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在二戰時期,德國輸給了蘇聯,它輸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二戰期間德國輸給了蘇聯,他輸的真正原因是在於他對蘇聯的估計不足。之前的閃電戰帶來的巨大勝利,讓希特勒對自身的軍事實力估計不足,對蘇聯的軍事實力估計不足導致的輕視蘇聯。再加上希特勒自大的戰略錯誤。導致了德國軍隊後方補給跟不上,再加上漫長的持久戰,導致德國輸給了蘇聯。
由於希特勒的自大再加上出現的戰略錯誤,導致低估了蘇聯的抵抗能力和戰斗決心,更沒想到美國等國家對蘇聯的援助,要知道二戰期間,德國和蘇聯打仗正酣之時,仍實施的是八小時工作制,甚至還有軍人在休息,直到兩年後才全員出擊,如果早些全軍出擊,結果是什麼樣子還真不好幫手。正是因為這種草草的進攻,才導致德國的戰敗。
②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為什麼會敗給蘇聯
德國失敗的原因:
1.首要原因是天氣。蘇聯天氣轉冷,在極寒的天氣下作戰,使德軍士兵無法接受,許多士兵更是被凍死。在零下三四十度,就連槍栓也被凍住,根本就拉不動。
2.德國資源和工業基礎不如蘇聯,雖然德國的坦克在性能和火力上都比蘇聯好,可德國的生產速度遠比蘇聯慢,最後拼的根本就是國家綜合實力,不論是人口,還是自然資源,工業基礎,德國都不能支持他長期作戰,特別是同時兩面作戰。
3.蘇聯自身的兵力動員能力。「看不見的師」這一體制於三十年代初在紅軍中實行。它在二戰中成功地挽救了蘇聯。直到今天這一體制仍然被採用。這一能使蘇聯迅速擴大其兵力的體制,其過程非常簡單可靠,並且不消耗任何物資資源。在晉中之窗和平時期,每一位師長都有兩名副職。其中一人是常規的副師長,另一人則只有部分職責。他另有一項秘密職務:第二力量師的師長。師參謀長(軍銜為上校)也有兩名副職,都是中校。其中一人也有一項秘密職務:第二力量師參謀長。每個團的情況也一樣。每個營有一個營長(中校)和一個副營長。副營長有一項秘密職務:第二力量的營長。 很快就組建一個新的部隊。
巴巴羅薩計劃是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起侵蘇行動的代號。該計劃由時任德國陸軍總參謀部第1軍需部長保盧斯起草和指導,1940年8月底制定完畢。原名為「奧托」計劃,後於1940年12月改為「巴巴羅薩」。整場作戰於1941年6月22日展開。計劃為快速攻克蘇聯北至阿爾漢格爾斯克、南至阿斯特拉罕的蘇聯西部領土。「巴巴羅薩」來自於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的綽號「紅鬍子」(Barbarossa)。在晉中之窗作戰的最初數個月里,德軍沿用之前在西歐大獲全勝的閃擊戰術,橫掃了大半個東歐平原、殲滅數百萬計戰術不佳的蘇聯紅軍,展現出輝煌無比的戰爭藝術,但最後仍在莫斯科戰役中受阻,導致巴巴羅薩計劃的失敗。
③ 在二戰中,德國為什麼會失敗
在第2次世界大戰當中,因為德國佔領的國家比較多,戰斗補給線拉的比較長,後期資源供應不上,沒有補給,所以最後失敗了。
④ 二戰時期德國明明很強,但為何還是輸掉了這場戰爭
戰爭從來都是不得民心的,沒有哪個老百姓會喜歡戰爭,但是當戰火燒到了自己家門口的時候,任是你弱如拂柳,也會起來保衛家園的,因為那是你唯一能活下來的希望。
當世界人民都在起來反抗這場戰爭時,作為二戰軸心國的德國,失敗就是註定的命運。
最重要的一點是,這場戰爭激起了民憤,激發出了人民的鬥志,戰爭的後期,侵略者無論是在主戰場還是在分戰場上,都遇到了強有力的打擊。軸心國的成員終於知道了以卵擊石的滋味是什麼了,敢與全世界人民為敵,那就讓他有來無回吧。
以上三點足可以說明了,盡管發動戰爭時,德國的強大無人能比,但是一旦開戰,勝負都不是人力所能及得了,變數太多,人心所向,讓德國終於知道了什麼是失敗的滋味了。
⑤ 為什麼二戰北非戰場盟軍的補給似乎一直都很充足,但德軍的總是很短缺,盟軍從哪個地方發出和接收補給求
由於在墨索里尼領導下,義大利派了幾十萬軍隊到利比亞。然而,由於意軍裝備極劣,在1939年一敗再敗,幾乎連大本營也丟掉。不得已,唯有請希特勒伸出援手。德國派出了隆美爾至北非協同意軍對抗英軍。戰爭開始前期德軍協同意軍打得英國人數次慘敗,但是由於德國不但沒有切斷英軍補給線,反倒被英國切斷了補給線(盟軍在地中海不斷擊沉德軍的補給船隊以致於北非的補給極端匱乏)。所以導致了北非戰役的失敗。至於把隆美爾放在東線的話也並不能影響東線的戰爭結局,隆美爾的戰略水平遠不如他的戰術水平高。在盟軍登陸法國戰役中就證明了這一點當時北非戰場非洲軍團最初有3個德國裝甲師、7個義大利師,兵力達10萬人。坦克550輛、飛機500架。英國第8集團軍是23萬。地中海戰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組成部分,自1940年6月10日義大利宣布正式參戰開始,至1943年9月10日義大利海軍艦隊在馬爾他島向英國投降止。歷時3年3個月。地中海海戰主要是英美為首的同盟國與義大利、德國圍繞著地中海海上交通線展開的爭奪戰。義大利和德國海軍總共損失艦船389艘,噸位306423噸;商船損失132艘,2106521噸。英美盟國海軍損失艦船349艘,噸位506061噸。 4樓 hkg36 只看他 2007-9-26 13:27 隆美爾要是在東線就不會是現在人們印象里的隆美爾了
⑥ 為什麼二戰北非戰場盟軍的補給似乎一直都很充足,但德軍的總是很短缺
希特勒並不重視北非戰場
隆美爾手上當時只有一個師而對面是他的幾倍,不能說德國物資短缺而是用的太快了
⑦ 二戰時候,德國在東線為什麼輸的那麼徹底
德國沒有考慮到打仗,尤其是打大仗是拼綜合國力,是拼國家戰爭儲備,是拼國家戰爭動員能力。
德國開始很厲害,是德國有很強大的資源和准備,主要是准備充分,攻擊突然。
這一點和日本打美國也一樣,美國多強大,比蘇聯強大多了,開始被日軍打得多慘,而且人家日軍事同時打美軍,英軍(含印度,緬甸,加拿大,澳大利亞軍隊),荷蘭軍隊等。幾個月橫掃世界幾份之一的地方,佔領了現在看十幾個國家(整個東盟十幾個國家都被佔領了)。美國英國等損失一百萬以上的軍隊。而日軍投入多少兵力?30多萬。盟軍光俘虜就一百萬左右。佔領了從北極圈附近(美國阿拉斯加州幾個島嶼)到過了赤道南半球的大片地區,算上海洋,世界的五分之一地區都被日軍控制或威脅了。
充分的戰爭准備和突然的襲擊,是主要原因。
繼續說蘇德,如果蘇聯人能准確的判斷出德國人的襲擊並加以防範,德國人不可能那麼舒服,甚至攻擊就停止到里國境線不遠的地方了,當然個人感覺可能性不大,當時德國確實很強。但是到了斯大林格勒,就基本上是強弩之末了。
當時1943年,德軍人數最多時550萬人,而蘇聯1300萬人以上。德國人消耗不起,德國人戰死10萬人,後方只能補充5萬人,而蘇聯人戰死10萬人,後方能補充20萬人。具體數字可能不準確,只做個比喻。就這個補充量,德國人一個人平均打死5個10個蘇聯人,有啥用呢。
軍隊人數上還是次要的,武器上,德國武器確實很強,工藝好,精良,但是產量也真低,最後雖然出了很多為提高產量的簡化版,生產起來也比人家蘇聯人差遠了。一場戰爭,德國人損失1000輛坦克,擊毀了蘇聯5000輛坦克,但是德國在下次大戰前只能補充300輛,人家蘇聯人可以補充6000輛甚至更多。
還有資源,德國確實佔了歐洲很多國家,搶到了好多資源,但是歐洲是一個資源十分匱乏的地區,主要原因還是人類很早就開發歐洲,大量資源已經耗盡。尤其是能源。而蘇聯那個資源廣闊啊,最主要的還不是這個,是同盟國的支持,美國的飛機,汽車,英國的物資等等,源源不斷,歐洲能源能和其他幾大洲加起來比么,當時英美控制中東,那個石油,比不了。
在莫斯科保衛戰以後,英美的援助開始陸續到達,以後越來越多。大概是幾萬輛汽車(蘇聯好把大部分汽車廠轉產坦克或者其他軍用車輛),幾千台火車機車,數萬火車車廂,大量糧食(蘇聯大量男性農民可以參軍,婦女在家裡生產,蘇聯大媽能力相當強悍的),幾百萬噸鋼材,以及大量金屬,汽油航空用油等,這些行業都需要大量男性勞動力,而蘇聯當時真沒有。美國提供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機床等設備,發動機等,使得蘇軍武器很快超越德軍。美國還支援了上千萬雙軍靴等裝備,一萬多輛坦克,幾千架飛機給蘇聯。美軍坦克確實不如斯大林坦克,甚至比不上T34早期型號,可以有這么多,十輛還是能幹掉一輛德國坦克的。
=
還有一點,1943年以後,英美開始用遠程戰略轟炸機轟炸德國本土,大量工廠和礦山被炸毀,最先關照的就是礦山,而且歐洲被佔領區人民的反抗,很多礦山工廠消極怠工,出產產品多數不合格。抵抗組織也比較活躍,記得當時法國一條主要鐵路,一周被炸壞四次,1944年一年才通車不到兩個月。個人感覺對德國和佔領區的轟炸破壞等方式,對德國的放血,要比蘇聯戰場上更快。
德國很多工廠轉入地下,但是65%的工廠已經被炸為平地。大部分軍工生產和研發收到限制。產量急劇減少,質量更是下降很快。
-------------------------
看看1944年底,戰場上的德國士兵可憐的樣子吧,平均年齡不到二十歲,到1945年初,平均年齡到了十七歲一下。個別新組建的師,都是十四歲十五歲的孩子,男人已經消耗殆盡。
這些士兵的裝備很差,步槍都配不齊,子彈都不夠,炮彈更別說,好不容易弄到點,一半多不響或者啞火。軍裝更是嚴重缺乏,最缺乏的是燃料和食品。坦克沒油,汽車沒油,取暖都得靠抖,德國的冬天尤其是東線,零下三十度啊,穿的單薄的軍服,十五六歲的孩子們,一起發抖取暖,戰鬥力從哪裡來。1943年德國咖啡就沒法供應士兵了,只能配少量可可粉,也只維持了半年吧,到最後一年,肉都沒有了,蔬菜也缺乏,糧食都不夠,靠什麼打仗。投入個別幾個十幾個新武器,對戰爭的進程影響不大,宣傳意義大於實際作用。
1945年的蘇軍呢,一千多萬軍隊,裝備優良,吃美國的麵包黃油豬肉罐頭,英國的牛肉,美國的。吃完了,還能分幾支美國香煙,喝點帶美國糖的紅茶。巴西空運過來的咖啡,古巴空運的雪茄,美國產的軍裝防寒服,英國的軍靴,從一個帳篷到另一個帳篷幾十米都開美國吉普車過去,這是啥生活。
而且那時候蘇軍不論整體還是單個士兵素質都遠遠高於德軍,指揮水品也比德軍高。
--------------------
蘇德戰場,只看戰場不看國家實力對比肯定是不對的,只看兩個國家,不看全世界兩個大集團更是不對的, 蘇聯不是一個人在戰斗,他後面有幾十個同盟國的支持,主要是英美。甚至中國當時也象徵性的支援了一下,具體還真不知道支持的啥,好像看資料說是礦產。
⑧ 請問1944年的德軍食物補給怎樣
《孫子兵法》曾言,「軍無緇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可見後勤之重要。缺乏食物或者是面臨飢餓,對戰場上任何國家的士兵來說都是噩夢般的景象。
二戰時期,很多國家的士兵會經常挨餓,但有個參戰國的國家卻因為條件優越,國家經濟強,他們給士兵配給的軍用口糧在全世界都受到歡迎,這就是美國大兵的軍用口糧。在當時,德國士兵的口糧已經算不錯了,而美國大兵的遠超他們,我們經常能看到二戰時的士兵在休憩時拿出一盒罐頭,那肯定是美國貨,眾人會羨慕不已。
當時德軍的伙食其實也很好的,白天一日三餐,咖啡、乳酪、麵包都有,每天還有夜宵供應,吃的也算是很好的。由於德國人午餐習慣要多吃,即便到了1944年,德軍的伙食標准降低了,但他們午餐的食物總量並未減少,雖然肉類比以前少了些,但也有土豆和蔬菜代替的。
前線一名士兵食品袋內攜帶的食品,包括餅干、奶油、用信封包裝好的調料等。
食品供應不足時,德國士兵不得不依靠戰鬥口糧來存活,這種口糧更以「鐵配給」而聞名。只要有可能,德國士兵都會與當地居民交換物品。在極端情況下,甚至是強行徵收以至掠奪,這些做法都得到了長官的允許。通常來講,德國人也力圖在佔領區內建立良好的商業關系,這樣做會更容易在當地獲得一些補給。
輕便加熱爐(不少收藏者稱之為口袋爐)——「埃斯貝特」(Esbit)
二戰時德軍的基本配賦量:餅干250克、罐頭肉200克、罐頭蔬菜150克、咖啡25克、鹽25克,野戰配賦量:麵包750克、肉375克、蔬菜250克、咖啡25克、茶3克、糖20克、鹽25克。
二戰德國士兵的伙食標准以東線德軍為例。食品先由後勤部門收集在各佔領區內的倉庫,由集團軍群後方的火車終點站輸送。然後抵達各個集團軍,軍和師的火車站。有時後方集團軍群倉庫內的物資將會送至集團軍的後勤站,然後經由軍倉庫或者直接送出到各師的補給點。然後各師內的團和營分配好物資,最終送往前線。
德軍伙食:德軍的伙食基本上是一日三餐。其中午餐佔50%,晚餐佔33%,早餐佔13%這遵照了德國人的生活習慣--以午餐為日常用餐的中心。士兵伙食供應的數量分為四級:I級,戰斗地域; II 級,佔領區;III級:本土駐守部隊;IV級:國內辦公機構文職人員。其中以I級數量最多,以下逐漸遞減。這里就介紹最主要的戰斗地域伙食。
⑨ 二戰中,德國失敗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個人認為根本原因不是那些所謂的戰術、戰略、裝備、運氣等因素
既然是根本原因,那就只能是他發起的這場戰爭是不正義的侵略,採取暴政對待佔領區人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不得人心的戰爭,失敗是遲早的事
「讓斯坦納發動進攻「,只是垂死掙扎而已,即使發起了進攻也是無濟於事
【四星將軍斯坦納】
斯坦納一戰結束時是指揮一個機槍連的中尉,並榮獲二級和一級鐵十字勛章。
一戰以後德國國防部籌建訓練署,斯坦納應邀加盟,晉升上校,負責探索新式訓練方法,可以在短時間里迅速提高士兵的戰鬥力。
斯坦納對國防軍內部因循守舊的風氣非常不滿,打算到黨衛隊將他醞釀已久的全新訓練系統付諸實踐。黨衛軍從組建伊始就體現出「精英部隊」的理念。斯坦納放棄國防軍的上校待遇,屈尊來到黨衛軍接受少校軍銜,負責組建訓練「德意志」團3營。斯坦納這個選擇相當明智,新建的黨衛軍沒有任何歷史包袱,而他麾下的士兵年輕單純、朝氣蓬勃,非常樂於學習新式戰法。
1936年,斯坦納晉升上校,出任德意志團團長。一次野戰演習中,斯坦納下屬的一個連長讓他的士兵用迷彩布包裹頭盔,取得了不錯的隱蔽效果,給了斯坦納很大啟發。斯坦納立刻讓人設計出幾套迷彩夾克,以及配套的迷彩鋼盔、行軍包和子彈袋,供全團官兵使用。身著迷彩服的德意志團官兵在黨衛軍匯演里表現搶眼,迷彩服很快推廣到其他的部隊,成為二戰中黨衛軍的標志。
1939年開戰後斯坦納屢立戰功。。。
最後的抗命之謎
關於沒有執行希特勒自不量力的進攻命令,實際上他只有幾萬殘兵,嚴重缺乏重武器和燃料.所以拒絕了希特勒的進攻命令——這幾萬人去撞擊蘇軍的鋼鐵防線就是以卵擊石。
很多內容都發不上來,你可以自己搜索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