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什麼二戰時期,國民政府和納粹德國關系很好
中國國民黨在二戰初期和德國關系很好,軍隊採納啦大量的德國軍事物資,好多部隊都是全德式裝備,就連頂頂大名的74師好象就是全德式裝備,連蔣介石的兒子都到德國的軍隊當過軍官(政治需要),到了中後期,由於世界上的大勢所趨,關系才慢慢淡化了,直到後來的美國對德宣戰,當時的國民黨才正式和德國斷交。
在二戰的時候有大約50000的猶太人到上海避難,那時上海是一個不設防的城市,世界上的任何人都可以來,這些猶太人後來成為了現在以色列的建國者,所以現在的以色列對中國人還是有好感的,比如76年唐山大地震,他們就是第一個要捐款的國家,還有就是以色列在軍事上對我國的幫助是很大的,如以色列是世界上第一個發明出現在用的那種輕型防彈衣,沒多久我國就「自行研製成功了」,還有我國的殲10聽說也是以色列的技術,還有就是空中預警飛機,我國從以色列定了幾架,但是由於美國的原因沒有買給我國,為此以色列額外賠償了我國3億圓,你說以色列和我國的關系是什麼樣的。
㈡ 國民政府為何在抗戰期間能同時得到德蘇美三國的援助
眾所周知,抗戰期間,國民政府最大的援助來自美國,不過,很多人不知道,在抗戰爆發初期,其實中國的主要援助來自於德國與蘇聯。在德國於1937年因與日本結盟斷了援助後,蘇聯就接過了援助中國的接力棒,直到蘇德戰爭的爆發。
至於這兩個國家援助了中國多少物資,大家可以上網去查,在這里就不一一贅述了。那麼,為什麼國民政府,能在抗戰期間先後獲得德國、蘇聯、美國這幾個死敵國家的分別幫助呢?讓我們來看看其中緣由。
德國的困境
其實,德國與中國的軍事合作從清朝末年就已經開始了,清朝編練新軍的武器就是從德國進口的,而到了民國初年,德國軍火幾乎已經壟斷了中國市場。為什麼德國會成為中國最大的軍火供應商呢?那是因為德國是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家,基本沒有海外殖民地,所以對中國這個市場格外看重,不像英法,有自己的巨大殖民地市場,而且德國貨質量上乘、故障率少,自然也受到了中國的歡迎。
而在國民政府時期,與德國的合作更是達到了空前的高度,國民政府不僅派軍官去德國學習,還用德國裝備組建了20個德械師,還有稅警總團,德國也派了大量顧問到中國幫助訓練中國軍隊,而德國原計劃為國軍裝備80個德械師,只是後來抗戰爆發打斷了這一計劃。
但德國人對中國其實也有所求,主要是戰略物資。像製造坦克需要的鎢、桐油、豬鬃都需要向中國進口,而桐油是橡膠的替代品,當時橡膠產地被英法控制,而豬鬃呢是中國特產,主要用於刷洗大炮的炮管,也就是擼炮管用。
所以,德國對中國的援助無論從歷史還是現實來看,其實都是很有必要的。只不過後來,德國和日本結成了同盟,在日本強烈的抗議下,不得不中斷了對中國的援助,所有的德國顧問也撤回了德國。
蘇聯對華援助
抗戰全面爆發後,國民政府就與蘇聯簽訂了援助條約:
第一筆5000萬美元,於1938年3月簽訂;
第二筆5000萬美元,於1938年6月末簽訂;
第三筆1.5億美元,於1939年6月簽訂。
而這些援助都是以蘇聯貸款的形式簽訂的,國民政府以戰略物資實物形式進行償還。同時,蘇聯還援助了1000多架飛機,同時派出了包括飛行員在內的約5000名志願軍事人員來華參戰。據統計,後來蘇聯飛行員擊落日軍飛機1049架,同時犧牲了200多位飛行員。可以說,在德國的援助之後,在抗戰最激烈的1938年,蘇聯的軍火援助是國民政府能支撐下去的勇氣之一,這些援助也給了日軍以沉重的打擊。
飛虎隊
所以,國民政府在抗戰期間能夠得到德蘇美三國的援助,是由當時的世界形勢和各國的自身利益決定的。不過,這也使我們再次明白了一個道理,那就是落後就要挨打,只有將我們自己建設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才能保障國家領土的完整,人民生活的幸福。
在國際交往中,還是那句老話: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國家利益!
㈢ 為什麼二戰之前德國和中國關系那麼好
當時希特勒希望同中國結盟從西邊和南邊夾擊蘇聯,蔣介石也是希望通過德國人之手來建立強大的國家。其次,德國從中國獲得稀有金屬,中國從德國獲得軍事援助。早在一戰結束後民國政府就開始請德國顧問,到法肯豪森已經快二十多年了,這段時間也是中國政府在經濟,基礎設施,民生發展最快的時候。蔣介石還通過各種談判廢除了很多不平等條約,也希望通過德國人的幫助建立一百個德械師。而一戰後的德國被戰勝國各種欺凌,跟當時中國的過一樣,同病相憐,所以當時德國人是真心幫助中國,中國將各種原料便宜賣給德國,通過相互幫助實現互強。但希特勒上台後,覺得日本軍力比中國強大,又不想等中國發展,中日戰爭爆發後,國內納粹黨戈林為首的親日派壓抑住了以國防部部長佛洛姆貝格為首的親中派,也是使得希特勒放棄中國的一大原因
㈣ 從清末到民初為何德國一直援助中國
個“援助”應該打個引號。首先必須明確,咱們可是連個螺栓都沒有“白拿”人家德國的,沒占人家半毛錢的便宜。
國與國之間的關系,什麼“歷史傳統友誼”、“兩國文化歷史的深厚感情”等等,幾乎都是裝樣子的說辭,可不能真信。相距甚遠的中德兩國,在20世紀初的密切往來與合作,那是基於戰略需要和國家利益的需求,基本可以排除所謂的“感情因素”。
此外,由於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敗,失去了在中國的租界和殖民地。這讓中德合作沒有歷史包袱,較為輕松。
還是如我文章開頭所說,那是基於戰略需要和國家利益的需求,基本可以排除感情因素。
此時,德國有求於中國的是稀有戰略金屬——鎢礦砂,它們都是製造鎢合金鋼的關鍵材料,是生產槍炮的必需品。此外還有中國的豬鬃和桐油德國也有大量需求。
對,就是豬鬃,這個絕對是非常重要的戰略物資,大家想想,機械化戰爭時期的作戰平台和作戰武器,哪一個可以不上漆,直接就開出來用的;此外還有清理大口徑火炮炮管內的火葯殘渣的重要用途。通過合作,中國拿到了德國軍事、工業、科技的“援助”。
其實“援助”這個詞用的不妥,這些技術、軍火都是用高於國際市場價的價格,或者是以貨易貨方式購買的,軍事顧問也是八抬大轎高薪聘請的。咱們可是連個螺栓都沒有“白拿”人家德國的,怎麼就老被一廂情願的描述成“援助”?
而且,據當時史料記載,德國出口中國的工業品,尤其是軍工類,往往是二等品,甚至質檢淘汰掉的“殘次品”,為此,國民政府代表還多次跟德國有關部門進行了交涉。
到了三十年代中期,德國與日本開始勾搭,為了表示對日本“大東亞共榮”計劃的支持,德國開始逐漸疏遠了中國,在日本的壓力下,一度在收到貨款後,拒絕交貨。到了1938年,德國顧問團就已經基本全部撤回德國。蔣介石的軍事顧問——法肯豪森回國後拒絕接受任何工作,在蓋世太保的監視威脅下,還堅持宣傳中國抗戰,直到德國下令預備役軍人全部恢復現役,才重加入了德軍。
法肯豪森才是咱們中國真正的朋友,可惜現在網有們總認為狂熱的種族主義者——希特勒是中國抗日的大恩人........
客觀地看,國軍的德械師規模很有限,而且主力基本在淞滬會戰和南京保衛戰中損失殆盡.....在漫長的抗戰中,發揮的作用不是特別大,遠不及美國的支援。
總的來講,二戰前後,德國的外交思想是非常務實的:和日本結盟是謀求牽制蘇聯;而援助中國就是為了換取戰爭資源....於是中德成了貿易兼軍事合作夥伴,其他的就別想太多了。
還是如文章開頭所言,國與國之間搞關系,就是利益的交換,國際社會上還真沒出現過,有哪個國家無目的去支援別國。
㈤ 近代中國(清朝、民國)與德國關系密切的表現及其原因!
當時西方列強都限制中國,不想把好的武器買給中國,而中國又迫切需要西方先進武器。德國那時候又剛剛起步被英國等老牌強國壓制。為了開闊市場也為了賺中國的錢就把好的武器買給中國。因為中國對德國基本沒有威脅,而德國又能賺取可觀的外匯。雙方一拍既合,清朝時中國就買了很多,比較有名的就是當時遠東最強大的軍艦:排水量達到7335噸的定遠號和鎮遠號。(現在咱中國比它們大的驅逐艦也就4艘)民國時蔣介石更是提出了裝備100個德械師的宏偉目標,可以看出對德國貨的倚重,而德國貨也確實比較好,你看看全德械的中央軍87師和88師在抗戰中的表現!
㈥ 為啥民國時 國軍有很多德國裝備聽說有很多是援助給咱們的
什麼報恩都是胡扯。不過國民政府確實得到了大批德國裝備,不過大部分是軍購不是援助,其中也有一部分是德國援助。德國在晚清時期就經常拉攏中國,主要是因為最早英國的勢力在中國較強,德國希望制衡英國。而到民國時期,蔣本來就喜歡德國的制度,多次派學生去德國學習。但隨著二戰爆發,德國和中國的關系就基本中斷了。畢竟在國民政府內部,老蔣是堅定的親美派。更何況德國和日本做了盟國。
㈦ 中華民國時期,德國與中國的關系為何那麼好
當時德軍形勢所迫,需要糧食和礦產的支援。中國當時環境,也需要外軍的戰略指導和武器裝備的支持。一百多位德國顧問來到中國提供服務幫助和並肩作戰。
一、當時德軍擴充,軍需緊張,需要大量物資。在德國人的幫助下,國軍完成了近一百個師的訓練編制和武器裝備,軍事上的發展,這在抗戰歷史上取得了突飛的成績,德國顧問起到了對內軍事的擴展和軍事戰略上的支持,這一開端讓國軍的軍事戰略和裝備初步形成,讓國軍有了對抗外敵的資本。
由於德國為中國提供了戰略和武器裝備,而且先後派出多名顧問,在後期德國也在暗中多次幫助中國,多名顧問回國後從沒有泄露軍事機密,守口如瓶,中國也為德軍提供了礦資源和糧食支持,中國和德國的關系結下了深刻的外交關系,所以當時兩國關系如此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