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各個國家幼兒園數學的教育標准, 內容,差異
1、美國幼兒園教育內容
美國學前教育的內容主要包括身體、認知、情感、社會性、審美等方面。(1) 身體方面教育內容主要包括:培養兒童活動的技巧;保持身體平衡;形成兒童的節奏感與時間概念;加強兒童對身體及空間的意識;使兒童學會消除疲勞;對兒童進行安全教育和性教育。(2) 認知發展教育內容主要包括:指導兒童通過感官探索發展好奇心和求知慾;鼓勵兒童提出問題,對事物進行比較、推理,找出事物之間的關系;幫助兒童獲得關於數的概念,進行語言教育和創造教育。(3) 情感培養教育內容包括幫助兒童習慣與家人分離、與教師建立基本的信賴關系;引導兒童了解自己的情緒,學會處理情緒問題;指導兒童學會理解別人的感情,建立同情心;維護兒童的心理健康。(4) 社會性發展的內容包括了解自己及家庭、社區文化,培養民族自豪感;學會樂於助人,與人和睦相處等。
兒童美感培養的主要內容包括幫助兒童認識周圍環境的美,引導兒童欣賞音樂的美;引導兒童感受舞蹈和繪畫的樂趣,培養兒童創造美的能力;通過各種藝術活動發展兒童表現美的能力。
(美國幼兒園教學)
2、英國幼兒園教育內容
英國3~5歲兒童的課程指南分為六個領域(1)個性、社會性和情感的發展(2)交流、語言和讀寫;(3)數學發展;(4)認識和理解周圍世界;(5)身體發展;(6)創造性發展,在這六個領域中,所有的內容均是通過幼兒大量的感知、探索、操作活動完成。
(英國幼兒園教學)
3、法國幼兒園教育內容
法國幼兒園教育的內容主要包括體育活動、藝術活動、交往活動、科技活動。法國幼兒園教育很注重保教結合,幼兒園教育內容有(1)語言:口語和早期書面語言;(2)共同生活:培養孩子的交往能力;(3)發現世界:包括發現生命世界、物質世界和時間空間等;(4)體育和藝術教育。幼兒園教育強調結構化而非系統化的學習,按照活動領域安排教育內容。
(法國幼兒園的美術活動)
4、德國幼兒園教育內容
德國幼兒園教育的活動主要包括游戲活動、主題活動、區域活動、社會活動、訓練活動。幼兒園教育內容是(1)向兒童介紹身體的基本知識,促進身體的生長發育,照顧好兒童的生活;(2)使兒童認識大自然、大社會,熟悉周圍生活,激發好奇心;(3)培養兒童的思維能力、表現能力及主動性和獨立性;(4)豐富兒童的想像力。
(德國幼兒從大自然中學習知識)
5、馬來西亞幼兒園教育內容
馬來西亞幼兒園設置課程主要有四類:一是生活課程,以幼兒的社會生活為基礎,教師可以自由地選擇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二是學習准備課程,以幼兒的未來學習作準備,重視向幼兒傳授拼讀、寫作、數學、繪畫、手工、演講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能。三是發展課程,以幼兒發展為基礎,注重寓教於樂,讓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生動活潑地學習。四是學習課程,讓幼兒在正規、嚴肅的氛圍中接受讀、寫、算的教育,每天給兒童布置家庭作業,每周、每個月對幼兒進行考試。目前,馬來西亞幼教專家建議要在全國建立統一的學前教育課程標准,確立教育內容、手段、途徑和方法。
❷ 德國的教育體系如何
風靡全球的諾貝爾獎已經揭曉,但留給了我們很深刻的思考,為什麼8200萬的德國人分享了世界上一半的諾貝爾獎?答案竟然是—德國教育的快樂天性教育。德國教育學家支持兒童學前教育。他們認為,兒童到7歲之前的教育極為重要。但是不同於中國的學前班,德國學前教育的重點在於創造自主學習空間,培養孩子能力。
通過國家介入,禁止對孩子過早開發智力,避免將孩子大腦變成硬碟,留給孩子大腦更多的想像空間。孩子在小學前「唯一任務」就是快樂成長。
那麼到底對於一個德國孩子而言,他們要在幼兒園里度過將近4000個小時。在這期間,德國孩子都學到了些什麼呢?
一位旅居德國的媽媽告訴我們,她兒子在幼兒園里受到的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內容:一個是基本的社會常識,比如不使用暴力、不大聲說話等。另外一個是語言能力的培養,但主要通過游戲的方式。模仿是孩子的天性,諸如傳話游戲、角色扮演之類的游戲卓有成效。
充滿趣味的情景藝術教室利用環境、情感、藝術等因素來調動寶寶無意識的心裡活動,以協調有意識的心裡活動,最大限度的發掘人的生理和心裡潛能,激發孩子學習興趣,拓展思維空間。
為2-6歲的孩子量身定製情景劇場與混齡語言開發場景,BBunion獨家引入韓國PDM情景藝術課程將認知、品德、藝術與探索完美融合在課程體驗過程中,在游戲中鍛煉孩子們的手眼協調能力,培養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以及提高對周邊事物的認知水平。在BBunion,孩子們永遠會在課程體驗中「發現」知識獲得知識,原本無聊的概念性學習變得令人充滿期待。下一堂課,又有什麼樣的驚喜在等著我呢?
愛玩,是每一個孩子的天性。BBunion汲取國際前沿幼兒教育實踐精髓,按照適齡發展原則,引進全球超39個國家1000多種品牌教具,源自德國、韓國、西班牙、英國、奧地利、荷蘭、法國、瑞士、美國等各地品牌教研團隊的成效,並結合BBunion專業課程體系,解鎖每個孩子的無限潛能。
BBunion全新概念店的設計理念完整的詮釋了我們對孩子的愛與責任,我們的所有努力就是為了讓孩子出生後不能錯過的一堂課。諾貝爾獎創造了一個可充電的世界,BBunion立志培養創造世界的人。
❸ 德國學前教育的特點
(1)以游戲為主的課程設置
德國以高度自治而聞名,學前教育的課程也充分體現了這個特點,課程設置不僅沒有全國統一的標准,甚至州一級也沒有統一標准,而是以地方或幼兒園為單位,由幼兒園舉辦者自行決定。德國的幼兒園課程內容多以游戲為主,多自由活動少集體活動。
幼兒園階段沒有讀、寫、算等基礎知識的教育。幼兒園的課程有八大方面分別是:體驗教育、生活教育、動作教育、語言教育、實際生活與家政教育、圖像與勞作性教育、事實與環境教育、韻律與音樂教育。德國強調生活體驗,讓幼兒自主活動和學習,注重兒童獨立意識的培養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
(2)混齡編班
不按照年齡而強調異質分組,強調尊重不同年齡兒童的相似性和相異性。混齡編班具備按齡分班所不具備的優勢,一方面在兒童互動交往過程中,有利於培養年齡大的兒童的領導力,以及交流溝通能力,既鍛煉思維,也可以增強自信心。
另一方面,年齡較小兒童一般都喜歡跟年齡大的兒童玩耍,混齡編班不僅可以滿足對玩伴的需要,同時可以向年長兒童學習更多的東西,而且如何與年長兒童交流、怎麼融入都是年幼兒童需要克服的問題。混齡教育體現了自由發展和自我教育的特點,有助於引起3—6歲兒童對未來小學生活的憧憬,幼小銜接自然發生。
(3)融合教育
「融合教育」主要是為身心障礙兒童提供的教育。旨在普通班中進行特殊教育,使特殊兒童和普通兒童共同生活和學習,讓特殊兒童享有和正常兒童同樣的權利,充分體現了人性化特點,也是國際教育的發展趨勢。每個兒童都有發展的潛力。
我們應該激發他們的潛能,提高他們的能力,讓殘障兒童也像正常兒童一樣,得到社會的關注與關愛,可以正常生活,而不是將他們隔離開來,這就是融合教育的教育理念。融合教育可以使殘障兒童接觸到不同的人,使他們學慣用不同的方式與人交往,提高交際能力,充分體驗世界的多樣性。
(3)德國幼兒課程領域是什麼領域擴展閱讀
德國的學前教育機構具有多樣化的特點,機構名目繁多,形式各異,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六種。
(1)傳統幼兒園:它們有的叫兒童活動場所,有的叫兒童之家。這類幼兒園相對獨立,也最為普及,是為3—6歲幼兒提供保育和教育的主要機構。幼兒園又分為三種:公立幼兒園,接受政府補助;私立幼兒園,接受政府補助,但其教育理念及師資聘任不接受政府監控;獨立幼兒園,不接受政府補助,主要依靠家長繳費。
(2)幼兒俱樂部或游戲所、兒童店:幼兒俱樂部主要由教會和福利機構開辦,而兒童店則是20世紀60年代學生運動的產物,重視從小培養兒童的集體和社會觀念。這類幼兒教育機構的開辦者主要是大學生中做父母的人。
(3)學校附設的幼兒園和學前班:主要招收那些已經達到6周歲或將達到6周歲但未達到入學標準的兒童,為順利進入小學做好准備。學校也有附設的學前班,大多都與小學連在一起。
(4)特殊幼兒園:招收對象主要為各種有殘障的幼兒,根據幼兒不同的情況分類,接受與之適應的教育,使幼兒的能力得到充分發展,使之更好地融入社會。
(5)托兒所:這是對雙職工子女開辦的全日制保教機構,主要是對3—6歲的幼兒實行保育。幼兒教師或保育員須經過培訓。
(6)白天的母親:主要是一些年輕婦女在照顧自己小孩的同時也幫忙照顧臨近的其他小孩,為那些工作忙而無暇照顧孩子的父母提供便利,不過政府提供的經費佔比較少。
❹ 德國幼兒園的另類教育案例分析
德國幼兒園的另類教育
隨著社會對孩子早教關注程度的越來越重視,世界各地的幼兒園在教育方面也不斷創新和改善,以適應家長的期待。來看看德國幼兒園的另類教育吧:
一、從小就在大自然里做試驗
除了玩耍,老師還會到森林裡教孩子們學習東西,做一些小試驗,比如在地上挖幾個坑,分別將塑料袋、香蕉皮紙、玻璃等埋入,做好記號,過了幾個星期後再挖出來看看發生了什麼變化,孩子們會發現香蕉皮不見了,而其他東西都還在。這時老師就會趁機告訴他們哪些東西土地可以吸收,哪些東西丟到土地里會影響環境。比如玻璃土地不吸收,而且還會傷害到人和動物的腳,太陽光反射聚焦還會引起火災,所以不可亂扔玻璃垃圾…孩子們從小就知道垃圾是怎樣分類回收,從小就知道保護環境,這樣也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瑞典的環境那麼好,與從小教育孩子是分不開的。
二、吃東西前竟然可以不洗手
幼兒園的孩子會出來玩,或是老師帶領他們撿垃圾。9點半左右會是他們的點心時間,很奇怪的是,撿完垃圾的孩子,竟然可以不用洗手,而老師就直接把餅干一堆堆地放在playground的椅子上,由孩子自取。因為在瑞典這樣的環境中,不幹不凈的東西吃了孩子反而更加健康,不會容易對各種食物出現過敏現象。其實,政府還是提倡給孩子經常洗手,並用消毒液的,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瑞典人都不主張在這方面太過小心和精細。
三、大部分幼兒園沒有專門的午休房
幼兒園沒有一個有卧室,更不要說床了,瑞典的幼兒園都不大,大都是3居室4居室,每間房各有用途,他們會覺得專門拿一間房來做卧室太浪費,但院子的面子大概是房子的幾倍。午睡時間,老師會把一間游戲房稍微休息,鋪上墊子,孩子們一年四季都是睡在地上。
四、幼兒園的午休最多半小時
經常聽國內的家長說,孩子在幼兒園下午午休至少兩三個小時,心疼孩子也心疼錢哪。而在瑞典大部分幼兒園,中午僅20分鍾至半小時的午休,老師也絕對不會去哄孩子睡覺,除了個別年齡小的能睡著,絕大多數孩子只是安靜地躺著,時間一到就起床。甚至有些家長特別叮囑老師不要讓他的孩子睡覺,因為大多孩子在家通常是晚上7點半上床,早晨7點起來,太長的午睡會影響孩子晚上的休息。
五、雨衣雨鞋是入園前必備的行頭
上幼兒園前,老師會給一張清單,上面有必備的物品和注意事項。其中一項是雨衣和雨鞋。難道下雨天還要帶孩子出去嗎?下雨天,孩子們穿著雨鞋披著雨衣在院子里拚命的踩水,玩耍。雨小的時候,老師還會帶著他們成群結隊的到外面去玩。
六、擁有上百件勞動工具的兒童工作室
建在山坡上的幼兒園的手工房,從外面可以看到孩子們的各種木工作品:桌子,椅子,槍,車…而一面牆上更是掛滿了勞動工具:各種錘子,螺絲刀,老虎鉗,鋸子。。。還有一些我根本就不出名字。除了木工作品,還有孩子們的繪畫作品,包括繪畫用的顏料,紙張,畫板等,這就是一個單獨的幼兒園。看著那些還像模像樣的木工作品,很難想像這個幼兒園最大的孩子也不過5,6歲。
七、外出活動時老師帶著孩子一起坐公交車
瑞典的交通系統非常發達,地鐵,小火車四通八達,高峰時候公交車也可以3,5分鍾一班,而且是根據時刻表准點到准點發。所以很多在瑞典生活的人並不買車。可是沒想到的是,連孩子外出活動,也是由老師帶著坐公交車。那時我家住在一個非常漂亮的海邊,海邊是大片的原始樹林和廣袤的草坪。經常有其他地方的老師帶著孩子來這里玩上一天。2個老師帶著10多個孩子,上車的時候,一個老師先上帶著孩子往公交車後面走,另一個老師善後。碰上人多的時候,孩子就分布在車的各個位置。開始我還挺擔心,如果丟了一兩個怎麼辦?後來才發現,孩子們很習慣這樣的事情,他們不會隨便下車,不會到處跑動打鬧。而他們每個人都穿著一個有夜光(便於發現)的馬甲,上面寫著孩子的名字和幼兒園的聯系方式。
八、藝術課:孩子光著身子畫畫
所謂藝術課,竟然是每個孩子脫的只穿一個尿不濕,雙手沾滿顏料,在地上的大紙上塗鴉。有些孩子不會走,就在上面爬,爬的肚子上身上都是。會走的孩子就在上面跑,腳上腿上都是,紙上滿是孩子們的手印腳印以及肚子印。當時的場景,孩子們投入與興奮的表情,讓我至今也難忘。
九、森林竟然是孩子的主要課堂
瑞典森林覆蓋率66%,遠遠高於全球30%的平均水平。親近大自然培養孩子的自然智能,天然的環境也為孩子們創造了更多好玩的條件。除了天氣不好,或是吃飯睡覺等一些事情,尤其是陽光明媚的時候,孩子們都是在外面呆上一整天。而隨處可見的森林顯然成了孩子的第一課堂。孩子們手裡拉著一跟長繩子拉成一隊,浩浩盪盪的進了樹林裡面。我剛見到這個場景時,忍不住就為他們擔心,樹林里可是什麼事情都能發生的啊。由次忍不住問了其中一個老師,她說,就算他們跑得我看不見影子,我也相信他們會回來,老師和孩子之間建立了一種非常穩固的信任與默契,而當然,這樣的信任也是建立在老師高度的責任與能力和對孩子和周圍環境了解的基礎上吧。
十、孩子從小喝冰牛奶,老師不主張喂飯
孩子的吃飯時間是規定的,吃飯時間一結束,老師就會把東西收走。所以,經常可見,小點的孩子用手抓,再大點的孩子笨拙地用勺子,大多數孩子都是吃得津津有味,當然也是滿臉花花,因為其實孩子是很享受自己吃飯,且沒人逼迫的吃飯過程的。而至於飲料,都是直接從冰箱拿出來的冰牛奶,冰果汁,不管孩子是一歲還是三歲。
但是,老師會在一旁和孩子們一起吃飯,他們覺得,這樣更有利於培養和孩子的親近感,讓孩子們覺得老師就像自己的爸爸媽媽一樣,和自己坐在一個桌上吃飯。
美:注重數學和自然科學教育
美國十分重視兒童的早期教育,注意兒童教育與小學教育銜接的研究。美國幼兒園基本上附設在小學里,接納4-6歲兒童,作為「小學階梯」。對上小學一年級之前的5歲兒童限定進行為期一年的預備教育,主要是促進幼兒各方面的發展,為其入小學作好准備。在教育內容上,強調教育內容要符合時代的要求,對幼兒進行數學和自然科學的教育。這對幼兒智力發展有著深遠影響,這樣就為幼兒進入小學奠定了良好基礎。
英、瑞士:幼兒教育與小學低年級合並教育
瑞士有26個州,各州都有自己的教育制度,日內瓦所實行的就是將學前兩個年級與小學一二年級設在一個機構中。日內瓦的「MaisonDes Detits」學前教育中心就是由學前兩個年級和小學的一二年級構成,設在一幢樓房裡成為獨立的教育機構。日內瓦的「Ecole DuLirron」學校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由學前兩個年級與小學一二年級組成,另一部分是三年級至六年級,雖然都屬於學校統一行政管理,但卻是以小學二年級為界劃分兩部分管理。
英國初等教育分為2~5歲兒童的保育學校,5~7歲兒童的幼兒學校和7~11歲兒童的初級學校,兒童從5歲開始實行義務教育,全部入幼兒學校,經過兩年預備教育後再入初級學校。從幼兒學校的課程來看,盡管幼兒學校屬於小學階段,但課程的內容、要求以及活動的組織形式仍然從學前教育階段開始,逐步向小學過渡。另外,英國也充分重視托兒所與幼兒學校間的銜接。在倫敦,當前較普遍的作法是將保育學校與幼兒學校合並在一起,這種做法避免了兩類機構在環境與社會交往范圍上的差異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問題。
在學校及教室環境的設計上也體現出顯著的連續性。英國和瑞士幼兒教育與小學低年級教育都十分重視物質環境的布置與安排,力求讓兒童在與物質環境的相互作用中得到發展。幼兒活動室內的科學角、美工角等
室里出現,這樣就能減少幼兒進入小學班級里產生的陌生感。當然,活動角的材料在內容、性質上已有所變化,進入小學後,材料逐漸向實物符號、詞語方面轉變,部分活動角的內容轉變為牆壁上張貼的形式。
瑞士和英國考慮到幼小銜接的需要,其教育機構設置的主要趨勢是將學前兩個年級與小學一二年級設置在同一個環境之中,將幼兒教育與小學低年級教育結合或合並為一個教育階段來考慮,從環境布置、課程設計、教師培訓都以創設一個整體的、連續的、發展而協調的學習環境為中心。
日:幼小銜接列為終身教育體系
日本把幼兒園與小學的銜接置於終身教育的背景下來考慮,文部省明確指出幼小銜接不是要幼兒園培養與小學特定學科內容直接連續的東西,而是培養兒童上小學後成為其生活、學習基礎的東西。
在小學教育方面,重要的是如何將幼兒園教育的成果進一步延伸、發展和深化。在幼兒園教育方面,新大綱對幼兒園課程內容作了重大改變,原來的六領域(體育、 語言、自然、社會、美工、音樂)改為五領域(體育、語言、人際關系、環境、表現)。在小學教育方面,文部省在小學一至二年級的課程中增設一門新課——生活課。生活課包含了原來小學課程中理科(以自然、地理、理化基礎知識等為內容的課程)和社會科(以社會常識和技能為內容的課程),取消理科、社會科。但生活課又非二者簡單的結合,它是一門新的具有科學教育特色的綜合課。幼小課程目標、內容、教育方法等的改革為幼小銜接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幼小改革後目標的一致性,使幼兒園教育能成為兒童在小學繼續學習和發展的基礎。
法:三大法案加強幼小銜接
為使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既體現出合理的層次性,又體現出它們之間良好的過渡性,法國陸續頒發的三大法案中有關條文均提出加強幼小銜接。其具體措施如下:
1、增加男性教師。
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的研究表明,幼兒園教師單一由女性擔任,對幼兒心理健康發展不利,因此提倡男性擔任幼兒園教師。
2、科學劃分母育學校和小學的學習階段。
把學前兒童和小學兒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前學習期」,包括母育學校2、3、4歲的兒童;第二階段為「基礎學習期」,包括母育學校5歲兒童和小學前兩年級的兒童;第三階段為「鞏固期」,包括小學最後三個年級的兒童。把兒童按年齡分為三個階段的目的是為了防止兒童重復學習。使學前階段與小學老師每周要用一個小時來探討每個階段兒童應達到的實際水平,並確定每個學生達到該水平具備的條件。
3、合並母育學校與小學的監督視導工作。
4、母育學校教師與初等教育教師接受同樣的培訓也是法國幼小銜接的一個有效措施。
日本:生活是教育的核心
報紙和媒體都曾報導過一次中日中學生夏令營活動,其中兩國學生的表現引起了廣泛關注,更引起了國人關於中國家庭教育的深刻反思。在活動中,艱苦的訓練使不少中國學生半途而廢;而面對同樣的困難,日本學生卻全部堅持下來。
活動結束後,日本一名帶隊老師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日本的家庭對孩子進行生活教育遠遠勝過進行天才教育,因此日本孩子的韌性很強。"對於生活教育,中日家庭有什麼不同認識?
(中)陳晨,是北京某區重點中學高中一年級學生;陳晨父母親都是小學教師。
(日)山井澤二,是東京一所中學高一學生;山井父親是一位公司職員,母親是家庭主婦。
讓孩子學會生活是教育的核心
(中)陳先生:我對陳晨教育的目標是把他培養成能為社會創造價值的人,能夠獨立謀生的人。我覺得孩子生存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在學校教育里可以完成,家庭教育更多的是幫助他學會如何對待周圍的人和事。
(日)山井先生:日本家庭很重視對孩子進行生活教育,這是一個籠統的說法,簡單說就是讓孩子學會照顧好自己並且照顧好生活中需要照顧的人。我教他能自己做飯、打掃房間;教他能和同學一起過集體生活;教他能在壓力下保持健康的心態。我覺得這是他今後人生必不可少的訓練。
在自立中學會生活
(中)陳先生:我認為陳晨和很多獨生子女一樣,最欠缺的就是獨立能力。他小學時候的手工課作業都是我幫他做的,對於他們來說,很多培養動手能力的工作他們都不自己親自做。陳晨高一參加軍訓,從收拾行囊到打背包都是他媽媽和我幫他干,結果到了營地,他自己連蚊帳都支不好。現在的孩子因為缺乏這些訓練,所以生活能力普遍都差。
(日)山井先生:山井5歲的時候,我就讓他去買牛奶和啤酒。上小學開始,他自己學著收拾自己的房間。上中學以後,他每天洗晚餐餐具。日本家庭的地板都要跪在地上一點點擦,他上小學以後就這樣跪著擦地,只有這樣他才知道父母的辛苦,才理解生活不容易。
在禮儀中進行生活教育
(中)陳先生:因為是獨生子女,現在的孩子受到更多寵愛,因此家教中都不太重視禮貌教育。陳晨對我和他媽媽說話的時候,很少用"您",他都是"你"這樣稱呼,他覺得這樣更顯得親切。還有,平時我們家吃飯也都是我們給他做好、盛好飯端上桌他只動筷子吃就行了。
(日)山井先生:日本家庭很重視從小培養孩子的禮儀。比如在家裡,他母親做好了飯只有告訴他可以吃了,他才能上桌吃飯,而且在吃飯前,必須先說一聲"那就不客氣了",還要等長輩先動筷後才能自己吃。孩子出門和回家的時候有一套固定的禮儀:每次出門都要和母親、父親說一聲"我走了";每次回家進家門都要說一聲"我回來了"。
重要的防災抗險教育
(中)陳晨:學校每學期開學第一天都對同學進行安全教育,聽廣播講怎樣防雷擊、防火災、遇到地震怎樣避險等等,但我們很多人都不認真聽,有的當時覺得有趣,聽過也就忘了。現在如果我遇到這樣的`災害,我真會手足無措。
(日)山井澤二:日本是多地震國家,火災發生機會也多。學校會組織學生進行各種形式的防災教育,告訴學生遇到危險後第一步做什麼,然後做什麼。我們覺得最有趣的是模擬訓練,在特製的房間里模擬地震發生,大家學習怎樣有條不紊地逃生和幫助有困難的人。
正確理解挫折教育
(中)陳先生:陳晨這一代人很幸福,從小到大沒有趕上什麼大的挫折。陳晨他們軍訓的時候,只是在太陽底下站幾個小時,很多同學就委屈得大哭,還有給家裡打電話要父母來接。現在也有家長特意把孩子送到山區去進行"挫折教育",這個做法我也不贊成,畢竟那裡的教學質量和條件都跟不上,為了"挫折教育"而刻意找挫折就沒意思了。
(日)山井先生:有一個例子可以說明日本的挫折教育。日本的小學生很多在冬天都穿短褲,有的孩子的腿凍得都發紫了,但父母支持孩子那樣做。這就是挫折教育,關鍵是讓孩子面對困難,不逃避,不退縮,想辦法克服。日本小孩從小就受到這樣的教育。比如山井小時候學走路總是摔跟頭,他媽媽從來不去抱他,我們只在他身後鼓勵他自己站起來繼續走。山井中學有一項傳統獨輪車運動,剛開始他練習時摔得腿都青了,但即使這樣我們也不心疼,堅持要他繼續練習,日本家庭和學校都教育孩子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學校通過這樣的小活動來磨煉學生的意志。
歡迎轉載,轉載請註明作者和出處(http://),謝謝!
澳洲幼兒生活隨感之一:那是孩子自己的事情
在我最初到澳洲時,有很多不適應,由於我來這里要做幼兒教育,要辦幼兒園,我就在很多時候來關注孩子,關注這個年齡段孩子的家長。我不禁大吃一驚,如果用中國的家長育兒觀念來衡量,這些家長簡直就是對幼兒漠不關心,可以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沒有「愛心」,但是這里所有的家長都這樣,我很是為孩子們感到委屈,為什麼得不到父母的「關愛」呢?我陷入了沉思:孩子在各種各樣的活動中獲得的是什麼?帶著這個問題我再觀察。
那天我和女兒在公園散步,看到有幾個孩子在玩耍,就停下腳步,澳洲的孩子合作能力很好的,大家能商量著玩,如果你想加入正在玩著的游戲中,要很有禮貌的請求,得到允許了才能參加,如果得到的是ON,那你就不能生硬的進入。我覺得這是個很好的習慣,也是人做事的原則。
正當我想得入迷時,聽到很強烈的爭論聲,就見一個小男孩很氣氛的樣子,由於我存在語言障礙,我不知道他們為什麼爭執,好像要打架的樣子,我很緊張,並四處尋找他們的父母,只見不遠處有幾個老外在哈哈大笑悠閑的聊著天,就像沒有發生什麼事,連看都沒有看一眼,但我相信他們肯定聽到這里的爭吵了。這時女兒看透了我的心思,就對我說,沒有事的,在澳洲這樣的事經常發生,父母是不會管的,他們認為這是孩子自己的事,要自己來處理。也怪,過了一會那邊的爭吵也平息了,我再看這群孩子,已經很和諧高興的玩了起來。原來孩子是用自己的方式解決了問題!
噢,我似乎明白了什麼,原來中國一直喊得最響的是:給孩子留下成長的空間----給孩子自己做事的空間、給孩子思考的時間。可是外國人從來沒說,但他們卻在做了。中國的家長替孩子做的太多了,是在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權利,我永遠記住了:那是孩子他們自己的事!
國外從小培養兒童理財理念
有一句話叫做「投資致富勝過勤勞致富」。東亞銀行理財師介紹說,兒童財商教育是一項極為細致和龐大的系統工程,社會、學校和家庭在其中都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在教育方式上,要強調內容的實用性和故事性,從和生活密切相關的感性方面入手,引導兒童親身體驗、觀察和認識金錢在日常生活中發揮的各種作用,喚起兒童的好奇心以激發他們對理財的興趣和熱情,以小見大、由淺及深。同時也要大膽放手讓他們去嘗試,讓他們在家庭財務中擁有自己的角色,逐步學會解決一些簡單的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開發兒童的理財能力可以以如何打理壓歲錢和零用錢為切入點,逐步在實踐中擴充理財知識。
英國:1/3兒童有銀行賬戶
英國人的理財教育方針是提倡理性消費,鼓勵精打細算,並且把他們這種理財觀念傳授給下一代。在英國,兒童儲蓄賬戶越來越流行,大多數銀行都為16歲以下的孩子開設了特別賬戶,有1/3的英國兒童將他們的零用錢和打工收入存入銀行和儲蓄借貸的金融機構。
英國政府最近又公布了一系列新的教學改革計劃,根據這一系列計劃,從2011年秋季開始,儲蓄和理財將成為英國中小學學生的必修課。
英國兒童事務大臣保爾斯說,兒童從5歲開始就要接受理財教育,搞清楚硬幣和紙幣的區別,要懂得錢的不同來源,並懂得錢可以用於多種目的;7歲到11歲的學生要學習管理自己的錢,認識到儲蓄對於滿足未來需求的作用,學習如何管理銀行和儲蓄賬戶,如何做預算。
以色列:更重視智慧與責任
很多中國人都知道猶太人對孩子的理財教育很有一套。據介紹,他們並沒有明確地按年齡段劃分為小孩子專門開設的理財課程,但是在猶太家庭教育中關於錢的教育有幾大基本原則是要遵循的:
首先是每個人都有明確的物權概念,要保護自己的財產,同時要尊重別人的財產,損害要賠償,侵佔要付出代價。第二,對於錢或者個人財產要知道珍惜,不可以浪費,猶太人講究節儉,生活基本功能得到保障就可以。
猶太人的理財教育最為重要的還是教授孩子們關於錢的最核心的理念,那就是責任。孩子知道錢是怎麼來的,也就更進一步地知道了節儉。不光要節儉,還要懂得付出,懂得慈善。不光是為個人,也是為社會。
美國:號召孩子從幼兒園學儲蓄
美國兒童的理財教育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了,同時也得到了美國政府的重視。由美國教育部資助,全國34個州的3000所中小學生參加了一項儲蓄計劃――「為美國而儲蓄」計劃。
美國兒童理財教育最主要還是來自家庭和學校。從孩子踏進幼兒園起,孩子們就會接受有關理財概念。他們會知道錢是什麼以及錢在生活中是何等重要。在美國,鼓勵孩子打工是教會孩子處理財務的重要手段之一,美國每年大約有300萬中小學生在外打工。另外美國人常常將自己不需要的東西拿出來拍賣或者捐贈,而小孩也會將自己用不著的玩具擺在家門口出售,以獲得一點收入,剩餘物品全部捐給慈善機構。此外,許多學校都在開設相關的課程同時,鼓勵學生研究證券市場、投資理財、信貸業務,其中捐贈免稅的理論也在課程中體現。
❺ 德國的幼兒園都教什麼
幾年前,表姐一家移民德國,定居在法蘭克福。今年夏天,我應表姐邀請,帶著女兒到表姐家度假。我女兒今年5歲,表姐的兒子今年6歲,很快兩個小傢伙就玩到一起了。 在表姐的兒子面前,我女兒簡直就是一個小天才。因為我讓她上了最好的幼兒園,她三位數的加減法早已不在話下,而且還會彈琴、跳舞,還能用簡單的英語對話,而表姐的兒子兩位數都算不出來。 我問表姐:「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啊,你是不是對兒子的教育放鬆了?」表姐卻說:「德國的孩子都這樣,他們的任務就是玩耍。」原來,在德國學前教育是被禁止的,孩子在幼兒園不允許被教授專業知識。那麼。呢?對此我充滿了好奇。 有一次,我和表姐一起造訪表姐兒子上學的那家幼兒園。當時,孩子們正在玩一個游戲,表姐的孩子落後了。小傢伙忍不住說了一句:「哎呀,我失敗了。」老師馬上說:「不,你沒有失敗,你只是慢了一點點。」說完,老師還主動擁抱了孩子,小傢伙的臉上頓時充滿了笑意。 游戲結束,我問老師:「你為什麼要特別向孩子強調他沒有失敗?」老師說:「必須用正面的能量感染孩子。在成長期,孩子的世界裡不應該有失敗這個詞。」讓孩子永遠以積極的眼光看待世界,讓孩子的世界裡充滿陽光,這或許是德國幼兒教育的真諦吧。 晚上回家,孩子在玩完玩具後沒有收好,表姐有點生氣,沖他發了火。沒想到,孩子平靜地說:「媽媽,你要溫柔地跟我說話,這樣我才會願意和你合作。不然,我心情不好,就不想跟你合作了。」 聽到這句話,讓我很詫異。這個我原以為什麼都不會的孩子著實給我上了一課,讓我進一步懂得相互尊重的重要性。原來,德國不允許在幼兒時期教授專業知識,就是為了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積極的心態。 無獨有偶,在歐洲很多國家都有類似的規定。比如匈牙利就明確立法:嚴禁教授幼兒園的孩子學習寫作、閱讀、計算等。在他們看來,孩子的唯一任務就是快樂地成長。過早地教孩子專業知識,不是讓孩子贏在了起跑線上,相反卻是在拔苗助長。德國造就了很多偉大的科學家、哲學家,匈牙利造就了很多偉大的藝術家,或許這就是他們的教育理念結出的碩果吧。 (馬莉)推薦給好友 我要收藏 我要糾錯 我要列印
❻ 幼兒園五大領域課程與瑞吉歐比較
蒙台梭利教育、瑞吉歐教育和華德福教育是當今世界影響最為深遠的幼兒教育思想,它們產生於不同的時代和社會環境,經過實踐和發展,其教育思想已轉化為具體的的課程在全球范圍內實施。課程的構成中理念、內容及實施是核心要素,本文也主要從這些方面介紹比較這三種課程,並對其進行評價。 一、 課程的緣起 每種課程的產生都包含著當時當地的社會經濟背景、相關理念基礎和創始人個人的努力,這三種也不例外。 (一)蒙台梭利課程 蒙台梭利(1870—1952)是繼福祿貝爾之後影響最大的一位幼兒教育家,出生於義大利,是義大利第一位女醫學博士。1896年畢業後,她從事身心缺陷和精神病患兒的治療工作,並逐步提出對於缺陷兒童,教育訓練比醫療更有效的觀點,否認當時流行的「智力預定論」。1901年,蒙台梭利開始致力於正常兒童教育問題的研究,在廣泛學習相關理論知識,閱讀相關著作的基礎上,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1907年蒙台梭利在羅馬貧民窟創辦第一所「兒童之家」,制定一套教材、教具和方法,系統地進行了教育實驗,取得巨大成功,引起世人關注,最終形成影響世界各國幼兒教育的蒙台梭利方法。 (二)瑞吉歐課程 瑞吉歐.艾米麗歐是坐落在義大利東北部的一個美麗富饒的小城,人口約16萬。這里是義大利藝術和建築珍品的故鄉,富有文藝復興式的人文藝術氣息。這里具有政治解放、民主獨立的傳統,居民有強烈的民主參與和公共社區觀念,有著互助合作的良好傳統。二戰後,這個小城也滿目瘡痍,家長們變賣所有為孩子們建立了一所充滿希望的幼兒學校,教育家馬拉古奇聞訊趕去,為之驚奇,並同他們一起建立了第一所瑞吉歐學校。在馬拉古奇的帶領下,瑞吉歐學校逐步形成了強調合作民主、主張孩子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等先進教育理念方法,引起了廣泛關注。 (三)華德福課程 華德福學校產生於一戰後的德國,創辦的初衷是華德福.阿斯托瑞爾煙草工廠的經理艾米爾.莫特,想為自己員工的子女建一所培養自由人的學校。歐洲著名的文化人物、人智學家、教育家魯道夫.斯坦納接受請托,建立了這所不受政府控制、倡導自由開放的十二年制華德福學校。學校辦的很成功,受到當時社會各界的好評,被人們認為是未來教育的典範。其中的幼兒階段課程也影響甚遠。 二、 課程的理念 (一)蒙台梭利課程 蒙台梭利的課程理念分為兒童觀和教育觀兩方面。在兒童觀上,蒙台梭利認為兒童存在著與生俱來的「內在生命潛力」,兒童具有一種自覺的、且不為自己所意識的感受能力,能積極地從外部世界獲取各種印象和文化模式,並有一定選擇地進行吸收,成為他的心理的一部分,這種心理稱之為「吸收性心智」;兒童心理的發展存在各種「敏感期」,兒童會某一敏感期表現出對某種事物或活動產生特殊的興趣和愛好,如感覺、動作、行走、語言等,學習時特別容易而迅速,這是教育的最好時機;此外,蒙台梭利害人兒童心理的發展具有階段性和連續性,每一階段具有不同的特點和相應的教育任務方法。在教育觀上,蒙台梭利認為教育應該促進個體和人類社會的正向發展,同時教育的社會功能必須通過影響個體的發展來實現;學校要為兒童創造一個沒有成人直接干涉、能自由工作和生活的環境,這個環境中的所有事物都應適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身體發育,並且整潔有序。 (二)瑞吉歐課程 瑞吉歐課程的理念在兒童觀上認為兒童是社會的一分子,與成人一樣是社會和文化的參與者,他們具有巨大的潛能和求知慾,擁有天生的藝術才能。在教育觀上,瑞吉歐課程認為知識是通過社會建構來形成的,教育的目標不是單獨傳授知識信息或復制思想,而是促進幼兒思考;知識可以有多種表現形式,應鼓勵幼兒用「一百種語言」來表達他們的計劃、想法和理解,繪畫、音樂、雕塑等皆可;同時瑞吉歐課程強調合作的理念,主張學校同社會聯系,通過各種關系從整體上掌握知識;此外教育要創造一個包含教育信息和資源的環境,促進、激發幼兒的學習。 (三)華德福課程 華德福學校的發展深受斯坦納個人思想的影響。斯坦納認為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是有身體、心靈和精神構成的整體,是不斷成長變化的,他強調教育要從對兒童本性的認識出發。斯坦納把人類0—21歲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七年一個周期,其中幼年時期即0—大約7歲。這一時段兒童成長呈現出植物性特徵,主要誕生物理性自我,自然界的一切都應符合兒童的天性,適應提供「心」的教育,教育原則應是模仿和榜樣。 三種課程都注重社會、文化對幼兒的影響,都認為教育要尊重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都主張兒童在真實的環境中學習,都認為幼兒的知識都是在與他人和社會互動的過程中建構的。但每種課程的理論基礎各異,蒙台梭利課程的理論基礎跨越多門學科,但主要是以醫學、生理學、心理學為主,強調推進兒童關鍵期的發展,帶有某種「科學」色彩;瑞吉歐課程更受人文藝術、合作傳統等影響,雖然也有建構主義心理學的基礎,但更富「人文」特色;華德福課程受到斯坦納「人智學」的影響,宣揚人的精神、意識和靈性,「心」的教育自由、自主、開放的理念讓人神往,但總歸有些遙遠,帶著些「神秘」和「宗教」的意味。 三、 課程的內容及實施 (一)蒙台梭利課程 蒙台梭利的課程分為五大類,每一類課程的具體內容及實施方法如下: 1. 社會性—品德教育課程 該類課程旨在培養兒童的道德、紀律和社會內聚力。蒙台梭利認為兒童先天就具有良好的「道德種子」,道德的發展建立在品格的基礎之上,如果兒童能在適宜的環境中自由的活動,那麼他們的品格就能正常、順利、迅速地發展。關於紀律,蒙台梭利認為真正的紀律是一種積極主動的紀律,而不是靜止不動、被動和屈從的,如果兒童能夠成為自己的主人,在需要遵守規則時有效控制自己的行為,那麼他就是守紀律的。兒童天生具有團結的傾向,但只有在自由和秩序的環境中,兒童才能自發運用這種傾向產生和發展內聚力。 為了促進這三種品種的形成,教育者必須對善與惡的事物進行恰當的區分,合理安排兒童的環境。如對「兒童之家」的活動材料進行數量的控制,使兒童養成尊重別人、輪流等待的習慣;教師不應過分干涉兒童之間的沖突,使他們不斷練習如何適當處理人際關系等。在兒童自由活動的過程中,要貫徹「工作」的理念,因為工作能夠鍛煉兒童肌肉的協調和控制能力,有助於培養其獨立性、意志力,還能促進其順從行為的產生。這些都有利於兒童形成紀律、道德和群體秩序意識。此外,在教育過程中教師還應嚴格監督兒童,不讓自由成為放任;廢除說教、獎勵和外在的懲罰。 2. 自然—感覺教育課程 蒙台梭利認為,孩子是大自然最偉大得自發性觀察者,通過讓兒童從事農業勞動、栽培植物、飼養動物等使兒童的身心與大自然親密接觸。感覺教育是蒙台梭利教學法中最具特色的部分,感覺教育又可細分為:一般感覺教育(觸覺、熱覺、壓覺和立體感覺)、視覺教育、聽覺教育、味覺教育和嗅覺教育,蒙台梭利通過一系列教具完成這些教育,並且大多採取觸覺訓練的方式。如通過觀察觸摸圓柱體組,形成高低、粗細、大小的概念;通過觸摸溫覺版,感受熱、暖、冷、溫;通過音筒感受雜音的強弱;通過味覺瓶感受酸、甜、苦、咸等。 3. 健康教育課程 蒙台梭利關心兒童的身體健康,主張自由的體驗活動、節奏練習和肌肉控制力練習,其課程實施的重點放在訓練身體各部分功能而專門設計的正規訓練上。她也關注兒童的心理健康,對兒童心理歧變的原因和表現進行了闡釋。健康教育課程主要分為營養衛生以及身體鍛煉—肌肉訓練。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