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二戰德國最後一次勝利
阿登反擊戰——二戰德國精銳的最後一擊(圖文)
戰爭進行到1944年秋,盟軍已從三面逼近德國本土(其中東線為蘇聯紅軍,西線和南線為以英美為首的盟軍),德軍形勢嚴峻,為扭轉不利戰局,希特勒決定集中兵力在西線發動一次使盟軍猝不及防的攻勢,奪回主動權。為此,從9月底,希特勒和他的最高統帥部十分秘密地著手制定西線最大的陣地反擊戰——阿登反擊戰計劃。戰役代號為「萊茵河上值更」。目的是:挫敗美英軍隊,扭轉西歐形勢,使之有利於德國,以便抽出德軍兵力去同蘇聯作戰。德軍計劃在蒙紹、埃希特納赫地段上突破盟軍防線,在列日和那慕爾地域強渡馬斯河,在戰役第七天前出到安特衛普,分割並殲滅比利時和荷蘭境內的盟軍(加拿大第1集團軍、英軍第2集團軍、美軍第9和第1集團軍)。
1-1.jpg
希特勒選擇的反攻地點就是4年半之前德軍突破法軍防線的那一個崎嶇不平的阿登山區。這個地區是的美第1集團軍(司令員為霍奇斯)和美第3集團軍(司令員為巴頓)的結合部,北側由霍奇斯負責,南側由巴頓負責,兩個集團軍之間大約85英里寬的防區由第1集團軍所屬的第5、第8兩個軍共6個師的兵力防守。希特勒認為該地區是「現有部隊肯定能突破的地方……防線單薄,他們也不會料到我們會發起突襲。因此,充分利用敵人毫無防備的因素,在敵機不能起飛的氣候下發起突然襲擊,我們就能指望取得迅速突破。」希特勒要「決心不顧一切地推行這項計劃」。
為實施這個計劃,德國政府發布了關於建立「人民近衛軍」的命令,應征年齡從16歲到60歲,很快召募大批新兵,在經過6至8周的短期訓練後,調往西線,加入了攻擊部隊。12月初,德軍共集結了25個師,,其中有7個坦克師。由「B」集團軍群司令莫德爾元帥指揮。右翼是「黨衛隊」第6集團軍(司令約瑟夫·狄特里希上將),轄有第67軍(第272、第326國民擲彈兵師)、「黨衛隊」第1裝甲軍(黨衛隊第1「阿道夫·希特勒警衛旗隊」、黨衛隊第12「希特勒青年」裝甲師,第12、第227國民擲彈兵師,第3傘兵師)、「黨衛隊」第2裝甲軍(黨衛隊第2「帝國」、黨衛隊第9「霍亨斯道芬」裝甲師)。共有4個裝甲師、4個步兵師、1個傘兵師。大約有640輛坦克;中路是坦克第5集團軍(司令曼特菲爾上將指揮),轄有第66軍(第18、第62國民擲彈兵師,元首護衛裝甲旅)、第47裝甲軍(第2裝甲師、第26國民擲彈兵師、裝甲教導師、元首擲彈兵裝甲旅)、第58裝甲軍(第116裝甲師、第560民擲彈兵師)。轄有3個裝甲師、4個步兵師。大約有320輛坦克;左翼是的第7野戰集團軍(司令布蘭登堡),轄有第80軍(第212、276國民擲彈兵師)、第85軍(第352國民擲彈兵師、第5傘兵師),共轄3個步兵師、1個傘兵師。其任務是負責掩護第5裝甲軍團的側背,保障中央進攻。進攻集團計有官兵25萬人,坦克和強擊火炮900輛,飛機800架,火炮和追擊炮2617門。德軍為在阿登地域實施突破而集中了大量兵力兵器,但仍不足以達成戰役目的。法西斯德軍指揮部打算在進攻過程中從西線其他地段及德國本土增調部隊到阿登地區。突擊集團所需要的油料僅能保障到達戰役縱深一半的行程。
1-2.jpg
阿登反擊戰中右翼總指揮、「黨衛隊」第6集團軍司令約瑟夫·狄特里希上將
1-3.jpg
突破盟軍防線的德軍
盟軍在西線共計有87個師,其中25個裝甲師。然而美英軍指揮部認為,阿登地域不適於進行大規模的進攻。因此在寬115公里的地段上與法西斯德軍集團對峙的只有第12集團軍群(司令官為O.布萊德雷)的美軍第1集團軍所屬的5個師(83OOO人,242輛坦克,182門反坦克自行火炮和394門火炮)。從而導致了戰役初期的不利局面。
德軍在進攻前實施了「麒麟」的作戰計劃。組織了一支由黨衛隊特種部隊及第150裝甲旅兩部分組成的,約2000名的會講英語的突擊隊,由黨衛隊中校斯科爾茨(即1943年9月率領一小群傘兵,乘滑翔機突襲義大利北部的一座險阻的山頂,救出被義大利政府軟禁的前獨裁者墨索里尼的人)指揮。突擊隊乘坐美軍的吉普車深入盟軍防線內部,他們分成小隊到處切斷電話線,倒轉路標,使守軍的預備隊走錯方向,掛上紅布條表示路上埋有地雷,盡其所能地製造混亂。美軍被這少數德國兵的活動擾得驚恐不安。為搜索這些德國小隊,許多交通線不能通行,50萬美軍士兵只要在路上相遇就互相盤問,幾百名士兵在答覆問題時因使人感到懷疑而被拘捕,連身為集團軍總司令的布萊德雷也不例外。12月16日,德第66軍的一名軍官,在從軍部駕車去前線時被俘,隨身攜帶的幾份該計劃的作戰命令落入美軍手中,從而使美軍及時作出了反應。這一計劃的第二步,即用一個完整的裝甲旅,駕著美式坦克,穿著美軍制服,長驅直入並佔領馬斯河橋的設想未能實現。
德軍於1944年12月16日拂曉分三路開始突然進攻。密集的大炮對幾乎所有的美軍陣地猛轟,美軍遭到突然襲擊,損失很大,未能組織抵抗就紛紛退卻。在中路,曼特菲爾的第5裝甲集團軍進展迅速,到17日,成功的用一個鉗形攻勢包圍了美軍第106師的兩個團,並且迫使7000人以上投降,這是美軍在歐洲戰場上遭到的最嚴重失敗。18日,曼特菲爾第5裝甲集團軍的先鋒第47裝甲軍進抵公路交通樞紐巴斯托克。但第47裝甲軍只留下了第26人民擲彈兵師攻打巴斯托克,第2裝甲師和裝甲教導師卻饒道前行,錯過了不費力氣佔領巴斯托克的機會;右路進攻的狄特里希黨衛隊第6裝甲集團軍也抵達昂布萊夫河上的一個渡口,挺進約30英里。其先頭縱隊「派佩爾戰斗隊」抵達並佔領了馬斯河渡口。然而,這只縱隊在斯塔佛洛市過夜時,對近在咫尺的存有250萬加侖汽油的美軍的大燃料庫及重要橋梁竟漠然視之,以致美軍增援部隊利用其設置障礙(燃燒汽油、炸毀橋梁),阻住了其前進的道路;左路布蘭登堡第7集團軍所轄的4個師均渡過奧爾河,其中第5傘兵師突至12英里處的維爾茨,在南側為中路部隊建起了一道壁壘,小有進展。至12月20日,德軍的進攻部隊已形成一支寬約100公里、縱深30至50公里的突出部,並繼續向前推進。
1-4.jpg
阿登戰役中的著名照片:黨衛隊機槍手
1-5.jpg
被俘的美軍
直到17日早上,盟軍主要司令官們才承認德軍全面進攻已經開始,艾森豪威爾急調第82和第101空降師火速趕往巴斯托克——聖維特一線進行增援,阻止德軍西進。加文將軍指揮的美第82空降師被派往聖維特防線,而麥考利夫將軍指揮的美101傘兵師則馳援巴斯托克。19日,艾森豪威爾在凡爾登召開高級將領會議,商討對策。會議決定採取南攻北守的方針。具體部署是:巴頓的美第3集團軍北上攻擊德軍的突出部;德弗斯的美第6集團軍向北靠攏保護巴頓的右翼;霍奇斯的美第1集團軍必須頂住從北面和南面突入阿登地區的德軍,扼住西去的咽喉要道,堅守陣地,並准備由北向南反攻,與巴頓的美第3集團軍合圍德軍。
12月23日,天氣好轉,適於飛行,盟軍航空兵開始積極行動。
12月22—26日美軍第3集團軍對敵軍進攻集團的南翼實施了反突擊。德軍也在當天要求被圍在巴斯托克的美軍投降,但只得到麥考利夫兩個字回答:「苯蛋!」這個美國俚語含意頗深,從此在二戰史上傳為美談。當天,德軍向巴斯托克發動進攻,但進展緩慢,直到聖誕節也未能拿下這個重鎮。12月24日,巴頓的第3集團軍摧毀了德第7集團軍在左翼建起的保障中央進攻的屏障依託。緊接著,巴頓命令加菲將軍的第4裝甲師「拚命狂奔」,前去解救陷入德軍重圍的巴斯托克。12月26日凌晨,加菲的第4裝甲師的第2戰斗群殺開一條血路,突破了德軍對巴斯托克的包圍,與美軍空降兵第101師的部隊會合。次日,大部隊沿打通的道路駛入城內,加強了該城的防禦力量。
1-6.jpg
阿登戰役中被俘的德軍
德第5裝甲集團軍之第47裝甲軍所屬的第2裝甲師和裝甲教導師饒過巴斯托克,向北面的美軍第1集團軍進攻。塞勒斯是德軍推進的頂點,距馬斯河只有5英里。於是中部戰線形成了一個凸出部(阿登戰役因此又稱為凸出部戰役或凸角之戰)。這時,天氣已經好轉,美軍立即出動大批飛機對德軍裝甲部隊進行猛烈轟炸,使其無法在白天活動,陷入困境。12月25日,德軍第2裝甲師與美第1集團軍之第7軍第2裝甲師爆發激戰,到該天結束,德軍第2裝甲師陣亡2500人,1050人被俘,損失81輛坦克(原有88輛)。是役美軍第2裝甲師獲得了「活動地獄」的稱號。26日,德軍遂開始後退。
至12月25日,德軍集團突破了戰線,並向縱深推進90多公里。其先頭坦克部隊已抵迪南地域,距馬斯河只有4公里。美英軍指揮部為加強阿登地區的軍隊採取了堅決措施,從戰場其他地段向這里調來了若干個師。
至12月底,德軍向馬斯河的進攻已被阻止。但法西斯德軍指揮部並沒有放棄自己的計劃。1944年12月31日夜,德軍開始在阿爾薩斯的斯特拉斯堡地域進攻美軍第7集團軍。1945年1月1日德軍出動1000多架飛機,對法國、比利時和荷蘭境內的機場進行了突然襲擊,炸毀盟軍飛機260架。法西斯德軍航空兵損失飛機約300架。但盟軍的情況仍很嚴重,德軍地面部隊突破了馬奇諾防線,向阿爾薩斯北部發起了進攻。1月3日,盟軍轉入反攻,巴頓的第3集團軍由巴斯托克向東北出擊,霍奇斯的第1集團軍由北向東南出擊。德軍也在這一天對阿爾薩斯發動了最猛烈的攻勢,從而展開了阿登戰役中最激烈的戰斗。雙方血戰了5天,最終德軍仍未能拿下這個城市。
1945年1月6日丘吉爾向斯大林求援。蘇軍當時正在准備新的戰略進攻,尚未就緒。但為履行同盟國義務,蘇軍比原定日期提前8天於1月12日實施了維斯瓦河—奧得河戰役。由於蘇軍的進攻,希特勒指揮部被迫減少西線的積極行動,並把兵力從西線調往東線。1945年1月下半月至2月初,已調往蘇德戰場13個戰鬥力最強的師,其中包括6個坦克師和摩托化師,800輛坦克和強擊火炮以及其他技術兵器。
1月8日,希特勒終於下令德軍撤退。1月12日,蘇軍在東線提前發動進攻配合作戰,希特勒不得不從西線抽調兵力到東線作戰。盟軍迅速乘機推進。1月16日,霍奇斯的美第1集團軍和巴頓的美第3集團軍勝利會師,到1月28日,在英美軍的追擊下全部撤回到阿登的出發陣地。阿登戰役中雙方的損失(包括死、傷及失蹤)為:盟軍約7.7萬人,德軍約8.2萬人。
1-7.jpg
美軍檢查德軍戰俘的屍體
1-8.jpg
阿登戰役中的巴頓將軍
此戰,德軍的作戰計劃是一個非常好的計劃,如果他有足夠的人力物力做後盾,如果不是兩線,或許能夠成功,但是他沒有。德國在阿登地域進攻的失敗,意味著希特勒德國領導集團妄想在西歐取得決定性軍事勝利的冒險企圖遭到破產,意味著他們迫使美英政府拒絕同蘇聯就徹底打敗法西斯德國進行軍事政治合作的計謀完全落空。阿登戰役是西線作戰進程的頂點。德軍的大量兵力兵器被迫調往蘇德戰場,他們在阿登地域遭受損失以及缺少預備隊(從1945年1月起至戰爭結束時止預備隊都調去補充同蘇軍作戰的軍隊)——所有這一切大大削弱了西線的德軍,而促進了美英法軍隊在以後各次實質上是追擊退卻之敵的進攻戰役中獲勝。此次作戰,德軍傷亡81834人,損失戰車324輛、飛機320架。盟軍傷亡76890(包括1萬人死亡,4.7萬人受傷,2.3萬人失蹤),損失戰車733輛、飛機592架。德軍損失雖與盟軍相當,但是盟軍能輕易地補充他們的損失,而德軍不能,而且德軍已投入了他們最後的精銳部隊,此後,德軍在西線再也無力阻擋盟軍的進攻了。
阿登戰役又命突出部戰役。諾曼第登陸成功後,由美、英、加等國軍隊組成的盟軍迅速向西線防禦的德軍發起了猛攻。經過六 個多月的激戰,戰線移到了德國邊界附近 地區。1944年12月16日,希特勒為扭轉戰局,挽救其失敗的命運,孤注一擲,集中兵力在德國、比利時、盧森堡三國交界的阿登山 脈地區發起了地場大規模的進攻戰。為此,從9月底,元首就和他的最高統帥部十分秘密地著手制定西線最大的陣地反擊戰——阿登反擊戰計劃。這個計劃被命名為「萊茵河衛兵」。希特勒對阿登戰役寄於了極大希望:「堪稱本戰區甚至可能是 整個戰爭的決定性的轉折點。「他甚至認為,「在西壁防線前面證明不可能的事(指打敗西線盟軍)通過從西壁防線內的進 攻,將成為可能」。最後計劃包括每一個細節甚至炮轟時間都是希特勒在大本營制定的。11月3日,元首的特使約德爾上將趕到設在西線克雷菲爾松樹林的B集團軍司令部,將「萊茵河衛兵」的詳細作戰計劃交給倫斯德和莫德爾,上面還有元首的親筆警告:「不得更改」。
希特勒選擇的反攻地點就是4年半之前德軍突破法軍防線的那一個崎嶇不平的阿登山區。這個地區是霍奇斯的美第1集團軍和巴頓的美第3集團軍的結合部,北側由霍奇斯負責,南側有巴頓負責,兩個集團軍之間大約85英里寬的防區由第1集團軍所屬的第5、第8兩個軍共6個師的兵力防守。希特勒認為該地區是「現有部隊肯定能突破的地方......防線單薄,他們也不會料到我們會發起突襲。因此,充分利用敵人毫無防備的因素,在敵機不能起飛的氣候下發起突然襲擊,我們就能指望取得迅速突破。」希特勒要「決心不顧一切地推行這項計劃」。他的計劃不可謂不大膽,如果他有足夠的人力物力做後盾,或許他能成功。但是他沒有。
為實施這個計劃,德國政府發布了關於建立「人民近衛軍」的命令,應征年齡從16歲到60歲,很快召募大批新兵,在經過6至8周的短期訓練後,調往西線,加入了攻擊部隊。12月初,德軍共集結了20個師,由B集團軍群司令莫德爾元帥指揮。右翼是狄特里希指揮的第6SS黨衛裝甲集團軍,轄有4個裝甲師、5個步兵師。大約有640輛坦克。中路是曼特菲爾指揮的第5裝甲集團軍,轄有3個裝甲師、4個步兵師。大約有320輛坦克。左翼是布蘭登堡指揮的第7集團軍,轄4個步兵師。其任務是負責掩護第5裝甲軍團的側背,保障中央進攻。
德軍在進攻前實施了「格賴夫」的作戰計劃。「格賴夫」一詞在德語中指神化中那種鷹頭獅身長有翅膀的怪獸,如果就它在盟軍中造成的巨大而驚人的混亂而言,這個名子取得十分恰當。德軍組織了一支約2000名的會講英語的突擊隊,由黨衛軍中校斯爾策尼指揮。斯爾策尼善長冒險,曾使用滑翔機從一個山頂監獄搭救出墨索里尼。斯爾策尼的突擊隊扮成美軍,乘坐美軍的吉普車深入盟軍防線內部,他們分成小隊到處切斷電話線,倒轉路標,使守軍的預備隊走錯方向,掛上紅布條表示路上埋有地雷,盡其所能地製造混亂。美軍被這少數德國兵的活動擾得驚恐不安。為搜索這些德國小隊,許多交通線不能通行,50萬美軍士兵只要在路上相遇就互相盤問,幾百名士兵在答覆問題時因使人感到懷疑而被拘捕,連身為集團軍總司令的布萊德雷也不例外。然而,這一計劃的第二步,即用一個完整的裝甲旅,駕著美式坦克,穿著美軍制服,長驅直入並佔領馬斯河橋的設想卻未能實現。12月16日,德第66軍的一名軍官,在從軍部駕車去前線時被俘,隨身攜帶的幾份該計劃的作戰命令落入美軍手中,從而使美軍及時作出了反應。
對於德軍將在四年前(1940年)發動了「閃電戰」,使喚英法這戰線迅速趨於崩潰的阿登地區 實施一場新的攻勢,盟軍高級司令部茫然 無知。蒙哥馬利說,「目前敵軍在所有戰線上都在打防禦戰;他們的處境已不可能使喚他們發動大 規模的進攻戰了。」盟軍司令部非常樂觀 地制訂著下一個萊茵河地區的進攻計劃。
12月16日,德軍在深霧的掩護下發起了進攻。第6裝甲集團軍左翼在洛斯海姆突破了美軍防禦 後,迅速插向斯塔佛洛;其右翼和中部的 進攻受到了美軍的頑強抗擊,久攻不下,16日至17日夜間,德軍為配合正面進攻部隊達到突 破,在第6裝甲集團軍的第1黨衛隊裝甲軍 進攻方向上的里吉山地區空降了一支千人的傘兵隊伍,企圖向東推進與正面攻擊的部隊會合。但美 軍第5軍立即殲滅了這股空降部隊,避免 了正面防禦部隊腹背受敵情況的發生,使喚其能補入堅強防守,遲滯敵裝甲師的進攻。戰斗至12 月18日,德軍第6裝甲集團軍的中部和 右翼的進攻行動基本被阻止住。
第5裝甲集團軍的右翼第66軍突破了美軍第106師和第14騎兵大隊防守的陣地,並在17日 發起的一次鉗形攻勢中,圍殲了美軍第1 06師的兩上團,使喚美軍遭到了1944至1945年歐洲戰場上的最嚴重的損失。德軍第58 裝甲軍和第47裝甲軍在第66軍的南側 進攻。17日,第47裝甲軍的第2裝甲師在克勒伏火車戰突破了克勒夫河,進展較快,美軍被迫 退守巴斯托尼和諾維爾一線。第7集團軍 使用了4個師實施進攻,其右翼戰鬥力較強的第5傘兵師也在17日越過了克勒夫河,但其中部和 左翼進攻的各師,在美軍的頑強阻擊下, 前進緩慢。
20日,第5裝甲集團軍佔領的烏法利茲,諾維爾。而兩側的第6裝甲集團軍和第7集團軍的攻勢 行動遠遠落後,整個戰線形成了一個凸角 態勢。希特勒決定把原計劃由第6裝甲集團軍但任的主要進攻任務交給哈。馮,曼陀菲指揮的第5 裝甲集團軍,企圖迅速攻佔馬斯河畔要地。
美軍在阿登防線上只有第8軍的四個師防守。然而在戰鬥打響後的開始兩天里,還並沒有完全意識 到問題的嚴重性。第1集團軍仍意圖以第 5軍加緊對德軍北面戰線上的魯爾水壩地區發動攻勢。直到18日晨,發現德軍第1黨衛隊裝甲師 已穿過斯 洛佛塔,逼迫了集團軍司令 部,第1集團軍才迅速後撤指揮機構,調整部署以加強防禦。同日,盟國遠征司令艾森豪威爾也將 兩個後備師派往前線。具有決定意義的 是,後備的美軍第101空降師19日晨到達了巴斯托尼,並成功地粉碎了德軍德勒爾裝甲師和第 26師的進攻,頑強地扼守著陣地,促使 這個地區以後變成了盟軍發動決定性反攻的跳板。19日,美軍第9集團軍的第7裝甲師隨第30 師南下聖維特進行增援,第3集團軍的第 10裝甲師則北上進入受威脅的地區。到20日,當面防守的美第1集團軍已基本制止了德軍在南 北兩個「肩膀」上的進攻行動,而巴頓將 軍指揮的美軍第3集團軍和美軍的第9集團軍分別從南北兩個方向上向戰場接近。盟軍戰線垢重新 調整,使自己開始逐漸擺脫了被動不利的 局面。
德軍曼陀菲爾指揮的第5裝甲集團軍的左翼部隊在20日包圍了巴斯托尼的美軍第101空降師和 第9裝甲師後,德勒爾裝甲師和第2裝甲 師又繼續向巴斯河沿岸的紀韋與迪囊方向發展進攻。22日,德勒爾裝甲師佔領了聖於貝爾,第2 裝甲師也攻佔了烏特維爾,德軍使用預備 隊第9黨衛隊裝甲師和第15裝甲榴彈師在烏特維爾及以東地域加入戰斗,以加速沖處巴斯河畔。 第66軍和第58裝甲軍在聖維特及其以 南地區發動了新的強大攻勢,迫使南下增援的美軍第7裝甲師和繼續堅持防守的第106師的部隊 後撤。德軍第6裝甲集團左翼第1黨衛隊 裝甲師力圖從南麵包圍列日,陰孤軍突進,到達了斯塔佛洛地區。其先頭縱隊是臭名昭著的「派佩 爾戰斗隊」,它在向前推進中執行希特勒 的所謂掀起一個「恐怖的浪潮」的命令,用機槍屠殺了幾批已經解除武裝的美軍戰俘和比利時平 民。這種滅絕人性的法西斯暴行是這次戰役 的最黑暗一幕。德軍南面戰線上的第7集團軍只有右翼的第5傘兵師在20日後能繼續向前推進, 並構成了對美軍防守的巴斯托尼的合圍。
巴頓指揮的美軍第3集團軍從12月22日起進行反攻。其第12軍擊退了當面德軍的進攻,並迫 使德軍第7集團軍的第80軍轉入守勢。 第3軍指揮所屬第26、第80步兵師和第4裝甲師,積極地執行巴頓發出的「迅猛前進」的命 令,全力以赴地解救巴斯托尼之圍。從整個 戰役來看,德軍如果攻佔了巴斯托尼,守住南翼,並及時向突破地區增調能征善戰的部隊,那麼仍 有可能利用第5集團軍各裝甲師所達到的 有態勢繼續發展。一旦德軍到達了馬斯河,就仍有可能使喚落後的德軍第6裝甲集團軍等調頭北 上,重新運動起來,構成戰役的新突破,增 大對盟軍的壓力和威脅。美軍第3軍在雪地里奮力北進,24日開始向包圍巴斯托尼的德軍外圍陣地實 施進攻。巴斯托尼附近地區的地形易守難 攻,德軍第5傘兵師、第26師進行著頑強抵抗,辛奪取每一個村莊,每一片樹林。25日,美軍發 現納夫夏至巴斯托尼公路方向上的德軍抵 抗較弱,於是,集中第4裝甲師在西南至東北軸線方向實施突擊,26日下午,第4裝甲師所剩無 幾的謝爾曼式坦克終於突破了德軍在巴斯 托尼南部的防線,與堅守部隊勝利會合。電影《巴頓將軍》中,巴頓指揮部隊在白雪茫茫的山 陵起伏的道路上前進,並晝夜與敵在叢林 與房屋地區激戰,就是反映的這一史實。
在德軍第5裝甲集團軍的突擊正面上,美軍建立了由第2、第3裝甲師和第75、第84步兵組成 的攻擊集團,由綽號「閃電手」的美軍少 將柯林斯指揮,向進攻的德軍先頭部隊進行反擊。23日,美軍從北面向德軍第2裝甲師發起了攻 擊,使喚其被迫分成兩部分組成防禦,並 阻止了德軍第58裝甲軍和第9裝甲師的進攻。24日,德軍的德勒爾裝甲師在推進到馬斯河畔的 迪囊以東3英里左右的地方,也被迫轉入 防禦。這一天開始,天氣逐漸轉晴,盟軍的飛機大批出動,對敵人運輸道路進行地毯式轟炸,使喚 德軍供應機構幾乎癱瘓。
德軍在巴斯托尼的失敗對於羅什福爾與馬斯河之間的這一作戰地區有著重要的影響,它使喚突出的 德軍裝甲師腹背受敵,補給困難,陷入無 力發展的被圍境地。25日以後,德軍又重新開始了對巴斯托尼的爭奪戰,許多師陸續被調到這一 地區投入攻城戰,兵力曾一度達到兩個軍 部,9個戰斗師。第6裝甲集團軍也被迫將部分兵力撥給第5裝甲集團軍。至此,德軍的阿登戰役 進攻計劃遭到徹底失敗,巴斯托尼防禦戰 成了盟軍整個防禦計劃取得勝利的決定性環節。1945年1月3日,盟軍在整個西線上開始了新 的進攻,摧毀了德軍對斯托尼的攻城行 動,並最終加速了西線戰場上的德軍瓦解。
美第3集團軍和德軍至1月29日的傷亡情況:
第3集團軍 德軍
陣亡 14,879人 擊斃 96,500人
受傷 71,009人 擊傷 296,000人
失蹤 14,054人 俘虜 163,000人
非戰斗性傷亡 73,011人
總計 172,953人 總計 582,500人
阿登戰役-----德軍計劃
集中三個集團軍的兵力在長達125公里的正面上實施進攻。第6黨衛隊 裝甲集團軍擁有9個師(其中個裝甲 師)在右翼、第5裝甲集團軍擁有7個師(其中3個裝甲師)在左翼實施突擊,突破由美軍第1集 團軍的第99、第106、第28師防守 的、從艾弗爾山到蒙紹的縱深不大的防禦陣地,迅速向前推進,在馬斯河畔的列日與那慕爾之間建 立橋頭堡,爾後再通過布魯塞爾攻佔安特 衛普港,切斷美軍第1集團軍和英軍第21集團軍的後方交通線;第7集團軍擁有7個師(其中1 個傘兵師),將進攻盧森堡 地區,抵抗 來自南面和西南面的攻擊,保護兩個擔任突擊的裝甲集團軍翼側;另以6-7個師但任預備隊。整 個戰役企圖完成殲滅盟軍25-30個師 的任務,製造第二個敦記得爾克,穩定西線形勢。盟軍仍然不能使用安特衛普港,他們想迅速突破西壁防線的企圖也告失敗;所以,希特勒現在開始為他夢寐以求的西線攻勢制定詳細計劃 [ 註:據威爾莫特說,10月8日,約德爾向希特勒呈送了一份關於11月底阿登地區向阿姆斯特丹發動攻勢的計劃草案。 ] 。首先,他估計對了,盟軍擁有七十個師,不可能在將近五百英里長的戰線上處處都堅守;第二,希特勒指望十一月的天氣能結束敵人享有的絕對空中優勢,或者至少在德軍發動攻勢時能大大削弱這種優勢。因此,希特勒急切地要趕在冬季開始天氣轉晴、敵軍恢復空中優勢之前,發起進攻。他沒有徵求西線部隊司令的意見——事實上也沒有跟他商量,就跟德軍最高統帥部作戰局一起定下了進攻的基本原則。
由於進攻必須在現有部隊很有把握取得突破的地段發起,因此就有必要選擇一個敵軍地面部隊——無論是第一線部隊還是預備隊——比較薄弱的地段。突破後還要繼續擴大戰果,直到整個西線局勢轉而對德國有利。在對西線部隊作了徹底的檢查,並經過周密准備之後,希特勒關於從西壁防線陣地向敵軍防線薄弱地段發動大規模進攻的計劃已很有眉目,終於選擇了艾弗爾為突破地段,安特衛普港為最後目標。
十一月三日,約德爾代表希特勒,在莫德爾陸軍元帥司令部向西線部隊司令、B集團軍群和第五裝甲集團軍發布指令時解釋說,攻勢必須在現有部隊肯定能夠取得突破的地段發起。他接著告訴他們,蒙紹-埃希特納赫地段(艾弗爾)已被選定為最適合進攻的地段,因為那裡的敵軍已在過去的正面進攻中蒙受了重大損失,力量比較薄弱。而且,該地段的敵預備隊已調至第一線附近,補給情況也朝不保夕。因為這個地段敵軍的防守兵力相對較弱,又加之敵軍不會料到德軍會在這里發起進攻(即使真的料到也會不以為然),所以只要進攻完全出敵不意,天氣又不利於空中行動的話,德軍是可能迅速突破的。突破將使德國裝甲部隊贏得主動權。爾後,這些部隊迅速向前推進,在馬斯河畔的列日與那慕爾之間建立橋頭堡,再通過布魯塞爾向西邊的安特衛普港快速挺進。可想而知,德國裝甲部隊只要一渡過馬斯河,就可切斷那些經由馬斯河流域的美國第一集團軍的後方交通線。德國裝甲部隊一到達布魯塞爾-安特衛普地區,英國第二十一集團軍群的後方交通線也會受到威脅,要是安特衛普港失守,這些交通線同樣會被切斷。
敵軍還沒有完全整頓好這個效率很高的港口,雖然它對敵軍是必不可少的。但是,這只是個時間問題。到那時,他們僅憑著通過安特衛普港運進來的人員、武器、補給品,就能摧毀德軍防禦 [ 註:梅里安寫的《阿登戰役》(以下簡稱梅里安著作)第208頁:攻勢的開始時間取決於希特勒的憂慮,即:盟軍可能很快恢復阿姆斯特丹港的工作秩序,因而又可以充分發揮他們在人員、物資上的優勢。正是由於這種憂慮,希特勒才將攻勢的開始時間定在11月中旬。 ] 。要是奪取60年前,
2. 敦刻爾克德軍在做什麼
敦刻爾克市(法文:Dunkerque,荷:Duinkerke)是法國東北部靠近比利時邊境的港口城市,城市名來自荷蘭語,意為''沙丘上的教堂''。該地傳統上使用荷蘭語的西弗蘭德方言。敦刻爾克以二戰中1940年發生在這里的敦刻爾克戰役和英法軍隊敦刻爾克大撤退而聞名。
題主的說的敦刻爾克德軍在做什麼,指的是敦刻爾克盟軍大撤退的時候德軍在做什麼,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
納粹德國1940年5月10日開始進攻西歐。當時英國、法國、比利老照片集萃時、荷蘭、盧森堡擁有147個師,300多萬軍隊,兵力與德國實力相當。但法國戰略呆板保守,且動員較為遲緩,只把希望寄託在他們自認為固若金湯的馬奇諾防線上,對德國宣而不戰。在德法邊境上,只有小規模的互射,沒有進行大的戰役,出現了歷史上有名的"奇怪的戰爭"。
然而,德軍沒有攻打馬奇諾防線,他們首先攻打比利時、荷蘭和盧森堡,並繞過馬奇諾防線從色當一帶渡河入法國。德國法西斯的鐵蹄不久又踏入荷蘭、比利時、盧森堡。
1940年5月21日,德軍直趨英吉利海峽,把近40萬英法聯軍圍逼在法國北部狹小地帶,只剩下敦刻爾克這個僅有萬名居民的小港可以作為海上退路。形勢萬分危急,敦刻爾克港口是個極易受到轟炸機和炮火持續攻擊的目標。如果四十萬人從這個港口撤退,在德國炮火的強烈襲擊下,後果不堪設想。英國政府和海軍發動大批船員,動員人民起來營救軍隊。他們的計劃是力爭撤離三萬人。這支雜牌船隊就在這樣危險的情形下,在一個星期左右時間里,救出了三十三萬五千人。
3. 青島德國風情街在哪
這里是在
青島市市北區館陶路8號,也就是建築和街道風格是德式的風貌,酒吧多,吃的東西多。
附近地鐵站
青島站-地鐵站2.0公里
途經地鐵:地鐵3號線
附近公交站
館陶路-公交站116米
途經公交車:20路20路夜班車211路
館陶路汽車站-公交站136米
途經公交車:214路青西快線
陵縣路小學-公交站162米
途經公交車:214路
新疆路小港二路-公交站182米
途經公交車:6路8路21路205路214路215路217路217路【上行】217路【下行】303路啤酒節定製1號線啤酒節定製2號線啤酒節定製3號線啤酒節定製公交4號線啤酒節定製公交5號線隧道8路
4. 在德國佔領山東省期間,它對這個地方做了些啥
1897年11月1日「巨野教案」發生後,德皇威廉二世表示,中國人終於給我們提供了夢寐以求的糾紛口實,決定立即出兵。11月6日,德皇威廉二世命令在上海的德國遠東艦隊司令棣利斯「立即開往膠州,占據該地,並威脅報復,積極行動」。他聲言:德國佔領膠州灣的行動,上千的德國教民將揚眉吐氣,當他們知道德皇的戰艦在他們跟前,幾百個德國商人將歡欣鼓舞;希望全世界人民從這件事上得出這個教訓,即「逆我者亡」。10日,德國遠東艦隊司令棣利斯從上海率「開士」號、「晚蔡司」號、「康茂冷」號3艘軍艦向膠州進發,13日下午抵達膠州灣。清軍守將章高元發現後,派人前去探詢。德國艦隊司令謊稱「來此游歷」。章高元信以為真,當晚清守軍未做絲毫戒備。
14日清晨,全副武裝的德國海軍陸戰隊官兵700餘人,以借地操演為名,分乘小舢板在棧橋西岸登陸。上岸後分兵出擊,一部分搶占清軍大營後的山頭;一部分包圍總兵大營和泥窪營房,並切斷各軍營的電訊聯系;一部分佔領前海沿的清軍炮台,拔掉清軍旗幟,換上德軍旗幟,另百餘人直奔小鮑島附近的火葯庫。同時,德國軍艦扼守了膠州灣口。僅數小時,青島各要塞隘口全部落於德軍手中。上午11時左右,德軍登陸部隊給清守軍送去了最後通牒:「限三點鍾將駐防兵勇全行退出女姑口、嶗山以外,只允帶火槍一項,其餘火炮概不準帶,以48點鍾退清為限,過此即當敵軍辦理。」德軍的侵略行徑,激起了青島民眾和清軍將士的憤慨,紛紛要求立即還擊。清軍雖數量上超過德軍,但彈葯嚴重不足。德國侵略軍硬逼退軍,並且不準攜帶彈葯。章高元親往面見棣利斯,反復爭辯,德軍堅持不允。棣利斯堅持下午三點鍾德軍必須進駐清軍營房。章高元急電山東巡撫李秉衡和北洋大臣王文韶,請求定奪。在德軍的威逼下,章高元「恐兵端自我而開,開獲辦理不善之咎」,遂於當日中午下令把軍隊全部撤至四方村,炮台、營房、倉庫全部交給了德軍。於是棣利斯發布布告,「宣言佔領膠州灣及其附近一切海島與屬地」。
為進一步對中國施加壓力,德皇11月15日又決定派遣3艘軍艦組成第二艦隊,由其胞弟、海軍大將亨利親王率領來華。
清廷奉行投降主義外交路線,連電指示章高元部:「德國圖占海口,蓄謀已久,此時將借巨野一案而起,度其情勢,萬無開仗之理」。德軍遂得寸進尺,步步緊逼。他們破壞清軍電線使清軍失去聯絡,在青島前後各山設卡密搜。在清廷「不準開仗」的指示下,章高元怕開戰「獲罪滋重」,嚴加約束軍隊。16日下午,清廷電令章高元「唯有鎮靜嚴扎,任其恐嚇不為之動。斷不可先行開炮,致釁至我啟。」章高元遂從四方轉移到滄口。19日上午9時,數百名德軍又至滄口逼清軍再退。因沒有滿足德軍的要求,德軍便強行解除了章高元親兵的槍械,隨即將章高元劫持到德國軍艦上扣留達半月之久。
駐守清軍「全軍公憤,非戰不可」,但在清廷旨意下,終未抵抗,只是節節退讓,甚至聽任德人槍炮齊施,使清兵傷亡多人。12月3日,章高元被德軍釋放,回到清軍大營後即遵上諭「拔營後沿途如遇德人,須約法三章,彼此禮讓,不準妄動」,率部匆匆撤往煙台。僅半個多月的時間,德軍就把清軍全部趕出了青島,青島陷於德軍手中。
11月20日,中德兩國就德軍侵佔膠州灣一事在北京進行談判。德方先以「巨野教案」為由,提出罷免山東巡撫、賠償被毀教堂、撫恤被害傳教士、中德合資築路開礦、賠償兵費、保障教堂以後平安等六項要求,卻避而不談膠州灣問題。後續艦隊抵達中國後,德方又立即推翻六項協議,直接提出租借膠州灣為軍港、租期99年的要求。1898年1月27日,德皇敕令膠州灣佔領地由德國海軍部管理。2月11日,德國亨利親王率領第二批艦船抵達膠州灣。在德國軍事壓力下,3月6日清廷派李鴻章、翁同騄與德國駐華公使海靖在北京正式簽訂了中德《膠澳租界條約》。主要內容有:(一)德國租借膠州灣租期99年;(二)准德國在山東境內修兩條鐵路,其一由膠澳經濰縣、青州、博山、淄川、鄒平等處至濟南,其二由膠澳經沂州、萊蕪至濟南;(三)德國在鐵路沿線30里內享有開礦權;(四)今後山東省內無論開辦何項事務,或需外資,或聘外人,德人有優先權。條約保證德國在99年的租借期內,對膠州灣地區享有完全的主權。若德人在期限未滿前將膠州灣交還中國,可得到一切開支費用的賠償,還可無條件地得到另一合適的港灣。條約在膠州灣租借地以外,又劃定了保障德國軍隊行動權利的「中立地」,支持德人在中國的軍事擴張。工程的優先承辦權,使德國得以操縱山東全省的經濟命脈。
1898年7月17日,中德《膠澳租界條約》在德國柏林批准交換。隨後,中德兩國於8月22日簽訂《膠澳租地合同》,10月6日簽訂了《膠澳潮平合同》及《膠澳邊界合同》,作為履行中德《膠澳租界條約》的具體約章。租借地區域包括即墨、膠州的部分區域,陸上從嶗山灣東半島東北角起,經嶗山中部沿白沙河到女姑口,再往西包括陰島、紅石崖,膠州灣西部從黃島到薛家島,包括今青島市內四區全部及嶗山區、城陽區、膠州市、膠南市和黃島區的部分土地,即整個環膠州灣區域,稱膠澳租界(又稱膠澳,即膠州灣)。其租界南北長度自北緯35°53′30″起至36°16′30″止,東西寬度自東經120°8′30″起至120°37′40″止。膠澳的陸地面積及所屬25個島嶼的面積,合計551.753平方公里;領海面積即團島岬以西的膠州灣全部海域為界,計560平方公里;另有青島灣海域面積16.5平方公里。膠澳全部陸海總面積1 128.253平方公里。另外劃定膠州灣潮平周圍100里為中立地帶,主權仍歸中國,但准德軍隨時來往。
1898年4月21日,德國政府宣布設總督府對膠澳實行「保護」,又稱膠澳為「膠州」。總督府置於海軍部管轄之下,首腦是膠澳總督,由海軍將領擔任,其待遇與德國非洲殖民地總督相同,擁有很寬泛的職權。自1898年4月任命海軍大校羅紳達為首任膠澳總督,後更換9次均為海軍大校。德人先後建造了總督府和總督官邸。1906年1月總督府落成,總督由原清總兵衙門移此辦公。
在租借地內,除郵政、司法官吏直接受德國本部管轄外,其餘均受總督指揮,總督在租借地可以發布各種命令。總督之下設軍政、民政、經理、工務四部和參事會。軍政部掌管軍事。民政部掌管行政,其性質與後來的市政府基本相同,唯財政與市政建設直隸總督而不受民政部管轄。民政部下轄警察局、港務局、碼頭局、土地局、林務局、華人政務局、戶籍局和鴉片局等。此外,學校、測候所、屠獸場等也由民政部直轄。經理部(又稱度支部或財政部)兼管軍民各種財務事項。工務部掌管公用事業及土木工程。
1899年3月13日設立的參事會是總督的咨詢機關。參事會的成員,除德膠澳總督外,尚有海軍參謀長、民政部長等官員,此外還吸收4名德國商民為董事參加該會。為了收賣華人上層人士,德國當局在組織參議會時吸收華商參加。1902年頒布《中華商務公局章程》,由中國商紳代表人物為董事組成商務公局,以便調處一些商務及民事。1910年8月,德人從同鄉會組織齊燕會館、三江會館、廣東會館中物色4名華人董事參加參議會,輔助他們實行統治。
1899年10月12日,德皇威廉二世命膠澳租借地(原稱「膠州保護地」)分為內外界,即青島、李村兩個轄區。內界即租界內的市區,稱青島區,分為九小區,即青島、大鮑島、小泥窪、孟家溝、小鮑島、楊家村、台東鎮、掃帚灘、會前。其餘為外界,稱李村區,轄村莊274個。由於碼頭、交通設施、商業設施、居民建築的興起,市區建設迅速發展,基本連成一片,初具規模。青島、李村兩個轄區均設區役所(又稱區署),設區長1人,由德人擔任,受民政部長領導。區役所內設小區和村莊。新市區被命名為「青島」,其范圍僅限於今市南區大部分和市北區一部分,青島作為一個城市政區的名稱首次出現於記載。
1900年2月,德國人開始制定青島的城市規劃,確定青島的城市性質為軍事基地、進出口貿易自由港、殖民地行政經濟中心。1910年,德國人又制定了《城市擴張規劃》,進一步明確青島的城市性質為重要繁榮的商業中心,初步形成了南北狹長的帶狀城市。
1900年,德人為維護統治秩序,推行殖民歧視政策,規定前海濱海一帶為外國人居住區,大鮑島和埠頭區為華人(主要是工商界人士)經營、居住區,而居住條件很差的台東、台西一帶成為中國勞動人民的聚居區。德人將青島區的許多馬路以德國人名、地名命名,中國人居住區的街道則命以中國地名。後隨著工商經濟發展、人口增加,以及清朝貴族和紳富的遷居,1910年德人取消了歐人、華人分區居住的規定。
德人在租借地內設立了巡捕房等,由德國警察、海軍部隊等執行巡邏任務。他們網羅一些漢奸組成小分隊,配合德人巡捕迫害中國民眾。膠澳總督府對西方人的訟事處置慎重,按德國法律行事;另在青島、李村兩區設官署專理中國人訴訟,對觸犯德國當局法律的中國人,德國侵略者經常是嚴刑拷打,有的刑具是灌鉛的鞭子和帶刺的竹板,致使犯人皮開肉綻。德人嚴厲收繳中國人手中的火槍、腰刀等武器,甚至把中國人作為「槍靶」任意射殺,依此訓練德國軍隊。德人統治17年間,頒布各種管理中國人的條令法規達188種之多。膠澳總督府還建造了牢固的監獄,從德國運來斷頭機,把敢於反抗他們侵略暴行的中國人嚴加囚禁,強制其作苦工,或處以死刑。為確保膠州灣租借地的安全,膠澳總督府先後在團島、匯泉角、太平山、青島山、湛山、貯水山、海泊河口等地修築炮台,配置重炮、野炮,加強防禦,強迫眾多中國勞工修築各種軍事設施,遭傷病的、被防泄密滅口的不計其數。
在義和團運動和辛亥革命時期,德人都由青島出兵,干涉中國政局,維護其在華權益,鎮壓中國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爭。
德人佔領青島後,加速了政治擴張和經濟掠奪的步伐。立足腳跟後,德人強行禁止中國人私自買賣土地,憑借帝國主義強權把持了地丁冊籍等資料,以低價強迫租借地內的農民出賣耕地,然後高價賣出,從中獲利。從1898年1月起,在不到3年的時間內便強賣了1.4萬畝,加上被強占的大量官地和原清軍徵用的土地,膠澳總督府從中牟取了暴利。
1898年9月2日,德國宣布膠澳為自由港,向世界各國開放,貨物可以免稅進出。1899年7月1日設膠海關,德人阿里文任稅務司。1899年在膠州灣東岸開始築港,歷時7年,耗資5 000多萬德國馬克,於1906年建成一個包括大港、中港、小港在內的設備完善的近代化的青島港。大港是青島港的主體,防波堤內築有三座碼頭,碼頭上建有可用先進設備裝卸貨物的倉庫。各碼頭上都有鐵路與膠濟鐵路相連通。中港是為大港服務的一個工作港。小港設備簡單,專門泊靠民船。
1899年6月1日,德華銀行等14家德國企業在柏林組建德華山東鐵路公司,在德國政府支持下著手籌備修築膠濟鐵路,9月23日從青島正式動工。1904年6月1日,膠濟鐵路全線通車,總長394.6公里,另有張店至博山的支線長38.87公里。1900年德華山東鐵路公司還在四方建立了機車車輛修理廠。1899年10月德人創立德華礦務公司。德國人利用膠濟鐵路向山東內地擴大影響,把舶來品運往山東各地,又把山東的土特產掠往海外。德國人把鐵路修往礦產資源豐富的山東腹地,霸佔礦區,掠奪煤、鐵等重要礦業資源,排擠中國民族資本經營的礦業。1901年8月青島至德國航線開通,這是青島的第一條遠洋航線。
德國當局除修築港口、鐵路外,還大力進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修建了自來水系統、民用電話網、郵政設施、排水系統等。十幾年間,興建了上百個較大建築項目,其中房屋幾十萬平方米、市內公路總長約8萬米、郊區公路總長約21萬米。德人還圍繞對青島的開發,投資興辦了一些配合港航貿易和城市生活所需的工業企業,經營了造船廠、發電廠和屠獸場等。造船廠初辦於1900年,1905年由青島灣遷往中港,當時建有一座1.6萬噸的浮船塢,具有先進的生產能力,至1913年共造各種船舶20多艘。發電廠初由德國企業主經辦,後被德國當局收買,改為官營。屠獸場是一個設施先進的專業屠宰企業,同時履行當局所授予的檢疫職能。德華繅絲公司建於1901年,採用新式機器繅制質量精良的柞蠶絲,後因成本過高難以為繼而破產。啤酒廠建於1903年,德英合資以德資為主,利用青島的礦泉水生產優質啤酒。此外,德人還在青島開設了一些小型工業企業,以迎合市場需求。自1898~1913年,德國對膠澳共投資162 480萬馬克。
5. 德國是什麼時候強占膠州灣的
1897年12月5日起,膠州灣沿岸潮平100里內
`````````````````德國人是怎樣強占膠州灣的?
1870年~1896年,德國殖民者就曾多次派經濟、地質學家,德國殖民局專家黎希特霍芬來中國做地質調查。其中在他的調查報告中曾多次地詳細記述了山東境內的物產之豐富;驚嘆膠州灣形勢之重要;同時提出欲領遠東勢力之發達,非佔領膠州灣不可。
1895年9月(光緒二十一年八月),德國即在中國的廈門駐泊海軍艦只,並揚言欲索取金門島作為海軍儲煤之基地。但向中國政府探詢未果。各地報紙紛紛盛傳:德國非要在中國海岸某地得到一船埠不可,方能保住其商務利益。而借金門一事只是蒙騙眾人的借口而已。據當時駐德公使徐景澄在光緒二十二年正月十二日復電清政府「吾與德國外交大臣馬沙爾在去年臘月十八日會晤時談及德國借地之事。吾稱此事中國總覺不妥,馬曰德國為此事急與中國情商,即考慮到他國的口實,但暫借數年;如中國為難,德國也可想辦法解決。馬又雲中國的仇人在門內,朋友卻關在門外,此恐無益等。馬氏的語氣尚平和,但卻無松意。」從上述談話中,可以看出當年德國早已對中國領土覬覦多時。另據徐景澄在不久又拜會德國駐俄公使拉度林。拉稱:「現在的東方情勢是英日為一方;俄法為另一方;相爭不能相合,俄法之力僅能與英日同爭,但無法在其上,須視德國所向,為兩局之強弱。故俄自爭遼後,仍約德國合力,德國亦願與俄合,然非開塢屯船不足聯絡。大約俄法兩國決不因中國允德而別生為難之端。德國亦須預聞東事,借地一節早晚訣要辦成,此非吾職,聊為私告…。」此時德國之野心暴露至極。當時中國之局勢因甲午戰爭的慘敗,割地賠款,早已呈四分五裂之勢。各國列強見狀爭相前來瓜分,惟恐落後半步。這才有了英居香港;葡有澳門;俄佔海參崴;日霸旅順;法領西貢的結局。後來居上的德國也極想占據中國的一個沿海地區以確保其海上通商之利益!
1896年2月(光緒二十三年),德國政府還委派德國駐遠東的艦隊司令馮·提爾匹茨上將(Almiral.V.Tirpitz1849-1930)來到遠東,為德國海軍在遠東尋找一處最佳駐泊基地。同年8月,他對山東沿海地區開始有針對性的調查,其中著重對膠州灣地區進行經濟和軍事方面的調查。9月在他給德國政府的調查報告中力主膠州灣為德國遠東海軍的優良基地,並稱贊膠州灣是中國北方從上海到牛庄唯一的天然良港。
1896年12月(光緒二十二年),德國駐華公使海靖開始奉旨向中國政府指明索借膠澳,被清廷拒之。但德人借地之謀始終未已,難得以後不再來嘗試。清廷內諸位大臣遂奏請政府在膠澳加強駐守兵勇,並建塢設炮,以絕強國覬覦。
最後,德國方面通過各種人氏多渠道的秘密調查,得出下列結論:
(1)膠州灣地理位置險峻,港灣形勢優越,極宜建造良好的海軍基地;
(2) 膠州灣自然形勢極好,有利於船塢及碼頭的設置;
(3) 膠州灣地區資源豐富,並有極好的消化力量;
(4)以膠州灣為基地,修築鐵路延伸到山東內地,便有大量的煤、鐵礦資源足資開采。沿途也可獲諸多利益;
(5)膠州灣地區的居民在體質和智力方面是中國最優秀的。這里有著大量可供利用的勞動力資源;
(6)膠州灣的氣候良好,很適宜歐洲人居住。
德國殖民者的上述結論,極大地鼓舞了他們無理奪占膠州灣的野心,對膠州灣的貪婪幾乎不加掩飾。同年4月,德國又派遣海軍部建築顧問、基爾的海河工程專家喬治·佛郎裘斯從基礎建設的角度對膠州灣地區進行精細的調查。同年6月,佛氏向德國當局提交了詳查報告,對膠州灣的地形、地質、氣候、港口、水文、潮汐、當地的建築材料、動植物分布等進行了極為詳盡的論述。同時,他還對膠州灣地區的村落、民俗、交通、商業、漁業、飲水等諸多方面一一加以陳述和分析。最後,他提出鐵路、公路、船塢應如何設置,才利於在東方的競爭。該報告是佛氏為德國佔領後的膠州灣建設提供了一幅宏偉的發展藍圖。
同年9月,德國駐華公使海靖便奉旨告訴清朝政府,既然俄國的軍艦曾在此地駐泊,如果有需要的話,德國也打算在今年冬季將部分軍艦駐泊膠州灣。
面對德國殖民者的咄咄逼人之勢,為盡快形成固守形勢,清政府向德國訂購裝甲快艦三艘、魚雷艇三艘及向英國訂購裝甲快艦二艘。建成後來華駐泊膠州灣。為此,清政府電令直隸總督王文韶、山東巡撫李秉衡具體籌辦此事。然而,此事尚在計劃辦理之中,山東的曹州便發生了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案件-1897年11月1日,曹州巨野縣磨盤張庄的村民殺死兩名德國傳教士。
德皇威廉二世認為奪取膠州灣的機會已經來臨,馬上與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密商膠州灣相關事宜,得到俄國的默許。7日,德皇親自向駐守上海的遠東艦隊司令棣特利斯少將下令,讓他指揮艦隊立刻起錨駛往膠州灣,去占據那裡的土地。同時,德國為了穩住清廷,指派駐華公使海靖向清廷交涉巨野教案,以掩蓋德軍艦隊的北上。14日,德軍遠東艦隊的士兵在艦隊司令棣特里斯少將的率領下,強行登陸膠州灣。軟弱、無能的清朝政府竟然當地清軍不得抵抗,致使德軍步步進逼,清軍無奈只得退出膠州灣。清朝政府在強敵面前毫無准備,早已亂了陣腳。反復嚴令駐防清軍穩扎嚴守,不得擅起兵端。等到德國遠洋艦隊強行在膠州灣登陸後。20日,海靖此時見時機已到,便抓住巨野教案一事大做文章,先是提出6條解決方案(即豎碑、撫釁、革職、賠款、建山東鐵路、租膠州灣。),遭到清政府的斷然拒絕。海靖見狀馬上以患病為借口,拒不出來與清廷官員會談。實際上是在等待本土駛來的特遣艦隊增援登陸之德軍。12月15日,德國的基爾港舉行格外隆重的歡送儀式,德皇決定再派遣一支規模更大的特遣艦隊,由德皇之弟亨利親王率領直奔遠東而來。德國占據膠州灣之後,站穩足跟。為了進一步給清廷施加壓力,馬上派出兩支部隊各300~400人前往即墨和膠州。德兵所到之處亂占土地,私收稅款,在中國的土地上橫行霸道。
此時,腐敗無能的清政府還在幻想著和不講理的德國去理論;希望其他西方國家來「調停」解決膠州灣事件。豈不知,「弱國無外交」的理論在西方早已是標準的殖民法則了。那些東、西方列強一個個更是伸長脖子,對這塊東方寶地早已垂涎三尺了。在一切幻想全部破滅之後,萬般無奈之下,懦弱的清政府只得在1898年3月6日(光緒二十四年二月十四日)與德國簽訂了《膠州灣租借條約》,簽約代表分別為中國的李鴻章和德國駐華公使海靖。條約的租期99年並允許德國修建膠濟鐵路;有權開采鐵路兩旁30華里內的一切礦產資源。7月17日,中德雙方互換條約文本,並著手勘驗租界邊線。德國殖民者完成了占據膠州灣的一切法律行動!
那麼,當年德國殖民者是怎樣強占我膠州灣的呢?我們可以根據現存的史料記載,大致了解當時的情況。
1897年11月13日下午4時許,膠州灣外海方向駛來三艘黑色的大型兵艦。那是德國的重巡洋艦凱撒號(Kaiser)為旗艦率領的輕巡洋艦威廉王子號(Wilhelm)和炮艦哥爾莫蘭號(Cormoran)。這三艘兵艦在回答了岸上清軍哨兵的詢問後,便來到前海的灣內下錨駐泊。按照以往慣例,外國兵艦來此駐泊,理應派代表上岸拜會當地的軍政大員,雙方還可相互贈送禮品。可當駐守膠州灣的清軍首領章高元(1829-1899)派人送來請貼,欲請德軍官員前去赴宴。德軍卻不知為何,竟然婉拒,謊稱德艦來此只是游歷。可能因心懷鬼胎,不敢前往吧?駐守膠州灣的清軍度過了最後一個平靜的夜晚。
次日清晨,天色微明。德軍炮艦哥爾莫蘭號便按照事先的行動計劃駛到後海的馬蹄礁附近(今後海小港西側),悄悄地放下數只舢板,將100餘名德軍士兵送到岸上。7時許,登陸的德軍兵分二路佔領了後海的清軍兵營和團島軍火庫,完成了對清軍的北線包圍。與此同時,駐泊在前海的德軍重巡洋艦愷撒號也駛入清軍設在前海的大鐵碼頭(今前海棧橋)西側,用舢板將300餘名德軍士兵送到岸上。登陸的德軍兵分三路,先佔領了大鐵碼頭旁的清軍倉庫和前海兵營,最後一路去膠州灣清軍衙門送達退兵通牒。完成了對清軍的南線包圍。德軍另一艘巡洋艦威廉王子號則駛到小青島的南側,將300餘名德軍士兵送上岸。登陸的德軍兵分三路,先佔領清軍衙門對面的青島炮台和北側的彈葯庫,完成了對清軍的東線包圍。另一路則直接去清軍衙門與送達退兵通牒的德軍匯合。
上午9時許,德軍見各路的佔領行動已經完成,再由德軍遠東艦隊司令棣特利斯少將派出特使安孟大尉帶領一支德軍在夏翻譯的陪同下,來到位於膠州灣前海東南側的清軍衙門(今市人民大會堂址),向還處於莫名其妙、手足無措的清軍總兵章高元遞交一封讓清軍退出膠州灣的退兵通牒。文中提出:「膠州灣一地,限三點鍾將駐防兵勇全行退出女姑口、嶗山以外。只允帶火槍一車,其餘軍火炮位概不準帶,以四十八點鍾退清為限,過此即當敵軍辦理。」
德軍此次軍事行動的兵員約720名,其中有30名軍官;77名士官和610名士兵。德軍登陸後還攜帶著數門50~75毫米的輪式野炮。而駐守清軍有近四個營的兵力,約2000餘人,有兩處炮台5門150毫米加農炮及10餘門輕型野炮。但因當時清朝政府在甲午戰爭中失敗,割地賠款,弄得國庫空虛,根本沒錢強軍保國。就連清軍在膠州灣修建幾處炮台的軍費也是捉襟見肘,建設工程修修停停,直到德軍強占膠州灣時,尚有大部炮台未能完工。平日里清軍只發半數子彈,有相當部分也在日常訓練中消耗掉了。另外,國家不穩,局勢動盪。清軍為了防止生變,也加強了對彈葯的集中保管,槍炮子彈限定在幾處軍火庫內存放。這就造成一旦有突發事變,清軍士兵手中的毛瑟步槍如同一支燒火棍。
德軍自佔領清軍的兵營和軍火庫後,氣焰更顯囂張。他們砍斷清軍衙門與濟南府的電報線,以切斷清軍與外界的一切聯系;控制各制高點,到處挖溝架炮,瞄準清軍衙門。並把住清軍兵營不得出入。最後竟然強行收繳清軍士兵的槍支。
面對清軍總兵章高元的「切實理論和厲聲責問」,德軍無動於衷,只是一味的向外驅趕清軍。章高元一邊差人將危情飛報朝廷,一邊暫將隊伍帶至青島口以北8公里的四方村駐扎。當日下午2時許,德軍眼見目的達到,馬上在前海灣舉行慶祝儀式。先在原清軍衙門的旗桿上升起一面德國旗,然後由艦隊司令棣特利斯少將發表了趾高氣揚的講話,海上的威廉王子號也施放禮炮二十一響。
11月16日下午,清政府來電指示:「惟有鎮靜嚴扎,任其恐嚇,不為所動,斷不可先行開炮,致釁自我啟。」嚴令清軍不得與德軍發生沖突,以免將事態擴大。德軍則氣勢囂張,不斷來到四方清軍兵營門前無理取鬧。他們威脅挑釁,甚至砸壞清軍哨兵數支步槍,面對德軍的暴行,軍中士兵紛紛言戰,卻被章高元竭力安撫。依照清廷旨意,清軍無奈開始向北面的滄口分批轉移,以免釁自我開。次日中午,膠州灣外海又駛來一艘大型運輸艦龍門號(Loomen),上面滿載近千名德軍官兵和大量的軍用物資。19日,德軍以棣特利斯少將要與章高元總兵會面商談兩軍事宜為由,將章高元誘至威廉王子號巡洋艦上嚴加看守,割斷聯系,使清軍處於群龍無首的境地。德軍則加緊派出600餘名士兵分頭向即墨、膠州等地進發。德軍所到之處均切斷電報線路,封鎖縣衙,索要食品還擅自成立收稅機構。膠州灣這邊的德軍也是加緊武力恫嚇,擠占清軍營地,伺機搶奪清軍的武器彈葯。德軍此舉意在繼續向清政府施加壓力,威逼讓步。
11月30日,北京總理衙門李中堂來電:「本日奉旨,著章高元移扎煙台。務即知會德提督勿再逼迫,容汝從容督隊移扎。」
12月3日晚上6時,章高元才被德軍送到岸上,一路行至滄口回營。5日,清軍北移。就這樣,駐守膠州灣的清軍在蠻橫無理的強盜面前;在軟弱無能的朝廷面前,竟然毫無反抗的行動就帶著無限的惆悵和無奈,懷著一腔的仇恨撤往煙台去了。
從此膠州灣地區自1897年12月5日起,再無清軍的一兵一卒。德國殖民者在膠州灣地區站穩了腳跟,陰謀強占膠州灣的殖民計劃得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