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一戰德國戰敗後為何迅速發展成為二戰強國
一戰時候屬於德國戰敗,按到限制雖然很嚴重,但是沒有真正打爛德國成為世界大國的基礎,德國依然是主要的工業國,國民人口等還是很多的,一戰對德國的處置沒有真正的解決問題。只限制了德國的軍備發展,但是德國的軍事工業沒有被完全摧毀,德國依然具備了擴軍備戰所需的一切條件。
德國在當時屬於歐洲第一大國了,工業基礎相當雄厚,一戰沒有在德國本土進行,破壞不大,恢復的底氣還是有的,沒有傷到德國的骨頭,一戰之後德國呢,轉入低調重新進行儲備,限制沒有讓德國落後於別人,反而讓德國在多方面成了可以領先於別人的體制東西,二戰之前,德國是重新起步,屬於從零起步,雖說還面臨許多問題,但是不受約束的地方也多,不會為以前的積累所因,更利於接受新的事物,新的理念,這都是其他國家無法比擬的。
德國在一戰之後,也在一直在謀求重新擴軍備戰。德國軍隊與企業等一直都是在進行這個准備,軍方搞了不少計劃,企業搞了不少研發項目,可以說,德國復興的條件從來就沒有失去過。
1914~1918年的一戰,是德國取代英國世界霸主的一次試探,最後卻以失敗告終。一戰戰敗後的德國卻用了二十年的時間重新發展成為具有世界性影響力的強國。為什麼德國能夠迅速從一戰的戰敗國發展為二戰的強國?其原因不外乎國際和國內兩方面。國內因素主要是德國的基礎雄厚,經歷過兩次工業革命的德國具有完善的教育體系,高水平的 科技 發展水平,高素質的工人和完整的工業體系;國際因素主要是美國和英國等國家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採取的平衡政策,英法等國力量的削弱降低了其對世界的控制力,以及1929年開始的經濟大蕭條和蘇聯的存在為德國提供了機遇。
作為一戰戰敗國的德國想要重新崛起,想要迅速發展成為二戰強國是極其困難的。那麼,為什麼德國能夠重新成為強國呢?
從德國的國內形勢看:基礎雄厚。 第一點原因:德國的教育體系完善,為德國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人才;德國的 科技 水平高超,助推了德國生產力的發展。
一個國家最大的發展潛力來自於哪裡?來自於教育。一個教育發達的國家,必然會發展成一個全面發達的國家。教育意味著智慧的開啟,教育意味著全 社會 國民素質的提高。一個國家國民的整體素質決定了這個國家的發展高度。 德國完善的教育體系培養出了高素質的國民,高素質的國民為德國的發展提供了高素質人才基礎。
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說: 科技 是第一生產力。 科技 水平越高,就越能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德國的 科技 水平高嗎?德國的 科技 水平當然高。二戰時期的德國製造就是德國 科技 水平的體現。 無論是德國的虎式坦克還是德國的斯圖卡轟炸機,無論是德國的列車炮還是德國的導彈,都是德國高水平的 科技 展示。
教育的發展會培養高素質的人才,高素質的人才會推動 科技 的發展, 科技 的發展又會推動生產力的提高。生產力發展的水平越高,德國崛起為強國的基礎就越雄厚。
第二點原因:在德國進行工業化的過程中,培養了大量的高素質工人,這些高素質的工人重建了一戰後受到破壞的德國工業體系。成熟的工業體系是德國血脈!
英國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中崛起,成為當時的世界第一強國。德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崛起,想要取代英國的世界第一強國的地位。無論是英國的崛起還是德國的想要崛起靠的都是高素質的工人。 為了獲得高素質的工人,德國建立了完善的教育體系。完善的教育體系是為了培養高素質的工人而存在。
雖然德國在一戰爭戰敗了,雖然德國軍隊的發展受到了限制。然而,德國的工人隊伍並沒有受到削弱。只要這些高素質的工人還存在,那麼德國就能夠重新建立被破壞的工業體系。 只要德國的工業體系建立起來,那麼德國就能夠重新武裝軍隊。一個擁有強大工業體系和強大軍隊的國家也必然是強國。
德國在一戰戰敗後的崛起依靠的是工人和工業,德國在二戰戰敗後的崛起依靠的也是工人和工業。當然, 工人和工業的意義不在於強大的軍隊,而在於強大的競爭能力。擁有強大的競爭能力的德國怎能不是強國?!
從德國面臨的國際形勢看:秩序崩亂。 原因第一點:美國和英國為了自己的國家利益,在歐洲採取了平衡政策。如果德國被完全壓制了,那麼法國就會控制整個歐洲。一個能夠控制歐洲的實力強大的法國是不符合美國和英國利益的。
美國是美洲國家,英國是歐洲的一個島國。美國和英國都與歐洲大陸沒有陸上連接線,這種地理環境就決定了美國和英國必然對歐洲大陸採取平衡政策——讓德國和法國互相牽制。德國強大,英國和美國就支持法國;法國強大,英國和美國則會支持德國。 一戰後的情況是法國強大,所以英國和美國的政策是支持德國。德國成為二戰強國與英國和美國的支持是分不開的。
英國是二戰前的世界第一強國,美國是想要取代英國世界第一強國地位的潛在強國。在英國和美國的競爭中,需要保持國際 社會 秩序的穩定。國際秩序如何才能穩定?各國力量保持平衡。歐洲的秩序如何才能穩定? 保持法國和德國的力量平衡。所以英國和美國是不支持一戰後法國對德國的削弱的,這就為德國的重新發展打開了缺口。
法國想不想成為歐洲的霸主呢?當然是想的。法國成為歐洲霸主後會不會威脅英國世界第一強國的地位呢?一定會。 成為歐洲霸主的法國會不會與美國產生競爭呢?必然會。如此,英國和美國就實行了有利於德國發展的平衡政策。
原因第二點:英國和法國綜合力量的削弱降低了其對國際秩序的控制能力。英國和法國制定的一戰後的凡爾賽體系已經不能有效的控制德國的發展。
在二戰之前,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是英國和法國。從巴黎和會的結果上看,英國和法國才是世界秩序的制定者和維護者。英國和法國為什麼能夠制定世界規則並維護世界秩序?因為英國和法國強大的綜合國力。然而, 一戰後的英國和法國雖然仍然保持了世界強國的地位,但其對戰後國際秩序的控制力已經相對下降了。
二戰之前,世界上最強大的工業國是美國,美國之後是德國,德國又被蘇聯取代。無論是美國還是德國和蘇聯都不會心甘情願地接受英國和法國的擺布。雖然英國和法國還是最強大的,但美國和蘇聯實力的增強決定了英國和法國處於無力狀態。 雖然在一戰後建立了國聯,但美國並沒有加入。這意味著什麼呢?這意味著國際秩序的分化。
英國和法國不能控制美國,英國和法國能夠控制德國嗎?當然也不能。 英國和法國的力量在削弱,美國的力量在加強;英國和法國的影響力在下降,德國的力量卻在上升。
原因第三點:美國的經濟大蕭條和 社會 主義蘇聯的存在為德國的發展提供了機遇。經濟大蕭條讓英法等國無暇顧及德國, 社會 主義蘇聯又吸引了英法的注意力。在經濟危機和蘇聯的影響下,英法沒有能力和機會限制德國。
在什麼樣的情況下,英國和法國才會限制德國的行為?在英國和法國內部 社會 情況穩定的前提下。英國法國內部 社會 穩定嗎?當然不穩定。1929年從美國開始了遍及全世界的經濟危機,英國和法國不可避免得陷入了經濟危機之中,英國和法國政府的財政收入急劇減少。 在這種情況下,英國和法國對於德國的突破了《凡爾賽條約》的行為是無法控制的。
十月革命以後,世界上出現了第一個 社會 主義國家蘇俄,後改名為蘇聯。蘇聯代表的是一種全新的發展道路,代表的是與資本主義完全不同的且與資本主義敵對的發展道路。 社會 主義的領導者是無產階級,而資本主義的領導者是資產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是天然的敵人, 社會 主義與資本主義必然會進行不可避免的斗爭。 在英國和法國眼中,德國力量擴張的威脅遠遠小於蘇聯存在的威脅 。所以,蘇聯才是英國和法國控制的重點,英國和法國想利用德國打擊蘇聯。 從某種程度上說,英國和法國的綏靖政策就是故意的放縱德國,以期望德國進攻蘇聯。
二戰前,英國和法國的主要目標在於蘇聯,而不在於德國; 英國和法國的注意力在經濟危機,而不是進行軍事斗爭。所以,德國獲得了發展的戰略機遇。
總而言之,一戰後戰敗的德國能夠迅速發展成二戰強國既是因為自身的基礎雄厚,也是因為國際秩序崩壞後出現了對德國有利的國際局勢。在國內因素和國外因素的相互作用下才使德國成為了二戰強國。任何一個強國的出現都需要自身的實力強大,都需要獲得對己有利的國際局勢。空有實力而沒有機會的國家是不可能成為強國的,獲得機會而沒有實力的國家也是不可能成為強國的。一戰後到二戰前的德國是既有實力也有機會,所以德國成為二戰強國。機會和實力是個人成功的關鍵,也是國家強大的關鍵;機會和實力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感謝希特勒吧!
一戰後的德國作為戰敗國,混得卻是不怎麼樣。
割地、賠款、軍事制裁這三座大山壓得德國喘不過氣來。
首先,一戰的失敗導致德國領土以及殖民地權益大幅度喪失。
比如,德國在1918年11月11日停戰時,就將阿爾薩斯和洛林割讓給了法國。這是普法戰爭過程中,德國前身普魯士從法國強佔去的領土,一直被視為法國人的恥辱,都德的《最後一課》也就是講的那個時期的事情,所以這也被稱為恢復法國在普法戰爭前的疆界。
此外命運類似的還有,北石勒蘇益格回歸丹麥。西普魯士、波森省歸屬波蘭,西里西亞予捷克斯洛伐克,薩爾梅迪給比利時,克萊佩達地區給立陶宛等等。幾乎德國周邊的國家都從德國身上吃到了肉。特別是波蘭,占據著曾經條頓騎士團的故鄉。
這些都為日後德國的瘋狂報復埋下了伏筆。
當然,這是歐陸領土。其在海外的殖民地同樣也紛紛換了主人,所有海外殖民地被戰勝國分配。比如在山東的權益被日本拿掉了。當然,按理說這本該屬於我們自己,因為當時中國參加了協約國陣營,屬於戰勝國。但「二十一條」將權益出賣,並由此引發了「五四運動」。
當然,也正是因為如此,使得中國和德國沒有了殖民地上的沖突,使得上世紀三十年代,雙方度過了一個資源換武器的密切合作期。
此外還有薩摩亞分給了紐西蘭、東非給了英國、喀麥隆給了法國,馬里亞納給了日本等等。
殖民地的喪失,導致德國失去了廉價的原料採集地,這也是其後來選擇和中國合作的重要原因。
當然,對於德國發展來講,除了領土喪失,更為嚴重的是經濟損失。
根據協約國賠償委員會決定,德國共需賠償2260億馬克(約合113億英鎊)且以黃金支付。1921年賠償金額確定為49.9億英鎊,即1320億馬克。這筆錢來源於德國關稅、煙酒糖專賣稅、鐵路收入及工商企業稅。換句話說,德國幾乎的所有稅收都得要拿去賠款。
這筆錢,就像一把無形的枷鎖壓在德國身上,使得德國喘不過氣來。
此外,為了防止德國再生事端。協約國對於德國在軍事上也給予了極大的限制。按照條約規定,德國不能擁有海軍,不能擁有空軍,不得進出口武器,甚至於連取消義務兵制來現在德國軍事訓練人數的招數都想到了。
當時的德國,僅僅只被允許擁有10萬陸軍部隊,即咱們所熟知的魏瑪共和國時代的十萬國防軍,那是日後二戰中盟軍的噩夢。
總之,海外利益瓜分,領土被割讓以及難以承受的戰爭賠款,極大的限制了德國的發展,使其在後面三十年代席捲西方的經濟危機中,舉步維艱。
當時的德國國內經濟面臨崩潰,通貨膨脹高得嚇人,馬克瘋狂貶值。據說當時為了節約印刷成本,鈔票已經變成單面的了,且面值大的嚇人。
此時的德國民眾陷入了絕境,他們需要希望,需要生存下去的希望。這時候,納粹和希特勒站了出來,他們打著「生存」的大旗,走上前台。
而納粹上台後,利用民眾對於納粹政府的信任廢除了黃金與股票交換,只進行貨貨交換。換句話講,當時納粹政府利用空頭支票來代替了當時非常需要的真金白銀。
這一點是很重要的,其意味著政府可以在暫時沒有硬通貨支撐的情況下,來維持 社會 的一個經濟運轉。
特別是強制性的以物換物,完全就規避掉了貨幣貶值帶來的通貨膨脹問題。當然,這裡面門道很多,又是發行債券,又是控制物價等等,這里就不多講了。
當然了,這種方式治標不治本,不足以從根本上去解決德國的經濟頹勢,畢竟資源就那麼多,再怎麼換,大家還是吃不飽飯。
所以,接下來便是第二步,也是國家面對金融危機最常用一種辦法,擴大內需,增加就業機會,讓大家有工作可做,進而創造出更多的資源。
當時希特勒政府弄出了一大片基建工程,比如修路,建樓等等。德國建築工人的數量從66萬人急劇增加到200多萬人。
此外,政府還鼓勵製造業,因為一戰雖然失敗,但德國的工業體系尚存,人才技術都在,只是沒有訂單。而為了刺激內需,政府再次干預,民用消化不了就政府來,轉為軍用。就算用不了,那也先造著。
這也使得德國的軍工業非常發達,為日後德國發動戰爭打下了基礎。
不過,說這么多,大家估計都會有疑問。難度希特勒恢復德國經濟僅僅就是靠開空頭支票嗎?
當然不是,光開空頭支票也不行,畢竟老百姓要吃飯,工廠原料也要進口,這些都是實打實的需求,要拿錢的。
那麼錢從哪兒來?
首先,賠款這方面雖然壓得德國喘不過氣來。但好在壓得不算太久。因為當時的國際環境下,德國並不是沒有幫手。首先死對頭英國為了保持「大陸均勢」,並沒有嚴格限制德國。而道威斯計劃的實施,更是成了德國的救命稻草。為了不讓德國因為經濟崩潰而還不起賠款,協約國以恢復德國經濟的辦法來保證德國償付賠款。這使得以美國為主的大批外國資本源源不斷流入德國,杜邦、美孚、摩根、福特等財團和公司都跟德國簽訂了巨額訂單。
此外,納粹還將猶太人洗劫一空,以補充內需。
如此一來,錢的問題,不再那麼嚴重。
但這些還不足以讓德國稱雄歐洲,畢竟《凡爾賽條約》還在,經濟、軍事上限制依然很大。
所以,接下來最主要的就是沖破限制,而這就得感謝英法了。1935年德國恢復普遍徵兵制,英法沒管,此後萊茵事件,英法等國又沒有管。最終德國得以成長為軍事大國,並憑借著強大軍事實力去開啟掠奪式經濟,比如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其實力愈發膨脹。
最終成為了歐洲的噩夢!
一戰德國戰敗後,本國未遭外敵進入,(除了一次法國進入德國工業區,後又退出。)割去的土地,也非精華地區。德國的工業和技術工人、工程師也得以完全不受損失,可以說,德國元氣尚在。在軍事方面,由於有軍官團的存在,雖常備軍只保持10萬,但都是精英,在軍事訓練方面,和蘇聯的合作,讓其軍人有了充分的訓練。經濟方面,有美國的貸款和「希特勒新政」,使德國經濟大有發展,又利用當時的反尤趨勢,獲得了大量的硬通貨。而德國民間充斥著對「一戰」的不服和復仇心裡,有了民意基礎,可以說戰爭的三個w,何時、何地、何人都已解決,第四個w,為何,早已不存在問題——那還等什麼?又何能不強?!
第一德國本土沒有遭受戰爭破壞,第二美國提供了大量貸款及技術支持,第三日耳曼人堅韌團結和強烈的復仇心。
1. 德國本土沒有遭受戰爭破壞
一戰結束時,德國本土受到的打擊根本不值一提,雖然死傷無數(相較英法已經好很多),但工業機器和工業人口都得到了保留,這就為日後的崛起留下了基礎。只有有合適的時機這些工業機器和人口就能創造出巨大的威力。
2.美國提供了大量貸款及技術支持
由於德國經濟低迷,飯都吃不飽,還通貨膨脹,戰爭賠款一直很難繳完的,就造成了英法能正常的還美國人錢了。美國為了這筆錢,就搞出了一個道威斯計劃,來主動貸款出錢扶植德國經濟。這就導致了本來應該德國給錢出去的,結果卻是越來越多的錢往德國流。這就是德國能夠經濟崛起的重要原因,為德國二戰打好了經濟基礎。
3.德國人的團結和復仇心
一戰後,戰勝國處置德國的《凡爾賽條約》,被德國人視為奇恥大辱。復仇的種子,在很多德國人心中生根發芽。這次瓜分,德國的海外殖民地清零,本土13%的面積被割走,使得德國人心裡都憋著一口氣,全國都有著這樣堅定的復興德國的目標,註定發展會更加迅猛。
以上個人觀點,歡迎點評。
一戰和二戰為德國儲備了很多科學家,可謂人才濟濟,尤其 科技 一流。又有強大的工業基礎做為後盾,想不發展都難。
第一次世界大時間(1914~1918)年,隨著1918年11月11日德國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戰終於以協約國的勝利告終。在經過四年多的殘酷戰爭中,歐洲有3000多萬人死傷,有200多萬婦女無法再組建家庭,不能不說和平對我們來說真是來之不易,我們要珍惜當下。眾所周知好戰必亡,德國戰敗後被迫割地賠款,雖然英法取得勝利,但元傷也大傷,唯有美國在戰爭中牟取暴利,成為戰後世界上第一的金融強國,印證了一句名言,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要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一個相對短暫的和平時期出現了,德國實力得到迅速恢復,畢竟德國還是歐洲大國,當時還坐擁6000多萬的人囗,德國科學技術仍然高度發展,經濟潛力依然巨大。再者一個得益於是美、英資本的扶持,為什麼這么說呢?因為美、英統治集團企圖將德國變成為反對 社會 主義蘇聯的反動堡壘,所以多方面支持德國,就這樣德國在政治上取得了和戰勝國平等的權利。德國在恢復經濟的同時,也採用種種手段重整軍備,使德國一步一步地變得強大起來。
領導人是關鍵
技術再那裡啊
1、德國的工業本來就很強,即使在二戰中被摧毀嚴重,但整體技術基礎擺在那兒了。
2、德國完備的教育體系,人才充足,雖然在戰爭中有的逃跑到了外國,但留在國內的還是大部分。
3、由於美國的馬歇爾計劃,德國得到了美國的大量援助。
4、日耳曼人團結尚武的民族特性,即使輸了一次,也不會讓自己輸一世。
㈡ 一戰後德國是如何重返政治大國地位的呢
一戰的戰敗,使德國不得不面對割地賠款的結果,一切殖民地都放棄,就連本土,也切割大塊,分給波蘭等國。
但德國並沒有被完全打敗,尤其是新成立的魏瑪共和國,相信自己可以通過努力,達成凡爾賽和約的修改,擺脫二等公民的待遇,並在此基礎上實現再度騰飛,成為歐洲大陸上不可或缺的強國。
而從當時的形勢來看,德國確實有這個機會。原因主要有兩點:
法國曾打算給賴賬的德國人一點顏色看看,所以1923年,法國出兵佔領了德國的魯爾,結果英美一片嘩然,“譴責法國這一行動是軍國主義和帝國主義的侵略行徑”。
㈢ 戰斗結束後,那時候德國經濟近乎癱瘓,為何能在短短二十年內實現復興
二戰後,雖然德國變成一片廢墟,但是,德國卻能夠浴火重生、涅槃再生迅速再次成為歐洲一大強國。這其中的原因可太多了,有來自德國內部的因素,也更有德國以外的因素,這些因素合在一起,便促進了德國的迅速恢復。
二戰結束後,美國與蘇聯很快就開始了冷戰。當時,世界上的資本主義國家幾乎損傷嚴重,美國為了壯大自己的小隊伍,便實施馬歇爾計劃,這給德國再一次帶來了空前的恢復機會。再加上德國進入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制度,更是將德國的發展推到更高的層次上。
再到後來,經濟全球化的時代來臨,德國再一次抓住了發展的大好機遇,不僅與周邊打好關系,更是加強與其他地區的國家合作。
就這樣,德國在二十年內不僅恢復過來,並且成功變回歐洲一大國。
㈣ 日本和德國是如何只用了二十年時間,從廢墟中重生的
二戰結束後,作為戰敗國的日本和德國,也算是過了一段苦日子。國家處於無政府狀態,秩序混亂,生產停滯。城市一片廢墟,大量的難民流離失所,失業人群大幅增加。曾經衣冠楚楚的白領們,甚至都淪落到在垃圾桶里找麵包。他們正在為自己曾經的惡行付出代價。
當然,教育不能不提。在麥克阿瑟的改革下,日本教育模式被全盤美國化,其原本為天皇效忠,服從式的封建教育被廢除,取而代之的是以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為目的自由教育。而且日本還對於教育大力度扶持,從學校的硬體設施,到教學的軟體升級。這保證了日本在後來發展過程中的人出儲備支撐。
㈤ 德意志第三帝國是怎樣重新崛起的
■德國民眾的「強國夢」與納粹政府 從19世紀起,德意志經濟社會發展明顯落後於英、法等國,這刺激出德國人對國家強大的期盼和「落後就要挨打」的焦慮,由此逐漸形成了德意志必須強大的民族共識。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按照《凡爾塞和約》的規定,戰敗的德國被解除了軍備,民族屈辱、經濟蕭條、社會混亂交互作用,讓驕傲的德意志民族更加渴望實現「強國夢」。而希特勒的納粹黨,敏感地把握住了這種國民心態,適時提出了「修改《凡爾塞和約》、收回失去的領土,把相信國家主義和社會主義的人聯想起來,團結整個德意志民族」的宗旨,並允諾要盡快改變戰後軍工企業停產造成的大量工人失業以及惡性通貨膨脹的局面。這在當時的不少德國人看來,簡直就是使德國擺脫困境的良方。1928年後的幾次選舉結果表明,越來越多的德國人把納粹黨視為解決德國社會主要問題、實現德意志民族強盛的希望。納粹黨在1932年的選舉中大勝,希特勒由此獲得了組閣大權。 取得執政地位後的希特勒和納粹黨,用國家(民族)社會主義將國家再魔法化,第三帝國吞噬了市民社會,實現了國家與社會的合一,在「決斷論」基礎上建立了一個全權主義的國家。這在當時的德國幾乎沒有遭遇什麼反對。在上上下下充斥著民族主義狂熱的時候,通過建立一個強大的現代國家以迅速實現德國的復興,很輕易地就成為了德國人最大的共識。有了這樣的共識,納粹宣傳的所謂「德國民族共同體」的概念一下子就俘獲了民眾的心,為了國家經濟發展、一圓「強國夢」,以犧牲思想自由和個人政治意識為代價也是可以接受的。正因為如此,納粹的消滅異己思想、反猶太人和反共的罪行,也就容易在復興民族主義的旗下被德國人容忍。 ■希特勒的「三把火」 希特勒把新官上任「三把火」中的第一把火,燒向了失業現象。上台後的第三天,他就在廣播電台發表《告德意志國民書》,聲稱政府要「拯救德意志的農民,維持給養和生存基礎!拯救德意志的工人,向失業展開一場大規模的全面進攻!」在納粹當局的努力下,到1938年,德國失業率降到了1.3%,而同期美國失業率為1.89%,英國為8.1%,這樣對比一下,納粹黨宣傳自己「創造了消滅失業的經濟奇跡」,還真不全是在自吹自擂。 希特勒上任後的第二把火,燒向了德國幾乎陷於停頓的經濟狀態,宣稱要盡快讓德國經濟發動機高速並持續地運轉起來。從1932年到1937年,德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增長了102%,國民收入也增加了一倍。這些實在的數據表明:納粹當局的確在不長的時間里,創造了德國經濟復興的奇跡。 希特勒對內燒的第三把火,是重建社會保障體系、落實社會福利政策。希特勒上台後大力推選社會保險制度,增加和提高國民的社會福利,在通過「勞動美化活動」來改善工人的勞動條件和勞動環境的同時,還擴大了職工的有薪休假制度。納粹的屬下工會勞動陣線,在療養勝地魯根島等地,修建了一批療養院和旅館。僅1937年1年內,全德就約有1000萬工人享受到了這項福利。 如果說希特勒上任後對內燒的「三把火」,讓除了猶太人之外的大多數普通德國人得到了實惠,因而在政治上支持擁戴納粹當局的話,希特勒對外也燒的「三把火」迅速崛起成為世界大國。這讓德國人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都大大增強,更加堅定地支持希特勒和納粹黨。 希特勒對外燒的第一把火是秘密重整軍備。在短短的幾年時間里,就使德國的空軍力量超過英國,陸軍力量也超過法國。 對外希特勒燒的第二把火,是收復失地和和平擴張。根據1919年6月28日簽訂的凡爾賽和約,戰敗的德國一共喪失了擁有7325000人口的73485平方公里的國土,萊茵河地區則被「凡爾賽和約」和「洛迦諾公約」明確規定為「非軍事地帶」。希特勒上台後,經過一番折沖,不僅收回了薩爾地區、派兵佔領了萊茵非軍事區,而且在1938年3月讓奧地利「回歸」德國後,又把有350萬人口的捷克蘇台德地區納入了德國版圖。 希特勒對外燒的第三把火,則是通過舉辦1936年柏林奧運會,以最隆重的儀式,在德國人面前向全世界宣告了德國的重新崛起。希特勒親自擔任柏林奧委會大會總裁。他下令用16噸銅鑄了一座奧林匹克巨鍾,建築了一座高達70米的希特勒鍾塔,建了一座能容納10萬人的運動場,建了一個可容納2萬名觀眾的游泳池,並修建了比美國洛杉磯奧運會更豪華的奧運村,1936年8月1日,在德國柏林舉行第11屆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幕式上,希特勒宣布開幕。會場上飄揚著納粹旗幟,德國運動員通過主席台時,行納粹禮,高呼「萬歲———希特勒!」德國第一次通過電視播放了奧運會比賽盛況。在這次奧運會上,德國獲金牌33枚、銀牌26枚、銅牌30枚,拿了世界第一。通過舉辦奧運會,希特勒為自己塑造了一個和平英武的政治家形象。 希特勒上任後的內外「三把火」,燒得如此漂亮,表明德國在希特勒獨裁之下的確曾經取得了一些卓越成就。德國人當然有理由為身邊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成就而自豪。特別是希特勒個人生活方式又如此地簡朴,是個素食者,不喝酒、不抽煙更不鬧緋聞,讓不少德國人感動得簡直要用高尚純潔來形容元首了。至少到1939年,在大多數德國人眼裡,希特勒已經是仁慈有為的統治者,甚至可以說是德國的大救星了。 但已被迷惑了的德國人忘了,希特勒雖然不喜歡在個人生活上揮霍納稅人的錢財,但他從來不怕多流納稅人的血。在《我的奮斗》一書,希特勒早就透露過他的長遠擴張計劃,引導德國走向戰爭是他必然的選擇。而後的事態發展證明,那是一條德國的通往毀滅之路。
㈥ 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德國損失嚴重,為什麼德國能在一戰後快速崛起
世界第一次大戰戰敗後的德國簽訂了條約,軍事上也被限制了發展,但它仍能夠只用21年的時間就再次快速崛起,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點就是當時德國的工業比較發達,而且德國本土並沒有受到戰爭迫害。在當時第一次大戰之前,德國的工業已經尤為發達,僅次於美國之下。而且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德國的本土地區並不是主要的戰爭場所,所以很多的工業設備都被完好的保存下來。最重要的是在戰爭前期德國是優於其他國的,因此他的傷亡也比較少。所以說即使在戰敗後賠了很多錢,簽訂了一系列條約,但是德國仍然有東山再起的機會。
除此之外,德國能夠快速的恢復還有許多的原因。這其中我認為最基本還是在於德國的底子比較豐厚,作為工業大國的實力仍然存在。
㈦ 發動了兩次世界大戰的德國,為何總能從戰後快速崛起
1.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場不在德國,因此德國的工業基礎設施基本保持完好,為其隨後的經濟復甦提供了堅實的基礎。第一次世界大戰失敗後,盡管德國經濟遭受重創,但德國的整體經濟結構和活力依然存在,並保留了完整的工業體系和技術人才。因此,經濟仍有快速復甦的能力。同時,根據《凡爾賽條約》,雖然德國的軍隊被嚴重裁減,但英國和法國等國並不太關心德國秘密發展自己的軍隊,認為德國只要不大力發展海軍,就不會威脅其他國家的安全。
2.德國沒有違反凡爾賽條約,軍隊人數沒有超過10萬,但這10萬人是德國軍隊的精髓,每個士兵都是按照軍官的標准訓練的,只要有需要,德國可以將軍隊人數擴大到100多萬。在英國和美國的道斯計劃的支持下,德國經濟復甦鑒於德國無力償還戰爭中的巨額賠款,英美等國於1924年制定了解決賠款的「道斯計劃」,試圖藉此機會利用德國經濟的復甦,確保德國支付賠款。
㈧ 聯邦德國的經濟復興是怎樣的
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無條件投降,不僅使國內經濟遭受嚴重破壞,而且領土被分割,政治上由佔領當局主宰一切。1949年,兩個德國先後成立,德國歷史開始新的一頁。曾幾何時,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稱聯邦德國)的經濟竟然復興。這是戰後世界史上引人注目的問題:一個戰敗了的被分裂的國家,怎樣能在短時期重新進入世界經濟大國的行列之中。 闡述聯邦德國的經濟復興問題,時期起迄眾說不一。有的從狹義的純經濟角度論述,一般指所謂「經濟奇跡」時期,嚴格的只定為1948年到1955年,較寬的闡述到1965年,少數迄於1973年。也有人廣義地論述聯邦德國經濟復興,德國作為戰敗國如何重新躍入世界強國之林,其通常的下限是到70年代初期。
城市裡無數難民像老鼠鑽地洞那樣住進了地窖和建築物殘骸的空隙處,用磚、木、紙板和金屬片等來抵禦風雨嚴寒。60%的居民處於嚴重飢餓狀態,戰前通常每天吃3000卡路里熱量食物,現在按官方配給每人每天只有1550卡定量,有時甚至連這點食品也得不到保證。1946—1947年嚴冬,魯爾區每人每天定量只有六七百卡。人們在飢餓死亡線上掙扎,許許多多兒童得了軟骨病。柏林的兒童死亡率高達16%。總之,當時普通德國人最關心的是頭上瓦、桌上食、爐中火,他們為尋求工作維持生計而日夜奔波。
㈨ 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失敗後,為什麼會迅速崛起
在眾多原因中,德國自身的主觀原因才是根本的原因。德國崛起根本原因還是要從德國自身來分析。德意志民族是一個英勇好戰的民族。而德國人又有著較高的勞動素質,可以吃苦耐勞,艱苦奮斗,這在一定程度上大大促進了德國經濟的發展和復興。戰爭的失敗後,無論是對德國還是德國民眾都帶來了很大的打擊,而他們此時因為自己的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是他們變得更加的勤奮。
而且盡管一戰德國戰敗了,但是他擁有著深厚的工業基礎和眾多高素質的人才。在德國當地的一些工業設施。破壞的程度並不是太大。工業基礎和工業設施為人才提供了物質條件。德國的恢復和發展也僅僅只是時間問題而已。
㈩ 華爾街如何把納粹扶上台,殘廢德國為什麼能夠再次崛起
說起德國,可能很多人可能都沒搞明白,一戰的時候,德國稀里糊塗地參戰又稀里糊塗地投降,戰後又被英法一通亂折騰,軍事能力被廢,經濟也被打成了狗。
可神奇的是,到了納粹上台,德國只用了短短十幾年就擺脫了《凡爾賽條約》的束縛,不僅恢復了正常國家身份,還一躍成為歐洲首屈一指的經濟大國,極度膨脹的小鬍子又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大家要知道,納粹在初級階段只是一個不入流的小政黨,希特勒在德國老百姓眼裡就是一個落魄的奧地利行為藝術家。可就是這么一個特殊時期臨時拼湊的草台班子,在後來的日子裡,居然成了歐洲人的夢魘。
那這裡面就有一個問題,殘廢的德國為什麼能崛起?又是誰把納粹扶上台的呢?
01
1918年,在扛過凡爾登戰役之後,德國宣布投降,但德國老百姓非常不服氣,因為在他們看來,德軍已經成功逼迫俄國人退出戰爭,並且敵方也沒有一個士兵踏上德國的土地,所以大部分的德國人並不覺得自己打輸了,而是被國內的「德奸」出賣了。
刁民們想不明白,但也阻止不了德國在一戰中損失了總人口的10%,戰後還被協約國切割掉1/7的土地。
為了防止德國再次暴走,協約國還嚴格地限制了德國的軍隊數量,也就是10萬陸軍的上限。不過這還沒算完,德國還要支付巨額的戰爭賠款,總金額達到了1320億金馬克,按揭30年,每年20億。
而新上台的魏瑪政府很民主,但啥事也搞不定,因為所有決議都要通過議會的投票,大家想法很難統一,所以也就什麼也幹不成。魏瑪政府欠列強的這一屁股債,目測這輩子也還不完。
但日子還得過。
魏瑪政府的稅收收入根本付不起賠款金額,於是就只能通過德國中央銀行出售債券來彌補差額,即便這樣也是吃了上頓沒下頓,很快就跟不上還款的節奏了。
1922年,德國政府多次申請延期支付賠款,但法國人不同意,甚至還要暴力逼債。1923年1月,法國聯合比利時出兵佔領了魯爾,也就是德國最重要的工業區,法國人說,欠債還錢沒啥好商量的,如果沒錢就拿「魯爾」抵債。
在還債問題上,法國是一點商量的餘地也沒有。
這件事的後果,導致魏瑪政府的心態徹底崩了,德國人覺得既然還不上欠款,那就乾脆擺爛,協議上不是說要用馬克來還債嗎?那就印幾輛卡車馬克給英法直接送過去吧!
於是魏瑪政府基本放棄了對馬克的治療,德國的中央銀行開始放飛自我,全國300多家造紙廠和20多家印刷廠全天24小時不間斷印鈔票,馬克進入指數級暴跌模式。
德國的通脹在最嚴重的時候,只能用魔幻來形容,當時德國的物價以百萬億馬克為單位,幾百萬億在早上還能買個麵包,到了晚上也就只能買個渣渣。
魏瑪政府所創造出來的人類奇觀和蔣委員長、辛巴威並稱 歷史 上的三大通貨膨脹。
也就是在這樣一個史詩級的通脹背景下,德國老百姓生活得異常酸爽,而政府又什麼都不做,這就讓高舉民族主義大旗的納粹有了發展空間。
此時外部列強的態度也並不一致。
作為百年世仇,法國唯恐德國不亂,所以在賠款問題上咬得很死,一步也不退讓;而大英老師玩得是歐陸均衡,所以不想過度折磨德國而讓法國坐大;更為關鍵的一點是,強勢崛起的美國,也不希望榨乾德國。
當時的美國就跟十年前中國的情況一樣,手裡拿著大把的資金但是找不到投資的門路。為了花掉手裡的現金,美國財團甚至借錢給蘇聯投資建廠,等蘇聯人賺到錢後再連本帶息還給美國人。所以在美國看來,紅色蘇聯都可以投資,更何況意識形態沒太大毛病的德國。
而德國那些年的通貨膨脹,主要原因是政府以濫發貨幣的方式賴賬而導致的,不解決債務問題,德國就只能這么通脹下去,其結果就是買不到國際商品,也買不到工業原材料,工廠沒辦法生產,也就辦法換取外匯,這就是個死循環。
02
為了徹底解決這個問題,1923年,金融術士沙赫特臨危受命,開始拯救災難中的德國金融。
沙赫特解決問題的辦法也就兩招:一是找外國資本融資還錢;二是用土地抵押馬克,也就是把泛濫貨幣放進地產的蓄水池。
大家注意哈,找外國資本貸款並不是什麼奇謀,稍微懂點金融知識的人拿腳趾頭都能想到,但問題的關鍵是,你得有上層關系,因為借錢這事不是光靠口才和顏值就能解決的,特別是巨款。
沙赫特就屬於這方面的人才,他直接找到了JP摩根,也就是當時美國中央銀行的實際主席,並說服美國財團給德國放貸。美國也承諾購買德國生產的產品,德國工廠有了訂單,老百姓就能開心地996拿報酬, 社會 也就能恢復穩定。
德國解決了還債問題,同時也從美國獲得了大量物資裝備和技術扶貧。美元則以賠款方式流入協約國,最後又以戰爭債務形式流回美國,從而形成了美元的國際流通,美國還可以借機插手歐洲事務,這就是個雙贏。
隨後,沙赫特用國家銀行的黃金儲備為基礎,發行新馬克,並以一比三十億的比例兌款舊馬克,馬克匯率和物價這才穩定下來。
所以大家看出來了吧,二戰前,美國對待德國的態度,要比其他列強溫暖得多,也正是美國的持續送溫暖,德國才勉強重啟了經濟。而且,美國資本主要集中在德國的電力、鋼鐵、化工等幾大基礎行業,玩得是卡特爾寡頭壟斷,也正是這幾個寡頭為後來小鬍子競選提供了主要資金。
1923年,也就是沙赫特在美國找貸款的那年,小鬍子在一個啤酒館發動了民間暴動,不過很快就被警察撲滅了。這件事後來被納粹當成立國盛典一樣大書特書,但當時就是個笑話,在德國老百姓看來,不過就是一個二逼奧地利下士搞得行為藝術。
由於魏瑪政府不得人心,德國法院對希特勒也非常照顧,只以「試圖顛覆政權」罪判了他5年,而且9個月後就能保釋,甚至都沒說刑滿釋放後驅逐希特勒,這在一定程度給了希特勒繼續折騰的勇氣和心理暗示。
1924年,希特勒在監獄里練習了9個月的脫口秀,然後就被放了出來,此時他的納粹小夥伴跑得跑,逃的逃,留下來的人所剩無幾,希特勒好不容易又聚攏了幾個,但根本沒人聽他的主張。
原因也非常簡單,沙赫特一通操作把國內的經濟穩定了下來,老百姓雖然還是不爽,但勉強能有口飯吃,所以也就沒人搭理希特勒那麼激烈的主張。另外就是希特勒手裡沒錢,也沒辦法搞宣發,也就沒辦法提升知名度。
希特勒的納粹還沒正式營業,就陷入了低谷,如果按照這個劇本往下演,希特勒充其量也就是德國某個時期的精神小伙,想法激進,行為奇特,情緒激動的時候也只能用靈魂去考問這個世界,最後過完自己平淡的一生。
就在希特勒陷入絕望的時候,美國那邊送來了助攻。
03
1929年美國爆發了史詩級的經濟危機,並且很快就擴散到了全世界,德國的經濟是靠華爾街大佬扶持起來的,所以受到的傷害最大。
由於美國是德國產品的主要進口國,美國經濟大蕭條,德國的產品也就賣不出去,幾乎一夜間,德國的工廠大量倒閉,近500萬工人下崗待業,老百姓天天上街喊口號。實體資本能跑得也全跑了,國內喪到了一種近乎絕望的狀態。
德國就這樣毫無徵兆地亂了起來,希特勒也終於迎來了事業的風口。
在希特勒看來,混亂就是最好的階梯,於是納粹黨開始到處搞串聯,為了爭取工人階級的選票,納粹還把自己的全稱「國家 社會 主義德國工人黨」印在了大小海報上,雖然後來納粹乾的事和工人沒有半毛錢關系,但在當時的確騙來了不少選票。
但這還遠遠不夠,因為搞競選是個燒錢的過程,不光發傳單、印小冊子花錢,就是組織幾百輛大卡車跑到全國循環播放大喇叭也是筆不小的支出,而且拉攏工人不光需要精神撫慰,關鍵還要物質激勵,這都需要龐大的資金做支持。
問題是這筆錢從哪兒出呢?
希特勒立刻想到了那些壟斷行業的寡頭們。
大家別看希特勒在演講的時候跟個精神病一樣亢奮,但私底下這哥們態度溫和、工作勤奮,不僅善待小動物還是個著名的素食主義者,更重要的一點是,希特勒的心思細膩,對人的心理需求有非常深刻的研究。
他利用自己的人脈關系找到了法本化學的大佬,具體操作流程不詳,但法本公司拿出了巨資支持希特勒競選,據估計,在希特勒競選過程中,有接近一半的經費就來自法本公司,這就是個天文數字。
作為回報,希特勒向法本公司承諾,將來如果自己上台,會通過法律禁止工人罷工,同時還承諾會給到法本公司大量的國家訂單。
二戰期間,就是這家德國化工巨頭研製了其克隆——B,幫助納粹毒殺了100多萬猶太人,法本公司還自己搞了個集中營,讓猶太人和戰俘充當免費勞動力,和納粹基本一個德行。
二戰結束後,所有和納粹有關的企業被清算,但法本有美國資本的背景,只是被拆分了三家公司,分別是巴斯夫、拜耳和赫斯特,如今都是世界知名的化工巨頭。
搞定了最大的法本化學公司,後面的事情就順利多了。
希特勒對付資本家們的辦法就是連哄帶嚇,如果企業不拿錢支持,那就等著納粹上台後被清算。
一套手法操作下來,那些曾經極其鄙視希特勒的資本家們,在看到納粹上台的跡象時,馬上換了副面孔倒貼了過來,其中大部分人還成了希特勒的鐵粉。
大家要知道,當時德國的工業和金融業背後都有華爾街的影子,他們押注希特勒,也代表了美國華爾街的態度,雖然這些企業在戰後都被形式清算了一下,但沒有傷及根本,隨後換個馬甲繼續混得風生水起。
在希特勒的精細操作下,納粹黨很快搞定了一票工業和金融巨頭。
在1930年的議會選舉中,納粹黨得到了18.3%的選票,僅次於德國第一大黨 社會 民主黨的24.5%。1932年,德國再次舉行議會選舉,納粹黨一下拿到了37.2%的選票和230個議會席位,直接升至德國第一大黨。同年第二次議會選舉,納粹黨的得票率為33.09%,雖然略有下降,但仍排第一。
納粹黨的快速崛起,除了經濟危機,人心不穩外,華爾街資本也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希特勒的上台,更像是生物系統紊亂時出現的超級變異體,他最擅長的就是用狠話刺激聽眾的腎上腺素,拋出一個宏大的承諾,把自己包裝成一個為理想而戰的民族戰士,這個方法雖然土,但在特殊年代卻屢試不爽。
至此,希特勒帶領的納粹黨站在了 歷史 舞台的正中央,他在拿下工人階級、德國工業及金融巨頭後,又獲得了軍方的支持,剩下的就是找個借口獲得整個國家的執政權,開啟第三帝國的新征程,而人類也將迎來一段至暗時刻。
此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