的態度其實是德國統一重要的指標,畢竟統一是以西德接納東德的模式展開的,聯邦德國總理科爾,對戈爾巴喬夫的蘇聯給予了大量的援助,對蘇聯的食品援助考慮到蘇聯經濟的窘迫,是以聯邦補貼的方式操作的,德國為此付出了數億馬克。

在統一後,東德西德經濟水平的差距,工業體系, 社會 保障體系重新的建立,讓東德的經濟產業經歷了摧毀,活躍到停滯的過程,每年幾千億馬克的經濟補貼,甚至在西德引發了統一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的談論。

當然,我們看到的是德國人民的遠見,西德的主流民意始終是願意犧牲來換取經濟結構的重新打造,是願意補貼東德人民的生活的

1.柏林牆現象

1961年柏林牆的建立,蘇聯對柏林的封鎖造成的西方世界大規模的空運,西方能力的體現,這些都是在德國的領土發生的,德國人民做為主人,靜靜的看著佔領軍們的表演。

柏林的人民一夜之間發現,妻子再也回不去父母家了,住在不同地域的兄弟姐妹,再也沒有方法聯系了,柏林牆這個政治斗爭的產物,建立在德國人民的血淚上。

德國冷戰期間大量的文學作品,都是以柏林牆的建立為故事的構成因素的,西方世界的攝影展中,東西德國人民在牆的兩側絕望而麻木的眼神在照片中,那麼的讓人窒息。

柏林牆造成的傷害,在德國統一後很久還存在,那些死在蘇軍槍下的翻越柏林牆的勇士們,他們的墓碑前,有大量民眾自發敬獻的鮮花。

2.冷戰第一線:被犧牲的德國對現在德國軍事政策的影響

冷戰中,美蘇大量的軍事計劃,都是沿著被分割的兩德邊境線展開的,德國人民在雙方統帥的計劃表中,都是註定被犧牲的對象

現在很多的反映冷戰的 游戲 ,都以戰車跨過柏林牆作為象徵意義存在,蘇聯強大的陸軍突擊,北約的防衛政策是以中子彈遲滯作為最終計劃的,那麼那些德國人民呢?中子彈難道能區分士兵和平民嗎?

蘇聯的在核力量下的裝甲行進,是實戰性質很濃的訓練科目。俄國人也不是善男信女,大量的核武器摧毀北約的有生力量,撕開北約防線的缺口,讓蘇軍裝甲部隊行進,是蘇聯大縱深穿插理念的體現。

美蘇雙方對於德國在熱戰中的定位,都是犧牲品, 德國統一後,一方面釋放善意,建立和俄羅斯正常的關系,用能源等手段建立和俄國的合作,同時又強調波蘭在北約中的地位,想讓波蘭承擔可能的第一次俄國人的攻擊,就是在兩德時期被驚嚇引起的

1.五十年瞬息的改變

從1945年德國實際上分裂到1990年德國再次統一,五十年左右的割裂治理,深深的影響了幾代人的生活。蘇聯的工業體系和西方有本質的不同,雖然在重工業方面俄國人可以勉強跟上西方的標准,但是輕工業和商業,蘇聯的水平欠佳。

德國人民是智慧的人民,東德的工業水平在華約的框架下是很高的,現代軍事雜志中,都記載了東德產的AK系列質量高於蘇聯製造,但是蘇聯的經濟模式中,計劃經濟的陰影,實際上也影響了東德的經濟發展。

兩德統一後,很多西德的企業主對東德工人的基本能力贊不絕口,但是他們的缺乏主觀能動性也讓企業主們驚訝 。東德的每個人做什麼,都是蘇聯計劃委員會安排好的,他的整個體制和西德大大的不同。

統一的德國花費了大量的精力來改變生產者的觀念,東德的經濟水平長期落後於西德,在國家政策大力扶持的基礎上,近年來才逐漸好轉。

2.德國戰敗的悲慘使他們對世界政治產生了不同看法

德國人既不甘心淪為盎格魯體系的附庸,又對俄國與生俱來的擴張主義戒懼重重,德國倡導的多極化的世界,就是他出於自身地位的考慮。

德國在軍事投入上受到了統一的時候莫斯科條約的限制,他的部隊數量,武器種類事實上不足以保護自己,所以德國在外交上必須更加的靈活。客觀的講,德國經濟的飛躍有國防投入低,依賴美國保護的因素,但是這是一把雙刃劍,他的代價是缺乏自衛能力,主權不完整。

美國現在要求德國提高國防支出, 在北約的框架下承擔更多的責任,問題來了,北約的敵人俄羅斯,又是德國能源重要的供給國 ,事實上,蘇聯是德國統一最大的推手,而撒切爾夫人是希望維持德國分裂的。

在衡量東西方的對手時,德國以後估計運用軍事力量的能力是沒有了,那麼經濟做為武器,外交做為武器,就更考驗德國人民的智慧了。

德國長達五十年的分裂,他作為冷戰第一線被雙方都看成犧牲品的事實,讓統一後的德國低調務實,將精力更多的投入在了經濟發展而不是軍事外交中 ,冷戰造成的東西方德國人民思想的差異,兩德 社會 結構的不同,都是統一的德國花費了巨大的代價慢慢的整合的。

東德出身的默克爾成為了德國戰後在任時間最長,政績最好的總理,說明德國從分裂的陣痛中慢慢的恢復了過來,他由於經濟上的成功,成為歐盟中的第一強國,軍事上的羸弱,經濟上的強大,讓他不得不轉化普魯士時期以來軍事斗爭決定一切的政治思路。

德國面臨的復雜局面是東西德分裂的遺產,是冷戰和二戰失敗的遺產,有些問題從來只是隱藏而不是解決了,德國未來的光明需要更高超的政治智慧。


參考資料:

《德國史》

《世界通史》

《冷戰中的歐洲》

㈥ 二戰後日本俄國德國的政治體制分別是什麼

蘇聯-共產主義、社會主義。 德國:東德為蘇聯控制,共產主義,西德為資本主義,北約陣營,經濟遠超東德。 日本:資本主義

㈦ 二戰後歐洲的政治格局發生了什麼變化

二戰之後世界政治格局的演變:

總體概括:二戰結束後美蘇爭霸,世界格局朝兩極化發展。冷戰爆發,但爭霸最終的結果是蘇聯的解體。所以世界局勢向多極化發展。最終形成今天的「一超多強」世界局勢。

發展過程:

  1. 多極化局勢在曲折中發展。

    原因:歐洲共同體的形成、日本的崛起、不結盟運動的興起、中國的振興。

  2. 兩極格局的解體和多極化趨勢的加強。

    主要:蘇聯解體

    過程:1989年東歐劇變,1990年兩德統一,1991年經互會和華約組織解散。

㈧ 二戰時期德國的政治制度是什麼

二戰德國是在希特勒的獨裁統治下推行國家的社會主義制度(法西斯主義和社會主義的變體)。國家社會主義一般又稱作納粹主義,「納粹」(Nazi)是德語「國家社會主義者」(Nationalsozialist)的簡稱,原意是德國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NSDAP,簡稱國社黨)的黨員與擁護者。
納粹德國指在1933年至1945年期間由阿道夫·希特勒和其所領導的納粹黨所統治的德國。納粹德國有兩個官方國名,分別為1933年至1939年使用的德意志第三帝國(德語:Drittes Reich)與1939年到1945年的大德意志帝國(德語:Großdeutsches Reich)。「第三帝國」一詞指的是繼承了中世紀的神聖羅馬帝國(962–1806)「第一帝國」與近代的德意志帝國(1871–1918)「第二帝國」的德國。
納粹德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起國之一。奧地利與捷克斯洛伐克分別在1938年與1939年被納粹德國吞並,其中捷克被直接吞並,斯洛伐克則是納粹德國的傀儡政權。1939年9月,納粹德國與蘇聯共同瓜分波蘭第二共和國,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至1940年,納粹德國佔領了大半個歐洲,其中包括法國。其佔領區內的「不受歡迎的人」和另外一些民族亦不斷受到迫害。1940年9月27日,德國、義大利和日本簽訂《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結成了侵略性軍事同盟,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對蘇聯宣戰,發動蘇德戰爭,德軍一度兵臨莫斯科。
在1943年遭到一連串的失敗後,戰爭的天平開始向另一方傾斜。德國城市遭到盟軍大規模、有規律地轟炸,而隨著戰爭的進行,德軍也面臨著資源短缺問題。1945年初,西方盟國自西向東,而蘇聯則自東向西不斷推進。4月,蘇軍攻入柏林,4月30日希特勒自殺。5月8日,德國投降,並簽署投降書,納粹德國宣告正式滅亡。

㈨ 德國政體分析及其形成背景

德國是一個高度發達的 資本主義 國家。歐洲四大經濟體之一,其社會保障制度完善,國民具有極高的生活水平。下面是我分享的德國政體分析及其形成背景,一起來看看吧。

德國 政治 體制分析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以「三權分立」的議會內閣制為政權組織形式,以聯邦制為國家結構形式,實行多黨制。

沿革 1945年5月8日法西斯德國宣布無條件投降後,蘇、美、英、法四國對德國實行分區 軍事 佔領和管制。根據波茨坦協定,德國「暫不設立」中央政府,但「應盡速恢復地方自治」。1947年1月~1948年6月,美、英、法 三國 佔領區先後合並,統稱西部佔領區。1948年9月在美、英、法三國支持下,西佔區各州議會代表組成協商會議,著手起草憲法。1949年5月8日,協商會議通過《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基本法》。5月23日,《基本法》公布生效,正式成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同年8月,根據《基本法》舉行聯邦議院大選。同年9月20日,組成了第一屆聯邦政府。同年10月7日,蘇占區也正式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聯邦德國成立初期,美、英、法三國仍根據1949年4月頒布的「佔領法規」以及所成立的「盟國高級專員公署」繼續實行控制。事實上,公署是居於聯邦政府之上的最高權力機構。當時,聯邦政府不能設置國防部和外交部,也不能與外國建立外交關系。1955年美、英、法與聯邦德國簽訂的《巴黎協定》生效後,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終於成為主權獨立的國家。1990年10月3日,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所屬全部5個州並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德國實現統一。 政權組織形式 聯邦德國採取「三權分立」的議會內閣制。設立聯邦議會、聯邦政府和聯邦司法機關,分別行使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相互制衡。

國家元首 根據魏瑪共和國二元行政體制的教訓,《基本法》設聯邦總統為虛位元首。總統由各政黨提名,經聯邦議院全體議員與同等人數的各州議會代表組成的聯邦大會不經討論選舉產生;任期5年,連選可連任1次。總統不是聯邦政府的成員,不擁有實際行政權力。其職責主要是:簽署並公布由聯邦議院和聯邦參議院通過的由聯邦和有關部長副署的 法律 、法令;根據聯邦議院的 決定 任免聯邦,根據聯邦的提名任免聯邦各;主持國家 禮儀 性活動等。

聯邦議會 聯邦德國的最高立法機關。由聯邦議院和聯邦參議院組成。聯邦議院通過普選產生,每屆任期4年。主要職權是:制定和通過法律,監督法律的執行;選舉和撤換聯邦;參與選舉聯邦總統;參與選舉聯邦憲法法院和聯邦高等法院的法官;批准聯邦政府同外國簽訂 國際 條約; 對聯 邦總統蓄意損害《基本法》或其他聯邦法律的行為進行彈劾;等等。聯邦參議院由各州政府按人口比例指派3~5名政府成員組成。各州代表任期不統一,由派出的州政府決定撤換。聯邦參議院的主要職權是:提案權(其提案須經聯邦政府提交聯邦議院),並對聯邦議院通過的法案有審議權;對涉及修改基本法以及涉及各州行政和財政的法案或聯邦政府頒布包含上述內容的 條例 擁有否決權;仲裁聯邦政府與某一州的糾紛或沖突;批准聯邦政府對某一州採取強制性 措施 ;參與宣布立法緊急狀態;參與選舉聯邦憲法法院和聯邦高等法院法官;參與批准聯邦政府同外國簽訂國際條約;對聯邦總統蓄意損害聯邦法律的行為提出彈劾;參與對預算、國庫和債務的監督;等等。聯邦參議院實際上是各州政府派駐聯邦的聯合機構。各州政府通過聯邦參議院,參與聯邦的立法和行政事務,對聯邦立法和行政起輔助和牽製作用。聯邦參議院在聯邦與州以及各州之間起平衡和協調作用。

聯邦政府 由聯邦和聯邦各組成,對所有有關聯邦內政、外交、國防、財政、經濟和社會各方面的事務作出決策,進行管理。根據1968年通過的作為《基本法》的補充的《緊急狀態法》,政府在「非常時期」擁有獨攬一切的大權。聯邦是政府首腦和國家行政機關的最高領導人,由總統提名並經聯邦議院全體大會選舉產生。各由提名經總統批准。和各均不設副職,但可有1位部長兼任副。聯邦對聯邦議院負責,各對負責。但聯邦議院只能以積極性不信任投票,即以大多數議員選出繼任者並請求聯邦總統將免職,來表示對聯邦的不信任。聯邦的權力廣泛,主要有:①可不經議會批准或同意改組政府,設置部級機構,規定內閣工作程序,劃定各部職權范圍。②在組閣和政府活動過程中,對各行使提名任免權。③在政府工作過程中,行使制定總的政策指導方針的權力。④如果聯邦要求對他表示信任的提案沒得到聯邦議院的支持,他可請求聯邦總統在21天內解散聯邦議院。但聯邦議院如選出新的,則解散權立即終止。

聯邦法院 司法機關享有廣泛的司法審查權。聯邦法院組織系統分設聯邦高等法院、專門法院和憲法法院。各州設有地方法院、地區法院、州高等法院和州憲法法院。聯邦法院在各州不設單獨的基層法院。州的法院就是聯邦高等法院的下屬法院。聯邦和州是同一個法院系統。憲法法院的地位高於其他法院。聯邦憲法法院有權就與聯邦機構的權利義務有關的憲法問題作解釋;裁決聯邦與各州或各州之間關於憲法的爭議。其成員半數由聯邦議院選出,半數由聯邦參議院選出。

聯邦制度 聯邦德國沿用魏瑪時期的聯邦制。《基本法》規定了聯邦與各州的權力分配及其關系的基本原則:「聯邦的權力得置於州的權力之上」。立法權主要由聯邦行使,行政權和司法權主要由州行使。聯邦有《基本法》列舉的專有立法權和共有立法權,各州有保留立法權和共有立法權。凡經聯邦立法,州與其相違背的立法即 自然 失效。各州無不可剝奪之權,各州憲法也必須符合《基本法》規定的基本原則。行政權和司法權不僅大部分由州行使,而且聯邦還委託州行使部分屬於聯邦的權力。在財政預算方面,聯邦和各州是自主的和獨立的。

選舉制度 聯邦總統和聯邦由間接選舉產生。聯邦議院由直接選舉產生。聯邦議員有一半是按單名選區的多數代表制選出,另一半按比例代表制選出。凡年滿18歲的公民均有選舉權,凡已達法定成年者均有被選舉權。每個選民選舉2次,其中1次投個別候選人的票,1次投政黨的票。全國分248個選區,每個選區選1名議員,選區的候選人均以個人而不以政黨身份出現。比例代表制的選舉則按各政黨得票多少按比例分配議席。分配時要扣除本黨以個人名義獲得的席位,餘下的名額由各黨自行安排。這是比例代表制和多數代表制相結合的一種選舉制度。

政黨制度 實行多黨制。但自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來,在大選中能獲得議席的政黨主要是____民主聯盟-基督____聯盟、社會民主黨和自由民主黨。 根據選舉法規定,在全國沒有獲得5%的選票或直接取得3個席位的政黨不能進入聯邦議院。這加強了大黨的地位,排斥了眾多的小黨。聯邦德國的執政黨必須在議會中佔有半數以上的多數席位,通常都是兩個政黨聯合組織政府。60年代以來,主要是由基督____聯盟-基督____聯盟與社會民主黨輪流組織政府,自由民主黨只是作為兩大黨的聯盟角色。
德國政治形成背景
二戰後,為了避免悲劇的重演,使民主政治制度在德國真正運行和鞏固,在盟國的主導之下,德國開始了大規模的政治 文化 重建。重建運動首先從反省納粹的罪行入手,在此基礎上對公民進行民主政治意識的再 教育 。首先是政府在新的聯邦共和國框架內運行, 以其民主和法治的施政原則和方式影響和引導民眾政治意識的轉變。其次是學校教育在再教育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學校中,政治教育開始被視為系統地學習民主的重要途徑,而民主不僅被理解為政府的組成和運作形式,更被看作是一種生活方式,每個公民都必須去認知、掌握和實踐的。再次是大眾傳媒在肅清納粹餘毒方面發揮了史無前例的作用,通過報紙、雜志和廣播將納粹的罪行公諸於世,使全世界每一個角落的人們都認識和了解了納粹極權統治的真相, 更引發德國人自身的 反思 。為了使大眾傳媒不再像納粹時期那樣成為獨裁統治的宣傳機器,戰後德國對媒體也進行了改造,開始建立公法廣播電視,使其擺脫受制於政府的地位和命運。通過向民眾徵收廣播電視稅來保障其資金來源,維持其運營,在管理方面也保證其獨立性,但由政府和社會各利益團體共同組成的理事會對其進行監理,這樣媒體就得以保持其中立立場,從而保障了充分的資訊自由,使媒體真正成為一個公開和透明的平台,人們可以在其中進行觀念的交流,形成公眾 意見 ,監督並影響政治生活。在這一發展時期,特別是經歷了1967 /1968年被稱為西方!文化大革命的學生運動,公民的政治參與意識受到了洗禮。經過兩個階段的艱苦努力,德國 成功 的完成了政治文化的轉型,民主政治制度的穩定和鞏固也促進了其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德國走出了戰爭的廢墟,成為經濟強大的西方民主陣營中的重要一員。

根據經典的政治 經濟學 原理,經濟制度是上層政治制度的基礎,政治體制的轉變也必將帶來經濟體制的轉變。作為世界上一種獨特的經濟與社會發展模式,德國的「社會市場經濟」自1948年問世。「社會市場經濟」是西德經濟學家阿爾弗雷德·米勒—阿爾馬克提出的概念。他認為,「社會市場經濟」是依據市場經濟規律進行的、以社會補充和社會保障為特徵的經濟制度,市場自由同社會平等相結合是其原則。一方面,整個經濟的運轉以自由競爭為基本准則,使生產諸要素達到最佳配置,從而保證經濟以最節約、最高效的形式發展;另一方面,為了維持社會穩定,國家以社會救濟、養老金、補貼等再分配手段來調節收入分配,防止和縮小貧富差距,從而避免社會沖突,保證經濟持續和穩定發展。

德國的「社會市場經濟」盡管在其60多年的發展中遭遇過種種困境與挫折,但卻表現出驚人的連續性,是德國政治「變與不變」 歷史 進程中最大的恆定因素。

德國獨特的傳統政治文化,逐步衍生了德國的政治發展史。相對於其它國家的發展而言,德國在發展過程中,政治文化扮演了重要角色。所以,易言之,分析、總結德國的傳統政治文化不僅對於了解德國的政治發展史,而且對於認識今天德國的政治現實及其發展走向,均具有可資借鑒的地方。

第一,國家主義

德國的國家主義首先表現在德國民族國家的建立和國家統一問題上。德國的歷史——確切地說,是民族國家建立、國家統一問題——一直是德國人憂心的話題。在第二帝國建立之前,德國一直都處在四分五裂和落後的狀態,未能形成一個統一的民族國家。自到第二帝國的建立,德意志才結束了長達952年的分裂狀態。從此,德國作為一個統一的近代民族國家在歐洲崛起。在德國的古典哲學家的中,實現國家和民族的統一是其政治思想的重要課題之

一。在他們看來,德意志民族的統一和復興的根源和力量在於發揚「民族精神」。一個民族之所以作為一個民族而存在,根本在於它的文化、宗教、道德和風尚等精神力量。他們甚至誇大德意志文化的成就,提出日爾曼是優秀民族,因此應當承擔起領導世界責任的謬論。德國的國家主義,還表現在二戰前希特勒吞並捷克斯洛伐克的蘇台德區,佔領奧地利等一系列行動中。這種國家主義還可以從側面得到明證。德國在20世紀霸行歐洲的歷史,是很多歐洲國家不可忘卻的「集體記憶」,正是這種「集體無意識」使得德國的鄰國一直將德國視為真正的威脅。在1990年東德和西德統一之後,東德之所以能夠實現向民主和市場經濟的轉型,這一點在後 社會主義 國家被視為一個例外。其主要原因有兩個:第一、它通過和平的非暴力的方式,而不是流血政治或者說是充滿血淚的戰略;第二、也是更重要的是,民主和市場經濟轉型的實現伴隨著一種強烈的民族感情沖動——東德人高呼「我們是一個民族」。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所以東德的民主和市場的轉型又被視為內生的民主化過程。

總之,德國的國家主義,貫穿於德國發展過程的始終。既要解決將所有講德語的人都統一於唯一的德國之下,也要解決由於與領國相比自身建國的遲滯、國家主義者抱負的失敗而導致的人民內心的普遍創傷和挫折感,還要解決由創傷和受挫所導致的更極端的國家主義,或許後兩者比單純的「統一」問題更難解決。

第二, 傳統文化 的禁錮

雖然德國戰後在政治文化轉型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鞏固了聯邦共和國的民主體制,促進了政治現代化的不斷發展,但是轟轟烈烈的重建運動並非沒有局限性。直至今天,德國的傳統文化仍然在相當的程度上模鑄著其政治生活, 這既體現在其政府運作方式方面, 也體現在公民政治參與方面。表現主要如:第一,對公民的政治參與影響。從公民的政治參與角度來看,由於德國在歷史上形成了國家至上主義和避免沖突的政治文化傳統,不同個人、階層和集團之間公開的利益競爭被認為並不一定有利於社會的穩定和發展。第二,電視傳媒受到政治勢力的影響。公法廣播電視所播出節目的44% 是信息和教育節目,它們為戰後的

政治文化轉型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直到1984年以後在聯邦德國才出現私人廣播電視,以播出 娛樂 節目為主,其市場佔有率和廣告收入直線上升,很快就形成了與公法廣播電視相競爭的局面。而公法電視台近年一直受到批評,因其日常經費來自 稅收 ,使其難免不受政治因素的影響。

戰後德國的經歷表明, 外在的因素「社會市場經濟」也發揮著不容忽視的影響。

德國的市場經濟是創新的第三條道路。

「社會市場經濟體制」是介於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之間的中間路線,它是自由與秩序的結合,強調效率和公平的平衡。有德 國學 者指出:效率與公正不是彼此對立、而是相互補充的。效率的對立面不是「公正」,而是「沒有效率」;沒有效率就意味著浪費,就是在毀滅資源。效率亦是公正的一個組成部分,效率與公正兩者兼而有之就是一種第三條道路。艾哈德領導實施的社會市場經濟就是一種第三條道路。

實行經濟領域的 民主制度 。

社會市場經濟體制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徵是實行經濟領域的民主制度, 即在企業內部實行共決權制度,即企業雇員有權參與企業的決策。共決的形式主要表現在雇員通過企業監事會參與企業決策,特別是關於勞動權利和勞動條件等方面的決策。通過實行這一制度,在企業這一微觀單位里,雇員與僱主之間形成了合作的關系,而這樣的制度安排首先是針對保護勞工權益的,它的作用已經超越經濟范疇,成為維系社會團結和整體利益的有效工具。不僅在企業這一微觀層面,與之相適應地二戰後德國在宏觀層面上也形成了一種協商體制,即在勞動領域牽涉勞工的工資、津貼、勞動條件和解僱等切身利益問題時,不是由僱主單方面來決定,而是由勞工與僱主兩大利益集團平等協商共同制定相關的標准。

聯邦德國戰後的經濟奇跡不僅使經濟迅速恢復活力並取得巨大發展,同時極大地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從客觀上驗證了社會市場經濟的巨大成功,使人們對它產生了深刻的認同。它的影響和貢獻不僅僅局限在經濟領域,因為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是緊密相聯、相輔相成的,社會市場經濟所體現的自由競爭和經濟民主、公正的原則與戰後德國建立的政治民主原則和體制是一致的。因此,社會市場經濟的發展既奠定了民眾認同戰後德國民主體制的物質基礎, 同時也通過經濟生活對人們思想和行為方式的深刻影響,奠定了民主體制的觀念基礎。
德國的政體與我國的比較
無論是在國情還是思想文化方面,德國與我國有著許多相似的地方。所以德國走過的道路也許也就是我們將來要走的路。我國要在發展的各方面借鑒德國的 經驗 和教訓。在傳統文化方面我認為它的積極作用要大於它消極的一方面。我們不應該一味的去排斥傳統文化,而是學會去利用,就像德國在充分的利用的自己的傳統文化。傳統文化沒有錯,錯的是我們沒有正確利用傳統文化。當然,這不是一句話的事情,需要我們要花費一定時間和精力,我們現在需要的沉下心來,通過不斷的實踐來挖掘我們傳統文化與現代相結合的地方。這樣的結果是雙贏。

伴隨著政治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是必然的。我國現在要建立和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應該說這是根據我國國情提出的。但是在一些發展理念和發展思路方面

應該多借鑒德國的經驗,德國的第三條道路就是我國對經濟體制改革和完善的目標,社會市場經濟體制把效率和公平並重的結合起來,這是最基本的理念,然後法律和制度安排等都遵守著這個理念,這樣發展才不會出現誤差。而我國在這方面還存在這諸多問題,效率和公平沒有實質意義上的對等,相關的配套設施也不太完善。另外,德國的市場經濟體制從保持著良好的延續性,在遇到問題是不斷的完善體制而不是否定根本,這也是我們需要借鑒的。

德國的政治體制改革是成功的,現階段我國也在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在經濟文化方面我們要借鑒德國的經驗,把握住正確的方向,我相信我國的政治體制改革也一定能夠成功。 參考文獻:

1、陳志斌.《德國政體教程》.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馬敏.德國選舉制度對政黨政治的影響分析[J].《德國研究》.2002

3、吳志成.《當代各國政治體制:瑞士和德國》.蘭州大學出版社.1998

猜你感 興趣 :

1. 19世紀末德國崛起的原因

2. 高二下冊歷史期末質量檢測試題

3. 德國二戰歷史簡介

4. 廣東惠州市高三歷史調研試卷

5. 德國十一月革命的歷史介紹

6. 高考歷史考點: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體的建立復習題

閱讀全文

與德國在二戰後政體有哪些改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6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39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22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96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77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7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68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31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3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57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71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79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10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78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28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