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什麼說德國的二戰海軍發展畸形
德國對海軍的一貫的不重視,海軍的發展一直落後與陸空軍的發展。同時,由於海軍內部新舊勢力的交鋒,使得德國海軍沒有一個能貫穿始終的作戰思想,不論是初期的水面制勝論,還是中後期的依賴潛艇,都不是一條真正適合德國海軍完成其戰略目標的途徑。德國海軍雖然有消滅英國海軍,稱霸大西洋,協助陸空軍控制歐洲的長遠目標,但是缺乏對完成這些目標應該具備的軍事實力的培養的計劃,特別是對開戰時間的嚴重錯誤估計,使得德國海軍沒有能在戰爭開始時具備完整的有效的打擊力量。隨著戰爭的開展,以潛艇為代表的新生力量在戰爭中的作用越來越大,促使德國海軍將起始時的一水面艦艇為主的戰略更改為以潛艇部隊為主,從而在短期內擴充了潛艇部隊的規模,進一步的強化了潛艇部隊在德國海軍中的地位,但是這也使德國海軍向著更加畸形的方向發展。
㈡ 二戰為什麼德軍不發展航母
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航母對於一個國家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他不僅證明了一個國家軍事力量的強大,更證明了這個國家國力的強盛,以下我們就來分析一下二戰中實力強盛的德軍不發展航母的原因。
第一,我覺得與德國的地勢有關,德國並不是四面環海的國家,它只有一面靠海,所以德國並沒有大力發展海軍,這是我認為德軍不發展航母的原因之一。
總之我覺得德軍不發展航母的原因是比較復雜的,不僅受限於當時的科技水平還與希特勒的領導人有關,以及當時的社會環境情況等種種原因。
以上就是我要與大家分享的了,也僅僅是個人觀點,希望對你能有所幫助。
㈢ 淺析希特勒海獅計劃失敗的原因,二戰時為什麼不全力
二戰初期,希特勒靠「閃電戰」在歐洲大陸連連得手,到1940年夏天,納粹德國已控制了歐洲大陸的廣大地區。法國淪亡後,孤懸海外的英國由於失去強大盟友而處境十分困難,7月16日,希特勒又下令制訂入侵英國本土的「海獅計劃」,准備用23個師的兵力,9月在英國登陸,一個月佔領英倫三島。然而,在實施過程中,該計劃卻一再被延期,最終擱淺。
從上面的介紹可以看出,海獅計劃並沒有付諸實施,所以也談上不失敗,但是沒有成功卻是鐵的事實。
德國失敗,從根本上來說,還是德國過於強調以制空權下坦克為突擊力量的閃擊戰,所以對於海軍發展沒有傾注必要的注意力,這使得德國的海軍力量相對薄弱,除了潛艇戰對盟軍的運輸線造成較大威脅之外,德國海軍在二戰中的樹建比起陸軍來實在是在差很多。在這樣的情況下,要把幾十萬人的重裝部隊運到英國登陸作戰,顯然是難以實現。更何況德國也不認為英國有能力反攻德國大陸。所以他才會在英國沒有打下來之前移師東進,先行實施了巴巴羅莎,閃擊了蘇聯。
可以說德國棄英而攻蘇也是得失兼有,失的地方是給了盟國反攻歐洲大陸提供了一個強大的基地,諾曼底登陸的成功,使德國的敗局奠定;得的地方是它達成了進攻蘇聯的突然性,在攻蘇戰爭初期,由於蘇聯准備不足,希特勒的閃電戰屢屢得手,蘇聯的紅軍被德國的鉗形攻勢一塊塊吃掉,損失超過300萬。
㈣ 為什麼俾斯麥掌舵時期德國不大力發展海軍
俾斯麥認為,不存在一種無條件的、絕對意義上的安全。在一個由若干大國組成的封閉系統里,一國安全指數上升過快勢必招來其他國家的恐懼,繼而促成制衡聯盟。有鑒於此,必須明辨關系國祚存亡的核心利益,並使資源嚴格圍繞這一利益進行配置,才能避免想入非非帶來的危險。而威廉二世及其幕僚霍爾斯泰因、提爾皮茨追求的是一種純主觀的「絕對安全」目標,他們既不注重對核心利益的評估、也不考慮如何協調手段,而是以「我認為」、「大國就應當」這類毫無妥協餘地的口號來指導國防建設,結果只能是「預言自證」,把沖突由可能變作現實。因此,俾斯麥掌舵時期德國不大力發展海軍。
㈤ 為什麼德國不重視海軍的發展
1、德國被英國死死圍在北海之內,而德國海軍是打不過英國海軍的。
2、一戰時期,德國如果少造幾條戰列艦,多裝備幾個師,情況就會發生根本轉變。二戰正是吸取了教訓
3、德國一戰後,造艦斷檔很厲害,俾斯麥被稱為最強的一戰時期超無畏戰列艦。就是因為其實新瓶裝舊酒。另外還有齊柏林航母,速度35節,簡直就是航空巡洋艦,而航母根本不需要這么高的航速。
所以,如果德國沒有大造海軍,是比較明智的。
㈥ 歷史中,德國不發展海軍死磕英國的原因是什麼
二戰時期德軍在軍事上的失利,有一個原因就是陷入兩線作戰,希特勒為何要冒險,在尚未解決對英國的戰事前,強行發動對蘇聯的戰爭呢?
德國需要養活龐大的軍隊,德國資源應該遠遠不夠,為了稱霸世界必須要有足夠的資源,蘇聯地大物博,英國本土資源匱乏,但是從軍事實力相比英國蘇聯實力應該相當,並且蘇聯剛經過大清洗,不少軍官都被迫害,權衡利弊,在幾乎同樣的戰損情況下當然選擇物資豐富的蘇聯了。對於德國來說,即使拿下英倫三島,也是一片大戰後的廢墟,要石油和物資也沒多少,北海油田更不知道在哪呢,德國陸海空三軍也會損失慘重,除了達到打掉盟軍反攻橋頭堡的戰略目標外,真沒什麼大作用。蘇聯那邊礦產和石油都很豐富,而且能發揮出德國陸軍的閃擊優勢。
㈦ 二戰時德國為什麼不等到海軍發展起來在發動戰爭
別的國家都可以等,唯有德國和日本等不起,時間根本不在它們一方。
一戰後的德國的復興完全依賴美國資本,所以在1929年爆發於美國後來席捲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中,德國是歐洲國家損失最大,遭受打擊最甚得國家(同樣自明治維新以來,嚴重依賴美國市場和資源的日本亦是遠東和亞太地區最倒霉得國家)。納粹上台後,所面臨的困境一點沒有改變,不解決經濟危機和嚴重失業,納粹政權也會迅速垮台。納粹的辦法就是德國經濟軍事化,用重整軍備,大肆備戰擴軍來對應。大量開工不足的企業從政府接到巨額的軍事訂貨,為了擴大生產規模又開始大量雇傭工人。同時德國陸軍從10萬員額膨脹到百萬規模,空軍和海軍得以重建,軍隊的擴張又吸納了大量的適齡青年男子,讓他們或者從失業大軍里消失或者把本來要進入勞動力市場的新增勞動力人口轉而進入軍隊服役。正是依靠這種辦法,納粹才得以迅速地解決了德國的事失業問題,到了1936年,德國失業人口從600萬(1932年統計數據)下降為不足100萬。
可是靠在和平時期就強行把整個國家的經濟轉入軍事化總動員的狀態里是無法長期維持下去的。德國民眾從1934年底就早早進入了憑各種票證維持日常生活的戰時供給制中。
納粹德國的兩大短板:一是外匯嚴重短缺,二是德國本身嚴重缺乏發動戰爭所需的戰略資源。對內可以依靠沙赫特全力開動印鈔機,同時創造一種由國家銀行貼現的票據「米福」來支付給軍工企業,既可以在沒錢的情況下變出「錢」來刺激和運行經濟,同時還可以把通貨膨脹控制在一定限度內,還對其他國家隱瞞了德國瘋狂擴軍備戰的實情。可是德國無法變出外匯來進口急需的戰略資源和物資,德國不得不和幾十個國家達成以實物交換實物的易貨貿易協定。但是這種辦法不是長久之計,而且很快就進行不下去了:正在開動全部馬力為德國擴軍備戰而加班加點地進行生產的德國企業越來越沒有餘力(生產力和原材料)來製造為了交換戰略物資的易貨貿易的外國訂貨。於是德國一方面為了擴軍備戰急需繼續進口本國奇缺的戰略資源,可是另一方面手裡沒有外匯同時因為擴軍備戰也無法生產出口商品來換取戰略資源。德國從1936年就陷入了這種兩難的悖論困境中。德國的經濟騙局維持不下去了,如果不發動戰爭,通過對外掠奪其他國家的資源和農產品(這一點對繼續維持德國的食物供給制度至關重要,到1939年德國侵略農業國波蘭前夕,僅僅在糧食儲備中勉勉強強把馬鈴薯一項完成了儲備目標的德國為了不讓食物供給崩盤,即使冒英法參戰的風險,也只好對農產品豐富的波蘭下手了),德國經濟體系就徹底完蛋了。
就像希特勒自己在霍斯巴赫備忘錄中所言,留給德國的時間窗口並不長,一旦其他潛在對手國家從德國的戰略欺騙中醒悟過來,開始動員和備戰,德國依靠提前幾年進入戰時經濟所好不容易積累的暫時的軍事優勢將化為烏有,德國連先發制人的戰爭主動權也會喪失掉的。
而雷德爾擬定的德國海軍Z計劃要到1946年完成,而且計劃完成後德國海軍整體實力也只是在理想條件下達到英國海軍的60%而已。可是先不說美英蘇能不能讓德國等到那時,估計德國自己就崩了,納粹的骨頭都能敲鼓了。還發動什麼戰爭呀?
㈧ 二戰的時候眾列強大多有航母,為什麼德國始終沒有
德國科技並沒有你說的那麼發達,德國海軍相比世界海軍強國來很弱,完全不是海軍強國日本的對手。德國原計劃也要造航母,並且航母齊柏林號已經下水,但是就在這個時候德國入侵波蘭,二戰歐洲戰事全面爆發,物資實力非常有限的德國只能把全部精力集中到有限的裝備發展上。對於海軍來說就全力建造潛艇,水面艦艇就造魚雷艇和少量驅逐艦。
㈨ 二戰德國為什麼沒有像日本那樣龐大的海軍部隊
因為德國是戰敗國 凡爾賽條約長期限制了其海軍規模 等到希特勒上台才開始逐步突破凡爾賽條約的限制 當時德國海軍也制定了一個龐大的水面艦艇計劃 但等到全部完成要等到50年代 計劃剛開始不久 二戰就開始了 絕大多數的軍費和資源被調撥到陸軍和空軍 海軍分到手的有限資源也被用於擴建潛艇部隊 德國海軍大型水面艦艇的建造計劃也就終結了
㈩ 德國海軍為什麼不行
是因為德國的地理位置太差了。
德國崛起的時候,全球殖民地已經被英國、法國、西班牙、荷蘭等國瓜分完畢,錯過了原始資本積累,導致海軍力量軟軟弱於英法等傳統海上強國。德意志統一後,為了趕上全球最後一波殖民浪潮,海軍元帥阿爾弗雷德·馮·提爾皮茨提出建造無畏艦計劃,要建立一支世界數一數二的艦隊。
敵人在這里部署一支艦隊,就能卡住德國艦隊的脖子,令它進退不得,要多憋屈有多憋屈。即便沒有敵人封鎖,德國艦隊從威廉港出發,需要多准備一周的燃料才能駛入北大西洋。德軍佔領法國後,海軍很是過了一段舒心日子,從布雷斯特海軍基地出發就能順利進入大西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