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18世紀的德國文學經歷了哪3個發展時期
18世紀的德國文學經歷了3個發展時期。
啟蒙運動時期(1700—1770):這一時期的主要任務是建立德國的民族文學。德國啟蒙文學最初的代表是戈特合德(1700—1766)。他的主要功績是反對封建文學傳統,倡導建立統一的民族語言和民族文學。他一生致力於戲劇改革和戲劇理論建設,並創作了宣傳啟蒙思想的著名悲劇《瀕死的卡托》(1730),為德國民族文學的誕生做出了積極貢獻。
萊辛(1729—1781)是德國最有影響的啟蒙作家和文學批評家。他最早提出寫「市民悲劇」的主張,並親自創作了德國第一部市民悲劇《薩拉·薩姆遜小姐》(1755),後來又陸續寫出喜劇《明娜·封·巴爾赫姆》(1756)、悲劇《愛米麗婭·迦洛蒂》(1772)和哲理劇《智者約旦》(1779)等優秀劇本。他的美學論著《拉奧孔·論畫和詩的界限》(1766)和戲劇理論《漢堡劇評》(1769)全面闡明了啟蒙主義的美學觀點和戲劇主張。萊辛的理論著作和創作活動為德國民族文學的發展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狂飆突進時期(1770—1785):18世紀70年代,隨著啟蒙運動的深入和發展,德國發生了一場全國性的文學運動——狂飆突進運動。這一運動因克林格爾的劇本《狂飆突進》而得名,參加者多為具有叛逆精神的文學青年。他們反對專制暴政,揭露社會黑暗,提倡民族意識,要求國家統一;同時接受盧梭「返回自然」的口號,崇尚天才,強調感情,追求個性解放。注重抒發個人的內心感受,形成德國文學史上一次反封建斗爭的高潮。但由於歷史條件的限制,這一運動僅局限在文學領域,始終沒有發展成為政治性的社會革命運動,而且持續的時間不長,到了80年代中期便迅速走向衰落。
狂飆突進運動的文學成就主要在戲劇方面。其次是散文和詩歌。青年時期的歌德和席勒是這一時期德國文學的重要代表,理論家赫爾德爾(1744—1803)則是這一文學運動的綱領制訂者和精神領袖。歌德的著名歷史劇《鐵手騎士葛茲·封·伯利欣根》、書信體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和席勒的劇本《強盜》、《陰謀與愛情》是狂飆突進運動時期德國文學的重要收獲。恩格斯熱情稱贊這些作品「滲透了反抗當時整個德國社會的叛逆精神」。
古典時期(1786—1805):18世紀末德國文學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它標志著德國民族文學的最後形成。1789年的法國革命給德國人民很大的震動,也給德國文學界以深刻的影響。當時德國資產階級還沒有力量奪取政權,只好在文學中創造自己的理想世界;他們在現實生活中無法實現人道主義的理想,便把目光轉向古希臘,認為古代藝術體現了一種淳樸和諧的美,用這種美來教育人便可以達到理想的境界。在這種思想指導下,他們倡導學習希臘羅馬的古典藝術,創造了德國的所謂「古典主義」文學。這個時期,歌德和席勒密切合作,把德國資產階級文學推向了頂峰,並且奠定了德國文學在世界文學中的重要地位。
㈡ 啟蒙主義運動時期德國文學最偉大的作品是什麼
(1)英國 亨利•菲爾丁(1707—1754)著有四部長篇小說:《大偉人江乃生•魏爾德傳》、《約瑟•安特魯傳》、《棄嬰托姆•瓊斯的故事》和《阿米莉亞》。 丹尼爾•笛福(1660—1731)著有《魯濱遜漂流記》、《辛格頓船長》(一譯《海盜船記》)、《摩爾•費蘭德斯》、《羅克•薩娜》、《大疫年日記》、《一個士兵的回憶》等。 (2)法國 彼埃爾•高乃依(1606—1684)著有《熙德》、《賀拉斯》、《西拿》和《波利厄克特》等。 若望•拉辛(1639—1699)著有《安德羅瑪利》和《費得爾》。 莫里哀(1622—1673),主要作品有《偽君子》、《石宴》(或名《唐•璜》)、《恨世者》、《吝嗇鬼》等。 孟德斯鳩著有《波斯人信札》。 伏爾泰著有《查第格》、《老實人或樂觀主義》、《天真漢》是哲理小說的代表作。 狄德羅的著名小說是《修女》、《定命論者》、《拉摩的侄兒》。 盧梭的文學著作是《新愛洛伊絲》、《愛彌兒》和《懺悔錄》。 (3)德國 萊辛(1720—1781)。他的文學理論著作有《拉奧孔,或論畫與詩的界限》和《漢堡劇評》。他還著有悲劇《薩拉•薩姆遜》和《愛米麗雅•迦洛蒂》等。 席勒(1759—1805)最著名的作品是《強盜》、《陰謀與愛情》和《華倫斯坦》三部曲。 歌德(1749—1832)的兩部代表作《少年維特之煩惱》、《浮士德》。
㈢ 德國啟蒙主義文學的成就
德國啟蒙文學分前後兩期,40年代以前為前期,德國文學界的權威人物是約 翰•克里斯托弗•高特舍特(1700-1766年)。他主要的功績是改革德國戲劇,並 對戲劇理論有所建樹。
他接受布瓦洛《詩的藝術》的文藝理論,提倡戲劇創作應以 高乃依和拉辛為榜樣,認為「理性是正確的風格的基礎和源泉」,因此文學應該合 乎理性,而文學創作也應以教育和改善道德為目的。 到了啟蒙主義後期,德國民族 文學才開始走向一個輝煌的時代,它的奠基人是萊辛。
18世紀70年代,德國發生了一次聲勢浩大的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文學運動,即 「狂飆突進」運動,它是德國啟蒙運動的繼續和發展,因作家克林格爾( 1752年一 1831年)的同名劇本而得名。「狂飆突進」運動在反封建和強調文學的民族性方面 比啟蒙時期更向前邁進了一大步,標志德國資產階級民族意識有了進一步的覺醒。
其主要思想傾向是反對封建割據,反抗封建壓迫和虛偽的道德風尚,批評死氣沉沉 的封建文藝,要求創作自由和個性解放。「狂飆突進」運動的作家們重視民族意識,提倡民族情感,強調從本民族歷史中吸取題材,發揚民族風格;他們反對封建束縛,崇尚感情,要求自由和個性解放;他們擁護盧梭「回到自然」的口號,歌頌理想化的自然秩序,贊揚他們心目中的所謂淳樸的兒童和勞動人民。
這些作品中充滿浪漫主義氣息,並摻雜著感傷主義成分。由於當時歷史條件的限制,這場運動只局限在文學領域,沒有發展到政治性的社會運動。「狂飆突進」運動的中心是斯特拉斯堡。約翰•高特夫利特•赫爾德( 1744—1803年)是狂飆突進運動綱領的制訂者,他在文學上的主要貢獻是文藝理論以及對民間文學的搜集和研究。
這一時期德國文學的代表人物是青年時期的歌德和席勒,代表作品是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和席勒的《陰謀與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