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麼叫做藍領
藍領,是一個西方傳來的生活型態定義,這個概念是在美國五十年代提出的,即美國進入信息化時提出的。「藍領職工」一詞出現較晚,始見於40年代,被稱為白領的相對一族,藍領漢語詞典解釋:某些國家或地區指從事體力勞動的工人,他們勞動時一般穿藍色工作服。許多藍領族在工作上是相當有經驗和博學的,盡管他們不見得都受過正式的學校教育,但累積了一定經驗之後,通常會被上司指派為團隊的負責人,如工頭。其他藍領族的特色還有薪水的計算與發放方式,通常是以時計薪,可能領周薪而非月薪、亦可能是領現金、而非支票或匯款銀行。
2. 德國人的教育制度如何培養工人
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我國古代將職業劃分為四類——「士農工商」,工人階級被排在了末流之中。但相較於商業,因為商人始終在物質財富上高於其他職業,所以工業稱得上是實質上的墊底。這種情況放到現在,似乎也並沒有真正好轉起來,工人依然還是一個看起來不那麼「吸引人」的職業,或者說不受人「待見」的職業。
但是事實上,工業並不比其他任何行業低一等,工人也不比任何職業低一級。工業是基礎行業,是立國之本,高樓大廈、堅船利炮,哪一個不需要工人去完成。所以工業和工人理應得到更多人的尊重。
而如何讓人們對工業改觀,個人認為教育是極為關鍵的一環。我國目前的教育制度的不完善,是導致大家不重視工業,不重視工人的極大因素。試想現在學校的老師對差學生都說:「不好好學習就去當工人。」連小孩子都不能給予他教育上正確的觀念,何談其他人呢?
要知道,一個好的教育制度可以讓人們對工業改觀,甚至是極大地促進工業的發展。我們來看看德國的教育制度,德國是世界上工業最發達的國家之一,看看他們是怎麼培養工人的,看看是如何發展工業的。
德國近代的教育制度始於1806年(普魯士戰敗於拿破崙),開創了服務全體公民的義務教育。
封建的等級傳統加上德國人的務實精神導致封建教育制度結束,分軌制誕生。分規制下一種是與大學銜接的文科中學,另一種是訓練平民子弟的國民學校和職業學校。
1920年頒布的法律規定:所有兒童接受四年基礎教育,四年以後開始分軌。覆蓋全民與分軌制兩大特徵使德國教育效果顯著。其義務教育使得德國成為文盲率最低的國家,職業教育則培訓出的優秀工人托舉起它的製造業。
德國小學四年只有四年。四年後學生們分到三種不同類型的中學:主體中學,實科中學,文科中學。
主體中學,(也就是職業學校),其學制5年,即5—9年級。大部分學生畢業後接受職業培訓,沒拿到主體中學的畢業證書很難找到職業培訓崗位,而在德國沒有經過職業培訓不能上崗。
實科中學,其功能也正是中間性的橋梁作用。一方面學生畢業後可以接受職業教育,進入專業學校和專業學院,另一方面成績很好可以轉入文科中學。實科中學學制6年,即5—10年級,比主體中學多一年,可使主體中學中有能力的學生轉入實科中學,獲取這里的畢業文憑。
文科中學,按照巴伐利亞州的規定:「文科中學學生讀完10年級後進行考試,合格者才有資格進入文科中學高年級就讀,不合格者轉入其他類型學校學習。」
這樣的分流制度,學生更早進入了職業學校,使得職業教育在形成了自己的優勢和吸引力,而不僅僅是依附於高考、中考等考試的陪襯。職業學校擁有跟其他文理科學校公平發展的機會。
並且,因為職業學校被重視,使得職業學校擁有更多的資源,培訓方向眾多,培訓專業細致。這意味學生擁有更多的種類職業學校可以選擇,有更多的專業可以選擇。學生擁有更強的職業能力,更好職業專業選擇,更多的可以轉向高級技術人員、高級技師。而在德國社會中,給予優秀的技工和藍領更高的薪水和聲望。
可以說,德國工業今天如此發達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教育體製造成的,因為對於工業來說,不僅需要優秀的技術人才,而且需要優秀的操作人才。一個好的工人是多麼難得,一個好的技師是多麼可貴,我相信不需要我贅述。而擁有這么多優秀工業人才的德國,很難在工業上不成功。
最後,雖然我國目前教育上對工業算不上友好,但我始終對他抱有信心。因為我們的國家在不斷發展,也在不斷重視工業,重視工人。我相信終有一天,工人也會像其他行業一樣受大家的熱愛和追捧。
3. 在國外,藍領的社會地位有多高
在中國,職業教育的社會地位低,藍領和白領兩者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別,在國家大力倡導教育平等的時候,很多職業學校畢業的學生卻被許多地方拒之門外。
可在國外,藍領並不會覺得自己的工作有多麼「低端」,他們在社會上的地位也絲毫不遜於白領。
筆者清晰地記得,2015年7月8日傍晚倫敦地鐵兩萬名地鐵員工發起24小時罷工,倫敦11條地鐵和270個車站9日全面停運。在英國倫敦地鐵罷工中,不難發現,國外的藍領們似乎並不像我們國內的藍領那麼沒有話語權,反而國外的藍領不僅工資不比白領少,工作受尊重,社會地位也較高,而且很多藍領工作是真的有意義的事情!然而中國現在的憲法取消了「罷工自由」的條款,工人罷工是得不到任何法律保護的。
4. 什麼是藍領階層
藍領﹙Blue-collar worker﹚ 是一個西方傳來的生活型態定義,這個概念是在美國五十年代提出的,即美國進入信息化時提出的。「藍領職工」一詞出現較晚,始見於40年代,被稱為白領的相對一族,指的是一切以體力勞動為主的工資收入者,如一般工礦工人、農業工人、建築工人、碼頭工人、倉庫管理員、IT程序員等。藍領屬於中等收入群體。
藍領內又分為:銳藍、普藍、深藍。
普藍和深藍就是從事體力勞動的,銳藍就是中間轉換的階層,有可能向白領轉變,深藍就是指有一定技術的人。從收入來講,藍領並不一定比白領低,銳藍的收入其實比普通的白領高。
藍領的調查顯示:男性略多於女性,男女比例接近六比四,呈現年輕化的趨勢,21至25歲的人群是絕對的主力軍,佔到50.3%,26-30歲的人佔21.3%;40歲以上的不足4%。近50%的藍領具有高中、中專或技校學歷。藍領收入為中等,42%的藍領個人月均收入在1000元到2000元。
NBA藍領球員:在NBA中指那些工資較低500萬左右,但是數據很高效,每一場都很拚命的悍將。
5. 什麼叫「藍領」它包括哪些職業
藍領指的是以體力勞動為主要的工資收入的人群,工作時被要求穿制服的工人階層。
它包括的職業有工礦工人、農業工人、建築工人、碼頭工人、倉庫管理員。
藍領經常被用來與白領比較,藍領族的生活型態很明顯的不是在辦公桌前從事文書工作。目前眾多的技術類工人都被稱作藍領。藍領一直是國內眾多企業緊缺的人才。
(5)德國藍領工人階級社區在哪裡擴展閱讀:
新藍領,指工作、生活在二線(或以上)城市的、為城市日常運轉貢獻力量的基層工作者,包括銷售、房產經紀人、保安、美容美發師、快遞員等職業人群,也涵蓋了部分基層白領工作者。「新藍領」人群不包括傳統的工廠工人、建築工人等。
工廠車間,技工院校畢業生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藍領」,而是「新藍領」,技校、高職的專業設置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直接對接市場需求,畢業生進入企業就能獨當一面,在企業眼中當然是人才。「新藍領」受青睞,又告訴我們,人們對人才的認識正在正本清源。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藍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