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一次海戰德國傷亡多少

一次海戰德國傷亡多少

發布時間:2023-01-16 19:42:16

❶ 日德蘭海戰的海戰結果

炮彈命中率
德國公海艦隊第一和第三戰列艦分艦隊總共發射1904發大口徑炮彈,平均每艦119發,每門炮10.9發(攜帶量為80-90發); 戰列巡洋艦共發射1670發大口徑炮彈,平均每艦334發,每門炮37.95發(攜帶量為80-90發)。共計發射大口徑炮彈3597發,中口徑炮彈3952發,小口徑炮彈5300發,大口徑炮彈命中確認120發,平均命中率3.33%,中口徑和小口徑命中107發,平均命中率1.16%;
英國戰列艦總共發射大口徑炮彈4598發,其中有15英寸炮的1239發,平均命中率2.17%。
根據Arthur J Marder教授在《從無畏艦到斯卡帕》(牛津大學出版社,1978年版,第3卷,第199頁)指出的,德國戰艦近四分之一的大口徑命中彈集中在三艘英國裝甲巡洋艦上,包括武士(15發),防禦(7發)和黑王子(15發),她們都是在極近的距離上被命中的。前兩者只有7000碼,後者更是只有1000碼。而在德國方面統計英國戰績時,並沒有計算威斯巴登被擊中的次數,根據英國資料,至少被射擊200發以上。因此參看雙方命中率時,可以認為大致相當。
所有被擊沉艦船的中彈數目都是大約統計值,夜間混戰中的命中數目更是如此。
傷亡人數
德國公海艦隊參戰官兵總人數在45000名左右,傷亡比例6.79%,其中軍官89名,候補軍官25名,工程師14名,廚師等非戰斗人員5名,醫療官11名,准尉89名,士官572名,普通水兵2253名。沉沒:1艘戰列巡洋艦,1艘前無畏艦,4艘輕巡洋艦,5艘魚雷艇(62,300噸沉沒)。
英國大洋艦隊參戰官兵總人數在60000名左右,傷亡比例11.59%。(英國官方公布數字是6097人戰死,510人受傷,177人被俘,總共6784人,占總參戰人數的8.84%)。沉沒:3艘戰列巡洋艦,3艘裝甲巡洋艦。8艘驅逐艦(約113,300噸沉沒)。
海戰結束後,交戰雙方都宣稱自己是勝利者,以至於如何評判它成了世界海戰史上的一段著名公案。就戰術而言,德國人的確是這場海戰的勝利者,大洋艦隊向強大的英主力艦隊發起了勇猛的挑戰,希佩爾艦隊重創了貝蒂艦隊,舍爾准確的判斷和優良的航海技術,使他成攻地擺脫了占極大優勢的傑利科的追擊。
德國設計技術高於英國
海戰結果的比較可以看出英德兩國不同的設計哲學。英國建造的艦只強調的是速度和火力,而犧牲的是裝甲防護力。德國軍艦則在降低航速和武備的基礎上強調更好的防護力。德國在技術上的熟練顯然勝過英國人。他們裝有定時信管的穿甲彈穿過英國船殼爆炸,具有很大的破壞作用。英國炮彈往往碰上裝甲即炸。英國方面使用的火葯也存在著問題,其更易燃易爆。
而皇家海軍在運送彈葯時不關閉彈葯艙門,這也是一個致命的失誤。在至關重要的防火系統方面,德海軍更是優越得多。德國人在多格爾沙洲一戰後,注意到了彈葯儲藏室和彈葯輸送機也能導致彈葯庫火災,立即對這兩個部分進行了封閉改裝,海戰中炮彈在德國炮塔里爆炸,不會引起進一步的損害,防護得很好的垂直信道,防止火勢下竄到彈葯庫。而皇家海軍卻沒有注意到這個問題,至少三艘英國戰列巡洋艦的炸裂,是由於炮彈在炮塔里爆炸時,引起了下至火葯甲板的一系列炸葯的爆炸。沒有一艘德國船因這類缺陷而喪失。
同樣雙方運送發射葯包使用的容器也有區別,德國人對發射葯用金屬容器封閉運送,而英國人則僅僅用蠶絲口袋包裹。德國船的上甲板在長射程的炮戰中提供了較好的防護,魚雷在它們加固了的舷側爆炸,造成的損傷也較小。而且,德國在信號技術、測距和夜戰設備方面,也都超過英國主力艦隊。英國海軍設計師集中注意力於速度和大口徑大炮,而忽視了其它必要的改進,在這次戰斗中皇家海軍的這種缺陷是很明顯的。
1918年初,貝蒂在海軍部的一次會議上說,「現在必須認為,德國的戰列巡洋艦中隊的確比我們的優越。」
戰略與戰術勝利
英國本土艦隊噸位損失多於德國公海艦隊,但在戰斗結束後的六月二日18時的統計顯示本土艦隊仍有27艘包括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的主力艦可以隨時投入戰斗,公海艦隊方面在同一時刻只有10艘主力艦可以隨時投入應對,因此可以認為公海艦隊並未能打破本土艦隊在北海的數量優勢。
所以,這場戰役的結果比較特別:
一方面,舍爾海軍上將率領的德國公海艦隊以相對較少噸位的艦只損失擊沉了更多的英國艦只,從而取得了戰術上的勝利;
另一方面,傑利科海軍上將指揮的皇家海軍本土艦隊艦隊成功地將德國海軍封鎖在了德國港口,使得後者在戰爭後期幾乎毫無作為,從而取得了戰略上的勝利。

❷ 二戰時期諾曼底登陸,當時到底傷亡了多少人

都知道,諾曼底登陸戰是二戰後期英美聯軍在法國北部諾曼底半島進行的一次大規模登陸戰役。這次登陸戰的勝利意義重大,盟軍不僅開辟了歐洲戰場,還進一步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時間。




其實,每一場戰爭都是殘酷的,不管是哪一方戰後的損失與傷亡都是不可估量的。因此,國家之間不得輕易發生沖突,更不得輕易發生戰爭。只有這樣,才能共同維護世界和平,創造一個美好未來。


❸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傷亡情況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年8月 - 1918年11月)是一場主要發生在歐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戰。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捲入了這場戰爭。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Triple Alliance)和協約國(Triple Entente)之間的戰斗。 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Austria-Hungary)和義大利是同盟國,英國、法國、俄羅斯帝國和塞爾維亞是協約國。在1914年至1918年期間,很多在亞洲、歐洲和美洲的國家都加入了協約國。戰場主要在歐洲。值得注意的是義大利雖是同盟國,但是後來英國、法國及俄國與義大利簽訂密約,承諾給予義大利某些土地,結果義大利加入了協約國對抗同盟國。

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大約有65,000,000人參戰,10,000,000左右的人失去了生命,20,000,000左右的人受傷。

戰爭的導火索是1914年6月的薩拉熱窩事件,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1(又稱巴爾干戰線)(塞爾維亞對奧匈帝國作戰)。其中西線最慘烈,著名的戰役有馬恩河戰役,凡爾登戰役和索姆河戰役。

普法戰爭
普魯士為了統一德國並與法國爭奪歐洲大陸霸權,於是在1870年 - 1871年與法國爆發普法戰爭。這場戰爭以法國大敗,普魯士大獲全勝,建立德意志帝國告終。而普法停戰的和約極其苛刻,和約規定法國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予德國,並賠款50億法郎。結果使德法兩國結怨,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遠因。

互立陣營
普法戰爭後,普魯士首相俾斯麥擔心法國報復,因此他採取結盟政策,圍堵法國。他本來使德國與奧匈帝國及俄國結成「三帝同盟」,可是後來俄國在1878年的柏林會議上,因巴爾干半島問題,與奧匈帝國發生利益沖突。德國最終在1879年選擇了奧匈帝國作為盟友,與奧匈帝國締結秘密的德奧聯盟。此外,俾斯麥轉而與因為與法國在殖民地事務上發生沖突,在1881年爭奪北非突尼西亞失敗,而面臨孤立的義大利結盟。因此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與義大利王國三國締結「三國同盟」。

俄國得知德奧兩國簽訂了"德奧同盟"後,十分憤怒。但俾斯麥是一個老練的政治家。為了保持與俄國的良好關系,於1887年與俄國簽訂了"再保條約"。可是當俾斯麥在1890年下台後,德皇威廉二世任由條約終止。而法國方面,則在法國財務支援俄國工業化後,在1894年與俄國結盟。是為'法俄同盟'

而英國則在1904年與法國簽訂"摯誠協定"。這協定並不是軍事同盟。這是一項解決兩國有關殖民地糾紛的協定。在法國的慫恿下,英、俄雙方終於在1907年結束他們的殖民地糾紛,簽訂"英俄諒解"。同年,法國、英國和俄國因受到德國在鄂圖曼帝國的力量威脅,組成「三國協約」。

歐洲從此分為兩大陣營,因此只要有任何風吹草動,都有演變為世界大戰的可能,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是因為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被暗殺而引起的。

爭奪殖民地
20世紀初帝國主義興起。在俾斯麥時代,鑒於統一德意志帝國初立,故對殖民地的爭奪較少參與。後來,見於國內商人勢力興起,商人要求德國政府爭取海外資源和市場。威廉二世即位,俾斯麥被罷後,德皇認為德國殖民地太少,原料產地及商品市場不足,實行「世界政策」,要求重新劃分全球勢力范圍。這觸犯了老牌殖民大國--英國和法國的利益。而第一次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機,和沙皇俄國的既得利益,這亦使得兩大陣營的沖突加劇,戰爭爆發的可能性越益加大。

軍備競賽
兩大軍事集團在戰前進行了激烈的軍備競賽:英國和德國從1905年起爭造無畏艦,到戰前的1913年,德國常備軍擴充至87萬,法國達80萬,沙俄也准備增加到230萬。

爭奪摩洛哥
德法兩國為了爭奪在摩洛哥的利益,引發了兩次摩洛哥危機。
第一次摩洛哥危機
1905年3月31日,德皇威廉二世出訪摩洛哥南部重要港口丹吉爾時宣稱將會保護摩洛哥的獨立及其領土的完整,使其與欲在摩洛哥擴張的法國關系變得緊張,這就是第一次摩洛哥危機 。1906年1月16日,歐洲列強在阿爾赫西拉斯(或稱為阿爾及西勒)舉行會議,達成了《阿爾赫西拉斯決議》,決議承認摩洛哥的獨立,但是由法國和西班牙兩國負責摩洛哥的警務。法國控制摩洛哥的海關及警察.

第二次摩洛哥危機
1911年5月21日,摩洛哥發生反蘇丹的部落起義,法國借機派兵攻佔其首都非斯。德國則要求法國割讓部分法屬非洲作為補償,並於該年7月1日,以保護本國商人為借口,出動炮艦「豹」號駛至摩洛哥的港口阿加迪爾,戰爭一觸即發,這次行動被史家稱為「豹的跳躍」。英國因懼怕德國挑戰其海上霸權,因此支持法國,態度強硬。德國被迫退讓,與法國在該年11月4日達成協議,以一部分法屬剛果為代價,德國承認摩洛哥為法國保護國。1912年3月,法、摩兩國簽訂《非斯條約》,摩洛哥正式淪為法國的保護國。

德國與英、法兩國在這兩次摩洛哥危機里結怨更深,而德皇更揚言不會再退讓,這使戰爭危機益大。

歐洲火葯庫—巴爾干
巴爾干半島向來都被稱為歐洲火葯庫,當時巴爾干半島各國為了各自的利益而發生了兩次巴爾干戰爭,並使得奧匈帝國和俄國的沖突加深,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埋下伏線。波斯尼亞事件
1908年10月6日,奧國以保護僑民為理由派兵吞並了原由其託管的波斯尼亞和克塞哥維亞,這激起了想獲得這兩地(因有較多塞爾維亞人)的塞爾維亞的強烈反奧情緒。因為塞爾維亞作為斯拉夫國家的'二哥'('一哥'之名由俄羅斯擁有),極度渴望統治全巴爾干半島的斯拉夫人.但奧地利的出兵令其希望幻滅,因而反對此行動。

第一次巴爾干戰爭
1912年3月13日,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希臘與蒙特尼格羅組成巴爾干同盟,聯合攻打鄂圖曼土耳其。10月18日,巴爾干同盟與鄂圖曼土耳其爆發第一次巴爾干戰爭。結果鄂圖曼土耳其大敗,1913年5月30日與巴爾干同盟簽訂《倫敦條約》,宣布放棄除君士坦丁堡外所有在巴爾干半島的領地;保加利亞則取得馬其頓;塞爾維亞因為得不到阿得里亞海的出海口而感到不滿,因此巴爾干同盟出現分裂。
第二次巴爾干戰爭
1913年6月1日,塞爾維亞與希臘結盟,預備進攻保加利亞,羅馬尼亞於其後亦加入塞希同盟。6月29日,第二次巴爾干戰爭爆發,鄂圖曼土耳其亦對保加利亞宣戰。結果保加利亞大敗,8月10日與各參戰國簽訂《布加勒斯特條約》,多布羅查北部由羅馬尼亞取得;馬其頓則被分成三部分,其中瓦爾達爾·馬其頓劃歸塞爾維亞,皮林·馬其頓劃歸保加利亞;愛琴·馬其頓劃歸希臘。這引來了奧匈帝國的不滿,因為塞爾維亞在這兩次巴爾干戰爭里獲得的利益太大,威脅其在巴爾干半島的地位,而俄國則藉由塞爾維亞插手巴爾干半島事務,結果與奧匈帝國的沖突加深,使得大戰一觸即發。

薩拉熱窩刺殺事件
1914年6月28日上午9時正,塞爾維亞青年普林西普(當時僅19歲)在薩拉熱窩刺殺主張吞並塞爾維亞的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這一事件被稱為薩拉熱窩事件,被認為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23/7奧國在獲得德國無條件支持下向塞爾維亞發最後通碟,包括拘捕兇手、鎮壓反奧活動和罷免反奧官員等,塞國除涉及內政項目外悉數同意。不過,奧國依然將行動升級。與此同時,德國知悉俄國的軍事動員,德皇要求俄國停止並迅速備戰。鑒於各國的強硬外交和對國家軍事力量的自驕,戰爭已無可避免。

戰事爆發
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7月30日俄國動員,出兵援助塞爾維亞。8月1日,德國向俄國宣戰,接著在3日,向法國宣戰。8月4日,德國入侵保持中立的比利時;同日,英國考慮到比利時對自己國土安全的重要性,和早前為了確保比利時的中立,而在1839年簽署的倫敦條約,於是向德國宣戰。8月6日,奧匈帝國向俄國宣戰。8月12日,英國向奧匈帝國宣戰。

西面戰線
施里芬計劃
在戰爭爆發之前幾年,德國總參謀長阿爾弗雷德·馮·施里芬已制定了以速戰速決為主要特徵的施里芬計劃:先利用德國發達的鐵路網,集中優勢兵力在六星期內打敗法國,然後將部隊調往東線進攻沙俄。與此相對應,法國也制訂了以兩個集團軍齊頭並進,一舉收復普法戰爭後被割讓給德國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兩省的17號計劃。但戰事的發展卻出乎這些軍事家意料,使得這兩個計劃皆不可行。
德軍進攻
1914年8月2日,德軍出兵中立國盧森堡,以取得盧森堡的鐵路網。8月3日,德軍對比利時不宣而戰。至8月9日,德軍成功攻佔比利時全境,並在驅逐在比利時境內的法軍回法國境內。8月21日,德軍分兵五路攻向法國北部,法軍失守,被逼後撤。9月3日,德軍已進逼巴黎,法國政府被逼撤退至波爾多。9月5日 - 9月12日,德軍與英法聯軍在巴黎近郊瑪恩河棗凡爾登一線爆發馬恩河戰役,結果兩敗俱傷,德軍只得轉入戰略防禦,固守安納河一線,戰斗開變演變為陣地戰。接著,雙方爆發了奔向海邊的運動戰,結果英法聯軍被大敗。德軍成功奪取法國東北部的廣闊領土,但始終不能截斷英法兩國的運輸線。隨後雙方再爆發佛蘭德會戰,但雙方均無重大成果,結果戰事進入膠著對峙狀態。
戰事僵持
1915年春,英法聯軍趁德軍主力集中在東面戰線,發動了香巴尼和阿杜瓦兩輪攻勢。但因為沿用舊戰術,而且欠缺強大火力掩護,結果被德軍成功抵擋,己方反而傷亡慘重。該年4月德軍反擊,並首次使用毒氣,使雙方的損失更為慘重。結果1915年的西面戰線,英法聯軍死傷百萬人,德軍亦死傷 61萬人,但戰事仍然膠著。

1916年2月,東面戰線的壓力稍為降低,德軍主力再次移師西線,與法軍爆發凡爾登會戰。結果在激戰7個多月後,德軍仍不能攻取凡爾登。而英法聯軍為了制衡德軍,在該年7月初向索姆河一線與德軍爆發索姆河戰役,戰況更為慘烈。英軍雖然在這場戰爭里首次使用坦克,但雙方在傷亡共約 120萬人後,戰事仍未有重大突破,並持續至該年11月,西線再次變為膠著對峙狀態,不過協約國開始掌握戰爭的主動權。

美國參戰
1917年2月24日,美國駐英大使佩奇收到齊默曼電報,稱如果墨西哥對美國宣戰,德國將協助把美國西南部還給墨西哥,於是美國以此為借口,在 該年4月6日向德國宣戰。1917年4月,法軍於西線開展春季攻勢,與德軍在蘭斯和蘇瓦松之間進行會戰,歷時共一個月,但法軍在傷亡10萬人後卻仍未有進展,引起了法國士兵的騷動。戰事再度膠著,而法軍因內部騷動,無力防禦,只得由英軍負責西線防禦。在該年下半年,美國提供的裝備到達歐洲,英軍於是再在西線猛攻,但在損失100多萬人後,仍無法改變戰事的膠著狀態。

最後進攻
1918年,東面戰線因俄國發生十月革命並退出戰爭而結束,德軍立即集中於西線,意圖在美軍到達歐洲之前,於1918年夏季打敗英法兩國,以扭轉局勢。1918年3月 - 7月,德軍接連於西線發動5次大規模的攻勢,頭兩次攻勢在損兵14萬後仍無所獲。而美軍則已到達歐洲,使協約國兵力大增。該年5月底,德軍發動第三次攻勢,這次成功突破法軍的防線進逼至距巴黎僅37公里之地,但並不能殲滅英法聯軍的主力,而已方則損失13萬人。在6月9日 - 6月13日這5天,德軍發動第四次攻勢,企圖將德軍在亞眠和馬恩河的兩個突出點接連起來,以集中兵力攻擊巴黎,但並未能成功。7月15日,德軍死心不惜,發動第五次攻勢,但在損失15個師後,因無所獲,己方軍力反而消耗殆盡,只得撤退至興登堡防線,從此只能作消極防禦。

東面戰線
俄國動員
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因為德國向其開出「空白支票」,因此信心大增,與塞爾維亞斷交並對其宣戰。俄國則宣布全國總動員,以支持塞爾維亞,這引起德國的不滿。8月1日,德國以俄國拒絕停止全國總動員為借口向俄國宣戰,並同時在西線進侵比利時。8月4日,英國因比利時為其自身安全的關鍵,因此對德宣戰。8月6日,奧匈帝國向俄國宣戰。
德俄交戰
俄軍乘德軍在開戰之初,集中兵力在西線之際,在東線向德軍發起進攻。8月下旬,俄軍進入東普魯士,並逼向德國的心臟地帶,德軍被逼從西線線調兵回援。德國援軍行動迅速,很快便抵達東線,並於科穆辛森林附近消滅數萬名俄軍,使得東線戰局發展受到德國控制。9月11日,俄國的第一集團軍再度被擊敗,德軍進逼至俄國境內,俄軍損失共25萬餘人。在南線方面,俄軍開始時在加里西亞和布柯維納屢次擊敗奧匈帝國的軍隊,但德國隨後對奧匈帝國提供支援,結果到12月中旬,東線戰事亦進入膠著狀態。

1915年,德軍因為西線的馬恩河會戰失敗,決定先集中兵力擊潰俄國,逼使俄國停戰,從而結束東線戰事,並且避免繼續陷入兩線作戰的困局,東線於是變成主要戰場。1915年5月,德奧聯軍以18個師和2000餘門大炮,分兵兩路進擊俄軍,並計劃將俄軍逼至「波蘭口袋」內殲滅。雙方交戰8個多月,德軍攻佔普熱米什爾、萊姆堡、伊凡哥羅德、華沙、布列斯特、維爾諾及里加,並逼使俄軍撤退至從里加灣到德涅斯特河一線,俄軍共損失170多萬人。德軍雖然大勝,但已方損失亦極大,而且並未消滅俄軍主力,結果逼不到俄國投降。

土耳其參戰
德國為了牽制俄國,於是答應向鄂圖曼土耳其提供一億法郎的貸款,以換取其參戰。於是土耳其於1914年10月29日正式參戰。並與俄國在高加索發生戰斗。俄軍初時作戰不利,但於1915年1月發動反攻,土耳其的第九集團軍被殲滅,共損失約7萬多人。

義大利轉投協約國
1915年5月,義大利因為英法答應在戰後分得阜姆和達爾馬西亞,於是投向協約國一方,對同盟國宣戰。義軍雖然實力較弱,交戰初期即損失近30萬人,但卻成功拖住了奧匈帝國40個師的兵力,緩減了俄法的壓力。1915年9月,保加利亞加入同盟國,並出兵30萬,配合德奧聯軍攻擊塞爾維亞,結果同盟國很快便佔領塞爾維亞全境,塞爾維亞政府及軍隊被逼撤退至希臘的科孚島。

俄軍反擊
1916年春,俄國調集3個方面軍共200萬人向德奧聯軍發動反攻,在激戰一輪後,雙方各損失百萬兵力,但俄軍兵力較多,因此逼退德奧聯軍,並乘勝攻進加里西亞東部地區。羅馬尼亞亦於該年8月向同盟國宣戰。德奧聯軍於是決定攻取羅馬尼亞,以奪取石油和糧食補給。結果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很快便失陷,德奧軍隊佔領大部份羅馬尼亞國土。

進攻君士坦丁堡
如欲得知詳情,請參看加里波利之戰。

協約國軍隊為了解除俄國在高加索被鄂圖曼土耳其牽制的困局,於是決定聯合進攻鄂圖曼土耳其的首都君士坦丁堡。1915年初,加里波利之戰爆發。協約國先後有50萬士兵遠渡重洋來到加里波利半島。在靠近十一個月的戰斗後,共約131,000人死亡, 262,000人受傷,結果被逼撤退。這場戰役是一戰中最著名的戰役之一,也是當時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陸作戰。

十月革命
俄國本身為農奴制的經濟體系,經不起東線持續的戰事,結果其國內經濟崩潰,工廠倒閉,失業率驟增,軍火補給極度困難,士兵極度厭戰。1916年冬,俄國內部各種矛盾加劇,首都莫斯科的罷工人數更達至百萬人以上,結果在1917年3月(儒略歷2月)「二月革命」爆發,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但新組成的克倫斯基臨時政府仍然繼續戰爭,但又再被德奧聯軍擊敗。結果俄國工人及農民忍受不了,在1917年11月(儒略歷10月),由布爾什維克領袖列寧領導了一場武裝起義,推翻了臨時政府之資本主義政權,建立了蘇維埃政府和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史稱「十月革命」。列寧其後與德國簽署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 ,並宣布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

盟國敗陣
雖然俄國退出戰爭,但德國的各盟國 - 鄂圖曼土耳其、保加利亞及奧匈帝國卻因持續作戰,致使經濟崩潰,國內各民族發生起義,結果無力再戰,相繼向協約國投降。最後德國內部亦發生政變,並向協約國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海上戰爭
雖然英德兩國在戰前爭建無畏艦,但在整次第一次世界大戰卻只有一次大規模的艦隊主力決戰,就是日德蘭海戰。這場戰役的結果比較特別:一方面,舍爾海軍上將率領的德國大洋艦隊以相對較少噸位的艦只損失擊沉了更多的英國艦只,從而取得了戰術上的勝利;另一方面,傑利科海軍上將指揮的英國主力艦隊成功地將德國海軍封鎖在了德國港口,使得後者在戰爭後期幾乎毫無作為,從而取得了戰略上的勝利。

而另一方面,在戰爭初期,德國主要依靠潛艇戰阻止他國對英國的物資援助,但因為美國抗議而一度中止。但當英德軍情勢越來越差,國內的經濟亦日趨惡化時,德國在1917年1月決定恢復無限制潛艇戰,即凡是在英國水域的船隻,不論是敵方或是中立國的,都有可能被德國潛艇擊沈,這大大影響了美國商船的航行,而且亦有美國商船被擊沉的紀錄,因此德美關系惡化,美國開始有對德宣戰意欲,在齊默曼電報事件後,美國正式對德宣戰。結果德國的無限制潛艇戰反而招致了最強大的敵人 - 美國的參戰。

世界大戰
日本出兵
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里投向協約國,向德國宣戰,以獲得德國在中國的山東的權益,並出兵佔領青島。日本的這種舉動結果引起了中國民眾的不滿,並於其後導致了五四運動的發生。

諸國參戰
在美國參戰後,拉丁美洲諸國亦跟隨美國向同盟國宣戰,結果使這場戰爭的范圍再度擴大。但這些國家大多在名義上參戰,並未實際投入戰爭。

中國參戰
中國2當時為段祺瑞統治下的北洋政府,北洋政府為了獲取利益,於是便投向較有利的一方 - 協約國,對同盟國宣戰。

大戰結束
德國變天
主條目:德國革命 1918年8月 - 9月,德軍再損失15萬人、大炮2000餘門及機槍13000餘挺。不斷傳來的軍事失敗的消息使德國國內的矛盾加劇。9月,興登堡建議在德國議會提出要「結束戰爭」。但德軍的最高統帥部卻仍死心不息,意圖用剩餘的海軍艦只與英國海軍進行最後決戰。結果德國水兵因不願送死,在基爾港發生起義,並迅速蔓延到整個海軍及全國。11月9日,德國首都柏林亦發生革命,德皇威廉二世只得宣布退位,並逃至荷蘭。11月11日,德軍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巴黎和會
戰後各國於巴黎召開和議,稱為「巴黎和平會議」(簡稱巴黎和會)。會議的重大決定由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Woodrew Wilson)、英國首相勞萊喬治(David Lloyd George)和法國總理克里孟梭(Georges Clemenceau)主持。雖然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主張寬大對待德國,但法國卻因為復仇心作崇,主張嚴懲德國。因此,諸國與德簽訂的議和條約 - 《凡爾賽和約》,因應法國的要求而加入了極其苛刻的條款,向德國強加了巨大的割地賠款及限制軍備條款。但同時間,並未向德皇威廉二世、興登堡元帥、魯登道夫將軍等戰犯施以應有的懲處。結果為德國在20年後挑起規模更大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埋下了禍根。

其他和約
戰勝國與其他戰敗國亦分別簽署了條件苛刻的和約,戰勝國與奧匈帝國的奧地利部份簽署《聖日耳曼條約》,奧匈帝國被劃分為多個民族國家;與保加利亞簽署《訥依條約》,保加利亞失去愛琴海出海口,並須賠款4億4500萬美元;與匈牙利簽署《特里亞農條約》,匈牙利領土大幅減少;與鄂圖曼土耳其簽署《色佛爾條約》 ,徹底瓜分鄂圖曼土耳其的領土,鄂圖曼土耳其只剩下安那托利亞的部份。

以《凡爾賽和約》及其他各個和約所構成的戰後歐洲及國際關系的新體系,就是所謂的凡爾賽體系,對戰後歐洲及國際關系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

影響
民族國家
戰爭給人類帶來了重大損失,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沙皇俄國、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等四大帝國覆滅。而巴爾干半島與中東地區的民族國家則隨之而起,如南斯拉夫、匈牙利及伊拉克3等

英國削弱
原來為世界金融中心及世界霸主的英國,在戰後雖然領土有所增加,但其對領土的控制力卻因戰爭的巨大傷亡與物資損失而大大削減,而其經濟亦因戰爭以大受影響,出現嚴重衰退,從此其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讓給了美國。

共產革命
大戰期間,俄國發生共產革命,使世界上出現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從此共產主義便開始在世界各國散布,世界各地相繼建立共產政黨或政權,直至冷戰結束,這情況才有所改變。

美日興起
這場大戰削弱了英、法、意;美國成為世界頭號經濟強國,世界金融中心也由倫敦轉移到紐約;日本也由債務國變成債權國,並侵佔了原屬德國勢力范圍的中國膠州灣及山東半島。

德國復仇
《凡爾賽條約》將發動戰爭的責任全部推給了德國,從而對德國實行條件極為嚴厲的經濟與軍事制裁,德國失去了13%的國土和12%的人口,德國被解除武裝,德國的陸軍被控制在10萬人以下,不準擁有空軍。德國雖然在一戰中最後戰敗,但德國的元氣並未受到過大的傷害,工業體系依然保存完整,而且德國本土並未受到戰火的波及,而且《凡爾賽條約》過多考慮戰勝國的利益分配,完全沒有考慮戰敗國自身的利益,加上條約的空前苛刻性和掠奪本質,使得德國國民對強加給他們的條約有極強的抵觸和反感情緒,引發了德國民眾強烈的民族復仇主義情緒。驕傲的日爾曼民族為了擺脫《凡爾賽條約》的桎梏,各派政治勢力、各種政治思想在德國你爭我奪,顯得尤為激烈,這為德國成為一次新的大戰提供了條件。結果德國在希特勒的納粹黨的領導下,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五四運動
凡爾塞和約條約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的做法成為中國五四運動的導火線。1919年5月4日中國北京的青年學生及廣大群眾、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階層廣泛參與了一次示威遊行、請願、罷課、罷工、暴力對抗政府等多形式的愛國運動,而起因正是巴黎和會中,列強肆意踐踏中國主權把原來德國的山東權益轉讓給日本,即山東問題。它和較早興起的新文化運動一並成為中國歷史上一次規模龐大影響深遠的政治思想文化運動,對中國近代迄今之政治、社會、文化、思想影響甚巨。

軍人待遇
美國的一戰軍人領到每人每日1美元為薪金,另加25分為每日在美國國外消費。後來由於1930年代的大蕭條,退伍軍人、其家屬與其他有關團體向美國政府要求即時索取戰時服務的酬勞金額不果而導致1932年美國軍方介入的流血酬恤金進軍事件。

國際聯盟
鑒於第一次界大戰的傷亡與物資損失巨大,英法等戰勝國於是發起了一個用以減少武器數目、平息國際糾紛及維持民眾的生活水平的組織,是為國際聯盟(League of Nations,簡稱國聯)。然而,國聯卻不能有效阻止法西斯的侵略行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被聯合國取代。

協約國士兵的陣亡: 5,497,600
比利時: 13,700
英國: 908,000
澳大利亞: 60,000
加拿大: 55,000
印度: 25,000
紐西蘭: 16,000
南非: 7,000
聯合王國: 715,000
法國: 1,240,000
法國殖民地: 114,000
希臘: 5,000
義大利: 650,000
日本: 300
黑山: 30,000
羅馬尼亞: 336,000
俄羅斯帝國: 1,700,000
塞爾維亞: 450,000
美國: 50,600

同盟國士兵的陣亡: 3,382,500
奧匈帝國: 1,200,000
保加利亞:87500
德意志帝國: 1,770,000
奧斯曼帝國: 325,000

平民被殺: 6,493,000
奧匈帝國: 300,000
比利時: 30,000
英國: 31,000
保加利亞: 275,000
法國: 40,000
德意志帝國: 760,000
希臘: 132,000
羅馬尼亞: 275,000
俄羅斯: 3,100,000
塞爾維亞: 650,000
奧斯曼帝國: 1,000,000

❹ 丹麥海峽海戰詳細資料大全

丹麥海峽海戰(Battle of the Denmark Strait,1941年5月24日)是一場發生於丹麥海峽、在英國和納粹德國之間爆發的一場海戰。在這場海戰中,皇家海軍調集了1艘戰列艦及1艘戰列巡洋艦,以攔截試圖突入大西洋的1艘德國戰列艦及1艘重巡洋艦。在隨後的戰斗中,英國方面損失慘重——其戰列巡洋艦胡德被擊沉,戰列艦威爾斯親王遭重創,而德國則僅有1艘戰列艦俾斯麥受了輕傷。但是遭重創的威爾斯親王號仍然擊破了俾斯麥號的燃料艙使其作戰失敗並在撤退途中留下油跡。

基本介紹

背景,前哨戰,丹麥海峽海戰,接敵,戰斗開始,德國還擊,胡德號毀滅,親王號退卻,尾聲,

背景

1941年5月18日,德國海軍發動了代號「萊茵演習」的作戰行動,出動俾斯麥號戰列艦和歐根親王號重巡洋艦,由盧金斯海軍上將指揮,從挪威出發,意圖通過丹麥海峽進入大西洋打擊英國海上交通線。 與此同時,英國方面派出了由海軍中將霍蘭指揮的胡德號戰列巡洋艦和威爾斯親王號戰列艦,以及重巡洋艦諾福克號和薩福克號前往攔截。22日晚英國本土艦隊也從斯卡帕灣啟程。 1941年5月21日晚,德國艦隊向丹麥海峽進發。23日上午,德國艦隊開始進入丹麥海峽。英德雙方在丹麥海峽即將發生接觸,並進而演變為一次主力艦交戰——丹麥海峽海戰。

前哨戰

1941年5月23日,星期五(前哨戰) 11點15分 ,俾斯麥號和歐根親王號除了防空系統外,其餘單位全部進入最高戰備狀態。 18點11分 ,德國艦隊發現敵艦。 18點22分 ,敵艦被證明是冰山,警報解除。(此時能見度在4000-5000米左右) 19點00分 ,能見度轉好,視野開闊,德國艦隊左舷遠方有霧。 19點22分 ,德國艦隊右舷發現敵重巡洋艦(事實上是英國重巡洋艦薩福克號,而她也正確判斷出德國軍艦的艦型並發出了電報),距離13000米。不過敵艦很快消失在霧中,德國人無法射擊。 20點44分 ,德國艦隊發現敵重巡洋艦(事實上是英國重巡洋艦諾福克號,其後與薩福克號在左右兩側跟蹤德國艦隊,但他們在午夜與德國艦隊一度失去接觸,也使得胡德號兩艦次日面對T字打擊)接近並向歐根親王號射擊,俾斯麥號對敵重巡洋艦進行5次齊射,其中3次形成跨射,敵重巡洋艦釋放煙幕逃逸。但其間一次齊射沖擊破壞了前部搜尋雷達,所以俾斯麥號命令歐根親王號領隊(這對於次日的戰斗影響很大)。 20點46分 ,歐根親王號報告發現敵英王喬治五世號戰列艦,方位在左舷後方保持距離(德國人在戰斗中一直認為是英王喬治五世號,以為威爾斯親王號還未完工)。 22點00分 ,俾斯麥號轉向薩福克號,後者逃逸保持距離。 23點53分 ,德國北方司令部電報:現今未查明敵艦隊的行動部署,應認為突破丹麥海峽已經成功。

丹麥海峽海戰

1941年5月24日,星期六(丹麥海峽海戰) 00點08分 ,德國艦隊加速至30節。 00點13分 ,大雪,能見度惡化。 00點21分 ,德國艦隊減速至27節(返回至加速前的速度)。 02點28分 ,德國艦隊警報:敵艦接近。俾斯麥號的儀器故障,歐根親王號接管雷達測距工作。 03點58分 ,德國艦隊警報解除。

接敵

05點37分 ,德國艦隊左舷發現新敵艦,可能是1艘輕巡洋艦(判斷錯誤)。 05點43分 ,德國艦隊左舷發現另一艘新敵艦(這是胡德號)。 05點47分 ,德國艦隊警報(剛開始德國人對於英國艦隊的艦型判斷困難,以為是兩艘重巡洋艦,歐根親王號的第一槍炮官Paulus Jasper一開始的選擇是20.3cm高爆彈)。德國艦隊航向220度,英國艦隊航向280度,英國艦隊與德國艦隊呈銳角,形成不利於英國艦隊的T字。 05點49分 ,英國艦隊指揮官霍蘭中將命令胡德號和威爾斯親王號都瞄準德國艦隊領隊軍艦,但威爾斯親王號根據自己的觀察決定瞄準尾艦。英國艦隊右舷轉向20度至300度方向。這是為了縮短雙方的距離。 05點52分 ,霍蘭中將確認德國艦隊尾艦是俾斯麥號,更改命令,要求艦隊瞄準尾艦,但只有威爾斯親王號在第一輪齊射前及時執行了,胡德號不執行的原因不清楚(但也有說法認為是在兩輪齊射過後,霍蘭才改變了命令,而胡德號卻沒有執行)。

戰斗開始

05點52分 ,英國艦隊第一輪齊射,距離23000+米,其中威爾斯親王號比胡德號開火晚大約30秒。 胡德號第一輪齊射為前部A、B炮塔共4門炮,瞄準歐根親王號,無一命中,彈著情況不明。 威爾斯親王號第一輪齊射為前部A、B炮塔共6門炮,瞄準俾斯麥號,無一命中,彈著位於俾斯麥號右舷遠處。其後A炮塔編號為1的炮因故障退出戰斗。 05點53分 ,英國艦隊齊射,距離23000-米。 胡德號第二輪齊射為前部A、B炮塔共4門炮,瞄準歐根親王號,無一命中,彈著情況不明。 威爾斯親王號第二輪齊射為前部A、B炮塔共5門炮,瞄準俾斯麥號,無一命中,彈著位於俾斯麥號右舷遠處。 德國人觀察到英軍彈著。俾斯麥號上的第四槍炮官Müllenheim-Rechberg接到盧金斯上將的命令,密切關注尾隨的英國重巡洋艦是否也會加入戰斗(英國兩艘重巡洋艦離德國艦隊有25000米到30000米的距離)。俾斯麥號的第一槍炮官施奈德向艦長林德曼請求開火,未獲答復。 05點54分 ,英國艦隊齊射,距離22000米。霍蘭中將命令艦隊左舷轉向20度至280度方向。這次轉向完成使得後部的炮塔也可以投入戰斗,但英國艦隊暫時還只是依靠前部炮塔射擊。 胡德號第三輪齊射為前部A、B炮塔共4門炮,瞄準歐根親王號,無一命中,彈著情況不明。 威爾斯親王號第三輪齊射為前部A、B炮塔共5門炮,瞄準俾斯麥號,無一命中,彈著位於俾斯麥號右舷遠處。 威爾斯親王號第四輪齊射為前部A、B炮塔共5門炮,瞄準俾斯麥號,無一命中,彈著位於俾斯麥號右舷遠處。 歐根親王號的第一槍炮官Paulus Jasper完成測距工作,做好准備等待開火命令。俾斯麥號的第一槍炮官施奈德第二次向艦長林德曼請求開火(艦長林德曼也向盧金斯上將請戰:「Ich lasse mir (doch) nicht mein Schiff unter meinem Arsch wegschiessen! Feuer eroeffnen!」「I will not let them to shoot my ship from under my ass! Open fire!)。盧金斯上將從戰斗開始便有猶豫,因為他希望能夠避免戰斗,但英國艦隊的逼近使得他的希望落空了。

德國還擊

05點55分 ,俾斯麥號打出旗語:Jot Dora!(准許開火命令)歐根親王號首先還擊,俾斯麥號也緊跟著開火。 俾斯麥號第一輪齊射為前後部A、B、C、D炮塔共8門炮(採取半齊射,以A、B為一組,C、D為另一組打出齊射),距離22000米,瞄準胡德號,無一命中,彈著位於胡德號右舷前方,非常接近。 歐根親王號第一輪齊射為前後部炮塔A、B、C、D共8門炮(半齊射),距離20000米,瞄準胡德號,無一命中,彈著位於胡德號左舷遠處。 英國艦隊齊射,距離20000米。 胡德號第四輪齊射為前部A、B炮塔共4門炮,瞄準歐根親王號,無一命中,彈著情況不明。 威爾斯親王號第五輪齊射為前部A、B炮塔共5門炮,瞄準俾斯麥號,無一命中,彈著位於俾斯麥號右舷近處。其後A炮塔的一門炮因故障退出戰斗。 威爾斯親王號第六輪齊射為前部A、B炮塔共4門炮,瞄準俾斯麥號,命中俾斯麥號一彈。 05點56分 ,德國艦隊齊射。俾斯麥號左舷前部被命中一彈,造成油料泄漏、海水灌入。 俾斯麥號第二輪齊射為前後部A、B、C、D炮塔共8門炮(半齊射),距離20000米,瞄準胡德號,無一命中,彈著位於胡德號與威爾斯親王號之間。 歐根親王號第二輪齊射為前後部炮塔A、B、C、D共8門炮(半齊射),距離19000米,瞄準胡德號,其中第二次半齊射命中胡德號一彈。 歐根親王號第三輪齊射為前後部炮塔A、B、C、D共8門炮(半齊射),距離18000米,瞄準胡德號,無一命中,彈著情況不明。 英國艦隊齊射,距離18000+米。胡德號中後部甲板被命中一彈,起火並引起防空彈葯爆炸。火勢有利於德軍校正彈著。 胡德號第五輪齊射為前部A、B炮塔共4門炮,瞄準歐根親王號,無一命中,彈著情況不明。 胡德號第六輪齊射為前部A、B炮塔共4門炮,瞄準歐根親王號,無一命中,彈著情況不明。 威爾斯親王號第七輪齊射為前部A、B炮塔共4門炮,瞄準俾斯麥號,無一命中,彈著離俾斯麥號右舷非常近。 威爾斯親王號第八輪齊射為前部A、B炮塔共4門炮,瞄準俾斯麥號,無一命中,彈著位於俾斯麥號右舷近處。 05點57分 ,德國艦隊齊射。俾斯麥號左舷的6門副炮加入戰斗,瞄準威爾斯親王號開火。 俾斯麥號第三輪齊射為前後部A、B、C、D炮塔共8門炮(半齊射),距離18500米,瞄準胡德號,命中胡德號一彈。 歐根親王號第四輪齊射為前後部炮塔A、B、C、D共8門炮(半齊射),距離17000米,瞄準胡德號,彈著情況不明。 歐根親王號第五輪齊射為前後部炮塔A、B、C、D共8門炮(半齊射),距離17000米,瞄準胡德號,彈著情況不明。 其上歐根親王號的兩次齊射中的某一發,於05點58分命中胡德號(關於這一輪俾斯麥號和歐根親王號誰先命中胡德號有爭議)。 英國艦隊齊射,距離16500米。威爾斯親王號右舷的8門副炮加入戰斗,瞄準俾斯麥號開火。同時有資料表明自第九輪齊射開始,威爾斯親王號的後部炮塔加入戰斗,但情況不明,下面只描述前部炮塔的使用情況。胡德號的中央火控室被命中一彈,大部分人員被殺傷。 胡德號第七輪齊射為前部A、B炮塔共4門炮,瞄準歐根親王號,無一命中,彈著情況不明。 威爾斯親王號第九輪齊射為前部A、B炮塔共4門炮,瞄準俾斯麥號,命中俾斯麥號一彈。 05點58分 ,德國艦隊齊射。俾斯麥號左舷中前部水線下被命中一彈,造成油料泄漏、海水灌入,發電機和發動機受損。盧金斯上將命令歐根親王號轉移射擊目標,瞄準威爾斯親王號。 俾斯麥號第四輪齊射為前後部A、B、C、D炮塔共8門炮(半齊射或全齊射),距離17000米,瞄準胡德號,無一命中,彈著位於胡德號右舷方向。 歐根親王號第六輪齊射為前後部炮塔A、B、C、D共8門炮(半齊射),距離16000米,瞄準胡德號,無一命中,彈著情況不明。 歐根親王號第七輪齊射為前後部炮塔A、B、C、D共8門炮(半齊射),距離17000米,瞄準威爾斯親王號,無一命中,彈著情況不明。 英國艦隊齊射,距離15500米。胡德號的中前部主塔旁被命中一彈,炮彈造成起火,以及約200人的傷亡。英國皇家空軍一架桑德蘭式水上飛機飛臨戰斗區域。 胡德號第八輪齊射為前部A、B炮塔共4門炮,瞄準歐根親王號,無一命中,彈著情況不明。 胡德號第九輪齊射為前部A、B炮塔共4門炮,瞄準歐根親王號,無一命中,彈著情況不明。 威爾斯親王號第十輪齊射為前部A、B炮塔共4門炮,瞄準俾斯麥號,無一命中,彈著位於俾斯麥號左舷近處。 威爾斯親王號第十一輪齊射為前部A、B炮塔共4門炮,瞄準俾斯麥號,無一命中,彈著離俾斯麥號左舷非常近。其後A炮塔的一門炮因故障退出戰斗。

胡德號毀滅

05點59分 ,德國艦隊齊射。 俾斯麥號第五輪齊射為前後部A、B、C、D炮塔共8門炮(半齊射或全齊射),距離15500米,瞄準胡德號,命中胡德號一彈(此次命中造成胡德號沉沒)。 歐根親王號第八輪齊射為前後部炮塔A、B、C、D共8門炮(半齊射),距離16500米,瞄準威爾斯親王號,無一命中,彈著情況不明。 歐根親王號第九輪齊射為前後部炮塔A、B、C、D共8門炮(半齊射),距離16000米,瞄準威爾斯親王號,無一命中,彈著情況不明。 英國艦隊齊射,距離15500米。霍蘭中將命令艦隊左舷轉向20度至260度方向。 胡德號第十輪齊射為前後部A、B、X、Y炮塔共8門炮,瞄準歐根親王號,無一命中,彈著情況不明。 威爾斯親王號第十二輪齊射為前部A、B炮塔共3門炮,瞄準俾斯麥號,無一命中,彈著位於俾斯麥號左舷近處。 威爾斯親王號第十三輪齊射為前部A、B炮塔共3門炮,瞄準俾斯麥號,命中俾斯麥號一彈。 06點00分 ,德國艦隊齊射。俾斯麥號左舷中部上層被命中一彈,飛機彈射系統受損,炮彈從右舷穿出,沒有爆炸。 俾斯麥號第六輪齊射為前後部A、B、C、D炮塔共8門炮(半齊射或全齊射),距離15000米,瞄準胡德號,無一命中,彈著在胡德號沉沒前行進的航線上。 歐根親王號第十輪齊射為前後部炮塔A、B、C、D共8門炮(半齊射),距離15000米,瞄準威爾斯親王號,無一命中,彈著情況不明。 歐根親王號第十一輪齊射為前後部炮塔A、B、C、D共8門炮(半齊射),距離14000米,瞄準威爾斯親王號,無一命中,彈著情況不明。 英國艦隊齊射,距離13500-15000米。胡德號的中後部主桅附近被命中一彈,但也可能命中的是舷側裝甲。炮彈穿透甲板裝甲,引發4英寸高射炮彈葯艙的爆炸,進而引發後部主炮的彈葯艙爆炸,導致船體向左舷急劇傾斜並斷為前後兩部分,迅速下沉,1418名船員中只有3人倖存。英國皇家空軍的桑德蘭式水上飛機遭到俾斯麥號防空火力的射擊躲入雲層。 胡德號第十一輪齊射為前部A、B炮塔共4門炮,正在沉沒時發射,但可能是故障也可能只是發生爆炸,無一命中,彈著情況不明。 威爾斯親王號第十四輪齊射為前部A、B炮塔共3門炮,瞄準俾斯麥號,無一命中,彈著位於俾斯麥號右舷近處。 威爾斯親王號第十五輪齊射為前部A、B炮塔共3門炮,瞄準俾斯麥號,無一命中,彈著位於俾斯麥號左舷遠處。其後之前退出戰斗的前部炮塔的一門炮重新加入戰斗。 威爾斯親王號第十六輪齊射為前部A、B炮塔共4門炮,瞄準俾斯麥號,無一命中,彈著位於俾斯麥號左舷遠處。 06點01分 ,德國艦隊齊射。俾斯麥號轉移射擊目標,瞄準威爾斯親王號,開始測距射擊。歐根親王號的艦長布林克曼命令,當威爾斯親王號進入射程後發射魚雷。 俾斯麥號第七輪齊射為前後部A、B、C、D炮塔共8門炮(半齊射),距離14500米,瞄準威爾斯親王號,無一命中,彈著情況不明。 歐根親王號第十二輪齊射為前後部炮塔A、B、C、D共8門炮(半齊射),距離14500米,瞄準威爾斯親王號,無一命中,彈著情況不明。 歐根親王號第十三輪齊射為前後部炮塔A、B、C、D共8門炮(半齊射),距離14000米,瞄準威爾斯親王號,無一命中,彈著情況不明。 威爾斯親王號齊射,距離13000米。胡德號下沉中。威爾斯親王號為躲避胡德號殘骸,向右緊急轉舵規避。這使得威爾斯親王號與德國艦隊的距離更加接近,火炮測距的目標也一度丟失。 威爾斯親王號第十七輪齊射為前部A、B炮塔共4門炮,瞄準俾斯麥號,無一命中,彈著位於俾斯麥號左舷遠處。 威爾斯親王號第十八輪齊射為前部A、B炮塔共4門炮,瞄準俾斯麥號,無一命中,彈著位於俾斯麥號左舷遠處。 06點02分 ,德國艦隊齊射。因為歐根親王號的魚雷發射官訓練不足缺乏信心,魚雷未被發射。 俾斯麥號第八輪齊射為前後部A、B、C、D炮塔共8門炮(半齊射),距離14000米,瞄準威爾斯親王號,命中威爾斯親王號一彈。 歐根親王號第十四輪齊射為前後部炮塔A、B、C、D共8門炮(半齊射),距離14500米,瞄準威爾斯親王號,無一命中,彈著情況不明。 歐根親王號第十五輪齊射為前後部炮塔A、B、C、D共8門炮(半齊射),距離14000米,瞄準威爾斯親王號,無一命中,彈著情況不明。 威爾斯親王號暫停射擊。胡德號下沉中。威爾斯親王號艦橋被命中一彈,沒有爆炸,但艦橋內大部分人員被殺傷,造成13人死亡,只有艦長利奇、一名信號兵、航海長倖免於難。 英國重巡洋艦諾福克號瞄準俾斯麥號進行了3次齊射,距離20000米,無一命中,彈著情況不明。重巡洋艦薩福克號距離28000米。

親王號退卻

06點03分 ,德國艦隊齊射。歐根親王號左舷的105mm高射炮加入戰斗,瞄準威爾斯親王號開火。稍後歐根親王號的水聽器顯示有3條魚雷正在接近中(可能是胡德號發射的,也可能是胡德號下沉發出的聲音),艦長布林克曼親眼看見其中的2條魚雷的航跡,發布魚雷警報,並通知俾斯麥號。俾斯麥號立刻右舷轉向50度至270度方向規避。歐根親王號艦長布林克曼再次命令發射魚雷但未被執行。 俾斯麥號第九輪齊射為前後部A、B、C、D炮塔共8門炮(半齊射),距離14500米,瞄準威爾斯親王號,命中威爾斯親王號兩彈。 歐根親王號第十六輪齊射為前後部炮塔A、B、C、D共8門炮(半齊射),距離14000米,瞄準威爾斯親王號,彈著情況不明。 歐根親王號第十七輪齊射為前後部炮塔A、B、C、D共8門炮(半齊射),距離14000米,瞄準威爾斯親王號,彈著情況不明。 其上歐根親王號的兩次齊射中的某一發,命中威爾斯親王號。 威爾斯親王號齊射,距離14000米。胡德號完全沉沒。威爾斯親王號開始釋放煙幕並左舷轉向160度撤退。威爾斯親王號被命中三彈。第一彈命中中部水線下部分,沒有爆炸,造成少量油料泄漏。第二彈命中副炮火控室,沒有爆炸。第三彈命中艦尾水線下部分,進入船體時爆炸,但沒有造成嚴重損傷。 威爾斯親王號第十九輪齊射為後部Y炮塔共2門炮,炮塔自身火控,瞄準俾斯麥號,無一命中,彈著情況不明。其後Y炮塔的一門炮因故障退出戰斗。 英國重巡洋艦諾福克號停止射擊,距離21000米。重巡洋艦薩福克號距離28000米。 06點04分 ,德國艦隊齊射。歐根親王號跟隨俾斯麥號進行右舷轉向規避魚雷(隨著德國艦隊進行規避動作,其與威爾斯親王號的距離逐漸拉大)。 俾斯麥號第十輪齊射為前後部A、B、C、D炮塔共8門炮(半齊射),距離15500米,瞄準威爾斯親王號,命中威爾斯親王號一彈。 歐根親王號第十八輪齊射為前後部炮塔A、B、C、D共8門炮(半齊射),距離14500米,瞄準威爾斯親王號,命中威爾斯親王號兩彈。 威爾斯親王號齊射,距離15000米。威爾斯親王號被命中三彈。第一彈命中中後部煙囪附近,沒有爆炸,毀壞了水上飛機的起重機。第二彈命中艦尾水線下部分,進入船體爆炸,但沒有造成嚴重損傷。第三彈命中右舷後兩門副炮附近,落入133mm副炮的彈葯艙,但沒有爆炸。 威爾斯親王號第二十輪齊射為後部Y炮塔共1門炮,炮塔自身火控,瞄準俾斯麥號,無一命中,彈著位於俾斯麥號艦尾近處。 06點05分 ,德國艦隊齊射。因多次進行轉向機動,不得不反復測距。 俾斯麥號第十一輪齊射為前後部A、B、C、D炮塔共8門炮(半齊射),距離16000米,瞄準威爾斯親王號,無一命中,彈著情況不明。 歐根親王號第十九輪齊射為前後部炮塔A、B、C、D共8門炮(半齊射),距離15000米,瞄準威爾斯親王號,無一命中,彈著情況不明。 威爾斯親王號齊射,距離16000米。 威爾斯親王號第二十一輪齊射為後部Y炮塔共1門炮,炮塔自身火控,瞄準俾斯麥號,無一命中,彈著情況不明。 06點06分 ,德國艦隊齊射。歐根親王號再次發布魚雷警報,航向270度,導致其後前部炮塔失去射擊角度。 俾斯麥號第十二輪半齊射為前部A、B炮塔共4門炮,距離17000米,瞄準威爾斯親王號,無一命中,彈著情況不明。 歐根親王號第二十輪齊射為前後部炮塔A、B、C、D共8門炮(半齊射),距離16000米,瞄準威爾斯親王號,無一命中,彈著情況不明。 威爾斯親王號停火,距離17000米。 英國重巡洋艦諾福克號距離21000米,重巡洋艦薩福克號距離28000米。 06點07分 ,德國艦隊齊射。歐根親王號開始左舷轉向至220度,位於俾斯麥號右舷位置。 俾斯麥號第十二輪半齊射為後部A、B炮塔共4門炮,距離18000米,瞄準威爾斯親王號,無一命中,彈著情況不明。 歐根親王號第二十一輪齊射為後部炮塔C、D共4門炮(2次半齊射),距離17000米,瞄準威爾斯親王號,無一命中,彈著情況不明。 威爾斯親王號停火,距離18000米。 06點08-09分 ,德國艦隊齊射。其後德國艦隊停止對威爾斯親王號射擊。俾斯麥號艦長林德曼要求擊沉威爾斯親王號,但盧金斯上將出於盡量避免交戰的考慮拒絕了他的建議。 俾斯麥號第十三輪齊射為前後部A、B、C、D炮塔共4門炮,距離18500米,瞄準威爾斯親王號,無一命中,彈著情況不明。 歐根親王號第二十二、二十三輪齊射為後部炮塔C、D共4門炮(4次半齊射),距離19000米,瞄準威爾斯親王號,無一命中,彈著情況不明。 威爾斯親王號停火,距離19000米。 06點10分 ,德國艦隊發現英國皇家空軍的桑德蘭式水上飛機,發布防空警報,防空武器開火。歐根親王號開始加速追趕俾斯麥號。 威爾斯親王號停火,距離20000米。 06點11-19分 ,德國艦隊持續對空射擊。其中06點14分,歐根親王號再次發布魚雷警報並進行規避。 06點20分 ,德國艦隊完全停止射擊。威爾斯親王號短暫開火,距離30000米,無一命中。 丹麥海峽海戰結束

尾聲

丹麥海峽海戰,皇家海軍的驕傲——胡德號戰列巡洋艦被擊沉,威爾斯親王號戰列艦被重創。 而德國方面,歐根親王號重巡洋艦沒有受傷,將單獨繼續執行作戰計畫;俾斯麥號戰列艦受損不很嚴重,但卻只得放棄「萊茵演習」作戰,根據盧金斯上將的命令前往法國的聖納澤爾修理。 一場英軍圍殲俾斯麥號戰列艦的行動即將拉開大幕,其結果將是俾斯麥號戰列艦於1941年5月27日被英國艦隊聯合擊沉。

❺ 日德蘭海戰雙方損失如何日德蘭海戰的意義是什麼

說到日德蘭海戰,這次海戰發生於1916年5月31日到6月1日,是一戰期間規模最大的一次海戰,也同時是世界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一次海戰。在這場海戰英國與德國雙方各有損失,勢均力敵。雖說德軍最終答應了這場海戰,但是最終突破封鎖線的目的還是沒有達成。對於德國來說僅僅只是贏得了戰役,但卻輸掉了戰略。

我們先來看看雙方的損失情況:
日德蘭海戰英國艦隊
英國方面兵力總計:151艘戰斗艦船 ,28艘戰列艦、9艘戰列巡洋艦、8艘裝甲巡洋艦、26艘輕巡洋艦、78艘驅逐艦、1艘佈雷艇、1艘水上飛機母艦。

英國方面傷亡和損失:6,094人陣亡 、674人受傷、177人被俘、3艘戰列巡洋艦、3艘裝甲巡洋艦、8艘驅逐艦沉沒(113,300噸)。
日德蘭海戰德國艦隊
德國方面兵力總計:99艘戰斗艦船,16艘戰列艦、5艘戰列巡洋艦、6艘前無畏艦、11艘輕巡洋艦、61艘魚雷艇。

德國方面傷亡和損失:2,551人陣亡、507人受傷、1艘戰列巡洋艦、1艘前無畏艦、4艘輕巡洋艦、5艘魚雷艇沉沒(62,300噸)。

這場戰爭也給後世帶了很多經教訓,但是最深刻的莫過於以下三點:
一是戰略運籌失策
英德兩國戰略決策者受陳舊軍事思想的影響,認為艦隊決戰是取得制海權最可靠、最簡捷的途徑。因此,在日德蘭海戰前,無論在裝備建設還是在編制訓練上,都以在決戰中殲滅敵主力艦隊為達成戰爭目的的最高手段,不惜花費巨資建造和編練龐大的戰列艦艦隊。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雙方的企圖如出一轍,都試圖尋找戰機以一次艦隊決戰取得決定性勝利,然而在延續了兩年才達成的這場艦隊決戰後,雙方決策者才認識到,科技進步使新型海軍兵器不斷出現,海軍作戰手段也日益豐富,企圖通過一次決戰實現戰爭目的已不可能。

正如戰後貝蒂上將斷言,英國正確的戰略不應是不惜任何代價力求使敵艦出戰,而是把它困在基地,這樣形勢對我更為有利。德國也認為,就是在海戰中取得最有利的戰果,也不能迫使英國和解。這一戰略調整對以後的戰爭產生了重大影響,隨後不久英德兩國的戰列艦雖沒有在戰爭中被敵人消滅,卻被自己的水兵或擱置於一邊,或沉入了海底。
二是作戰指揮失誤
戰前,英國海軍本來佔有客觀優勢和先機之利,可將計就計,巧打智取,提高作戰效益,但由於英軍前線指揮員連連失策,先是不分青紅皂白,盲目追殺德軍擔負誘敵任務的前衛艦隊;繼而又在主力交戰時畏首畏尾,放棄追擊逃竄之敵的有利戰機;最後又沒有夜間決戰的決心和魄力,使得德軍有機會突破封鎖,返回基地。

從上述情況人們不難看出,正確的作戰指揮關鍵在於審時度勢,量敵用兵,不被假象所迷惑,積極地進行有利的決戰,避免不利的決戰,趨利避害,因勢利導,能動地爭取戰爭的勝利。力量的強弱和形勢的利弊只具備了勝利的可能,如果作戰指揮失誤,照樣要打敗仗。
三是協同配合不力
在這場激烈搏殺,險象橫生的大戰中,到處都有不和諧的音符。

1、英國艦隊出發時,未通知「坎帕尼亞」號航空母艦,致使其沒有參加作戰,減少了英軍優勢。戰後,英國著名軍事家布賴恩·約翰遜指出:「『坎帕尼亞』」號要是按計劃出發,它的飛機在海戰中將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坎帕尼亞』號將會給艦隊司令發出至關重要的關於敵艦隊位置和航向的情報。但是,在戰斗的緊要關頭,傑利科沒有得到這種情報,致使舍爾得以逃出英軍重圍。」;

2、戰斗中,德國艦隊在偵察情報力量不足,經常被動挨打時,卻叫10艘大型「齊柏林」飛艇在基地睡大覺。這個錯誤與英軍未出動第一艘航母如出一轍,忽略了制空權的重要性與偵察對現代化戰斗的重大作用;

3、當英國艦隊奮力追殺德國艦隊時,主力戰列艦卻因航速慢而掉隊;

4、當舍爾奮力沖出重圍,准備施放水雷阻止英軍追擊時,才發現全艦隊沒帶一顆水雷。

這充分說明,現代軍事技術的發展,使作戰力量結構日趨復雜,單憑一兩件新式兵器並不能決定作戰力量的優勢,而需要各種參戰力量緊密協調配合,形成整體作戰能力,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主戰兵器的作戰效能。這場海戰充分說明,裝備先進的戰列艦,沒有了其他作戰力量的密切配合,就成了浮在海上的巨大靶子。

日德蘭海戰達到了大炮巨艦主義的最高潮,不過,海上「巨無霸」的戰列艦的弱點在此戰中也暴露無遺。北海的制海權仍被英國人牢牢掌握,從戰略上,英國贏得了勝利。

日德蘭海戰是戰列艦時代規模最大也是最後的一次艦隊決戰。在這次海戰中,大炮巨艦主義遭到失敗。此後,德國和其他海上強國開始研發爭奪制海權的新型力量和探索新的戰法。二戰中出現的潛艇破襲戰和航母海空決戰正是這一探索的產物。從這個意義上說,日德蘭海戰送走了人類海戰史上一個舊的時代,同時揭開了人類海戰史上的新篇章。

❻ 德蘭大海戰是哪兩國交戰

1916年5月31日,德國公海艦隊在北海經過兩天同英國艦隊的激戰後於今晚退至威廉港海軍基地。

在這兩支世界上最強大的艦隊第一次的沖突中,英軍損失慘重。據報道,皇家海軍失去了一艘戰列艦、一艘戰列巡洋艦、4艘輕巡洋艦和5艘驅逐艦。英軍傷亡人數為6907人。德軍失掉了一艘戰列艦、一艘巡洋艦和一艘驅逐艦。德軍的幾艘主力艦被英軍擊中,毀壞嚴重。德軍死亡2545人。

這兩支戰列巡洋艦隊於5月30日下午2時45分展開激戰,一共持續了兩小時。他們4發炮彈一齊發射,每發炮彈都有半噸重。英軍在船隻的數量、速度和火力上都占優勢,但由於通訊聯絡不暢,司令官約翰-傑利科爵士沒有充分發揮這些優勢,結果在緊要關頭讓德國艦隊逃走了。由於艦隊沒能以戰術隊形行進,他只好重新調整編隊,從而失去了22分鍾的時間。擺在英國海軍部面前的問題是德軍會不會在這場戰斗的激勵下,卷土重來。

❼ 誰能把二戰德國的主要戰役和傷亡清楚的列出來 把對哪國也列出來最好 我一直不明白德軍是怎麼消耗光的

波蘭戰役
德國:
10,600人陣亡
3,400人失蹤
30,000人受傷
波蘭:
66,000人陣亡
133,700人受傷
694,000-787,000人被俘

大西洋海戰
盟軍:
175艘各式軍艦

2840艘商船被擊沉
30,258名水手陣亡
德國海軍:
785艘潛艇被擊沉

27,000-32,000名潛艦人員陣亡
5,000人被俘

威瑟演習作戰
英國1,869人
挪威1,335人
法國和波蘭530人
丹麥17人
德國:
陣亡1,317人
失蹤2,375人
受傷1,604人

荷蘭戰役
荷蘭 法國 英國:
2,332人死亡
7,000人受傷
271,668人被俘
70架飛機被擊毀
德國:
未知

比利時戰役
比利時 法國 盧森堡 英國 荷蘭:
222,443+人(200,000人被俘)
~900架飛機
德國:
至少43名傘兵死亡及約100人受傷

法國戰役
法國:
360,000人陣亡或受傷,
1,900,000人被俘
~2,000架飛機被擊毀
德國:
49,000人陣亡
1,236架飛機被擊毀,323飛機被擊傷[4]
753輛坦克

不列顛戰役
英國;
飛行員:544人陣亡,422人受傷。1,547架戰機損失。
德國:
飛行員:2,698人陣亡,967人被俘,638人失蹤,1,887架戰機損失。

巴巴羅薩行動
蘇聯:
1,315,961人陣亡
716,290人受傷
111,142人失蹤
1,154,171人被俘
德國:
總計1,300,000人傷亡,失蹤,被俘

基輔會戰
蘇聯:
163,600人傷亡
452,700被俘
884輛坦克
3,718門火炮
3,500輛車輛
德國:
150,000人傷亡

列寧格勒圍城戰
蘇聯:
332,059人戰死
24,324人非戰斗死亡
111,142人失蹤
德國:
390,000人

莫斯科戰役
蘇聯:
729,234人
德國:
500,000人

塞瓦斯托波爾戰役
蘇聯:
95,000人被俘,11,000人陣亡
德國:
24,000人

斯大林格勒戰役
蘇聯:
478,741人陣亡或失蹤
650,878人受傷及染病
德國:
200,000—240,000人陣亡
500,000受傷
91,000人被俘

迪耶普突擊戰
英國,加拿大;
3,367人陣亡、受傷或被俘
275名突擊隊員
德國:
311人陣亡
280人受傷

庫爾斯克會戰
蘇聯:
一共863,303人陣亡、受傷或被俘
6,799輛坦克和自行火炮被擊毀
2,200架飛機被擊傷或擊落
德國:
一共500,000人陣亡,失蹤,被俘
485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被擊毀
17,60架飛機被擊毀

第二次斯摩棱斯克戰役
蘇聯:
450,000人陣亡、受傷或被俘
德國:
~200,000–250,000人陣亡、受傷或被俘

下第聶伯河攻勢
蘇聯:
550,000人陣亡
950,000人受傷
德國:
180,000人陣亡
820,000人受傷

納爾瓦戰役
蘇聯;
高於德軍數倍
300輛坦克
230架飛機
德國
14,000人陣亡或失蹤
54,000人受傷或染病

科爾遜-契爾卡塞包圍戰
蘇聯
24,286人陣亡及失蹤,
55,902人受傷及病倒
德國
26,000人傷亡及被俘

霸王行動
盟軍
226,386 傷亡
4,101 飛機 ~4,000 坦克
德國
288,875 – 450,000 傷亡
2,127 飛機 ~2,200 坦克及突擊炮

巴格拉基昂行動
蘇聯
60,000人陣亡
110,000人受傷
8,000人失蹤
2,957輛坦克
2,447門火炮
822架飛機
德國
300,000人陣亡
250,000人受傷
150,000人被俘
2,000輛坦克
57,000輛運輸車

利沃夫—桑多梅日攻勢
蘇聯
289,296人傷亡
1,269輛坦克及自行火炮
德國
350,000人傷亡
520輛坦克及自行火炮

雅西-奇西瑙行動
蘇聯
13,197人陣亡,53,933人受傷/染病
德軍
125,000

貝爾格萊德攻勢
蘇聯
4,350人死亡及殘廢、14,488人受傷及染病
德國
45,000

解放巴黎
盟軍
1,630 陣亡
319 受傷
德國
3,200 陣亡
12,800 投降

市場花園行動
盟軍
17,704-19,342人
德國
2,000人陣亡
6,000人受傷

拉普蘭戰爭
芬蘭
774人死亡
3,000人受傷
262人失蹤
德國
950人死亡
2,000人受傷
1,300人被俘虜

突出部之役
美軍
89500人
~800輛坦克

英軍:
1408人
德國
84834人陣亡,失蹤或被俘,或負傷
~600輛坦克或突擊炮

維斯瓦河-奧德河攻勢
蘇聯
43,251人陣亡及失蹤;
149,874人受傷及病倒;
共193,125人
德國
377,000人陣亡;
334,000人受傷及
292,000人失蹤;
總共1,103,000人

柏林戰役
蘇聯
81,116名士兵陣亡
280,251名士兵受傷
1,997輛裝甲車,
2,108門火炮
917架飛機
德國
92,000-100,000名士兵陣亡
220,000名士兵受傷
480,000名士兵被俘

布拉格攻勢
蘇聯
11,997人陣亡或失蹤,
40,501人受傷或染病
德國
約850000死亡、受傷或投降

布達佩斯戰役
蘇聯
70,000-160,000人陣亡或被俘
240,056人受傷或生病
德國
99,000-150,000人陣亡或被俘

南斯拉夫戰役
德國
151人陣亡
392人受傷
15人失蹤
南斯拉夫
數千人死亡
254,000-345,000人被德軍俘虜

南斯拉夫戰線
南斯拉夫
305,672人死亡
德國
24,267人死亡
12,060人失蹤

希臘戰役
德國
1,099人陣亡,
3,752人受傷,
385人失蹤
希臘
13,325人陣亡,
62,663人受傷,
1,290人失蹤

克里特島戰役
德國
共6,698人
370架飛機被擊傷或擊毀
英國
1,742人陣亡
1,737人受傷
11,835人被俘

加查拉戰役
德國,義大利
32,000人傷亡
114 輛坦克
英國
63,000人傷亡
35,000人被俘
540 輛坦克

第二次阿拉曼戰役
德國,義大利
12,000人
350輛坦克
英國
13,500人
500輛坦克

突尼西亞戰役
英國
76,020人傷亡
849架飛機被毀
德國,義大利
大約300,000人傷亡

最少1,045架飛機被毀

西西里島登陸戰役
盟軍
5,520人陣亡
17,414人受傷
250門大炮
274架作戰飛機
德國,義大利
29,000人傷亡
140,000人被俘
260輛坦克
1,000門大炮
1,700架作戰飛機

入侵義大利
盟軍
2,009人陣亡
7,050人受傷
3,501人失蹤
德國,義大利
3,500人傷亡

卡西諾戰役
德國,義大利
不詳,最少20,000人傷亡
盟軍
超過100,000人傷亡

鵝卵石行動
德國
27,500人傷亡
盟軍
29,200人傷亡

哥德防線攻勢
德國,義大利
14,000人
230輛坦克
盟軍
40,000人

❽ 二戰大西洋海戰中德國損失多少潛艇

主要是狼群,一共1100多艘,被擊沉了780艘左右,占將近70%,約1300萬噸,
兩次世界大戰中,德國都將潛艇作為決戰武器,想扳回些勝算,但一戰中招來了美國參戰,原因是有一艘有兩百多美國人的商船被一艘U-2潛艇擊沉,
而二戰中由於有軍艦護航,德國狼群潛艇戰斗群在大西洋海戰中損失慘重,最終以失敗告終,近乎全軍覆沒。

❾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最大的一次戰 役斯大林格勒大會戰中,德軍共損失多少人員

斯大林格勒戰役是二戰中甚至人類戰爭史上最為慘烈的戰役之一。整個戰役持續199天。由於戰役規模太大,傷亡者人數始終無法得到准確統計。在戰役最後階段,德軍仍然對蘇軍造成了沉重的打擊,同時,蘇軍也幾乎消滅了德軍的精銳之師第六軍團的全部和第四裝甲軍團部分。許多學者估計軸心國軍隊在這場戰役中共傷亡60萬人,其中包括:30萬德國軍隊,15萬羅馬尼亞軍隊,7萬義大利軍隊,5萬匈牙利軍隊和5萬左右的蘇聯投降部隊。德軍傷亡人數中陣亡和俘獲的比例非常之高(96000人左右被俘)。斯大林格勒會戰後,德軍完全喪失了蘇德戰場的戰略主動權,正如德國陸軍總參謀長蔡茨勒將軍所說的:「我們在斯大林格勒損失25萬官兵,那就等於打斷了我們在整個東線的脊樑骨。」同時,蘇聯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蘇軍具體傷亡人數為:474871人死亡,974734人受傷.在德軍攻入城區的短短1星期內,超過4萬蘇聯市民被殺,而在整個戰役中犧牲的平民人數沒有準確的統計,但可以說遠遠超過這個數字。

❿ 一戰各國人員損失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同盟國與協約國兩個軍事集團為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勢力范圍、爭奪世界霸權,而進行的一場全球規模的戰爭。這場帝國主義戰爭,以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王儲弗·斐迪南大公被塞爾維亞民族主義分子在薩拉熱窩刺殺為導火線,自從1914年7月28日爆發至1918年11月11日結束,歷時4年又3個月。大戰的主要戰場在歐洲,波及亞洲、非洲以及大西洋、太平洋等海域,先後有35個國家和地區參戰,約占當時世界人口2/3的15億人被捲入戰爭。雙方動員軍隊達6503萬餘人,戰爭中損失3750萬餘人,其中陣亡853萬餘人;另外平民死亡1261.8萬人。雙方直接用於戰爭的費用1863億多美元,各交戰國經濟損失總計約2700億美元。其戰場之大、參戰國之多、人員傷亡重,戰爭費用和物資損失之巨,遠遠超過此前任何一次戰爭。

德國由於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規律的作用,它的工業產量在1910年即已超過英法兩個老牌帝國主義國家而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美國。它在世界工業總產量中的比重,從1870年的13.2 %上升到1913年的15.7 %;同期在世界貿易總額中的比重從9.7 %上升到12.6 %,僅次於英國,也居世界第二位。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和向帝國主義過渡,德國從19世紀80年代起瘋狂進行對外擴張。1914年,德國殖民地面積達到290萬平方公里,人口1230萬人,但還不及英國殖民地面積的1/11和法國殖民地面積的1/3。它不惜訴諸戰爭,以武力重新瓜分世界,奪取世界霸權。

第一次世界大戰進入1918年,交戰雙方經過3年多激戰,人員傷亡和物資消耗極大。戰局互有勝負,相持不下。此時,蘇維埃俄國退出戰爭,美國遠征軍尚在大量組建訓練之中。德軍統帥部力圖抓住擺脫兩線作戰困境和大批增援美軍尚未到達歐洲的時機,在西線發動決定性的進攻,在1918年夏季之前打敗英法聯軍,奪取戰爭勝利。德軍在西線共集結194個師,編成4個集團軍群,總兵力約400萬人,擁有火炮5000餘門,飛機3000架,坦克近200輛。與之相對抗的西線協約國軍隊,有186個師,分屬於法國和比利時的4個集團軍群及英國遠征軍,總兵力500萬人,火炮1.6萬余門,飛機3800多架,坦克800輛。稍後美國遠軍大批抵達歐洲,有14個師55萬人參加夏季作戰。自3月至9月,雙方進行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規模最大的一系列進攻和反攻戰役。

德軍從1918年3月21日至7月17日,先後發起5次大規模進攻戰役。這幾次戰役雖然給了英法聯軍以沉重打擊,攻佔大片土地,再度迫近巴黎,但德軍並未實現各次戰役的預期目標,在協約國軍頑強抵抗下被迫停止進攻.其新佔領地區形成3個巨大突出部,使戰線拉長,給協約國軍隊實施反攻提供了條件。經過這5次進攻,德軍折兵百萬,兵源枯竭。1918年夏季每月需要補充16萬兵員,實際只能拼湊到6萬人。它再也無力發動新的攻勢了。

另一方面,增援美軍大批到達,雙方兵力對比發生了更加有利於協約國軍的變化。從7月18日起,協約國軍隊轉入反攻,接連發動3次戰役。至9月15日,已消除3個突出部,將德軍逐回其春季攻勢出發地,牢牢掌握了戰略主動權。1918年9月26日,協約國軍隊在西線向德軍發起總攻。德軍全線潰退,敗局已定。

與此同時,在巴爾干戰場,協約國軍隊於9月15日向保加利亞軍發動進攻。保加利亞在9月29日投降。在中近東戰場,英軍在10月1日佔領大馬士革,大敗土耳其軍,相繼佔領巴勒斯坦、敘利亞全境和美索不達米亞,迫使土耳其於l0月30日在停戰協書定上簽字。在義大利戰場,意軍於10月24日向奧軍發起進攻。幾天後奧軍全面崩潰。奧匈政府於27日向協約國求和。10月28日,奧匈境內各被壓迫民族掀起民族革命浪潮。維也納爆發總罷工和遊行示威,要求奧皇退位。11月3日,已經瓦解的奧匈帝國投降,與義大利簽訂停戰協定。

同日,德國開始了「十一月革命」。德皇威廉於9日被迫退位。11月11日,德國投降,德國政府代表與協約國聯軍總司令福煦在法國東北部貢比涅森林的雷道車站簽署停戰協定。同盟國集團徹底戰敗,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德意志帝國在1913年擁有6690萬人口。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其軍事人員死亡177.3萬人,連同負傷和被俘失蹤者共714萬人;因飢餓、貧困、瘟疫、戰爭而死亡的人數高達630多萬人,接近全國人口總數的9.5 %。它的直接軍費支出約800億馬克(按1914年不變價格計算,摺合190.4億美元),相當於其同期國民收入的40 % 以上。整個工業生產下降43 %。在貢比涅森林簽署停戰協定時,德方除承諾從所有侵佔領土撤出軍隊,遣返所有協約國戰俘以外,還要交出大量戰爭物資,包括5000門大炮、2.5萬挺機槍、3000門迫擊炮、1700架飛機以及5000台機車、1.5萬節車皮和5000輛卡車,交出公海艦隊的全部艦艇和150艘潛艇。加上此前被美國奪得的50餘萬噸德國船隻,以及其他被奪去的海外資產,德國可以說是一敗塗地,傾家盪產。

奧匈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也是歐洲強國。其疆域包括現今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波斯尼亞一黑塞哥維那等國全境,波蘭、羅馬尼亞、塞爾維亞和義大利的一部分。1910年人口為5139萬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它的軍事人員傷亡和被俘失蹤共計702萬。土耳其軍事人員的傷亡和被俘失蹤人數達到97.5萬;保加利亞為26.7萬。

伴隨軍事上的失敗,這四國在戰爭結束前後都引發了嚴重的政治危機。德意志、奧匈、奧斯曼三個帝國先後為革命傾覆。保加利亞國王則因士兵起義而被迫退位。

協約國集團為取得大戰的勝利付出了極大的代價。除了美國攫得很多實際利益,日本掠獲不少以外,其他國家大多失大於得。尤其是它的主要成員英法兩國,實際上只是一種「慘勝」。至於俄國的羅曼諾夫王朝,更在大戰結束一年以前即被革命所推翻。

從一開始就捲入戰爭,肩負協約國主要戰爭重擔的英、法兩國,不僅損失慘重,而且整個國力遭到嚴重削弱,使它們在戰後帝國主義列強的角逐中處於相當孱弱的地位。

首先是戰爭直接損失巨大。1913年英國本土人口4586萬人,法國本土人口3979萬人。戰爭期間,它們的軍事人員死亡分別為90.8萬人和153.7萬人,負傷被俘失蹤者分別為22.8萬人和480.3萬人。英國1913~1918年國家預算從1.97億英鎊增加到25.79億英鎊,5年中增長12倍。整個戰爭支出達124.54億英鎊,相當於同期國家收入的44 %。法國戰時所受物資損失,達2000億法郎。其東北部10個省開戰不久即被德軍佔領,被占區原為重要采礦、冶金和紡織中心,主要產品在全國產量中的比重,鋼為63 %,鐵8l%、煤74%、毛織品81 %、砂糖76 %;淪陷4年,與法國經濟生活相隔絕,工業品完全喪失。

其次是生產下降。大戰期間,盡管軍事工業有所擴展,但英法整個工農業生產趨向衰退。英國工業指數,以1913年為100,至1918年降至80.8。

再次是對外貿易和國際收支狀況惡化。戰爭期間,英國喪失原有船隻的70 %,造船業由1913年建造船隻總噸位120萬噸降至1918年的77萬噸。德國的封鎖,商船的減少,民用工業的衰落,使英國對外貿易受到嚴重的影響。1913-1918年間,按實物量計算,出口貿易減少一半;貿易逆差由1914年的1.39億英鎊增加到7.84億英鎊。為平衡國際收支,英國變賣10 % 的海外資產,並從美國的主要債權國降為它的債務國。1919年英國欠美國債務8.5億英鎊,佔美國對協約國貸款的45 %。英國同時失去了世界主要金觸中心地位,世界貿易中的優勢地位,以及控制250餘年的海運壟斷地位。

最後便是國內階級矛盾的發展。戰爭的苦難主要落在勞動大眾身上,他們不但要承受失去親人的創痛,而且生活水平更加下降,勞動條件愈益惡劣。

與此相反,壟斷資本家卻大發戰爭橫財。英國壟斷資本在戰爭中獲得利潤40億英鎊。其礦場全部投資僅1.25億英鎊,而利潤達到1.6億英鎊。英伊石油公司1914年純利2.7萬英鎊,1917年為34.4萬英鎊,1918年達到110萬英鎊。法蘭西銀行發行公債的傭金和利息,1914年第一季度收益1523萬法郎,1917年第一季度增加到3362萬法郎。

協約國在大戰中失大於得的還有義大利。義大利原本是德奧意三國同盟一員,大戰一爆發,交戰雙方都積極爭取義大利。它暫時保持中立,與雙方同時進行談判,以爭取在對它最為有利的條件下參戰。1915年4月26日,英法意俄四國在倫敦簽訂秘密條約,許諾義大利將在戰後從奧匈帝國取得南蒂羅爾、特倫蒂諾、的里雅斯特、伊斯特里亞、達爾馬提亞的部分地區和所屬島嶼,阿爾巴尼亞的發羅拉地區,土耳其的安塔利亞和伊茲密爾兩省,並在瓜分德國非洲殖民地時得到它將得到的一份。英國還同意向義大利提供5000萬英鎊貸款。5月,意對奧匈宣戰。

在戰爭中,意軍傷亡極大。義大利總共支出軍費650億里拉,而它每年的國民收入僅200億里拉。為此,共借外債200億里拉,內債350億里拉。

與英法意等國的情形大不相同,美國和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戰中趁火打劫,肆意掠奪擴張,大發橫財。特別是美國,參戰時間短,戰場遠離本國,又是協約國軍需供應的「兵工廠」和總後方。它的損失輕微,獲利最大。到大戰結束時,美國遠征軍的兵力共197萬人,軍人死亡12.6萬,負傷被俘失蹤23.85萬,合計36.48萬。美軍人員損失只相當於法軍人員損失的5.92 %,英軍人員損失的11.76 %。美國支付戰費共335億美元,其中105億來自稅收,230億來自發行長期債券。按1913年比價折算,美國支付的戰費僅為英國的55 %。

歐洲交戰國對軍需物資的需求及它們在世界市場上競爭能力的削弱,為美國提供了增加工業生產和擴大商品輸出的極好機會。1914~1918年間,美國加工工業增長32 %。

大戰結束時,整個世界的國際貿易縮減到戰前的60 %,美國對外貿易卻大量增長。與戰前相比,美國出口總值增加兩倍,進口增加80 %,貿易順差累計達116億美元。大戰以前,美國是從歐洲輸入資本的國家,積欠歐洲諸國60億美元債務。戰爭期間,美國供應物資和軍火,對英、法貸款,不僅償清原先所欠債務,還借給協約國歐洲參戰國103.38億美元。1913~1924年間,美國掌握的黃金總額,從19.24億美元增至44.99億美元,佔世界黃金儲備總量的1/2。

美國參戰後,英國首相勞合·喬治對一群在倫敦的美國人說:「要確保戰爭勝利,第一必須有船,第二是船,第三還是船。」因為1917年4月德軍潛艇創下擊沉協約國船舶88萬噸的驚人記錄。在1917年內,德國潛艇共擊毀650多萬噸船舶,而美國、協約國歐洲列強及中立國所有造船廠的造船總噸位只有270萬噸。德國海軍部估計,如果每月擊沉60萬噸船隻,6個月就會使英國屈服。美國靠奪取停泊在美國港口的共50多萬噸位的97艘德國船,沒收在美國港口的50多萬噸荷蘭船,以及徵收私營造船廠正在建造的300萬噸、431艘船舶,建立龐大的遠洋運輸隊,加強護航,大量運送遠征軍和各種物資,保證了戰爭的勝利。1914~1919年,美國商船總噸位增加10倍,大大加強了它的對外擴張的實力。

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攫取的利益僅次於美國。日本元老重臣井上馨給元老、內閣討論日本是否參戰的聯席會議寫信說:「這次歐洲大禍亂,對於日本發展國運,乃大正時代之天佑良機」,必須抓住時機,「確立日本對東洋之利權」。

毛澤東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戰曾經在一個時期內給了日本帝國主義以獨霸中國的機會。但是中國人民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斗爭,以及其他帝國主義的干涉,使得經過那時的賣國頭子袁世凱簽了字的對日屈服投降的條約二十一條,不得不宣告無效。」日本迫不及待地站在協約國方面參戰,其目的就是要接管德國在中國的「勢力范圍」,獨霸中國,進而攫取德國的太平洋屬地,向南擴張。

日本戰時經濟的繁榮,其主要因素是對中國的擴張和掠奪。它擴大了對中國的商品傾銷,並加緊掠奪中國的資源。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帶來的最具根本性的結果之一,便是帝國主義制度各種基本矛盾的擴大和加深,世界帝國主義體系進一步陷入全面危機之中。主要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非但沒有真正獲得解決,反而變得更加錯宗復雜。原有的突出矛盾暫時被強行抑止,某些新的矛盾產生並發展起來,另一些矛盾又逐步趨於激化。無論是在國際關系中,還是在帝國主義各國內部,都爆發了或孕育著新的危機和沖突。

第一,由於沙皇俄國的傾覆,在世界l/6土地上誕生了社會主義國家,在世界范圍內增加了一組基本矛盾,即帝國主義國家與社會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雙方的展開和力量的消長,長時間影響著戰後國際關系的格局和各國內部的發展。

第二,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有多方面的擴展和深化。不僅在戰勝國與戰敗國之間,存在控制與反控制、掠取與反掠取的矛盾,而且在戰勝國列強之間,為著瓜分勝利果實,占據戰後爭霸世界的有利地位,明爭暗鬥,縱橫捭闔,展開了激烈的斗爭。

第三,帝國主義與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和被壓迫民族之間的矛盾加劇。站在協約國方面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除英、法、俄、意、美、日等6個強國外,還有英國自治領和直轄殖民地(印度) 5個,歐洲國家7個,亞洲國家3個,非洲國家2個,拉丁美洲國家8個。歐洲參戰國家大多處於戰區或被佔領狀態,山河破碎,苦難深重。英國自治領和其他殖民地付出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其實是在為英國的利益而戰。還有一些半殖民地國家,如中國,為協約國作戰提供大量糧食和人力,被招募當勞工或當炮灰的青壯年達數十萬人之多。

第四,帝國主義國家國內階級矛盾趨向激化。無產階級和廣大中下層民眾是戰爭重負及苦難的主要承受者。他們飽經憂患,顛沛流離,物資匱乏,生活艱辛。壟斷資本有國家大力扶植,企業擴大,利潤劇增。一批大發戰爭橫財的暴發戶更是驕奢淫逸,趾高氣揚。廣大民眾對於這種種不同境遇本來就郁結憤懣,只是為嚴格的戰時管制所約束,這種情緒在很大程度上被強行抑制。一旦戰爭結束,大筆軍事訂貨消失,大量軍人復員,從戰時經濟轉入平時經濟,立即帶來一系列新的經濟、政治和社會問題,社會動盪,生產下降。中小企業紛紛破產倒閉,失業人數與日俱增,農民要求土地,物價居高不下,很快就在1920~1921年間發生了戰後第一次世界性的經濟危機,各階層人們改善自身境遇的渴望再度落空。

帝國主義體系的各種基本矛盾的擴展和激化,標志著帝國主義全面危機的繼續深化。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了,另一次世界大戰又在孕育之中。

閱讀全文

與一次海戰德國傷亡多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3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10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89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35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59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4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375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37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0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0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27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34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37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5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178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48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7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998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33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