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德國是實施什麼政策最典型的國家

德國是實施什麼政策最典型的國家

發布時間:2023-01-14 09:39:32

⑴ 「鐵血政策」是哪個國家的

普魯士首相俾斯麥通過王朝戰爭實現德國統一的政策。俾斯麥代表容克貴族(地主)和大資產階級利益,竭力主張以強權和武力統一德國。俾斯麥針對障礙德國統一的強大的國內外勢力而採取的武力統一德國的「鐵血政策」,是實現德國統一的強有力的手段。他依靠其「鐵血政策」,先後發動了對丹麥的戰爭、普奧戰爭和普法戰爭,自上而下地統一了德國。

俾斯麥對資產階級的「憲法統一」極為鄙視和不滿。他不相信憲法的任何一個條文會有使人超生的力量,他說:「假如確實成功地按照這條新的、正在走的道路爭得了一個統一的德意志的祖國……那我可能會對這個國家新秩序的創始人表示我的感謝;但是現在對我們來說,這是不可能的!」因此,他一針見血地指出,「我確信,普魯士的榮譽並不取決於為了那些正在生病的議會著名人士在德國到處扮演唐·吉訶德」,「德國的統一和在議會的講壇上作報告的權力不是同一類問題。」俾斯麥輕蔑地說:「一個議會比一支軍隊更容易被動員起來。」「通過議會的辯論,通過11票之多數是不可能對這些原則作為一種判決的。」當然,俾斯麥除了把憲法統一視為毫無用處外,還敏感到議會憲政對普魯士容克統治的危害。在他看來,議會的民主政治思想,始終是一種有可能被街壘戰士掌握統治權的威脅,說「這可能把民主政治的毒葯撒進紀律嚴密的普魯士。」

俾斯麥強烈地主張:「要對這個(德國)問題作出決定,根本就不是在我們的議院中,而是在外交以及戰場上」,德國的統一「只能通過同反對者進行戰爭的道路來實現。」因此,他始終把一個國家的軍事上的強大看作是決定這個國家價值的要素,竭力主張建立強大的武裝,認為:「沒有普魯士的軍隊,並且是一支強大的普魯士軍隊,德意志民族的觀念根本就不會實現。」有個語言學家叫馬克·梅勒的曾向俾斯麥抱怨道:「現在每一個歐洲人都是士兵,我們甚至就像猛獸一樣生活在史前時代。……如果在歐洲大陸上,某一個國家沒有許多大炮就會感到非常不安全,那麼作為鄰國應該對它說些什麼呢?」對此,俾斯麥只說了這么一句話:「含糊的人道主義!」這個早就立志要「以訓練新兵的軍刀刀刃為樂事」的「烈性容克」決心「要用火或刀」治好德意志的衰敗懦弱病。
1862年9月30日,即他任首相後的一個星期,他出席了議會預算委員會的一次會議(與會的只有20多個委員)。會上討論了關於1863年撥款的決議草案。俾斯麥在發言中,開始時還以和緩的口氣表示他是多麼重視政府與議會共同解決預算問題。接著,他把話鋒一轉,直截了當地提出他對解決德意志問題的基本見解:「普魯士必須積聚自己的力量並將它掌握在手裡以待有利時機。」「這種時機已被錯過好幾次。維也納條約所規定的普魯士國界是不利於健全的國家生活的。當代的重大問題不是通過演說與多數議決所能解決的——這正是1848年和1849年所犯的錯誤——,而是要用鐵血來解決。」這就是被後人所概括的所謂「鐵血政策」,俾斯麥也因此被冠以「鐵血宰相」的美名。
在議會里所發表的「鐵血」演說,俾斯麥原認為自己只不過是說出了政治生活的事實。但它卻招來了輿論大嘩。整個內閣,除了陸軍大臣羅恩外,沒有一個閣員支持他。就連起用他的普王此時也深感憂慮,一度閃過念頭:是否應當在俾斯麥能給朝廷造成更多損失之前就把他免職?10月5日,威廉一世在從巴登返回柏林的途中會見俾斯麥時懊喪地說:「我完全可以預見這一切將會如何終場」,「在歌劇院廣場前,我的窗子下,他們將會砍下你的頭,過些時候再砍下我的頭。」普王悲觀地將俾斯麥和自己喻為英國的斯特拉福伯爵和查理一世。
面對層層的阻力和重重的障礙,俾斯麥不卻步。「沒有別的路可走,只好奮斗」。他勸說普王:「我們能不能死得更體面一些?」「我自己是在為我的國王的事業和陛下奮斗。」俾斯麥終於用他堅定果敢的態度消除了威廉一世內心的保留態度,把對俾斯麥原先的臨時任命予以正式確認。
於是俾斯麥便放膽揮動「鐵血」利器,推行「軍事大國政策」。

1862年9月30日 德國首任宰相俾斯麥實行「鐵血政策」

19世紀中葉,德國資本主義的發展,迫切要有一個統一的國家,結束封建城邦割據。這是和全民族的利益一致的。但是怎樣實現統一呢?當時存在著兩條不同的路:一條是由無產階級領導的,通過自下而上的革命,推翻各邦王朝,建立統一的德意志共和國,另一條是容克階級領導的,通過王朝戰爭,自上而下地建立統一的君主國。

1862年9月30日,出任普魯士宰相兼外交大臣還不滿一周的容克政治家俾斯麥,在普魯士議會的「預算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發表了一篇鼓動性的講話。他要求普魯士內部停止對抗,「聚集力量」共同對外。他在講話中宣稱:「當代的重大問題,不是用說空話或多數派決議所能解決的,而必須用鐵和血來解決。」

統一德意志依靠「鐵和血」,即憑借戰爭暴力,這是俾斯麥的綱領和信條。他出任宰相後,根本不聽議會那一套空談,他不理睬議會多數派否決政策撥款,也不理睬他們的指責,獨斷獨行,擅自支付經費,進行大規模的軍事改革。在「為德意志民族利益」的口號下,他發動了對丹麥的戰爭,對奧國的戰爭,對法國的戰爭,終於以「鐵和血」擊潰阻礙德國統一的國內外反動勢力,完成了德意志統一大業,1871年1月18日,宣布德意志帝國的成立。列寧指出:「俾斯麥依照自己的方式,依照容克的方式完成了歷史上進步的事業。」

俾斯麥出任德意帝國的首任宰相,由於他是用「鐵和血」統一德意志的,歷史上稱他為「鐵血宰相」,他所奉行的政策,被稱為「鐵血政策」,後來發展為「專制和戰爭」的代名詞。

⑵ 你知道19世紀40年代分別指出英國和美國,德國實行貿易政策和原因

19 世紀40 年代,英國開始實行自由貿易政策,大幅度降低了關稅。同時與法國等國家簽署了減免關稅的雙邊協議。
原因:英國是最早實行自由貿易政策的國家,它最先完成產業革命,是19世紀最強大的工業國家,1850年其工業產量佔世界30%。同時英國又是最大的殖民帝國,版圖佔地球陸地面積四分之一,殖民地面積超過本土10倍。英國成為世界工廠,商品銷向全世界,原料、食品購自全世界。這就決定英國必須沖破國內保護貿易的限制,積極推行自由貿易政策。
美國、德國:貿易保護主義政策
原因:如果降低關稅 讓自己的企業 與英國公司 自由貿易 只會造成國內生產力萎縮 產業格局受困 因此 美國、德國不主張自由貿易

⑶ 德國是什麼制度的國家

德國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國家。德國是位於中歐的聯邦議會共和制國家,北鄰丹麥,西部與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接壤,南鄰瑞士和奧地利,東部與捷克和波蘭接壤,由16個聯邦州組成,首都柏林,領土面積357582平方公里。

德國地勢北低南高,可分為四個地形區:北德平原,平均海拔不到100米;中德山地,由東西走向的高地塊構成;西南部萊茵斷裂谷地區,兩旁是山地,谷壁陡峭;南部的巴伐利亞高原和阿爾卑斯山區,其間拜恩阿爾卑斯山脈的主峰祖格峰海拔2963米。

德國自然地理情況簡介。

德國處於大西洋東部大陸性氣候之間的涼爽的西風帶,溫度大起大落的情況很少見。降雨分布在一年四季。夏季北德低地的平均溫度在18℃左右,南部山地為20℃左右;冬季北德低地的平均溫度在1.5℃左右,南部山地則為-6℃左右。

⑷ 德國實行聯邦制的意義

德國的聯邦制是在德國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產生的,源於很多城邦聯合,是德國二戰戰敗後做出的歷史選擇。

優點,應該說是德國經歷統一,兩次世界大戰,東西德合並後,最符合德國的民主制國家。並且德國吸取二戰教訓對政黨及國家體製做出了相應的限制。現在德國是歐盟的龍頭老大,就是緣於聯邦制,聯邦制就是為德國量身訂制的,也符合德國的國情。
聯邦制也保證了政策的精細化實施。柏林牆倒塌後,聯邦制准確地適應了德國的歷史需要,使得東西德合並成為可能。

⑸ 德皇威廉二世治下的德國是什麼性質的國家 在經濟和文化教育上主張實行什麼

威廉二世領導的德國是資本主義專制國家,在經濟上實行鼓勵容克地主與資本家擴張發展的政策,在文化教育上實行軍國主義教育,侵略擴張。

⑹ 德國是什麼制度的國家

德國是議會共和制國家

德國是聯邦制國家,實行議會共和制,議會由聯邦議院和聯邦參議院組成。由於聯邦參議院由各州政府指派州政府成員組成,聯邦議院是唯一經民眾直接選舉產生的聯邦國家機構。

作為國家政治權力中樞,聯邦議院行使立法權,監督法律執行,選舉聯邦總理等國家機構負責人,監督聯邦政府工作等,通常每4年選舉一次。

歷史沿革

德國人的祖先是古代居住在中歐的日耳曼人。10世紀時日耳曼人建立神聖羅馬帝國,後發生分裂。1871年普魯士王國統一除奧地利帝國以外的日耳曼各邦國建立德意志帝國。

1914年和1939年,德國先後挑起兩次世界大戰並戰敗。1945年分裂為東西兩部分。1990年10月3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正式加入聯邦德國,實現兩德統一。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德國

⑺ 德國有什麼政策,法律,措施來應對人口老齡化

一、改革養老保險制度。

德國養老保險制度自957年以來, 一直實行著 年德國政府第一次承認了這種養老保險體系已無法支付足額的養老金,並推行了「里斯特」改革,將原來單一的法定養老保險制度發展成 為多支柱的養老保險體系。該項改革削減了第一支柱養老金,通過津貼和稅收減免,發展基金制的第二、第 三養老保險體系。

為了鼓勵補充養老金體系的建立, 德國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激勵措施,例如:直接養老儲 蓄津貼、稅收抵免特別指出、延期納稅等此外,德國還延長了法定養老金繳費年限: 年齡滿63少工作35年才有權利提前退休, 但每提前退休一個 月就會扣除其退休金的 0.3%, 年滿 65 歲並且工作 45 年才有權退休並且不扣發養老金, 殘疾人則需要 年滿62 歲並且工作35 年才有退休的權利。

二、延長退休年齡。

為了保持一定的繳費人數,以保證足夠的養老金供給,德國政府不得不逐步提高退休年齡。 1997女性為60歲;2004 目前,德國已經決定將強制退休年齡從65歲提高到67 歲,現在兩個智庫正在研究,要把退休年齡再延後3年,到70歲歐洲執委會在去年7月也進行了類似研究, 預測歐盟的27 員國到2060年,可能需要把退休年齡延長至70歲。

三、教育改革。

自2010 年起,德國的高等院校將全面實施「博洛 尼亞進程」,本科學業時間為3 年,碩士學業時間一般為4個學期,博士學習時間由原來的5年縮短3~4年。其次,強化職業培訓,提高教育與職業相關性,培養能夠適應市場需要的人才。 2009 德國政府拿出近150 億歐元作為對大學和培訓機構的投資,2010 年又提出了新的措施: 與經濟聯合會和各州文化部簽署職業教育和專業技術人才接班 人國家公約,特別約定了職業教育數量目標。 德國 政府相信由此可以提高社會效益,延長人們一生中 的工作時間, 從而也延長了交納各種捐稅和保險費 的時間。

四、鼓勵移民。

通過勞動力市場一體化、 增加勞動力市場流動性,可以從其他勞動力供給較為充足的國家引進勞動 力來解決德國勞動力供給不足的問題。 因此,德國政府積極鼓勵移民,特別是吸引優質移民,通過同化和 整合移民來提高就業人員所佔的比例。 據統計,2010 年德國8200 萬人口中就有1500 萬是移民。德國已然 成為歐洲移民人口最多的國家。

五、鼓勵生育。

隨著新生兒的減少, 提高生育率已經成為德國的一項重要國策。根據2010 年聯合國人口發展報告,德國 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2%, 預計2010 年-2015 年每名 婦女的生育數僅為1.3。對此,《法蘭克福匯報》編輯希爾 馬赫爾博士說:「不生孩子已經嚴重影響了國家的競爭 力,它早晚會毀了德國。 」為了鼓勵生育,2010 德國政府又一次提高了用於兒童和家庭的補助支出:有孩子的家庭將獲得每個孩子 100 歐元的額外補貼。

六、提供多種養老方式。

入住「專業護理老人院」是德國老人最普遍的一種選擇, 這些養老院擁有世界一流的硬體設備和人員管 理方式。 不過近年來,德國又興起了一種名為「老年之 家」的互助養老方式。 德國一些社會團體和地方政府也 探索出了包括「多代屋」在內的多種互助養老模式。

七、發展長期護理保險。

1995 日德國啟動了長期護理保險法案。長期護理保險成為繼養老保險、醫療保險、事故保 險、失業保險四大險種之後的「第五大支柱」險種,所有醫療保險的投保人都要參加護理保險,保險資金由 政府、企業、個人和醫療保險機構四方負擔,政府承擔 1/3 以上。護理分為在宅和住院護理兩大類,按需要強度又可分為三類。 可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能在一定 范圍內解決老年人的長期照料問題。

⑻ 一戰前德國推行什麼樣的對外政策

統一後德國經濟飛速發展.1870—1890年,德國的工業發展形成一股真正的洪流.德國安全戰略選擇有所改變.影響國家安全戰略選擇的因素有:1.國家所處的安全環境,包括地理位置、實力對比、相關國家的政策取向等;2.國家對威脅的主觀判斷;3.國家對自身安全利益目標的界定.
德國崛起於舊的歐洲體系的中心,它的建立沖擊著周邊國家的利益,並改變著各大國之間的相對地位.德意志人居住的空間,恰好位於歐洲的中心地帶,在歐洲是鄰國最多的國家.歐洲的主要國家大都有其天然疆界,俄國則得益於其地理位置偏遠.而德國南部的阿爾卑斯山,北部的北海和波羅的海雖可做天然屏障,但其東、西部幾乎是完全開放的.兼並法國的阿爾薩斯、洛林給德國采礦業帶來巨大的變化,洛林的褐鐵礦蘊藏量估計為7億噸,而德國其他地方的總蘊藏量不過3億噸.這就使德國保護這一地區成為維護其安全利益的主要內容之一.法國的威脅並沒有因為法國在普法戰爭的失敗而減弱.而德國的東鄰俄國,經過1859年的農奴改革後,實力有所上升,它向東南擴張,蠶食中國一百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它的擴張本性對德國的威脅仍然是巨大的.德國東西邊界上弱小國家很少,很難獲得新的領土,而且容易造成東西兩線作戰的局勢.
統一後,促成德國工業化的第二個高潮.這個時期德國正處於工業化時期,經濟發展迅猛.到一戰前,德國經濟已是歐洲第一、世界第二了.德國工業結合高技術的發展,已經控制了大部分歐洲的工業力量.到1903年時,德國已是個潛在的霸主了.這個時期德國工業從內向型向外向型轉變,貿易額隨之大增.1913年德國佔世界貿易比重的13%,為世界第二大貿易國.德國經濟的飛速發展,要求與之匹配的是更為豐富的原料產地和更加廣闊的市場,工業化時期積儲起來的巨大工業生產力(物力、財力),本國市場已遠遠不能容納.歐洲對於德國來說,擴展空間極小,要維護並擴大其經濟安全利益,保護德國在世界經濟體系中的發展,只有把目標瞄向海外.1914年德國資本輸出高達440億,德國工業開始插足於世界市場的競爭.
隨著自身實力的不斷壯大,德國對安全利益的要求范圍也在不斷擴大.康恩的「逐步升級戰略」理論認為,利益強度的認定與一個國家的實力程度相關.當德國統一後實力與日俱增,對利益等級的認定就會升級,利益的范圍更廣,受威脅的程度更高.所以德國統一後,先是選擇了建立制約性的同盟體系來維護帝國的安全,後來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又選擇了進攻性的外交政策,爭取世界霸權.前者是謀求力量的平衡,後者是謀求支配那些反對它或是可能威脅它的國家.進行這樣兩種戰略選擇,其實質都是想通過減損他國的實力來增大自身的安全.
德國實施了「大陸政策」和「均勢外交」,其重點是削弱和孤立法國,阻止法俄接近,避免東西作戰,阻止俄向中歐和南歐發展,形成英、法、俄、奧、意在歐洲的相互制約.19世紀70年代,俾斯麥試圖進一步削弱乃至摧毀法國.俾斯麥於1874年寫道:「誰也不應抱有幻想.法國再次強大之日,就是和平結束之時.」為了防止俄法聯盟,東西作戰,1873年,德國促成締結俄國、奧匈、德國三皇協定.1887年,德俄簽訂「再保險條約」,德俄關系保持著穩定.1890年,德國政府不再續訂再保險條約,認為它已不能阻止法俄聯盟的形成.德俄關系開始公開走向惡化.德國由於爭奪海外殖民地,同英國的關系開始由冷淡走向惡化.爭取建立一個幅員遼闊的殖民帝國並在一些經濟落後的國家中奪取「勢力范圍」,已成為德國對外政策一項新的戰略任務.德國在亞洲、中近東、遠東都進行了殖民擴張.1897年,武力強佔了中國膠州灣.德國在瓜分中國的活動中扮演了急先鋒的角色.
最後,以德國為主的歐洲列強間的緊張局勢繼續惡化.國家間利益擴張空間的接近,資源稀缺與利益增長之間的矛盾是沖突成為現實,並且不斷加劇的原因.一戰終於爆發.

閱讀全文

與德國是實施什麼政策最典型的國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3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10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89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35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59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4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375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37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0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0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27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34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37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5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178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48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7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998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33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