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德國的主要節假日
1、1 月 1 日 元旦 ( Neujahrstag ) :
元旦,也被稱為 " 新歷年 ",是指現行公歷的 1 月 1 日。但在 1911 年之前," 元旦 " 即是今天的 " 春節 ",也就是夏歷新年。元旦是世界上很多國家或地區的法定假日。
2、1 月 6 日 主顯節 ( Heilige Drei K ö nige ) :
主顯節(希臘文:επιφάνεια,英文:Epiphany,有出現或顯示之意;東正教俗稱為洗禮節)是一個天主教及基督教的重要節慶日,以紀念及慶祝耶穌在降生為人後首次顯露給外邦人(指東方三賢士);主顯節是為每年的 1 月 6 日。
3、3 月 30 日 基督受難日 ( Karfreitag ):
基督受難日,又稱為:耶穌受難節,是基督教信徒紀念耶穌基督被釘在十字架上受難的日子,是復活節前一個星期五。據聖經記載,耶穌於公元 33 年猶太歷尼散月十四日上午九時左右被釘在十字架上,於下午三時左右死去。耶穌唯獨吩咐門徒要紀念他的死亡。
4、4 月 1 日 復活節 ( Ostern ) :
復活節(主復活日)是一個西方的重要節日,在每年春分月圓之後第一個星期日。基督徒認為,復活節象徵著重生與希望,為紀念耶穌基督於公元 30 到 33 年之間被釘死在十字架之後第三天復活的日子。如該地區有復活節假期的話,通常與耶穌受難日一起放假。
5、4 月 2 日 復活節星期一 ( Ostermontag ) :
復活節(主復活日)是一個西方的重要節日,在每年春分月圓之後第一個星期日。基督徒認為,復活節象徵著重生與希望,為紀念耶穌基督於公元 30 到 33 年之間被釘死在十字架之後第三天復活的日子。
6、5 月 1 日 國際勞動節 ( Tag der Arbeit ) :
國際勞動節又稱 " 五一國際勞動節 "、" 國際示威遊行日 ",是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勞動節。
7、5 月 10 日 基督升天日 ( Christi Himmelfahrt ) :
基督升天日是紀念耶穌基督在復活四十日後升天一事。這在使徒信經和尼吉亞信經都得以確認。由於復活節在星期日,故本節在星期四慶祝。
8、10 月 31 日 諸聖節 ( Allerheiligen ) :
聖節是天主教和東正教都有的節日。羅馬天主教將節日(Festum omnium sanctorum)定於 11 月 1 日,緊接著是 11 月 2 日的諸靈節,是第一等級的慶典,包含一個守夜禮和一個八日慶期。
(1)為什麼德國會整點敲鍾擴展閱讀
德國文化:
德國的節慶活動很多,比如慕尼黑啤酒節、科隆「克里斯托夫上街日」(Christopher Street Day,驕傲遊行)、柏林文化狂歡節(Karneval der Kulturen)、美因茨狂歡節、科隆狂歡節等,都是享有悠久歷史和國際聲譽的民間節慶。
德國擁有37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證的世界遺產。
德國社會重視性別平等及障礙者權利,社會及立法上也對同性戀者相當寬容,同性戀者可收養伴侶的親生子女,並自2001年起承認民事結合。德國對移民態度也有所轉變,自1990年代中期起,德國政府及多數民眾對經過資格審核的移民表示歡迎。英國廣播公司於2011年所做的全球民意調查顯示德國為正面影響力最高的國家。
忌諱數字13。視13日星期五為不祥 。不喜歡紅色,紅黑相間色以及褐色,尤其是墨綠色。法律禁用納粹或其軍團的符號圖案,討厭菊花、薔薇(只用於悼亡)圖案和蝙蝠圖案。忌諱核桃。
送花時禁止送菊花、玫瑰、薔薇,只數和花朵數不能是13或者雙數,鮮花不用紙包紮。禁止送太個人化的物品。禮品包裝紙不用黑色、白色和棕色,也不能用綵帶包紮。
參考資料網路——德國
『貳』 國外過元旦的習俗
阿富汗
阿富汗把春分作為元旦;猶太人把秋分作為元旦;而寒帶的愛斯基摩人的元旦是不固定的,他們把第一次下雨作為元旦。
日本
日本每年的12月29日~1月3日為全國休假日。日本人把12月31日稱之為「大晦日」,也就是除夕日。除夕晚上,日本人稱之為「除夜」,除夜時他們祈求神靈托福,送走煩惱的舊年,迎來美好的新年,稱之為「初詣」。除夕午夜,各處城鄉廟宇分別敲鍾108下,以此驅除邪惡,日本人則靜坐聆聽「除夜之鍾」,鍾聲停歇就意味新年的來到。人們便離座上床睡覺,希望得一好夢。元旦早上,家人圍坐在一起,互相講述除夕做的夢,以測吉凶。日本人稱元旦初一為「正日」。1—3日為「三賀日」。在正日,小輩須先去父母那裡拜年,向父母問安,然後到親友家拜年。新年還是個「吃」的節日,各國人民都以食用自己民族的食物來祈求好運。日本人在「正日」這一天,早餐是很豐盛的,吃砂糖竽艿、蕎麥面等,喝屠蘇酒。此後一連三天,則吃素的,以示虔誠,祈求來年大吉大利。現代日本多數城裡人已放棄新年吃素勻慣,改在「除夜」吃一餐空心面條,以祝在新的一年裡,健康長壽。
新年裡,日本各戶門口上方往往都拉起一條草繩或用草繩編的圓圈,稱為「注連繩」或「注連飾」。有的還擺上一些松竹,叫做「門松」。許多公司大廈門口和街頭巷口都用松竹梅搭起設計新穎、別具一格的牌樓,以示慶賀。人們還將鶴、龜等象徵長壽的動物剪紙貼在住宅內外,祈禱平安。同時還根據十二生肖,刻個年肖,相互贈送。郵政省還大量發行繪有年肖的「賀年郵票」。無論是個人,還是團體之間,互贈賀年片成了最熱門的祝賀方式,日本人稱它為「飄舞的風箏」,遙致深情。在新年裡收到誰收到的賀年片多,誰就會感到新的一年前途美好,財運亨通,格外喜悅。新年裡,街坊四鄰、親戚朋友、孩子之間拜年的習慣仍然盛行。見面時的第一句話就是「恭賀新年」。
埃及
埃及人發現當天狼星和太陽一同升起,尼羅河水立時上漲。埃及把尼羅河漲水的這一天作為新年的開始,稱為「漲水新年」。埃及的克魯特人迎接新年,在門口放一張桌子,七八隻碟子供著大豆、扁豆、紫苜蓿和小麥的顆粒,還有好些綠色植物的小芽,這象徵豐裕。獻給神的東西越多,新年的收成就越多。埃及的新年在秋天,因為埃及的農業生產是從秋季開始的。
大約在公元前五萬年左右,古埃及人已由游牧改為農耕,定居在尼羅河兩岸,他們的農業收成與尼羅河是否發生洪水有很大關系。古埃及人從長期的觀察中發現,尼羅河泛濫的時間是有規律的,他們就把這個時間每次都記錄在竹竿上,從中得知兩次泛濫時間之間大約相隔365天;同時還發現,當尼羅河初漲的潮頭來到今天開羅城附近的時候,也正好是太陽與天狼星同時從地平線上升起的時候。於是,古埃及人便把這一天定為一年的開始。這是「元旦」最早的由來。
印度
印度從每年10月31日起為新年共5天,第四天為元旦。新年第一天,誰也不許對人生氣,更不準發脾氣。印度有的地區,元旦早上,家家戶戶哭聲不斷,人人臉上涕淚橫流,他們以歲月易逝、人生苦短,用哭來迎新年,是對人生的慨嘆。有些地區的人們以禁食一天一夜來迎接新的一年,由元旦凌晨開始直到午夜為止。由於這種怪異的習俗,印度的元旦被人稱為「痛哭元旦」、「禁食元旦」。印度人在過年的前5天,各地都要演出印度史詩《羅摩衍那》,意為羅摩的遊行,扮演史詩中的英
雄與紙扎巨人「作戰」,「英雄」引發點著火的箭,紙扎巨人便在觀眾的歡呼聲中著火燒毀,除夕前,家家戶戶門前都張貼上各種精美圖畫。元旦早上,人們提著精製的小燈,拿著紅粉包,出門向老人和親友拜年。見面道喜後,就互相將紅粉塗在對方的額上,表示吉祥如意,抬頭見喜。年青人把紅墨水裝進水槍里,射到親友身上,稱為「灑紅」,表示吉祥如意。印度青年喜歡在過新年時不管熟悉與否,見面徒手格鬥。圍觀者叫好助威風,往往成為姑娘追求的對象。印度中部土著民族勃希勒人,為慶祝新年,在游戲場中豎立一根圓滑粗大的木桿,桿頂有一隻盛著禮品的小袋,姑娘們手持禾竹竿竭力阻撓向桿上爬去的小夥子,小夥子們則在桿下圍成一圈,努力防禦姑娘們對爬桿者的攻擊,直到爬竿者奪得小袋取得勝利為止。
朝鮮
朝鮮和中國一樣,在新年也有貼窗花、桃符的習俗。朝鮮人在新年時,家家戶戶貼對聯和年畫。有的人家在門上貼上壽星或仙女的畫像,祈求上天保佑,驅走鬼魅,賜給幸福。元旦黎明,人們把一些鈔票塞進了除夕預先紮好的稻草人中,扔到十字路口,表示送走邪惡,迎接吉祥福星。黃昏,人們又將全家人一年中脫落的頭發燒掉,祝願家人四季平安。新春佳節,朝鮮的婦女穿戴一新。元旦日少女們頭戴一種麻制的帽子,稱為「福巾」,身穿帶花紋的五色綵衣,進行盪鞦韆比賽。她們以一處樹花為目標,看誰先踢到或咬到為勝。也有在高處掛上銅鈴的,以先碰響者為冠軍。新年期間,朝鮮人除了享以美酒佳餚外,還必須要做一種用糯米加上松子、栗子粉、棗泥和蜂蜜等,蒸煮成與我國的八寶飯相類似的甜飯食用,以預示家裡人丁興旺日子過得像蜜一樣甜。
英國
在英國,公歷元旦雖沒有聖誕節那樣隆重,但在除夕夜和元旦,還是根據當地的風俗習慣開展種種慶祝活動,以示送舊迎新。英國人在除夕的深夜,常帶上糕點和酒出去拜訪,他們不敲門,就徑直走進親友家去。按英國人的風俗,除夕千夜過後,朝屋裡邁進第一隻腳的人,預示著新的一年的運氣。如果第一個客人是個黑發的男人,或是個快樂、幸福而富裕的人,主人就將全年吉利走好運。如果第一個客人是個淺黃頭發的女人,或是個憂傷、貧窮、不幸的人,主人在新的一年中將遭霉運,會遇上困難和災禍。除夕在親友家作客的人,在未交談前,要先去撥弄壁爐的火,祝福主人「開門大吉」。英國的新年慶祝活動大都在除夕火夜舉行,「迎新宴會」,便是其中之,這種宴會分「家庭宴會」和「團體宴會」兩種,宴會通常從除夕晚上8時開始中直至元旦凌晨結束。宴會上備有各種美酒佳餚和點心,供人們通宵達量地開懷暢飲。午夜時分,人們打開收音機,聆聽教堂大鍾的新年鍾聲,鍾聲鳴響時,人們一片歡騰,舉杯祝酒,盡情歡呼,高歌《往昔的日光》。「除夕舞會」則是另一種慶祝活動。由當地的旅館和舞會,夜幕降臨。人們身著節日盛裝,從四面八方傑到這些裝飾一新的燈光輝煌的舞場,在美妙的樂聲中翩翩起舞,成千上萬的人群,還雲集到各個廣場,圍繞著廣場中心的噴泉和厄洛斯神象,載歌載舞,盡情狂歡。電視台還在廣場做現場直播,讓在這家「守歲」的人也共享歡樂。
德國
德國的新年,慶祝時間前後有一周。這期間,家家戶戶都要擺上一棵樅樹和橫樹,樹葉間系滿絹花,表示繁花如錦,春滿人間。德國人在除夕午夜新年光臨前一刻,爬到椅子上,鍾聲一響,他們就跳下椅子,並將一重物拋向椅背後,以示甩去禍患,跳入新年。孩子們組成樂隊,穿上新衣服,拿著口琴和手風琴,列隊在街上吹奏。成年人則手持彩旗,跟在後面吶喊唱歌,歡慶新年,德國的婦女在新年裡要即興表演家庭題材的喜劇小品。在德國的農村流傳著一種過新年的風俗--「爬樹比賽」,小夥子們順著光禿禿的樹比賽爬高,第一名被譽為「新年英雄」,以示步步高升。
巴西
巴西人在元旦這天,高舉火把,蜂擁登山。人們爭先恐後地尋找那象徵幸福的金樺果。只有不畏艱險的人,才能找到這種罕見的果子。他們稱之為「尋福」。巴西農村有一個獨特的風俗習慣——便是互相揪耳,人們在元旦見面時,一定要相互使勁揪住對方的耳朵,表示祝福。
法國
法國以酒來慶祝新年,人們從除夕起開始狂歡痛飲,直到1月3日才終止。法國人認為元旦這一天的天氣預示著新的一年的年景。元旦清晨他們就上街看風向來占卜:刮南風,預兆風調雨順,這一年會是平安而炎熱;刮西風,有一個捕魚和擠奶的豐收年;刮東風,水果將高產;刮北風,則是欠收年。
瑞士
瑞士:瑞士人有元旦健身的習慣,他們有的成群結隊去爬山,站在山頂面對冰天雪地,大聲歌唱美好的生活;有的在山林中沿著長長的雪道滑雪,彷彿在尋找幸福之路;有的舉行踩高蹺比賽,男女老幼齊上陣,互祝身體健康,在慶祝儀式開始的幾個星期以前,婦女們忙著製作男人們所穿的服裝。人們用木頭精心雕刻成的圓盤形頭飾,有的象徵房屋,有的象徵橋梁和村落等。凡是參加慶祝活動的都裝扮成女性,象徵富有和善良。他們戴的假面具,面頰豐滿,都是用蠟製作的。他們口含一朵小花,臉上的表情「千篇一律」。五光十色的頭飾上,還飾有祖先的座右銘。
希臘
在希臘的元旦時,家家都要做一個大蛋糕,裡面放一枚銀幣。主人將蛋糕切若干塊,分給家人或來訪的親朋好友。誰吃到帶有銀幣的那塊蛋糕,誰就成了新年最幸運的人,大家都向他祝賀。
美國
美國的除夕之夜,人們在外開篝火晚會。夜十二點,大家一起把舊物扔進火里燒掉,並圍火歌舞,狂歡至黎明。
新年是全美各州一致慶祝的主要節日之一。但在美國,新年遠不如感恩節或聖誕節那樣熱鬧。美國人過新年。最熱鬧的是除夕晚上。是夜,各地教堂都舉行隆重的禮拜活動。人們聚集在教堂、街頭或廣場,唱詩、祈禱、祝福、仟悔,並一同迎候那除舊更新的一瞬。午夜12點整,全國教堂鍾聲齊鳴。樂隊高奏有名的懷舊歌曲《一路平安》。在音樂聲中,激動的人們擁抱一起,甚至素不相識的人也可以互相親吻。人們就這樣懷著惜別的感傷和對新生活的嚮往共同迎來新的一年。
『叄』 地球上各地鍾聲會不會在同一時間敲響
如果鍾是每個整點敲響的話,那有可能,但是印度和伊朗例外。
無論哪個國家都是採用某個時區的時間作為標准時間,時區與時區之間是相差整數個小時,
例如北京時間8點整,東京時間9點整,悉尼時間10點整,索羅門群島11點整,以此類推,在沒有誤差的情況下,可以每個時區的鍾在每個小時都會同時敲響。
但是印度和伊朗例外。因為印度採用的是東5區再加半個小時的時間,伊朗採用的是東3區再加半個小時的時間,所以印度和伊朗例外。
『肆』 從最早的日晷到電波鍾表,人類關於時間計時的發展史!
早在人類文明誕生之初,人類便開始通過對時間的計量來描述世間萬物的變化,並由此誕生了一系列精度越來越高的計時器具。
回顧人類科學發展史,計時儀器的改進歷史是與整個人類文明同步的。對於生命個體而言,時間長河托起生命之帆,人在時間的長河中誕生、成長,也在這條長河中衰老、死亡。正是因為有了時間測量,人類得以准確記錄下自己的生命足跡。
由日晷 到電波鍾表
日晷·6000年前
人類使用日晷的歷史非常遙遠,古巴比倫在遠古時期的6000年前就開始使用了,中國是在3000多年前的周朝。日晷通常由晷針(表)和晷面(帶刻度的表座)組成,利用太陽的投影方向來測定並劃分時刻。
日晷儀也稱日晷,是觀測日影記時的儀器,主要是根據日影的位置,以指定當時的時辰或刻數,是我國古代較為普遍使用的計時儀器。但在史籍中卻少有記載,現在史料中最早的記載是「漢書·律歷志·制漢歷」一節:太史令司馬遷建議共議「乃定東西,主晷儀,下刻漏」,而「漢書·藝文志」中列有晷書34卷,但僅存書名,而無內容。
隋書·天文志中記載了耿詢的成就,「觀測日晷和刻漏,是測天地正儀象的根本」。「明史·天文志」對日晷的形制,定時之法都有詳細的記載。日晷發展到清代,不僅可以計時用,日晷本身已成為一件裝飾藝術品。
日晷的類型也有很多,分為:水平式日晷、赤道式日晷、極地晷、南向垂直日晷、東或西向垂直式日晷、側向垂直式、投影日晷、平日晷。
水鍾·約公元前1500年
據埃及朝官阿門內姆哈特的墓誌銘記載,此人曾於公元前1500年前後發明了水鍾,一種「漏壺」。容器內的水面隨著水的流出而下降,據此測出過去了多少時間。
水鍾的發明正是作為日晷的補充,在中國古代水漏又被叫做「漏刻」、「漏壺」。根據等時性原理滴水記時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利用特殊容器記錄把水漏完的時間(泄水型),另一種是底部不開口的容器,記錄它用多少時間把水裝滿(受水型)。
漏刻是古代的一種計時工具,不僅古代中國用,而且古埃及、古巴比倫等文明古國都使用過。漏刻由漏壺和標尺兩部分構成。漏壺用於泄水或盛水,前者稱泄水型漏壺,後者稱受水型漏壺。標尺用於標記時刻,使用時置於壺中,隨壺內水位變化而上下運動。
最早的漏刻也稱箭漏。使用時,首先在漏壺中插入一根刻有時刻的標竿,稱為箭。箭下以一隻箭舟相托,浮於水面。當水流出或流入壺中時,箭桿相應下沉或上升,以壺口處箭上的刻度指示時刻。中國的水鍾主要有沉箭漏(泄水型)和浮箭漏(泄水型與受水型並用)。
多級補償式浮箭漏
漏刻是一種典型的等時計時裝置,計時的准確度取決於水流的均勻程度。早期漏刻大多使用單只漏壺,滴水速度受到壺中液位高度的影響,液位高,滴水速度較快,液位低,滴水速度較慢。為解決這一問題,古人進一步創制出多級漏刻裝置。所謂多級漏刻,即使用多隻漏壺,上下依次串聯成為一組,每隻漏壺都依次向其下一隻漏壺中滴水。這樣一來,對最下端的受水壺來說,其上方的一隻泄水壺因為有同樣速率的來水補充,壺內液位基本保持恆定,其自身的滴水速度也就能保持均勻。
沙鍾·公元1100年
沙漏也叫做沙鍾,是一種測量時間的裝置。西方沙漏由兩個玻璃球和一個狹窄的連接管道組成的。通過充滿了沙子的玻璃球從上面穿過狹窄的管道流入底部玻璃球所需要的時間來對時間進行測量。一旦所有的沙子都已流到的底部玻璃球,該沙漏可以被顛倒以測量時間了,一般的沙漏有一個名義上的運行時間1分鍾。
西方發現最早的沙漏大約在公元1100年,比我國的沙漏出現要晚。我國的沙漏也是古代一種計量時間的儀器。沙漏的製造原理與漏刻大體相同,它是根據流沙從一個容器漏到另一個容器的時間來計量時間。我國還曾有過日晷、漏刻等計時器,但由於日晷只能在白天和晴天使用,而這種採用流沙代替水的方法,是因為我國北方冬天空氣寒冷,水容易結冰的緣故。
最著名的沙漏是1360年詹希元創制的「五輪沙漏」。流沙從漏斗形的沙池流到初輪邊上的沙斗里,驅動初輪,從而帶動各級機械齒輪旋轉。最後一級齒輪帶動在水平面上旋轉的中輪,中輪的軸心上有一根指針,指針則在一個有刻線的儀器圓盤上轉動,以此顯示時刻,這種顯示方法幾乎與現代時鍾的表面結構完全相同。此外,詹希元還巧妙地在中輪上添加了一個機械撥動裝置,以提醒兩個站在五輪沙漏上擊鼓報時的木人。每到整點或一刻,兩個木人便會自行出來,擊鼓報告時刻。這種沙漏脫離了輔助的天文儀器,已經獨立成為一種機械性的時鍾結構。由於無水壓限制,沙漏比漏刻更精確。
沙漏據說是亞歷山大於三世紀發明的,在那裡他們有時會隨身攜帶,就像今天人們隨身攜帶的手錶。據推測,它在12世紀,與指南針的出現同時,作為夜間晚海上航行的儀器被發明(白天,水手們可以根據太陽的高度來估算時間)。
水運儀象台·公元1086—1093年
水運儀象台是北宋時期蘇頌、韓公廉等人發明製造的以漏刻水力驅動的,集天文觀測、天文演示和報時系統為一體的大型自動化天文儀器。標志著中國古代天文儀器製造史上的高峰,被譽為是世界上的最早的天文鍾。
整座儀器高約12米,寬約7米,是一座上狹下廣、呈正方台形的木結構建築。其中渾儀等為銅制。全台共分三隔。下隔包括報時裝置和全台的動力機構等。中隔是間密室,放置渾象。上隔是個板屋,中放渾儀。這台儀器的製造水平堪稱一絕,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富於創造的精神。
國際上對水運儀象台的設計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認為渾象一晝夜自轉一圈,不僅形象地演示了天象的變化,也是現代天文台的跟蹤器械 — 轉儀鍾的祖先;水運儀象台中首創的擒縱器機構是後世鍾表的關鍵部件,因此它又是鍾表的祖先。水運儀象台為了觀測上的方便,設計了活動的屋頂,是今天天文台活動圓頂的祖先。
水運儀象台是十一世紀末我國傑出的天文儀器,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鍾。國際上對水運儀象台的設計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認為水運儀象台為了觀測上的方便,設計了活動的屋頂,這是今天天文台活動圓頂的祖先;渾象一晝夜自轉一圈。從水運儀象台可以反映出中國古代力學知識的應用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機械鍾表(鍾塔)·十三世紀
機械鍾是通過鍾聲來報時的一種計時器,是人類智慧的結晶,西方最早的機械鍾十三世紀出現在歐洲的修道院之中,最初是英格蘭的修道院出現以砝碼帶動的機械鍾。當時的機械鍾靠看鍾人每小時敲鍾來報時,通知修道士們准時地進行各種宗教活動,還沒有完全和人們的日常生活聯繫上。
13世紀,有個叫維克的德國人給當時的法國皇帝做了一個鍾,歷時八年,極為精美,可謂鬼斧神工。最早傳入我國的歐洲機械鍾是在明朝萬曆年間,是用來專門獻給萬曆皇帝的,萬曆皇帝收到此禮物後,極為欣賞,幾乎日日觀賞,夜夜撫摸。於是,馬上發布召令,成立專門製作機械鍾的宮廷造辦作坊,專供他和皇親國戚及心腹大臣使用。
德國製造的日冕儀在顯示時間的同時,能顯示太陽的位置和晝夜長短。15世紀在德國紐倫堡,peter henlein 製造了世界上第一台攜帶型計時器,同時發明了鍾表發條。
為了更加及時的了解時間,機械鍾安裝上了鍾面和指針,時間這種始終伴隨著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無形標准,第一次有了形象化的描述。沒過多久,又出現了能夠自動報時的機械鍾。1335年公共時鍾的出現,使機械鍾第一次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由於結構復雜,驅動系統十分笨重,機械鍾的體積相當的龐大,根本不可能進入家庭。
惠更斯鍾擺·1656年
有擺的掛鍾產生於荷蘭天文學家、數學家克里斯蒂安·惠更斯的實驗室內,他是以伽利略發現的「擺」的等時性原理為基礎發明的。以「擺」做為鍾表調速器的。自此以後,人類掌握了比較精準的測量時間的方法。
擺動的鍾擺是靠重力勢能和動能相互轉化來擺動的,簡單地說,如果你把鍾擺拉高,由於重力影響它會往下擺,而到達最低位置後它具有一個速度,不可能直接停在那(就好像剎車不能立刻停住),由於慣性它會繼續沖過最低位置,而擺至最高位置就往回擺是因為重力使它減速直到0,而此時鍾擺扔有向下的加速度。如此往復,就不停地擺動了。
按照以上描述,鍾擺可以永遠擺下去,但由於阻力存在,它會擺動逐漸減小,最後停止。所以要用發條來提供能量使其擺動。
航海鍾·1728—1759年
航海鍾(Chronometer)又稱航海天文鍾或精密鍾,是偏差0.5秒的高精度、可攜帶的機械計時儀表。可以用來指示時刻、測量時間間隔,檢定各種機械式秒錶以及航海定位和野外天文觀測。
隨著電子技術的發展及晶體振盪器的普遍應用,走時准確的石英天文鍾逐漸取代了機械式航海鍾。
石英鍾表·1969年
石英錶,又叫做石英振動式電子表,是腕錶種類之一,英文名是quartz watch。 將石英晶體運用在鍾表上是一種現代的發明,世界上第一個石英錶是瑞士在1967年7月製成的。在1969年,日本精工Seiko以領先全球的技術,推出世界上第一隻可供量產的石英腕錶,命名為「Quartz Astron」。
石英晶體受到電池電力影響時,它會產生規律的振動。
石英晶體每秒的振動次數高達32768次,人們可以設計簡易的電路來計算它振動的次數,當它數到32768次時,電路會傳出訊息,讓秒針往前走一秒。
因為石英的振動相當規律,即使是便宜的石英錶,一天之內的誤差率也不會超過1秒。
石英錶也可叫做「石英振動式電子表」,因為它是利用石英片的「發振現象」。當石英接受到外部的加力電壓,就會有變形及伸縮的性質,相反,若壓縮石英,便會使石英兩端產生電力;這樣的性質在很多結晶體上也可見到,稱為「壓電效應」。石英錶就是利用周期性持續「發振」的水晶,為我們帶來准確的時間。
它比傳統機械表輕薄、精準,同時避免了使用機械表時需要上發條的繁瑣,而受到普及。
原子鍾·20世紀50年代
原子鍾,是一種計時裝置,精度可以達到每2000萬年才誤差1秒,它最初本是由物理學家創造出來用於探索宇宙本質的;他們從來沒有想過這項技術有朝一日竟能應用於全球的導航系統上。
20世紀30年代,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伊西多-拉比和他的學生們在實驗室里研究原子和原子核的基本特性。在其研究過程中,拉比發明了一種被稱為磁共振的技術,依靠這項技術,他便能夠測量出原子的自然共振頻率,他還獲得了1944年諾貝爾獎。
人們平時所用的鍾表,精度高的大約每年會有1分鍾的誤差,這對日常生活是沒有影響的,但在要求很高的生產、科研中就需要更准確的計時工具。 目前世界上最准確的計時工具就是原子鍾,它是20世紀50年代出現的。
原子鍾是利用原子吸收或釋放能量時發出的電磁波來計時的。由於這種電磁波非常穩定,再加上利用一系列精密的儀器進行控制,原子鍾的計時就可以非常准確了。現在用在原子鍾里的元素有氫(Hydrogen)、銫(Cesium)、銣(rubidium)等。原子鍾的精度可以達到每2000萬年才誤差1秒。這為天文、航海、宇宙航行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電波鍾表·21世紀
一種通過接受國家授時中心的無線信號以確保時間准確性的計時工具。
電波鍾表的工作原理:首先,由標准時間授時中心將標准時間信號進行編碼,利用低頻(20KHz ~ 80KHz)載波方式將時間信號以無線電長波發播出去。電波鍾表通過內置微型無線電接收系統接收該低頻無線電時碼信號,由專用集成晶元進行時碼信號調解,再由計時裝置內設的控制機構自動調節電波鍾表的計時。通過這樣一個技術過程,使得所有接收該標准時間信號的電波鍾表(或其他計時裝置)都與標准時間授時中心的標准時間保持高度同步,進而全部電波鍾表顯示嚴格一致的時間。
計時工具發展至今,從古代龐大笨重的日晷到現在小巧計時准確的手錶,甚至是各種電子產品,再到融合新科技的交互情境,科學發展也將促進人類生活的品質。
(文章參考網路,以上圖片均來源於網路,侵刪)
-END-
『伍』 請教德國布穀鍾的調整方法
用手將布穀鍾的分針(較長的指針)按照逆時針方向轉動,布穀鍾的時針(較短的指針)及布穀鍾機械裝置會自動隨之調整到正確位置(注意不要用手轉動布穀鍾的時針)。在逆時針方向轉動分針的情況下,布穀鳥不會鳴叫(音樂/跳舞)報時。
布穀鳥鍾鳴叫原理:
傳統的座鍾、掛鍾、落地鍾一般都有整點報響或報時的功能,通常是用幾個小錘敲打鈴鐺或發音簧來出聲響。
但布穀鍾比較特殊,它是在模仿布穀鳥的發聲(一高一低的二聲叫),發聲構件中有氣箱和氣囊。此外,它還有個鳥形,在整點鳴叫的同時,鳥形還會有扇翅,翹尾巴,張嘴的動作。還有的是在鍾上有一扇小門被打開,小鳥跳出來,在鳴叫報時完畢後,小鳥退回,門關閉。
鍾內部有左右2個氣箱(發音腔喉),氣箱的口徑大小是不一樣,所以,鍾發出兩聲鳥叫的聲音高低也不同。壓縮氣體是由氣箱上面的氣囊產生的,在以前氣震是用羊皮製成,而現在都是用一種特殊的厚紙,並在表面上做了防潮處理。
黑森林布穀鳥鍾:
黑森林布穀鳥鍾(德語:Schwarzwlder Kuckucksuhren),產自德國西南部與法國、瑞士交界處著名的德國黑森林地區。作為當地最負盛名的手工藝術品,更是外國人眼中德國的國家標志之一。
因為,每到半點和整點,鍾上方的小木門就會自動打開,並且出現一個會報時的布穀鳥,發出悅耳的「咕咕」( 布穀)叫聲,也被稱作咕咕鍾。
布穀鳥鍾有著300年的悠久傳承及發展歷史,更是黑森林地區人文精神的最好承載物,因其繁雜和精湛的手工製作技術及特別的報時聲而受到鍾表及收藏愛好者的喜愛。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布穀鳥鍾
『陸』 落地鍾為什麼整點只敲鍾一下
報時系統有毛病了 用的太久也是原因之一,該維修了。
『柒』 德國斯圖加特教堂敲鍾是什麼教堂
修道院教堂(Stiftskirche)是斯圖加特最老的建築,它的兩座式樣不一的尖塔是斯圖加特城市的標志。修道院教堂高61米,其後哥特式雙子塔樓是斯圖加特最高建築,斯圖加特法律規定任何建築不得高過這座樓。
南塔的底層是1175年羅馬時代建築的殘存部份,一百年之後UlichI伯爵下令在當年羅馬建築上建造了一座教堂,教堂內目前還有伯爵的墓碑和浮雕。15世紀初,教堂改建成後哥特式風格,1534年第一次在這里舉行祈禱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