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德國軍隊的最高軍職叫什麼
德國軍隊最高指揮官叫:德國聯邦國防軍總監
2. 二戰中KMT軍中職務詳細的要還有與之相配的軍銜
國民政府並沒有制定明確的法律確立明確的軍官佐的職階和官位對應關系。職階是指該員所任軍職的相應軍銜,即該軍職能敘任的最高軍銜,而官位是指該員根據資歷、功勛的條件所敘任的軍銜。當然,在國軍中把軍銜稱為階級等詞彙,稱為軍銜則是人民解放軍的做法。從實際執行情況看,大體上國軍的職務軍銜和職務的對應關系可以看做:少尉——排長,中尉——副連長,上尉——連長、副營長,少校——營長,中校——副團長,上校——團長、副旅長,少將——旅長、副師長,中將——師長、副軍長、軍長、(集團軍)路軍正、副總指揮、正、副軍團長、兵團正、副司令、綏靖公署正、副主任、方面軍正、副司令,陸軍中將加二級上將、二級上將——個別軍長(一般需要兼任省政府主席之類的重要職務)、路軍總指揮、正軍團長、綏靖公署主任、方面軍司令、戰區正、副司令,一級上將——1935年授任在軍界德高望重的九人,且採用定額制度,即退役或者除役一人則可擇優從高級將領中晉任一人。在大陸期間只有程潛、陳誠、白崇禧三人獲得晉任一級上將的殊榮。特級上將則從1935年設置直到1980年取消,自始至終只有蔣介石獨有。
這種職務軍銜實際是臨時軍銜,就是按照軍官所任職務佩帶軍銜符號,任什麼職就佩帶什麼職務所對應的軍銜符號,職務下降或者取消軍銜也隨之降低或取消。但是,需要注意的是 在1936年2月29日發布的《陸軍中將加銜暫行條例》中規定陸軍中將軍銜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加上將銜(臨時軍銜)授予將來有可能正式晉升為該級軍銜的軍官,加銜者只是佩帶二級上將軍銜符號並享受二級上將的薪俸待遇。這一制度不適用於海軍和空軍的中將軍官。而且,職務軍銜的授任並不必然在國民政府公報上予以刊載,而正式敘任將官軍銜則絕大部分都在國民政府公報上刊載。
1936年2月29日,國民政府頒布《陸軍中將加銜暫行條例》:
第一條,陸軍中將依陸軍軍官佐任官暫行條例第五條第五款合於晉任上將之規定者因為員額所限先加上將銜。
第二條,陸軍第二級上將出缺由已加上將銜之中將擇優特補。
第三條,陸軍中將加上將銜之員數以陸軍上將員額為限。
第四條,已加上將銜之中將,其服制與第二級上將同,俸薪仍照最高額支給。
第五條,本條例自公布之日施行。
自條例施行起共授予四十多人中將加上將銜,此軍銜到1958年正式廢止。但是,對於陸軍中將以下的各級軍官以及海空軍軍官的加銜卻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而在實踐中卻又實際上實行了類似於加銜的職務軍銜制度。實行職務軍銜制度的初衷是,既可以在戰時把更大的職責交給軍官,又可以避免在戰爭結束後出現過多、過濫的高級軍銜。而且按職務軍銜佩帶軍銜符號,可以實現職務和軍銜符號相一致,便於對部隊的作戰指揮和平時管理,有利於調整新老軍官之間的利益關系,調動軍官的積極性。
所以經常會出現,職務軍銜比實際軍銜高的情況。典型的如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副局長戴笠,生前穿著中將戎裝照片隨處可見到,可是他直到1945年3月8日才敘任陸軍少將的正式軍銜,次年死於飛機失事後才追贈陸軍中將。至於抗戰期間屢建殊勛的張靈甫自從1937年由於抗戰爆發而被特赦,擔任第74軍51師153旅305團上校團長,1938年的德安戰役之後,張靈甫很快提升旅長。旅下轄團,實為師長。以後,相繼升任58師副師長、師長、整編第七十四師師長。雖然戰功赫赫,職務也一路飆升,職務軍銜也早已經任少將軍職,但直到1945年2月20日才正式晉任陸軍少將。1947年5月16日,時任整編第七十四師師長的張靈甫戰死於孟良崮以後,1947年7月30日追晉陸軍中將。張靈甫死前所佩帶的中將軍銜標志也是職務軍銜。而張靈甫的老上級第74軍的老軍長王耀武雖然職務軍銜早已經是中將,但直到1945年2月20日才晉任陸軍中將,時任第24集團軍司令。不久,王耀武升任第4方面軍總司令,下轄:胡璉的第18軍,轄第11、18、118師;韓璇的第73軍,轄第15、17師;施中誠的第74軍,轄第57、58、191、196師及暫編第6師;李天霞的第100軍,轄第19、51、36師;廖耀湘的新編第6軍,轄第14、新編22師。王耀武直到1948年9月濟南戰役結束後被俘也始終是中將軍銜。由此也可以看出國軍的中將軍銜是一個跨度很大、涵蓋面很廣的軍銜。
至於,現在有些人認為張靈甫為了能夠憑借自己的戰功而晉任上將軍銜,所以,輕敵冒進而在孟良崮被我軍包圍。筆者認為這實屬主觀臆測。因為,自從1935年國民政府實行新的軍銜制度以後,獲得上將軍銜(包括特級、一級、二級、陸軍中將加上將銜)的難度是非常大的。筆者經過統計分析注意到,在黃埔軍校前七期的畢業生中,只有胡宗南在大陸期間於1945年10月3日獲加陸軍上將銜,時任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胡宗南1935年4月9日敘任陸軍中將,時任第一師師長,而且成為黃埔畢業生中第一個軍長(1936年4月任職)、第一個兵團總指揮、第一個集團軍總司令、第一個戰區司令長官。職務遠比張靈甫高得多的胡宗南也不過如此。職務與張靈甫基本相當的黃百韜1943年4月26日晉任陸軍中將,時任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部參謀長。在孟良崮戰役期間,擔任整編25師中將師長,1948年11月11日在碾庄兵敗自殺,時任第7兵團中將司令官,1949年1月19日追晉陸軍上將。而同樣位列五大王牌之一的孫立人已擔任新編第一軍軍長10個月之久,才於1945年3月8日晉升少將,1948年9月22日晉任陸軍中將。而且,解放戰爭期間的國民黨先後組建的22個兵團的司令官也都是中將軍銜。對此,張靈甫自然也是瞭然於心。所以,說張靈甫急於爭功、輕視同僚是對的,說他急於藉此晉任上將則缺乏事實和理論根據。
國民黨軍隊軍銜制
1931年4月,國民黨政府頒布《陸軍軍官佐及士兵等級表》,沿用北洋政府時期的軍銜制,銜級和銜稱都不變。當時授軍銜沒有統一的機構,國民政府可以授,總司令部可以授,軍事委員會可以授,甚至上級機關或軍政長官也可以授。1932年,西北軍閥馬步芳曾把還在小學讀書、只有12歲的兒子馬繼援,委派為青海省南北邊區警備司令部的上校參謀長。更為荒唐的是,上報到南京中央軍政部後,竟然給予正式命令,發給了委任狀。另外,當時軍銜和職務相比,銜高職低的情況比較普遍,軍長大都授上將。一些地方軍閥,手中不過萬把人最多幾萬人,也自封為上將。1933年,當時蔣介石在一次紀念周上講話說:「國民黨軍隊同列強相比,戰鬥力特弱而將官特多,上將都數不清了。」
為了整頓軍隊軍銜混亂狀況,以適應其軍事上的需要,國民政府決定對軍銜進行修訂。1934年7月和1935年1月,國民政府重新制定了陸、海、空軍《官製表》和《士兵等級表》。1935年3月,頒布了新的軍銜等級表,把上將分為第一、第二兩級,增設特級上將。整個軍銜等級為六等十八級:
將官:特級上將、一級上將、二級上將、中將、少將;
校軍: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上尉、中尉、少尉;
准尉;
軍士:上士、中士、下士;
兵: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海軍士兵分八級,稱謂與北洋政府時期相同。
國民政府時期的軍佐銜,最初等級設置與北洋政府時期相同,但改變了稱謂,即在軍官銜的前面冠以專業名稱,如「軍需少將」、「軍醫中校」、「軍法上尉」等。1934年以後,軍佐銜改用新稱謂,將級軍佐銜統稱「監」,校級軍佐銜統稱「正」,尉級軍佐銜統稱「佐」。
抗日戰爭結束後,國民黨軍隊為適應全面內戰的需要,對各級軍官的服現役限齡作了大幅度降低:一級上將,62歲;二級上將,60歲;中將,56歲;少將,52歲;上校,46歲;中校,44歲;少校,42歲;上尉,40歲;中尉,38歲;少尉,36歲。這在當時主要軍事國家中是比較低的。
國民黨軍隊的上將銜,比較復雜。除了分特級、一級、二級三個檔次外,還有中將加上將銜和追贈上將幾種。
特級上將為最高軍銜,授予陸海空軍最高軍事長官。實際上這一銜級是專為蔣介石而設的。
特級上將、一級上將和二級上將常服的軍銜標志,抗戰結束前都是金版領章上綴3顆三角星。抗戰以後,常服的軍銜標志,由領章改為肩章,二級上將為3顆五角星,一級上將、特級上將分別為4顆星、5顆星。因此,也分別被俗稱為「三星上將」、「四星上將」、「五星上將」。也有人是死後才被追贈的,如張自忠、廖磊等;還有人生前死後都為正式晉升二級上將,如錢大鈞、羅卓英等。
此外,國民政府於1934年12月對駐蒙古、新疆、西康、西藏等地的武職官員,頒行了一種特殊的官銜,共分三等十級,其稱謂類似於清末的軍官銜稱:一等一級稱都統、一等二級稱副統、一等三級稱協統,二等一級稱都領、二等二級稱副領、二等三級稱協領,三等一級稱都衛、三等二級稱副衛、三等三級稱協衛,此外還設有準衛一級。
3. 蘇聯紅軍設政委一職嗎
前期設有政委,後期取消。
1917年,俄國臨時政府在軍隊中引進政委制度以確保政府對其的政治控制。
在十月革命後, 政委在蘇聯紅軍中一直保留到1942年。
在紅軍和蘇軍中, 政委僅在以下時期存在:1918-1924年、1937-1940年、以及1941-1942年。
在蘇聯軍隊不設政委的其它時段,蘇聯軍隊實行一長制,各級部隊設立政治工作副職。
政委與所在部隊的軍事主官擁有同樣的職務等級,共同指揮部隊,對部隊負全責,軍事指揮命令必須有政委的附簽。但是,政委往往是從地方黨政部門調入部隊應急配齊領導班子,且由於俄國軍隊長期傳統,政委的軍銜一般低於該職務等級的基礎軍銜。例如,蘇聯衛國戰爭初期,集團軍司令員的軍銜是上將、中將、少將,而集團軍政委的軍銜往往是「師級政委」、「旅級政委」、「團級政委」(1943年之前蘇聯軍隊的軍、政軍銜體系的名稱不同)。另外,在危急情況下,政委也可以命令並指揮所在軍隊。
4. 除了中國蘇聯哪個國家的軍隊有政委
絕大多數的社會主義國家的軍隊都有,但是地位比不一定和軍事首長一邊大。即使是蘇軍也是只是在二戰初期實行雙首長制,二戰中後期一直到蘇聯解體,其軍隊中的政委要比軍事主官低半級,也就是所謂的政治副長,如果在團級就是一名分管政治的副團長。所以正式的蘇軍編制里實際沒有政委這一職務。這也註定了蘇軍中蘇共的地位是一種可有可無的狀態,所以在八一九政變時,蘇軍很容易就被瓦解了。至於朝鮮等仿製蘇軍建立的軍隊大致都是一樣。很少有像我國這種軍事幹部與政工幹部同級別的雙首長制軍隊。
5. 二戰時納粹德國主要政要的名字和職務
第二次世界大戰其間,德國總共任命了一位帝國(大元帥),一位全國領袖(相當元帥),26位元帥的高級軍官
1、帝國元帥:戈林(1893-1946) 1935年授空軍元帥銜,1940年7月19日授帝國元帥銜,德國空軍總司
2、黨衛隊全國領袖:海因里希.希姆萊(1900——1945,時年34歲,從軍經歷不到2年)被任命為「黨衛隊帝國領袖」
3、1936年6月1日,戰爭部部長、國防軍總司令瓦爾勒.馮.布羅姆貝格大將(1878——1946,時年58歲、軍齡39年,1938年免職)被晉升為陸軍元帥軍銜;
4、雷德爾
1938年4月1日,海軍總司令、博士埃里希.雷德爾海軍大將(1876——1960,時年62歲、44年軍齡,1943年辭職)被晉升為海軍元帥軍銜;
5、陸軍總司令瓦爾特.馮.勃勞希奇大將(1881——1948,時年59歲、40年軍齡,1941年12月解職)被晉升為陸軍元帥軍銜;
6、A集團軍群總司令格爾德.馮.龍德施泰特大將(1875——1953,時年65歲、48年軍齡,最高軍職西線總司令)被晉升為陸軍元帥軍銜;
7、B集團軍群總司令費多爾.馮.博克大將(1880——1945,時年60歲、42年軍齡,最高軍職中央集團軍群總司令)被晉升為陸軍元帥軍銜;
8、武裝部隊最高統帥部參謀長威廉.凱特爾大將(1882——1946,時年58歲、39年軍齡)被晉升為陸軍元帥軍銜;此人被德軍將領戲稱為「元首的御用狗」!
9.第1集團軍司令埃爾溫.馮.維茨勒本大將(1881——1944,時年59歲、39年軍齡,最高軍職西線德軍總司令)被晉升為陸軍元帥,1944年因參與策劃「七二零狼穴爆炸案」,被絞死——納粹德國唯一被本國判處死刑的元帥軍銜;
10.第4集團軍司令京特.馮.克盧格大將(1882——1944,時年58歲、38年軍齡,最高軍職西線德軍總司令)被晉升為陸軍元帥軍銜;
11.第6集團軍司令瓦爾特.馮.賴謝瑙大將(1884——1942,時年56歲、37年軍齡,最高軍職南方集團軍群總司令)被晉升為陸軍元帥軍銜;
12、第12集團軍司令威廉.利斯特大將(1880——1971,時年60歲、42年軍齡,最高軍職A集團軍群總司令)被晉升為陸軍元帥軍銜;
14、空軍總監艾哈德.米爾契空軍大將(1892——1972,時年48歲、軍齡僅11年——1914至1918、1933至1940,1936年晉升空軍上將,最高軍職空軍副總司令)被晉升為空軍元帥;
15、第2航空隊司令阿爾貝特.凱塞林航空兵上將(1885——1960,時年55歲、36年軍齡,最高軍職德軍西線總司令)被晉升空軍元帥軍銜(超越空軍大將軍銜);
16.第3航空隊司令胡戈.施佩勒航空兵上將(1885——1963,時年57歲、39年軍齡,1933年轉入空軍,最高軍職西線空軍總司令)被晉升為空軍元帥軍銜(超越空軍大將軍銜),
17.1942年6月23日,非洲軍司令埃爾溫.隆美爾裝甲兵上將(1891——1944,時年51歲、32年軍齡,最高軍職B集團軍群總司令)被晉升為陸軍元帥(超越大將軍銜);
18.1942年6月30日,北方集團軍群總司令格奧爾各.馮.屈希勒爾大將(1881——1968,時年61歲、42年軍齡)被晉升為陸軍元帥;
19、1942年6月30日,第11集團軍司令埃里希.馮.曼施泰因大將(1887——1973,時年55歲、37年軍齡,最高軍職南方集團軍群總司令)被晉升為陸軍元帥;
20、1943年1月30日,A集團軍群總司令艾瓦爾德.馮.克萊斯特大將(1881——1954,時年62歲、43年軍齡)被晉升為陸軍元帥;
21、B集團軍群總司令馬克西米利安.馮.魏克斯大將、男爵(1881——1954,時年62歲、42年軍齡,最高軍職東南方向總司令)被晉升為陸軍元帥;
22、1943年1月30日,中央集團軍群總司令恩斯特.布施大將(1885——1945,時年58歲、39年軍齡,最高軍職西北線德軍總司令)被晉升為陸軍元帥,此人作戰兇猛,手段殘忍,對待敵人毫不留情
23、 潛艇部隊司令鄧尼茨海軍上將(1891——1980,時年52歲、軍齡33年,最高軍職納粹德國總統)被晉升為海軍元帥(超越大將軍銜),同日被任命為納粹德國海軍總司令;
24.1943年1月30日第6集團軍司令弗里德里希.保盧斯大將(1890——1957,時年53歲、33年軍齡)被晉升為陸軍元帥,此人是少有的沒佩戴過元帥軍銜標志的「元帥」!他可算成也「斯大林格勒」——1942年12月因突擊該城有功從裝甲兵上將晉升為大將,敗也「斯大林格勒」—— 1943年1月31日戴著大將肩章率部投降了;實在倒霉之極!
25.1943-2月17日,第四航空隊司令、工程學博士沃爾弗拉姆.馮.黎希特霍芬空軍大將(1895——1945,時年48歲、兩次入伍軍齡合計25年,一戰中擊落敵機7架,最高軍職第二航空隊司令)被晉升為空軍元帥;
26、1944年3月,第9集團軍司令瓦爾特.摩德爾大將(1891——1945,時年53歲、35年軍齡,最高軍職B集團軍群總司令)被晉升為陸軍元帥;他的一句名言是"回去告訴元首,莫德爾不執行他這個命令"
27.1945年4月5日,中央集團軍群總司令費迪南德.舍內爾大將(1892——1973年,時年53歲、32年軍齡)被晉升為陸軍元帥,4月底被任命為納粹德國陸軍總司令;
28、1945年4月26日,第6航空隊司令羅伯特.里特爾.馮.格萊姆空軍大將(1892——1945,時年53歲、33年軍齡,一戰中擊落敵機 28架、二戰中為「軍銜最高的——航空兵上將、戰斗機飛行員」)被晉升為空軍元帥——為納粹德國晉升元帥軍銜之末,同日被任命為納粹德國空軍總司令
勃洛姆堡(1878~1946)出生於軍人世家。1897年從軍。1936.4.1授陸軍元帥。畢業於利希菲爾德軍事學院、柏林軍事學院。擔任過陸軍部長兼武裝力量總司令、國防軍總司令、國防部長、戰爭部長兼武裝部隊總司令。參加過一戰。被迫辭去軍職,戰後受審,死於獄中。
1.馬丁·博爾曼(1900?-1945)
納粹黨的副首領
原是農場地產經理
2.阿道夫·艾希曼(1906-1962)
蓋世太保猶太辦公室主任
原是奧地利真空石油公司旅行推銷員
3.漢斯·弗蘭克(1900-1946)
納粹司法部長和駐波蘭佔領區行政長官
原是工業律師及法學教授
4.韋爾海爾姆·弗里克(1877-1946)
納粹內政部長
原是地方警官及希特勒的告密者
5.沃瑟·豐克
德國國家銀行總裁
原是《柏林交易所日報》編輯
6.約瑟夫·戈培爾(1897-1945)
納粹宣傳部長
曾先後做過銀行職員、會計、家庭教師、科隆證券交易所場內經紀人、劇作者和詩
人
7.赫爾曼·戈林(1893-1946)
空軍部長和戰爭經濟委員會主席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是戰斗機王牌飛行員,曾任瑞典航空公司飛機駕駛員,漢莎航空
公司技術顧問
8.魯道夫·黑斯(1894- )
納粹黨的副首領
原是批發商和出口商,德軍軍官
9.萊因哈特·海德里希(1904-1942)
蓋世太保副司令
曾任德國海軍軍官,因同一位10多歲少女發生性關系而受到軍事法庭的審判,並被
撤職和開除軍籍
10.海因利希·希姆萊(1900-1945)
蓋世太保和黨衛隊司令
原是養雞場主
11.阿道夫·希特勒(1889-1945)
第三帝國的元首
曾做過建築工程制圖員、商業美術師、德國陸軍下士
12.魯道夫·赫斯(1900-1947)
奧茨維幸集中營司令
曾是陸軍中士、殺人犯、刑滿釋放犯、農場工人
13.喬切姆·里賓特洛甫(1893-1946)
納粹外交部長
原是葡萄酒及烈性酒進口商、自由記者。
14.恩斯特·勒姆(1887-1934)
納粹沖鋒隊隊長
原是德軍軍官
15.阿爾弗雷德·羅森貝格(1893-1946)
歐洲佔領區行政長官
原是藝術家,建築師及記者
6. 二戰期間德國軍官們的副官 是個怎樣的職位 主要是做什麼的
一般說來,幾乎所有官階的副官都可以叫勤務員(非戰斗情況),具體就是跑腿,司機,傳遞命令,照顧食宿,官階只可能是士級,尉級的都要去帶兵打仗了,而且,尉級的拿去當勤務員不是太浪費了嘛。
如果戰時配給的副官(副將),那麼就是元帥帶將級或校級的(上校級),將級的帶校級,尉級的雖然沒有戰時副官,但可以任意指揮你的隊伍里的士官。任務就是策劃進攻或著防禦的內容,制定各種路線,完成上級分配給自己的任務。
遇到特殊情況的時候(黨衛軍),由於特務部隊是當前階進二,那麼特務大尉也可以指揮正規軍的少校級和以下的人,與中校級的人平起平坐,甚至可以干預既定的任務,直接槍殺一切自己認為是叛徒或逃兵的人。
那麼可能就是那是個不滿員的二線師,將級帶的是軍級師級或旅級(極少)的軍隊,這種情況很少見,因為尉級的很難說會參與到將級的軍事行動中,而且是直接越過校級的。這種師應該是一線退下准備整編的部隊,師級部隊中的團應該由校級帶,即使上尉也只可能是帶營級或以下規模的部隊。例如德國後期的人民沖鋒隊,是脫離正規軍事組織的武裝部隊,多數由黨衛軍的人帶領,而且是可以脫離正規軍的指揮獨立行動,從屬於元首希特勒。
翻了下資料,有個比較好的例子:
1944年,希特勒青年師的第12裝甲團,師長是少將,裝甲團長是中校,營長為上尉,該營的第3連連長為中尉,而且這名連長已被任命為團副官,這很奇怪,為什麼是連長為團副官呢?(提一下這名連長中尉是二級、一級鐵十字勛章、騎士十字勛章、25次坦克突擊章、金質戰傷勛章的擁有者,並且是國家外交部長的兒子)只能推斷說他可能是真的辦事得力,指揮得當,靠實力當上團副官的。如果是靠關系應該沒可能,不然他早就不用服兵役了。他軍銜不高,卻當上副官,由此可以得出結論,這團副官實際上就是團秘書,負責團長不在或一時聯系不上時一切團的事務,由於軍銜問題,可能不能幹預作戰內容。作戰指揮在團部失效時,該由下轄的第一營營長擔任團指揮(第一隊列的戰鬥力是最強的,國際慣例)
PS:蘇聯會有些不同,由於有政委的存在,指揮權在軍官戰死或戰傷留在後方時,會轉到政委手中,大清洗時期甚至政委比軍官還有優先權的情況。
7. 二戰中哪個崗位的軍人陣亡率最高,為什麼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參戰各國都存在不少傷亡情況,這些傷亡數都因士兵所在的崗位有關,那麼處在哪一個崗位上的士兵死亡率更高呢?這其中存在什麼原因呢?
說出來可能沒人信!其實政委崗位死亡率最高,拿德國跟蘇聯的戰爭當參照,當年蘇聯軍隊死傷慘重,戰後統計出當任政委的人死亡人數最多,因此成為了死亡率最高的一個軍務崗位。
身為機槍手,他們主要負責用火力壓制敵方,運用戰術進行阻斷封禁對手,必要時提供強力支援,掩護撤退或沖鋒等等。因此,戰爭中機槍手就是敵人最先想除掉的目標,此時一些迫擊炮、手雷、大炮、遠程狙擊手等都會優先打擊機槍手的藏身點。
8. 二戰時期的「政委令」和「夜霧令」是什麼
政委令是希特勒在巴巴羅薩行動前夕下達的關於如何處置蘇聯俘虜中的政委的命令,該命令規定將所有從俘虜中甄別出來的政委立刻就地處決
夜霧令是針對德國佔領區和本土的政治犯,協助抵抗組織的人員等任何被認為危害到德國國家安全的人 他們都在半夜被捕,隨即被送到幾百里外的監獄進行審問,最後死在某個集中營中 所有過程都完全保密,犯人就像從人間蒸發了一樣
9. 軍隊中政委 指導員 參謀長 幹事 都是干什麼的 有什麼區別和聯系嗎
一,軍隊中政委屬於直屬上級部隊首長,在同級黨委領導下進行工作 。通常是同級黨的委員會日常工作的主持者。
參謀長是各級部隊軍事指揮部門的首長,協助該部隊的軍事主官進行指揮。
幹事,是指辦事;專門從事某項專門工作的人。
二,他們的區別在於他們的工作內容和級別這兩個方面。
1.從工作內容看區別
政委通常是同級黨的委員會日常工作的主持者。
指導員是指導員要帶兵,練兵,管兵。
參謀長是研究軍事,研究戰法,研究戰略。
幹事是從事政治某項專門工作的人。
2.從級別看區別
政委是這四個中級別最高的,屬於上級部隊首長。
參謀長是師以上部隊的軍事部門首長,協助軍事主官(師長等)工作。是排第二。
指導員是連一級的政治主官,是第三位。
幹事不是領導,所以是這四個中最後一個。
三,軍隊中政委 指導員 參謀長 幹事 他們的聯系是
政委、指導員、幹事多屬政工幹部,是負責軍隊政治思想工作的,把握單位的政治方向。
指導員一般配在基層連隊。
參謀長和其他帶長的職務大部分是負責軍事訓練工作的,練部隊的戰鬥力。
(9)二戰德國什麼軍職和政委類似擴展閱讀:
政治委員隸屬於直屬上級部隊首長,在同級黨委領導下進行工作 。在政治工作上 ,服從上級政治委員、政治機關;在軍事工作上,服從上級軍事指揮員、政治委員和軍事機關。
中國人民解放軍實行政治委員制度,對於保證中國共產黨對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絕對領導,加強部隊政治工作,完成黨和國家賦予軍隊的各項任務,起著重要作用。
指導員,政治指導員的簡稱。是指解放軍連級單位以及武警部隊中隊的政工幹部,是和連長、中隊長平級的首長。
解放軍實行的是「黨指揮槍」原則(黨對軍隊絕對領導),指導員一般擔任連隊的黨支部書記,連長、中隊長為黨支部副書記。另外還有球隊的指導員、交警中隊指導員、公安局派出所指導員。
連級參謀可以是正連職,也可以是副連職,如果繼續升值的話可以升職到營職參謀,最後做到各個級別的參謀長。
參謀制度起源於德國,德軍中有這樣一句話,」聰明又懶惰的人,適合當司令官,聰明又勤快的人,適合當參謀長,愚蠢又勤快的人,可以被支配著使用,愚蠢又懶惰的人,就只能叫他滾蛋了」。
這句話實際上就說明了司令官只要是提出作戰設想和大體方向,而具體的作戰計劃的制定和人員,後勤,物資等等這一切具體的安排都需要由參謀們來決定,參謀長就是一個總負責人,所有的司令官的設想都需要參謀長及他手下的參謀們來替司令官完成。
幹事,是指辦事;專門從事某項專門工作的人。通常有幹事組成的這種組織的管理機構叫做幹事會。幹事會這種組織,往往人員是比較少的,比其委員會,或者其他討論機構,他們更適合來操作一些國際性機構,政治團體或者精簡型的機構。
參考資料:網路——政治委員
網路——指導員
網路——參謀長
網路——幹事
10. 二戰德軍是否有政委一職
似乎是沒有,但是有明朝類似的監軍。而且還有一部法律,好像是說凡師級以上的指揮官,一旦投降,老婆孩子都要被槍決,所以德軍雖沒有政委,高級幹部投降叛變的卻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