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丁建弘的德國通史怎麼樣

丁建弘的德國通史怎麼樣

發布時間:2023-01-19 02:49:41

1. 歷史老師應該讀的書籍

歷史教師必讀書目
1.彭明《五四運動史》
2.壽彝《中國通史》
3.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4.托克維爾在《論美國的民主》
5.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
6.黃仁宇《萬曆十五年》
7.呂一民《法國通史》
8.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格致出版社,2009年
9.仲偉民:《茶葉與鴉片:十九世紀經濟全球化中的中國》,三聯書店,2010年
10.馮天瑜:《中華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1.雷頤:《李鴻章與晚清四十年》,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2.楊奎松:《革命》,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
13.張鳴 著《辛亥:搖晃的中國》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14.錢乘旦等:《英國通史》,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年版。
15.呂一民:《法國通史》,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7年版。
16.丁建弘:《德國通史》,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7年版。
17.馮瑋:《日本通史》,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8年版
18.張蔭麟:《中國史綱》新版,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09版
19.樊樹志:《國史十六講》,中華書局2006年版
20.錢穆:《國史大綱》,商務印書館1996年版
21.葛劍雄:《統一與分裂——中國歷史的啟示》,中華書局,2008年版
22.許倬雲:《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上海文藝出版社
23.馮天瑜、何曉明、周積明:《中華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24.王立群:《王立群讀史記之秦始皇》,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25.張鳴《搖晃的中國》

2. 關於「歐洲三十年戰爭」 哪本書上有詳細記載

建議去看看丁建弘著的《德國通史》,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出版,是這一類專著中比較翔實的,另外還有同系列的《法國通史》和《英國通史》可作補充。因為歷史條件的原因,對歐洲各國的歷史無法絕對獨立地進行研究,中間有太多關聯。三十年戰爭的主要戰場在德意志各國境內,但是牽扯了當時歐洲幾乎所有的重要國家,就像樓上說的那樣,深刻影響了歐洲的經濟政治格局。

3. 丁建弘什麼人

丁建弘(1936- ),浙江金華人。 1953年考入北京大學歷史繫世界史專業,受業於齊思和、楊人楩、周一良、鄧廣銘、張芝聯諸名家,並成為民主德國史學家維納•洛赫的德國史專業弟子。1958年大學畢業,留校任教。60年代初開始連續發表論文和專作。1961年出版《蔡特金》一書後,被《光明日報》作了專訪報導。1978年調入杭州大學歷史系,1981年晉升為副教授。1981-1984年留學西德,受業於德國史學泰斗、國際歷史學家協會前主席卡爾•埃爾德曼教授,得益匪淺,所撰德文論文《俾斯麥與德國統一運動》獲國內外學界的一致好評。1984年回國後任杭大歷史系副主任,1986年晉升為正教授,兼任大學圖書館館長。1988年省委擬委任為浙師大校長,被婉拒,理由是「不當官,不經商,只搞業務。」1991年創辦「杭州大學德國研究中心」,任主任。1992年獲國務院特殊津貼。學術性的社會兼職主要有:國家一級學會「中國德國史研究會」副會長、會長、名譽會長;浙江省歐美同學會副會長;歐美同學會杭大分會會長;浙江省歷史學會理事;英國劍橋國際名人中心(IBA)和美國「國際名人研究院」(ABI)顧問委員會名譽理事等。1999年四校合並後,任新浙大歷史系教授和世界歷史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2002年退休。丁建弘教授主攻西洋史,歐美現代化史,特別是德國史。對德國史專題的開放性研究,從20世紀70年代末才開始。80年代發表了一系列有創見性的論文,有代表性的如《德國統一和沙俄覇權》、《俾斯麥統一德國的前提和後果》、《俾斯麥在德國統一中的作用》、《希特勒的上台與德國法西斯的實質》、《視線所窺、永是東方——中德文化關系》等,不僅改變了中國學界的德國觀,而且引領了中國學界的德國史研究方向。在國內開始主持一些國家級的課題研究:「六五」期間社科院的《德國史》,「七五」期間國家教委的《德國史教程》,「八五」期間國家哲學社會科學重點課題《戰後德國的分裂和統一》,「九五」期間浙江省社科重點課題《發達國家的現代化道路研究》。90年代至今是德國史研究集大成時期。1991年專著《德國通史簡編》(主編)問世;1994年專著《普魯士的精神和文化》出版,1997年專著《戰後德國的分裂和統一》(主編)出版;1999年專著《發達國家的現代化道路》(主編)出版;2003年專著《德國通史》出版;2004年專著《德國文化:普魯士精神和文化》出版。初略統計,共發表有關德國史的論著10部,參編著作4部,中文論文約70篇,德文論文7篇,譯著6種。丁建弘教授1981年獲聯邦德國最高學術榮譽的洪堡研究獎學金,在西德作兩年的訪問研究。此後多次應邀參加在德國或瑞士舉辦的國際學術會議。1988-1995年間相繼受聘為基爾大學、柏林自由大學、斯圖加特大學、美茵茨大學的客座研究員或客座教授,從事德國統一運動、中德關系、世界現代化和中國現代化的研究和講授。1996年獲德國對外交流中心(DAAD)的研究獎。

4. 斯拉夫族的詞源是否是英文的奴隸

不是的。英文中,奴隸一詞是slave,斯拉夫族一詞是Slav,看起來很像,但是沒有什麼關系.

斯拉夫族從公元一世紀就出現在歐洲大陸,並在5到6世紀進入歐洲中心地帶。
斯拉夫民族從來沒有在實際意義上統一過,它更多的是一個語言學上的含義,比如斯拉夫族還可以細分為俄羅斯族、白俄羅斯族等。

斯拉夫這個字眼在六世紀就出現了,這個時侯還沒有英語呢~

http://www.newadvent.org/cathen/14042a.htm

5. 為什麼奧地利人也說德語呢

小孩沒娘,說來……話很長。希望摟主有耐心看完,並不要太大聲罵我廢話連篇。先講一下重點(或者你也可以只看重點):
一、說德語的國家基本上有這么幾個:
1. 德國
2. 奧地利
3. 瑞士的大部分地區(當然啦,他們的德語相當不夠「標准德語」)
4. 列支敦斯登也以德語為官方語言。
5. 義大利北部與奧地利接壤處的南蒂羅爾地區,也講德語。

在歐洲,以德語為母語的人是最多的。
絕對跟殖民沒有關系。

二、奧匈帝國這個概念是1867年出現的,而且是以奧地利為主體,四樓也提到了,網路上有詳細介紹。所以「奧地利長期在奧匈帝國的統治下」這個說法恐怕是不成立的。而且當時的奧匈帝國,也不僅僅只包括現在的奧地利和匈牙利這兩個國家。匈牙利當時的第一官方語言也是德語,但是普通民眾是講本民族語言,即匈牙利語的。不過,現在匈牙利境內仍然有講德語的少數民族,這些人從民族上來說,也是german,就像我國境內有俄羅斯族人一樣。類似的情況在當時的奧匈帝國境內有很多,《好兵帥克》這本書里也有展現。

三、現代的德國卻是在當初的普魯士帝國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鋪路石,聽聽!),但是,德國不等於普魯士帝國呵。

四、希特勒上台之前,奧地利和德國已經分家了(當然,如果說的這個之前,是N 百年前,那我真的沒有話可說)。記得《音樂之聲》吧,主角一家為什麼要逃跑?因為德國吞並了奧地利,所以男主角舉辦舞會的時候特意掛上奧地利共和國的國旗,衣服上也有紅白間條,而且把Edelweiss(雪絨花)唱得那麼深情,因為這種高山植物是奧地利的國花(他們管自己叫《高山之國》)。有人開玩笑,說如果希特勒吞並奧地利後就停止擴張,沒有二戰那麼些事兒,那麼他就是最成功的帝國宰相(當時德國已經共和了,但是這一稱謂延續了下來,現在把帝國一詞去掉了,咱們翻譯成聯邦總理),因為辦成了俾斯麥也沒有辦成的事兒。

如果對各國名稱做個比較的話,其實是很有意思的。比如,在各種語言里,法國的名稱都大同小異,但是在不同語言中,「德國」這一名稱有很大的區別。比如我雖然可以理解Germany/German和翻譯到中文的「日耳曼」肯定是對應的, 但是「德意志」是從哪裡來的呢?
後來學了德語,終於明白了,敢情是從Deutschland/Deutsch來的。(06年Prinzen的Deutschland是盡人皆知,可能他們自己也沒想到這么首歌會在中國受歡迎吧)。
對二戰歷史有點興趣的都會知道,納粹德國又稱「第三帝國」,那麼為什麼是第三呢?(答:因為前面有第一和第二!)
所謂的第二帝國,指的是1871年普法戰爭結束時(記得《最後一課》吧?),在凡爾賽鏡廳(俺是98/99念的初三,當時的外國史課本前面有這幅彩圖哦)開始的、威廉一世建立的(當然你可以說是俾斯麥)毀在威廉二世手裡的那個德意志帝國。直到這個時候起,才有了真正統一的政治意義上的「德國」。想當年,俺們美麗的青島就是被「帝國海軍」硬生生佔領的。
而第一帝國,有個很華麗很響亮的名頭,叫做「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之所以叫這么個名字,是因為當時羅馬天主教有難,而當時有個叫Otto(一幫師弟妹將這個名字直接同O²掛鉤,真的很天才。)的哥兒們,力挺教廷,於是羅馬教廷投桃報李,讓他加冕做德意志各邦的大頭領,於是就有了這個「神聖羅馬帝國」。
這個帝國么,跟我天朝帝國是不一樣地,它其實絕大多數時間都處於一盤散沙的狀態,延續到今天就造成了幾個講德語國家都是「聯邦制」的政治形態。帝國的Kaiser雖然咱們也翻譯成皇帝,但是他跟咱們的「天子」不能比,他們是各邦選出來的。具體來說呢,就是幾位選帝侯(變了幾回,有增有減)還有幾位大主教。這一點,四樓已經說了。選出來的人還要去羅馬假加冕,才能真正成為皇帝(皇帝不是誰的能當的,大英帝國也只是有個「女王」而已。拿破崙是真的皇帝,他比較酷,他讓教皇到法國來給他加冕)。

然後哈布斯堡家族出現了,並且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控制了整個神聖羅馬帝國。但是他們的勢力范圍很大很大,帝國皇帝查理五世(他是出生在尼德蘭的,所以人家叫他荷蘭人)把自己的疆土分成兩塊,哈布斯堡家族就分成兩支,一支主以奧地利為主體,控制德意志各邦,另一支以西班牙為主體,控制尼德蘭地區以及它的海外殖民地。血腥鎮壓尼德蘭起義的就是他們,一直跟法國打對台的也是他們(記得《三個火槍手》吧?路易十三的王後,西班牙的公主,叫「安娜•奧地利」,因為那也是她娘家家族治下的,雖然這姐姐可能從來沒去過奧地利)。據說哈布斯堡家人都有個特點:下唇比較突出,我們管這個叫「婆婆嘴」。

然後很多年過去了,後來哈布斯堡家族的男人都死絕了,西班牙王室姓波旁了,奧地利那邊哈布斯堡家族的公主就招親了,後來這個上門女婿死了以後,這個公主,就成了馬麗婭•特蕾莎女皇。丁建弘先生的《德國通史》就是用她的一幅兒孫滿堂的畫像作的封面。這個人物我們歷史書上也學過的,她的女兒好像比她還有名,叫瑪麗•安東尼。所以,不提所有的政治因素,情感上也可以接受大革命開始後為什麼奧地利要打法國吧?
然後拿破崙倒台了,就有了很著名的「維也納會議」,會議的結果之一就是讓神聖羅馬帝國保持分裂(到1871年德意志統一前,德國國內大大小小300多個邦,跟咱們國內的戰國時代有一拼)。然後,奧地利的國王,前「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弗蘭茨二世沒理教皇,就宣布成立的奧地利帝國。這個帝國范圍很大,包括現在的捷克、波蘭、巴爾干、義大利等地(1848年革命,梅特涅出逃,這個歷史書上都講過的,而《牛虻》講述的也是為義大利解放而奮斗的革命者的故事)。最古老的german university其實是在布拉格建立的,而目前德語區最古老的大學,是維也納大學;德國現存最古老的大學,是海德堡大學。還有一批作家,比如卡夫卡,比如里爾克,他們都是德語作家,從民族上來說,他們是germans,但是他們都是布拉格人。

普魯士經過幾代君主的努力,逐漸成為德意志各邦中的翹楚,威廉一世又剛巧碰上了俾斯麥,於是就把統一的大旗扛起來了,開始挑戰奧地利的德意志第一大邦的地位。當時有兩個統一計劃,一曰大德意志,一曰小德意志,區別在於有沒有奧地利。現在的奧地利面積好像不比咱們的重慶大多少,當時可是很大一片地方,大家可以找找當時的地圖看看。其實奧地利也想來個大統一,不過,統一以後的老大堅決不能讓別人來做。於是1866年,普奧兩家來了個死磕,結果奧地利輸了,從此退出逐鹿,但是普魯士也沒能把奧地利統一進來。
1848年革命後,奧地利在義大利的統治受到極大打擊,直接導致了當時的皇帝費迪南一世退位,弗朗茨•約瑟夫一世,就是茜茜公主的丈夫登基。1867年,奧匈帝國就成立了,一直到1918年一戰結束,奧匈帝國倒台。當時獨立的可不止匈牙利一家,整個帝國都分崩離析,輾轉到今天,就只剩下了那麼一小塊兒地方。
其實要算起來,這奧匈帝國真是夠反動的,八國聯軍進北京的時候,它也來摻和了一腳。從奧地利帝國到後來的奧匈帝國,一直都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在這一點上,統一後的德國基本上算一個單一民族國家,只有很少幾個少數民族),去參觀奧地利議會的時候,人家很驕傲地說,「我們當年帝國議會開會的時候,使用的語言不比現在的歐盟少呵。」等到一戰結束,其他民族趁機獨立,最後只剩下了德語區這塊地方。

2000以上的windows系統,打開控制面板中的區域語言選項,進行添加時, 會發現德語有德語/德國,德語/瑞士,德語/奧地利,德語/列支敦斯登 等不同選項。這是因為,這幾個國家的語言主體大致相同,但是仍然有差別。我目前所能體會到的最大差別,一個是發音方面,奧地利和瑞士的德語跟所謂的Hochdeutsch即德國使用的標准德語,(也算德語中的普通話吧)有挺大的不同,再有就是詞彙上的不同,一個東西,在德奧兩國可能有不同叫法。 據說奧地利加入歐盟的條件之一就是要保持自身和德國德語的這些不同,保護自己的文化上的「奧地利特色」。
我學德語以來,跟德國打的交道一直比較多,用的教材都是和德國方面合作編寫的,老師都是留德的,外教都是德國的,交流項目也是德國方面的。去奧地利的時候,各景點介紹上都用各國國旗標注出不同的語言版本,結果遍尋不著熟悉的黑紅黃三色旗,一眼看見Deutsch在紅白相間的小旗下面,還真有點兒不習慣。

6. 求英國、法國、德國的部分歷史

去找一下《大國通史》系列吧,尤其是《英國通史》(錢乘旦等)、《德國通史》(丁建弘)、《法國通史》(不記得誰了),在新浪愛問共享資料里能有下載的,快速瀏覽一下,摘抄一下就完了。

7. 德國人為什麼那麼嚴謹

都說德國人很嚴謹,那麼是怎麼個嚴謹法?
和德國人一起開會、談話,聽到「i
don』t
know」(我不知道)和「i』ll
have
to
check」(我要先查一下)之類的話頻率甚高。說完後,德國人總是掏出一個小筆記本,工工整整地把你的問題抄下來。
對於一個進度很緊的工程項目,這樣的回答是最揪心的,中方的工程人員巴不得老外對每個問題都能立即拍板,偏偏「老德」卻要「研究研究」。
德國人在什麼情況下會說不知道或「i』ll
have
to
check」呢?
一種是問題已經超出他的專業知識范圍了,或者是問題涉及到他們分包給第三方完成的工作,或者要套用特定的計算軟體對問題進行分析才能得到結果(如分析受力等),德國人會說自己不知道,然後打電話回歐洲去問。
另一種是屬於動腦筋和通過簡單計算能得出答案的問題,但不屬於該工程師的部門責任范圍,或者他認為自己不應該自作主張替別人拿主意的,德國人多數會說自己不知道。
材料替代是鍋爐工程中經常面臨的問題,比如,合同里規定要用美標或德標鋼材,現場出現短缺,要用便於采購的國產材料替代,在進度壓力下,德國人的技術確認成了卡節骨眼的事兒。
一雙雙熱切的黑眼睛投射在一個焦點上,巴不得那大鼻子下面的嘴唇吐出「ok」來,可偏偏老德不緊不慢地說「i
don』t
know」。
老德的「i
don』t
know」一說完,中國人就氣不打一處來,有人罵德國人無能,有人甚至質問,難道我們中國人花這么多外匯雇外國人來做現場指導,就為了聽這樣的話嗎?
過了兩天,德國人已經把意見整整齊齊地寫好,對於國產替換材料,有國產材料和原設計材料的牌號對照,屈服點和抗拉強度的對比,謹慎的德國人總是通過增加截面厚度和加強焊接強度等方式,來降低替換材料時材料差異帶來的風險。
德國人並非不知道中國人期望他去說ok,並非不知道施工進度的壓力,但是,他們仍舊能冷靜地說出他們的意見,不屈服於現實的壓力,這就是他們的思想獨立與嚴謹。
老實說,這些「不知道」要比投領導所好,不經調查就拍腦袋說出來的「知道」和「沒問題」要踏實得多了。

8. "經典"是什麼意思

經典是歷來被尊奉為典範的著作

五經:易、尚書、詩、禮、春秋

典:可以作為標準的書籍

你所指的是經典的引申義,意思是說:非常有代表性、非常好的東西,可以看作典型、典範

參考《漢語大字典》

9. 德國現代化之路美國歷史學家平森認為,直到1870年至1900年,德國的工業發展才形成一股真正的洪流,把這種

(1)此前,德意志長期處於分裂狀態,阻礙工業革命發展。1871年普魯士通過王朝戰爭完成德意志統一,建立帝國,為工業革命創造有利條件。同時,獲得了法國的50億法郎和阿爾薩斯等礦產資源,又抓住了剛剛興起的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機會,所以,迅速崛起。
(2)一戰前,德國成為歐洲頭號工業強國,主要經濟指標趕超英法,機械製造和化工業處於領先地位,誕生了電氣和化學等新興工業部門。城市人口劇增,1900年6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
(3)普魯士軍國主義傳統惡性膨脹,德國統治集團挾工業化的巨大力量,熱衷於對外殖民擴張,導致戰爭危機。

10. 描寫俾斯麥和德意志統一的一些書籍

《俾斯麥傳》
作者:(英)艾倫·帕麥爾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俾斯麥》
作者:(德)魯特維克
出版社: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全球通史系列:德國通史》
作者:呂一民、丁建弘、錢乘旦 許潔明
出版社: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閱讀全文

與丁建弘的德國通史怎麼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62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38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21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1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95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75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6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67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30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34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56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59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70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78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09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7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1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27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59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