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德國為什麼機械那麼厲害是因為他們教育出人才嗎
德國為什麼機械那麼厲害?是因為他們教育出人才嗎?
德國機械製造業之所以是因為其內在的優勢所決定的:
(一)高科技創新戰略。去年,德國機械製造企業的研發投入達100多億歐元。(二)生產專業化。比如,洗滌設備製造公司「溫特哈爾特」專門製造賓館和飯店的餐具洗滌機,而不生產其它用途的洗滌設備。這樣專一的結果是,該公司成為餐具洗滌設備製造行業的全球領先者。(三)銷售全球化。在美英法日等國,都有這些德國企業的分公司,具體負責所在國的生產與銷售。(四)與顧客聯系緊密。比如,生產五金配件的「烏爾特」公司,除了要求員工保持與客戶的良好關系外,所有高層人員每個月至少也要拜訪一個客戶,直接了解後者對產品的意見。(五)德國嚴格、健全的質量認證和監督體系。(六)職業技術教育是德國振興的基石,也是德國製造崛起的秘密武器。(七)「德國製造」的高品質包括高績效、耐用、少量維護、設計優異等特點。
2. 德國人的教育制度如何培養工人
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我國古代將職業劃分為四類——「士農工商」,工人階級被排在了末流之中。但相較於商業,因為商人始終在物質財富上高於其他職業,所以工業稱得上是實質上的墊底。這種情況放到現在,似乎也並沒有真正好轉起來,工人依然還是一個看起來不那麼「吸引人」的職業,或者說不受人「待見」的職業。
但是事實上,工業並不比其他任何行業低一等,工人也不比任何職業低一級。工業是基礎行業,是立國之本,高樓大廈、堅船利炮,哪一個不需要工人去完成。所以工業和工人理應得到更多人的尊重。
而如何讓人們對工業改觀,個人認為教育是極為關鍵的一環。我國目前的教育制度的不完善,是導致大家不重視工業,不重視工人的極大因素。試想現在學校的老師對差學生都說:「不好好學習就去當工人。」連小孩子都不能給予他教育上正確的觀念,何談其他人呢?
要知道,一個好的教育制度可以讓人們對工業改觀,甚至是極大地促進工業的發展。我們來看看德國的教育制度,德國是世界上工業最發達的國家之一,看看他們是怎麼培養工人的,看看是如何發展工業的。
德國近代的教育制度始於1806年(普魯士戰敗於拿破崙),開創了服務全體公民的義務教育。
封建的等級傳統加上德國人的務實精神導致封建教育制度結束,分軌制誕生。分規制下一種是與大學銜接的文科中學,另一種是訓練平民子弟的國民學校和職業學校。
1920年頒布的法律規定:所有兒童接受四年基礎教育,四年以後開始分軌。覆蓋全民與分軌制兩大特徵使德國教育效果顯著。其義務教育使得德國成為文盲率最低的國家,職業教育則培訓出的優秀工人托舉起它的製造業。
德國小學四年只有四年。四年後學生們分到三種不同類型的中學:主體中學,實科中學,文科中學。
主體中學,(也就是職業學校),其學制5年,即5—9年級。大部分學生畢業後接受職業培訓,沒拿到主體中學的畢業證書很難找到職業培訓崗位,而在德國沒有經過職業培訓不能上崗。
實科中學,其功能也正是中間性的橋梁作用。一方面學生畢業後可以接受職業教育,進入專業學校和專業學院,另一方面成績很好可以轉入文科中學。實科中學學制6年,即5—10年級,比主體中學多一年,可使主體中學中有能力的學生轉入實科中學,獲取這里的畢業文憑。
文科中學,按照巴伐利亞州的規定:「文科中學學生讀完10年級後進行考試,合格者才有資格進入文科中學高年級就讀,不合格者轉入其他類型學校學習。」
這樣的分流制度,學生更早進入了職業學校,使得職業教育在形成了自己的優勢和吸引力,而不僅僅是依附於高考、中考等考試的陪襯。職業學校擁有跟其他文理科學校公平發展的機會。
並且,因為職業學校被重視,使得職業學校擁有更多的資源,培訓方向眾多,培訓專業細致。這意味學生擁有更多的種類職業學校可以選擇,有更多的專業可以選擇。學生擁有更強的職業能力,更好職業專業選擇,更多的可以轉向高級技術人員、高級技師。而在德國社會中,給予優秀的技工和藍領更高的薪水和聲望。
可以說,德國工業今天如此發達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教育體製造成的,因為對於工業來說,不僅需要優秀的技術人才,而且需要優秀的操作人才。一個好的工人是多麼難得,一個好的技師是多麼可貴,我相信不需要我贅述。而擁有這么多優秀工業人才的德國,很難在工業上不成功。
最後,雖然我國目前教育上對工業算不上友好,但我始終對他抱有信心。因為我們的國家在不斷發展,也在不斷重視工業,重視工人。我相信終有一天,工人也會像其他行業一樣受大家的熱愛和追捧。
3. 德國就業最緊缺的專業人才是哪些
車輛工程專業
德國號稱輪子上的國家,它的汽車專業毋庸贅言。眾所周知,德國的機械製造業世界一流,而汽車設計製造業更是世界最強!1886年德國人發明了汽車之後,在德國出現了賓士,奧迪,寶馬,大眾等等全世界婦孺皆知的世界頂尖汽車品牌。很多世界各地的學子們更是懷抱著朝聖的虔誠心來到德國學習汽車專業,歸國之後都成為了本國汽車行業的領路人。近年來德國的汽車公司紛紛在世界各地建廠,在中國的投資力度居海外之最。
材料類專業
材料類專業並非像很多學生想像的那樣枯燥無味只在實驗室身穿白大褂搞神秘的科研。相反,材料類專業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材料類專業下設的專業很多,如冶金工程、金屬材料工程、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復合材料與工程、生物功能材料、寶石與材料工藝學、再生資源科學與技術、高分子材料加工工程等都屬於這個范圍。當今世界強國都在探尋研製新型能源材料,材料類專業的高端人才未來發展機遇重大,就業范圍廣泛。
電氣工程類專業
有人說,電氣工程的發達程度代表著國家的科技進步水平。因此,電氣工程的教育和科研一直在德國大學中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現如今的電氣工程涵蓋了幾乎所有與電子、光子有關的工程行為,就業范圍十分廣泛,即使在德國這樣的高科技輸出國家的電氣工程專業人才也供不應求,因此,優秀的電氣工程專業學生根本不存在找不到工作的問題,未來發展勢頭迅猛。
環境類專業
德國的重工業世界馳名,同時德國卻依然風景如畫,這得益於德國人對環境保護的重視。德國的環境保護意識從小就從日常生活開始培養,早已形成了一套以環保為中心的生活模式。在國內由於近些年來很多城市的經濟不可持續發展已經造成了生活環境的日益惡化,現在政府已經注意並加大力度解決環境問題,中德兩國政府之間關於環境保護的合作越來越頻繁,高尖端的環保專業人才更是炙手可熱,供不應求。在這種形勢之下,赴德學習環保專業的未來前景非常可觀。目前德國高校中的環保專業已經完成了學制改革,分為全球統一的本科階段課和碩士階段課程。在國內大學畢業的環境專業的本科生可直接申請德國該專業的碩士。
4. 為什麼德國盛產高素質人才
德國孕育了許多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音樂節和科學家。至今,德國這片沃土上也還是人才濟濟,那為什麼德國盛產高素質人才呢?
綜上所述,德國的民族性格、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都是德國盛產高素質人才的重要原因。
5. 德國欲每年引進40萬技術工人,此舉的原因是什麼
之所以要每年引進高達40萬的技術工人,就是因為對於目前的德國來說,他希望能夠抓住這次產業革命的機會,不希望就此掉隊,甚至是脫離一流國家的行列。
最後,德國目前的經濟發展也比較乏力,需要找到能夠刺激經濟發展的渠道,那麼引進技術工人,拉動技術創新也是大多數國家會選擇的一條道路。
6. 德國戰敗後,技術人才遭到美蘇搶奪,為啥日本專家卻無人問津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德國人發明了很多先進的武器,世界上第一把突擊步槍、世界上第一架噴氣式戰斗機、世界上第一種彈道導彈,都是德國科學家的發明傑作。因為德國的科技水平先進,在二戰結束之後,美國和蘇聯為了學習德國的先進技術,分別制定了“回形針”計劃和“奧薩瓦根行動”,爭搶優秀的德國科研人才。
日本唯一比較出色的兵種是海軍,如果是蘇聯佔領了日本,肯定會把日本的航母專家接走,因為蘇聯一直缺乏建造大型艦艇的專家。不過日本是被美國單獨佔領,美國和日本都是當時的航母強國,美國的航母技術絲毫不亞於日本,對於日本的航母專家也就沒有太大的興趣。因為沒有多少拿得出手的成績,二戰結束後的日本專家基本無人問津,而德國專家則成為了各國瘋搶的寶物。
7. 目前中國有向德國輸出專門學習工業專業技術人才的渠道嗎
「中國製造2025」與德國「工業4.0」都是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背景下針對製造業發展提出的一個重要戰略舉措。比較兩個戰略可以看出各有特點,除了技術基礎和產業基礎不同之外,還存在戰略思想等方面的明顯差異。德國工業4.0為德國工業發展描繪了細致的發展藍圖,反映了德意志民族特有的認真與嚴謹,在戰略思想、基礎研究、技術教育、政策和措施方面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戰略思想的差異
比較德國工業4.0與中國製造2025,一個重要的區別在於,德國工業4.0戰略是一個革命性的基礎性的科技戰略。其立足點並不是單純提升某幾個工業製造技術,而是從製造方式最基礎層面上進行變革,從而實現整個工業發展的質的飛躍。因此,德國工業4.0戰略的核心內容並不拘泥於工業產值數據這個層面上「量的變化」,而更加關注工業生產方式的「質的變化」。
相對於德國工業4.0,《中國製造2025》,則強調的是在現有的工業製造水平和技術上,通過「互聯網」這種工具的應用,實現結構的變化和產量的增加。這種區別就好比《中國製造2025》是在工業現階段水平和思維模式上尋求階段內的改進和發展,德國則是尋求從工業3.0階段跨越到工業4.0階段,實現「質的變化」。這種戰略思想上的差別應該說是客觀條件的反映,符合現實基礎,但也說明中國製造2025缺少戰略上的理論深度和技術高度,也缺少市場上的感召力和影響力。
戰略基礎的差異
戰略基礎包括基礎研究、技術教育、人才培養等,是戰略實施成功的基本條件。仔細研究《德國工業4.0》,我們不難發現這個戰略最重要的因素是基礎科學研究,很多細節方面的任務目標,都以「高、精、尖」的理論知識作為依憑。
致力於改善德國科學基礎研究的條件,提高科研創新能力。相比之下,中國基礎學科的研究比較薄弱,科研創新能力不強,很難有重大突破。其根本原因,除歷史基礎條件因素之外,也有政策的因素。
在政策支持上,中國橫向研究比縱向研究無論在數目上,還是支持力度上都要大很多,導致中國應用型的研究領域較強,理論基礎研究較薄弱。中國還在制定國際化行業標准方面缺乏經驗和條件。因此,我們有必要下大力加強基礎研究。同時,我們還有必要採取開放式的合作方針,積極成為網路化先進理論和先進標准體系的重要接入者,積極開展國際合作,與包括德國在內的發達國家一起分享理論、技術與市場。
戰略措施的差異
在配套政策方面,德國為了有效實施工業4.0,比較重視對技術、政策和環境等進行評估調整。比如,德國系統評估新技術對相關法律可能造成的顛覆性影響,以及創新周期縮短可能導致相關規則架構頻繁更新等,及時對現行不利於發展的各項規章制度進行了修改。
德國比較重視構建支持工業4.0的法律環境,及時對與責任、數據保護、貿易限制、密碼系統等相關法規進行調整,培養全國國民的競爭意識,比較重視反思和自我調適。這一點很值得我們借鑒。
在協同方面,德國成立了統一協調,建立了第四次工業革命。德國信息技術通訊新媒體協會、德國機械製造聯合會以及德國電子工業聯合會三個專業協會共同建立了秘書處,負責為優先主體研發路線圖。我國除了在中央層面成立由領導同志擔任組長的領導和戰略咨詢委員會之外,還應該大力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加強行業協同機制建設。
8. 德國戰敗後,為何技術人才遭到美蘇爭奪,而日本專家卻無人問津
因為當時美國和蘇聯的軍工業技術比日本還要好,根本不需要向日本要人才。而當時的德國是世界第一軍工業大國,他們研製的許多武器都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所以在頻繁戰爭的年代裡,軍工業的武器製造人才是被所有大國看重的。
當時日本沒有很出名的軍事人才,反觀德國有「火箭之父」、原子彈、噴氣式戰斗機還有許多正在研究的高科技。這樣的人才裝備才足夠吸引美國和蘇聯,日本人家根本看不上眼。雖然日本得到了不少德國的武器圖紙,但是基本看不懂做不出!
9. 德國工業為什麼那麼強大
德國工業強大的原因如下:
1、德國是個面積小國,缺乏自然資源,幾乎所有重要的工業原材料都要依靠從國外進口。德國必須提高自己的競爭力,使自己取得發展,變得更強大,才能在世界上立足。
2、德國的勞動力成本很高,因此德國必須在高科技領域進行投資,確保生產出更高質量的產品,再以較高價格將產品賣出去,才能維持自身較高的經濟水平和國際競爭力。
3、德國社會普遍看重純手工製作的產品。在許多國家,父母都希望自己孩子接受正規教育,並得到醫生、律師這樣體面的工作。在德國,很多年輕人在高中畢業之後,不會直接上大學,而是先去參加手工培訓,培訓結束後再選專業上大學。德國社會對手工業從業人員也給予充分尊重與認可,手工業師傅的工資普遍很高。
4、德國向來注重製造業人才的培養,其「雙元制」職業教育體系為製造業源源不斷地輸送著高質量人才。在「雙元制」教育體系之下,學生交替在學校和企業學習,在學校學習理論知識,在企業進行實踐操作。
5、德國很多中小型企業是家族企業,企業對員工有責任感,員工對企業也有歸屬感。企業與員工的雙向認同,賦予企業繼續向前邁進的動力,使它們在各自細分行業處於絕對的領軍地位,成為「隱形冠軍」。
10. 為什麼德國是世界上的工業大國之一
因為德國是世界上最早一個普及教育的國家.外交奇才普魯士首相俾斯麥上任後,採取鐵血政策,將德國經濟軍事化,並通過一系列外交手段和戰爭統一德國.
對於人的著重培養,以及狂熱的尚武思想,使得德國的重工業在德國統一後迅速發展,最終超過英國,成為歐洲工業第一大國.
一戰戰敗後,雖然要割讓大塊土地,賠大量戰爭賠款,但是德國的工業實際上並未受損,這也是二戰前德國重新崛起的原因.
二戰前,希特勒實施了四年計劃,全德國的人民,為國家工作12個小時甚至更多,並且只需要國家管飯,而不拿國家一分錢的工資,就這樣瘋狂的發展,讓德國重新成為了歐洲強國.最終發動了二戰.
二戰後,德國雖然到處是廢墟,工業被盟軍炸得支離破碎.但是由於戰後的冷戰,德國充當了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陣營間勾心鬥角的前線,德國實際上得到了英美蘇等國大量的援助,經濟實力和工業實力,早就恢復到了戰前水平,並且遠遠超越,再次趕超英國.
以上就是德國的崛起之源,歸根結底,是對於人才的培養,和國民的無私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