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為什麼魏瑪政府不能恢復德國經濟

為什麼魏瑪政府不能恢復德國經濟

發布時間:2023-01-14 05:23:38

① 一戰後的德國為何如此迅速的恢復

1、一戰德國的戰敗並非德國在一戰戰場上的重大失利,主因是德國國內工人起義,所以德國民眾對這次失敗普遍心有不甘

2、希特勒上台後,很好的利用了民眾普遍存在的愛國主義和為一戰復仇的心理

3、希特勒上台後,在經濟上確實創造了神話,3年時間讓德國從萎靡不振中崛起,解決了前總理不能解決的失業問題,麵包問題,國內強國心態和自豪感暴漲

4、在納粹統治下,西方各國原本限制德國發展軍事的《凡爾賽條約》成為一紙空文,在西方各國的縱容下,德國工業和軍事發展迅速

② 從經濟方面解釋一下,德國為什麼發動二戰

1939年9月,納粹德國進攻波蘭,二戰全面爆發,戰火迅速波及全世界的主要國家,最終結果慘烈,9000餘萬人傷亡,主戰場歐洲被打成一片廢墟。關於二戰爆發的原因有的說是希特勒、墨索里尼等人的野心,有的說是嚴苛的《凡爾賽和約》留下的怨恨,但從經濟角度考慮,當納粹黨掌握德國權力,希特勒執行新的經濟復甦政策開始,戰爭已經不可避免。




但是希特勒的經濟政策是有極限的,首先德國政府擴大財政支出造成了巨額的財政赤字,而財政赤字不可能無限的擴大下去;其次經濟發展過於依賴出口,而因為貿易保護政策,德國商品很難打入英美等國勢力范圍和殖民地,市場有限;最後為了解決失業人口,刺激經濟發展,德國軍工生產擴大了7倍,這些東西不能吃不能喝,佔用了大量資源。說白了到1939年,德國經濟缺乏支持繼續發展的市場和資源,當時的德國經濟就像一個橡皮筋,越扯越長,但沒有新的橡皮筋加入,最終總有拉斷的時候。而市場和資源沒人會免費給你,只能去搶,戰爭機器一開啟就停不下來了,搶到資源就繼續擴軍,擴軍後就需要更多的資源去維持還得接著搶。



回顧納粹德國的侵略過程,對於市場和資源的爭奪一直伴隨其中。1939年波蘭戰役,德國奪回了重要的農業產區;1940年4月挪威戰役,德國是為了保護瑞典的鐵礦石運輸線;1941年4月南斯拉夫、希臘戰役,德國為了保護重要的石油來源,羅馬尼亞的普洛耶什蒂油田;1940年5月法國戰役,德國奪回了礦產資源地阿爾薩斯和洛林;1941年6月德國進攻蘇聯,在進攻莫斯科的關鍵時刻,希特勒抽調中央集團軍群的裝甲部隊給南方集團軍群,用以進攻蘇聯的主要糧食、石油和煤炭產區。而每攻佔一個國家,德國的產品自然隨之充斥該國市場。


經濟發展沒有捷徑可走,所謂的捷徑帶來的都是災難!二戰爆發之前的德國、義大利、日本等法西斯國家幾乎都是走的相同的經濟模式,大力發展軍工製造畸形的經濟繁榮,然後在危機爆發前對外侵略掠奪滿足自身發展。二戰9000餘萬人傷亡、5萬多億美元經濟損失到今天依然觸目驚心,這個代價過於慘痛了!

③ 納粹上台前的魏瑪共和國為什麼失敗

一戰結束,德意志帝國分崩離析,德皇威廉退位。終於在1918年,德國歷史上第一個民主政權——魏瑪共和國誕生了。婦女獲得了選舉權,工人實現了8小時工作制。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到希特勒上台的這14年間,魏瑪共和國經歷了一連串的失敗和低谷。危機成為魏瑪共和國的一個核心詞彙,也是最終這次民主嘗試的失敗。

最終,魏瑪共和國走向了納粹獨裁統治。1932年,希特勒所在的德國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納粹黨)在議會選舉中獲得37.4%的選票,成為第一大黨。1933年,希特勒被任命為帝國總理。1934年8月2日,魏瑪共和國的總統保羅·馮·興登堡死後,希特勒順理成章地控制了德國,宣布為第三帝國之帝國總理並代行總統職權,最終廢除總統制,立法成為德國第三帝國的元首。

④ 魏瑪共和國的失敗原因

魏瑪共和國悲慘的崩潰,到今天仍然頗受爭議。 雖然希特勒按照憲法的機制合法成為德國總理,而他的納粹黨也在1932年兩次議會選舉中得到大多數議席,納粹黨被認為在當時還沒有足夠力量上台。當一些歷史學者嘗試將某些意識形態合理化時,他們就在冷戰所意味著上述事情的原因與歷史分析上意見分歧。其中一種推測就是,如果當初希特勒因為沒有當上總理而因此沒有政治與邏輯上的優勢,納粹黨在1933年選舉中的表現會怎麼樣。
納粹主義的崛起,從來沒有單一原因。最常為人所斷定的原因可以分為三方面: 西方民主歷史上,魏瑪共和國所經歷的經濟問題是最嚴重的。惡性通貨膨脹、高失業率與生活素質大幅下降都是經濟衰退的主要原因。1923至29年,德國經濟略有復甦,但1929年開始的經濟大蕭條引發西方經濟嚴重受創。由於當時德國非常依賴美國的借貸,故此首當其沖。1932年,德國由大約五百萬人失業。不少人將困境歸咎於共和國。當政黨在任何時候都想推翻共和,令議會無一政黨能夠取得大多數議席之時,情況就更加明顯。
1929年華爾街黑色星期四引發的大蕭條,令共和國深受其害。大蕭條以及其後的經濟不景加重德國對其債主美國的財政負擔。對脆弱的共和國而言,經濟大衰退無疑是大災難,也是納粹黨能夠當政的重要因素。
由於凡爾賽條約迫使德國交出資源豐富的國土和巨額賠款,大多數德國人認為其條款過於嚴苛與令他們的國家降格。雖然條約為德國經濟帶來的實際破壞難以估量,但懲罰性的賠款引起人們的驚慌與怨懟。縱然賠款金額巨大,德國最後只是付出了八分之一的金額。然而,賠款的確令德國所得市場貸款減少,迫使魏瑪政府以大量印製鈔票應付其赤字,結果引起惡性通貨膨脹。而且,德國軍隊本來有機會取勝,卻突然失敗,故此在1919年德國戰敗後,失望、恍然大悟的軍隊返國並間接引起政治大亂。如此的混亂深深影響德國人的心理,而且可能因此造成以希特勒為代表的極端民族主義之崛起。
大部分歷史學家都同意,有很多德國的工業家將共和政府與工會和負責簽署條約的社民黨拉上關系。雖然有些學者認為希特勒被用作對付後者的工具,但在工業家願意支持希特勒之前,共和國已經非常不穩定。就連一些支持希特勒就任總理的人,也並非完全接受納粹主義;他們認為支持希特勒只是為了推翻共和國,但不是長遠之計。由於納粹黨支持者眾,當眾更不乏原本擁護左派的工人,所以工業家的支持不是希特勒獲得大眾支持的唯一原因。 很多人都相信,1919年定下的魏瑪憲法含有數項弱點,令諸如納粹黨是勢力容易建立獨裁政權,但一個不同的憲法能否阻止納粹黨奪權確是未知之數。相反,1949年的西德憲法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基本法(Grundgesetz)則被認為是力圖消除這些弱點的法規。
國家總統(Reichspräsident)的職位被認為是「皇帝替代人」(Ersatzkaiser),意思就是總統用來代替已經遜位並逃走了的德國皇帝。總統擁有相當於皇帝一般的權力,於是弱化政黨政治的角色。魏瑪憲法第48條賦予總統在「公眾秩序與安全受到嚴重騷擾或威脅」時候可以「採取任何必須的政策」。雖然第48條作為緊急法令,但在1933年前它常常被用來在沒有議會的批准下通過法案,故此令納粹黨更容易完成一體化(Gleichschaltung),例如納粹黨就以第48條為基礎通過了國會縱火法令。
完全比例代表製表示得到任何規模的支持之政黨都可以得到議會議席。結果,很多包括極端政黨的小政黨都按照這制度建立政治勢力。在戰後的德國聯邦議院(Bundestag)中,只有得到5%以上票數的政黨才可以得到議席。不過,德意志帝國的帝國議會採取多數制,而議席的分配則與共和國的雷同。
國家議會(Reichstag)可以在未能決定總理繼任人時把總理革退。這種不信任動議令總理更替頻繁,令政治不穩定。故此,西德的基本法規定議會一定要預先選出繼任人才可以投票令現任總理下台。
憲法也規定,當總統辭職或死亡後,國家總理會兼任總統,擁有總統的權力,直到選出新任總統為止。故此,1934年興登堡逝世後,希特勒兼任總理與總統。不過,當時希特勒的獨裁政權已經固若金湯,所以上述規定不應被視為引致納粹黨上台的單一原因。 有些學者轉而考慮個體及他們所作的決定。不過,這種看法帶來的問題就是究竟他們當時有什麼抉擇,故此引來臆測與假設。
1930至33年期間,總理布呂寧的經濟政策頗受爭議。政策令很多德國人認為共和政府刻意減少福利開支和支持極度自由的經濟體系。在經濟大蕭條的狂潮下,當時布呂寧有沒有其他方案是未知之數。
1925年,保羅·馮·興登堡元帥就任共和國第二任總統。這位支持帝制的將軍代表了過去君主專制的德意志帝國,故此難以視他為支持共和國的民主派,但他從來不是納粹分子。同時,1930年代時八十多歲的興登堡已經老態龍鍾。如果興登堡堅持民主信念,他不會輕易以第48條架空議會權力,也不會簽署國會縱火法案。其實,興登堡經過一天半的考慮後才在1933年1月30日任命希特勒為總理,代表他當時曾經懷疑後者的誠信。有人認為,如果希特勒未能當上總理,納粹黨可能失去很多支持者。 作家約翰·康威爾(John Cornwell)與伊恩·科索 (Ian Kershaw)是曾經研究路德維希·卡斯與庇護十二世關系的著名評論家。
紐倫堡審判曾經研究從1933年1月30日開始的德國歷史。對於萊茵-威斯伐法利亞工業巨頭與弗朗茨·馮·帕彭的角色,結論就是他們協助希特勒與納粹黨上台之事不構成「可檢控的罪行」。

⑤ 《第三帝國的興亡》了解二戰德國最權威書籍

關於本書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毀滅性最強的一場戰爭,德意志第三帝國是這場戰爭的主要發動者之一。關於「第三帝國」我們有很多疑問。例如,為什麼希特勒能夠掌握德國的政權,並建立第三帝國?「第三帝國」又什麼能在戰爭初期迅速橫掃歐洲?以及「千秋帝國」為什麼只存在了十二年就歸於滅亡?這些問題,並不是簡單幾句話就能回答得了的,必須走近歷史的深處,才能找到答案。而這本《第三帝國的興亡》就是作者根據親身經歷和第一時間的檔案研究,寫成的一本關於「第三帝國」全景式的著作。

核心內容

一、當時的很多德國人為什麼會支持希特勒,和他一起建立這樣一個國家?

二、納粹德國是如何策劃和展開戰爭計劃,並且差一點把整個歐洲擊潰的?

三、曾經縱橫歐洲,取得巨大戰爭成就的第三帝國,為什麼會在短短幾年內迅速失敗?

寫在前面

  本期為你解讀的是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名著,《第三帝國的興亡》。我們都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傷亡最多,過程最殘酷的戰爭。這場戰爭歷時六年,有上億軍隊投入戰爭,造成至少5500萬人傷亡,4500萬人流離失所,直接和間接的經濟損失更是無法准確計算。而這場戰爭的結果就是——沒有勝利者。無論是戰敗國,還是戰勝國,都付出了極其慘重的代價,很多國家甚至淪為一片廢墟。

  在歐洲戰場上,德國是這場災難的主要發起者之一,它在戰爭過程中,幾乎是憑借一國之力挑戰了整個歐洲。德國先迅速吞並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等中歐國家,然後僅僅用了一個多月時間就逼迫法國投降,同時將隔海相望的英國打得幾乎沒有還手之力,甚至蘇聯也一度被德國打得節節敗退,連首都莫斯科都差點淪陷。如果你生活在1943年以前的歐洲,你會真的以為歐洲要被德國統一了。

  這是一個很奇怪的事情。

  論實力,德國是歐洲大國中最後一個崛起的,它在19世紀中後期的時候,才統一獨立。那時,大英帝國已經稱霸世界將近三百年了,法國和俄國也各自稱霸一方。而且,就在發動二戰的二十年前,德國已經經受過一次重大的損失,不僅在一戰中落敗,還被迫簽訂了苛刻的條約。而就是這樣一個國家,不僅在短短二十年中走出了戰敗的陰影,還掀起了一場規模更大的戰爭。德國是怎麼做到的?

  表面上看,我們似乎可以把大部分責任歸結於希特勒的出現,如果沒有他也許就沒有後來的戰爭。但對於希特勒,我們仍然有許多疑問,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希特勒僅僅是一個低級軍官,短短十幾年,他就成了德國的最高掌權者,並締造了德意志第三帝國,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納粹德國。如果說,是希特勒帶領德國走向戰爭,那又是誰把國家領導權交給希特勒的呢?

  這不僅是一個歷史性的問題,對於今天的人來說,探討和理解這個問題,依然有很現實的意義。就像正文中會說的那樣,希特勒的崛起和二戰的爆發,都不是偶然事件,而幾乎是一種必然。了解這段歷史,我們不僅能看到國家政治變換的深層格局,還能看清,人類社會戰爭性質演變的底層羅輯。

  而面對這些復雜的問題,我們不僅僅需要常規的歷史總結,還需要全景式的歷史探查,要從歷史的深處去探查,納粹德國究竟是如何迅速建立,又是如何在戰爭上挑戰整個歐洲,甚至世界的。

  這本《第三帝國的興亡》就是一本對納粹德國興亡全景式記錄的書。作者威廉·夏伊勒是一位記者出身的史學家,從1934年開始,夏伊勒在柏林呆了7年時間。在這七年時間里,他以記者的視角親身經歷、感受和觀察著德國發生的一切。戰爭結束之後,他又是軍方之外,最早接觸和整理德國戰爭檔案的人。正因為有這樣的寫作背景和基礎,他的這本《第三帝國的興亡》,是迄今為止這一領域最權威的書籍,關於第三帝國的所有問題,都可以從這本書里找到答案。

  那麼下面,我就通過三個部分,來講述這本書的主要內容。第一部分,我會告訴你,當時的很多德國人為什麼會支持希特勒,和他一起建立這樣一個國家?第二部分,我會帶你回顧,納粹德國是如何策劃和展開戰爭計劃,並且差一點把整個歐洲擊潰的?第三部分,我會向你揭示,這個曾經縱橫歐洲,取得巨大戰爭成就的第三帝國,為什麼會在短短幾年內迅速失敗?

第一部分 希特勒這樣一個法西斯獨裁者為什麼能成功掌控德國?

  要弄清這個問題,我們還要從第一次世界大戰說起。德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直接發動者,它藉助當時的「薩拉熱窩事件」,也就是奧匈帝國的王儲,斐迪南大公在塞爾維亞被刺殺一事,向法國、俄國等國家宣戰,把整個歐洲都拖入了戰火。戰爭持續了四年,最後以德國失敗告終。

  作為戰爭的直接發動者,德國自然要付出相應的代價。這些代價包括,領土面積從原先的70萬平方公里,縮減到58萬,減少了12萬平方公里,相當於一個福建省的面積。除此之外,還要負擔巨額的戰爭賠款。法國人一開始索賠的數額是1320億金馬克,但當時整個德國已經是一片蕭條了,根本拿不出那麼多錢,最後法國只能把賠款數額減到了200億。更嚴重的是,由於擔心德國會再一次發動戰爭,英、法等國對德國的軍事規模進行了嚴格的限制,規定德國的常備軍不能超過十萬人,軍隊也不能擁有重武器。

  從道理上來說,這一切當然是德國罪有應得。但當時的德國人可不這么想,對戰爭結果的不甘心,讓他們不僅陷入了懷疑和憤怒的情緒中,甚至還渴望復仇。

  在戰爭結束的前夕,表面上看,德國軍隊在戰場上基本上是節節勝利的,幾乎所有的戰爭都在其他國家的領土上進行,德國本土沒有遭受過大規模的戰火,更不要說被入侵了。德國在一戰中失敗的直接原因,不是戰術和戰略上有什麼明顯的失誤,而是財力和物資支撐不下去了。

  但大多數德國民眾不了解這個事情,而了解內情的統帥和官員又不願大肆宣揚。所以,在一戰束之後,德國普遍流傳著一個說法,就是他們之所以會在這場戰爭中失敗,是因為有人在他們背後捅了刀子。至於這刀子是誰捅的,則眾說紛紜,有一種說法是猶太人,這也就為後來二戰中德國人屠殺猶太人埋下了伏筆。

  這就引發了一連串的情緒:因為有人在背後捅刀子,所以我們戰敗了;又因為我們戰敗了,所以要喪權辱國、割地賠款,甚至要勒緊自己的褲腰帶,把錢給法國人。這個時候,德意志第二帝國已經崩潰,連皇帝威廉二世都被迫退位,流亡荷蘭。第二帝國政府崩潰之後,一些政黨分子和前政府官員,聯合軍隊成立了一個臨時的共和制政府,就是後來的「魏瑪共和國」。

  魏瑪共和國在建立之初,就面臨著一個內憂外患的局面。內憂主要是國內民眾的負面情緒,他們對這個戰敗之後建立的「共和國」政府,並不十分的信任和支持。而外患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要面對戰敗之後的國際壓力,另一方面是成立沒幾年就趕上了全球性的經濟危機。由於魏瑪政府一直沒辦法讓德國走出戰敗的陰影,也沒有辦法應對經濟危機,德國人對它不信任和不支持的態度,進一步加劇了。這些就是魏瑪政府在後來被希特勒取代的直接原因。

  不過,在作者看來,這些還都不足以成為德國放棄共和制,選擇專制政府和獨裁者的真正理由。因為,如果當時的德國人民認可共和制的政府,即使魏瑪政府維持不下去,替代它的也會是另一個共和制政府。但當時的德國民眾,在思想觀念和文化認知上都更加信任軍國體制,也就是說,在行為習慣上,德國人更傾向於執行和服從。當然,這也不是說德國人天性如此,這跟過去的歷史有很大的關系。

  德國統一,是在1870年,而完成統一的,是當時位於德國北部地區的普魯士。普魯士原本只是德國境內的一個封建王國,因為土地貧瘠,礦產缺乏,人口又稀少,所以這一地區的經濟和文化都很落後,甚至沒什麼像樣的貴族。在別的國家相繼進行工業化的時候,普魯士依然依賴農業經濟。所以,普魯士只能通過把整個國家軍事化的方式,來增加自己的爆發力。在這一方面,普魯士非常成功,它不僅用純粹的武力完成了德國的統一,還在後來的戰爭中,相繼打敗了老牌強國奧匈帝國和法國,迅速成為新興的歐洲強國。正因為德國有這樣的傳統,所以作者才在書中總結道:德國之所以能崛起和維持,依靠的不是人民力量或社會思想,而是紀律嚴明的軍隊和忠實但思想狹隘的官僚。

  知道了這個背景之後,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有一位法國政治家會說:普魯士不是一個有軍隊的國家,而是一支有國家的軍隊。軍國體制的思想在德國可以說是根深蒂固,不僅國王會教育民眾說,你不過是大機器里的一個小齒輪,就連很多德國哲學家也是這么說的。例如,大哲學家黑格爾就曾說過:國家對個人有至高無上的權利,個人至高無上的責任就是做國家的一份子。

  你看,共和政體在德國,不僅要面對內憂外患,還要和積淀已久的軍國主義思想抗爭,失敗幾乎是必然的事情。最好的例證就是共和國總統,也是一戰時的德國英雄興登堡,他在去世前留下的一個建議,竟然是希望德國的皇室復辟。

  在了解了德國的歷史背景和現實遭遇之後,我們再回過頭來看希特勒這個人,理解起來就容易多了。為什麼他能在短短十幾年中,從一個下級軍官一步步成為德國總理,並最終成為一個獨裁元首?這是因為,希特勒身上有很多符合德國人心理的特質,例如他非常有演講天賦,可以很好的宣傳和煽動人心。而他所宣傳和許諾的,正是德國人希望的未來,例如擺脫一戰戰敗的陰影,為德國人爭取更廣闊的生存空間等等。比如,在一次公開演講中,希特勒對著幾萬人大聲說道:我們不為奴役而戰!我們為自由而戰!我們不是機器,不是牛馬,我們是人!是從來沒有屈服的日耳曼人。我們以自由的名義團結起來,為一個新的,公平的世界而戰。

  結果,在聽了這樣激情的話語之後,現場的德國人全部跟著希特勒一起高喊:德國和德國人民萬歲,自由萬歲!這就是希特勒演講的魅力和影響力。

  也就是說,原本德國人在思想上就傾向於軍國主義,再加上臨時組建的共和制政府不能很好的解決當時德國所面臨的問題,這才讓希特勒有機會建立第三帝國。又因為軍國主義思想以戰爭為榮,所以希特勒才有機會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

  在當時,不僅是希特勒,大部分德國人都希望通過戰爭來獲得更多的東西。這就是希特勒能夠如此迅速的掌控德國軍政,並把它帶入戰爭深淵的深層原因。

希特勒在掌控德國之後,立即開始了帝國的擴張計劃,先是吞並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接著是波蘭和挪威,之後連法國也被迅速地拿下了。英國雖然依然在抵抗,但很長一段時間內,英國幾乎被打得沒有還手之力,就連龐大的蘇聯也被德國軍隊進逼莫斯科城下,差一點失守。這就是第一部分的主要內容,希特勒之所以受到德國人的廣泛支持, 主要是三個原因。第一,《凡爾賽條約》給德國人帶來的負面心理和情緒;第二,德國的軍國主義思想傳統;第三,希特勒個人的影響和煽動能力。

第二部分 希特勒和他的第三帝國是如何策劃戰爭,又是如何做到在二戰初期所向披靡的?

  既然希特勒向全德國人民許諾了一個美好且偉大的前景,他在掌握國家權力之後,就要開始實現他的諾言了,實現的方法就是進行對外戰爭。那麼,在第二部分中,我們就來看看希特勒和他的第三帝國是如何策劃戰爭,又是如何做到在二戰初期所向披靡的。

  關於這個問題,有一個解釋是當時的德國軍隊率先掌握了機動性和攻擊性最強的戰術,他們把地面裝甲武器的威力發揮到了極致。例如,1939年閃擊波蘭的時候,德國能夠迅速出動3個集團軍群,一共44個師,160萬大軍,其中還包括,7個裝甲師、7個輕裝甲師和4個摩托化師,這些軍隊都裝備了當時最先進的武器。

  而波蘭方面,不僅在軍隊上相差60萬,坦克和飛機的數量也只有德軍的1/4,而且都相當老舊和落後,根本抵擋不住德國的裝甲集中式進攻,400架飛機在德軍的第一波轟炸中就全部報銷了。僅僅一個月時間,波蘭的百萬大軍,就幾乎全軍覆沒了。

  不僅波蘭如此,法國也一樣。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法國人根據過去的戰爭經驗,認為只要地面防線足夠堅固,就可以擋住一切進攻,於是在東部修築了長達幾百公里的馬其諾防線。沒想到,在德國的裝甲集團軍面前,這道人類歷史上最壯觀,最堅固的防線根本不起作用,德國的軍隊沒有和馬奇諾防線正面對抗,而是直接繞過了它。曾經的歐洲陸軍強國法國,在戰爭開始後一個多月就簽字投降了。

  不過,如果我們深入一點觀察就會發現,先進的軍事武器和作戰方法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從吞並奧地利,到法國投降,再到兵臨莫斯科城下,在同一個時間段內,德國的主要敵人只有一個,也就是說,這些國家實際上都是被德國各個擊破的。那麼,這里的關鍵問題就是,在德國的重拳面前,歐洲的其他國家為什麼不聯合抗擊德國?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還是要從一戰說起。剛才我們說到,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戰敗,簽訂了苛刻的條約,讓整個國家蒙上了一層陰影。但其實,被一戰陰影籠罩的,不只是德國,連英、法這樣的戰勝國,也一直走不出陰影。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規模和傷亡超出了任何人的想像,英、法等國雖然勝了,也是慘勝,人們對戰爭的畏懼達到了極點。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英、法等國都想盡量避免戰爭,對希特勒的挑釁也是盡可能滿足和容忍。這樣一來,就產生了兩個後果,一是希特勒有機可乘,二是這些國家之間會彼此猜忌。

  第一個後果很好理解,英、法等國因為害怕再次陷入一場大戰,所以在自己的核心利益沒有受損的情況下,對希特勒的擴張,都採取漠視、忍讓,甚至縱容的態度。說得嚴重一點,就是他們希望通過損害他國利益的方式,來滿足希特勒的野心,從而避免本國陷入戰爭。

  其實,剛開始的時候,希特勒雖然有野心,但也不敢直接和英、法等國開戰,他想就通過「萊茵事件」來測試英法的戰爭態度。所謂的「萊茵事件」,簡單來說,就是在一戰之後,法國為了避免被德國突襲,就以協議的方式規定,萊茵河兩岸的德國領土是非軍事區,德國不能在這里駐扎軍隊。站在法國的角度,這個協議當然是有利的,但對於德國來說,這就相當於將自家的國土完全向法國敞開,對方的軍隊可以隨時進入德國領土,用一個詞來形容,那就是「如鯁在喉」。但是德國方面想通過談判的方式,來解除這一協定,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希特勒在1936年的時候,公開派三萬軍隊進入萊茵河兩岸,試探一下其他國家的反應。

  這是希特勒一生中最緊張的時刻之一,緊張到在辦公室里跪下祈禱。因為一旦賭輸了,就有可能同時引起幾個大國對德國的軍事制裁,而此時,德國還沒有做好戰爭准備。但是,希特勒賭贏了,英、法等國只是在一開始提出了抗議,隨後就變成了默認。希特勒這只老虎,就這么輕而易舉地擺脫了一戰的枷鎖。隨後,他大張旗鼓地先後吞並了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對於這些做法,英、法等國不僅視而不見,甚至還在德國向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非分的領土要求時,在表面上支持希特勒。他們的目的,當然是希望希特勒在要求得到滿足之後就停止自己擴張的野心。但這么做的結果,只能是讓希特勒的實力越來越強,野心越來越大。

  不僅如此,英、法等國的畏戰心理和安撫政策,也開始讓他們的盟友感到不安,進而紛紛另找出路。舉個例子,當時的比利時人就覺得,英、法等國不能在未來的戰爭中確保自己的安全,就脫離和英、法等國的同盟關系,重新成為了一個中立國。這樣一來,法國和比利時的軍事協同條約就形同虛設。更重要的是,這一系列的舉動,讓蘇聯人覺得,和德國親近才是比較安全和利益更大化的方法,因為同德國親近,不僅可以避免德國的進攻,還能利用德國的大肆擴張,坐收一點漁翁之利。於是在幾經談判之後,蘇聯跟德國簽訂了著名的《互不侵犯條約》,後來兩國還合作瓜分了波蘭和北歐。

  於是,德國在二戰前期,基本上避免了一戰時兩面作戰的局面。德國全力進攻法國時,身後沒有任何危險,而當它進攻蘇聯時,法國已經成了它的傀儡。1940年6月,法國投降之後,除了德國的盟友之外,整個歐洲就只剩下英國還在苦苦掙扎,但就連法國人都認為,英國支撐不了多久,勝利最終會屬於希特勒。

  這就是德意志第三帝國能在戰爭初期取得巨大勝利的主要原因。總結起來,主要有兩點:第一,德國的軍事實力和軍事策略,確實是當時世界首屈一指的,即便是美國,單獨對抗德國的勝算都不大;第二,希特勒在具有軍事優勢的情況下,利用歐洲各國的畏懼心理和互相之間的不信任,將他們各個擊破。所以,如果你生活在當時的歐洲,你也會認為,德國會一統天下,希特勒的「千秋帝國」將變為現實。

  然而,很少有人能想到,第三帝國的榮光也就到此為止了。僅僅五年之後,希特勒就在柏林的地下室自殺,他的「千秋帝國」也就此煙消雲散。下面我將為你講述第三部分內容,輝煌一時的第三帝國,為什麼會如此迅速的走向失敗?

第三部分 二戰德國的歧途陌路和深層次原因

  1940年9月1日,也就是法國投降的3個月之後,身在柏林的作者在日記中寫下了一段意味深長的話:德國軍隊在今年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輝煌和勝利,但是戰爭並沒有就此結束,也沒有打贏。這是德國人非常關心的問題,他們渴望和平,他們希望在冬季到來之前獲得和平。

  作者會寫下這段話,是因為幾天前德國首都柏林遭到了轟炸,81架英國皇家空軍轟炸機從英國出發,跨過英吉利海峽,對柏林投放了炸彈。因為這是英國第一次對柏林實施轟炸,命中率很低,但這對德國本土居民來說,是一次極大的震撼,他們從來沒有想過,戰爭和死亡居然離他們這么近。在第一次空襲兩天之後,英國人又發動了更大規模的空襲,這一次英國人不僅炸毀了德國的地面建築,而且還炸死炸傷近40名德國人。隨後,作者又在日記里寫下了這樣的話:第一次,敵人在德國的首都打死了德國人。

  為什麼兩次傷亡不大的轟炸,會對德國人產生如此大的影響?前面說到,當時德國人普遍崇尚軍國主義,傾向獨裁統治。這種崇尚和傾向的背後,是希望這種體制可以讓德國重新崛起。希特勒在進行自我宣傳的時候,也是這么說的,他許給德意志民族一個「千年帝國」。當時的空軍總司令戈林,也就是僅次於希特勒的二號人物,在戰爭開始前,一再向德國人保證,類似德國領土被進攻和轟炸的事情,是絕對不會發生的。所以從柏林遭到轟炸開始,德國內部對於戰爭的態度,就出現了裂痕。

  這並不是一個偶然事件,而是一個包括德國人在內的所有人都要面對的事實:戰爭雖然已經打得如此慘烈了,但是仍然不知道什麼時候能結束。法國投降之後,整個歐洲都很悲觀,人們普遍認為,英國支撐不了多長時間。希特勒甚至一度自信滿滿地認為,英國人會主動來求和。但是,英國人在丘吉爾的帶領下,依舊同德國對抗,剛才我們說到的空襲,就是英國人對德國轟炸倫敦的還擊。

  這一場雙方你來我往的空戰,還反映出一個重要的問題:德國並沒有完全掌握制空權,而這正是英國能夠抵抗德國的關鍵之一。希特勒曾經制定過一個在英國大規模登陸的海獅計劃,這個計劃的核心,是要讓約40個師的軍隊渡海登陸,最終佔領英國。但要讓如此龐大的軍隊渡過英吉利海峽,就必須確保海上安全。但英國素來以海軍強大著稱,德國不是對手,因此,想要壓制英國海軍,就必須要有空軍的全力配合。也就是說,德軍想要成功登陸英國,就必須在空中戰場完全壓制英國。但是顯然,德國的空軍沒能做到。最終,海獅計劃胎死腹中。

  同時,英國又憑借強大的海上優勢和美國的資助,完成了對德國海上物資的封鎖。這對於德國來說是致命的,因為德國無法通過自我生產,滿足龐大的軍事需求。當時,在石油和糧食方面,德國都嚴重依賴蘇聯,可蘇聯並不是一個很好的合作夥伴,經常趁人之危,漫天要價。於是,希特勒想通過擊潰蘇聯來徹底解決物資問題。這就是為什麼,德國會在沒有搞定英國的情況下,發動對蘇聯的戰爭。

  在希特勒的想像中,解決蘇聯是分分鍾的事,只要把他的主力軍隊擊垮,斯大林就會投降。但蘇聯的軍事潛力和耐力都遠遠超過了希特勒的想像,這場計劃中幾個月就可以結束的戰爭,竟然度過了一個又一個冬天。隨著戰線和時間的延長,德軍的物資越來越跟不上,很多在西伯利亞作戰的軍隊,在零下二三十度的天氣里,只有單薄的秋裝,而沒有冬衣。

  這一切的背後,隱藏著一個巨大的危機。首先,包括希特勒在內的所有高層都知道,戰爭需要盡快結束,國家需要時間來進行生產和恢復。希特勒不止一次制定過裁軍計劃,他想在戰爭結束後,裁掉四分之一的軍隊,讓他們離開戰場,進入工廠。但是,為了盡快結束戰爭,希特勒只能進一步擴大作戰,希望以此來盡早地擊潰所有對手,但只要英、法、蘇聯等國還在堅持,德國和它的盟友就會在戰爭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這個時候,德國和盟友之間就產生了裂痕。比如,當時西班牙、義大利和日本都是法西斯國家,但是西班牙居然拒絕德軍進入伊比利亞半島,而不久之後義大利又單獨向希臘發動進攻,讓德國不得不分兵救援。遠在亞洲的日本,則沒有和德國一起進攻蘇聯,而是選擇偷襲珍珠港,把美國拖入了戰爭。後來,西班牙越來越不配合,而義大利的納粹政府甚至都被推翻了。就連德國內部,反對希特勒的聲音也越來越高,甚至有人差一點用炸彈把希特勒炸死。

  與此同時,反法西斯陣營,已經度過了最開始的不信任階段,開始變得越來越團結。他們雖然代表著不同的利益,但是卻有一個目標是相同的,那就是徹底消滅希特勒和他的第三帝國。比如,在蘇德戰爭中,蘇聯以極其慘重的傷亡為代價,不僅阻止了希特勒統一歐洲的計劃,而且還逐漸實現了戰爭形勢的逆轉,反而讓德國在軍事上損失慘重,在經濟上進一步的陷入困境。同時,美國也一方面積極投入戰爭,另一方面在經濟上大力援助英國、法國和蘇聯。

  於是我們可以看到,在1943年以後,原本所向披靡的德國,開始在戰場上節節敗退,在軍事上既無法抵擋蘇聯在東邊的反擊,也沒有辦法阻止盟軍在西邊的登陸,最終柏林只能在兩面夾擊下失陷。而面對這種局面,希特勒也無力回天,最終只能在兵臨城下的情況下,選擇自殺。第三帝國也在存在12年之後,煙消雲散。

  從這我們可以看到,第三帝國的失敗,不僅僅是希特勒個人的失敗,還是整個軍國主義思想的失敗。雖然在古代和近代,不乏有通過軍國主義的手段來刺激國家發展的例子,例如希臘的斯巴達和後來的普魯士,還有二戰時期的日本。但是,「軍國主義」的悖論就在於,他們既然是靠戰爭崛起,就永遠無法擺脫戰爭的泥潭。就像前面說到的那樣,希特勒一直想停止戰爭,恢復國家生產,但是對他來說,停止戰爭的辦法就是進一步的擴大戰爭,只有在擊潰所有的對手之後,他才能從戰爭的泥潭中撤出。但是,在他擊潰所有對手之前,自己已經在戰爭中崩潰了。

總結

  到這里,這本書的內容我們就說得差不多了,最後我們再來總結一下。

  回顧整個第三帝國,也就是納粹德國的歷史。你會發現,無論是希特勒在德國的崛起,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必然的事件。就像剛才說的那樣,希特勒之所以能發動戰爭,除了他個人的性格特點之外,更多的是因為德國社會過去幾百年的思想傳統,也就是軍國主義。如果再深入一點,你就會發現,軍國主義其實也不是只有德國才有,而是源於人類在過去幾千年中,對戰爭的認知。

  在過去,無論戰爭的規模多大,多殘酷,戰爭總是能為戰勝者帶來巨大的利益。二十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其實都是利益之戰。但是,在經歷了這兩次戰爭後,人們突然發現,無論是戰勝方,還是戰敗方,除了獲得一片廢墟之外,一無所獲。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希特勒和他的法西斯盟友們的失敗,不僅僅是他們自身的失敗,而且是整個人類戰爭傳統的失敗。也正因為如此,和平才成了過去八十年中人類社會的主旋律。

⑥ 希特勒時期的德國實行的法西斯專政對克服經濟危機是不是有顯著的作用,使德國從經濟危機中走出

法西斯主義國家容易集權,雖然難以長遠發展,但面對經濟危機時確實能比羅斯福新政更快解決問題。舉個更極端的例子,蘇聯,無產階級專政,玩計劃經濟,壓根兒不淌經濟危機這灘渾水。德國經濟恢復算是典型的凱恩斯模式,只不過比較極端罷了。

「凱恩斯當然不認同希特勒的獨.裁,不過納粹黨的野心之一,消除大規模失業——倒是與凱恩斯的想法不謀而合。德國從1932年的谷底走出,經濟迅猛增長,當年,德國工業產量還不到1929年的40%,並有600萬失業人口。1935年希特勒頒布了消除失業的四年計劃,推行進行公共建設的萊茵哈特計劃……這些政策的效果是驚人的,德國的失業人口在兩年之內減少了300萬,工業產值增加了30%。等到了1938年,德國的工業產值比29年還多25%,幾乎沒有人失業……當然納粹主義的最終目標是進行戰爭動員,一定程度上用犧牲效率與自由的方式消滅了失業。」——《視讀凱恩斯經濟學》

⑦ 請大家介紹一下」魏瑪政府」

魏瑪共和國

(1919–1933)

戰後的魏瑪共和國是在德國的土地上建立一個和平、自由、民主的政權的一次努力。但是,魏瑪政府自一開始就註定了困於經濟問題和本身魏瑪憲法固有的缺陷。

開始的幾年,魏瑪共和國不得不忙於處理左翼和右翼相繼發動的叛亂和1923年的嚴重的通貨膨脹。接下來,由於德國與戰時敵人們的關系逐漸緩和和賠償債務的放寬,情況有了些好轉。盟國一定程度上恢復了秩序和繁榮,這種繁榮一直延續到1930年來臨的大蕭條之前。

此後,經濟的衰退,加上對1923年超速通貨膨脹的記憶和凡爾賽條約嚴酷的條款引發的民族主義反對聲音,從內外兩方面斷送了魏瑪政府。阿道夫·希特勒和他的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NSDAP,簡稱納粹)利用了這一現實和不斷增長的失業率。納粹不斷強調民族和種族的問題,並承諾讓失業的人重新獲得工作,他們把德國的許多問題都歸罪於所謂的猶太人的陰謀,甚至宣稱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失敗是由於內部的通敵造成的。

閱讀全文

與為什麼魏瑪政府不能恢復德國經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6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39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22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96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76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7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68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31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3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57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0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71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79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10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78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28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