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荷蘭德國什麼時候選舉

荷蘭德國什麼時候選舉

發布時間:2023-01-21 23:27:14

① 荷蘭資料

荷蘭(荷蘭語:Nederland)位於歐洲大陸,是荷蘭王國的其中一個組成部份。它位於歐洲西北部,瀕臨北海,與德國、比利時接壤。荷蘭國土海拔很低,很多地方地勢接近甚至低於海平面。它以海堤、風車和寬容的社會風氣而聞名。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阿姆斯特丹是憲法確定的正式首都,然而,政府、女王的王宮和大多數使館都位於海牙。此外,國際法庭也設在海牙。

正式名稱為 Koninkrijk der Nederlanden(荷蘭語,中文音譯「尼德蘭」),而後來被誤稱 Holland (荷蘭),而實質上荷蘭是荷蘭王國內其中一個地區。尼德蘭的原意為「低窪之國」,故使用普通名詞的復數形式,並且要加冠詞。日耳曼語系直接稱為 the Netherlands(英語),Die Niederlande (德語),而拉丁語系則意譯為 les Pays-bas (法語),los Países Bajos(西班牙語)。

歷史
參見: 荷蘭歷史, 荷蘭王室

在神聖羅馬皇帝卡爾五世的統治下,現在荷蘭和比利時的區域叫作荷蘭七省。16世紀西班牙人曾經統治荷蘭,荷蘭人為了爭取獨立,和西班牙人苦戰了近八十年,最後在1648年獨立,成立七低地(尼德蘭)/七省聯合共和國( Republiek der Zeven Verenigde Nederlanden/Provinciën),從西班牙獲得獨立之後,荷蘭發展成為17世紀航海和貿易強國。荷蘭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和貿易據點。這段時期在荷蘭被稱為「黃金年代」。

在1815年被拿破崙統治的法國佔領結束後,荷蘭和現在的比利時、盧森堡組成荷蘭王國 (Het Verenigd Koninkrijk der Nederlanden)。比利時很快在1830年獨立,盧森堡也緊隨其後。19世紀中,荷蘭相對於其鄰國比較落後。

荷蘭在一戰中保持中立。荷蘭在二戰中自1940年5月被德國佔領直至1945年才被解放。戰後,荷蘭經濟再度繁榮發展。荷蘭是比(利時)荷(蘭)盧(森堡)經濟聯盟 (Benelux)、歐洲經濟共同體和北約的成員。

於1954年12月15日,荷蘭通過《荷蘭王國章程》(Het Statuut),使荷蘭的原殖民地和屬地在王國內與荷蘭本土享有同等地位。自此荷蘭王國專指由荷蘭本土及其前殖民地組成部份的王國,而「荷蘭」則專指歐洲大陸荷蘭。現時荷蘭王國包括三個部份,分別是歐洲大陸荷蘭、荷屬安的列斯和阿魯巴。

2006年11月22日,荷蘭舉行議會第二院選舉。在150個議席中,荷蘭基督教民主聯盟贏得41席,荷蘭工黨獲32席,社會黨26席,自由民主人民黨獲得22席。2007年2月22日,新一屆大臣會議宣誓就職,由基督教民主聯盟、工黨和基督教聯盟3黨組成,揚·彼得·巴爾克嫩德擔任首相。

政治
自1581年至1806年,荷蘭是共和國體制。其後的1806年至1815年,荷蘭被法國短暫的統治。從1815年起,荷蘭一直是君主立憲制國家。

自1980年,女王貝婭特麗克絲(比阿特麗克斯)就任國家元首至今。理論上說,女王有權任命政府成員。實際上,通常會按照選舉結果建立聯合政府,再由女王宣布政府首腦的任命。組建政府的過程可能會需要幾個月。

荷蘭議會由下議院和參議院構成。150議員的下議院每隔四年選舉一次。參議院權利較小,參議員則是每隔四年由新當選的省議會議員挑選組成。

政治學家一般把荷蘭認為是協商民主政體的典型樣本。

省份及附屬地
荷蘭分為12個行政區域,稱為省(provincies):

格羅寧根省(Groningen) - 東北部
弗里斯蘭省(Friesland) - 北部
德倫特省(Drenthe) - 東北部,格羅寧根之南
上艾瑟爾省(Overijssel) - 東部,德倫特之南
弗萊福蘭省(Flevoland) - 中部, IJsselmeer
海爾德蘭省(Gelderland) - 東部,上艾瑟爾之南
烏特勒支省(Utrecht) - 中部
北荷蘭省(Noord Holland) - 西北部
南荷蘭省(Zuid Holland) - 中部偏西
澤蘭省(Zeeland) - 西南部
北布拉班特省(Noord Brabant) - 南部
林堡省(Limburg) - 東南部,延伸到比利時。
省下一級設市(gemeenten),共489個。

地理
平坦是荷蘭地形最突出的特點。其國土面積的一半海拔低於1米,很多地方甚至低於海平面。部分地區甚至是由圍海造地形成的,比如弗萊福蘭省省的大部分地區。這些低地都修建了海堤來保護。而荷蘭人世代與海爭地,在荷蘭人眼中最大的敵人是海洋。荷蘭的最高點是位於國家最東南角的Vaalserberg,海拔321米。

萊茵河、瓦爾河(Waal)和默茲河(Meuse River) (Maas)將荷蘭一分為二。

盛行來自亞速爾高壓的西南風,屬溫帶海洋性氣候,冬暖夏涼。

經濟
荷蘭有著繁榮和開放的經濟。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政府逐步減少了對經濟的控制。主要的工業包括食品加工,化工,煉油,電氣和機械製造。

在農業方面,荷蘭的農業實現了高度機械化。從事農業的人口不到總人口的4%,產出卻可供食品加工和大量出口。荷蘭的農業出口額排在美國和法國之後列世界第三位。其中園藝在荷蘭已經專業化,每年有不少的花卉、種子、樹苗及球莖行銷到世界各地。荷蘭的畜牧業也是世界有名的,主要採取圈牧的方式來豢養牲畜,出產大量的乳酪製品,所以純種的乳牛和木屐成了代表荷蘭的傳統標志。

在石油工業方面,荷蘭原本只有煤和鹽兩種礦產,自從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在北海發現石油後,就帶動了整個荷蘭煉油業及石油化學工業的發展,到了1960年代以後又發現了天然氣更把整個荷蘭的石化工業帶入高峰,世界知名的荷蘭皇家殼牌集團就是其中的代表。 作為歐元的發起國,荷蘭自1999年1月1日開始,以歐元替換荷蘭盾,並於2002年1月1日期正式使用歐元硬幣和紙幣。

荷蘭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國家之一。它的人口密度超過400人/平方公里。

荷蘭語和弗里西語是荷蘭的官方語言。後者僅用於北方的弗里斯蘭省。它與英語很近似。除了這兩種語言之外,北方地區的居民還使用幾種下薩克森的方言。但這些語言並不是官方語言。

荷蘭的主要宗教包括天主教 (18%, 1999年)和新教 (15%). 63%的荷蘭人不參加教會。天主教主要在南部地區,而新教(主要是荷蘭革新教會)則在北方較為普遍。

荷蘭以社會風氣寬容開放著稱。通常,荷蘭的形象會與貿易、鬱金香、風車、木鞋、乳酪和白藍彩釉陶器等等相聯系。近來,荷蘭在對待麻醉劑、性交易、同性婚姻和安樂死等問題上開放的政策引起世人的關注。參見荷蘭的毒品政策.

荷蘭產生過很多著名的畫家。17世紀時,正值荷蘭共和國的鼎盛時期,荷蘭出現了倫勃朗 (Rembrandt van Rijn),Johannes Vermeer, Jan Steen和其他一些畫家. 19世紀和20世紀的畫家包括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 和蒙德里安 (Piet Mondriaan)。毛瑞特斯·柯奈利斯·艾雪(Maurits Cornelis Escher) 是一位知名的圖形藝術家.

荷蘭的哲學家包括伊拉斯謨和斯賓諾莎。笛卡兒的主要著作也都完成於此。

在「黃金年代」,荷蘭的文學也曾十分繁榮,產生了Joost van den Vondel和P. C. Hooft 兩位著名作家。二十世紀的主要作家包括Harry Mulisch, Jan Wolkers, Simon Vestdijk, Cees Nooteboom, Gerard Reve 和 Willem Frederik Hermans. 《安妮日記》也是作於荷蘭。

荷蘭是世界上第一個在憲法上允許同性結婚的國家,同時也是第一個讓安樂死成為合法的國家。

② 荷蘭資料

尼德蘭王國(荷蘭語:Koninkrijk der Nederlanden),簡稱尼德蘭(荷蘭語:Nederland),因其北荷蘭省(Noord-Holland)、南荷蘭省(Zuid-Holland)最為出名,故又稱荷蘭(Holland),是由尼德蘭、阿魯巴、庫拉索和荷屬聖馬丁4個構成國組成的君主立憲制的復合國,是以尼德蘭本土為核心的主權國家。尼德蘭王國政府的權力僅限於國防、外交、國籍和引渡,除了上述權力以外,各構成國皆有完全的自主權和自治權。
荷蘭是世界有名的低地國家。國土總面積41864平方千米,位於歐洲西偏北部,是著名的亞歐大陸橋的歐洲始發點,與德國、比利時接壤。還是歐盟和北約創始國之一,也是申根公約、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等國際組織的成員。
在17世紀,荷蘭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海上霸主,曾被譽為海上馬車夫。荷蘭本土設12個省,下設443個市鎮。首都設在阿姆斯特丹,但是其中央政府、國王居住辦公地、所有的政府機關與外國使館、最高法院和許多組織都在海牙。
荷蘭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以海堤、風車、鬱金香和寬容的社會風氣而聞名,在對待毒品、性交易和墮胎的法律是全世界是最為自由化的。荷蘭是全球第一個同性婚姻與安樂死合法化的國家。
歷史
建國
古羅馬時代,萊茵河南岸的地區先是屬於「比利時高盧」省,後歸於「日耳曼行省」。這里的北部地區居住著許多日耳曼部落,南部則是高盧人,而這些高盧人在移民時期也融合了許多日耳曼部落,其中撒利恩法蘭克人從這里遷移到高盧,並在公元五世紀建立起了強大的墨洛溫王朝,後來發展為查理曼帝國。
中世紀時期,是神聖羅馬帝國的領土。到了十六世紀初,因為復雜的王室聯姻,他們在神聖羅馬帝國哈布斯堡王朝之下統一起來。
1463年正式成為國家,16世紀前長期處於封建割據狀態。
16世紀初受西班牙統治。
1556年帝國皇帝卡爾五世(1519年—1556年在位)退位,將西班牙和低地(被稱為北方省)分給他的兒子腓力二世,將奧地利等其他地區以及哈布斯堡王朝正統分給他的弟弟斐迪南一世。就這樣,北方省屬於西班牙王國。
1568年,因反抗西班牙國王的中央集權和對新教加爾文派的迫害,爆發持續80年北方省反抗西班牙的八十年戰爭。
1579年北方省中的七省(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的區域)成立了烏得勒支聯盟,共同反對西班牙統治。這被
認為現代荷蘭的開始。
1581年7月26日,來自荷蘭各起義城市的代表在海牙鄭重宣布:廢除西班牙國王對荷蘭各省的統治權,聯盟正式宣布獨立,成立荷蘭共和國(正式名稱為尼德蘭聯合共和國)。戰爭在繼續,直到1648年西班牙國王菲利普四世才簽訂《明斯特條約》,承認七低地尼德蘭七省聯合共和國。
1588年,七個省份聯合起來,宣布成立荷蘭聯省共和國。這是一個在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國家。很多歷史學家說,它是世界上第一個「賦予商人階層充分的政治權利的國家」。
稱霸
從西班牙獲得獨立之後,荷蘭發展成為17世紀航海和貿易強國。荷蘭的商船數目超過歐洲所有國家商船數目總和,被譽為「海上馬車夫」。荷蘭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和貿易據點。這段時期在荷蘭被稱為「黃金年代」。
1602年,在共和國大議長奧登巴恩維爾特的主導下,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成立。
1648年西班牙正式承認荷蘭獨立,荷蘭已達到了商業繁榮的頂點,成為17世紀海上殖民強國,繼西班牙之後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國家。
1656年,荷蘭使團到達北京。
到17世紀中葉,荷蘭聯省共和國的全球商業霸權已經牢固地建立起來。此時,荷蘭東印度公司已經擁有15000個分支機構,貿易額佔到全世界總貿易額的一半。懸掛著荷蘭三色旗的10000多艘商船游弋在世界的五大洋之上:當時,全世界共有2萬艘船,荷蘭有1.5萬艘。比英,法,德諸國船隻的總數還多。
1688年9月,一支龐大的艦隊從阿姆斯特丹港拔錨起航,這些船上載著荷蘭的最高執政官威廉三世和兩萬名荷蘭士兵。威廉三世此行是受英國議會的邀請,前去保護英國國民的「宗教自由和財產」。
衰落
17世紀後期,荷蘭先後與英國、法國交戰,在海上荷蘭敗於英國(英荷戰爭),在陸地荷蘭敗於法國(法荷戰爭),從而衰落下來。
1795年荷蘭被法國佔領,荷蘭共和國滅亡,建立了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的傀儡政府巴達維亞共和國。
18世紀後,荷蘭殖民體系逐漸瓦解。
1806年,拿破崙之弟路易·波拿巴任國王,荷蘭被封為王國。
1810年並入法國。
1814年脫離法國,翌年,荷蘭和比利時、盧森堡成立荷蘭王國(1830年比利時脫離荷蘭獨立)。
1848年成為君主立憲國。一戰期間保持中立。二戰初期宣布中立。
1940年5月被德國軍隊侵佔,王室和政府遷至英國,成立流亡政府。
二戰後
1945年恢復獨立,戰後放棄中立政策,加入北約和歐共體及後來的歐盟。
1954年12月15日,荷蘭通過《荷蘭王國章程》(HetStatuut),使荷蘭的原殖民地和屬地在王國內與荷蘭本土享有同等地位。自此荷蘭王國專指由荷蘭本土及其前殖民地組成部分的王國,而「荷蘭」則專指歐洲大陸荷蘭。現時荷蘭王國包括三個部分,分別是歐洲大陸荷蘭、荷屬安的列斯和阿魯巴。
2006年11月22日,荷蘭舉行議會第二院選舉。在150個議席中,荷蘭基督教民主聯盟贏得41席,荷蘭工黨獲32席,社會黨26席,自由民主人民黨獲得22席。2007年2月22日,新一屆大臣會議宣誓就職,由基督教民主聯盟、工黨和基督教聯盟3黨組成,揚·彼得·巴爾克嫩德擔任首相。
2015年3月28日,荷蘭加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
2016年11月28日,荷蘭與比利時簽署兩國邊界更改、領土互換協議。

③ 德國總統什麼時候選舉_

德國總統對內和對外均代表德國,那德國的總統是怎麼選舉出來的?是什麼時候才選舉?以下是我為你整理的德國總統什麼時候選舉相關資料,希望大家喜歡!

德國總統什麼時候選舉
聯邦總統由聯邦大會(Bundesversammlung)經討論而選舉產生。凡年滿40周歲並享有聯邦議院選舉權的德國人均可參選。聯邦大會由聯邦議院議員和同等數量的由各州議會機構根據比例代表制選舉產生的州議員組成。聯邦大會由聯邦議院議長召集。

聯邦總統任期5年,經再次選舉僅可以連任一次。

對聯邦總統故意違反德國《基本法》或其他聯邦法律的行為,聯邦議院或聯邦參議院可向聯邦憲法法院提出彈劾請求。聯邦憲法法院經確認可宣告聯邦總統喪失職權。

聯邦總統在無法行使其職權或提前卸任時,其職權由聯邦參議院議長行使。

德國聯邦總統作為國家元首行使以下職權:

對內對外代表德國(參加國家、社會和文化活動,訪問各聯邦州和城市,在外國進行國事訪問,接待外國國家客人); 在國際法意義上代表德國人民,以聯邦的名義同外國締結條約,但調整聯邦政治關系或涉及聯邦立法事項的條約應以聯邦法律的形式,取得聯邦立法機構的同意; 簽發國書和派遣德國駐外國使節,接受外國國書並接待外國駐德國使節。 聯邦總統還行使以下職權:

提出聯邦總理的人選,交由聯邦議院選舉; 任命聯邦議院選舉產生的聯邦總理; 任命聯邦總理提名的聯邦政府各部部長; 發生聯邦總理不信任案時,根據聯邦議院的請求罷免聯邦總理,或根據聯邦總理的提議解散聯邦議院; 任免聯邦法官、聯邦公務員、軍官和下級軍官; 簽署並頒布聯邦議院通過的法律; 代表聯邦行使赦免權。
德國歷任都有哪些總統
德意志國聯邦(魏瑪共和國)大總統

1、弗里德里希·艾伯特(Friedrich Ebert)1919年2月11日—1925年2月28日 德國社會民主黨

代總統 漢斯·路德(Hans Luther)1925年2月28日—1925年3月12日 無黨籍

代總統 沃爾特·西蒙斯(Walter Simons)1925年3月12日—1925年5月12日 無黨籍

2、保羅·馮·興登堡(Paul von Hindenburg)1925年5月12日—1934年8月2日 無黨籍

德國總統德意志第三帝國元首(納粹德國)

1、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1934年8月2日—1945年4月30日 納粹黨

2、卡爾·鄧尼茨(Karl Dönitz)1945年5月1日—1945年5月23日 納粹黨

德國總統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國家元首(東德)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總統

代總統 約翰尼斯·狄克曼(Johannes Dieckmann)1949年10月7日—1949年10月11日 東德自由民主黨

1、威廉·皮克(Wilhelm Pieck)1949年10月11日—1960年9月7日 德國統一社會黨

代總統 約翰尼斯·狄克曼(Johannes Dieckmann)1960年9月7日—1960年9月12日 東德自由民主黨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國務委員會主席

1、瓦爾特·烏布利希(Walter Ulbricht)1960年9月12日—1973年8月1日 德國統一社會黨

代主席 弗里德里希·艾伯特(Friedrich Ebert)1973年8月1日—1973年10月3日 德國統一社會黨

2、維利·斯多夫(Willi Stoph)1973年10月3日—1976年10月29日 德國統一社會黨

3、埃里希·昂納克(Erich Honecker)1976年10月29日—1989年10月18日 德國統一社會黨

4、埃貢·克倫茨(Egon Krenz)1989年10月18日—1989年12月3日 德國統一社會黨

5、曼弗雷德·格拉赫(Manfred Gerlach)1989年12月3日—1990年4月5日 東德自由民主黨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人民議會主席

1、薩賓娜·伯格曼-普爾(Sabine Bergmann-Pohl)1990年4月5日—1990年10月2日 東德__民主聯盟

德國總統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總統

代總統 卡爾·阿諾德(Karl Arnold)1949年9月7日—1949年9月13日

德國前總統克里斯蒂安·武爾夫

__民主聯盟

1、特奧多爾·豪斯(Theodor Heuss)1949年9月13日—1959年9月12日 德國自由民主黨

2、卡爾·海因里希·呂布克(Karl Heinrich Lübke)1959年9月13日—1969年6月30日 __民主聯盟

3、古斯塔夫·海涅曼(Gustav Heinemann)1969年7月1日—1974年6月30日 社會民主黨

4、瓦爾特·謝爾(Walter Scheel)1974年7月1日—1979年6月30日 德國自由民主黨

5、卡爾·卡斯滕斯(Karl Carstens)1979年7月1日—1984年6月30日 __民主聯盟

6、里夏德·馮·魏茨澤克(Richard von Weizsäcker)1984年7月1日—1994年6月30日 __民主聯盟

7、羅曼·赫爾佐克(Roman Herzog)1994年7月1日—1999年6月30日 __民主聯盟

8、約翰內斯·勞(Johannes Rau)1999年7月1日—2004年6月30日 德國社會民主黨

9、霍斯特·克勒(Horst Köhler)2004年7月1日—2010年5月31日 __民主聯盟

代總統 延斯·伯恩森(Jens Böhrnsen)2010年5月31日—2010年7月1日 德國社會民主黨

10、克里斯蒂安·武爾夫(Christian Wulff)2010年7月2日—2012年2月17日 __民主聯盟

代總統 霍斯特·澤霍費爾(Horst Seehofer)2012年2月17日—2012年3月18日 __民主聯盟

11、約阿希姆·高克(Joachim Gauck)2012年3月18日—2017年3月22日 無黨派

12、弗蘭克·瓦爾特·施泰因邁爾(Frank-Walter Steinmeier)2017年3月22日—今德國社會民主黨
德國總統選舉的新政制度
組織形式

德國實行責任內閣制,其原理是,公民把立法權和行政權交給議會,議會又把其中的行政權交給以聯邦總理為首的內閣政府。而行政權主要由聯邦政府、聯邦總理和聯邦總統來擔負。

聯邦政府的存在以聯邦與聯邦議院的信任為條件,對聯邦總理提出「不信任案」是聯邦議院最重要的權力之一。

德國政治制度國家元首

德國的國家元首為總統,總統不是聯邦政府成員,地位相當於立憲制國家的君主,只擁有形式上的權力,不直接領導內閣(政府),不負行政責任。

德國政治制度政府首腦

德國的首腦是總理,總理擁有組閣權,挑選各部部長和政府主要官員,提出對聯邦總統有約束力的任免名單;決定聯邦政府的內外方針政策,並對此項聯邦議院負責;決定聯邦政府的建制;戰時直接取代國防部長,擔任三軍統帥,指揮聯邦軍隊;必要時有權要求聯邦議院提前召集聯邦議院全體議會,提請聯邦總統解散聯邦議院,舉行全國大選等大權。

德國政治制度決策形式

內閣會議是聯邦政府的最高決策機構,會議由聯邦總理和各部部長參加,總理(缺席時由副總理)主持。內閣會議實行集體決議,集體負責原則,會議必須有半數部長出席時才能作出決議。依基本法規定,在由聯邦總理制定的政治方針范圍內,聯邦各部部長可獨立地負責領導各自主管的部門。聯邦各部部長之間出現意見分歧,不是由聯邦總理一人說的算,而是要由聯邦政府裁決。這就是聯邦政府決策的三原則:總理原則、部門原則和集體原則。

猜你喜歡:

1. 中國希望誰當美國總統

2. 2016美國大選票數結果

3. 美國總統大選每隔幾年一次

4. 2017美國總統大選時間

5. 2016美國總統大選辯論時間表

6. 英國提前舉行大選原因

④ 現在德國的政體是怎樣的

個人鑒定為發貼機。。。

⑤ 德國歷史簡介大全

德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德語: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位於歐洲西部,東鄰波蘭、捷克,南接奧地利、瑞士,西接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北與丹麥相連並鄰北海和波羅的海與北歐國家隔海相望。下面我為你整理了德國歷史簡介,歡迎閱讀。
德國歷史簡介
公元前境內就居住著日耳曼人。公元2-3世紀逐漸形成部落。10世紀形成德意志早期封建國家。13世紀中期走向封建割據。18世紀初奧地利和普魯士崛起,根據1815年維也納會議,組成了德意志邦聯,1848年德國各地爆發革命,普魯士於1866年的「七星期戰爭」中擊敗奧地利,次年建立北德意志聯邦,1871年統一的德意志帝國建立 。



1990年3月18日,民主德國人民議會實行自由選舉,德梅齊埃任後,兩德統一的步伐大大加快。5月18日,兩德在波恩簽署關於建立貨幣、經濟和社會聯盟的國家條約。8月31日,雙方又在柏林簽署兩德統一條約。9月24日,民主德國國家人民軍正式退出華約組織。10月3日民主德國正式加入聯邦德國。民主德國的憲法、人民議院、政府自動取消,原14個專區為適應聯邦德國建制改為5個州,並入了聯邦德國,分裂40多年的兩個德國重新統一。
德國早期歷史
日耳曼時期

考古證據表明,在現今德國國境內,約70萬年前就有人類踏足。從此推測,約50萬年前開始,人類就陸續移居於此。

因為缺乏文獻記載,所以德意志人早期的歷史,並不是太清楚。羅馬帝國最早開始記載日耳曼部落(Germanen)的活動,但這些日耳曼部落與今天的德意志民族並不相同。當時所謂的日耳曼部

落,是對所有居住於北歐及中歐,使用印度-日耳曼語系的各個部落的統稱。現代的民族學家對這個名字的含意尚不太清楚,大約可信的是歐洲較早的居民凱爾特人(Kelten)先使用這個名稱來稱呼新移民。而凱撒(Julius Caesar)遠征高盧時,用「日耳曼族」這個名稱來稱呼當時居住在萊茵河右岸(在今天的德國境內)的各個部落。其後,「日耳曼族」這個概念才逐漸介紹到羅馬人的世界裡。

日耳曼部落是指原先居於斯堪的那維亞半島南部(包括丹麥)及其臨近地區的一些民族,他們的 文化 及宗教相當接近,所以成為一個文化圈。西元前1000年左右,因為北歐地區氣候轉壞,該地區的居民開始向南遷移。到西元前450年時,他們分布於萊茵河沿岸,南至阿爾卑斯山以北,東到外克塞河(Weichsel,即維斯杜拉河Vistula)的地區之內。到了西元前2世紀,這些民族又開始另一波的民族移動,而開始與羅馬世界有較多的接觸。

公元前後,在多瑙河和萊茵河流域,已定居著許多日耳曼部落,這些部落同企圖征服此地的羅馬帝國不斷發生沖突。公元9年的日耳曼各部族在條頓堡森林戰役中戰勝了當時強盛的羅馬帝國。在這次戰役中,日耳曼部落伏擊並消滅了三個羅馬軍團。此後,羅馬人再也沒有真正嘗試過把它們帝國的東部邊界推進過萊茵河。

日耳曼部落雖是以語言、血統、生活習慣、文化及信仰為族群的指標,但因散居之故,個別差異可能相當大。所以西元4世紀起的大規模族群遷移時,並不是整個血緣民族集體行動,而是以較小的氏族組織為單位。歷史學家將這些移動的日耳曼部落約略分成西日耳曼人,東日耳曼人及北日耳曼人三個大類別。西日耳曼人指的是西元1世紀時居住在西起萊茵河,東至衛塞河(Weser),南至多瑙河,北達北海的這些族群。

自407年開始的一段時期中,各萊茵河沿岸的日耳曼部落渡過萊茵河並在今天的法國和西班牙的部分地區建立了一系列短命的王國。476年,日耳曼人與羅馬帝國的下層人民聯合,推翻了顯赫的羅馬帝國。

民族大遷徙

376—568年,散居羅馬帝國境外的以日耳曼人為主的諸「蠻族」部落大舉強行移居帝國境內,並各自建立國家的歷史過程 。民族大遷徙的原因是日耳曼人的原始公社制解體,部落顯貴 、軍事首領及親兵渴望向外掠奪新的土地和財富;人口自然增長對生產力形成壓力,為了發展畜牧經濟,一般日耳曼人不得不向外地遷徙。羅馬奴隸制的危機和帝國的衰落,無力抵禦外族入侵,因而使「蠻族」的武裝遷徙深入帝國腹地。

法蘭克人時期

從509年開始,法蘭克人分為3個部族:薩利安人(Salian)、里普利安人(Ripuarian)和卡蒂人(Chatti, 或黑森人〔Hessian〕)。在428~480年間,薩利安法蘭克人佔領了羅亞爾河以北高盧的大部分地區。里普利安人和卡蒂人仍然留在德意志和高盧東北部。薩利安人在他們的國王克洛維(Clovis)的統治(481/482~511)下信奉了天主教,克洛維把他的統治權擴大到其他法蘭克人身上,並征服了高盧的其他大部分地區。他的梅羅文加王朝(以他的祖父梅羅文加的名字命名)的繼任者們統治法蘭克人的土地,直至8世紀由加洛林家族代替時為止。加洛林王朝的查理曼大帝(768~814年在位)與教宗(教皇)合作恢復了西羅馬帝國,並把天主教傳播到德意志中部和北部。他的帝國於9世紀中葉解體。

德意志立國

5世紀末,延續了幾個世紀的法蘭克王國建立,其中包括莫洛溫王朝和卡洛林王朝的輝煌時期。在查理曼大帝(800年加冕)的統治下,王國幾乎拓展到了今天的法國和德國的絕大部分地區,稱為查理曼帝國。查理曼大帝去世後,帝國很快走向分裂。公元843年,法蘭克王國的疆域按照《凡爾登條約》分成三部分,西邊的部分即萊茵河左岸的西法蘭克王國就成為後來法國的基礎;而東邊的部分即萊茵河右岸操德語的東法蘭克王國成為後來的日耳曼王國的基礎,成為未來的神聖羅馬帝國,也是今天德國的雛形;中間的部分成為了後來法德爭斗的根源。

公元919年,薩克森公爵亨利一世當選為東法蘭克王國的國王,建立了薩克森王朝。薩克森王朝的地域大致位於今荷蘭、德國西部、瑞士和奧地利。嚴格意義上的德意志歷史的就此開始。
德國近現代歷史中的智慧
讀到德國近代歷史的時候,感覺到德國的歷史對於今天的中國有特別的借鑒意義。德國在其鐵血宰相俾斯麥執政期間完成了德國的統一,之後經歷了幾起幾落,也經歷了國家崛起、被瓜分、再崛起、再沉淪和三度崛起的大喜大悲,今天的德意志民族在經歷了百年的崛起和毀滅的大循環後,變得更有智慧了,更加能參透國家民族在理性道路上謀求國家最大利益的哲學了。

德國在1871年的統一本身就是一個外交和國家戰略的雙重奇跡,值得我們今天認認真真去研究和探討。當時德國領土上雖然生活著古老的日爾曼民族,但卻遠遠不是一個現代意義上的國家,因為**小小的城邦國家散布在德意志的疆界內,沒有一個統一國家的概念,德國人的船隻航行在公海上沒有自己的國旗,也沒有一個政府可以有效地保護他們。德意志領土也常常是歐洲列強的游戲場,法國、丹麥和西班牙可以隨意地在德國領土上發動戰爭,四分五裂的德國成為歐洲主要大國角逐的棋盤。當時有兩個德意志民族國家,一個是奧匈帝國,一個是普魯士,有實力統一德國。

我們學**世界歷史的時候對俾斯麥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被稱為鐵血宰相,俾斯麥用戰爭和武力統一德國的歷史在中國大家也是耳熟能詳。鮮為人知的是,俾斯麥是一個傑出的外交家和謀略家,其手段之高明、眼界之開闊和思想之深遠,可以說是德國歷史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普魯士統一德國是通過三場戰爭來完成的,剝離掉戰爭及其瑣碎復雜的細節後,我們可以立即發現這三場戰爭有一些不同常的特點,特別值得今天的我們去解讀。這三場戰爭中普魯士的對手分別是丹麥、奧匈帝國和法國這三個國家是當時歐洲大陸上的強國,也是德國邁向統一路上的三頭攔路虎。在每一場戰爭中,普魯士的對手或潛在的敵人都分別為中立國甚至是普魯士的同盟國。在一場戰爭結束後的下場戰爭中與普魯士曾經交戰的敵國卻可以搖身一變成為普魯士的鐵桿同盟國。不僅如此,當時歐洲其他列強如英國和俄國都沒有強力干涉普魯士的統一過程,這就更加令人驚奇了。我們知道,歐洲國家在民族國家競爭的歷史時期,國與國之間的矛盾是非常錯綜復雜和微妙的。盡管當時帝國列強在全世界爭奪殖民打得熱火朝天,許多國家已經積怨很深,都巴望削弱對方,但是各國在阻撓德國統一的問題上意見倒是一致的。畢竟主要大國都不願意看到在中部歐洲崛起一個新興的大國和強國,有誰願意看到憑空誕生一個強大的競爭對手呢?所以為什麼當時各國沒有干涉德國統一就很值得研究了。

這里我們再次可以看到有遠見的政治家對世界歷史的影響力。俾斯麥在一旦確定了普魯士的國家總目標是肩負起把德意志民族統一成一個國家的歷史使命的時候,他就表現出了一種百折不撓的精神。俾斯麥善用謀略,有狐狸一般的狡猾;他機敏巧妙運用一切外交手段,體現出高超的外交智慧;他善於審時度勢,能准確把握稍縱即逝的戰略機會,卻從來不貪功冒進,深刻參透了過猶不及的道理。俾斯麥在每場戰爭前都作了扎實細致的外交工作,甚至不惜犧牲部分利益來穩住有可能讓德國統一進程逆轉的歐洲主要大國英國、俄國和法國,甚至不惜放**段表現出媚英和媚俄的舉動,對英國降低了關稅,對俄國鎮壓波蘭革命沒有加以干涉,同俄國簽訂了友好條約。對於法國昏聵的拿破崙三世,俾斯麥則看透了他**喜功、優柔寡斷和鼠目寸光的特點,向他承諾普魯士不幹涉法國兼並比利時、盧森堡和德國西部的魯爾區等。俾斯麥所作的一切都是要在每場戰爭中最大限度地爭取其他大國的中立立場和不幹涉,最大限度的孤立敵國,讓敵國在歐洲陷入孤立無援的地步。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二場德國對奧匈帝國的戰爭中,普魯士向當時的國際社會宣揚的信息是普魯士只想捍衛自己的疆界、無意攻進奧匈帝國境內,更沒有展示出要統一德國全境的企圖,普魯士的煙幕彈讓毫無防備的拿破崙三世深信這是一場慘烈的持久戰,他甚至把寶押到奧匈帝國身上,認為奧匈帝國能贏,因此法國就樂得看逍遙了,傻呵呵地觀看兩虎相鬥。當普魯士做好一切環節的准備後,戰爭一打開普軍就勢如破竹,迅速攻進奧境內,接連取得軍事大捷。就在普魯士的軍隊離維也納僅有6公里的時候,俾斯麥卻表現出一個軍事家的宏偉視野和高度的戰略節制,當時普魯士的將軍和國王威廉都已經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摩拳擦掌地准備下令普軍一舉盪平維也納,並乘勝追擊力求滅亡整個奧匈帝國的時候,俾斯麥卻力排眾議要求和奧匈帝國簽訂和約,要求奧方放棄北德的荷爾斯泰因和放棄干涉普魯士統一德國的進程,在這些要求得到滿足後普軍撤出了奧匈帝國。俾斯麥的自我節制的舉動具有深遠的戰略含義:俾斯麥深知普軍戰線拉得太長,軍心因為過於興奮而鬆懈,大勝的背後蘊藏著大敗的可能;俾斯麥也非常清楚奧匈帝國是個大國,普軍滅掉這個歷史悠久的大帝國短期內條件不成熟,反而會貪心不足蛇吞象,普軍占這么大的地盤不僅不能消化,反而可能會「撐死」;普軍繼續進攻 奧匈帝國必然會賦予其他歐洲大國以普魯士好戰和侵略成性的印象,短期內獲得這么大的地盤讓歐洲列強極為恐慌,歐洲列強定會聯合起來干預普魯士的進攻,這樣的結果不僅是奧匈帝國的地盤拿不到,連剛剛取得的成果和土地都可能付之東流,德國統一大業徹底泡湯;俾斯麥清楚明白自己的目的和普魯士的歷史使命,因而懂得見好就收,他知道奧匈帝國無統一德意志民族的意願,也清楚德國統一大業上一山不容二虎,因此果斷乾脆地將奧地利排除在德國統一進程之外;俾斯麥的戰略節制帶來巨大的「後發收益」,奧匈帝國在普法戰爭-這場德國統一最關鍵的戰爭上站在了普魯士的一邊,而不是與法國夾擊普魯士,這是普魯士能取得勝利的重要原因,俾斯麥昨日作的一件「好事」轉變成奧地利善意的回報,得到了最大的戰略收獲。

在第三場普法戰爭中俾斯麥再次表現了卓越的外交能力,他穩住了俄國,並通過大量的外交工作讓英國確信是拿破崙三世在挑戰英國在歐洲的國家利益,拿破崙三世對英國人表現出的輕蔑態度讓英國最終決心保持中立。最後普魯士在色當取得大捷,俘虜了十萬法兵和剛愎自用的拿破崙三世。1871年威廉在凡爾賽宣布成立德意志君主國,分裂了1000多年的德國奇跡般地統一了,這是當時所有歐洲國家都無法預見到的重要歷史事件。然而,這時候被民族主義沖昏頭腦的德國陸軍已經無法節制了,德國要求法國賠款50億法郎,陸軍將軍不顧俾斯麥的堅決反對割佔了法國領土阿爾薩斯和洛林,為德國製造了一個永遠的敵人-法國。在德國舉國狂歡慶祝、民族主義如脫韁野馬不可控制的時候只有俾斯麥持清醒的頭腦,他甚至憂心忡忡地告誡國人:德國危險了!他認為,德國地處歐洲大陸中部的心臟地區,其地緣形式暗藏著極大的危機,因為其東部面臨強俄,南部是奧匈帝國,西部已經有了一個強大的敵人-法國,隔海相望就是當時的世界霸主-大英敵國。法國只有東部邊界可能遭到攻擊,而俄國只有西部邊界可能遭到攻擊,而德國卻可能三條戰線遭到攻擊。法國是遲早要復仇的,如果德國處理不善,就可能面臨同時三面作戰的危險和被合圍的境地,德意志民族就會面臨亡國的可怕局面。俾斯麥認為,德國應當善於守成,好好消化統一進程中取得的大片國土,迅速發展德國的工業化和技術水平,德國如果走向全面擴張和爭奪世界霸權的道路的話,那必然會把德意志民族置於可怕的險境而無法挽回,那將把所有的功績和成就化為灰燼。

然而,勝利者的自大和自得決定了他們是難以聽進任何逆耳忠言的,俾斯麥晚年鬱郁不得志,和德皇意見不合,最後黯然離開政壇,而歷史真的就像俾斯麥所預言的那樣發展下去了。俾斯麥的地區守成政策迅速地被全球爭霸的政策所代替,俾斯麥圓滑和高明的外交被粗暴和野蠻的外交所代替,俾斯麥的戰略節制和和平發展的國策被野心勃勃的軍事擴張政策所取代。德國崛起了,也要求在全世界有陽光的地盤下爭取屬於自己的地盤了,德意志變得越來越有擴張性了,開始覺得上天不公、給德意志的生存空間太少了。當德國咄咄人地與俄國競逐巴爾乾的時候,當德國在巴格達退了英國的勢力的時候,當德國在北非摩洛哥威脅法國的時候,俾斯麥所有的外交成果都被逐一斷喪。驕傲自大的德國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四面樹敵,地緣包圍的陰影在一步一步靠近:英國先是和世仇法國簽訂和約,因為英國覺得英德矛盾已經上升為主要矛盾,接著英國又和俄國簽訂和約,再加上法俄和約,俾斯麥的預言完全被言中了。一次世界大戰,德國被三面夾擊(東俄,西英法美,南義大利),德國戰敗被列強肢解。二戰期間納粹德國利用泛德意志主義和民族擴張主義全面走向軍國主義道路,最後又兩面被夾擊(東蘇俄,西英法美),歷史在以驚人的相似重復著。只是二戰失敗後德國更慘,國土被美英法蘇軍事戰領,國土被人為地分裂成兩個國家,國權也慘遭剝奪。軍事擴張的德國完全放棄了外交和國家戰略的制定,盲目迷信武力和暴力,最終嘗到苦果。

筆者在德國 留學 其間,認識了一位德國老先生,他對中國文化特別感興趣,我去他家作客的時候,他總會講述很多過去的 故事 。有一次,他給筆者看了四幅德國不同時期的地圖,第一幅是一張特別陳舊、發黃的德國地圖,時間居然是1871年,那是俾斯麥才統一德國時候的地圖,那時候德國的疆界跟今天略有出入,但大體上是一致的。第二幅是1940年納粹德國時期繪制的地圖,那時候德國的疆域象吹了氣的氣球一樣,**膨脹起來,1940年的納粹已經吞並了捷克斯洛伐克、奧地利、波蘭、法國、比利時和荷蘭,「德國」版圖大得驚人。如果地圖再晚繪制一年,「德國」地圖大概要延伸到蘇聯莫斯科了(1941年納粹制定巴巴羅沙計劃進攻蘇聯)。第三幅是1945年德國的地圖,德國戰敗,版圖**縮小,納粹的軍事佔領的土地被迫全部交了出來,當時德國的版圖變成德國歷史上最小的,而西德的版圖就更小了,德國在俾斯麥以後擴張了那麼久終於一無所獲,還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第四幅是德國1990年重新統一後的地圖,德國戰後走和平發展、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的道路,取得了舉世羨慕的經濟奇跡,最後東德主動要求和聯邦德國合並。經過一個多世紀的輪回,德國的疆界又幾乎恢復如初。

老人笑著對我說:「你們中國人,可以從普魯士以來的德國歷史學到很多東西」。是啊,老人的話總是充滿智慧:德國全力去爭的時候,最後卻什麼也沒爭到;德國不去(靠軍事暴力)爭的時候,國家版圖卻得以復原。這樣看來,爭卻是沒爭,沒爭卻是在爭,這難道不是德國的教訓和德國的智慧嗎?這難道不值得今天生活在中國崛起時代的國人深思嗎?

猜你感興趣:

1. 德國的歷史簡介

2. 德國歷史文化簡介

3. 德國歷史發展階段簡介

4. 德國歷史知識

5. 德國歷史大事年表

⑥ 德國第六屆國會選舉結果如何

1932年7月31日,德國第六屆國會選舉揭曉這次選舉結果為德國的國內政治形勢,帶來了深遠的影響。納粹黨在這次選舉中,獲得明顯的勝利。納粹黨囊括了37.4%的選票和230個國會席,成為德國國內最突出、最強大的政治力量。除此之外,只有德國納粹黨(佔21.6%/133)個席位,德國共產黨(14.5%/89)、中央黨(12.5%/75),德國國家人民黨(5.9%/37)和巴伐利亞人民黨(3.2%/22)成為重要的議會黨派,游離黨派則全軍覆沒。這次選舉之前,納粹黨與德國會社會黨、共產黨形成對立局面,雙方甚至發生流血沖突。

⑦ 誰能給我簡單清楚的描述一下德國的選舉制度啊~~

根據德國《選舉法》規定,凡年滿18周歲的具有德國國籍的公民都有選舉權,每位選民擁有兩張選票。第一票用於選出選民所在選區的議員候選人,並根據簡單多數原則,由獲得選票最多的人當選。選民的第二票用於選舉政黨。各黨獲得第二票的多少將決定其在聯邦議院中擁有席位的比例,對該黨能否上台執政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

⑧ 誰可以講一下荷蘭的發展史

歷史: 在古羅馬時代,萊茵河南的地區先是屬於「比利時高盧」省,後歸於「日耳曼行省」。這里的北部地區居住著許多日耳曼部落,南部則是高盧人,而這些高盧人在移民時期也融合了許多日耳曼部落,其中撒利恩法蘭克人從這里遷移到高盧,並在公元五世紀建立起了強大的墨洛溫王朝。 中世紀,低地國家(大約包括現在的荷蘭、德國西部部分地區、盧森堡、比利時、法國北部部分地區)存在著很多諸侯封建領地,分別屬於勃艮地公國和神聖羅馬帝國。到了十六世紀初,因為復雜的皇室聯姻,他們在神聖羅馬帝國哈布斯堡王朝之下統一起來。 1556年帝國皇帝卡爾五世(1519年—1556年在位)退位,將西班牙和低地(被稱為北方省)分給他的兒子腓力二世,將奧地利等其他地區以及哈布斯堡王朝正統分給他的弟弟斐迪南一世。就這樣,北方省屬於西班牙王國。 1568年,因反抗西班牙國王的中央集權和對新教加爾文派的迫害,爆發了北方省反抗西班牙的八十年戰爭。1579年北方省中的七省(現在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的區域)成立了烏得勒支同盟,共同反對西班牙統治。這被認為現代荷蘭的開始。1581連盟正式宣布獨立。戰爭在繼續,直到1648年西班牙國王菲利普四世才簽訂《明斯特條約》,承認七低地(尼德蘭)/七省聯合共和國(Republiek der Zeven Verenigde Nederlanden/Provinci�0�5n),從西班牙獲得獨立之後,荷蘭發展成為17世紀航海和貿易強國。荷蘭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和貿易據點。這段時期在荷蘭被稱為「黃金年代」。 17世紀後期,荷蘭先後與英國、法國交戰,在海上荷蘭敗於英國(英荷戰爭),在陸地荷蘭敗於法國(法荷戰爭),從而衰落下來。1795年荷蘭被法國佔領。 在1815年被拿破崙統治的法國佔領結束後,荷蘭和現在的比利時、盧森堡組成荷蘭王國(Het Verenigd Koninkrijk der Nederlanden)。比利時很快在1830年獨立,盧森堡也緊隨其後。19世紀中,荷蘭相對於其鄰國比較落後。 荷蘭在一戰中保持中立。荷蘭在二戰中自1940年5月被德國佔領直至1945年才被解放。戰後,荷蘭經濟再度繁榮發展。荷蘭是比(利時)荷(蘭)盧(森堡)經濟聯盟(Benelux)、歐洲經濟共同體和北約的成員。 於1954年12月15日,荷蘭通過《荷蘭王國章程》(Het Statuut),使荷蘭的原殖民地和屬地在王國內與荷蘭本土享有同等地位。自此荷蘭王國專指由荷蘭本土及其前殖民地組成部份的王國,而「荷蘭」則專指歐洲大陸荷蘭。現時荷蘭王國包括三個部份,分別是歐洲大陸荷蘭、荷屬安的列斯和阿魯巴。2006年11月22日,荷蘭舉行議會第二院選舉。 在150個議席中,荷蘭基督教民主聯盟贏得41席,荷蘭工黨獲32席,社會黨26席,自由民主人民黨獲得22席。2007年2月22日,新一屆大臣會議宣誓就職,由基督教民主聯盟、工黨和基督教聯盟3黨組成,揚·彼得·巴爾克嫩德擔任首相。2010年10月24日馬克·呂特(Mark Rutte)接任首相。 政治: 1581年至1806年,荷蘭是共和國體制。其後的1806年至1815年,荷蘭被法國短暫的統治。從1815年起,荷蘭一直是君主立憲制國家。 自1980年,女王貝婭特麗克絲就任國家元首至今。理論上說,女王有權任命政府成員。實際上通常會按照選舉結果建立聯合政府,再由女王宣布政府首腦的任命。組建政府的過程可能需要幾個月。荷蘭議會由下議院和參議院構成。150議員的下議院每隔四年選舉一次。參議院權利較小,參議員則是每隔四年由新當選的省議會議員挑選組成。 政治學家一般認為荷蘭是協商民主政體的典型樣本 經濟: 1895年的阿姆斯特丹 荷蘭鄉間De Oosterwijkse Vloed村 荷蘭海壩 荷蘭有著繁榮和開放的經濟。自1980年代以來,政府逐步減少了對經濟的控制。主要的工業包括食品加工、化工、煉油、電氣和機械製造。 在農業方面,荷蘭的農業實現了高度機械化。從事農業的人口不到總人口的4%,產出卻可供食品加工和大量出口。荷蘭的農業出口額排在美國和法國之後列世界第三位。其中園藝在荷蘭已經專業化,每年有不少的花卉、種子、樹苗及球莖行銷到世界各地。荷蘭的畜牧業也是世界有名的,主要採取圈牧的方式來豢養牲畜,出產大量的乳酪製品,所以純種的乳牛和木屐成了代表荷蘭的傳統標志。 在石油工業方面,荷蘭原本只有煤和鹽兩種礦產,自從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在北海發現石油後,就帶動了整個荷蘭煉油業及石油化學工業的發展,到了1960年代以後又發現了天然氣更把整個荷蘭的石化工業帶入高峰,世界知名的荷蘭皇家殼牌集團就是其中的代表。 人口:荷蘭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國家之一。它的人口密度超過400人/平方公里。在荷蘭居住著多個種族的人群。盡管如此,純正荷蘭血統的居民仍占總人口的大多數。80.9% 荷蘭人 2.4% 印度尼西亞人 2.4% 德國人 2.2% 土耳其人 2.0% 蘇利南人 1.9% 摩洛哥人 0.8% 荷屬安第列斯人和阿魯巴人 6.0%其他種族

⑨ 1933年3月5日,德國進行的新的大選納粹黨作出了哪些行為

1933年3月5日,德國又要進行新的大選了。從1932年最後一次選舉看,納粹黨失去了200萬張選票,而共產黨則增加了75萬張選票。這使納粹黨極為緊張,他們要尋找一個辦法遏止共產黨的影響,並且一勞永逸地解決這個問題。2月24日,戈林派秘密警察搜查了共產黨在柏林的辦事處。然而,這是一個被共產黨放棄了的辦事處,戈林沒有得到什麼有價值的東西。但是戈林仍然宣布他找到了確鑿的證據,證明共產黨要發動一場革命。但是,公眾對這件事的反映並不理想,甚至保守分子也對此持懷疑態度。很明顯,他必須在3月5日大選前,找到一個更加聳人聽聞的事件作為徹底打擊共產黨的借口。

2月27日晚上,凜冽的寒風掃過柏林街頭。黑暗中,一小隊早已隱藏在戈林家裡的沖鋒隊員揭開地下暖氣管道的蓋子,一個接一個地鑽了進去,這是一條直通議會大廈的地溝。這些沖鋒隊員每人都攜帶著易燃物品,迅速地來到了議會大廈下面。他們鑽出地溝,把易燃物品撒在所有能燃燒的東西上,然後便悄悄地順原路返回。不一會兒,一個幾天前被秘密警察發現的、神經不正常的荷蘭共產黨員在秘密警察的精心安排下,偷偷地潛入議會大廈,脫下自己的襯衣把火點了起來。只2分鍾的光景,議會大廈已是一片火海了。

戈林比誰來得都早。他頭上冒著汗,嘴裡喘著氣,興奮得有點失常。他立即斷定,這是共產黨人乾的。他大聲對秘密警察頭子說:」共產黨的革命開始了!我們一分鍾也不能坐等,我們要毫不留情地對付他們。共產黨的幹部一經查獲,當場格殺勿論。今天晚上就把共產黨議員統統弔死。」不用說,戈林很快就達到了自己的目的。納粹黨就這樣為大選排除了一個最大的障礙。後來,在1942年的一次宴會上,戈林酒後露真情,他得意地吹噓說:」真正了解國會大廈的只有我一個人,因為我放火把它燒了。」說完還拍著大腿狂笑不止。

不一會兒,熊熊烈火在國會大廈燃起。在火光中,戈林露出了無比猙獰的面目。作為希特勒的幫凶,戈林為主子獻上了一份豐厚的禮物。

自從1933年2月28日以來,即通過《國會縱火法》實行持續的緊急狀態以來,諸如人身自由等基本權利就被取消了。

現在,公開的恐怖便是」合法」。戈林可以為所欲為了,根據他的命令,政治敵人們,包括同性戀者和信仰耶和華的人,被一道驅趕到了集中營。在奧拉寧堡和帕彭堡,戈林讓人將這些管教和刑訊的場所建造成」改造營」。

到1933年7月底,即希特勒奪取政權半年之後,」改造營」中政治犯的人數就已經迅速膨脹到了2.7萬人。戈林在紐倫堡證人席上誇誇其談地說,這些逮捕和拘留都是」國家在受到非法進攻時採取的緊急自衛,是一種國家政治行為」,而且在集中營里肯定會有殘暴、拷打和」粗魯的行為」存在。然而戈林卻又宣稱:」我早已經下達了要阻止這類事情發生的指示。」為自己的行為進行辯解。

就這樣,戈林既為後來清除共產黨立了首功,又為希特勒贏得了合法實行納粹恐怖的尚方寶劍。

⑩ 德國總統是民選的還是直接接替的上一撥人

根據德國總統選舉法的規定,德國總統每5年選舉一次,由聯邦大會選舉產生。聯邦大會成員由德國聯邦議院議員和各州根據各議會黨團議員人數推選出的成員組成。得票超過半數的候選人即可當選。

閱讀全文

與荷蘭德國什麼時候選舉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3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10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89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34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59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4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375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37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0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0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27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34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37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5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178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48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7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998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33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