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德國大學校長是怎麼來的

德國大學校長是怎麼來的

發布時間:2023-01-24 01:03:04

① 德國公立大學是怎麼做到學術自由的

德國是現代大學的發源地。我記得歷史最悠久的應該是海德堡大學,有超過六百年的歷史。所以波恩大學的200年校慶在中國或許會引來一片驚嘆,但是在德國,這算是一個「年輕」的大學。但是校長說:波恩大學和柏林(洪堡)大學一樣,都是在1810-1820期間建立的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大學。從這個角度講,說母校是當前最古老的現代化大學,亦不為過。
為什麼要把歐洲大學的歷史在1810-1820劃斷,作為一個分水嶺呢?
因為在這之前的歐洲教育,有兩個體系。一方面,教會壟斷著教育權,他們的神學院,其主要目的是傳播一種思想(基督教教義),當然也意味著扼殺別的思想;這有點兒類似於中國皇帝的翰林院,雖然也是學術機構,但是他們的主要職能是網路天下英才,服務於社會管理。另外一方面,市民階層需要一些實用的技術,比如醫學商學數學等等,於是民間自發辦起一些不受教會控制的大學。比如義大利的博洛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Bologna),建立於1087年,至今差不多已經有一千年的歷史了;還有諸如布拉格、維也納、和海德堡大學等等,都屬於這一類。

到了十九世紀,統一的現代民族國家——德國,慢慢形成。當時,在歐洲范圍內,德國這個地理區域是相當落後的,和義大利、法國這些先進國家根本沒法比。這有點兒像中國版圖內的東北。直到清朝末年,東北地區仍然是地廣人稀。德國那時候比清朝時候的東北更加落後,當時在現在德國版圖內仍然存在著很多獨立的小國家,彼此征戰,好比春秋戰國。其中最大的一個叫普魯士王國。1806年普魯士敗於拿破崙,被迫簽訂《提爾西特和約》,割地賠款,稍微像樣一點的哈勒大學也被法國佔領。
窮則思變,敗了才會想到卧薪嘗膽,奮起直追。為了獲得生存空間,和法國英國這些先進國家競爭,普魯士國王威廉三世決心重整旗鼓。他對逃出來的教授們說:「這個國家必須通過它精神上的力量來彌補它物質上的損失。教育不僅不會使國家貧窮,恰恰相反,教育是擺脫貧困的最好手段!」國防大臣沙恩霍斯特也說:「普魯士要想取得軍事和政治組織結構上的世界領先地位,就必須首先有在教育與科學上的世界領先地位。」這時教育家洪堡出任內政部教育文化司司長。他認為:「大學是一種最高手段,通過它,普魯士才能為自己贏得在德意志世界以及全世界的尊重,從而取得真正的啟蒙和精神教育上的世界領先地位。」

1810年柏林大學誕生,1818年波恩大學建校。這些新式學校和原來的大學完全不同。
首先,普魯士國家取代教會成為大學的財政提供者。通俗地講,這是國立大學,而不是教會大學,也不是私立大學。這個原則被德國人一直堅持到了21世紀。兩百年來,德國大學增長迅速,現在全德國有超過一百所大學,和英國美國不同,德國的大學全部都是國立的。而且保證對全世界的學生敞開大門免費服務(這個情況正在緩慢地改變),所以我去念書的時候,十分驚訝:怎麼中國都已經開始灌輸教育收費理念了,德國大學居然還是免費的,而且對外國人都免費!國家撥款,保證了大學的運轉,也是學術自由的生存前提。教授不必為了五斗米發愁,也不必屈從於市場需求或者教會思想。國家撥款,也保證了落後國家的大學能夠獲得充足的資源去彎道超車。
其次,國家不幹預大學管理和學術研究。俗話說,吃人家的嘴短。一旦政府握緊錢袋子,大學教授就會從仰市場或者教會的鼻息轉變為仰政府的鼻息,一樣不能促進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作為現代大學的創始人,洪堡先生清楚地知道學術自由的重要性。所以他和德國皇帝議定:新版大學必須是教授自治的大學。大學自我決定教學科研等內部事務。大學校長由教授們輪流坐莊,教授有任意的開課權,工資由國家支付,享受社會中上層的生活待遇。同時實行嚴格的退休制度,不管是誰,到了65歲,都得讓位。企業家資助教授的研究課題,經教授與校長聯名簽字,就可到稅務局申請減稅。
由此看出,現代大學的基本要義是兩個:第一,政府給錢;第二,政府不管事。這個和一般企業管理相悖的重要原則才是奠定現代大學的基礎。如果政府不給錢,大學生存不下去;如果政府給了錢還要管事,那麼它就成為羅馬教廷的翻版,仍然不可能激發科學的進步。只有給錢而不管事,才是激發科學創造的唯一一條道路。
這是一個非常不讓人放心的制度設計。從一般意義上的組織管理看,給錢而不管事,那麼必然會面對一個效率缺失的狀態。對於中國人來講,我們記憶中的大鍋飯不就是這樣的一種制度嗎?說句實在話,這的確是常人所不能理解的制度,也可以想像:能夠在當時設計出這樣的制度是需要怎麼樣的智慧和勇氣。
社會需要有人去面對未知發問,探索未知是不可控的,所以科學家不是工程師。我們平時熟悉的管理模式和制度,都是針對已知世界的,難以簡單地照搬到大學管理中。也許有人會說:企業家同樣面對不確定性和未知的市場風險,我們不是設計了市場競爭機制來獎優罰劣嗎?比爾蓋茨、巴菲特都是成功的代表,市場獎勵他們世界首位的財富。但是你仔細想想,企業家所面對的市場風險相較於科學家面對的整個未知世界,根本不在一個層次上。比爾蓋茨的windows設計也不過是電腦技術的一種運用而已,即便如此,市場已經給予了如此大規模的獎勵,讓他做了世界首富。如果牛頓、愛因斯坦都需要產權保護來獲得經濟回報的話,我們是不是應該把整個世界奉獻給他們呢?所以,用市場化的方法對純粹公共物品的科學創造進行經濟獎勵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而且,一旦給科學創造以壟斷權力,就像是微軟、英特爾一樣收取專利費,也不利於整個人類迅速地傳播和利用科學原理。
由此,現代的大學制度其實是轉換了一個激勵機制:不是用物質化的東西去獎勵科學家,而是用崇高的社會地位去獎勵他們。讓他們成為自由人,享受中上等的物質生活,衣食無憂(但絕不是奢侈豪華!),同時要求他們開放所得到研究成果給整個社會共享。而什麼樣的人才能夠成為這樣的教授科學家呢?只能由已經是教授科學家的同行來評定。這就是最最重要的「大學自治」原則。
柏林大學的出現,成為現代化大學誕生的標志。此後,這種模式被德意志三十多個邦國競相效仿,發展趨勢如雨後春筍。它們都是綜合性大學,與工科或實用學科的專門學院有嚴格區別。大學成了對世界進行新解釋的中心,人文科學擺脫了神學的束縛,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自然科學的新體系也確立了真正的獨立地位。教授們不再像神學院時代那樣,只能在一種思想體系中思考。研究不為人知的東西,發現新規律,增長人類的新知識,成了最高的存在形式。只有作為優秀的研究者,才能成為大學教師;照本宣科,拾人牙慧,只能下課。大學成為研究者的共同體。
科學與教育的崛起,有力地推動了普魯士王國的現代化進程。1870年普法戰爭再次爆發,這次法國大敗。排除了法國干擾,德意志各邦完成統一,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成為德意志帝國皇帝。其雕像,如今矗立在波恩南部五十公里的「德國之角」。在普法戰爭前,德國已經居於世界科學領先地位。這里出現的科學家可謂群星燦爛,如數學家高斯、物理學家赫茨、洛倫茲、普朗克、愛因斯坦、化學家李比錫、奧斯瓦爾德、哈維爾,這個名單還可以繼續列下去。而美國雖然在20世紀初時已經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但在科學、教育方面,只是德國的學生。在這方面,中國也是德國的學生。蔡元培就曾幾度留學德國。他主政北京大學,倡導兼容並包、思想自由、教授治校,主張大學為純粹研究學問之機關,不可視為養成資格之所,亦不可視為販賣知識之所,都受益於德國,甚至他女兒取名威廉,都可見他從德國受到的影響。

② 德國大學的三種類型是哪些

一、綜合大學(Universität, 簡稱「Uni」)
這是一種學科較多、專業齊全、特別強調系統理論知識、教學科研並重的高等院校。
此類大學設有以下學科:
工科(Ingenieurwissenschaft)
理科(Naturwissenschaft)
文科(Geisteswissenschaft)
法學(Rechtswissenschaft)
經濟學(Wirtschaftswissenschaft)
社會學(Sozialwissenschaft)
神學(Theologie)
醫學(Medizin)
農學(Agrarwissenschaft)
以及林學(Forstwissenschaft)等學科。
類似的院校還有:
理工大學(Technische Universität, TU)
師范大學(Pädagogische Universitäten/Hochschulen, PU/PH)
以及體育大學、行政管理和國防大學等。
二、應用科學大學(Fachhochschule,簡稱「FH」,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
此類大學大部分建校時間較短,規模不大,一般只設有幾個專業,但其特色極為突出。分別設有工程、技術、農林、經濟、金融、工商管理、設計、 護理等專業,原則上來說,其不設一般意義上的文科類專業,課程設置和內容除必要的基礎理論外,多偏重於應用,專業分類較細,教學安排緊湊,要求較多實習。
三、藝術學院(Kunsthochschule,Kunstakademie)和音樂學院(Musikhochschule)
這類院校包括戲劇學院(Theaterhochschule)和電影學院(Filmhochschule)等。此類大學相對來說數量不多,規模不大,本著因材施教的原則實行小班教學或個別教學,以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個性和藝術才能。

③ 美國大學的校長是如何產生的

中國重點大學的校長是教育部高教司提名,教育部審批並委任的
美國的校長是由校董事會決定的,校董事會聘請校長

④ 德國的大學怎麼樣

據德國大學校長聯席會議(HRK)「大學指南(Hochschulkompass)」資料庫截至2021年1月22日的統計數據,德國共有各類高校390所,包括:

120所綜合性大學(Universitäten)

其中公立大學87所,均擁有博士學位授予權;國家承認的私立大學20所,14所擁有博士學位授予權;教會大學13所,10所擁有博士學位授予權。

206所應用科學大學(Fachhochschulen/HAW)

其中公立大學103所,國家承認的私立大學86所,教會大學17所。除黑森州4所公立應用科學大學外,其餘均無博士學位授予權。

57所音樂藝術類高校(Kunst- und Musikhochschulen)

其中公立高校46所,39所擁有博士學位授予權;國家承認的私立大學3所,1所擁有博士學位授予權;教會大學8所,均無博士學位授予權。

7所其他類型高校(Hochschulen eigenen Typs)

其中公立高校4所,1所擁有博士學位授予權;國家承認的私立高校3所,均無博士學位授予權。

我在世界教育新聞網上有看到過,好像叫「2021年度德國高校名錄」,你去他們網站上搜一下吧。

希望能幫到你,可參考以下鏈接。

留學德國:2021年度德國高校名錄

⑤ 我想了解一下哈佛大學的歷史.

美國第一所學府

15世紀末,由歐洲通往美洲的大西洋航道被哥倫布開辟出來以後,歐洲人紛紛遠涉重洋來到美洲。17世紀初,首批英國移民到達北美,在那裡開拓自己的「伊甸園」——新英格蘭。移民中有100多名清教徒,曾在牛津和劍橋大學受過古典式的高等教育,為了讓他們的子孫後代在新的家園也能夠受到這種教育,他們於1636年在馬薩諸塞州的查爾斯河畔建立了美國歷史上第一所學府——哈佛學院。1780年,即美國建國後的第四年,已經有了140多年歷史的哈佛學院升格為哈佛大學。

當初哈佛學院的創辦者把劍橋大學的模式移植過來,學院最初定名為「劍橋學院(Cambridge College)」。1639年,為了紀念學院的創辦者和建校費用的主要捐獻者約翰·哈佛(John Harverd),馬薩諸塞議會通過決議,將學院改名為「哈佛學院」。
由哈佛學院時代沿用至今的哈佛大學校徽上面,用拉丁文寫著VERITAS 字樣,意為「真理」。哈佛大學校訓的原文,也是用拉丁文寫的,意為「以柏拉圖為友,以亞里士多德為友,更要以真理為友」。校徽和校訓的文字,都昭示著哈佛大學立校興學的宗旨-求是崇真。
擔任哈佛大學校長長達20年(1933~1953)之久的美國著名教育家科南特曾經說過:「大學的榮譽,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數,而在於它一代一代人的質量」。正是在擇師和育人上堅持高標准、高質量,哈佛大學才得以成為群英薈萃、人才輩出的第一流著名學府,對美國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科學和高等教育都產生了重大影響,對世界各國的求知者具有極大的吸引力。

在競爭中爭先

1693年,北美第二所學府威廉·瑪麗學院(今弗吉尼亞大學的第一所學院)誕生。1701年,耶魯學院(今耶魯大學的第一所學院)成立。這兩所學院的出現,使哈佛學院有了夥伴和競爭的對手。18世紀下半期,北美洲陸續建起了9所學院,新建的學院雖然大體上仍沿襲英國古老學府的模式,畢竟時代不同了,受歐洲啟蒙運動和產業革命的影響,數學和自然科學陸續擠進這些學院的教學領域。受英國古老大學傳統影響較深的哈佛學院,面臨著強有力的挑戰。1727年,哈佛學院建立了數學和自然哲學的教授講座,這是順應時勢的變革之舉。此時,北美產業革命的勢頭興起,新興的工商業對應用科學的需求使哈佛面臨著重大的抉擇:要麼墨守成規,這將失去它在北美高等學府中的領袖地位;要麼推陳出新,以求繼續執掌北美學府之牛耳。哈佛選擇了後一條路。
數學和自然哲學教授講座開設後,哈佛學院還置備了一批科學儀器和設備,教授們用實驗的方法,向學生講授天文、物理和化學知識。在數學領域內,設立了測量術和航海術等技術學科。1780年,醫學教授講座的建立,促進了植物學和化學的研究。教授們開展各種各樣的科學研究,並將研究成果在北美和英國的學術刊物上發表,自然科學終於在哈佛建立起牢固的陣地,並對其它學院產生影響。
1775-1783年,北美13個英國殖民地爆發了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的獨立戰爭。哈佛學院順應潮流,站在同情和支持獨立戰爭的正義事業一邊。在馬薩諸塞,幾乎所有著名的革命者都是哈佛的畢業生,包括美國《獨立宣言》起草人之一、美國第二任總統約翰·亞當斯。1775年7月3日,喬治·華盛頓在哈佛學院所在地坎布里奇就任北美獨立戰爭軍隊的統帥,他的司令部也一度設在坎布里奇。1776年美利堅合眾國誕生後,哈佛學院給獨立戰爭的主要領導人喬治·華盛頓、托馬斯·傑斐遜(《獨立宣言》主要起草人,美國第三任總統)、約翰·傑伊(美國聯邦最高法院首任首席大法官)、亞歷山大·漢密爾頓(首屆美國聯邦政府財政部長)等人授予榮譽法學博士學位。
到1780年,哈佛學院已先後建立了神學、數學和自然哲學、醫學等教授講座,學院升格為大學。按照歐洲中世紀大學的傳統,必須擁有3個學院的聯合體,才夠格稱為大學,當時馬薩諸塞州議會竟破格承認哈佛學院升格為大學,這既是厚愛,也是鞭策。哈佛大學繼續抓緊自身建設,1816年設立了神學院,1817年設立了法學院,加上原有的以文理為主科的哈佛學院,一共有了3個學院,成為名副其實、名正言順的大學了。19世紀上半葉,哈佛大學的影響已超出馬薩諸塞之外,及於美國中部和南部。
在北美獨立戰爭初年,哈佛學院的基金,連同地產的租金在內,不足1700英鎊。戰後的1793年,哈佛的基金已超過18.2萬美元。到了19世紀,由於校友的贊助,哈佛大學的基金穩步上升,1800年為24.2萬美元,1869年為225萬美元。
在此期間,哈佛大學的課程設置有了較大的變化。1790年,哈佛大學開設了拉丁文、希臘文、數學(包括天文學)、英文寫作、哲學(包括形而上學、道德和政治)、神學、自然科學,希伯來文和法文兩科由學生任選一科。哈佛大學課程的變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受德國高等教育改革的影響。在此時期,德國著名教育家威廉·洪堡關於大學教育改革提出了著名的三條原則:獨立性;自由與合作二者統一的原則;教育與研究統一的原則和科學統一的原則。洪堡不僅提出了大學改革的理想,並在他倡辦的柏林大學中付諸實踐,提倡學術自由,教育與科研相結合,柏林大學成為德國新型大學的榜樣。在哈佛大學任教的一些青年教授,曾經留學德國,受到德國大學的影響,他們要求改變英國大學的模式,轉而以德為師,效法德國大學的一套制度。1825年,有4位青年教授聯名提出4項改革意見:減少古典文學課程的比重;重視對現代外國文學的研究;設立研究生的學位制度;按照學生的能力分班教學。這4項意見當時未被採納。
1829年,昆西(J.Quincy)出任哈佛大學校長,他大刀闊斧,極力扭轉哈佛大學的方向,大力倡導重視理科的教學。他任職16年(1829-1845),在哈佛大學辦起了理學院,建立了一座天文台。18世紀和19世紀,隨著哈佛大學的發展,學校課程內容範圍擴大了,重點轉換了,自然科學受到了極大重視。
1869-1909年,化學家埃利奧特(Charles.William Eliot)擔任哈佛大學校長,他任職40年,把哈佛大學建設成為了一座規模宏大的現代化大學。他使法學院、醫學院獲得了新的活力,並且新建了商業管理學院、牙醫學院、文理學院,注冊學生從1000人上升到3000人,教學人員從49名增加到278名,學校基金從2300萬美元增加到2.25億美元。
1909-1933年,洛厄爾(Abbott Lwrence Lowell)擔任哈佛大學校長,他重新制定了大學本科生課程計劃,實行課程的集中與分配相結合的制度,以便使學生受到良好的基礎教育。洛厄爾實行的導師制,至今仍被哈佛大學沿用。洛厄爾最突出的貢獻是在哈佛大學實行住宿制度,這一制度的實施使得在大型的綜合大學中,本科生都有一個小型的學院環境,新生入學後的第一年住在哈佛校園內或附近的宿舍中,一年以後,學生們分住在12幢宿舍樓內,還為少數走讀生設置了第13幢宿舍樓。每幢宿舍樓內有一位住校教師和一個導師組,指導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此外,每幢宿舍樓還設有餐廳、圖書館,在宿舍樓區,經常開展各種有趣的體育、社會和文化活動。
近幾屆的幾位校長,科南特(James Bryant Conant),普西(Nathan Marsh Pusey),博克(Derek Bok)和現任校長陸登庭(Neil L Rudenstine)等都對哈佛大學的建設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他們一方面千方百計地提高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育質量,同時也盡力發揮哈佛大學作為研究機構的出類拔萃的作用。
科南特1919-1953年歷任哈佛大學化學系教授、系主任、校長,他在哈佛大學實行校外特別委員會制度,用這個機構來評議學校教師的資格和任期。他還創建了一項普通教育方案,除主修課程以外,向所有本科生提供廣泛的學習領域。
1953-1971年,普西任校長,在他的主持下,哈佛大學進行了美國高等教育史規模最大的募捐活動,為哈佛籌集資金達8.25億美元,這項活動提高了哈佛大學教師的薪金,擴大了對學生的資助,建立了新的教授職位,充實了教學設備。
1971年以來,博克擔任校長,他精心處理了高等教育中一些主要問題,包括行政管理、少數民族和婦女受教育的機會以及學術界與工業界之間的技術轉換等問題,博克校長還重新組織了哈佛大學的管理機構,把現代化的管理方法和程序引進到哈佛大學的各個研究生院和各個系科。
1991年,陸登庭出任第26任校長,作為更好地協調各學院和教師關系的一部分,他開創了一個集中的全校范圍的學術計劃,目的是辨別出哈佛最主要和優先的部分。另外,陸登庭還強調大學的責任:優秀的本科教育,大學的門始終向不同經濟階層的人敞開,研究型大學如何適應信息快速增長和嚴重財政約束的時代,在一個自由表達的社會中迎接挑戰。

課程的不斷改革與更新

哈佛大學360多年的歷史,是一部發展與變革互相推進的歷史。
創建後一個半世紀的哈佛學院,一直是以英國的牛津、劍橋兩所大學為模式,以培養牧師、律師和官員為目標,注重人文學科,學生不能自由選擇課程。19世紀初,高等教育課程改革的號角在哈佛吹響了,崇尚「學術自由」和「講學自由」。「固定的學年」和「固定的課」的老框框受到沖擊,自由選修課程的制度逐漸興起。在哈佛學院也有人倡議實行課程選修制度,這種革新的要求遭到傳統的保守勢力的反對,倡議在哈佛未得實現。
然而,高等教育要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適應學生個性的呼聲日益高漲。1839年,哈佛大學再次發動課程改革。1841年,哈佛正式實行選課制,但在保守勢力的反對下很快又有所倒退。
19世紀60年代,美國爆發了南北戰爭。南北戰爭為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開辟了道路,生產力突飛猛進,科學技術工作者的地位逐步提高,工程師、自然科學家和工業技術人才得以和律師、官員等並駕齊驅。形勢的變化對高等學校的課程改革十分有利,選修制再次興起,哈佛又一次走在了改革的前列。
1869年,年僅35歲的埃里奧特擔任哈佛大學校長,此後他擔任校長40年,是推行選課制的主將,在他的領導和推動下,哈佛大學全面實行選修制。到1895年,只有英語和現代外語仍為必修課,其它均為選修課。美國許多高校紛紛步哈佛大學後塵,減少或廢除必修課,增加選修課。
按照自由選修制的要求,攻讀一種學位,可有16門課程供學生選修,只要符合規定,便可取得相應的學位。這種方法打破了固定的四年學制,成績優異者三年內即可取得相應的學位,可稱得上是"不拘一格降人才"了。在埃里奧特的努力下,哈佛大學招聘名流學者任教,選修課程開設超過其它大學,學生的知識面擴大,學習潛能得以充分發揮。埃里奧特的教育思想和課程改革對美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具有深遠影響,他強調高等學校要給予學生三個法寶:一是給學生學習上選擇的自由;二是使學生在所擅長的學科上有施展才能的機會;三是使學生的學習從被動的行為轉化為自主的行為,使學生從對教師的依賴和從屬關系中解放出來。
1909年,洛厄爾出任校長,他在保留自由選課制優點的前提下又提出了新的教改方案,從1914年起,實行"集中與分配"制。所謂「集中」,是指從16門可供選擇的課程中,必須選修6門本系的專業課,以保證重點;所謂「分配」,是指另外的6門課程從3個不同的知識領域中各選兩門,以保證學生具有比較廣泛的知識面。餘下的課任學生自由選擇。這種制度既保證專業課學習的深度,又能擴大學生的視野,也可給學生的個人愛好留下適當的餘地。
1933年,化學家科南特擔任校長,他勵精圖治,於1940年主持成立專門委員會,研究課程改革。經過5年的反復研究,提出了專門報告,主張加強普通教育。哈佛大學按照專門報告的建議,又作了5年實驗,在1951年正式推行「普通教育」制度。按照普通教育制度的規定,第一,一、二年級的學生,要從自己所在的系中選修6門專業課,再從人文、社會、自然三大類別的普通教育課中各選一門,共3門課,另外還需從其他系的課程中至少選3門;第二,三、四年級也設有普通教育課,沒有學過一、二年級普通教育課的,不得選修三、四年級的普通教育課;第三,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的學生可以選修一部分三、四年級的普通教育課;第四,學生不得選修屬於同一個考試組的兩門課。這樣做,普通教育和專業教育結合的很緊密,而且先後有序,互相銜接。這種辦法吸取以前制度的優點,加以綜合,形成了以通訊教育為基礎,以集中與分配為指導的自由選修制度。
哈佛大學學生成績的計分方法一般有四種:第一,按A、B、C、D、E五級計分,A為最高分;第二,及格和不及格;第三,滿意和不滿意;第四,有學分和無學分。
哈佛大學的課程改革並沒有停滯不前,他們又進而研究在普通教育中哪些課程是核心課程,或稱基礎課程。他們深切認識到,不論學習任何專業,都必須有深厚的基礎知識。「根深葉茂,本固枝榮」,這一思想在哈佛大學是很明確的。
德里克·博克於1971年出任校長,他十分關注大學本科的基礎教育,採取了有力的措施。20世紀初,美國一般大學文科的課程是按照縱深與橫亘相結合的原則來設置的,既讓學生對某一領域有比較深入的理解,又要求學生對其他領域有較為廣泛的涉獵。到20世紀中期,則要求學生在知識廣度方面對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三個領域有概括的基本的理解。到了六、七十年代,以上的課程模式再度受到挑戰,由於人類的知識領域空前擴大,各學科之間過去的傳統界限已被沖破,使得傳統的文科課程結構處於不得不改革的局面。1973年,博克校長任命亨利·羅索夫斯基(Henry Rosovsky)為哈佛文理學院院長,責成他負責研究文理學院的目標及哈佛本科教育中存在的種種問題,號召教師們獻計獻策,以集思廣益,重新制定有關大學教學的目的和方法。羅索夫斯基任命威爾遜教授研究共同基礎課問題,於1976年提出一項改革方案,即「威爾遜報告」。這份報告主張制定一種強制性的共同基礎課程,以後又經過反復討論、修改,並由羅索夫斯基院長親自主持進一步的修改工作,結果於1978年提出了關於共同基礎課的報告,並決定於第二年開始付諸實施。
從以上過程可以看出:哈佛大學是不斷適應時代的要求而不斷革新的,這種改革不是憑單純的熱情而匆忙從事的,改革不是孤立進行的。這些對我們的教育改革工作是頗有借鑒意義的。

哈佛大學的機構

哈佛大學的校務領導機構,一是哈佛大學董事會,另一個是校務監督委員會。

哈佛大學董事會

哈佛大學董事會,負責大學的財政和校務的管理。有關教育政策和機構設置的重大事務,由校長和各部門主任向董事會提出討論定。哈佛大學各個研究生院院長和各個系的系主任,都由校長任命。

校務監督委員會

哈佛大學校務監督委員會,由30名成員組成。這些成員大多由哈佛學院和拉德克利夫學院畢業的校友中選舉產生,任期為6年。校務監督委員會舉行定期會議,對大學的工作進行調查研究,就有關大學的教育政策和教育實踐提出建議,支持學校的重大活動。

歷久常新的生機所系

在世界著名學府之林中,哈佛大學算得上是一株不老松,探討這所名牌大學長盛不衰之所系,是各國高等教育研究者感興趣的一個課題。其之所以能夠歷久常新,與時俱進,值得各個大學借鑒。

一、革故鼎新。初建時期的哈佛學院,其規模只相當於舊中國鄉間的一所村塾,如今已發展成為規模宏大、設備先進、成就卓越、影響深遠的全美學府之首,這不是上帝恩賜,也不是自發而成,而是哈佛人艱苦創業,不斷革故鼎新的結果。事實證明:新陳代謝,革故鼎新,是事物發展的普遍規律。哈佛從仿效英、德到獨創新制,由只學固定課程到採取自由選修制、集中和分配製、普通教育制,以致形成以普通教育為基礎、以集中與分配為指導的自由選修制等等,無一不是革故鼎新的結果,時至今日仍未止步。這是一所學校欣欣向榮的生命力所在。
二、質量並重。哈佛初創時,只有教師一人,學生四名。現在,教師人數已超過兩千,學生人數近兩萬名,數量的發展是驚人的。哈佛在發展中並未忽視質的提高,堅持質量並重。保證教育質量,除了指導思想明確以外,比較重要的措施有兩條:一是充實和完善設備,「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哈佛的教學設施、實驗室、圖書館、博物館等等都是第一流的;二是重視人的素質,教師要嚴選,學生要精挑。對於學生的錄取,哈佛是相當嚴格的,獲准入學者約占申請者的10-20%,大多數新生入學前的中學成績為A等。由於教師陣容強,學生起點高,再加上物質設備等其他條件,才保障了哈佛有相當高的教育質量,在美國以致全世界的高等學校中名列前茅。
三、教研結合。世界上著名的高等學府,都已成為「兩個中心」,既是教學中心,又是科研中心,哈佛是其中的佼佼者。事實表明,教師水平再高,也需不斷進修。哈佛的教師都有科研任務,哈佛的高年級學生或成績優異者也在學習的同時,從事一定的科研工作。哈佛圖書館、博物館、既是為教學、科研服務的機構,本身也從事教學和科研。哈佛大學做到了教學、科研結合,兩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四、內外協作。哈佛大學內部各單位息息相通,許多學生可以交叉注冊、跨系跨學科進行學習,哈佛又同麻省理工學院等名牌大學和有影響的科研機構通力合作。內外協作,使得哈佛大學能夠最大限度地調動人力、物力,揚長避短,發揮最佳的效益。

哈佛大學社會學系

哈佛的社會學相對於哈佛大學的歷史來說顯得很年輕。哈佛大學始建於1636年,是美國最古老的高等學府。但哈佛的社會學創建於1930年,不僅晚於歐洲的社會學,在美國本土來說也算是後起的(1892年芝加哥大學創辦的社會學系是全美的第一個社會學系)。但是,哈佛畢竟是哈佛,由於這里是學術文化的重鎮,因此哈佛社會學系創辦不久,即成為北美社會學的一個研究中心,也開創了世界社會學發展的新階段。甚至有人這么說:從20世紀30年代後期開始,美國社會學開始了她的「啟蒙運動」,這一啟蒙運動的發祥地就是哈佛社會學系。這與當時許多著名社會學大師的成就是分不開的。
首先是哈佛社會學系的始創者俄裔社會學家皮季里姆·索羅金(P. A. Sorokin, 1889—1968),他被視為老一輩社會學家中的最後一個拓荒者,被列為跟斯賓格勒、羅素、湯因比等大師齊名的20世紀的傑出人物。他的一生傳奇而富有開拓性,他曾是一位具有戲劇性色彩的政治活動家。1922年索羅金被前蘇聯驅逐出國後,很快就到了美國。1930年,他加入美國國籍,並轉到哈佛大學任教,直至1959年退休。
索羅金最重要的成就是在哈佛期間做出的。在這之前,哈佛大學尚未設立社會學系。他一開始被安排在經濟學系。1930年在他的倡議下,學校組建了社會學系,索羅金為第一任主任,任期長達12年。新創辦的社會學系很快吸引了大批優秀人才,以至時間不長哈佛就成了美國社會學界的一個學術中心。曾在哈佛執教或學習的重要人物包括帕森斯、霍曼斯、默頓等。他們許多人後來是功能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也成為美國社會學界的巨擘。
1942年,索羅金辭去系主任的職務,後由帕森斯接任。索羅金逐漸偏離了社會學研究。40年代末,他創立了「哈佛創造性利他主義研究中心」,轉向了利他行為研究,並進一步發展了比較社會研究和對美國社會的批判。從40年代到60年代,索羅金在美國社會學界的形象有些不合時宜。他抨擊現代集權的軍事工業社會,認為西方社會正面臨著巨大的危機。
帕森斯(Talcott Parsons, 1902—1979)接任社會學系主任之後,開創了哈佛社會學的輝煌時期。以他為代表創立的功能主義學派的出現,也標志著現代社會學的開端。帕森斯於1927年到哈佛大學任教,先在經濟學系,1931年到了新成立的社會學系,在索羅金的手下工作。盡管他們的合作並不成功,但帕森斯的腳跟越站越穩。1944年他接任系主任之職,並於1946年改組為社會關系系,任職到1956年。到1973年退休,他在哈佛任教達46年。
帕森斯一生筆耕不輟,著作等身。他的成名作是1937年發表的《社會行動的結構》。此書奠定了他在美國社會學界的地位,它也被看作對美國社會學理論的發展具有分水嶺意義的經典之作。這項成果根本改變了美國社會學界理論貧乏的境況,顯示了社會學理論研究的重要價值。由此使美國社會學步入了所謂的「黃金時期」。
帕森斯實際是一位少有的理論家,他的成就主要表現為對社會學理論的繼承和創新。到20世紀40年代末,帕森斯的學術研究發展到了一個轉折的階段。以《社會系統》為代表,形成了他的具有系統論特徵的功能主義觀點。重要的是,他在新改組的社會關系系,聯合了大批有才學的人物,以此建立了他的一個社會學帝國!
其實,早在20世紀30年代中期,帕森斯就與社會學系的一批有才乾的研究生建立了良好的互動關系。這些人包括默頓、戴維斯、約翰·賴利、維廉斯、穆爾等。這就是所謂的「哈佛圈」(Harvard circle)。他們以帕森斯和默頓為核心,共同討論功能主義理論問題。經過他們的努力,功能主義作為現代社會學的第一個最具影響的理論流派出現了。
提到功能主義學派,我們不能不說羅伯特·默頓(Robert Merton)。他雖然於1939年離開了哈佛,但他與哈佛有著不解之緣。
默頓1931年以優異的成績大學畢業後,爭取到了哈佛大學的獎學金,成了新成立的社會學系的首批研究生,受教於索羅金等名師。1936年獲得博士學位。默頓畢業後,先在哈佛大學作了兩年多的講師和導師(tutor),隨後到新奧爾良的土蘭(Tulane)大學任教。1941年起轉到哥倫比亞大學任教。
對默頓學術生涯影響最大的學者,首先就是索羅金。默頓後來回憶說,他之所以看似狂妄地選擇哈佛大學,就是因為索羅金在那裡。他說索羅金就是自己尋求的導師,正是索羅金吸引著他到了哈佛並接觸到了廣泛的歐洲思想。默頓一進校就做了索羅金的研究助理和教學助理,他說自己甚至成了索羅金的替身,每天都到他的辦公室去,替他做許多事情。所以默頓較早地參與研究,成果不斷問世。如他1934年發表的第一篇關於法國社會學的學術論文,就是替索羅金作的。他還較早地參與了對塗爾干社會學的研究,而更重要的是他參與了索羅金宏偉的《社會和文化動力學》的研究項目。這些方面的研究為默頓後來自己的研究打下了深厚的基礎,甚至起了一種定型的作用。
對默頓的學術成長有很大影響的第二位人物就是當時年輕的教師帕森斯。默頓說真正開啟他的社會學思維的人,不是索羅金,而是帕森斯。在哈佛期間,帕森斯既是他的老師,又是他的對手;他們共同提出了功能主義觀點。默頓等當時經常去聽帕森斯所開設的理論課,課後又在一起討論。帕森斯當時正在撰寫《社會行動的結構》,默頓曾仔細讀過其手稿,並提出了批評意見。
盡管帕森斯的理論觀點引起了默頓很大的興趣,但從一開始,默頓的理論取向和風格就與帕森斯有極大的不同,甚至其理論分歧比我們想像得還大。默頓與帕森斯並稱為功能論的「巨子」,但其理論取向相去甚遠。帕森斯追求理論的高度抽象性和一元性,追求的是「宏大理論」;而默頓則強調理論的經驗性和多元性,倡導建立「中層理論」。前者屬「刺蝟」,而後者屬「狐狸」。因此,從一開始默頓與帕森斯走的就是不同的理論道路。
喬治·霍曼斯(George Homans, 1910-1989)也是哈佛社會學的大師之一。他於20世紀30年代初進入哈佛大學學習,開始學的是英國文學。後來由於受到了生物化學家L. Henderson和心理學家、「霍桑實驗」主要組織者梅奧的很大影響而轉向了社會學。他成了當時哈佛大學帕累托研究會的主要成員,早期開展了對帕累托的研究。
1939年霍曼斯到社會學系任教,但1941年他被徵兵入伍。直到1946年,帕森斯組建社會關系系時,他才又回到社會學系任職。1970—1975年間他任社會學系主任。他的主要著作有 《人類群體》(1950)、《社會行為及其基本形式》(1961)等。他後期受B. F. Skinner的影響,主要倡導一種行為主義的研究取向,強調對社會現象的心理學解釋,從而與流行的功能主義觀點形成了鮮明對抗。
在帕森斯組建社會關系系時,與霍曼斯一同任職的還有著名的社會學家薩繆爾·斯托佛(Samuel Stouffer,1900-60)。他曾在威斯康星大學、芝加哥大學任教,專長於定量分析方法。他在哈佛大學組建了「社會關系研究室」,開展了一系列重要研究。其主要著作《美國士兵》(1949)對群體動力學和社會研究方法都有突出貢獻。在哈佛大學斯托佛更重要的影響在於跟帕森斯聯手為研究生所開設的課程。他與帕森斯在學術研究風格上雖然不同,一位專長於實證研究,一位專長於理論思辯,但在他們一同主持的研究生課上,各有所長,相互補充,從而使學生受益匪淺。
隨著這些社會學大師的相繼謝世,哈佛社會學似乎失去了其昔日的輝煌。然而,這些大師的遺風尚存,餘威尚在。故在哈佛社會學系的小會議室牆上,赫然寫著:

You can go anywhere with a degree in sociology(你擁有了社會學學位,天南海北任你飛)!

⑥ 德國有哪些大學

德國的高等教育質量可靠,在國內認可度很高,有超過300所學校的學歷受到國內承認。留學德國與美國英國相比還有一大優勢:不收取學費。

考慮去哪所學校留學,很大程度上要看自己的專業背景和國內大學的GPA成績。

德國的高等教育體系中包括三類學校:綜合大學(Universität)和工業大學(Technische Universität)、高等專業學院(Fachhochschule)、藝術學院(Kunstakademie)和音樂學院(Musikhochshule)。不同類別的學校有不同的教學特長、學制長度、教育理念。

綜合大學屬於專業齊全,教學科研並重的高等學校,學制4到6年。工業大學顧名思義,是傾向於工科專業的科研高校。德國最有名最出色的大學基本上都屬於這一大類。比如著名的11所德國精英大學聯盟Eliteuniversitäten、德國九所工業大學聯盟TU-9(這兩組名校有部分重合),都是德國高等教育屆的翹楚,獲得了聯邦政府特別撥款資助。但要注意,即使入選精英大學,也不代表該校所有專業都名列前茅。

高等專業學院和藝術學院中,同樣也有一些業內非常知名的頂尖專業。

德國具體各類專業並沒有權威官方排名,可以參考德國時代媒體集團的在線排名:https://ranking.zeit.de/che/de/ 該排名主要根據學校學生教師比例、學生評分等因素。

對於留學生,要注意德國大學主要教學語言是德語,外國學生都要通過德語考試,例如DSH和Test Daf。一些院校近年也逐步開設英語國際課程。博士生項目也可以與導師商定使用英語。

⑦ 在德國留學的中國人叫什麼

德國留學有很多獨特的優勢,所以越來越多的留學生把目光投向德國留學。在德國教育專家眼中,中國學生是什麼樣的?德國漢堡大學校長、德國大學校長聯合會主席陳倫教授說:「中國學生的學習情況一直非常積極。10年來,他們變得更加勤奮好學,更加努力。」他還表示,歡迎中國學生到德國學習,他們可以在舒適的環境中鍛煉自主學習能力。讓我們看看蕭艾。

陳倫教授表示,中德兩國的學術合作相當密切,合作方式也多種多樣。在過去的10年裡,德國對中國的興趣大大增加,這不僅是因為兩國政府聯合開展了一些項目,比如幾年前的一次大規模宣傳活動。中德高校聯合開展了一些大學學科項目。比如漢堡就有中歐法學院的聯合學術代表,中歐法學院是中國和歐盟在北京建立的為中國培養法律人才的法律機構。

目前中國有大量的大學開設了德國研究學科,比如北京大學就開設了德國文學與文化研究,這是洪堡大學和柏林自由大學聯合發起的項目。中德之間也有很多互認、聯合培養學位、聯合博士學位的項目。

談到中國留學生,陳倫教授說,中國學生是僅次於歐洲國家學生的第二大國際學生群體。他們是經過嚴格挑選的、有高度積極性和紀律性的學生。他們也願意在大學學習和生活中投入大量的時間。對此,他只有「贊美之詞」。他提到德國已經有很多中國科研人才,比如計算機系。陳倫教授認為,在德國學習也是中國學生的一個切入點,他們可以接觸到在德國做過教授的中國人。

至於在德國留學的優勢,陳倫教授表示,德國不收學費,這對中國很有吸引力,需要通過。

https://pic1.mg.com/80/v2-_720w.jpg

⑧ 德國柏林工業大學的相關信息

說明:凡申請柏林工業大學的學生均需具備德語800學時的水平。在進入柏林工大參加其DSH考試之前,學生須先進入柏林哈特納克斯語言學院參加三個月的德語強化學習,學費為550美金。學生學習語言期間不可以打工,進入大學後可以合法工作。
庫特·賴納·庫茨勒(Kurt Reiner Kutzler)教授:德國柏林工業大學校長。兼任德國大學和高教協會主席,主要負責規劃和組織方面的工作。曾於1987年至1989年、1991年至1993年和1999年至2002年擔任柏林工業大學第一副校長。他的主要研究領域是函數分析和拓樸學,研究成果涵蓋了普通拓撲學、曲線函代數、收斂空間理論、收斂向量空間、拓撲和范數的有序線性空間等。
2004年8月8日下午,德國柏林工業大學校長庫特·賴納·庫茨勒教授在第二屆中外大學校長論壇上發表題為「大學是科技轉讓的主體――以柏林工業大學為例」的學術演講。演講由蘭州大學校長李發伸教授主持。
庫茨勒教授首先介紹了柏林工業大學和德國研究環境獨有的一些特點。接著闡釋了科技創新和技術轉讓對現代社會和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他認為,德國的國際競爭力和強大國力在很大程度上應歸功於科技創新及其應用。科技知識及其帶來的實際應用一直是也將繼續成為經濟結構變化的中心因素。科技發明必須轉化為新應用技術、新產品和新的工藝過程,才能推進國家經濟的繁榮。大學不僅是發現新科學知識的主要參與者,同時還是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力量。
庫茨勒教授認為,科技轉化涉及到三個基本因素:一是純理論研究,二是應用研究和原型開發,三是產品開發和生產製造。科技轉化既應成為兩種研究之間的紐帶,也應成為它們與產品開發及生產製造之間的紐帶。創新過程的第一個環節就是以好奇心為基礎的純理論研究。理論研究者進行研究的動力是他們對新知識的渴求而不是能否獲得經濟利益。但是,純理論研究有助於推動創新。應用科學是創新過程中的第二根支柱。應用研究要求純理論研究能產生新知識、新的應用領域,並形成原始的、具體的有關新產品或新工藝的方案。創新過程的第三步是進行商業化研究和開發,生產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在科技轉化方面,大學要盡可能培養高水平的專家,把出色的科研和對學生及年輕科學家的培養結合起來。大學不但在科學知識和工作方法的傳播方面起著重要作用,而且對如何解決問題、完成科技的產業化方面也有很大貢獻。大學教育必須保證受教者從事科技轉化所必須的能力得到完善和提高。
庫茨勒教授進一步指出,科技轉化最常用的方法有三種:
第一,是面對面的技術轉化。柏林工大與來自社會和產業界的「消費者」進行對話,商討有關課程設置、學科內容及其改進等問題。除此之外,大學還必須看到大學後教育和職業教育的重要性。柏林工大已經引入了第一項收費繼續教育計劃。目前,我們通過國際一流的研究生計劃,建立了研究生教育的新標准。從大學分離出去的子公司和其他研究機構擔當著面對面科技轉化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它們利用大學和研究所正在研究的新技術,尋求技術創新,並將產品市場化。1970年以來,柏林工大已分離出330個公司。對柏林工大的140個子公司的調查顯示,它們每年的營業額高達9億歐元,僅在柏林地區就創造了6800個高科技工作崗位。這些實績表明了柏林工大對當地經濟繁榮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第二,融入工業網路,促進並實現多方之間多種形式的合作,進行技術轉讓。
科學和技術代表著兩個不同的領域,必須形成一個公共平台來把二者聯系起來。柏林技術基金會就是一個很好的平台,該基金會不斷組織活動,讓科學界和產業界的主要參與者共同討論具體項目的實施問題。該基金會的重點關注以下領域:水資源,信息和通訊,生物技術,醫葯技術及交通工程。簽定研究合同是柏林工大與產業界合作中最重要、最常見的形式,另外也可以採取網路合作形式。在柏林工大建立了「電信創新中心」,來自工大和電信公司的75名專家共同進行研究。同時,柏林工大還積極參與歐盟發起的科研活動,與歐洲許多著名學府、研究機構、各類中小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從而促進歐盟內的科技轉化。
第三,通過申請專利和許可證的方式進行技術轉讓。
在德國,以專利和許可證制度為形式的對創新活動的合法保護往往被忽視。直到最近,德國的新法律才允許大學為校內研究人員的新發明申請專利,發明者可以得到30%的利益。因此,德國柏林地區的大學聯合組建專利開發公司,為大學的發明者在專利注冊方面提供建議,並幫助處理財務問題。在技術轉讓方面,專利開發公司的最大好處是最大程度地幫發明者申請專利並充分利用這些專利。柏林工大早在上世紀70年代末,就率先建立了德國第一個科技轉讓機構。
演講結束後,庫茨勒教授還回答了中方校長的提問

⑨ 關於去德國留學的整個流程

一份完整且清晰的申請材料,對於申請大學能增加不少勝算。原因有二:(1)大學外辦每天處理材料數量巨大,一旦申請者遞交的材料不全面,外辦在短短的數十秒鍾內的決定,可能就粉碎了一個留學的可能性;(2)即便外辦回函,要求補齊所有材料,等申請者重新郵寄過去,這個中德間(大部分申請者在中國)的郵件來回,也往往使原本就需要耐心的漫長等待更添焦急,甚至錯過了申請的截至日期。

1.學歷證件准備

在每個德國大學外辦AAA(ausl?ndisches Auslandsamt)的相關網頁中刊有外國申請者需要提交的申請材料。APS審核證書原件(APS
Zertifkat)必不可少,這是德國大學外辦接受中國申請者申請的先決條件,勿忘附上。

此外為了完整起見,建議申請者還需備齊下列證件:

1)小學畢業證書

2)初中畢業證書

3)高中畢業證書

4)高中會考的各科成績證明

5)高考的各科成績證明

6)大學各學期各學科成績單

7)大學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如果已經大學畢業)

8)大學在讀證明(如果大學未畢業)

上述8項證件證明,均應經過翻譯(德、英皆可,建議德文)和公證

9)大學申請表

10)個人詳細簡歷

11)證件照1張(申請表沒有貼照片的地方,夾在簡歷上就行)

德國留學高校某些工程技術類專業需要申請者提交學前實習證明。因此,學習期間參加過實習,或畢業後參加過工作的,最好附上實習或工作證明,說明實習或工作的起止時間,內容和性質。

2.德語學習學時證明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德國進行專業學習或生活,要具備相當的德語知識,作為非德國本國的申請者,除了學歷證明外必須提交能證明自己德語水平的證明。因此特意把「德語學習學時證明」單獨列出說明一下。

德國高校一般需要國外申請者在入學申請時至少達到400學時以上的德語學習結業證明,德語在讀證明往往不能視為有效的語言水平證明。國內的一些高校提供了德語培訓學習的機會,在取得了400-1000學時的相當於中級水平的結業證書後,隨申請材料一並寄往大學。

值得注意的是,國內800學時的德語學習證明有時仍不足被承認為擁有足夠的德語水平。大學語言班位置的相對緊缺,造成了大學對於申請者德語語言水平的要求日益提高,並趨向一個統一化的標准。一些大學需要申請者在入學申請時,就要提交DSH【德國高校外國申請者入學德語考試」
,Deutsche Sprachprüfung für den Hochschulzugang ausl?ndischer
Studienbewerber】證書,TestDaF(德福,德語語言考試)證書,或者歌德學院ZMP【中級德語考試,Zentrale
Mittelstufenpriifung】證書,方能提供入學機會。因此在申請時,務必留意各大德國高校對於德語證明的具體要求。

閱讀全文

與德國大學校長是怎麼來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61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37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20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0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94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74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5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66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30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33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55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59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68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78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08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7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0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26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58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