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白俄羅斯和俄羅斯哪國強大
當然是俄羅斯了,俄羅斯繼承了蘇聯70%以上的國力,白俄羅斯大概也就10%左右吧,不過戰略位置還是很重要的。
❷ 白俄羅斯的足球水平
homesickness and the ways we grapple with shifting circumstances resonated with us all.Because we can't resist a didn't-see-it-coming spiritual punch.
❸ 蘇聯和德國納粹哪國更暴力
在蘇聯衛國戰爭期間,蘇聯領導人曾經三次提議與納粹德國單獨講和,但是都沒有成功。
1941年7月,斯大林曾試圖與希特勒單獨講和,通過保加利亞駐蘇聯大使伊萬·斯塔梅諾夫提出和平建議,准備放棄波羅的海三國和烏克蘭西部。
這個秘密是在1953年首次披露的,當時受到叛國罪和德國間諜罪指控的拉夫連季·貝利亞(蘇聯前領導人之一)在審訊中透露了戰爭期間第一次和談細節。
1941年7月初,在德國軍隊已經攻佔了明斯克的情況下,蘇聯領導人召見了保加利亞駐蘇聯大使伊萬·斯塔梅諾夫,有些驚慌的斯大林要求迅速與德國方面取得聯系。斯塔梅諾夫是當時最合適的中間人:一方面,保加利亞是德國二戰時的盟國;另一方面,有消息稱此時這個外交官已被蘇聯情報機關成功策反。
當時在辦公室內,除了斯塔梅諾夫大使以外,還有三個人:斯大林、貝利亞、莫洛托夫。據貝利亞在審訊中回憶說,斯大林一直保持沉默,主要是外交部人民委員莫洛托夫在講話。莫洛托夫堅持要求馬上與希特勒講和,同時提出把波羅的海三國、烏克蘭西部、白俄羅斯和摩爾多瓦部分領土割讓給德國,作為交換條件。
但接下來發生的事情,目前有兩種說法。據俄羅斯歷史學家、美國和加拿大國際研究中心主任阿納托利·烏特京博士所說:斯塔梅諾夫大使當時表示,他不能充當和談中間人,因為「即使你們退到烏拉爾地區,還是會贏得勝利的」,蘇聯和德國首次單獨講和的談判就此結束。另一種說法是:斯塔梅諾夫大使把克里姆林宮的建議轉給了希特勒,但是希特勒拒絕了蘇聯的停火建議,因為他認為在當時條件下,蘇聯的建議對他不利。
蘇聯領導人第二次建議停火是在莫斯科保衛戰結束之後。在衛國戰爭期間曾經上過前線的俄羅斯著名歷史作家弗拉基米爾·卡爾伯夫認為,斯大林這次和談建議只是虛張聲勢,他需要利用喘息時間來重新部署軍隊。
這次會談似乎是1942年2月底在被德國人佔領的姆岑斯克進行的。斯大林命令當時的內務部第一副人民委員梅爾庫洛夫辦理此事,德國方面的代表是黨衛軍總隊長卡爾·沃爾夫,沃爾夫後來於1945年春天還與美國人談判企圖單獨講和。蘇聯向德國建議從1942年5月5日早上6點鍾開始全面停戰。按照計劃,蘇聯與德國單獨講和後,蘇德將聯合起來共同對付英國和美國。
卡爾伯夫在自己的書中甚至引用了蘇聯代表遞交給斯大林的與德國秘密談判的報告,內容如下:
絕密
莫斯科,克里姆林宮,1942年2月27日
1/2428
呈送斯大林同志
報告
1942年2月20日至27日,在姆岑斯克市舉行的與德國司令部特派代表沃爾夫的談判中,德國方面不能滿足我們的要求。
德方向我方提出建議,在1942年底以前維持前線停火地區的邊界。
德方不排除我們可以建立聯合部隊反對英國和美國的可能性。
沃爾夫在與柏林協商後宣布,在重定和平之時,如果蘇聯領導接受德方的要求,德國可能會在東部邊界上做出對蘇聯有利的讓步。
在討論時雙方觀點產生以下分歧:
1、拉丁美洲地區應該屬於德國;
2、對中國文明理解上的復雜關系,德國方面認為中國應成為日本帝國的被佔領地和被保護國;
3、阿拉伯世界應該成為德國在北非的被保護國。
因此,談判的結果應充分注意到不同的看法和立場。
德方代表沃爾夫堅決否認德國武裝力量將會被摧垮、德國將會在戰爭中失敗的可能性。按照他的看法,與蘇聯的戰爭還將持續數年,最後以德國的全面勝利而結束。他的主要依據是:蘇聯已經喪失了戰爭力量和資源,二三年以後將被迫返回到和平談判桌前,但是到那時條件會更苛刻。
對於上述報告,俄羅斯科學院歷史學副博士米哈伊爾·姆亞格科夫認為,這份文件是一個普通的偽造品,也不知道是誰弄出來的,裡面有很多錯誤。
蘇聯與德國第三次單獨講和細節是在1970年出版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史》一書中披露的。該書作者英國歷史學家裡德爾·哈特在書中確認,1943年6月,莫洛托夫和德國外長里賓特洛甫曾在基洛夫格勒會晤。里賓特洛甫提議以第聶伯河為界,莫洛托夫則要求返回到戰前邊界。此次單獨講和談判在被大洋之外的美國知道此事後中斷。
俄羅斯歷史學家米哈伊爾·姆亞格科夫認為,1943年蘇德談判的傳言完全可能是交戰一方精心策劃的行動。當時,蘇聯需要藉助停火談判迫使美國和英國迅速開辟第二戰場,而德國則企圖藉此在庫爾斯克大會戰之前引起反希特勒盟國間的不和。在庫爾斯克大會戰勝利以後,斯大林就不再談論蘇德單獨講和的問題了,因為戰爭的命運已經在戰場上確定,而不是在談判桌前。
❹ 世界發達國家排名
你是說經濟總量啊 還是說人均呀?
總量排名- 全球 63.419萬億
1. 美國 12.332萬億
- 歐盟 12.329萬億
2. 中國大陸 8.091萬億
3. 日本 4.009萬億
4. 印度 3.602萬億
5. 德國 2.498萬億
6. 英國 1.825萬億
7. 法國 1.811萬億
8. 義大利 1.694萬億
9. 俄羅斯 1.585萬億
10. 巴西 1.552萬億
11. 加拿大 1.111萬億
12. 韓國 1.099萬億
13. 墨西哥 1.064萬億
14. 西班牙 1.026萬億
15. 印度尼西亞 8636.54億
16. 澳大利亞 6387.13億
17. 台灣 6298.58億
18. 土耳其 5707.48億
19. 伊朗 5603.48億
20. 泰國 5594.89億
21 南非 5320.11億
22 阿根廷 5169.51億
23 波蘭 5128.90億
24 荷蘭 4987.03億
25 菲律賓 4094.45億
26 巴基斯坦 3925.26億
27 烏克蘭 3396.76億
28 沙烏地阿拉伯 3372.68億
29 哥倫比亞 3368.08億
30 比利時 3242.99億
31 孟加拉 3036.55億
32 埃及 3028.03億
33 馬來西亞 2896.06億
34 瑞典 2674.27億
35 奧地利 2670.53億
36 瑞士 2412.65億
37 希臘 2363.11億
38 阿爾及利亞 2326.92億
39 越南 2316.44億
40 香港 2267.66億
41 葡萄牙 2039.47億
42 捷克 1989.76億
43 挪威 1936.60億
44 丹麥 1877.21億
45 智利 1867.33億
46 羅馬尼亞 1831.62億
47 奈及利亞 1737.04億
48 愛爾蘭 1641.90億
49 秘魯 1641.10億
50 匈牙利 1622.89億
51 芬蘭 1610.99億
52 以色列 1541.74億
53 委內瑞拉 1533.31億
54 摩洛哥 1380.06億
55 新加坡 1240.01億
56 哈薩克 1239.92億
57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1110.27億
58 紐西蘭 1015.82億
59 斯洛伐克 871.29億
60 蘇丹 854.61億
61 斯里蘭卡 851.55億
62 突尼西亞 833.53億
63 緬甸 785.64億
64 敘利亞 721.74億
65 保加利亞 713.81億
66 白俄羅斯 705.24億
67 利比亞 656.47億
68 阿富汗 638.57億
69 多米尼加 635.94億
70 衣索比亞 627.44億
71 厄瓜多 567.79億
72 瓜地馬拉 567.36億
73 克羅埃西亞 556.38億
74 迦納 543.30億
75 立陶宛 491.06億
76 烏干達 486.20億
77 烏茲別克 481.37億
78 科威特 446.75億
79 哥斯大黎加 445.79億
80 安哥拉 435.99億
81 塞黑 434.62億
82 斯洛維尼亞 432.60億
83 喀麥隆 407.44億
84 剛果民主共和國 405.85億
85 尼泊爾 398.15億
86 阿曼 395.59億
87 土庫曼 394.58億
88 亞塞拜然 378.41億
89 肯亞 370.65億
90 烏拉圭 328.85億
91 薩爾瓦多 311.71億
92 盧森堡 306.74億
93 柬埔寨 305.79億
94 拉脫維亞 302.27億
95 巴拉圭 290.14億
96 象牙海岸 284.60億
97 辛巴威 283.04億
98 坦尚尼亞 270.06億
99 約旦 267.41億
100 莫三比克 259.74億
101 玻利維亞 258.92億
102 赤道幾內亞 254.39億
103 黎巴嫩 236.38億
104 卡達 235.84億
105 波黑 228.40億
106 巴拿馬 227.06億
107 愛沙尼亞 222.39億
108 宏都拉斯 205.49億
109 塞內加爾 204.82億
110 葉門 193.24億
111 幾內亞 189.45億
112 蘇格蘭 189.33億
113 千里達托貝哥 179.66億
114 波札那 172.07億
115 布吉納法索 169.16億
116 塞普勒斯 167.45億
117 馬達加斯加 163.23億
118 模里西斯 160.54億
119 尼加拉瓜 160.52億
120 馬其頓 159.96億
121 巴林 157.96億
人均排名此為IMF公布的世界各國家和地區人均GDP(據2011年4月最新數據) 排名 國家 人均GDP(美元) 1 盧森堡 108832 2 挪威 84444 3 卡達 76168 4 瑞士 67246 5 阿聯酋 59717 6 丹麥 56147 7 澳大利亞 55090 8 瑞典 48875 9 美國 47284 10 荷蘭 47172 11 加拿大 46215 12 愛爾蘭 45689 13 奧地利44987 14 芬蘭44489 15 新加坡43117 16 日本42820 17 比利時42630 18 法國41019 19 德國 40631 20 冰島 39026 21 科威特36412 22 英國36120 23 義大利34059 24 紐西蘭32145 25 中國香港31591 26 汶萊 31239 27 西班牙 30639 28 以色列28686 29 塞普勒斯28237 30 希臘e 27302 31 斯洛維尼亞23706 32 巴哈馬21879 33 葡萄牙21559 34 韓國20591 35 巴林 20475 36 馬爾他 19746 37 阿曼18657 38 中國台灣 18458 39 捷克18288 40 沙特16996 41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 16753 42 斯洛伐克16104 43 愛沙尼亞14836 44 巴貝多14326 45 克羅埃西亞 13720 46 匈牙利12879 47 安地卡及巴布達12849 48 波蘭12300 49 烏拉圭 11998 50 智利11828 51 利比亞11314 52 立陶宛11044 53 [6] 赤道幾內亞11033 54 巴西 10816 55 拉脫維亞10695 56 塞席爾10682 57 俄羅斯10437 58 土耳其 10399 59 黎巴嫩10044
❺ 世界上五大洲經濟對比,誰的綜合實力最強
世界上擁有七大洲和四大洋。其中七大洲分別為:亞洲、非洲、歐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以及南極洲。世界上第一大洲是亞洲,南極洲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並沒有存在國家以及組織。根據國際貨幣基金及IMF等綜合數據分析顯示,2020年全球的GDP總量達到了約84.68萬億美元,而2019年的GDP總量根據資料顯示為87.75萬億美元,因此,根據全球相關機構統計出了各大洲的GDP總量,分別介紹除南極洲外五大洲的經濟總量及實力如下:
2020年,全球經濟總量:84.674萬億美元。全球人均GDP:10912美元。
在2020年的時候,世界范圍內都受到了新冠疫情的影響,眾多國家的經濟都受到了不小的影響。在2020年期間,全球經濟能夠實現正向增長的國家寥寥無幾。據國際貨幣資金組織預測,全球在2020年的GDP總值和2019年相比,減少了大約3.07萬億美元,這個經濟總量3.07萬億美元比英國全年的GDP總量還要高。
中國國家統計局之前發布的《2020年國民經濟和 社會 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按年平均匯率折算,2020年中國經濟總量佔世界經濟的比重預計超過17%。2020年全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達101.6萬億元(人民幣,約合 14.73萬億美元 ),是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在 2010年超越了日本經濟總量,成為世界第二經濟體。根據IMF及其他權威機構的預測,到2030年,中國或將能夠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體。數據顯示,中國GDP已經相當於美國的70.4%。
美國商務部數據顯示,2020年美國GDP比2019年下降2.3%,為20.93萬億美元。 美國的2020年GDP高達20.95萬億美元,全球佔比升至24.99%,而2019年為24.48%。
全球第三大經濟體——日本經濟在全球佔比升至2020年的6.02%。原因是日本在2020年調整了GDP演算法,另一方面則是日元兌美元匯率表現較好,使得日本GDP仍然在5萬億美元之上。
全球第四大經濟體——德國在2020年,德國經濟實際縮減4.9%,GDP約為3.86萬億美元,約為全球經濟總量的4.54%;其他,英國、印度和法國經濟佔比都超過了3%,義大利約為2.25%,加拿大約為1.96%,韓國約為1.94%。
一、亞洲(經濟總量:24.173萬億美元)
人均GDP水平:7112美元
概述: 亞洲曾譯作「亞細亞洲」和「亞西亞洲」,是七大洲中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一個洲。其覆蓋地球總面積的8.7%(總陸地面積的 29.4%)。人口總數約為41.6億,曾經佔世界總人口77億的大約54%(參考德國全球人口基金會發布統計數據) 。
亞洲絕大部分地區位於北半球和東半球。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為蘇伊士運河。蘇伊士運河以東為亞洲。亞洲與歐洲的分界線為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土耳其海峽和黑海。。亞洲曾經是世界三大宗教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的發源 地。
亞洲經濟: 亞洲經濟總量佔比全球的28.5%,已接近三分之一。其中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貢獻了17%(14.73萬億美元),在亞洲佔比達到61%;第三大經濟體日本貢獻了大約6%,剩下來的5.5%經濟總量由亞洲其他國家貢獻。亞洲共有48個國家級地區,可以看出中國經濟一枝獨秀,亞洲的經濟體量盡管在全球佔比最大,但內部十分不平衡,尤其是人均GDP方面相對比較低。只有四個發達國家,比如日本(人均GDP為40146美元)、韓國(人均GDP為31497美元)、新加坡(人均GDP為58902美元)、以色列(人均GDP為43689美元)、另外超過2萬美元的國家僅有四個國家:比如汶萊(人均GDP為26089美元)、巴林(人均GDP為22402美元)、科威特(人均GDP為22105美元)沙烏地阿拉伯(人均GDP為20178美元)。
若按照全球人均GDP平均水平來看,亞洲的7112美元與全球的10902美元相差3790美元,或僅相當於全球平均水平的約65%。
摩根士丹利亞洲首席經濟學家觀點認為:亞洲是最早實現「V型」復甦的地區,在出口和民間投資大幅反彈的推動下,以中國為首的亞洲各國GDP增速在2020年第三季度前就迅速回升至疫情前的水平。這得益於積極有效的封鎖措施,以及該地區的工廠趕在全球需求激增前得以復工。在這期間,亞洲的出口增長引擎火力全開。
值得一提的是, 新冠疫情導致亞洲一些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出現嚴重萎縮,比如菲律賓曾創下了-9.6%的 歷史 性經濟萎縮,全球第五大經濟體印度經濟也萎縮超過7%。整體上,亞洲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在2020年萎縮了0.1%,成為該地區近60年來首次整體經濟衰退。由於限制人口流動,亞太地區整體減少了8%的工作時間,無疑嚴重打擊了本身就比較貧困的家庭以及從事非正式經濟活動的人。
亞洲經濟重要國家:中國、日本、印度、韓國等
二、歐洲(經濟總量:20.823萬億美元)
人均GDP水平:27930美元
概述: 歐洲,也稱作「歐羅巴洲」,名字源於希臘神話人物「歐羅巴」。歐洲面積1016萬平方公里,是世界第六大洲,約有7.4億人(2014),約佔世界總人口的11%。
歐洲位於東半球的西北部,北臨北冰洋,西瀕大西洋,南濱大西洋的屬海地中海和黑海。歐洲東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東南以裏海、大高加索山脈和黑海與亞洲為界,西隔大西洋、格陵蘭海、丹麥海峽與北美洲相望,北接北極海,南隔地中海與非洲相望(分界線為:直布羅陀海峽)。歐洲共44個國家。
歐洲經濟: 歐洲經濟總量在全球佔比達約24.7%,差不多世界經濟總量的四分之一。其中歐洲大哥大德國為3.86萬億美元,全球佔比約4.5%;英國2.83萬億美元,全球佔比約3.3%;法國2.72萬億美元,全球佔比3.2%;義大利2萬億美元,全球佔比2.3%。其他如俄羅斯、西班牙、荷蘭、瑞士等國家都在2萬億美元之下。歐洲的人均GDP水平高達近28000美元,排名全球六大洲的第二,低於北美洲,遠高於亞洲、大洋洲、非洲等。其中全球人均GDP排名第一的盧森堡達到116921美元,瑞士86849美元,愛爾蘭83850美元,挪威67176美元,丹麥60494美元,冰島59634美元,荷蘭52248美元,可以說全球人均GDP前十五名中,歐洲就佔了10名,佔比達66%。全球人均GDP前五名中,歐洲佔了4個;全球前三名全部是歐洲國家。
1)廣義西歐(經濟總量:17.374萬億美元)
西歐地區人均GDP:40754美元
西歐概述:狹義上的西歐,是指歐洲西部瀕臨大西洋的地區和附近島嶼,西歐的國家包括:英國、法國、荷蘭、愛爾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摩納哥。 廣義的西歐可分為:西歐、南歐、北歐和中歐四部分,面積占歐洲的一半左右,包括的國家除了狹義上的西歐所包含的國家外,還包括德國、瑞士、瑞典、丹麥、挪威、冰島、芬蘭、希臘、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奧地利等歐洲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主要是以英國、法國、德國為主體,從英國東南經法國西北比利時、荷蘭,直達德國北部,是西歐居民主要活動地帶。
因此,西歐國家有英國、法國、荷蘭、愛爾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摩納哥,通常也把德國、瑞士、瑞典、丹麥、挪威、冰島、芬蘭、希臘、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奧地利等歐洲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歸入到西歐,總共有30多個國家。
西歐經濟水平:西歐經濟總量全球佔比達約20.5%,相對而言西歐國家之間的GDP沒有亞洲及北美洲相差那麼大,比如中國在亞洲一枝獨秀,經濟總量十分龐大(中國經濟總量佔比亞洲達61%),美國全球佔比接近25%,在北美洲佔比差不多89%。
西歐擁有非常高的人均GDP水平,全球人均GDP排名前十名中,盧森堡第1、瑞士第2、愛爾蘭第3、挪威第4、丹麥第6、冰島第7、荷蘭第10、瑞典第12、芬蘭第13、奧地利第14等。全球最富裕國家幾乎都在西歐地區。
2)廣義東歐(經濟總量:3.449萬億美元)
人均GDP水平:10805美元
東歐概述:歐洲東部指由波羅的海東岸至黑海東岸一線向東達烏拉爾山脈的歐洲東部。包括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摩爾多瓦等數個國家。另外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黑山、馬其頓、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阿爾巴尼亞有時也被視為東歐國家。前蘇聯時期的「東歐」指的是前民主德國、波蘭、前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前南斯拉夫、阿爾巴尼亞等歐洲中部和 南部 的國家。
東歐99%以上人口屬於歐羅巴人種,民族多屬於斯拉夫人體系,宗教以東正教為主,阿爾巴尼亞等國家和地區則以伊斯蘭教為主,經濟大幅落後歐洲其他地區。
東歐經濟水平: 東歐應該是歐洲各分區中,經濟實力及水平相對比較低的地區了。東歐3.449萬億美元的經濟總量佔比只有全歐洲的16.5%。尤其是人均GDP水平(10805美元)甚至略低世界平均水平。
東歐平原擁有豐富的煤、鐵、石油、錳等礦藏資源,且人口稠密,工農業和水陸交通發達。資源十分豐富的東歐,為什麼經濟發展水平卻遠遠不如西歐國家呢? 首先 歷史 上在大航海時代東歐國家普遍缺乏外向獲取資源的動力。其次,東歐地理上存在一個致命的缺陷,就是出海口太少。相比在地理大發現時期,無論是西班牙,葡萄牙還是之後的荷蘭、英格蘭,它們都具有得天獨厚的海洋文化及各種優秀的出海口,使得廉價原材料和勞動力的供應源源不斷,這種經濟發展的條件是東歐國家所不具備的。再次,在近代西歐各國普遍開展資產階級革命時,東歐還在跟奧斯曼土耳其打戰。而等到西歐國家紛紛轉型為現代化資本主義國家時,東歐外敵內亂接連不斷等。
值得一提的是,歐盟25國經濟劃分為5種經濟模式,即西歐模式、南歐模式、英愛模式、北歐模式和東歐模式。總的來說,歐盟5種經濟模式的特點各有千秋。1)「北歐模式」:其成員包括瑞典、丹麥、芬蘭和荷蘭,共4個歐盟成員,該模式在 社會 保障以及 社會 福利方面的公共支出最大。勞動力市場相對不受管制,有著積極的勞動力市場政策,而強大的工會帶來工資方面的高度平等。2)「英愛模式」:其成員包括英國和愛爾蘭,共2個歐盟成員,該模式提供相當優厚的 社會 補助,現金主要補貼給達到工作年齡的人,這些都是作為最後的救濟手段。3)西歐模式:其成員包括德國、法國、奧地利、比利時和盧森堡,共5個歐盟成員。該模式依靠 社會 保險來救助失業者和提供養老金。這些國家的就業保護較強,工會很強大,並在擴大集體議價結果的問題上享有法律保護。4)「南歐模式」:其成員包括義大利、希臘、塞普勒斯、馬爾他、葡萄牙和西班牙,共6個歐盟成員。該模式注重對老年人養老金的公共支出,嚴格立法保護就業並減少就業,對提前退休提供大力支持,以減少求職者人數。5)「東歐模式」:其成員包括捷克、愛沙尼亞、匈牙利、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斯洛伐克和斯洛維尼亞,共8個歐盟成員。
歐洲經濟重要國家:德國、英國、法國、義大利、西班牙等。
三、北美洲(經濟總量:24.173萬億美元)
人均GDP水平:41354美元
概述: 北美洲( 北亞美利加洲)位於西半球北部。是世界上第二發達的大洲,其中美國經濟規模位居全球第一。北美大部分面積都為發達國家,有著極高的人類發展指數和經濟水平。面積2422.8萬Km²(包括附近島嶼),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16.2%,是世界第三大洲。。
值得一提的是,北美洲的經濟發展十分不平衡,除了美國與加拿大兩國為發達國家,其餘的國家都為發展中國家。北美洲現有23個獨立國家:比如美國、加拿大、墨西哥、瓜地馬拉、貝里斯、薩爾瓦多、宏都拉斯、巴拿馬、巴哈馬、古巴、牙買加、海地、多米尼加、哥斯大黎加、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安地卡及巴布達、多米尼克、聖露西亞、聖文森及格瑞那丁、巴貝多、格瑞那達、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尼加拉瓜 。另外還有丹屬格陵蘭、荷屬阿魯巴、英屬安圭拉、英屬百慕大、美國聯邦領地波多黎各、法國海外省瓜德羅普、荷屬安的列斯(不含阿魯巴)、英屬開曼群島、法國海外省馬提尼克、美屬維爾京群島、英屬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英屬維爾京群島等。
北美洲經濟水平: 美國經濟規模在北美洲地區中獨占鰲頭,畢竟美國是全世界第一大經濟體,擁有21.43萬億的經濟總量(GDP),佔比全球經濟規模達到近25%,是世界經濟總量的四分之一。美國GDP佔比北美洲經濟總量的近89%,幾乎快達到90%,意味著另外22個北美洲國家僅僅貢獻了另外的10%,因此,美國經濟「一股獨大」。
北美洲另外一個發達經濟體加拿大,2020年經濟總量為1.74萬億美元,佔比全球不到2%。加拿大在北美洲佔比僅7%。如果美國與加拿大疊加,GDP達到23.1萬億美元,剩下來21個北美洲國家僅僅貢獻了1.07萬億美元,因此,具有天壤之別的效應,北美洲地區的經濟極為不平衡。
北美洲經濟重要國家:美國、加拿大、墨西哥
四、南美洲(經濟總量:2.91萬億美元)
人均GDP水平: 南美洲的人口數量是十分多,差不多接近4億,若計算到人均GDP,南美洲或將排在倒數位置。
概述: 南美洲是南亞美利加洲的簡稱,位於西半球、南半球。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北臨加勒比海。北部和北美洲以巴拿馬運河為界,南部和南極洲隔德雷克海峽相望。南美洲是第四大的大洲,陸地面積剛剛超過1780萬平方千米。安第斯山脈幾乎縱貫整個南美洲西部,擁有美洲最高的山峰--阿空加瓜山。安第斯山脈東部就是面積廣大的亞馬孫河盆地,佔地超過700萬平方千米,大部分地區都是熱帶雨林。 南美洲國家包括:哥倫比亞、委內瑞拉、蓋亞那、蘇利南、厄瓜多、秘魯、巴西、玻利維亞、智利、巴拉圭、烏拉圭、阿根廷和法屬蓋亞那。
南美洲人口已有3億8千萬,世界排名第五。其中巴西是南美洲面積最大也是實力最強的國家。南美洲是世界上火山較多、地震頻繁且多強烈地震的一個洲。另外南美洲的亞馬孫河是世界上流域面積最廣、流量最大的河流,其支流超過1 000千米的有20多條。
值得一提的是,南美洲已知現代化工業中所需要的20多種最重要的礦物原料南美洲大部分都有,且儲量豐富。比如委內瑞拉石油儲量、巴西的鐵礦儲量居世界前列;天然氣主要分布在委內瑞拉和阿根廷;煤主要分布在哥倫比亞和巴西;鋁土礦主要分布在蘇利南;銅礦的金屬儲量在1億噸以上,為居各洲首位,智利銅的儲量居世界第二位,秘魯居第四位;鉍、銻、銀、硝石、鈹和硫磺儲量均居各洲前列;錫、錳、汞、鉑、鋰、鈾、釩、鋯、釷、金剛石等礦物也很豐富。值得一提的是,南美洲各國之間經濟發展水平和經濟實力相差十分懸殊。比如巴西和阿根廷為南美洲經濟最為發達的國家,再疊加委內瑞拉、哥倫比亞、智利和秘魯,六國國內生產總值佔全洲的90%以上。
南美洲經濟水平: 南美洲經濟總量為2.91萬億美元、其中巴西GDP為1.84萬億美元,在南美洲佔比達約63%;阿根廷經濟總量為4454億美元,在南美洲中佔比15%。巴西阿根廷疊加起來經濟規模達到2.28萬億美元,在南美洲中佔比78%。而 哥倫比亞、委內瑞拉、蓋亞那、蘇利南、厄瓜多、秘魯、玻利維亞、智利、巴拉圭、烏拉圭和法屬蓋亞那等國家加起來僅僅貢獻了大約6300億美元的GDP,甚至還不及歐洲的瑞士(7030億美元)一個國家的規模。
值得一提的是,南美洲經濟總量佔全球的3.4%,僅僅略高於印度(2.87萬億美元)的經濟總量。
南美洲經濟重要國家:巴西、阿根廷
五、大洋洲(經濟總量:1.606萬億美元)
人均GDP水平:37955美元
概述: 大洋洲,是世界上最小的一個洲; 除南極洲外,是世界上人口最少的一個洲,人口僅2900萬。位於太平洋中部和中南部的赤道南北廣大海域中,在亞洲和南極洲之間,西鄰印度洋,東臨太平洋,並與南北美洲遙遙相對。大洋洲陸地總面積約897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6%。
大洋洲是由世界上面積最小的澳大利亞大陸和一萬多個面積大小懸殊的島嶼組成,其島嶼之多,為各洲之冠。島嶼面積佔全洲總面積的13.8%,其比例之高僅次於北美洲,居世界第二位。大洋洲跨南北兩半球,包括澳大利亞、紐西蘭、伊里安島以及美拉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波利尼西亞三大島群。
大洋洲經濟水平: 大洋洲無疑最大的經濟體是澳大利亞,其次是紐西蘭。其中澳大利亞2020年GDP為1.4萬億美元,在大洋洲中佔比達到87%,全球佔比1.5%左右;紐西蘭經濟總量僅僅為2069億美元,是澳大利亞的約15%。紐西蘭經濟總量全球佔比僅僅0.23%左右。如果澳大利亞+紐西蘭,其經濟規模在大洋洲中佔比1.6069萬億美元,幾乎99.99%的概念。因此,計算經濟規模,大洋洲實際上等同於澳大利亞+紐西蘭。大洋洲的人均GDP達到37955,是一個很高的水平。遠超過義大利及西班牙,接近法國的39907美元。
大洋洲經濟重要國家:澳大利亞、紐西蘭
(文章數據來自於國家統計局、IMF及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綜合)
❻ 白俄羅斯和俄羅斯哪國強大
俄羅斯強大
白俄羅斯曾經在很長一段時期內處於立陶宛、波蘭及俄羅斯的影響及爭奪之下。公元9世紀至11世紀,其大部分領土屬於基輔羅斯。12世紀建立了封建公國。從14世紀起幾度被立陶宛大公國和俄羅斯吞並。18世紀末淪為俄羅斯的殖民地。白俄羅斯的白,有西方的意思。沙皇被稱為白沙皇,白汗是因為俄羅斯在西方。
20世紀初,資本主義開始發展。1918年3月25日,成立了白俄羅斯人民共和國,當德國軍隊撤退後,這個共和政體很快的就被推翻了。1919年,白俄羅斯的國名更改為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1922年成為蘇聯的一個加盟共和國。二戰期間被納粹德國佔領,國民經濟遭遇重大打擊,但是戰後發展迅速並於1991年宣布獨立。
2006年3月20日,白俄羅斯中央選舉委員會宣布,亞歷山大·盧卡申科在19日舉行的總統選舉中以絕對優勢獲勝,第三次當選該職位。
❼ 二戰前夕德國和蘇聯誰發展更快最好能給出數據說明。
人口:蘇聯鼎盛時期擁有3000多萬20歲至40歲的男性。同時德國人有1550萬人,而在1941年前,德國已經有175萬外國勞工以及127萬戰俘為勞動力。並且德國在歐洲還有十六個盟國的軍隊。工業:德國煤和鋼優勢較大,德國二戰期間直接統治區共生產了4億噸煤、3180萬噸鋼鐵、而蘇聯卻只生產了1億五千萬噸煤和1790萬噸鋼鐵。充足的煤使德國擁有700億度電力,而蘇聯只有480億度,並且德國開動了126萬台金屬切割機床,蘇聯只有58萬台,德國的機器製作工人幾乎是蘇聯機器製作工人的兩倍。同時整個西歐幾乎在為德國生產,那裡有4800多個兵工廠,僅法國(淪陷後)就為德國每年提供1300輛卡車和100萬發炮彈。但是,德國較缺乏稀有金屬,尤其是缺乏工業的血液——石油,1941年德國及其佔領國開採石油190萬噸,從煤中
合成燃料410萬噸,還獲得了法國、比利時、瑞士等一系列國家的儲備的石油。截止194年初德國在佔領區收入額大約為四百七十六億六千三百一十萬馬克,這是一筆巨大的經濟收入。
----------
在1933~1939年9月的德國政府收入中,國內稅收、海關關稅等佔了818億馬克,「冶金研究所」信貸105億馬克,稅票31億馬克,加上短期信貸69億馬克,長期信貸167億馬克,共1190億馬克,其中軍費開支佔了600億馬克。1939年9月~1945年5月的戰爭期間,德國軍費開支總額達6220億馬克,占同期國家預算的92%,全部稅收累計為1827億馬克,國家預算赤字平均每年34%,1945年春,國債總額達3793億馬克。盡管政府負債累累,還是可以通過徵用令其獲得所有物資,代價是戰爭結束時貨幣體系已面臨崩潰邊緣。但納粹並不依靠高稅率,因為這可以給大眾一種穩定的假象,1941年,1萬馬克個人年收入的所得稅率為13.7%。
德國的另一個財源是「要大炮不要黃油」政策。「熟練的工人進兵工廠,不熟練的修高速公路」,軍工及相關產業的繁榮解決了德國嚴重的失業問題,社會總體購買力得以增加,成為第三帝國標榜的成就之一。當然納粹的首要目標並非改善生活,食品生產由國家控制,德國人之所以樂於接受納粹所提倡的農民式簡朴生活,很大程度上出於和大蕭條的對比,以及對納粹勾畫的強大帝國美好未來的期待。
1932~1938年,德國生鐵產量由390萬噸提高到1860萬噸,鋼產量由560萬噸上升到2320萬噸。1934年初,德國國防工作委員會批准了動員24萬家工廠供應戰爭訂貨的計劃。1933~1936年,德國新建300多家兵工廠,包括55家飛機廠、40家汽車和坦克廠、70家化工廠、15家造船廠和80家火炮廠。到1939年入侵波蘭前夕,德國工業產量已超過英國,僅次於美蘇。
汲取「一戰」時期食品嚴重不足造成後方不穩的教訓,德國到1938年已實現糧食自給,並將糧食儲備從上年的308萬噸激增至913萬噸,足夠全國食用兩年多,油脂儲備也從13萬噸增至47萬噸,土豆儲備高達1546萬噸。
但擴軍備戰並不能真正解決危機,反而使1939年德國出口下降,財政惡化,外匯和黃金儲備僅五六億馬克,國債卻高達600多億馬克。希特勒在1937年11月5日說:「對德國來說,經濟上的困窘也同樣變成了推動力。通過軍備生產去刺激世界經濟的做法,絕不能在一個長時間里為經濟的安排奠定基礎……惟一的,或許對我們值得夢想的補救辦法,就是要爭取獲得更大的生存空間。」戰爭已不止是一種誘惑,也是一種必然。
1940年7月31日開始准備侵蘇時,德軍估計需要120個師,8月2日總參謀長凱特爾要求戰時經濟與軍備局制訂裝備180個陸軍師的軍備計劃。到1941年2月,半年之內德國軍火生產增加近60%,其中彈齤葯增加100%,坦克增產25%,全國及佔領區鋼產量3180萬噸,石油480萬噸,煤4.39億噸,整個西歐還有4876家工廠在為德國生產軍火,一時間德國工業基礎超過蘇聯50%以上。同年,德國獲得812萬噸燃油,基本滿足軍隊需要,加上法、比、荷等國880萬噸的石油儲備,可以維持7個月的戰爭。
蘇德戰爭爆發前,德國已控制247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為本國領土的三倍,人口2.7億,其歐洲盟國還有80萬平方公里領土和7800萬人口。在兵員方面,雖然蘇聯20~39歲男性為3150萬,同年齡段德國男性只有1550萬,但德國可以利用仆從國軍隊和被外籍勞工、戰俘替換出來的工業勞動力。
--
蘇聯的備戰
蘇聯的備戰要追溯到1926年的工業化。作為利用「一戰」亂局革齤命成功的惟一社會主義國家,蘇聯的和平建設帶有超強的備戰色彩。
1928年開始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標志著蘇聯工業化的全面展開,1931年世界機器設備出口總額有1/3是蘇聯購買的,次年更高達50%,這一年工業在總產值中的比重也上升到70.7%。1933年開始的「二五」計劃建成工業企業4500個,工業總產值增加1.2倍,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戰前13年,蘇聯累計國防開支1701億盧布,只略低於1850億盧布的工業投資總額。
蘇聯工業布局也充分考慮了戰略縱深。「一五」計劃在烏克蘭、高加索、白俄羅斯和哈薩克等地建立了新的工業基地,「二五」計劃將半數的重工業投資用於東部,「三五」計劃以伏爾加河流域、烏拉爾和西伯利亞為重點。
1927年斯大林在講話中斷言:「新的帝國主義戰爭,這一問題是現時的基本問題,這是幾乎不能懷疑的了。」蘇聯將面臨「一場長期的、殘酷的競賽,交戰雙方的全部經濟和政治基礎都將在這場競賽中受到考驗」。1933年他又表示:敵人「隨時都可以利用我國技術上、經濟上的弱點來進攻我們」。戰前一個月,斯大林在紅軍指揮學員畢業典禮講話中明確指出:「德國將是敵人。」
蘇軍的戰爭准備,特別是計劃的機械化裝備規模之大,在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已達脫離實際的地步。蘇軍人員從1933年的85.5萬擴編到1939年初的194.3萬人後,1941年6月增加到500餘萬人,陸軍計劃從98個師增加到303個。1941年3月,蘇軍總參謀部擬定了工業轉入戰時生產的計劃,但裝備生產嚴重滯後。改編要求坦克部隊擴充到61個坦克師和31個摩步師,每個師分別應配備375和275輛坦克,共計31400多輛,戰前一共只得到7000多輛,其中新型坦克只有26%。改編要求一年內新建25個航空兵師部和106個航空兵團,其中半數裝備新式飛機,但到1941年夏,蘇聯航空工業生產能力比德國高約50%,總產量特別是新機型產量卻遠遠跟不上需要,直到德軍入侵時,也只有19個團完成改裝。年初開始組建的5個空降軍技術兵器嚴重不足,新的防空體系也尚未真正建成。結果戰爭爆發一個月,蘇軍原有編制計劃就被迫大幅縮減,航空兵師由4~6個團減為兩個團,每團飛機從61架減為22~32架,步兵編制縮小25%,火炮減少52%,汽車減少64%,摸索之中的機械化軍則全部撤銷。
1940年3月,勉強取勝的蘇芬戰爭,暴露了蘇軍在大清洗後的虛弱與混亂。「肅反」後提拔的大批軍官缺乏訓練和作戰經驗,造成許多部隊訓練水平下降。德軍作戰部隊中最年輕的士兵是1940年秋入伍的,1941年春入伍的派往後備軍團。而蘇軍士兵一入伍就充實到一線,戰前邊境軍區竟有2/3以上士兵是第一年服役的,其中又有一半當年才入伍。
------------
雙方的實力
人口
德國戰前,控制了近250萬平方公里土地和2億人口,其中德國人有5000萬左右,蘇聯戰前,包括入侵芬蘭和波蘭後新並入了一些地區,共擁有200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人口接近2億。去掉佔領區人口,蘇聯人口是德國的4倍。
按一般的人口比例計算,蘇聯當時擁有3000萬20歲至40歲的男性人口。以此類推,同狀態德國人,應該不會超過700萬人。
這些人口的差距到了戰爭後期十分明顯,蘇聯紅軍雖然損失慘重,但仍有源源不斷的後備兵員,支持其一直打到柏林,但反觀損失遠遠小於蘇聯的德國,雖然運用了獨特而有效的動員方法,且把徵兵年齡寬限到17至61歲,但也只動員起了1000萬人,之後就再也無法動員起任何人力了,可以說是耗竭了兵員,導致戰敗。
國力軍工生產力
德國的生產能力和軍工生產能力不及蘇聯,以德軍的進攻主要依賴於裝甲部隊的坦克生產量為例,按照「閃電戰」之父古德里安將軍的要求,為完成德國開戰以後所要達到的進攻目標,德國的軍工廠需要將坦克產量達到800-1000輛/月,最低也不能低於600輛/月,然而即使在希特勒的強烈要求下,軍工廠一再努力,也只能將坦克產量提高到230輛/月。
而蘇軍,戰前德國派到蘇聯的一個觀察團就曾吃驚地發現,蘇聯僅一個坦克工廠在一天內就能生產的坦克22輛,而全蘇聯坦克的月產量是驚人的1500輛,這種工業能力是德國望塵莫及的,這種差距在戰爭爆發以後還會進一步的放大,成幾何級數的放大。
戰略資源
德國是一個資源嚴重缺乏的國家,特別是稀有金屬,尤其缺乏工業的血液——石油,1941年德國及其佔領國開採石油190萬噸,從煤中合成燃料410萬噸,還獲得了法國、比利時等一批國家的儲備880萬噸石油。但除了羅馬尼亞油田以外德國缺乏穩定的產油地。
蘇聯國土面積廣闊,各種資源,稀有金屬一應俱全,並有高加索有點源源不斷地原油供應,且高加索油田一直比較安全,德軍在43年斯大林格勒戰役前後曾經接近,但未能拿下,甚至沒能影響到它源源不斷地運出原油。
外來援助
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雙方所獲得的外援。德國從其盟國和仆從國也獲得了不少的援助,比如法國的卡車,捷克的槍械和羅馬尼亞的石油,但這些遠遠不能和蘇聯在戰爭中獲得的援助成正比,不可否認蘇兩衛國戰爭的勝利,英美等西方國家的援助起了相當關鍵的作用。以下是蘇聯所獲得的一部分援助的簡單清單:
飛機18865架:美國援助15,481架,英國提供3384架。總共援助18,865架飛機,其中作戰飛機大約有17,000架。
坦克1.3萬多輛:美國提供了7057輛,英國和加拿大援助了5480輛。另外,也是最關鍵的西方提供了極其先進的光學瞄準器具及火炮技術,使蘇聯坦克的質量上了一個台階。特別是在蘇德戰爭初期,數天內蘇軍就損失了數千輛坦克,英美及時地向蘇聯提供了1000多輛坦克。其中英國750輛,美國180輛。這些坦克直接參加了莫斯科保衛戰。
大炮:15000門 ,其中美國援助了7944門紅軍最缺乏的高射炮。
另外英美等西方國家還向蘇聯提供了許多其他作戰物資:據不完全統計包括42萬多輛卡車和吉普車和11,075節車廂, 8700多輛拖拉機,4.7億多發子彈和炮彈,1981輛機車和35萬多台機床,汽車輪胎高達3,606,000件。35,800台無線電設備、1196部雷達和329部聲吶。
還有不計其數的軍裝軍靴禦寒裝備,僅英、美根據莫斯科議定書就給蘇聯運送了150萬雙軍靴,10500噸制靴皮革。各種戰略物資,鋼鐵稀有金屬也源源不斷的輸往蘇聯。包括87,600噸銅。
雖然這些數字是英美等國單方面提供的,有很多誇大和不實的成分,但可以說英美在自己也十分困難的情況下盡了自己的能力幫助紅軍,也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戰後出於政治原因蘇聯否認了這些。這些也曾經得到了紅軍傳奇式英雄朱可夫元帥的認可。
兵力裝備
有人把德軍初期的勝利歸結為兵力和裝備的壓倒性優勢,這也符合「多兵之旅必勝」的基本戰爭觀念,但這並不是事實,我們來比較一下雙方的兵力兵器的優劣。
戰前,德軍在蘇德戰線上擁有190個師550萬人,其中19個坦克師,14個摩托化師,他們裝備有坦克4300輛,火炮42000門,作戰飛機4980架。
蘇聯擁有180個師540萬人,其中有60個坦克師和摩托化師,他們裝備有坦克24000輛,火炮3.75萬門,作戰飛機7000架。
雙方兵力基本相當,火炮德國占優,飛機蘇聯占優,但差距都不是很大,坦克更是佔了絕對優勢,這還沒有考慮,蘇聯的生產能力,在戰前蘇聯的飛機月產量就達到了1200架,動員以後的能力可以翻倍,甚至幾倍。
坦克
我們提出坦克,這個在蘇德戰場上作用最關鍵的,也是一般被認為德國最強的兵器來比較一下。不僅在數量上蘇聯大大占優,達到6:1,且質量上的優勢更大。
❽ 俄白聯盟和北約的實力對比是怎麼樣的雙方有一戰實力嗎
先來了解一下俄白聯盟。俄白聯盟來源於俄白共同體,指的是俄羅斯和白俄羅斯這兩個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面建立的全面戰略夥伴關系的聯盟。北約指的是以美國為首,包括德國、法國、英國等西方發達國家的軍事聯盟。那麼俄白聯盟與北約集團相比,雙方的實力誰上誰下呢?俄白聯盟與北約在軍事上是否有一戰的實力呢?很顯然,北約集團的實力更勝一籌,但俄白聯盟與北約還是有一戰的實力的。
一.俄羅斯為世界軍事第二強國。美國目前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而俄羅斯曾經作為美蘇爭霸的主角之一,軍事實力當然非常強大。能夠作為美國的對手,這本身就說明了俄羅斯的實力。雖然現在的俄羅斯經濟下滑,軍事實力與科技有所下降,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依然在世界軍事排行榜上,常年穩居第二。這樣強大的軍事實力,就連美國這樣的超級大國,也不得不面對現實。
白俄羅斯作為原蘇聯的加盟國,他的軍事技術研發實力也是很厲害的,特別是他的導彈發射車技術,在軍事科技界享譽世界,目前中國所使用的導彈發射平台技術就是來源於白俄羅斯。
俄羅斯常年占據世界軍事榜第二名的位置,軍事實力非常強大。所以俄白聯盟與北約相比,雖然實力不如北約,但與北約還是有一戰的實力的。
❾ 二戰德軍和蘇聯紅軍,那支軍隊更加殘暴野蠻
其實都一樣殘忍 戰爭狀態下都一樣的 人都變成了野獸 不過德軍可能好點吧 畢竟都是些正規軍 但那些蘇聯軍隊到後期全是監獄里的牢犯 (包括那些重刑犯)據說當年有60萬德國婦女遭到蘇聯軍人的侮辱 不要覺得蘇聯人有多好 都是些著眼眼前利益的蠢貨 蘇聯人比德國人殘忍多了 起碼德國人不會白白犧牲自己人的性命 而蘇聯人則完全無視人權 不要覺得電影里拍的那些蘇聯人無謂的往前沖多偉大 其實都做了該死的斯大林的炮灰 他讓那些無辜的人沖上去送死 浪費的德軍的彈葯 然後自己的大部隊在上 太卑鄙了 歷史上蘇聯人也有許多背棄信譽的舉動 當年德軍攻打華沙 蘇軍就眼睜睜的在河對岸看著華沙變為廢墟 然後在乘機與德軍簽訂協議把波蘭一分為二 太無恥了 就算是在現在 俄羅斯表面上跟中國交好 其實還不是看自己實力不行 想找個幫手?等哪些中國沒有利用價值了 俄國人還會理睬我們? 到時候不入侵我們就不錯了 俄國人到現在依然無法放棄沙文主義 還是認為自己是世界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