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一戰德國為什麼突然輸
1、日本、美國、中國參戰
2、義大利盟友倒戈
3、人口資源不足,海軍主力被英軍消滅
⑵ 一戰中,德國是怎麼失敗的
一戰德國戰敗原因:
A. 首先,從大的方面講,德國、奧匈帝國等同盟國發動的是侵略戰爭,失道寡助。
B. 其次,一戰後期德國盡管在軍事上取得了一些戰術勝利,但沒有達到速勝的目的,戰爭進入膠著狀態,最終變成曠日持久的消耗戰,這對資源有限的德國來說是極為不利的。
C. 美國的參戰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重大事件,它最終改變了兩大對立的軍事集團的力量對比和戰略形勢。盡管美國對參戰所作的准備很不充分。美軍對於1917 年的戰局還不能立即產生明顯的影響,但美國深厚的經濟實力和眾多的人力,使美國成了協約國集團的兵源基地和兵工廠。到1918年,協約國不論是在兵力上還是在經濟實力上都佔了絕對的優勢。
下面回顧一下1918年的一戰進程:
1918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最後一年,經過3年多的戰爭,交戰各國的戰爭資源已經到了枯竭的邊緣。但是,雙方都不願意在於己不利的情況下停止戰爭,於是加緊准備,企圖給對方以最後的致命打擊。
1918年初,德國利用暫時的有利形勢在西線發動了最後的攻勢。德軍第一次進攻是3月21日開始的,到7月17日為止,德軍一共在西線連續發動了5次進攻,但都未能完成1918年戰局計劃。盡管德軍的進攻使英法軍隊遭到很大損失,數度在寬大正面上突破英法軍隊的戰術防禦地幅,但戰術的勝利反而拉長了德軍戰線,使德軍態勢進一步惡化。5次進攻並使德軍損失了100萬人,德軍的力量又遭到了削弱,其兵源已近於枯竭。
到1918年夏季,英、法軍隊與源源開到的美軍一起,發起了對德軍的反攻。協約國的總攻給了德軍以最後的致命打擊。9月29日,興登堡和魯登道夫向德皇表示:必須立即簽訂停戰協定。10月3日,德國組成新內閣,向美國請求停戰。11月3日,奧匈帝國與義大利簽訂停戰協定,並隨即陷入崩潰,從而又使德國失去了最主要的盟國。在此之前,保加利亞、土耳其也已經向協約國投降。德軍本身已經無法再打下去,11月3日基爾海軍起義,11月7日巴伐利亞爆發革命。11月8日,德國停戰委員會首次同協約國軍總司令福煦接觸。11月11日,德國正式與協約國簽訂了停戰協定。
停戰協定規定:
德國從所有侵佔領土撤出軍隊、交出大量戰爭物資,包括5000門火炮、2.5萬挺機槍;交出公海艦隊的全部艦艇和全部潛艇等。至此,第一次世界大戰宣告結束。
⑶ 一戰時德國為什麼戰敗
一戰德國戰敗原因:
A. 首先,從大的方面講,德國、奧匈帝國等同盟國發動的是侵略戰爭,失道寡助。
B. 其次,一戰後期德國盡管在軍事上取得了一些戰術勝利,但沒有達到速勝的目的,戰爭進入膠著狀態,最終變成曠日持久的消耗戰,這對資源有限的德國來說是極為不利的。
C. 美國的參戰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重大事件,它最終改變了兩大對立的軍事集團的力量對比和戰略形勢。盡管美國對參戰所作的准備很不充分。美軍對於1917 年的戰局還不能立即產生明顯的影響,但美國深厚的經濟實力和眾多的人力,使美國成了協約國集團的兵源基地和兵工廠。到1918年,協約國不論是在兵力上還是在經濟實力上都佔了絕對的優勢。
下面回顧一下1918年的一戰進程:
1918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最後一年,經過3年多的戰爭,交戰各國的戰爭資源已經到了枯竭的邊緣。但是,雙方都不願意在於己不利的情況下停止戰爭,於是加緊准備,企圖給對方以最後的致命打擊。
1918年初,德國利用暫時的有利形勢在西線發動了最後的攻勢。德軍第一次進攻是3月21日開始的,到7月17日為止,德軍一共在西線連續發動了5次進攻,但都未能完成1918年戰局計劃。盡管德軍的進攻使英法軍隊遭到很大損失,數度在寬大正面上突破英法軍隊的戰術防禦地幅,但戰術的勝利反而拉長了德軍戰線,使德軍態勢進一步惡化。5次進攻並使德軍損失了100萬人,德軍的力量又遭到了削弱,其兵源已近於枯竭。
到1918年夏季,英、法軍隊與源源開到的美軍一起,發起了對德軍的反攻。協約國的總攻給了德軍以最後的致命打擊。9月29日,興登堡和魯登道夫向德皇表示:必須立即簽訂停戰協定。10月3日,德國組成新內閣,向美國請求停戰。11月3日,奧匈帝國與義大利簽訂停戰協定,並隨即陷入崩潰,從而又使德國失去了最主要的盟國。在此之前,保加利亞、土耳其也已經向協約國投降。德軍本身已經無法再打下去,11月3日基爾海軍起義,11月7日巴伐利亞爆發革命。11月8日,德國停戰委員會首次同協約國軍總司令福煦接觸。11月11日,德國正式與協約國簽訂了停戰協定。
停戰協定規定:
德國從所有侵佔領土撤出軍隊、交出大量戰爭物資,包括5000門火炮、2.5萬挺機槍;交出公海艦隊的全部艦艇和全部潛艇等。至此,第一次世界大戰宣告結束。
⑷ 一戰德國為什麼投降
第一,是因為德國國內爆發了革命,霍亨索倫王室被推翻,新成立的魏瑪共和政府急於掌控國內局面,因此投降;
第二,當時德國雖然並不是沒有一拼之力,但整個戰爭的局勢已經明顯是倒向協約一方的,再打下去也只會越來越糟。事實上德國當時以為停戰後的談判會依然如同之前一個多世紀以來的列強戰爭一樣,只是利益的讓步而已,誰知道法國殺紅了眼,下了決心要弄死德國;
第三,當時德國經濟已經瀕臨崩潰,而協約國一方還有美國根本沒有進入戰時體制,完全可以支撐整個協約國繼續進攻,所以為了避免蘇聯成立後對德國的「輸出革命」行動引發真正的嚴重後果,德國也必須停戰。
⑸ 實力強大的德國在一戰的時候為什麼還是輸了
在一戰前,德國的老鄰居法國,被公認為是歐洲境內陸軍第一牛的國家。而英國的海軍,就不用多說了吧。在當時來說,把全世界的海軍力量加起來和英國海軍對比,能打得過英國嗎?再看看此時的德國。僅僅拿陸軍對比法國稍微有點優勢,但海軍實力雖然在世界上排名第二,但實力遠遠不如英國,但是德國是一個敢拚命的傢伙。為了能夠打贏這場戰爭,他們居然瘋狂地動員了五百萬德國人民加入了這場戰爭。還花費了一千六百多億馬克來作為這場戰爭的前期預算。而且他背後還有一個捅刀子的奸商,那就是喜歡躲在戰爭後面發橫財的美國。綜上所述:德國的海軍干不過英國,陸軍能夠和法國打個平手,而經濟上又不是美國的對手。即使這樣,一戰時德國依然能把這場戰爭打得如此驚心動魄。
在一戰結束之後,德國不但接受了令人發指的,各種苛刻的不平等條約,國土也支離破碎。搬起一戰這塊石頭砸的不只是自己的腳,連腦袋都被德國自己給砸傻掉了。而作為一戰的延續,德國如果能在短短的時間內發展那麼好,到底是什麼原因呢?我想,對德國了解更深的讀者會給出問題的答案的。
⑹ 德國為什麼會在一戰中被打敗
1、當時的德軍參謀長小毛奇指揮失當,導致施利芬計劃失敗。
2、一戰後期德國盡管在軍事上取得了一些戰術勝利,但沒有達到速勝的目的,戰爭進入膠著狀態,最終變成曠日持久的消耗戰,這對資源有限的德國來說是極為不利的。
3、 美國的參戰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重大事件,它最終改變了兩大對立的軍事集團的力量對比和戰略形勢。盡管美國對參戰所作的准備很不充分。
美軍對於1917 年的戰局還不能立即產生明顯的影響,但美國深厚的經濟實力和眾多的人力,使美國成了協約國集團的兵源基地和兵工廠。到1918年,協約國不論是在兵力上還是在經濟實力上都佔了絕對的優勢。
(6)一戰德國為什麼突然輸擴展閱讀
戰爭起因:
1914年6月28日(塞爾維亞國慶),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 婦(右圖)在薩拉熱窩視察時,被塞爾維亞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槍殺。成為第一世界大戰的導火線。
一個月後,奧匈帝國在德國的支持下,以薩拉熱窩事件為借口,向塞爾維亞宣戰。
接著德、俄、法、英等國相繼投入戰爭。交戰的一方為同盟國的德意志帝國和奧匈帝國,以及支持他們的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
另一方為協約國的英國、法國和俄羅斯帝國以及支持它們的塞爾維亞、比利時、義大利、美國等國。
原屬同盟國的義大利,考慮到利害的關系,加入到了協約國方面作戰。
日本為了在東亞擴張勢力和侵略中國,以1902年締結的「英日同盟」為借口,在1914年對德國宣戰,並迅速佔領德國在中國山東的勢力范圍。
⑺ 兩次世界大戰為什麼德國總是輸
1,資源缺乏,德國是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家,殖民地少,資源少,戰爭時間一長就支持不下去了。一戰時英法能從殖民地集結幾百萬軍隊,從殖民地調集大量物資,這些都是德國不具備的。
2,德國地處中歐,兩次世界大戰都面臨兩線作戰,兩線作戰是兵家大忌。
3,就是樓主說的孤立無援和不得人心。一戰和德國同盟的只有奧匈帝國,保加利亞和土耳其三國,對方卻有20多個國家。二戰是德日意三國對英,美,蘇47國。
⑻ 納粹德國為何輸了
在英、法的壓迫與希特樂的威脅下於1938年9月29日使捷克斯洛伐克的蘇台德這一軍事要區劃分給了德國,這便是《慕尼黑協定》,但德國並不罷休1939年3月吞並了整個捷克斯洛伐克。既而希特樂的矛頭指向了波蘭,1939年4月希特樂發布了「永遠消滅波蘭」的作戰計劃。9月1日德國出動了五十多個師,二千多輛坦克和二千多架飛機,對波蘭發動了突然襲擊,波蘭的倉促應戰加之武器落後、裝備差又一味依賴英法。而英法指望德國擊潰波蘭後進攻蘇聯,因此襲面由於波蘭是英法盟國而對德宣戰而其實是宣而不戰。那時候德軍在西線只有二十三個師,而英法擁有一百一十個的龐大兵力,卻從不出擊,出現了所謂「奇怪戰爭」、 「靜坐戰爭」的狀態.而其實,德國 與蘇聯以鑒定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在德軍進攻波蘭同時,據內幕消息,蘇聯也正式從東線進攻波蘭.蘇軍希望德國能與資產階級英法作戰.而英法也希望能」禍水東引」,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希特勒很好抓住了英法蘇這一心理,從中鑽了空子,不斷擴張獲取利益.當然我認為這是」第三帝國」何以興盛的主要原因.但對波蘭的戰爭中我們也已看出除了這個原因外,另一個重要原因便是德軍自身的戰鬥力,不可否認希特勒的「要大炮不要黃油」的口號是有其效果的.德軍的裝備,戰鬥力,士兵素質,戰略戰術以及德軍的王牌――裝甲都部隊都處於世界最先進水平.這一點從對法國戰爭中表露無疑.
當英法軍隊坐失戰機的時候,德國卻做好了西進的准備.丹麥和挪威是控制北海和波羅的還的必爭之地,具有重要戰略地位,又是瑞典鐵礦輸往德國的交通孔道.1940年4月9日清晨,德軍空襲丹麥和挪威,四小時佔領了挪威首都奧斯陸,6月10日德軍佔領整個挪威.1940年5月10日德國計劃饒過馬其諾防線然後迫使法國投降.盧森堡國小力弱,不戰而亡.荷蘭抵抗了四天後,於14日宣布投降.比利時同」一戰」一樣英勇抵抗,5月28日宣布投降,但不一樣的是沒有能挽救法國.德軍裝甲兵團開始發揮其優勢,前進速度之快讓人驚訝。然而正當眾人都開始認為德軍將橫掃六合之時,希特勒卻犯了一個可以說是致命的錯誤。5月24日在比利時境內的英法盟軍有四十萬人,被迫退到一塊狹小的三角形地地帶敦刻爾克。而正當古德里安命令其所屬第二裝甲師挺進之時,希特勒卻突然下達了坦克部隊停止前進的命令。得以讓盟軍將三十四萬人人運到英倫三島。成為後來反攻的骨幹力量。對這一命令我認為有兩種說法可以解釋,一是不列顛民族是希特勒認為的僅次於日而曼人的民族想放英國人一條生路為今後留有後路;二是因希特勒擔心自己心愛的裝甲過於深入會陷入孤立。不管怎麼說這的確是「第三帝國」衰亡的一個潛伏原因。即使這樣,6月5號法軍兵不血刃佔領巴黎,6月22日法國投降。諷刺的是希特勒挑選的簽字地點正是當年「一戰」德國簽字投降的地點。這也進一步表明了英法推選的英法推行的靖政策使法國葬送在希特勒的鐵蹄之下。
1940年5月10日,英首相張伯倫被迫辭職,保守黨首領袖邱吉爾上台執行,決心挫敗希特勒。邱吉兒在政期間做了見旱為人知卻對「二戰」有著巨大的事件。他將政府在瑞士銀行里的資金用於買通西班牙政界人士,這才使西班牙在「二戰」時保持了中立。在1936年西班牙內戰中,由於得意的大力幫助使西班牙法西斯專政推翻共和國。所以憑此關系,西班牙一定會加入的德國這一邊來的,這樣以後的戰局就很難預測了。所以我認為這邊算是一個「第三帝國」衰亡的外部原因。除此之外西特勒此時又犯了一個重大錯誤,他命令空軍司令戈林對不列顛進行空襲,但只持續了兩、三個星期,英國的主要軍用設施並無遭到毀滅性打擊,相反使英國人的鬥志更強。沒有完全解決英國,我認為也就沒有完全解決德國腹背受敵的危險。西特勒便准備進攻蘇聯。
西特勒進攻蘇聯恰恰又是他犯的一個毀滅性錯誤。在沒有完全消滅英國之前,在盟國日本還未徹底擊潰美國之前,他對蘇聯的戰爭無疑是將自己的戰線拉得更長。此乃軍事上的大忌。他個人此時的野心已到了無可收拾的地步,可以說除了美洲,世界其他的地方或多或少都受德國控制。如果當時他能見好就收,以德國的軍事實力完全可以守住這些領土。除了進攻蘇聯的主力部隊,還有許多部隊駐守各處,再加之隆美爾在北非得30萬部隊,軍力分散。
1941年6月22日德軍出動一百九十個師,約五百五十萬人,三千七百多輛坦克,五千架飛機的龐大兵力,對蘇聯發動戰爭。規模之大,史無前例。
⑼ 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為什麼會戰敗
客觀:德國陸軍元帥阿爾弗雷德�6�1馮�6�1施利芬專門對德國的兩線做戰寫出了著名的「施利芬計劃」。「施利芬計劃」假設德軍面臨兩線作戰,即東線和西線。因為俄國不可能很快擊敗,所以他計劃首先要在西線集中大量兵力,迅速通過比利時和荷蘭,以側翼的移動擊潰法國。考慮到俄國的原始鐵路系統會造成蝸牛般步伐的動員,他只在東線安排10個師以推遲沙皇部隊的前進,直到法國被壓倒為止。這一戰略計劃還包括一支十萬人的英國遠征軍「和法國人協同作戰」在內。
在進攻法國時,他計劃以距離巴黎178英里的德國邊境城市梅斯為樞軸。由重兵(79個師)組成的右翼,將以閃電戰經過比利時進入法國,後面馬上由戰時後備軍之類的第二後備軍跟上來。由8個師組成的較小的左翼,將留在法德邊界。象一扇巨大的旋轉門一樣,德國人在這個繞著樞軸旋轉的運動中,將一直橫掃到法國沿海地區,從北面、西面和南麵包圍巴黎,然後轉向東面。
他在退役後繼續完善其計劃,要求進一步削弱左翼兵力,加強右翼力量。這是因為,如果法軍離開他們的洛林要塞,將左翼德軍趕向萊茵河,這樣就更好了。在這樣的情況下,東進的右翼將從後麵包抄法國人。法軍一開始向德國推進得越深,將會發現他們處境越發被動。
施利芬計劃,在兩次世界大戰都被德國使用,然而,兩次都對計劃進行了嚴重的修改,使得施利芬計劃完全畸形。當然施利芬計劃也存在不足,他沒能考慮到當時的補給條件,還有政治問題,比如:荷蘭,比利時,若中立怎麼辦?
就一戰而言,在東線,俄國領土雖大,但是經濟落後,國民生活落魄,德國因為有奧匈帝國為同盟,這更為德國減輕了東線負擔。西線,經過第二次工業革命,英法兩國實力在全球已有所下降,德國經過普法,普奧等戰爭得到統一,經過發展實力迅速增長,已經能和英法抗衡。所以一戰,同盟與協約這兩大軍事集團的實力是相當的,事實上,兩集團在戰爭前期與中期都只能打戰壕戰,不能把對方的防線大規模攻破。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1917年3月,俄國因為本身經濟薄弱,外加3年戰爭使得國民無法生活,人們對沙皇制度極其不滿,沙皇被推翻,建立了臨時政府。11月,列寧推翻臨時政府,建立蘇維埃,隨後退出戰爭,對德國割地賠款。這時,整個戰局對同盟國有利,同盟國士氣高漲。因為共產黨在俄國的勝利,德國共產黨也開使了行動,事情驚人的相似,德國皇帝威廉二世被迫退位,1918年11月11日,德國政府宣布退出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隨即結束。這個時候戰線上的同盟國軍隊還正在一次又一次的對協約集團進行攻擊,而英法聯軍只能苦苦等待美國人的到來。
所以說,一戰的失敗,德國人沒有輸給協約國,而是自己人在背後捅了一刀。
⑽ 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失敗原因
1、馬恩河戰役,德國沒有取勝,沒有達到速戰速決的目的。將戰爭拖入了長時間的消耗戰。德國國內資源有限,無法支撐長時間的戰斗。
2、凡爾登戰役德法雙方投入了近兩百萬兵力,傷亡人數共計達七十多萬,德軍並沒有攻下凡爾登,失去佔領巴黎的機會,在這一戰役中耗盡了元氣並節節敗退。凡爾登戰役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決定性戰役和轉折點。
3、. 美國的參戰,最終改變了兩大對立的軍事集團的力量對比和戰略形勢。美國深厚的經濟實力和眾多的人力,直接導致協約國的兵力和經濟實力上佔了絕對的優勢。
4、義大利的搖擺不定。義大利人於1915年5月22日對奧匈帝國開戰,到了1916年8月28日,義大利落井下石,對德宣戰,同盟國瓦解。
總之,德國作為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它想通過武力進行崛起,從而達到重新瓜分世界的目的,嚴重損害了英、法、俄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的利益,戰爭無法避免。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非正義的、帝國主義爭霸性質的掠奪戰爭,除塞爾維亞等少數國傢具有民族解放和自衛的正義性質外,其他都是非正義的。德國想通過武力崛起,悍然挑起戰爭,首先在道義上就輸掉了,成為最終的失敗者也是不可逆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