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所以柏林冷了嗎是啥意思
柏林冷了嗎就是柏林特別冷的意思。
德國冬天冷,德國冬季平均溫度是5℃~0℃。白天平均5℃,建議穿風衣、大衣、夾大衣、外套、毛衣、毛套裝、西裝、防寒服等保暖衣服。
德國處於大西洋東部大陸性氣候之間的涼爽的西風帶,溫度大起大落的情況很少見。降雨分布在一年四季,夏季北德低地的平均溫度在18℃左右。南部山地為20℃左右;冬季北德低地的平均溫度在1.5℃左右,南部山地則為-6℃左右。
屬於例外的是氣候溫潤的上萊茵河谷,以及經常可以感到從阿爾卑斯山吹來的燥熱南風的上巴伐利亞和山風刺骨、夏季涼爽、冬季多雪,從而構成自己獨特氣候區的哈爾茨山區。
柏林簡介
柏林的地勢低平,但稍有起伏。平均海拔35米,地層屬於沙質。施普雷河和大量湖泊、運河點綴其間,為柏林提供了豐富的地下水,同時也使柏林地區森林茂盛。自然最高點位於克羅伊茨堡,海拔66米。施普雷河橫貫市區,西流注入哈弗爾河。後者蜿蜒曲折,形成串狀哈弗爾湖泊群。東端分布有米格爾湖等湖群,大湖泊成為城市的水源,幾處大片森林分布其間。
施普雷河源出東南部勞西茨山北麓,向北流經寬闊的沼澤各地。形成許多湖泊,在柏林匯入哈弗爾河。該河流全長403千米,流域面積1萬平方千米。春季為洪水期,科特布斯附近年平均流量12立方米/秒,呂本以下153千米可通航。
柏林的河流與湖泊面積達4.1平方千米,占柏林全市面積的4.8%。水力資源豐富,利用率達95%,柏林的淡水資源約佔全國總量的8%。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柏林
⑵ 關於二戰德國
希特勒: 阿道夫·希特勒阿道夫·希特勒,奧地利裔德國政治人物,1921年成為納粹黨黨魁,1933年被任命為德國總理;1934年成為德國元首。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兼任德國武裝力量最高統帥。他被希特勒是德國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德文:Nationalsozialismus)即國社黨(縮寫音譯為:納粹黨(德文:Nazi,即Nationalsozialismus的縮寫)的主席和德意志第三帝國的元首,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動者和頭號戰犯。世界近代歷史上具有舉足輕重影響的人物。著名的演講家、政治家和冒險的軍事家、心理學家、畫家。
[編輯本段]姓氏的由來
鄧尼茨:卡爾•馮·鄧尼茨[1](Karl Dönitz,1891年9月16日——1980年10月24日),德意志第三帝國第二任(也是末任)元首(兼任總理),作戰部部長,武裝部隊統帥,北部戰區與民防司令,海軍總司令,潛水艇部隊司令,海軍元帥,德意志民族國家社會黨黨員,希特勒死後接任德國國家元首,納粹主要戰犯之一。
[編輯本段]鄧尼茨生平
1891年9月16日:生於柏林近郊小鎮格林瑙,幼年喪母; 1910年:加入德國海軍,任帝國艦隊「漢莎」號巡洋艦見習水手; 1912年秋季:任「布雷斯勞」巡洋艦海軍候補軍官; 1916年10月:以少尉軍銜服役於德國海軍U—39號潛艇; 1917年2月:以U-68號潛艇艇長身份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8年10月:於海戰中被英軍俘虜,監禁於約克夏戰俘集中營; 1919年7月:返回德國,再度加入海軍; 1935年:任納粹德國潛艇第一區艦隊司令; 1936年:任海軍潛艇部隊總司令; 1943年1月:任海軍總司令,同年被授予海軍元帥軍銜; 1945年5月1日:接任納粹德國國家元首和最高司令; 1945年5月2日:在米爾維克——弗倫斯堡組成新政府; 1945年5月8日:代表納粹德國簽署無條件投降書; 1945年5月23日:被英國當局逮捕; 1946年10月:在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被判有期徒刑10年; 1956年:刑滿獲釋,從事自傳的編寫工作. 1980年12月24日:病逝。
[編輯本段]全文介紹版本一
1918年10月4日,德國潛艇「UB68」號巡弋在西西里島附近。艇長在夜間發現了敵人的一個護航船隊逼近。潛艇立即浮上水面進行射擊,命中了一艘輪船。接著,艇長下達潛水命令,天窗在幾秒鍾之內就關閉了。緊接著,意外的事故發生了…… 潛艇頭部沉重,像一塊石頭似的直向海的深處下沉。水手們都知道,這意味著什麼。如果不能設法阻止艇的下沉,水的壓力就會把艇壓碎。 深度表指向了90公尺。當水手們驚慌失措的時候,艇長發出命令,要把主水櫃的空氣充滿。除此之外他沒有其他選擇。 壓縮空氣發出噝噝的聲音沖進主水櫃,並把水壓了出去,艇身靜止了幾秒鍾之後,如同離弦之箭似的向上沖去,浮出水面,暴露在敵人護航船隊的包圍之中。 潛艇立刻就被擊沉。在獲救人員之中也有「UB68」號的艇長鄧尼茨。他雖然損失了一艘潛艇,但是他卻發現了潛艇攻擊的一種新方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鄧尼茨是潛艇部隊司令,後來升任海軍總司令。1959年,英國海軍大臣肯寧安海軍上將曾這樣評論他:「我們首先應該知道,當德國放棄了侵英計劃之後,鄧尼茨想出了什麼絕招來征服我們。他那永不停息的戰略,其要點就是以炸沉我們的商船為手段,達到慢慢葬送我們的目的。他知道,大西洋是德國爭取勝利的唯一戰場,他極力反對把兵力分散於地中海,甚至北海。我要再次指出,這是唯一正確的見解。鄧尼茨是繼荷蘭人德路特之後對英國最危險的敵人。」 毫無疑問,鄧尼茨是一位有才乾的海軍將官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優秀的潛艇指揮官,他把自己豐富學識運用到了戰場上。 1891年,鄧尼茨出生於柏林。他的父親是一位工程師。他早在巡洋艦「布雷斯勞」號上實習時,就獲得了初步的軍事經驗。他在魏瑪的一所高中畢業之後,就入皇家海軍任候補軍官,在「赫爾塔」號上完成了艦上訓練,最後畢業於弗倫斯堡-米爾維克海軍學校的特別班 「布雷斯勞」號曾在1912年的巴爾干戰爭中與其他歐洲國家的軍艦一道為保護歐洲的利益而被派往地中海。11月初,「布雷斯勞」號開到小亞細亞,參加了對門的內哥羅的封鎖行動,並於1913年5月被派往阿爾巴尼亞參加國際登陸軍。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鄧尼茨已是海軍少尉。首先,「布雷斯勞」號在阿爾及利亞的波尼港突然襲擊了正在裝載的法國殖民軍隊。然後又和「居本」號一道被轉讓給土耳其,成為土耳其海軍的主力。艦上官兵擔負了訓練土耳其官兵的任務,直到土耳其加入了同盟國,這兩艘巡洋艦才歸回原來建制。 鄧尼茨服役的「布雷斯勞」號,曾轟擊了俄國油港諾沃羅西斯克的油庫和14艘俄國輪船,擊沉過俄國戰列艦「羅斯特拉夫」號,並於1915年3月初破壞了費奧多西亞的魚雷製造廠。當「布雷斯勞」號需要大修時,艦上官兵被配屬於岸上部隊,擔負防禦英軍在達達尼爾登陸的任務。鄧尼茨則被派往駐加利波利的一個航空大隊,在那裡擔任觀測員和機場導航員。工作中成績優良。 1916年3月,鄧尼茨晉升中尉,9月被調回德國並派往潛艇部隊服役,直至1918年10月4日因潛艇沉沒而被俘。 潛艇被摧毀使他認識到,對敵護航船隊的攻擊不能僅*兩艘潛艇,而必須使用一個潛艇群方能成功。 這種想法雖然產生,但離實現還差得遠。鄧尼茨於1919年7月從英國的俘虜營被遣返德國之後,立即回到海軍繼續服役。他未曾忘卻他的潛艇群戰術,並為此進行了不斷的探索 鄧尼茨於1921年晉升上尉,被派到波羅的海海軍軍區司令部服務,然後調到魚雷監察部和駐柏林的海軍總司令部。1928年,他晉升為海軍少校,並任第4潛艇隊隊長,終於獲得了發展潛艇群戰術的機會。他進行了拂曉戰與夜戰的訓練,並不斷地證實了它們的效能。 1933年,鄧尼茨晉升海軍中校,並調任訓練巡洋艦「恩登」號艦長,負責海軍學校學生的訓練。1935年10月,鄧尼茨在晉升海軍上校後擔任「康迪根」潛艇隊隊長。這是依照德英1935年7月簽訂的艦隊條約而成立的第一支德國潛艇部隊。一年之後,他掌握了所有潛艇的編制情況。 鄧尼茨擔任潛艇隊隊長是稱職的。自1918年以來,他的思想就未曾離開過潛艇。他要求把潛艇編為集群,主張建造中等噸位機動靈活的潛艇。他的意見均被採納,當他完成戰術編組和潛艇司令部中央指揮系統的組建工作之後,又繼續發展他的理論。他不僅要把各潛艇編為集群,更要實施中心指揮的夜間攻擊。這是和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不同的。那時的潛艇只是單獨對敵作戰,而無戰術上的統一指揮。 1939年元月,雷德爾海軍元帥向*提出了Z計劃,其主要內容是,建造大型水面艦只編成戰斗群,從德國的港灣經由北海而直插大西洋,以攻擊英國的生命線。這一大型水面艦隊計劃將於1948年建成。 Z計劃與鄧尼茨的構想不相符合。按照當時的海軍上校鄧尼茨的意見,德國的地理位置不合適建立戰斗群在大西洋上使用。因為英國面對著德國的各個港灣,並且恰好能擋住德國艦隊的出海航路。還能控制其在大西洋上的作戰路線。此外,德國海軍在大西洋上沒有修理場所,一旦艦只被擊中,其出境就很困難。還有一個不利條件:英國可以使用陸上飛機來攻擊德國的水面艦只,而德國由於距離太遠則不可能做到。與雷德爾相反,鄧尼茨已經看出了空軍的重要性,他認為飛機將發展成為一個決戰的軍種。1948年才能完成的大型水面艦只建造計劃,勢必與這種趨勢相違背。鑒於德國在海上毫無防衛力量,鄧尼茨要求建造三百艘供第一線使用的潛艇,因為只有這種水下艦只才適合實施切斷英國生命線的任務。 今天的英美研究戰爭的人士都認為鄧尼茨的見解是正確的。他們說,如果鄧尼茨的潛艇建造計劃被批准,那末第二次世界大戰必然是另一種結局。昔日的敵人認為,德國這一戰爭指導的錯誤構想,是其總體戰略的一個決定性錯誤,它也造成了德國潛艇和鄧尼茨海軍元帥的悲劇。 當9月1日戰爭爆發而英國也同時宣戰的時候,德國海軍只有57艘潛艇,其中只有26艘能擔負作戰任務。因此每次只能派出8艘,之多9艘,而這樣的兵力要去對大不列顛帝國的所有交通線進行決戰實在是太少了。要讓潛艇擔負對英作戰的主要任務,至少必須經常保持90艘與敵周旋,可見當時鄧尼茨所要求的三百艘潛艇是絕不可少的。 盡管德國潛艇數量不多,仍然參加了戰斗,而且在戰爭初期的數月內還獲得了極大的成功。1939年9月,德國潛艇擊沉了40艘艦船,其總噸位為153000噸。德國海軍還用魚雷擊中了英國的戰列艦「皇家橡樹」號以及航空母艦「勇敢」號。這些輝煌戰績完全歸功於鄧尼茨的卓越指揮。 早在9月3日,他就命令各潛艇艇長依照海上戰利品條例進行商業戰。不久就發生了同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相似的時間:U30號潛艇擊沉了載有無辜婦孺客輪「雅典」號,導致海戰更激烈地進行。英國海軍部命令各商船採取防潛措施,夜航時也須熄滅燈火。鄧尼茨則更肆無忌憚地實施潛艇戰,並命令對所有船隻不加警告即行攻擊。 1939年10月,鄧尼茨晉升海軍少將。同月,他提出一份意見書,強調縮短航路進入大西洋的意義,並建議在挪威的德倫斯哈姆港設立一個最優良的潛艇基地。 1940至1942年的三年中,德國潛艇創造了輝煌的戰績。鄧尼茨改進了他的潛艇集群戰術,使人們對於這些海洋中的「灰狼」無不聞風喪膽。他讓海軍的遠程搜索機構報告敵人船隻的位置,並隨之利用無線電指揮各潛艇群去攻擊這些目標。同時,各潛艇群還攻擊敵人的護航船隻,使之陷入混亂,再行攻擊別的船隻。 1943年3月,鄧尼茨的成功達到了最高潮。他的潛艇曾在二十天內擊沉敵艦75萬噸。英國海軍史學家羅斯基爾上校曾這樣回憶當時的情景:「我們感到,雖然沒有人肯承認,我們的失敗是註定了。」 1940年,鄧尼茨晉升海軍中將。1943年元月30日,海軍總司令雷德爾因與*意見不合而獲准辭職,鄧尼茨即由雷德爾推薦而繼任海軍總司令,並晉升海軍元帥。 這時,海戰出人意料地激烈起來,鄧尼茨發覺,雖然他的潛艇部隊官兵勇敢,戰術成功,但總的趨勢已完全改變,大西洋海戰必將歸於失敗。 事情是這樣發生的:在煙幕中浮出水面並加以偽裝的潛艇,突然遇到敵機的攻擊並被擊沉,令人不勝驚詫,不知敵機如何能夠發現這些偽裝良好的潛艇。 原來,英國的遠程轟炸機裝備了一種新式的、准確程度極高的定向器。即所謂「鹿特丹器材」,從那時起,德國潛艇蒙受的損失不斷增加,迫使鄧尼茨暫停作戰研究對付方法。 英國不僅依*新式定向器,而且還採用了一種新的護航戰術對付潛艇群戰術:各運輸船隊由飛機掩護,機上的定向器可以探知潛艇動向,船隊側面,則有反潛艦只實施警戒。北大西洋的空中被嚴密封鎖了,迫使鄧尼茨撤回所有的潛艇,這樣,盟軍的護航作戰反敗為勝了。 1943年6月1日,鄧尼茨又派出435艘潛艇去攻擊敵人的護航船隊。此時,一種新型潛艇研製成功。這種潛艇的水下航速由7節增至16到18節,並且依*一種吸氣裝置能在水下停留更長時間。可惜這種潛艇未能大量投產。由於盟軍對德國造船廠的轟炸,使鄧尼茨終未獲得海戰形勢的轉機。 1945年,鄧尼茨在國家存亡的危急關頭被*任命為總統。*自殺後,他還在對德國國民的廣播中發表了悼詞。 鄧尼茨做了三個星期掙扎在死亡線上的德國總統。他決定繼續同東方作戰,以免使德國軍民陷入俄國人手中。為此,他還請求英美幫助,他的要求被艾森豪威爾嚴辭拒絕。鄧尼茨本人最後被投入俘虜營。 在國際軍事法庭受審判的時候,鄧尼茨被指控的罪行是:指揮罪惡的海戰和參與侵略戰爭的准備工作。審判過程中被告一方的辯護證明,鄧尼茨並未採用犯罪手段指揮海戰,因之在這一方面被宣判無罪,但因第二條罪行成立而被判處有期徒刑10年。 宣判之後,鄧尼茨被押往施潘道監獄服刑。1956年10月刑滿釋放後定居於奧米萊。 澤特在其所著《德意志近百年史》一書中對鄧尼茨任德國總統的幾天評論道:「自斯大林格勒市和阿拉曼之戰以後,戰爭已失去了軍事意義。但在這八天內,鄧尼茨指揮繼續作戰,使幾百萬德國軍民脫離開俄國而轉入西方……」。 德國海軍元帥、納粹德國潛艇部隊奠基人鄧尼茨 評價 鄧尼茨主張擊敗英國的關鍵在於切斷其海上交通線,以經濟戰來擊敗海上強國英國.而最適合執行這一戰略任務的莫過於潛艇.他主張大量建造中,小型潛艇,對商船進行襲擊戰,破壞英國大西洋海上交通線.在潛艇的使用上,他強調把潛艇派到對方運輸頻繁而潛防禦薄弱的海區活動,以取得最大的戰果.在作戰手段上,他主張採取"狼群戰術",即多潛艇集群作戰,實施近距離夜間水面攻擊.德國潛艇運用此種戰術擊沉大量英國船隻,曾給同盟國海上運輸造成嚴重後果. 鄧尼茨重視海空協同,在他的反復要求下德國海軍第一次擁有了航空部隊--第40轟炸機聯隊.這只裝備有FW-200運輸機改裝的"神鷹"飛機的空軍部隊主要負責與潛艇協同作戰,報告同盟國護航運輸隊的方位與兵力組成.但由於空軍元帥戈林對海空協同的輕視,以及FW-200運輸機本身技術性的缺陷,海空協同效果並不是很好. 1942年底以後,英國,美國加強了護航制度,改進了反潛兵力兵器和反潛措施,使缺乏足夠空軍支援的德國潛艇遭受打擊,德國的潛艇戰最終失敗.但應該肯定的是鄧尼茨敢於頂住壓力,舍棄大型艦艇正面戰而採取潛艇戰的判斷能力.英國首相邱吉爾在其自傳中以及英國海軍軍官羅斯基爾在其所著<海上戰爭>中均對其軍事才能以及過人的判斷力給予了很高的評價.邱吉爾在回憶錄中認為鄧尼茨和德國潛艇是德國對英國海軍最大的威脅,而羅斯基爾在戰後得知納粹政府醉心於大型艦艇建造的Z計劃,並沒有全力建造潛艇時感到十分不可思議.這些都是對鄧尼茨和他的潛艇部隊最好的證明.
[編輯本段]全文介紹版本二
1891年,鄧尼茨出生在普魯士的一個貴族家庭。他l9歲加入德國海軍,從此開始了長達35年的海上冒險生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鄧尼茨時任輕巡洋艦"布雷斯勞"號上的一名尉官。l9l6年,鄧尼茨被調往潛艇部隊。雖然是第一次接觸潛艇,但他立即迷上了這種新型海戰武器,並由此踏上了他輝煌的海軍事業起點。兩年後,鄧尼茨升任UB68號潛艇的艇長,在地中海戰區執行任務。鄧尼茨與德軍最富冒險精神的潛艇指揮官施泰因鮑爾共同研究了潛艇攻擊的新戰術,把傳統的潛艇攻擊的時間由白天改到夜晚,在夜色掩護下溜過敵方驅逐艦警戒線,直接向商船發動攻擊。 1918年10月3日,在與英艦的一次戰斗中,鄧尼茨指揮UB68號潛艇躲過了英軍驅逐艦並擊沉l艘商船,然後悄然撤出。但鄧尼茨指揮UB68在潛航時突然失控,被迫上浮,暴露在英軍驅逐艦的正前方。在英艦炮火的密集轟擊下鄧尼茨只好下令棄艇。他和艇員們成了俘虜,被送往英國關押。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德國的潛艇部隊不復存在,獲釋回國的鄧尼茨轉入水面艦艇服役。 1934年9月,德軍重新組建潛應部隊。鄧尼茨被任命為為海軍「首席潛艇官」接著海軍總司令雷德爾元帥對鄧尼茨極為賞識,把有關艇艇的發展計劃、戰略戰術、訓練等所有事宜都交給他全權處理。鄧尼茨大權在握,終於可以一展宏圖了。在短短4年間,他使德軍潛艇部隊發展為一支幾乎要改變第二次世界大戰進程的演上力量。在戰前的日子裡潛艇部隊是德國海軍中的「寵兒」。鄧尼茨親自選拔和訓練潛艇部隊官兵,不遺餘力地向他們灌輸自己的作戰思想。他視潛艇兵為自己的孩子,每當潛艇出海歸來他都親自到碼頭迎接,官兵們稱他為「教父」。對他無比忠誠。他且大的願望是向英國人雪恥復仇。他把這種意志也傳輸給了潛艇都隊的官兵們。從而訓練出了一批兇狠狡詐的海上殺手。 1939年9月1日,納粹德國入侵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9月3日,英國對德國宣戰,在海上則對德實行封鎖。然而,英國政府宣戰的話音未落,鄧尼茨的U-30號潛艇即大開殺戒,把英國客輪"雅典娜"號送入了淹底。德國潛艇隨即傾巢出動,向英國艦船全力攻擊。盡管鄧尼茨的潛艇數雖不多,但仍創造出了耀眼的戰績,其中U-47號潛艇躲過英軍層層警戒,潛入英國斯卡帕灣基地,一舉擊沉英國戰列艦「皇家橡樹」號,轟動一時,鄧尼茨因此晉升為海軍上將,就任潛水艦隊總司令。 從1940年3月,德國潛艇共擊沉艦船200艘。l940年夏季,德軍佔領法國。這使得德國潛艇進出大西洋的航程縮短了80O海里。可以直接進出大西洋腹地,不必為溜過英軍封索的海域而浪費時間與燃料。同時,德國的潛艇數量迅速增加。鄧尼茨將潛水艦隊指揮部遷到法國,以法國沿海港口為潛艇基地,放出一批批「狼群」向英國船隊展開全面攻擊。「狼群」戰術立顯奇效。從6月到11月,德國潛艇共擊沉艦船272艘,共計1,395,000噸,這是「狼群」狩獵的第一個「黃金時日」。在整個作戰期間,鄧尼茨對每一艘潛艇都實施嚴格控制.只有在開始攻擊時才讓他的艇長們自由發揮。但何時攻擊和何時做出戰斗則由他來決定,並要求嚴格執行。鄧尼茨的"狼群"在大西洋肆意施虐,使盟軍蒙受了巨大的損失。丘吉爾稱:"在戰爭中,我唯一擔憂的就是潛艇的威脅……對我來說,這方面的戰斗,要比英倫本島的空中決戰更加令人擔心。 為了扼制並挫敗"狼群"的攻擊,英、美海軍開始全力實施反潛作戰。隨著強大的護航艦隊的建立,嚴密的空中、海上監視網的形成,特別是用於反潛作戰的新型雷達和新型深水炸彈投入實戰,盟軍在大西洋上布下了圍捕"狼群"的天羅地網。"狼群"的末日到了。德目潛艇的受損數量不斷增多,最終不得不於l943年5月下旬退出大西洋。大西洋之戰以盟軍的勝利而告終。鄧尼茨使出渾身解數,力圖挽回敗局。他下令建造使用通氣管的XXI型潛艇,但新潛艇的建造受盟軍戰略轟炸的影響,直到1945年4月才正式服役出航。此刻,鄧尼茨已不可能有所作為了。然而鄧尼茨的官運卻始終吉星高照,由於希特勒的賞識,他於1943年出任海軍總司令,又晉升海軍元帥。希特勒自殺前,指定他繼任國家元首,做了3個星期的首相。 1945年5月8日,鄧尼茨簽署文件,宣布德國無條件投降。他本人於22日被盟軍俘虜,判處10年徒刑。1956年,鄧尼茨刑滿出獄,賦閑在家,直到1980年病逝。值得一提的是,在鄧尼茨宣布投降時,由他一手調教指揮的德國潛艇部隊卻拒絕放下武器。隨著總部下達的一道代號"彩虹"的暗語命令,尚存的200多艘德國潛艇在世界各地全都鑿艇自沉。這是"狼群"的最後一次瘋狂。
[編輯本段]鄧尼茨的歷史評價
鄧尼茨主張擊敗英國的關鍵在於切斷其海上交通線,以經濟戰來擊敗海上強國英國。而最適合執行這一戰略任務的莫過於潛艇。他主張大量建造中,小型潛艇,對商船進行襲擊戰,破壞英國大西洋海上交通線。在潛艇的使用上,他強調把潛艇派到對方運輸頻繁而潛防禦薄弱的海區活動,以取得最大的戰果。在作戰手段上,他主張採取「狼群戰術」,即多潛艇集群作戰,實施近距離夜間水面攻擊。德國潛艇運用此種戰術擊沉大量英國船隻,曾給同盟國海上運輸造成嚴重後果。 鄧尼茨重視海空協同,在他的反復要求下德國海軍第一次擁有了航空部隊——第40轟炸機聯隊。這只裝備有FW—200運輸機改裝的「神鷹」飛機的空軍部隊主要負責與潛艇協同作戰,報告同盟國護航運輸隊的方位與兵力組成。但由於空軍元帥戈林對海空協同的輕視,以及FW-200運輸機本身技術性的缺陷,海空協同效果並不是很好。 1942年底以後,英國,美國加強了護航制度,改進了反潛兵力兵器和反潛措施,使缺乏足夠空軍支援的德國潛艇遭受打擊,德國的潛艇戰最終失敗。但應該肯定的是鄧尼茨敢於頂住壓力,舍棄大型艦艇正面戰而採取潛艇戰的判斷能力。英國首相邱吉爾在其自傳中以及英國海軍軍官羅斯基爾在其所著中均對其軍事才能以及過人的判斷力給予了很高的評價。邱吉爾在回憶錄中認為鄧尼茨和德國潛艇是德國對英國海軍最大的威脅,而羅斯基爾在戰後得知納粹政府醉心於大型艦艇建造的Z計劃,並沒有全力建造潛艇時感到十分不可思議。這些都是對鄧尼茨和他的潛艇部隊最好的證明。
[編輯本段]鄧尼茨所著書籍
《十年和二十天》 《我風雲變幻的一生》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德國潛艇》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德國海軍戰略》
⑶ 德國首都是哪裡
德國首都是柏林。領土面積357167平方公里,以溫帶氣候為主,人口約8267萬人,是歐洲聯盟中人口最多的國家,以德意志人為主體民族。
德國行政區劃分為聯邦、州、市鎮三級,共有16個州,12229個市鎮。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位於歐洲中部,東鄰波蘭、捷克,南接奧地利、瑞士,西接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北接丹麥,瀕臨北海和波羅的海,是歐洲鄰國最多的國家。
(3)呂本是德國的哪個城市擴展閱讀
柏林地處德國東北部平原上,城市中心坐標為北緯52°31′,東經13°2′。柏林位於易北河的支流施普雷河(Spree)注入哈弗爾河(Havel)的河口處。北距波羅的海約180千米,南距捷克190千米,總面積約892平方千米。
柏林的地勢低平,但稍有起伏,平均海拔35米,地層屬於沙質,施普雷河和大量湖泊、運河點綴其間,為柏林提供了豐富的地下水,同時也使柏林地區森林茂盛。自然最高點位於克羅伊茨堡,海拔66米。施普雷河橫貫市區,西流注入哈弗爾河。
後者蜿蜒曲折,形成串狀哈弗爾湖泊群,東端分布有米格爾湖等湖群,大湖泊成為城市的水源,幾處大片森林分布其間。
柏林是溫和的大陸性氣候,夏季炎熱,冬季寒冷。六月、七月和八月期間的平均氣溫在22°C和25°C之間,夏季最高氣溫大約為30°C。
施普雷河源出東南部勞西茨山北麓,向北流經寬闊的沼澤各地,形成許多湖泊,在柏林匯入哈弗爾河。該河流全長403千米,流域面積1萬平方千米。春季為洪水期。科特布斯附近年平均流量12立方米/秒。呂本以下153千米可通航。
⑷ 誰知道二戰德軍的607特別行動師
早在蘇德戰爭爆發前的1941年5月,在易北河畔的普雷茨、德呂本、巴德施密德貝格邊防警察學校成立了4個黨衛隊特別行動隊。他們是專業屠殺部隊,屠殺對象包括猶太人和共產黨員,而屠殺地點則是在蘇聯。
A特別行動隊在北方集團軍群作戰的波羅的海地區活動,負責人是黨衛隊旅隊長(相當於陸軍少將)施塔勒克爾指揮。
B特別行動隊在中央集團軍群作戰的白俄羅斯地區活動,由黨衛隊旅隊長拉施指揮。
C特別行動隊在南方集團軍群作戰的烏克蘭地區活動,由帝國保安總局刑警處處長奈比指揮。
D特別行動隊配合第11集團軍,由帝國保安總局國內處處長奧倫道夫指揮。上述位置後來發生過變化。
4個行動隊下屬18個特別分隊和行動分隊,前者負責在軍事活動的後方活動,後者則緊跟戰斗部隊。4個特別行動隊全部摩托化裝備,直接隸屬於黨衛隊保安處負責人海德里希,他們的活動得到了第9公安預備營的配合,該營被派到各司令部、特別分隊和行動分隊活動的9個點上。成員組成為黨衛隊員43%,蓋世太保(國家秘密警察)9%,保安處工作人員3.5%,刑事警察4.1%,治安警察13.4%,外國輔助警察6.8%。
1941年6月17日,海德里希下令各特別行動隊准備進行屠殺。1941年6月23日,隨同德國國防軍進入蘇聯的特別行動隊發表了他們的第一號[蘇聯情況通報],1943年5月21日發出最後一份。在東部地區,他們留下了大量槍殺地點,僅僅在羅夫諾就有200多個,在考納斯的9號工事殺人點埋葬了大約7萬人。而在立陶宛的維爾納附近的殺人點,不少於10萬人,1943年3月23日,希姆萊接到報告認為,在蘇聯有633300名猶太人被屠殺,其後又有大約10萬人在德國佔領區被害。
⑸ 格奧爾吉·康斯坦丁諾維奇·朱可夫的戰爭風雲
朱可夫是在1941年7月31日接手指揮預備隊方面軍的。這時,中路德軍已攻佔斯摩棱斯克(參見斯摩棱斯克戰役),切斷明斯克—莫斯科公路,完成對蘇軍第16、第20和第19三個集團軍共12個師的全部合圍。蘇軍增調20個師,從羅斯拉夫利和別雷發動進攻,欲圖奪回斯摩棱斯克,未獲成功。蘇第16、第20集團軍突圍也未成功。蘇軍最高統帥部將朱可夫的預備隊方面軍投入斯摩棱斯克會戰,命令朱可夫奪回葉利尼亞突出部。朱可夫用第24集團軍的10個師於8月30日發起進攻,9月8日收復葉利尼亞突出部,並向西推進了25公里。這是斯摩棱斯克會戰中蘇軍唯一取勝的一次戰役。此役之後蘇軍三個方面軍全部轉入防禦。斯摩棱斯克會戰告一段落。
斯大林對朱可夫在葉利尼亞突出部取得的勝利十分滿意。他召見朱可夫,問他有何打算。「重返前線!」朱可夫回答。斯大林命令他立即前往陷入德軍重圍的列寧格勒,接任列寧格勒方面軍司令員,指揮部隊全力保衛列寧格勒(參見列寧格勒戰役)。1941年9月10日,朱可夫飛往列寧格勒。一下飛機,他便徑直趕往列寧格勒方面軍軍事委員會所在地斯莫爾尼宮。朱可夫的到來打斷了方面軍軍事委員會會議,人們正在討論列寧格勒一旦失守將怎麼辦。朱可夫同原司令員伏羅希洛夫的指揮權交接沒用上什麼特別手續。朱可夫只是將斯大林的便條交給了伏羅希洛夫。便條寫道:「把方面軍司令部交給朱可夫,您本人馬上飛回莫斯科。」朱可夫隨即用專線電話向最高統帥部報告;「我已經接管了司令部。」 朱可夫領導下的方面軍軍事委員會作出的第一個決定是:即使戰至最後一人,也要守住列寧格勒。朱可夫的口號是:不是列寧格勒懼怕死亡,而是死亡懼怕列寧格勒。永遠不要考慮列寧格勒一旦失守怎麼辦,列寧格勒不能失守!朱可夫迅速調整了部署,採取了種種有效的防禦措施。他將高炮部隊調到烏里茨克—普爾科沃等高地,用高炮打坦克。他還將包括艦炮在內的各種大炮集中在關鍵地區,統一使用。1941年9月14日,朱可夫用專用電話向莫斯科報告:「截至今天傍晚,我軍在敵人前進道路上構置了炮火系統,其中包括艦炮、高射炮和其他大炮。我們正把迫擊炮也集中起來。我想明天早晨,我們可以在主要方向形成密集的炮火屏障以便與步兵協同。步兵已在今天部署在上述防線。
此時德軍認為列寧格勒已唾手可得。柏林的戰報宣稱:「列寧格勒的包圍圈越縮越緊,該城的攻陷指日可待。」哈爾德在9月12日的日記中寫道:「『北方』集團軍群進攻列寧格勒取得了巨大成功。敵人被削弱……」但是列寧格勒的英雄保衛者擋住了德軍的瘋狂進攻,著名政論家索爾茲伯里在其《九百天》一書中對朱可夫指揮列寧格勒方面軍的那一時期寫道:「如果德國人被阻滯,那就達到了目的,為他們放了血。在那9月的日子裡,他們有多少人被炸死,任何人任何時候也說不清。烏里茨克附近流著一條溪流,被德國兵的鮮血染紅了數日」「是朱可夫的意志阻擋了德國人嗎?」「在9月的日子裡,他是可怕的,沒有別的詞彙,只能用『可怕的』一詞來形容他。」朱可夫和列寧格勒的保衛者們完成了最為艱巨的任務,他們守住了列寧格勒,城市面臨的直接威脅消除了。
朱可夫後來在一篇文章中寫道:「我們所有參加9月保衛列寧格勒戰斗的人,都經歷了許多艱難的日子。但我們的部隊終於粉碎了敵人的計劃。由於蘇聯士兵、水兵和基層軍官史無前例的堅韌不屈和群眾性的英雄主義,由於指揮員和政工人員的堅韌性和堅定性,敵人在攻打列寧格勒的道路上遇到了不可逾越的障礙。到了9月底,我們方面軍所有地段上的戰斗激烈程度都明顯減弱,整個戰線穩定下來。」1941年10月6日晚,斯大林給朱可夫打電話,詢問列寧格勒的情況。朱可夫報告說,德軍的進攻已被遏止,因傷亡慘重而轉入防禦。朱可夫還報告說,德機械化部隊和坦克部隊正在由列寧格勒往南大規模運動,顯然是被調往莫斯科。聽完朱可夫的報告,斯大林沉默了一會兒,然後說道,莫斯科方向,特別是西方面軍正在出現嚴重局勢。他對朱可夫說:「你將列寧格勒方面軍交給參謀長霍津將軍。然後乘飛機來莫斯科。」 1941年10月7日黃昏,朱可夫飛抵莫斯科。他立即前往克里姆林宮。斯大林獨自一人在辦公室里。他同朱可夫打過招呼後,便指著地圖開門見山地說:「你瞧,這里的情況很嚴重,而我又無法得到西方面軍的真實情況的詳細報告。我們不知道敵人進攻的地點和兵力,也不知道我軍的狀況,因此難以做出決定。你馬上到西方面軍司令部去,弄清戰局,隨時給我打電話,我等著。」此時局勢確實十分嚴重。德軍已開始實施進攻莫斯科的「台風」作戰計劃。在9月底,德軍北翼圍困了列寧格勒,南翼佔領了基輔,中央攻佔了斯摩棱斯克,距莫斯科僅300—400公里,德軍統帥部制定了「台風」作戰計劃。德軍企圖從北、西、南三個方面分割圍殲蘇軍主力於維亞濟馬和布良斯克地區,然後從南北兩個方面向莫斯科迂迴,入冬前攻下莫斯科。為此,德軍集結了「中央」集團軍群所轄3個集團軍和3個坦克集群,以及第2航空隊,共78個師,180萬人。希特勒在給各部隊的命令中說:「進行最後一次打擊的條件終於成熟。這一打擊應在冬季到來前致敵於死命。」蘇軍最高統帥部在莫斯科以西建立了縱深300公里的三道防線。進行防禦的是西方面軍、布良斯克方面軍和預備隊方面軍所轄的15個集團軍和1個戰役集群共125萬人。
9月30日,古德里安的第2坦克集團軍首先向布良斯克方面軍實施突擊。10月2日,德軍主力在維亞茲馬方向發起進攻。在戰斗開始後一星期內,德軍突破蘇軍第一道防線,將布良斯克方面軍編成內的3個集團軍合圍在布良斯克地區,將西方面軍和預備隊方面軍編成內的4個集團軍合圍在維亞茲馬地區。蘇軍多次實施突圍,但除一小部分突圍成功外,大部被圍殲。據德軍稱,兩地區蘇軍損失65萬人(參見維亞濟馬—布良斯克戰役)。朱可夫奉斯大林之命於10月7日深夜到達西方面軍司令部了解戰況。他很快摸清情況。10月8日深夜2時半,他向斯大林報告,主要危險在防禦薄弱的莫扎伊斯克一線,敵人的坦克可以突然沖往莫斯科,必須盡快往這一線調集部隊。10月9日晚,斯大林決定將西方面軍和預備隊方面軍合並,由朱可夫指揮。10月10日,朱可夫被任命為新整編的西方面軍司令員。朱可夫清楚地認識到,「實際上,擔負著保衛莫斯科的歷史重任的是重新組建的西方面軍」。朱可夫將已被沖垮而各自為戰的西方面軍各部集結起來,據守呈弧形的圖爾吉諾夫—沃洛科拉姆斯克—多羅霍夫—納羅福明斯克—謝爾普霍夫一線,頑強抵抗德軍的突擊。德軍的進攻速度急劇下降。11月1日,斯大林問朱可夫,形勢是否允許莫斯科舉行十月革命節閱兵式。朱可夫作了肯定的回答。11月7日清晨,紅場上舉行了隆重的閱兵儀式,全副武裝的紅軍威武地走過紅場,直接開赴前線。這次閱兵式向世界宣告,莫斯科是不可戰勝的,蘇軍必將打敗法西斯侵略者。 莫斯科會戰以後,希特勒被迫放棄全面進攻的計劃。1942年夏集結重兵於蘇德戰場南部,向高加索和斯大林格勒實施重點進攻,企圖攫取石油、煤、糧食等重要經濟資源,切斷伏爾加河水運干線,進而北取莫斯科。德軍在斯大林格勒方向投入了「B」集團軍群,共71個師。蘇軍保衛斯大林格勒的是新組建的斯大林格勒方面軍,編成內有9個集團軍。
7月17日,德軍保盧斯上將的第6集團軍首先發起進攻。7月23日、26日,德軍北、南路先後開始進攻,8月17日攻佔頓河西岸全部地區,蘇軍退至斯大林格勒外圍組織防禦。8月18,保盧斯的部隊已進抵該城接近地。斯大林格勒在危機中。8月27日,斯大林將在波哥烈洛耶·哥羅迪舍指揮作戰的朱可夫召回莫斯科,告訴他南方形勢很糟,德軍有可能攻佔斯大林格勒。斯大林通知他,國防委員會已決定任命他為最高統帥部副統帥,並派他到斯大林格勒。8月29日中午,朱可夫到達小伊凡諾夫,與斯大林格勒方面軍領導一起研究和制定了當前的防禦和以後的反攻計劃。9月12日,蘇軍全部退守市區圍廓,外圍防禦地帶喪失殆盡,戰線離市區只有2至10公里。9月13日,德軍突入市區。蘇軍與德軍展開逐街逐房的戰斗,德軍每前進一步都付出了慘重的代價。蘇軍浴血苦戰,死不棄城。
這時,朱可夫和參謀長華西列夫斯基大將向最高統帥部提出一個反攻計劃,主張將德軍的進攻集團緊緊地鉗制在斯大林格勒城下,在其兩翼實施強大突擊,建立起對德軍斯大林格勒集團合圍的對內正面,和保障消滅被圍集團的對外正面。計劃代號為「天王星」。此後的兩個月,朱可夫極度緊張,親自抓「天王星」作戰的准備工作,同時參與保衛斯大林格勒的指揮工作。9月末,斯大林格勒方面軍改稱為頓河方面軍,朱可夫推薦羅科索夫斯基中將接替瓦里西·尼古拉耶維奇·戈爾多夫中將任司令員。
1942年11月13日,蘇軍最高統帥部批准實施「天王星」計劃。
反攻計劃。蘇軍西南方面軍和頓河方面軍從謝拉菲莫維奇和克列茨卡亞一線,斯大林格勒方面軍(新組編)從薩爾平斯耶湖一帶先後發起進攻,於1942年11月23日在卡拉奇以東的蘇維埃村會師,合圍了德軍第6集團軍全部和坦克第4集團軍部分兵力共22個師,約33萬人。希特勒為解救被圍德軍,臨時組成了科捷利尼科夫斯基和托爾莫辛兩個突擊集團,企圖從西南方向打開一條通路,未獲成功。1943年1月10日,蘇軍對被圍德軍發起總攻。1月25日,蘇軍進攻部隊沖進市區,與堅守城區的蘇軍會師。2月2日,被圍德軍全部被殲。斯大林格勒會戰以蘇軍的輝煌勝利而告結束。這場戰役使人們稱他為「斯大林在二戰戰場上的救火英雄」。 1943年8月25日,庫爾斯克會戰結束的第二天,朱可夫被斯大林召回莫斯科,研究下一步如何在廣闊的戰線上展開全面進攻。最高統帥決心不給德軍以喘氣之機,迅速解決左岸烏克蘭、頓巴斯之敵,奪取第聶伯河右岸各登陸場。蘇軍參戰部隊有6個方面軍。9月6日,朱可夫指揮瓦圖京大將的沃羅涅日方面軍和科涅夫大將的草原方面軍,迅速前出到第聶伯河中游並奪取了登陸場。瓦圖京的部隊於9月22日突進到大布克林地域,佔領了登陸場,並於11月6日解放了基輔,然後乘勝西進,追擊逃敵。科涅夫的部隊於9月23日攻佔了波爾塔瓦,9月29日解放了克列緬楚格,並在第聶伯河右岸奪取了幾個登陸場。其他幾個方面軍也進展順利。蘇軍在第聶伯河會戰中重創德軍「南方」集團軍群主力和「中央」集團軍群一部,收復了重要地區,並在第聶伯河和普里皮亞季河上奪取了25個登陸場,為下一步全線進攻創造了條件(參見第聶伯河戰役)。
12月中旬,朱可夫被召回最高統帥部,分析1944年的形勢並確定作戰任務。斯大林要求在新的一年裡把德軍全部逐出蘇聯領土,將戰爭推列國外。為此,蘇軍最高統帥部制定了連續實施大規模戰略性進攻戰役的計劃,並確定了各方面軍的任務。
朱可夫負責協調瓦圖京指揮的烏克蘭第1方面軍和科涅夫指揮的烏克蘭第2方面軍的行動。朱可夫與瓦圖京1943年12月25日下令實施日托米爾—別爾迪切夫戰役。烏克蘭第1方面軍於12月31日攻佔了日托米爾,次年1月5日解放了別爾迪切夫。1月7日,朱可夫來到烏克蘭第2方面軍,次日該方面軍攻佔了基洛夫格勒。隨後來可夫又返回烏克蘭第1方面軍,著手研究科爾孫-舍甫琴科夫斯基戰役。朱可夫計劃由烏克蘭第1、第2兩個方面軍共同實施這一戰役。1月24日和26日,科涅夫和瓦圖京的部隊先後發起進攻,於28日完成了對科爾孫一舍甫琴科夫斯基德軍集團的合圍,2月17日實施圍殲,殲敵7.3萬人,重創德軍15個師。至2月底,烏克蘭第1方面軍右翼已攻佔盧茨克,舒姆斯科耶、舍彼托夫卡等地域,烏克蘭第2方面軍佔領了經烏曼向莫吉廖夫實施突擊的出發地域。1944年2月29日,瓦圖京大將在去視察部隊的途中,遭到德軍狙擊手的襲擊,身負重傷,不久犧牲。3月1日,朱可夫向方面軍各部下達簡短命令:「根據最高統帥部大本營命令,由我臨時擔任烏克蘭第1方面軍司令員。」3月4日,烏克蘭第1方面軍按既定部署展開進攻,包圍德軍曼施泰因的坦克集群。從3月7日起,「這里展開了一場庫爾斯克會戰後從未見過的最殘酷的戰斗」。經一周激戰,朱可夫的坦克部隊突破曼斯坦因的防線,向縱深推進。3月中旬,朱可夫指揮烏克蘭第1方面軍攻佔了杜勃諾、克列門涅茨、莫吉廖夫。
1944年3月26日,蘇聯《紅星報》發表了題為《烏克蘭第1方面軍光輝的勝利》的社論,內中寫道:「近日來,烏克蘭第1方面軍在蘇聯元帥朱可夫的指揮下,取得了一系列對敵輝煌的新勝利。我軍突破了德軍位於捷爾諾波爾一普羅斯庫羅地區的防線,向德涅斯特河挺進……烏克蘭第1方面軍的勝利是我軍勇敢精神和軍事藝術的勝利……」
英國一位軍事理論家在其著作《第二次世界大戰》一書中寫道:「朱可夫指揮的左翼部隊在南方捷爾諾波爾地區給予敵人以新的打擊。這一打擊組織得非常及時……俄國人先是進行了一場防禦戰,粉碎了敵人的進攻,旋即又跟蹤追擊潰逃之敵……俄國軍隊以雷霆萬鈞之勢向前挺進……」接著,朱可夫挺進到喀爾巴阡山,解放了切爾諾夫策城,從這里到捷爾諾波爾,打開了一個長達358公里的大缺口。為了堵住這個缺口,德軍統帥部不得不從其他戰線,乃至西歐戰線,調來大批軍隊。蘇聯新聞局發表特別公報指出,在朱可夫指揮的28天中,烏克蘭第1方面軍解放了2.6萬平方公里的國土和57個市鎮,並繼續向西南挺進,進抵捷克斯洛伐克和羅馬尼亞邊境。為了紀念這一勝利,莫斯科於4月8日用320門禮炮齊鳴24響,向烏克蘭第1方面軍致敬。一周後,朱可夫攻下被希特勒稱作「堡壘」的捷爾諾波爾。莫斯科再次鳴響禮炮。朱可夫因戰功卓著而第一個被授予蘇聯最高軍功勛—勝利勛章。
5月初,朱可夫將烏克蘭第1方面軍交給科涅夫,自己回最高統帥部著手准備白俄羅斯戰役。殲滅白俄羅斯的德軍是蘇軍1944年夏季最主要的任務。5月30日,最高統帥部大本營批准了代號「巴格拉季昂」的白俄羅斯戰役計劃。參戰蘇軍部隊是波羅的海沿岸第1方面軍、白俄羅斯第3方面軍、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和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總兵力240萬人。德軍白俄羅斯境內戰線位於小波洛茨克、維捷斯克、奧爾沙、莫吉廖夫、博布魯伊斯克以東一線,並沿普里皮亞季河一直伸到科韋利,配置了6個集團軍,共120萬人。朱可夫負責協調白俄羅斯第1、第2方面軍的行動,華西列夫斯基元帥負責另3個方面軍的協調。 1944年6月23日,蘇軍發起白俄羅斯戰役。波羅的海沿岸第1方面軍協同白俄羅斯第3方面軍在右翼發起進攻,於6月27日解放了維帖布斯克和奧爾沙。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在左翼發起進攻,6月29日攻克了博布魯伊斯克。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於6月28日解放了莫吉廖夫。朱可夫指示這兩個方面軍高速向白俄羅斯首府明斯克進擊,7月3日解放該城,隨即在其東部圍殲德軍10萬餘人(參見明斯克戰役)。至7月5日,蘇軍向西推進225—280公里,解放了白俄羅斯大部領土。蘇軍迅速擴大戰果,13日解放了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20日進入了波蘭國境。24日,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解放了盧布林,27日,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解放了交通樞紐比亞威斯托克。8月29日,蘇軍到達葉爾加瓦、多貝萊、奧古斯托夫,那累夫河和維斯瓦河,勝利結束了白俄羅斯戰役,殲敵54萬人,向西推進500—600公里,解放了白俄羅斯全部領土和立陶宛部分領土,並解放了波蘭東部,逼近東普魯士的華沙。
在這次戰役中,朱可夫和華西列夫斯基協調4個方面軍在寬大正面上同時突破敵軍防禦,圍殲敵軍重兵集團,並在寬大縱深高速進擊退卻之敵,表現出卓越的指揮才能。為此兩人再次獲得勝利勛章。
1944年底和1945年初,戰爭開始向德國本土推進。斯大林決定讓朱可夫指揮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主攻柏林。部署在柏林方向上的共3個方面軍:羅科索夫斯基元帥的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朱可夫元帥的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科涅夫元帥的烏克蘭第1方面軍。朱可夫居中,右方是羅科索夫斯基,左方是科涅夫。
從維斯瓦河至奧得河是蘇軍西進柏林的捷徑。蘇軍最高統帥部將進攻柏林的戰略主突方向定在這一線。1945年1月12日,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和烏克蘭第1方面軍發動了維斯瓦河—奧得河戰役,進展順利。朱可夫於1月23日進抵德軍東線最後一道防線奧得河,並奪取了西岸的全部登陸場,勝利結束此役,殲敵22萬人,解放波蘭大部分領土,打開了通向柏林的道路。
此時,進至奧得河的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和正在東普魯士作戰的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之間的東波美拉尼亞地區出現一個百餘公里的空隙地帶。德軍統帥部緊急調來希姆萊的「雛斯瓦」集團軍群,企圖消滅進至奧得河的蘇軍,固守該地區,扭轉柏林方向上的不利形勢。蘇軍統帥部抽調白俄羅斯第2、第1方面軍的部隊圍殲了「維斯瓦」集團軍群,佔領了東波美拉尼亞,消除了進攻柏林的蘇軍側翼的威脅,為攻佔柏林創造了有利條件(參見東波美拉尼亞戰役)。
1945年4月1日,斯大林召集蘇軍高級將領研究對德國的最後進攻。談到進攻柏林的問題,科涅夫表示他的烏克蘭第1方面軍將採取一切措施,保證攻克柏林。朱可夫也請戰說,他的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離柏林近,已作好充分准備,鋒芒直指柏林。最後,斯大林要他們兩人准備好各自的作戰計劃,兩天後提交最高統帥部定奪。4月3日早晨,斯大林召開最高統帥部會議,聽取朱可夫和科涅夫的匯報。他站起來,用筆在牆上的掛圖上,劃了一條長線,作為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和烏克蘭第1方面軍的分界線,線的終點是柏林東南60公里處的呂本。他對兩位元帥說,如果敵人在柏林的東接近地上進行頑強抵抗,使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的進攻受阻,烏克蘭第1方面軍則應准備以各自的坦克集團軍從南面突擊柏林。這一決定,實際上是暗示兩位元帥進行比賽。 在柏林受到蘇軍直接威脅的情況下,希特勒企圖負隅頑抗,從2月份起,動用大批人力在柏林以東構築了3道防禦陣地,在城周圍築起了3層防禦圈,將柏林市區劃成9個防禦區,壁壘森嚴,重兵防守。
為了打好柏林戰役這一歷史性戰役,朱可夫進行了異常周密的准備,航空偵察兵對柏林地區進行了6次空中拍照,製作了柏林地區的精確模型,繪制了極詳細的作戰要圖,進行了協同動作演練,調動部隊和運輸作戰物資採取了極其嚴格的保密措施。為了出奇制勝,朱可夫打破常規,決定不在黎明時分發動進攻,而是天亮前2小時實施夜間出擊。4月16日凌晨3時,柏林戰役打響.朱可夫用18000門各式大炮實施炮火准備,20分鍾內向敵陣傾瀉了5萬噸炮彈。同時,轟炸機對敵重要目標進行了猛烈轟炸。火力准備之後,天空中突然出現數千發彩色信號彈,地面上134部探照燈霎時間大放光明。朱可夫在回憶錄中寫道:「一千多度電光照亮了戰場,使人目眩眼花,將我軍坦克和步兵沖擊目標從黑暗中暴露無遺。這是一個給人留下異常強烈印象的場面,可以說,我一生從未有過類似的感覺……」隨著信號彈的升起,在數百架飛機和密如織網的炮火支援下,朱可夫的突擊集團向德軍陣地迅猛地撲去,一小時後突破德軍第一陣地,向縱深推進了1.5至2公里,到中午突破了德軍的第一防禦地帶。德軍退守以澤勞弗高地為依託的第二防禦地帶後,蘇軍進攻受阻。當日直到晚上蘇軍只前進了6至3公里,幾次強攻未能拿下澤勞弗高地火力樞紐。斯大林對朱可夫未能突破前進障礙極為不滿。朱可夫向最高統帥保證次日日終前突破澤勞弗高地防禦。朱可夫集中250門大炮猛轟澤勞弗高地30分鍾。隨後蘇軍奮不顧身地連續向高地沖去,終於在中午拿下澤勞弗高地,突破德軍第二防禦地帶。19日,朱可夫突破德軍第三防禦地帶。德軍奧得河地區整個防線崩潰。此時,16日於尼斯河畔發起進攻的烏克蘭第1方面軍也突破德軍三道防禦地帶,逼近柏林防禦圈。1945年4月20日,朱可夫的部隊在柏林接近地突破德軍防線,炮兵開始對柏林市區轟擊。4月21日,朱可夫的3個集團軍從東、北面突入市郊,科涅夫的部隊突進列距柏林南郊30公里處,兩個方面軍從4個方向沖向柏林,於24日在柏林東南會合,25日又在柏林以西會合,合圍德軍20萬人,隨即以多路向心突擊戰術,強攻市區。不斷縮小包圍圈。27日,蘇軍突入市中心,一天之內摧毀300個街頭據點,逐街逐屋進行爭奪戰。接著朱可夫的部隊開始攻打處於其作戰范圍內的德國國會大廈。30日,希特勒在總理府地下室自殺。當晚9時50分,第150師戰士葉戈羅夫中士和坎塔里亞下士將師軍旗插上國會大廈圓頂。1945年5月2日,德軍柏林衛戍司令魏德林率部投降。 1945年5月8日,德軍元帥凱特爾代表納粹德國在柏林以東卡爾斯霍斯特鎮的一所軍事學校的會議廳里簽署了無條件投降書。蘇聯元帥朱可夫代表蘇軍,英國空軍上將泰勒、美國斯巴茨將軍和法國塔西尼代表盟國遠征軍,接受了德軍的投降。柏林戰役結束,納粹第三帝國就此滅亡,蘇德戰爭和歐戰結束。
因柏林戰役所建立的殊勛,朱可夫被授予第三枚蘇聯英雄「金星」獎章。
在那些勝利的日子裡,《紅星報》寫道:「德寇投降後,我們在柏林街頭到處可以看到朱可夫元帥。他視察廢墟,也觀看具有浮誇的普魯士風格的塑像,見到那些阿諛逢迎,服服貼貼的德國人時,元帥的目光流露出輕蔑……這天,元帥參加了柏林戰役中犧牲的烈士們的葬禮,在墓前發表了激動人心的演說:『為了祖國和自由與獨立而犧牲的英雄們永垂不朽……』他抓起一把泥土,撒進墳墓里,接著又朝軍旗走去,吻了吻它的一角。」
⑹ 德國首都
首都是柏林,位於德國東北部,是德國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也是德國的政治、文化、交通及經濟中心,人口約363.4萬(2018年9月30日)。
柏林四面被勃蘭登堡州環繞,施普雷河和哈弗爾河流經該市,城市中心坐標為52°31′,東經13°2′。
柏林是德國十六個聯邦州之一,和漢堡、不來梅同為德國僅有的三個的城市州。2016年,柏林的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689億美元。
氣候
柏林是溫和的海洋性氣候,夏季炎熱,冬季寒冷。六月、七月和八月期間的平均氣溫在22°C和25°C之間,夏季最高氣溫大約為30°C。
水文
施普雷河源出東南部勞西茨山北麓,向北流經寬闊的沼澤各地,形成許多湖泊,在柏林匯入哈弗爾河。該河流全長403千米,流域面積1萬平方千米。春季為洪水期。科特布斯附近年平均流量12立方米/秒。呂本以下153千米可通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