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德國請客代表什麼

德國請客代表什麼

發布時間:2023-02-13 12:29:34

A. 德國的飲食文化有哪些

德國的飲食文化有其獨特之處,他們在“吃”和“請客”方面有很多做法值得我們深思。以下便是我為大家所帶來的德國的飲食文化,希望各位會喜歡!

德國的飲食文化習慣

德國的早餐比起午餐和晚餐是最豐盛的。在旅館或政府機關的餐廳,早餐大多是自助形式。有主食麵包、肉類、蔬菜、飲料、水果等,品種非常豐富,且色澤鮮亮悅目。麵包有精粉的、黑麥的、燕麥的、白面和雜糧摻和的等等。蜂蜜、果醬、奶油、乳酪、牛油等,都裝在比火柴盒略小的精美小盒內,撕去表面軟紙,即可食用,既方便又不浪費。辦公室內大多都設有專門煮咖啡和茶的房間,職工在上午10點和下午4點各有20分鍾的喝咖啡或茶的時間,他們同時還要吃一些糕點。這種點綴,可以防止中午和晚上因飢餓而過量飲食,是一種科學的“飲食習慣 德國的午餐和晚餐一般是豬排、牛排、烤肉、香腸、生魚、土豆和湯類等。在德國喝啤酒,酒量不大者不必擔憂,因為酒宴上,德國人互不勸酒也不逼酒,喝者各自量力而為。即使喝啤酒,他們也是先問你是否要,若不要絕不會給你送來。用餐是一人一份,食者大多會用麵包將盤內的肉末或湯汁蘸著吃盡,絕不浪費。德國的飲食特點是營養豐富,方便省時,文明科學,吃飽吃好。

德國城市的街頭小吃攤點滿目皆是,車站廣場上出售煎香腸、比薩餅、漢堡包的,隨時可見。街上的大小餐館很多,還有義大利、法國、土耳其、希臘、西班牙餐館,當然中國餐館也可見到。不過在中國餐館里,中國菜的吃法已被西化了,每道菜都要配上一套公用刀叉、勺子和筷子。每位即席的人都用公用餐具往自己盤里夾菜,然後再用自己的筷子吃。

德國人請客,在我們看來,幾乎是吝嗇。德國的一個國家機構為中國一個學習班學員結業舉行的宴會上,宴請大菜不過3道,形式隆重。晚上休息時,一位去過中國的德國朋友說:”你們也許覺得午餐不夠豐富,但我們的國務秘書請客也不過如此。“在州里宴請,只有部長以上的官員有權因公事請客送禮,其他官員一律自費請客。德國有個規定,宴席中凡多要了飲料和啤酒的需自己付錢。

德國人招待客人講究節約、簡單,飯菜僅夠主客吃飽,營養足夠就可以了。例如,一個大工業集團的技術工程部負責人為訪問學者舉行正式宴會。參加宴會前會見和商談的人很多,但宴會開始,主人方面作陪的只有5人,其他人都回家吃飯去了。宴會上只有一湯兩菜,剛好夠吃,一點也不浪費,主人也不覺得這樣做就顯得小氣了。

德國在世界上是屈指可數的富裕國家之一,他們不僅本國社會福利種類多,而且還為許多發展中國家提供援助。把錢花在刀刃上,從這點看,德國的精打細算真是令人佩服。

就以主食香腸、馬鈴薯、麵包及乳製品等為例,德國人充分發揮克勤克朴、理性務實的精神,將這幾種食物的應用變化發揮的淋漓盡致。

德國人的衣食住行

衣德國人不講究衣著,(不是他們不想講究,而是沒錢)老人往往穿著高檔十分考究,大多數人都很隨便,但也不至於破爛。德國人生活很節儉,中國人現在都覺得不可思議的“買舊衣服穿”,在德國十分正常,每周一次的跳蚤市場上從內衣到床單被套都能買到,處於衛生考慮建議大家不要買。德國的新衣服也很廉價,尤其是每年兩次的“還季大減價”,通常幾十馬克就能買到合適的衣服穿。但身材嬌小的女性還是盡量多帶衣服吧!

食民以食為天在德國可是完全不對,德國人也不講究吃,麵包、黃油、牛奶、蛋糕、巧克力、啤酒構成了德國的飲食文化(簡直是給德國鬼子戴高帽子), 德國的飲食很便宜,只要你不下館子,自己做飯一個月200馬克就足夠了。但如果去飯館這些僅夠四個人一頓飯。 中國人在德國吃飯絕對是大問題,不僅蔬菜種類極少,就是肉也無滋無味,新鮮水果常見的只有蘋果,梨,橙子,香蕉和葡萄,好在價格不貴,多數3馬克一公斤就能買到。如果大家想改善伙食,必須要去亞洲店,幾乎每座城市都有亞洲店,參考價格如下:豆腐1.5馬克半公斤,韭菜3馬克十幾根,青菜5馬克一公斤,空心菜8馬克一公斤,醬油,醋,味精,花椒大料,豆腐鹵,粉條,綠豆,紅豆都能買到。至於米,在德國超市就能買到,最便宜的反倒最好吃0。6馬克500克,(德國人煮米飯,連包裝盒都一起放進鍋里,狂煮半個小時)所以他們愛吃的大米對我們來說簡直就是豬食,可笑的是,那種黃黃的大米竟然賣2馬克一公斤。選擇超市也很重要,ALDI,Pennymark,Plus, Lidl,Real和Walmarkt,是最便宜,最理想的超市。德國超市裡罐頭與香腸是主力軍,胃不好的同志可要小心了

B. 各個國家的禮儀細節

中國禮儀: http://..com/topic?ct=29&tn=iktopic&word=%D6%D0%B9%FA+%C0%F1%D2%C7&fr=rtag美國
美國人在待人接物方面,具有下述四個主要特點:
第一、隨和友善,容易接近。
第二、熱情開朗,不拘小節。
第三、城府不深,喜歡幽默。
第四、自尊心強,好勝心重。

加拿大
加拿大的基本國情是地廣人稀。特殊的環境對加拿大人的待人接物有一定影響。一般而言,在交際應酬中,加拿大人最大的特點是既講究禮貌,又無拘無束。加拿大國民的主體是由英法兩國移民的後裔所構成的。一般而言,英裔加拿大人大多信奉基督教,講英語。性格上相對保守內向一些。而法裔加拿大人則大都信奉天主教,講法語,性格上顯得較為開朗奔放。與加拿大人打交道要了解對方情況,然後再有所區別的加以對待。

法國
與英國人和德國人相比,法國人在待人接物上表現是大不相同的。主要有以下特點:
第一,愛好社交,善於交際。對於法國人來說社交是人生的重要內容,沒有社交活動的生活是難以想像的。
第二,詼諧幽默天性浪漫。他們在人際交往中大都爽朗熱情。善於雄辯高談闊論,好開玩笑,討厭不愛講話的人,對愁眉苦臉者難以接受。受傳統文化的影響, 法國人不僅愛冒險,而且喜歡浪漫的經歷。 第三,渴求自由,紀律較差。在世界上法國人是最著名的「自由主義者」。「自由、 平等、博愛」不僅被法國憲法定為本國的國家箴言,而且在國徽上明文寫出。 他們雖然講究法制,但是一般紀律較差,不大喜歡集體行動,與法國人打交道,約會必須事先約定,並且准時赴約,但是也要對他們可能的姍姍來遲事先有所准備。
第四,自尊心強,偏愛「國貨」。法國的時裝、美食和藝術是世人有口皆碑的,在此影響之下,法國人擁有極強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在他們看來,世間的一切都是法國最棒。與法國人交談時,如能講幾句法語,一定會使對方熱情有加。
第五,騎士風度,尊重婦女。在人際交往中法國人所採取的禮節主要有握手禮、擁抱禮和吻面禮。 此外,法國人見面女士根女士,女士跟男士行貼面禮。男士跟男士握手。法國南部貼面禮要貼三下,即左-右-左。北部人貼兩下。
法國的生活節奏比較慢,不喜歡說英語。喜歡下午坐在路邊的咖啡館里曬著太陽,聊天,喝啤酒,咖啡。法國人還很喜歡度假。

德國
德國人在待人接物所表現出來的獨特風格,往往會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第一,紀律嚴明,法制觀念極強。
第二,講究信譽,重視時間觀念。
第三,極端自尊,非常尊重傳統。
第四,待人熱情,十分注重感情。
必須指出的是,德國人在人際交往中對禮節非常重視。與德國人握手時,有必要特別注意下述兩點。一是握手時務必要坦然地注視對方,二是握手的時間宜稍長一些,晃動的次數宜稍多一些,握手時所用的力量宜稍大一些。重視稱呼,是德國人在人際交往中的一個鮮明特點。對德國人稱呼不當,通常會令對方大為不快。一般情況下,切勿直呼德國人的名字。稱其全稱,或僅稱其姓,則大都可行。與德國人交談時,切勿疏忽對「您」與「你」這兩種人稱代詞的使用。對於熟人、朋友、同齡者,方可以「你」相稱。在德國,稱「您」表示尊重,稱「你」則表示地位平等、關系密切。

波蘭
在人際交往中,波蘭人的舉止優雅,語言文明,彬彬有禮,是世人有口皆碑的。同外人打交道時,波蘭人對稱呼極其重視。他們的習慣,是要盡可能地採用鄭重其事一些的稱呼。對於男士,波蘭人言必稱「潘」。對於婦女,他們則非要稱之為「帕那」或「帕妮」不可。在社交場合問候他人時,波蘭人肯定會對對方以 「您」相稱。他們假如與對方以「你」相稱,則多半意味著雙方關系十分密切,彼此相交已非一日。按照波蘭人的習慣,自己在交際場合被介紹給他人之後,必須要主動同對方握手為禮,同時還要報上自己的姓名,不然即為失禮。在波蘭,最常用的見面禮節有握手禮和擁抱禮。在波蘭民間,吻手禮則十分通行。一般而言,吻手禮的行禮對象應為已婚婦女,行禮的最佳地點應為室內。在行禮時,男士宜雙手捧起女士的手在其指尖或手背上象徵性輕吻一下,假如吻出聲響或吻到手腕之上,都是不合規范的。

俄羅斯
在人際交往中,俄羅斯人素來以熱情、豪放、勇敢、耿直而著稱於世。在交際場合,俄羅斯人慣於和初次會面的人行握手禮。但對於熟悉的人,尤其是在久別重逢時,他們則大多要與對方熱情擁抱。在迎接貴賓之時,俄羅斯人通常會向對方獻上「麵包和鹽」。這是給予對方的一種極高的禮遇,來賓必須對其欣然笑納。在稱呼方面,在正式場合,他們也採用「先生」、「小姐」、「夫人」之類的稱呼。在俄羅斯,人們非常看重人的社會地位。因此對有職務、學銜、軍銜的人,最好以其職務、學銜、軍銜相稱。依照俄羅斯民俗,在用姓名稱呼俄羅斯人時,可按彼此之間的不同關系,具體採用不同的方法。只有與初次見面之人打交道時,或是在極為正規的場合,才有必要將俄羅斯人的姓名的三個部分連在一道稱呼。
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人見面習慣於握手,不過有些女子之間不握手,女友相逢時常親吻對方的臉。澳大利亞人大都名在前,姓在後。稱呼別人先說姓,接上先生,小姐或太太之類。熟人之間可稱小名。

墨西哥
在墨西哥熟人見面時所採用的見面禮節,主要是擁抱禮與親吻禮。在上流社會中,男士們往往還會溫文而雅地向女士們行吻手禮。通常,他們最慣於使用的稱呼是在交往對象的姓氏之前,加上「先生」、「小姐」或「夫人」之類的尊稱。前去赴約時,墨西哥人一般都不習慣於准時到達約會地點。在通常情況下他們的露面總要比雙方事先約定的時間晚上一刻鍾到半個小時左右。在他們看來這是一種待人的禮貌。

阿根廷
阿根廷人在日常交往中所採用的禮儀與歐美其他國家大體上是一致的,並以受西班牙影響為最。阿根廷人大都信奉天主教,所以一些宗教禮儀也經常見諸阿根廷人的日常生活。在交際中,普遍採取握手禮。在與交往對象相見時,阿根廷人認為與對方握手的次數是多多易善。在交際場合,對阿根廷人一般均可以「先生」 「小姐」或「夫人」 相稱。

巴西
從民族性格來講巴西人在待人接物上所表現出來的特點主要有二。一方面,巴西人喜歡直來直去,有什麼就說什麼。另一方面,巴西人在人際交往中大都活潑好動,幽默風趣,愛開玩笑。目前,巴西人在社交場合通常都以擁抱或者親吻作為見面禮節。只有十分正式的活動中,他們才相互握手為禮。除此之外,巴西人還有一些獨特的見面禮。其一,握拳禮。其二,貼面禮。其三,沐浴禮。

埃及
握手禮——禁忌是不要用左手
擁抱禮——力度適中
親吻禮——根據交往對象不同分為:
吻面禮,一般用於親友之間,尤其是女性之間。
吻手禮,向尊長表示謝意或是向恩人致謝時使用。
飛吻禮,多見於情侶之間。

南亞搖頭禮
在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爾、斯里蘭卡等國,人們相互交往時,往往彬彬有禮地搖頭。他們的表敬禮俗是:向左搖頭則表示贊同、尊重或認可;點頭則表示不同意。這恰恰與中國的"搖頭不算點頭算"相反.

南非
南非社交禮儀可以概括為「黑白分明」,「英式為主」。所謂「黑白分明」 是指:受到種族、宗教、習俗的制約,南非的黑人和白人所遵從的社交禮儀不同;英式為主是指:在很常的一段歷史時期內,白人掌握南非政權,白人的社交禮儀特別是英國式社交利益廣泛的流行於南非社會。
以目前而論,在社交場合,南非人所採用的普遍見面禮節是握手禮,他們對交往對象的稱呼則主要是「先生」、「小姐」、或「夫人」。在黑人部族中,尤其是廣大農村,南非黑人往往會表現出與社會主流不同的風格。比如,他們習慣以鴕鳥毛或孔雀毛贈予貴賓,客人此刻得體的做法是將這些珍貴的羽毛插在自己的帽子上或頭發上。

英國
儀態禮儀:在英國,人們在演說或別的場合伸出右手的食指和中指,手心向外,構成V形手勢,表示勝利;在英國如果有人打噴嚏,旁人就會說上帝保佑你,以示吉祥。
相見禮儀:在英國,嬰兒出生時父母親朋一般依嬰兒的特徵,父親的職業為嬰兒命名,有的母親家庭顯赫,就用娘家的姓作為嬰兒的第二個名字。在英國,孩子只對父母親的兄弟姐妹稱叔。英國老人講究獨立,不喜歡別人稱自己老,走路時不必攙扶他們。
商務禮儀:到英國從事商務活動要避開7、8月,這段時間工商界人士多在休假,另外在聖誕節、復活節也不宜開展商務活動。在英國送禮不得送重禮,以避賄賂之嫌。在商務會晤時,按事先約好的時間光臨,不宜早到或遲到。英國工商界人士辦事認真,不輕易動感情或表態,他們視誇誇其談、自吹自擂視為缺乏教養的表現。
旅遊禮儀:到英國旅行,需注意當地的所有車輛均沿馬路的左側行駛。英國人遵守紀律,即便是幾個人上車,他們也會自覺的排隊上車。在英國坐計程車,一般按10%付小費,將小費列入服務費帳單的飯店不必另付。在主人家做客數日,視情況付給提供服務的傭人一些小費。
日本日本人見面多以鞠躬為禮。一般人們相互之間是行3O度和45度的鞠躬禮,鞠躬彎腰的深淺不同,表示的含義也不同,彎腰最低、也最有禮貌的鞠躬稱為「最敬禮」。男性鞠躬時,兩手自然下垂放在衣褲兩側;對對方表示恭敬時,多以左手搭在右手上,放在身前行鞠躬禮,女性尤其如此。
在國際交往中,日本人也習慣握手禮,尤其是年輕人或和歐美人接觸較多的人,也開始有見面握手的習慣。
在日本,名片的使用相當廣泛,特別是商人,初次見面時有互相交換名片的習慣。名片交換是以地位低或者年輕的一方先給對方,這種做法被認為是一種禮節。遞交名片時,要將名片正對著對方。名片在日語中寫為「名刺」,女性大多使用比男性名片要小的名片。更多日本禮儀請見( http://hi..com/583322633/blog/item/50d17eedcda6f2d1b21cb125.html)義大利義大利人在路上見面一般是握手或簡單打個招呼,稱呼大學畢業生要加上他們通用的頭銜。進行商業會晤要提前安排,但不一定準時,因為在社會活動中,准時並不被認為是義大利人的美德。義大利人熱情好客,如果你被人邀請,則不能拒絕,那樣做是不禮貌的。午餐在一天中是最豐盛的一餐,時間一般持續兩三個小時,在義大利,互相贈送商務性禮物也是很普遍的。義大利人交談的話題一般有足球、家庭事務、公司事務以及當地新聞等,避免談美式足球和政治。義大利飲食的一個主要特點是以各種麵食類如蔥卷、餛飩、通心粉、炒飯等作為菜用,而不當糧食食用,吃著名的義大利通心粉的時候,千萬不要用餐刀把通心粉割成小段食用。也不要用匙把粉送入口中。最合理的方法是用叉子把通心粉捲成團再吃。韓國在韓國,長輩對晚輩可以稱呼對方的名字,可不帶其姓,在社會交往活動中,相互間可稱對方為「先生」、「夫人」、「太太」、「女士」、「小姐」等;對有身份的人可稱對方為「先生」、「閣下」等,也可加上職銜,學銜,軍銜等,如「總統先生」、「總統閣下」,韓國丈夫介紹自己的妻子時會說「我夫人」或「我太太」。關系親密的的朋友之間,往往在對方名字之後加上「兄弟」、「姐姐」、「妹妹」等稱謂如「鴻哲兄弟」、「世憲兄弟」、「在赫兄弟」、「美延姐姐」、「美延妹妹 」等。對男性也可稱「君」,但往往同其姓名連稱,如「鄭溶君」、「尹鴻哲君」、「趙承遠君」、「辛成列君」、「金相鎮君」等。對不相識的男性年長者可以稱「阿炯吉」(即「大叔」或「大伯」),對不相識的女性年長者可以稱為「阿媽妮」(即「大嬸」、「大娘」)。

韓國素以「禮儀之邦」著稱,韓國人在交往中十分重視所應具備的禮儀修養,按照傳統,韓國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不僅僅是一種維護自身利益的關系,而且涉及的范圍很廣泛,他們之間的血緣關系應當建立在一種合作和互相支援的傳統基礎之上,因此家庭成員之間的感情,愛和責任感十分強烈,是無法割斷的。家庭里的一家之長被視為權威所在,全家人都應該聽從他的命令或遵照他的願望行事。嚴格的命令必須服從,不得有違。兒輩或孫輩違抗長輩的願望被韓國人視為不可想像的事情。

每年陰歷初一這一天,一家人舉行例行的祭祖活動之後,所有成員要按年齡順序向祖父母、父母、兄長、親戚等跪著行禮;年輕人甚至要到村裡去向長者們行禮以表示應有的尊敬,盡管他們之間非親非故。在家庭中,保持長幼尊卑的輩份之分,年輕的成員或者身份低的人不得在年長者或者身份高的人面前喝酒或吸煙,違背規矩者被視為缺乏教養的表現,尤其是在吸煙上可能招致嚴厲的譴責。子女外出,要向父母辭行;父母遠行歸來,子女要迎接行禮;遇有客人登門拜訪,父母先向客人施禮,子女隨後依齡隨後依年齡大小向客人行鞠躬禮……

韓國人的親戚之間和家庭成員之間相互間聯系的紐帶非常牢固,恪守將相互合作視為不得以任何理由推卸的莊重責任,這種關系往往超過個人利益或對對方利益的企盼,當一個人遇到困難時首先想到的是得到親屬的幫助。

兄弟之間結婚後再不像過去那樣居住在一起,但相互間有條件者均住得很近,交往密切,特別每逢婚禮,長者60或70壽辰、孩子的生日、傳統節日等這樣的特殊日子,相互總要盡量相聚在一起,氏族成員之間建有共同的錢庫和產業,每年要在一起聚會一次,趁此機會共同商議例如維修祖先墳墓、氏族財產管理等這樣大家關心的事務。韓國人初次見面,同姓者之間首先總是打聽對方與自己是否同一個氏族,如果是同一個氏族,還要查閱家譜,搞清對方與自己關系的親近程度,若對方輩份較高,往往會經常去拜訪並用敬語稱呼以表示尊重。

在韓國傳統的社會里,年長者因其知識經驗而受到尊重,年輕者必須自覺地在行為上以此為准。在公共集會、社交場合和宴會酒店上,誰應當首先向誰表示敬意,誰應當坐在哪個位置上,誰應當首先落座,誰應當首先向誰敬酒,人人自幼都知道這些規矩,不會弄亂,否則就會被視為粗俗和缺少家庭教育。

C. 在德國請客人一般每人消費標准

要看你吃什麼餐請什麼人了,沒有絕對的消費標准,找合適的店家即可。普通的中餐館十幾到二十幾歐已經還算可以了,吃的再好無非就是多點一些菜。西餐的話主要還是看餐廳吧

D. 德國人飲食有自己的特色,德國的飲食風情是什麼你知道嗎

德國人飲食有自己的特色,德國的飲食風情是什麼你知道嗎?

德國坐落於歐洲中間,99%為德意志人,其他1%是丹麥人與猶太人,住戶關鍵信仰天主教和天主。德國菜並不像法式風格菜那般繁雜,也不像法式菜那般口味淡,它是以質朴無華、便宜實惠的特徵不同於西餐廳食壇中。

德國人招待客人注重節省、簡易,飯食僅夠主位吃飽了,營養成分充足就行了。比如,一個大工業集團的專業技術技術部責任人為出國訪問學者舉辦宣布宴會。參與宴會前見面和商討的人許多,但宴會逐漸,主人家層面做伴的就只有5人,所有人都回家了吃飯去了。宴會上僅有一湯兩菜,恰好夠用,一點也不消耗,主人家也不覺得這么做也顯得小家子氣了。

德國當今世界是屈指可數的富裕國家之一,他不僅該國社會保障制度品種多,並且為眾多發展趨勢中國家提供援助。把錢花在刀刃上,從這點看,德國的省吃儉用真的是令人佩服。

E. 風俗習慣

西方的送禮習俗

l 法國送禮習俗
在選擇、贈送禮品上,法國人的高雅、文明、別具一格等特性得到了充分體現。贈送笨重、鋪張的禮物被看作是不善交際的表現。

節假日

法國主要的送禮節日是聖誕節和新年除夕。12月24日孩子們將鞋子放在聖誕樹下或者靠近煙囪等待大人們塞滿果品和小玩意。在法國大部分地區,人們對聖誕老人不太熟悉。家庭成員一般相互贈送禮品。蘭花、盛開的杜鵑和其他鮮花常用來送人。

新年前夕,家人和朋友之間互贈的禮品就更多了。受邀請的客人帶著鮮花、食品和其他禮物來參加聚會,女主人則照例為每位客人准備了一份小禮物或紀念品。

浪漫的法國人自然不會忘了聖瓦倫丁節(情人節),這個節日通常用鮮花作禮物。孩子們常常在這天給母親們送上鮮花。

母親節也是重要節日。法國人在這天很少選賀卡,一般送鮮花及香水、圍巾和其他女性物品。然而,父親節在法國卻不很普及,盡管皮革等工業部門從商業角度出發大力推祟這一節日仍事倍功半。

5月1日,人們傳統上給朋友和熟人送去鈴蘭花——春天的友好象徵。

特殊的送禮場合

(1) 孩子一出世,其母親將收到自己丈夫和父親送來的鮮花——尤其是孩子是第一胎。親友們會給孩子送衣服、玩具等禮品。一般應邀參加孩子洗禮的客人不必帶禮品,只有孩子的教父母才帶上諸如一隻小銀杯或是調羹之類的紀念品。

過去,孩子的命名日一直被看得比其生日更重要。現在法國人也慶祝生日,十八歲、二十一歲、四十歲、五十歲等生日慶祝活動尤為隆重。

(2)在訂婚儀式上,雙方家庭互贈花束。結婚時禮品總是送給新娘的父母並附上祝賀他們女兒成婚的賀卡。在結婚那天,給新娘家裡送去鮮花也是合適的——尤其是你不能參加婚禮時。

(3)家人和朋友也慶祝主要的結婚周年紀念日。丈夫們往往給妻子們種植一棵玫瑰樹以象徵他們永久的愛。

(4)葬禮上只有極親密的朋友才送花。一封簡短的表示慰問的信或明信片較為合適。

商務活動禮物

目前經濟上的困難使人們在互贈商務禮品時趨於保守。公司領導不願接受過分奢侈的禮品以免被錯認為是受賄。業務往來中送禮時很重要的一點是要讓對方有能力回贈你所送的禮物,不要讓對方難以還禮而丟臉。歐洲人尤其是法國人都希望禮品更富個人感情色彩,即便是業務往來送禮也最好親筆附上幾句問候。

注意事項

在應邀去別人家做客時應帶上一些小禮品或是在去之前就送些鮮花,特別是首次上門拜訪。

法國人對花有特殊的鑒賞力,他們懂得如何養護花,如何使花鮮艷持久。客人們往往在舉行晚會的那天早上送去鮮花。如果能搞到主人最喜歡的花或與其室內環境相稱的鮮花就更好了。法國人一般送一束由奇數花枝組成的鮮花——從插花藝術的角度考慮,偶數花枝組成的花束難以排列組合(當然十三這個數目要避開。你會發現如果剛好到了十三位客人,女主人會安排兩只餐桌而不讓十三人同坐一桌)。法國人喜歡熱帶的或異國的鮮花,尤其是那些能長久保持鮮艷的花。更豪華一點的鮮花禮品可以包括一隻水晶花瓶。不要送紅玫瑰。紅玫瑰的確象徵愛情且情人們也相互贈送,但它們也是人們痛恨的社會黨的標志。另外,有的法國人認為由六支和十二支組成的花束是專門為情人們相互贈送的。

食物也是一種好禮品,但須記住法國人很注重食物的質量,切忌送去包裝漂亮而質量低劣的食物,以免由於貶低了主人的飲食標准而侮辱主人。

按風俗不要給法國人送葡萄酒或烈性酒,因為法國人對自己的飲食很重視,他們對飲用何種酒類也很認真。當然你如果知道主人特別喜歡某種酒,你可以送一瓶給他並建議他日後慢慢斟酌。

其他受歡迎的禮品還有帶香味的蠟燭、百花香、書籍和一些水晶物品。香水(包括男用香水),被看作是帶人情味的禮品。

當然,現在的法國青年也喜歡美國流行的東西,像印有大學標志的T恤衫及印有美國影星的任何物品都是受歡迎的禮物。

l 英國的送禮習俗

克制、禮貌、尊重傳統、熱愛英語等值得尊敬的品質從英國人送禮的習俗中得到了體現。英國的傳統認為,只要你付得起,不管是何物你都應設法得到最好的,然後終生珍惜之。

送禮節日

很多人將英國人送禮與聖誕節聯系起來。確實如此,聖誕節是他們傳統上最隆重的節日。所謂的聖誕節期間互贈大量的聖誕卡、唱聖誕歌、家人和朋友們將聖誕禮物置於聖誕樹下,還有聖誕老人將禮物放入孩子們的長統襪里等等。聖誕節早晨,上自皇室成員、下至平民百姓都互贈禮物。在英國,人們還慶祝節禮日(Boxing Day)。節禮日即聖誕節後除星期日的第一天。這一法定節日來源於英國人在這一天將裝入盒內的聖誕禮物送給侍者、郵遞員等傳統。

業務上的同事也互贈聖誕禮物,雖然禮物不及美國人送的那樣昂貴。印有公司標志的禮物如台歷和月歷及酒類(特別是白蘭地、威士忌)和巧克力是常見的禮品。

人們通過送復活節彩蛋(通常由巧克力或其他糖類做成)和鮮花來慶祝復活節。懺悔日,即四旬齋來臨之前的星期二,傳統上舉行只有婦女參加的做煎餅比賽。那一天人們還用煎餅來款待朋友。

聖瓦倫丁節(情人節)、母親節和父親節的慶祝活動跟美國差不多,但商業色彩較淡。英國的孩子們不像美國孩子那樣在萬聖節挨家挨戶要禮物,如遭拒絕則搞個惡作劇。

特殊的送禮場合

在英國,生日是又一個重要的節日。家人在生日的那天早晨贈送禮物,年輕人則開晚會以示慶祝。盡管現在英國人十八歲就有選舉權,他們仍將二十一歲作為進入成年來慶祝。過八十、九十或一百歲生日的公民將收到來自女王陛下的賀電。另外,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在每年6月的某一天慶祝女王的法定生日,雖然這一天並非女王的真正生日。

孩於出生和洗禮時都要送禮。應邀參加洗禮儀式的人通常帶一件禮品,教父和教母按傳統送去銀杯、銀碟或調羹。年輕人在洗禮儀式上接受親友和教父母送來的有永恆價值的禮品。

結婚送禮習俗基本上跟美國一樣。最好盡早將禮品送去,因為有的家庭喜歡將禮品陳列給朋友們欣賞。結婚禮物應送給新娘。

l 德國送禮習俗

送禮節日

聖誕節前的第四個星期天為基督降臨節,從那時起人們就開始准備聖誕節慶祝活動。每個星期日家人聚集在一起點燃四根蠟燭中的一根,到聖誕節剛好全部點燃。德國孩子早就急切地盼望著12月6日聖尼古拉斯節(Saint Nicholas』Day)的到來。當孩子們在沉睡時,聖尼古拉斯乘著由毛驢拉的雪橇來給孩子們分送水果、糖果等禮物。一些成人這天也互贈禮物。

聖誕禮物在聖誕節前就買好了。聖誕節前夕而不是聖延節那天,人們圍著聖誕樹互贈禮品。在德國南部地區也盛行著聖誕老人送禮的習俗。

耶穌受難日和復活節是德國的法定節日。復活節習俗包括從山上滾火輪和彩蛋、舉行野外篝火晚會等。巧克力彩蛋和裝在籃子里的小兔子常作為禮物送給孩子們。

母親節時,人們給母親們送去鮮花等禮物。

五一節這天很多城鎮和鄉村豎起花柱,人們歡唱跳舞。年輕人則將白樺樹枝插在女朋友家門上。

特殊送禮場合

每年德國人慶祝很多民間節日,從世界聞名的幕尼黑啤酒節到科隆的玫瑰節,以及一些地方上的葡萄酒節,這些傳統節日都以吃、喝為中心,並不強調送禮。第一次去參加德國民間節日活動的外國人要了解,很少會有人招待你,每位參加者須自己點菜和付款。如果德國人主動招待你,你表示感謝後可以接受,但應立刻尋機回請他。

德國人很看重生日,慶祝活動可在家裡或辦公室舉行。有些德國人生日那天還能享受半天休假。孩子們生日那天醒來時總會發現桌上擺滿了送給他們的鮮花。鮮花和葡萄酒是朋友間常送的生日禮物。

德國沒有為新娘舉行送禮會的習俗。但婚禮前夜去新娘家狂歡的習俗卻很普通。新婚夫婦的朋友們在婚禮前一天去新娘家將碟子和瓷器朝門上和窗下砸去(然而打碎玻璃杯卻被視為不祥的),據說吵鬧的聲音會將惡運送走。如果新娘親自打掃砸碎的盆盆罐罐,其未來必幸福吉祥。婚禮時送的禮物不能是尖形的如小刀、剪刀或雨傘等,因為尖的東西據說會帶來惡運。在婚禮後才去送禮也被視為不吉利。送錢在德國是不合適的。

德國人一得知有關結婚、訂婚和孩子出世等消息時會立刻送去一束鮮花和祝願。鮮花和水果適合作為禮品去探望病中的朋友。

每當一幢大樓豎起來時,德國人傳統上要舉行房屋上樑儀式。一棵扎著綵帶的松樹放在屋頂,工匠領班爬上房屋發表一篇幽默或富有詩意的演講並祈禱上帝給新大樓帶來快樂。所有參加者可享受到點心和飲料。

應邀去德國朋友家裡做客,這是友誼的特殊象徵。客人應帶上小件禮品。如果送花,花束不要是偶數的,特別不要送十二支花,因為德國人對美國人「論打出售,總是便宜」之說法十分熟悉。

紅玫瑰是年輕男子送給心上人的,所以千萬勿帶上紅玫瑰去送給女主人。另外有些白色和黑色的花(尤其是一些菊花)專門為葬禮所用。德國人還喜歡在自己窗前擺上各種盆景和花木,因而送上這類禮物是受歡迎的。對孩子們,你可以送T恤衫和音樂磁帶。

業務往來送禮

有時由於業務關系德國朋友會在餐館請客,這時要記住在主人動手前不可先開口吃。通常他會先嘗一下酒溫如何然後給客人倒酒,最後才給自己倒。按習俗他要向坐在自己右側的女士舉杯,然後祝所有人健康(你還禮時也應這樣做)。德國人只在特殊場合如過生日時或祝對方好運時才碰杯,杯里要裝滿葡萄酒、香檳酒或啤酒才可碰杯。白蘭地或正餐後飲的酒一般不碰杯。

在生意談成後可以互贈禮品,也可在聖誕節時送。音樂磁帶、香煙、書籍、工藝品等都是合適的禮品。德國人對葡萄酒很內行,他們常在用餐時飲用啤酒和葡萄酒,所以除非你有把握一般勿送葡萄酒。

如果德國朋友在聚會結束後未寫感謝信表示他們喜歡你的禮品,你不必感到受辱,因為他們認為口頭表示感謝就可以了。

l 義大利送禮習俗

義大利人從小就學會了如何贈送和接受禮品。他們往往刻意挑選一件合適的禮物送人。

送禮節日

在新年這一天,人們去過教堂後開始互贈禮品。孩子們要向長輩們祝賀新年,作為回報,孩子們可以收到年禮——錢。許多家人還互贈新年賀卡。

主顯節(1月6日)也是主要的送禮節日。將長統襪掛起來的好孩子會收到貝發娜巫師(Befana)贈送的糖果和其他小禮物。壞孩子會發現自己的長統襪里裝滿了煤。

聖瓦倫丁節(情人節)、母親節和父親節對義大利人來說是相對較新的節日,然而節日的商業化使它們越來越普遍。人們通過互贈賀卡、鮮花和小件禮物來慶祝這些節日。

四旬齋前的狂歡節來臨時孩子們穿上了各種鮮艷的服裝,人們互贈糖果等禮品。復活節時通常人們也互贈賀卡,禮品都做成雞蛋形或裝入彩蛋內。

義大利人認為他們的聖誕禮品來自聖嬰。家人之間互贈的禮物要藏到12月24日晚十二點以後即聖嬰降生時才拿出來。聖誕節早上人們互致節日問候並紛紛打開禮品盒。

特殊的送禮場合

命名日慶祝活動比生日還要熱鬧。按傳統,親友們送來賀卡舉辦舞會以示慶祝。舞會和贈禮須在命名日前那個晚上進行。

上門拜訪時義大利人一般不帶禮品,他們往往在第二天甚至更晚一點的時候才送去。這顯示了對主人愛好的尊重並給主人以挑選的機會。花束、盆景、糖果和葡萄酒是受歡迎的禮品。

婚禮和結婚周年紀念日送禮習俗跟其他西方國家差不多。祝賀新婚的禮品通常送到新娘家。刀剪並不被視為不祥之兆,錢卻是品位不高的禮品。參加葬禮時一般送菊花,隨後再寄去表示慰問的卡。食品和其他禮品是完全不合適的。

l 荷蘭送禮習俗

盡管有數以百計的風車,大量的木鞋子,綿延好幾里的鮮艷的鬱金香以及許多手搖風琴,卻只有一個聖尼古拉斯(Saint Nicholas)。他的誕辰日是全荷蘭最重要的節日。每年12月,人們以遊行、歡宴和富有想像力的禮物交換等方式進行慶祝。聖尼克(人名及節名都叫作辛特克拉斯)是位富於同情心的米拉(Myra)主教,每年乘汽船從西班牙來到荷蘭分發禮物。

每年的大部分時間里,辛特克拉斯(即聖尼克)在他的大紅書上記錄下荷蘭兒童的行為,而他的僕人彼得則將禮物裝起來為12月的旅行作裝備。他到達荷蘭之後,受到女王及其家庭成員的正式歡迎(他們自然第一個收到他的禮物)。然後他領著人們進行宏大的遊行活動,同時他的僕人們向人群撒薑汁餅乾和糖果。

按照荷蘭的傳統,所有的禮品都必須用一種充滿想像力的方式包裝起來,並附有寫給收禮人的一首韻文或詩歌。包裝本身不必很漂亮,但須有隱蔽性,不易被人找到或者很難打開。在12月5日辛特克拉斯節前夕,荷蘭人圍坐在桌邊,桌上放著糖果和麵包點心,每人的位子都用巧克力標著名字的首字母。然後人們開始打開他們的辛特克拉斯禮物。在這之前,人們常常得尋找自己的禮物,在屋裡屋外像尋找寶藏一般或在填滿濕沙子的手套里掏。隨禮物送的韻文要幽默且能善意地使受禮人感到尷尬(那些不會寫詩文的人會發現,許多商店有現成的或有專人給你寫)。所有的詩文都由辛特克拉斯簽名。收到禮物的人要大聲叫「謝謝你,辛特克拉斯」。家人及朋友間習慣上以這種方式互贈禮物。

那晚深夜,辛特克拉斯騎著白馬回來,在好孩子們的鞋子里塞滿小禮物(尤其是給那些為他的馬准備了乾草或胡蘿卜的孩子),並讓彼得留下,將那些一年裡行為不當的小孩用白樺樹條趕跑甚至捆起來裝進他的大袋子里。

由於大多數的節日及禮物贈送都已結束,荷蘭的聖誕節是個安寧及表達良好祝願的時刻。聖誕樹得在1月6日前撤走,因為那天向初生基督朝聖的東方「三大聖人」要來了。盡管家庭成員、朋友及商務上的熟人之間在聖誕節時經常再次互贈禮物,但歡樂是屬於辛特克拉斯節的。

人們認為新年一定得收到某樣新東西,這是個經久不衰的傳統。因此,在元旦那天,人們互贈手帕等小禮物,以確保在新的一年裡交好運。

F. 中西方邀請習俗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就拿隨份子說吧
什麼叫「隨份子」?
也稱隨禮、湊份子。婚姻禮俗。是在男女結婚前,親友們按約定的數額出錢,集中之後做賀禮,交付將要結婚的男女。舊時隨禮只限於男家的親友,現代女家的親友也從此俗。
世界各國都有"隨份子"風俗么?
英國婚禮
國人將結婚請帖譽為「紅色炸彈」,以此表示參加婚禮隨份子對自己經濟上造成的壓力。但是與英國人相比,國人在參加婚禮時的開銷真的不算什麼。
據統計,英國人參加一次別人婚禮的平均花費是440英鎊,大概相當於他們一周的薪水。平均每個英國人一年要參加5次婚禮,這就要花去2200英鎊。
不過與國人不同的是,英國人參加婚禮最大的花費並不是份子錢,而是自己的服裝費用。英國的女人們都會為參加婚禮專門購買新衣服,在每次參加婚禮440英鎊的花費中,給新婚夫婦的禮金平均只有100英鎊多一點,剩下的都被用於打扮自己了。
美國
美國新人會本著「為我所需」的原則收禮
在美國,人們不會為結婚送禮而苦惱,多數人會選擇送陶瓷、床上用品等來表達對新人的祝福。婚禮的主人公也會本著「為我所需」的原則收禮。
至於結婚禮物,新人會提前在一家很大的百貨商店(Department Store)里的Wedding Registry (婚禮登記處)登記,然後通知親友們他們已經在某家商場做了預定,以便親友們知道需要到哪裡為他們挑選新婚禮物。通常,在每家連鎖百貨公司的婚禮登記處,朋友們會用電腦查詢新人指定的物品清單,以便了解新人的實際需求,然後從中挑選出自己願意購買的物品送給新人,禮物的金額則是根據自己與新人的關系程度來決定,因為每種物品的價格都清清楚楚地列在清單上面,看起來一目瞭然。
日本婚禮
在日本,朋友關系關系一般的,隨份子的數額多為3000到5000日元,摺合人民幣兩三百塊錢;關系比較好的大約給1萬日元,家裡的長輩給得多一些,為3萬到5萬日元,或者稍微多一些。日本人均月薪摺合人民幣約為2到3萬元,所以親友喜事「隨份子」一般不會對他們的生活造成負擔。「日本人送禮物只為表達心意,不是錢越多就表示關系好,價格越高只能證明長輩或領導級別很高,出於對晚輩或下屬的照顧,他必須比別人出的多。」

韓國婚禮
在韓國,春季和秋季是婚喪嫁娶「隨份子」的旺季。韓國人「隨份子」的數目也有不成文的慣例。例如,普通的關系給5萬韓元,摺合人民幣300元左右;關系好的給10萬韓元。最初,韓國人送禮金是為了祝賀或分擔悲哀,並且為辦大事而支出太大的主人公分擔一點經濟負擔
德國婚禮
德國人也很注重送禮,但他們只送禮品不送錢,。不僅生日婚禮送禮,親朋好友聚會也會送禮,夫妻父子之間也會送禮。禮品講究經濟實用,不在乎錢多錢少,只在乎情深意濃。有時一束鮮花,有時一盒巧克力,再者一盒中國茶葉,送者不覺吃力,受者受寵若驚。
但是與中國人不同的地方是,德國人在接受禮品後都會當面打開並表示感謝。主人還樂意把收到的禮品都擺出來,像是禮品大展覽。客人不會為自己的禮厚而沾沾自喜,也不會為自己的禮薄感到不好意思。主人更不會以禮品厚薄把客人分個三六九等,所有客人都會受到主人的熱情款待。

G. 美國、印度、日本、德國的飲食習慣、見面禮儀分別是什麼

美國

美國成立時間不長,國內各類移民又不計其數,因此美國的禮儀文化可以說是多種文化的匯合,有不少都與中國人的習慣截然相反。
一、見面的禮儀。

美國人見面時,不一定會握手,只要笑一笑,打個招呼就行了,即使是第一次見面,而中國人則視握手為一個基本禮節。但在中國握手並沒有太多的限定,而美國人握手是有一定禮節的。例如男女之間,女方先伸出手,若女方無握手之意,男子就只能點頭鞠躬致意;長幼之間由長輩先伸出手;上下級之間,由上級先伸出手;賓主之間由主人先伸出手。而且握手時應注視對方,並摘下手套,否則會被視為不禮貌。在美國,人們見面時喜歡直呼其名,這是親切友好的表示,縱使交談之初可能互相用姓稱呼,但過一會兒就改稱名字。而在中國,人們很喜歡被稱為某某經理,某某總裁,因為這是身份與地位的象徵。但在美國,人們很少用正式的頭銜稱呼別人,正式的頭銜只用於法官、高級政府官員,軍官,醫生,教授和高級宗教人士。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從來不用行政職務如局長、經理、校長等頭銜來稱呼別人。另外,在與人交談時,切不可談及個人的私事,諸如年齡、婚姻、收入、信仰等等。看到別人買的東西不可問其價格;如果看到別人回來,也不能問他去哪兒了或者從哪裡來,否則就會遭人厭惡,美國人常用「鼻子伸到人家私生活里來了」這句話來表示對提問人的輕蔑。而在中國,人們對個人隱私的界限遠沒有這么深刻,人們並不會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生活作一般了解。但在中國人與美國人打交道時,在中國人看來很普通地問對方一些家庭情況,美國人就很可能認為你侵犯了他的隱私,別有用心,一樁生意很可能就這樣泡湯了。

二、送禮、約會、作客的禮儀。

一般來說,美國人不隨便送禮,禮物通常不很貴重,只是些書籍、文具、巧克力糖之類的物品,在探病時則以送鮮花與盆景為主。與中國不同的是,美國人以為單數是吉利的,有時只送三隻梨也不感到菲薄,而中國則講究成雙成對。美國人在收到禮物時,一定要馬上打開,當著送禮人的面欣賞或品嘗禮物,並立即道謝。另外,美國人的禮物重視包裝,很可能你收到一份里三層外三層精美包裝的禮物,打開卻只能是幾顆巧克力糖而已,你也不要因此覺得失望,或者認為美國人小氣,相對於禮物的價值,美國人更注重的是心意。

美國人辦事重效率,往往每天都有嚴格的計劃,因此去美國家庭作客都要提前預約,否則打亂了別人的計劃,就會被認為是不速之客,吃閉門羹。所以應該提前一兩天寫信或打電話預約。一旦約定,就要准時到達,不能遲到,也不要太早到,因為客來之前,主婦都要布置客廳准備茶點,如果去早了,主婦尚未准備好,又要接待你,就造成許多不便。而那些規模較大的正式場合,守時更為重要,萬一去早了,也應在外面等幾分鍾後再進去。

在進門之前,應該把鞋上的泥土擦乾凈,以免弄臟地板。進門後要摘帽。並把雨衣雨傘留在室外。然後先向女主人問好,再向男主人問好。若主人家賓朋滿座,只需與主人和相識者握手,對其他人點頭致意即可。如果主人請你坐,你就應該馬上坐下,不要推託不坐下,也不要隨意翻動主人的用品,更不可問用品的價格。作客時,不要輕易吸煙,如想吸時應問在座的女士是否介意,並先向其他人敬煙。若主人向你敬煙,即使你自己有煙,也要接受主人的煙,這與中國人的習慣不同,中國人往往會因為客氣而有所推拒,但這在美國人眼裡,他就會認為你看不起他,而使朋友之間關系變壞。作客時間一般不宜過長,但飯後不要立即告辭,應再與主人攀談一會兒。若夫婦同去作客,應由妻子先起立告辭。如果你與主人不太熟,作客後應打電話或寫短柬以表謝意。這樣美國人會認為你很懂禮貌,從而留下一個好印象。

三、餐桌上的禮節。

在用餐時,應等到全體客人面前都上了菜,且女主人示意後才開始用餐。在女主人拿起她的勺子或叉子以前,客人不得食用任何一道菜。而中國人往往習慣一邊上菜一邊用餐,女主人往往是最後開始坐下進餐的。在用餐時,始終保持沉默在美國是不太禮貌的,但咀嚼食物時也不要講話,講話時不應放下刀叉,但也不要拿著刀叉亂晃。在餐桌前不應擤鼻涕或打嗝,如果打噴嚏或咳嗽也應向周圍的人道歉。取菜時,最好每樣都取一點,這樣會使女主人愉快。用餐完畢後,女主人應先離座,客人再一起隨著離開,餐巾放在桌上,不要照原來的樣子折起,除非主人請你留下吃下頓飯。

在席間,主人應使談話始終活潑而風趣,使每個客人都不受冷落。主人的吃飯速度不可太快,如果多數人已吃完,而少數人尚未吃完,更應放慢速度,以免使客人感到不安。席間,客人將刀叉掉在地上,應禮貌地為其換一把。若客人不慎將盤碗打碎,女主人應鎮靜地收拾干凈,安慰客人,絕不能顯出不悅之色。最後,主人絕不能在客人面前計算請客的花費。

四、服飾的禮儀

美國人的服裝以體現個性為主,很難從穿著上看出他們是富有還是貧窮,他們的身份地位如何。如果是一位穿著時髦筆挺西裝的男士,看上去似某大公司的老闆,其實他可能是演藝界的藝員,甚至是一個美容美發師。穿著牛仔褲運動鞋舊T恤的,看似流浪漢,其實卻可能是一位不修邊幅的教授。因此,在美國,萬萬不可先敬羅衣後敬人。曾經有美國外商來華,接待人員乍一見便以為那西裝筆挺的一定是老闆要員,而忽視了一行人中的大鬍子。雖然把熱情過多地傾瀉到了「西裝筆挺」上,還好,也沒冷落了「大鬍子」。稍後,一介紹身份,方知道誰是真正的老闆,而那個「西裝筆挺」不過是雇員。因此在美國,穿得好的不一定有錢,穿得不好的不一定沒錢。若簡單地以衣帽取人,不僅會主次不分,使自己陷入窘境,而且會讓美國人輕視。

雖然美國人穿著隨便,不像歐洲人這么講究,但在美國的穿著可謂「不怕穿破,不許穿錯。」有許多場合,服飾有很嚴格的規定。例如,美國許多公司上班有專門設計訂做的制服,在律師樓和銀行上班的老闆和職員們天天都是西裝筆挺,而且每日均需要換,若兩日相同,就容易被人誤會是個夜晚沒有回家更衣的人。再例如在美國舉辦各種宴會,往往在請柬上註明是否「黑領結」。如果註明了「黑領結」,男士則一定要穿無尾禮服,系黑色領結,女士必須穿晚禮服。這時,男士的長條領帶,女士的褲裝都上不了檯面。如果沒有註明「黑領結」,而表示是「正式穿著」,那麼西服就可以上場。如果寫的是「白領」,表示要穿燕尾服,系白色領帶。因此什麼宴會穿什麼樣的衣服,是很有講究的。試想,如果在一個不怎麼正式的場合,每個人都是一身短打扮,唯獨你一個人身著深黑筆挺的燕尾服;或者每一個都雲鬟高挽,長裙及地,唯獨你一人一襲T恤,這種巨大的不協調,你自己不覺得張狂,別人也會看著你在人堆里悠悠晃晃不像個東西。而且在美國,這是對宴客的主人大不敬的明確表示,主人也會因此對你感到厭惡,從而與你斷絕來往,這會是你的一大損失。因此注意場合與服裝的搭配在美國尤為重要。

總之,美國與中國之間有不少不同的交往習慣,同樣其它的西方國家,也有各自的文化習慣,因此在與外國人交往或者到別的國家去之前,了解對方國家的禮儀習慣是十分必要的,這不僅是對對方的尊重,也給自己帶來了便利,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煩與誤會,以便在多方競爭中爭取主動,並能取得良好的結果。

美國人在吃午餐和吃晚餐之前,通常要喝點雞尾酒,但在加利福尼亞州,人們大都喝葡萄酒。

同時,在吃主食之前,一般都要吃一盤色拉。炸蘑菇和炸洋蔥圈可作為開胃食品,牛排、豬排和雞(腿)為主食,龍蝦、貝殼類動物以及各種魚類,甚至包括淡水魚被統稱為海鮮。炸土豆條則是深受人們喜愛且幾乎成了必不可少的食物。

另外,應特別注意的一點,如有吃剩的食物,一定要打包帶回家,以免浪費。

美國人在吃飯的時候是刀具並用,而且他們的用餐方式也是很有講究的。因此,在應邀與美國朋友一起吃飯時,應特別注意他們的用餐習慣。一般情況下,餐桌上擺放有一幅餐刀和兩幅餐具,外邊的餐具供你吃色拉,里邊的餐具用於吃主食和其它點心食品,餐刀用來切肉食。如果你兩手並用,應左手握具,右手握刀,而且一次握刀時間不能太長。

美國人的早餐有:炒或煮雞蛋、香腸、油炸土豆片、薄煎餅、果子凍、烤麵包、松餅、桔子汁以及咖啡等。

如果你是初到美國餐館用餐,那麼應該注意如下事項:
1、選擇合適的餐館(如:家庭式餐館、特色餐館以及自助式餐館等);
2、餐館營業時間(上午11:30開門營業,直到夜晚);
3、一般都應事先預訂餐位;
4、到達餐館後,不能徑直地到餐桌旁入桌,除非餐廳有「隨意就坐」的告示;
5、付款時,別忘了留給服務員一定比例的小費(一般為實際總額的10%~15%)。
隨著美國人生活節奏的加快,快餐食品便應運而生。其快餐連鎖店遍及世界各地,其中,影響最大的當屬麥當勞快餐連鎖店。供應的快餐食品有:漢堡包、烤牛肉、牛排、火腿、三明治、肯德雞、油炸土豆片、烘餡餅、冰淇淋以及各種碳酸飲料等。

在麥當勞,千萬記得,吃完要把垃圾自己清理,拖盤放到垃圾箱上,香港,大陸都不管,否則會是白眼.!

美國人用餐的戒條主要有以下六條:
其一、不允許進餐時發出聲響;
其二、不允許替他人取菜;
其三、不允許吸煙;
其四、不允許向別人勸酒;
其五、不允許當眾脫衣解帶;
其六、不允許議論令人作嘔之事。

印度

印度交際應酬禮節繁多:合十禮、擁抱禮、貼面禮、摸腳禮、舉手禮等。也流行握手禮。印度人迎接嘉賓往往要向對方敬獻用鮮花編織而成的花環。印度人以往對等級、地位、身份極其關注。印度所特有的種姓制度分為四個等級:其一,「婆羅門」,即僧侶;其二,是「剎帝利」,即名門、貴族;其三,是「吠舍」,即平民;其四,是「首陀羅」,即賤民。此外,還有 「不可接觸的賤民」,叫作「哈里真」。傳統的種姓制度廣遭非議,但影響猶在。
印度人主食有大米及麵食,烹調方式有炒、煮、燴三種,喜加入各種香料,尤其是辛辣類香料。印度食素者特別多,而且社會地位越高的人越忌葷食。根據教規,印度教教徒和錫克教教徒不吃牛肉,伊斯蘭教徒不吃豬肉,耆那教徒則既忌殺生,又忌肉食。

印度人用餐習慣右手抓食。

日本

日本人通常以鞠躬作為見面禮節。在鞠躬的度數、時的長短、次數等方面還有其特別的講究。行鞠躬禮時手中不得拿東西,頭上不得戴帽子。日本有時還一面握手一面鞠躬致敬。一般日本婦女,尤其是日本的鄉村婦女,只是鞠躬。

在日本鄉村民間,送別親友往往還會向對方行跪禮或搖屐禮。婦女所行的為跪禮,即屈膝下跪,男子所行的搖屐禮,手持木屐在空中搖動。

日本人與他人初次見面時,通常都要互換名片,否則即被理解為是不願與對方交往。

在交際場合,日本人的信條是「不給別人添麻煩」。因此,忌諱高聲談笑。但是在外人面前則大都要滿臉笑容。日本人認為這是禮貌。

日本飲食一般稱之為和食或日本料理,可歸納為「五味」、「五色」與「五法」。「五味」為:春苦、夏酸、秋滋、冬甜,澀味。 「五色」是:綠春,朱夏,白秋,玄冬,再就是黃色的廣泛運用。所謂「五法」指烹飪方法:蒸、燒、煮、炸、生吃五種。

日本人的飲食禁忌為:不吃肥豬肉和豬的內臟,也有一些人不喜歡吃羊肉和鴨肉。日本人非常愛喝酒,人們普遍愛好飲茶。

日本人在用餐時,有「忌八筷」之說:其一,是忌舔筷;其二,是忌迷筷,即不準拿著筷子在飯菜上晃來晃去;其三,是忌移筷,即不準夾了一種菜又夾另一種菜,;其四,是忌扭筷,即不準將筷子頭反過去,吞在口裡;其五,是忌插筷,即不準將筷子插在飯菜里,或是把它當作叉子,叉起飯菜吃;其六,是忌掏筷,即不準用筷子在飯菜里扒來扒去;其七,是忌跨筷,即不準把筷子跨放在碗、盤之上;其八,是忌別筷,即不準用筷子當牙簽用

德國
德國人在待人接物所表現出來的獨特風格,往往會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第一,紀律嚴明,法制觀念極強。
第二,講究信譽,重視時間觀念。
第三,極端自尊,非常尊重傳統。
第四,待人熱情,十分注重感情。
必須指出的是,德國人在人際交往中對禮節非常重視。與德國人握手時,有必要特別注意下述兩點。一是握手時務必要坦然地注視對方,二是握手的時間宜稍長一些,晃動的次數宜稍多一些,握手時所用的力量宜稍大一些。重視稱呼,是德國人在人際交往中的一個鮮明特點。對德國人稱呼不當,通常會令對方大為不快。一般情況下,切勿直呼德國人的名字。稱其全稱,或僅稱其姓,則大都可行。與德國人交談時,切勿疏忽對「您」與「你」這兩種人稱代詞的使用。對於熟人、朋友、同齡者,方可以「你」相稱。在德國,稱「您」表示尊重,稱「你」則表示地位平等、關系密切。

提起德國美食,不能不提起德國香腸,德國人喜歡肉食,尤其喜歡吃香腸。他們製作的香腸有1500種以上,許多種類風行世界,像以地名命名的"黑森林火腿",可以切得跟紙一樣薄,味道奇香無比。德國的國菜就是在酸捲心菜上鋪滿各式香腸,有時用一整隻豬後腿代替香腸和火腿,那燒得熟爛的一整隻豬腿,德國人可以面不改色地一個人幹掉它。

德國菜以酸、咸口味為主,調味較為濃重。烹飪方法以烤、燜、串燒、燴為主。藍格的桌布上擺著一筐麵包,客人在等待中可以慢慢享用,德國麵包很有咬勁,牙齒好的人才能品嘗出味道。德式的湯一般比較濃厚,喜歡把原料打碎在湯里,這大概與當地天寒地凍的氣候有關。據說德國人生性比較儉朴,水煮香腸,一鍋濃濃的馬鈴薯豆子湯,加上有名的腌制酸菜和麵包,一頓飯便打發了。

此外,德國美食還有著名的德式清豆湯、德式生魚片、德式烤雜肉、德式肉腸、酸菜、德式蘋果酥、煎甜餅等。

一日三餐

德國和中國大部分地區一樣,一日三餐。早餐一般在七點,午餐一點,晚餐七點。有的地方午餐和晚餐之間喝午後咖啡,吃蛋糕。

與中國的飲食習慣不同,德國人最講究、最豐盛的不是午餐、晚餐,而是早餐。在旅館或政府機構的餐廳,早餐大都是自助形式,有主食、肉類、蔬菜、飲料、水果等,不僅品種豐富,且色香味俱佳。而在普通百姓家,不論其家境窮富,其早餐的內容一般般都大同小異:首先是飲料,包括咖啡、茶、各種果汁、牛奶等,主食為各種麵包,以及與麵包相配的奶油、乾酪和果醬,外加香腸和火腿。德國人吃飯的效率很高,他們可以在短短的10分鍾內把這些豐盛的食品搭配完畢並吃完,為其一上午緊張的工作提供能量。

德國的午餐一般多在單位食堂或快餐館就餐,是名副其實的快餐,如一個由土豆、沙拉生菜和幾塊肉組成的拼盤,外加一杯飲料。在有家庭主婦和未成年孩子的家庭,午餐也較簡單,如一塊熟肉、肉餅配煮菜和麵包,或燉牛肉配米飯和生菜,再簡單的就像中國的打鹵面一樣,用肉汁拌義大利面條,飯後喝一杯咖啡或吃一個冰淇淋。德國人簡化午餐並不是為了省錢,而是為了節省時間。

德國人的家庭晚餐通常是冷餐,內容是很豐盛的:一盤肉食的拼盤;鮮嫩可口的蔬菜,如小蘿卜、西紅柿、黃瓜;新鮮的水果,如葡萄、櫻桃。有的家庭主婦還擺出各種風味的於酪,主食是麵包。晚餐時間比較寬余,一家人圍坐在桌前,邊吃邊聊。

除了一日三餐外,有些德國人習慣在下午四五點鍾「加餐」,即喝杯咖啡或茶、吃塊蛋糕或幾塊餅干。中上層家庭喜歡在此時邀請朋友來家裡品茗聊天。在這樣的聚會上,客人可以品嘗到飲譽四海的德國糕點,德國婦女一般都練就一手烤制點心的手藝。不過在當今快節奏的社會生活中,這種午後清閑的享受也只有在周未、假期或休假時才有可能。

大餐菜譜

德國大餐的典型菜譜是:

冷盤:奶油、乾酪、鮮魚或罐頭魚、灌腸製品、火腿、魚(肉)凍配鬼子姜、魚或肉拼盤、煮的或烤的家禽、蒜烤豬裡脊、紅燒肉、煮舌頭、沙拉、稀奶油、酸奶、雞蛋沙拉、半烹雞蛋。

第一道菜:肉、魚、蔬菜、米或豆類等做的濃湯,家禽或野味湯,各種肉、米、通心粉和蔬菜等做的清湯,有攤雞蛋和餡餅的雞蛋清湯,家常面條雞湯,肉或魚做的稠辣湯,農民湯,酸黃瓜湯。

第二道菜:煮的或烤的魚配土豆和蔬菜 ,燜或烤的牛肉,烤家禽或野禽,肉餅炸豬排,煎薄豬排、雞肉餅、肉餅或炸肉餅;小香腸和短粗香腸配熬白菜、荷包蛋、攤雞蛋以及焦烤菜餚。

甜食:新鮮水果和草莓;新鮮水果或罐頭水果,煮草莓或果凍、果酸、乳脂果汁凍,加水果汁和甜汁的露酒、布丁、蘋果泥,冰淇淋;各色各樣的點心。

每個人進餐時,桌上必須備有奶油,午餐一定要以黑咖啡或牛奶咖啡結束。午餐和晚餐則用啤酒。水果冷盤必須是冷的。

H. 德國飲食文化的形成

與"民以食為天"烹飪技術舉世聞名的中國相比,德國的飲食不免人覺單調乏味。有人說德國的飯菜無非清煮、白燉加烤制,這同德國人呆板、拘泥的性格一樣不討人喜歡。不過現在如果你去德國,則大可不必為此苦惱了。由於世界各國的美食家雲集德國,你在此可品嘗到世界各國的美味佳餚,不論是法式、俄式、義大利式,還是日式及中餐等等都能見到。今日德國的餐飲業可說是國際風味大薈萃,而德國菜也已不再如傳統的做法,僅僅是白燉豬蹄加酸菜了。現在的德國廚師善於吸收其他外來飲食特色,在博採亞、歐、美眾家烹調特色的基礎上,也可做也美味可口的佳餚。 德國的餐飲業在近幾十年中達到很高的水平,從五花八門的冷熱飲小吃店、小餐館、小酒館到豪華的星級賓館飯店遍布全國各地,各種風味一應俱全。那誘人的色澤、撲鼻的香味吸引人們一次次掏出錢包,以飽口福。(一)德國的傳統菜餚 如果你周遊德國,便可以有機會品嘗到豐富多彩,極具特色的地方美味。當你坐在具有傳統特色的古堡式餐館中,要上一份杜松子醬汁,外加填梨子、油炸馬鈴薯子,再配上菊苣核桃仁色拉,一杯葡萄酒,享受這樣一頓營養豐富、色香味美的晚餐,確是一件很愜意的事情。 每一位薩克森人在飲食上都知道一條魚須游三次,即在水裡、黃油里、葡萄酒里游過後才能被端上餐桌。葡萄酒漬鯉魚是薩克森人喜愛的周日菜餚。巴伐利亞的正宗烤獵肉加酸菜、巴登人的斑鱒魚片等等,都是具有地方特色的風味佳餚。(二)香腸、麵包品種繁多 如果你想在德國吃香腸,那算找對了地方。估計德國香腸有1500多種,其中僅水煮小香腸就有780多種,最受歡迎的要算是潤口的肉腸,原腸類包括耐貯臘腸和調味濃厚的瘦肉香腸。此外,水煮腸中還包括60種不同的肝和風味特色腸,如著名的普法爾茨灌腸。 吃香腸必有麵包與之相配,在麵包的生產方面德國也可稱得上是質量和數量的世界冠軍。在德國,麵包有用精粉做的,也有用黑麥、燕麥、精粉與雜糧摻加和在一起的混合面做的。德國每天出爐的芳香撲鼻的小麵包、角形小麵包、"8"字形烘餅(der Brezel德國人稱為「椒鹽卷餅」,其實很咸,不是很好吃)和長麵包就有1200多種,此外,還有300多種其他不同種類的麵包。麵包是德國人一日三餐不可缺少的最重要的主食。據統計,1994年德國人每人平均吃麵包81.5公斤,居歐洲聯盟成員國之首。德國的有些麵包是極具地方特色的,如漢堡的黑色的、荷爾斯泰因的黑麥麵包、巴伐利亞的浸油撒鹽粒烘餅等。在德國,麵包認為是營養豐富、最利於健康的天然型食品,但德國人從不單獨食用麵包,而是要抹上一層厚厚的奶油,配上乾酪和果醬,加上香腸或火腿一起食用。德國人喜食乳酪,其品種多達600多種,乳酪是德國人早餐桌上必備之品。魚、糖果、糕點等也是德國人喜好的食品。無論是罐頭魚、凍魚、鮮魚、熏魚,還是魚色拉、蝦、鮮貝等都很受德國人的歡迎,德國人年人均食魚達15公斤。糖果、巧克力、糕點等的銷售量也十分可觀。(三)啤酒、葡萄酒的國度 德國的啤酒、葡萄酒在全世界享有盛名。德國是世界飲酒大國,酒類年消耗量居世界第二位,其中啤酒的銷量居世界首位。啤酒、葡萄酒是德國家家必備的飲料,朋友相聚必有酒來助興。 德國的氣候條件很適合葡萄的生長,全國有13個葡萄種植區、60個大型種植場、2600個小型種植地,主要集中在德國西南部和北部的阿爾河、萊茵河七峰嶺及摩澤河兩岸。這里山清水秀、氣候怡人。最大的葡萄種植區諾依施塔特擁有2000頃葡萄園,在這里綠油油的葡萄架一眼望不到頭,整個空氣中都彌漫著誘人的葡萄清香。一串串芳香撲鼻的葡萄,紅艷艷地閃著晶瑩的亮光,令人垂涎,摘一顆放在嘴裡蜜汁浸齒,香溢舌間。上等的葡萄釀造出優質的名酒。在德國兩萬家釀造商的酒窖中有著幾乎無窮盡的葡萄酒種類。德國葡萄酒法規定:只有在品種、特性、成熟度、爽口度和外觀等各方面達到要求的葡萄酒才可獲得優質葡萄酒的標志。葡萄酒行家對酒瓶上的瓶貼看得很重,瓶貼上不僅標明詳細的生產地,還標有官方的檢驗號。特製的上等葡萄酒按其不同的釀造年份可存放許多年。一瓶百年陳酒可賣到幾千甚至上萬馬克的高價。總之,酒瓶外觀典雅、酒味醇厚迷人,可以說是德國葡萄酒的典型特徵。德國博登湖和美因河一帶的居民在飲葡萄酒方面可謂獨占望頭,每人每年的葡萄酒消耗量達40升。葡萄酒對德國人來說不光是飲料,還是治病強身的葯品。古時人們用葡萄酒來治癒霍亂和傷寒,今天適量地飲用葡萄酒可治療低血壓症和心肌梗塞。據說,大詩人歌德每天要飲葡萄酒,正是葡萄酒使其創作一直延續到他去世的最後幾天 德國人飲啤酒堪稱"海量"。據稱日爾曼人最不能忍受的是口渴,啤酒是越喝越渴,由此造就了德國人飲酒量越來越大。在德國喝啤酒最厲害的當數巴伐利亞人,成人每年要喝掉這種"大麥汗飲料"高達235.7升。巴伐利亞洲擁有1052家啤酒廠,這在德國也是最多的,其首府慕尼黑的10月啤酒節可稱得上是一個譽滿全球的節日。每年9月底10月初來自世界各地和德國境內的幾百萬遊客聚集在慕尼黑,人們抱起一升裝的特製的陶瓷大酒杯開懷暢飲,十幾天中,幾百萬升啤酒被一飲而光,幾十萬只香腸隨酒下肚。 德國啤酒被分為20多個種類、1500多個品種,由於釀酒配方的多種多樣性,所以產生出如此之多的啤酒種類也就不足為奇了。一般說來,德國北方人喜歡飲熟啤酒,南方人偏愛小麥啤酒、淡啤酒、黑啤酒和無苦味的啤酒,但無論是哪個品牌的啤酒在小酒館、飯店和啤酒花園里都佔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由此可見,啤酒在德國人的飲食生活中所佔的重要地位。(四)300 多種麵包 不同類型的麵包全都有益健康。木條紋狀的黑麥粗麵包是威斯特伐利亞主要食用麵包,配上炸好的火腿,味道奇妙,它是屬於特殊麵包的一類,例如,洋蔥、甜葡萄和低熱量的薄脆麵包,含有芝麻或者向日葵籽的麵包越來越受歡迎。 鹹味脆薄餅 (Bretzel) 鹹味脆薄餅對德國人來說是一植很典型的食品。在麵包店,遊客能從脆皮蛋卷中找到各式各樣的餅干,而且裝飾有罌粟或香菜籽,或者僅僅是嘗嘗黃油黑麵包,你就能體驗到它的美妙絕倫。(五)德國的海產新鮮豐富 吃魚應該在產魚的地方吃,如靠近德國的海岸以及未受過污染的河流和湖泊。漫步於漢堡 (Hamburg)傳統的海鮮市場,精明的商人一定會使您想要嘗試一下當地的風味產品,例如波羅的海的煙熏基爾鯡魚炒蛋和北海赫爾果蘭島的龍蝦湯,梅克倫堡州的鯡魚湯和霍爾施泰的貝殼湯等。 甚至在德國的的內陸腹地,遊客也可以品嘗到歐碟鹹肉和蝦。在遼闊的阿爾卑斯山上,您同樣可以享受到酒汁鯡魚加洋蔥和奶油沙司。

I. 德國風俗民情

一、守紀律 講整潔
德國人非常注重規則和紀律,干什麼都十分認真。凡是有明文規定的,德國人都會自覺遵守;凡是明確禁止的,德國人絕不會去碰它。在一些人的眼中,許多情況下,德國人近乎呆板,缺乏靈活性,甚至有點兒不通人情。但細細想來,這種"不靈活"甚為有益。沒有紀律,何來秩序?沒有規矩,何有認真?
德國人很講究清潔和整齊,不僅注意保持自己生活的小環境的清潔和整齊,而且也十分重視大環境的清潔和整齊。在德國,無論是公園、街道,還是影劇院或者其它公共場合,到處都收拾得乾乾凈凈,整整齊齊。德國人也很重視服裝穿戴。工作時就穿工作服,下班回到家裡雖可以穿得隨便些,但只要有客來訪或外出活動,就一定會穿戴得整潔。看戲、聽歌劇時,女士要穿長裙,男士要穿禮服,至少要穿深色的服裝。參加社會活動或正式宴會更是如此。
二、守時間 喜清靜
德國人非常守時,約定好的時間,無特殊情況,絕不輕易變動。德國人應邀到別人家做客或者是外出拜訪朋友,都會按點到達,不會讓主人浪費時間乾等或者不得不提前招待客人。否則的話,就是不禮貌,如有特殊原因無法准時赴約時,都會向朋友表示歉意,並請求原諒。
德國人多喜歡清靜的生活,除特殊場合外,不大喜歡喧鬧。比方說,許多人雖在城裡上班,但卻把家安在鄉村或者城市附近的小鎮,圖的就是一個清靜。就是那些住在城裡的人,也十分注意住宅周圍的無噪音。例如,晚上8時至第二天早晨8時不可以演奏樂器、大聲喧嘩。如果晚上要搞聚會活動,事先要向鄰居講明情況,請求他們諒解,並盡可能安排在周末,盡可能不大聲喧鬧。否則,受干擾的鄰居會十分惱怒,可能會當面提出抗議,個別人甚至會請警察出面干預。
三、待人誠懇 注重禮儀
通常來講,同德國人打交道沒有太多的麻煩。多數情況下,他們都比較乾脆。凡是他們能辦的,他們都會馬上告訴你"可以辦"。凡是他們辦不到的,他們也會明確告訴你"不行",很少擺架子,或者給人以模稜兩可的答復。當然,人際關系和努力的程度對辦事也絕非沒有影響。
和西方許多國家相似,德國人比較注意禮儀。兩人相遇時,不管認識不認識,也不管在路上,或者辦公室、賓館、電梯等地方,都相互打招呼,問聲"您好"。餐館吃飯時,也要向已就坐的顧客點頭問候,真的是"斯文對斯文,禮多人不怪"。朋友見面以握手為禮,告別時亦如此。十分要好的、長時間未見的朋友相見或長期分開時可以相互擁抱。正式場合,仍有男子對女子行吻手禮,但多做個吻手的樣子,不必非要吻到手背上。在交往過程中,大多數人往往用"您"以及姓氏之前冠以"先生"或"女士"(也作"夫人"講)作為尊稱。只有親朋好友和年輕人之間互相用"你"以及名字稱呼。對女性,不管其婚否或長幼,都可以稱"某女士",但對已婚婦女應以其夫姓稱之。
送禮在德國也很受重視。應邀去別人家做客時,一般都帶禮物。大部分人帶束鮮花,也有一些男性客人帶瓶葡萄酒,個別人帶一本有意義的書(或者是自己寫的書)或者畫冊之類等。在歡迎客人(如車站、機場等場所)、探望病人時,也多送鮮花。在祝賀他人生日、節日或者婚嫁等時,可寄送賀卡,如送賀禮,則以實用和有意義為原則,而不是以價格高低論輕重。所送之禮物都要事先用禮品紙包好。許多人常在收到禮後會馬上打開觀看,並向送禮人表示感謝。
在德國和其它西方國家,女士在許多場合下都受到優先照顧,如進門、進電梯、上車等,都是女士優先。男士要幫女士開轎車門、掛衣服、讓座位等。女士對此只說聲"謝謝",而不必感到不好意思,或者認為對方不懷好意。在同人交談時,德國人很注意尊重對方。不詢問人家的私事(如不問女性的年齡,不問對方的收入等),也不拿在場的人開玩笑。就餐談話時,不隔著餐桌與坐得較遠的人交談,怕影響別人的情緒。

四、德國人擇偶方式
今天,德國的男女青年有各種機會進行接觸,他們或經親友、同學、同事介紹,或在舞會、旅行等文娛活動中相識,然後經過一番交往的戀愛過程,最終決定結為夫婦。他們享有充分的戀愛自由,這一點同西方現代國家沒有什麼不同。 不過在擇偶方面,德國有一些有趣的風俗。
1.橡樹月老
在德國的杜道森林布里德格羅姆有一棵遠近聞名的老橡樹,人們稱它"橡樹月老"。關於這棵老橡樹有一段美麗的傳說。相傳六百多年前,一位王子在與敵人遭遇中遇險,被一位美麗的姑娘救起,王子與姑娘一見傾心,結成良緣。為報答姑娘的救命之恩,王子在森林中種下了這棵橡樹。後人羨慕王子的奇遇,紛紛到此觀賞,並希望巧識意中人。還真有一些男女通過橡樹傳遞情波,並在樹下舉行了婚禮。久而久之,老橡樹充當起了"月老"的角色。每天都有收信地址為"D-2420杜道森林布里德格羅姆的橡樹"的情書被郵遞員投進老橡樹的樹洞中。這些信是公開的,人人都可以拆閱,守候在"月老"身旁的青年男女通過閱讀來信,尋找自己的意中人。如找到情投意合者,便可通信聯系,約期相會。據說通過橡樹月老已使五千多對青年男女玉成佳偶。現在老橡樹的故事越傳越遠,以致其他國家的年輕人為尋找配偶也把情書投寄給這位橡樹月老,這種情書每年有八百封之多。
2.棋藝定終身
在柏林西南有個小鎮叫希喬貝克,這里的入幾百年來都非常熱衷於國際象棋活動,並且到了痴迷的程度,連值勤民警的帽徽都被設計成棋盤圖案,教堂的塔尖上也安裝了一個棋盤來表示風向。人們一早起來,就可以看到用棋盤夾著公文去上班的地方官員。這里的人從小學習下象棋,學校里設有"棋課",以輔導孩子們從小學習下棋。正是由於這一棋俗的緣故,姑娘們在選擇配偶時,小夥子棋藝的高低成為一個主要條件,一個小夥子在向姑娘求婚之前必須先同姑娘的父親對奔一盤。如果小夥子贏了,會受到姑娘全家的熱情款待,至於婚事也就十拿九穩了;如果小夥子輸了,那麼對不起,婚事只有等到棋藝長進以後再說了。
3.白樺樹寄深情
在德國波恩,小夥子向心愛的姑娘表達愛慕之情,是通過贈送白撣樹這一富有詩意的形式來實現的。每逢春暖花開的季節,小夥子要砍伐一株嫩葉滿枝的小白樺樹在4月30日或5月1日這天半夜放置在姑娘家的陽台或庭院中,借翠綠的小樹來表達自己深深的愛意。每到這一季節,波恩的大街小巷、家家的庭院和陽台都可以看到綠油油的小白柳樹。有些漂亮姑娘家的庭院中會同時放著好幾棵白樺樹。遇此情況,姑娘自會喜不自禁,而送白樺樹的小夥子們則只能耐心等待姑娘的迴音,不能操之過急。一旦得到姑娘首肯的迴音,小夥子就可再贈送給姑娘一枚寶石戒指,姑娘以親吻表示謝意並接受這枚求愛戒指。過一段時間,當雙方深信彼此間情投意合時,便互贈銀戒指,表示訂婚。到結婚時再互贈金戒指,表示雙方的愛情像金子般純潔。
4.電影擇偶
在德國,婚姻管理部門通過各種方式幫助年輕人解決婚姻問題,其中有一種方法是以拍電影廣告的形式幫助一些"待字閨中"的姑娘解決婚姻大事。姑娘們可以在影片中充分展現自己各方面的才能,尤其是烹調、縫紉、清潔房間等家政方面的特長。一位十分平常的姑娘通過攝影師和導演技巧高超的處理,展現在人們面前的往往是一位非常可愛、非常完美的姑娘。這些影片被拿到由孤男寡女組成的"寂寞的心協會"去放映,單身男子可從影片中選擇自己可心的配偶。美麗的電影往往能給人們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但許多人在與真人相見後,會覺得並不像電影中的人物那麼理想。

五、出生
德國人口的年出生率始終是世界最低的,戰後人口的增長主要靠外來移民。在這樣一個低出生率的國家,一個家庭的添丁進口真可算是一件大喜事。 其實早在婦女懷孕之時,她便會受到來自各方面的保護,有許多風俗習慣都是為了保護孕婦的身體健康及胎兒的茁壯成長。在德國符滕堡地區的農村,孕婦是倍受敬重的貴客,她可以進入別人家的果園摘果品嘗,可到鄰家就席用餐。那裡的人認為孕婦的光臨象徵著新生和豐收。此外,還有這樣一些習俗:孕婦晚上不可出門,怕黑夜裡的巫婆鬼怪傷及胎兒;孕婦不能看醜陋的東西,怕嬰兒日後長得難看;孕婦不能走十字門、不能從晾衣繩下穿行,否則會造成難產、傷害胎兒。這些風俗雖不乏封建迷信的色彩,但從中也可看出人們對孕婦的關心。 在以基督教為主的德國,新生兒出生前,父母已為他找好了教父和教母;孩子一出生,家人便和教堂約定時間,由牧師或神甫為孩子施洗。
(一)教父和教母
在德國,新生兒的父母早在孩子出生前便會在親友中為孩子物色教父教母。由於教父教母與孩子的一生都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嬰兒的父母在選擇時是很審慎的。孩子的父母在為孩子選擇教父教母時不一定要選一對夫婦,但他們要由正直可靠、行為端正、受人尊敬的、名聲較好的人擔任。當然首先要取得他們本人的同意。一般被邀請做孩子教父教母的人會認為這是對自己的信任,是一種榮譽,而樂意承擔這份責任。 認教父教母的原意是為了在宗教信仰方面幫助孩子。如今,教父教母的責任已不僅僅局限在宗教方面,他們可使孩子在一出生後就有多位長輩關心他的成長,在他有困難時給予照顧,萬一在孩子未成年時父母雙雙早逝,那麼教父教母還要擔負起撫養他成人的義務。
(二)新生兒洗禮
洗禮是基督教接受入教時舉行的一個重要儀式。基督教認為:人生而有罪,須經過洗禮除去污垢,變得純潔,方能被接受為基督教的人,日後才有資格進入天堂。受洗的人不一定是嬰兒,耶酥本人就是在成年後接受"施洗者約翰"為他施洗的。但在基督教國家中,絕大多數的人都是在嬰兒時由家長抱到教堂受洗的。 嬰兒正式起名與洗禮同時進行,所以洗禮也叫"命名禮"。嬰兒父母在教堂定好日期後,即發請帖邀請親友參加,一般只請至親近友,人數不會太多。 施洗禮時,嬰兒由教母抱著站在教堂內聖壇前的"聖水盆"旁,孩子的父母等人圍攏過來,由牧師或神甫宣讀《聖經》中的有關章節,口誦規定的禮文,並接過孩子,用手蘸聖水滴在孩子頭上,口稱:"我奉聖父、聖子、聖靈之名給你施洗。"然後,再說幾句願孩子長大後要博愛人類、侍奉上帝之類的話,洗禮遂告完畢。 洗禮之後自然是要慶祝一番,嬰兒的父母要舉行一次午宴或茶會,邀請施禮的牧師或神甫、孩子的教父教母及親朋好友參加。被邀請者要給孩子帶一些禮物,如玩具、衣服、兒童畫冊等等。教父教母的禮物照例要貴重些。在巴伐利亞地區,在洗禮日那天,教父不僅自己要胸佩迷迭香,還要把迷迭香放在嬰兒的搖籃里。據這說這種香氣濃郁的葯草能祛病降妖,教父以此來表達自己的一份愛心。同時,他還會在教子尿布或枕頭下塞點兒錢,作為孩子日後操辦婚事的本金。有的教父送孩子書和筆,希望孩子聰明勤奮。如今,時髦的禮物是送男孩一個小巧玲瓏的銀制啤酒杯,送女孩子一條項鏈或一隻銀制咖啡杯,上面刻著孩子的姓名和洗禮日期。 在巴伐利亞農村,孩子的洗禮聚餐有個習慣,那就是餐後餐桌上要有剩餘的麵包,飯後要給賓客包裝點兒吃的東西帶走。給男客帶點兒香腸、烈酒,給女客帶點兒糕點、糖果,對教父則更是要厚禮相贈,以此來表示生活富裕、綽綽有餘。 在德國,洗禮用的蠟燭是要精心收藏的,它對孩子的一生具有特殊意義。據說點燃洗禮燭可逢凶化吉、祛除百病。在德國的一些農村,至今仍虔誠地遵循著這一古老的習俗。 在德國婦女生孩子可獲得一年的休假,可本人休,也可以夫妻雙方各休假六個月,共同擔負起養育孩子的責任。
六、德國的交際禮儀
(一)初次相識
德國人之間初次見面,如果需要第三者的介紹,作為介紹人要注意:不能不論男女長幼、地位高低而隨便把一人介紹給另一人,一般的習慣是從老者和女士開始。向老年人引見年輕人,向女士引見男士,向地位高的人引見地位低的人。雙方握手時,要友好地注視對方,以表示尊重對方,如果這時把眼光移向別處,東張西望,是很不禮貌的行為。初相識的雙方在自報姓名時,要注意聽清和記住對方的姓名,以免發生忘記和叫錯名字的尷尬局面。在許多人相互介紹時,要做到盡量簡潔,避免拖泥帶水。 由於德語語言自身的特點,在與德國人交往中還會遇到一個是用尊稱還是用友稱的問題。一般與陌生人、長者以及關系一般的人交往,通常用尊稱"您";而對私交較深、關系密切者,如同窗好友、共事多年關系不錯的同事,往往用友稱"你"來稱呼對方。交換稱謂的主動權通常在女士和長者手中。稱謂的變換,標志著兩者之間關系的遠近親疏。對此必須熟練掌握和運用,這樣才能得心應手地與德國人交往。
(二)遵約守時
西方人一般都講究遵守時間,德語中有一句話"准時就是帝王的禮貌"。德國人邀請客人,往往提前一周發邀請信或打電話通知被邀請者。如果是打電話,被邀請者可以馬上口頭作出答復;如果是書面邀請,也可通過電話口頭答復。但不管接受與否,回復應盡可能早一點兒,以便主人作準備,遲遲不回復會使主人不知所措。如果不能赴約,應客氣地說明理由。既不赴約,又不說明理由是很不禮貌的。在德國,官方或半官方的邀請信,注往還註明衣著要求,這並非多此一舉,因為誰也不想在此穿戴莊重的場合,由於穿戴不符而出自己的洋相。接受邀請之後如中途有變不能如約前往,應早日通知主人,以便主人另作安排。如由於臨時的原因,遲到10分鍾以上,也應提前打電話通知一聲,因為在德國私人宴請的場合,等候遲到客人的時間一般不超過15分鍾。客人遲到,要向主人和其他客人表示歉意。 電影院中的遲到,人們可以習以為常,但對於音樂會的遲到,則是令人討厭的。這時遲到者最好等到一幕或一個樂章結束後再入座。如等不急,需慢慢走到座位上,千萬別走錯排數,並且要對站起來讓路的人輕說"謝謝"。 赴約赴宴,如遇交通高峰期,一定要提早出門,以免遲到。遲到固不禮貌,但早到人家,也欠考慮。德國人如遇正式邀請,往往提前出門,如果到達時間早,便開車轉一圈或在附近散散步,到時再進主人家。
(三)付小費
在西方國家,給服務行業的工作人員付小費已成為習慣,小費已成為服務員的重要收入來源。給小費不但是對其服務的一種酬勞,同時也是對別人勞動的尊重。因此,它也屬於禮貌范圍之內的事。 那麼,對哪些人應付小費呢?飯店招待、門房、女服務員、房間清潔工、旅館中的行李搬運員、火車站和機場上的行李搬運員、輪船招待、卧鋪車廂乘務員、酒吧調酒師、理發師、出租汽車司機、加油站工人、廁所服務生、擦皮鞋者、導游、旅遊車司機、摩托遊艇司機、領座小姐和停車場看守等。經驗證明,付適當的小費可提高你在度假場所、餐館中的舒適程度。同時,通過小費也表達了你對服務員熱情周到服務的感謝。 小費不等同於服務費,服務費是顧客所付的附加費,一般為消費的10%一15%,它列在帳單的末尾。一般如果帳單上已列出了15%的服務費,那就不用再付小費,如果服務費只收10%,顧客要另加5%的小費。當然,如果你對這里的服務十分滿意,可以把錢湊個整數,或單獨把硬幣放在桌上或侍者的盤中。誰幫了我的忙,我就給他2-5馬克的小費,這已成為一種規矩。提早把幾馬克的小費塞到賓館房間清潔女工的手裡,可保證你房間的整潔舒適。早一點兒把小費塞給出租太陽傘和躺椅的人,可保證你及時租到這兩種東西。多付幾馬克的小費,可使你得到熱情周到的服務,其實這是很實惠的。千萬不可小看小費,這也是你禮貌是否周全的標志。
(四)如何送禮
朋友之間交往、遇有婚喪喜慶、做客赴宴、送往迎來、逢年過節、慰問病人等等,自要送些禮品,這是人之常情。德國人不習慣送重禮,所送禮物多為價錢不貴、但有紀念意義的物品,以此來表示慰問、致賀或感謝之情。去友人家赴宴,客人帶上點兒小禮物,俗話說禮輕情意重,一束鮮花、一盒巧克力糖果或一瓶酒足已。當然,去德國朋友家做客的中國人如能送給女主人一件富有民族風格的小紀念品,那定會受到主人由衷的贊賞。如果只是順便看望,那就不必帶什麼禮物了,最多給小孩子帶點兒小玩意兒。如果是業務的聚會,雙方往來都是公事,只要按時應邀出席,不必另有表示。 在德國,如遇朋友喬遷或新婚,你可以事先同受禮者開誠布公地談談送些什麼禮物好。有的德國新婚夫婦會把自己所需的日常用品列一份清單,送禮的朋友可在此單上劃上自己送的東西,這樣既可使新婚夫婦得到實惠,又令饋贈者高興。 對送報員、清潔工、看門人或照顧病人的護士,德國人一般也會送些禮品,感謝他們的辛勤勞動,不過對他們送錢更為實惠。你可把一張鈔票裝在信封里或直接塞到他們手中,同時對他們的勞動表示感謝。

七、德國生活小事忌諱多
在德國,忌諱「13」。要是13日碰巧又是個星期五,人們會特別小心謹慎。此外,德國人祝賀生日的習慣也不同於中國人。在中國,友人生日臨近,你方便時,送他生日禮物並祝他生日快樂,他一定會為你的關心及熱情而感激不盡。但如果這事發生在德國,則只能收到適得其反的效果,這是因為按德國的習俗,生日不得提前祝賀。
在原聯邦德國,年齡、職業、婚姻狀況、宗教信仰、政治面目甚至個人收入都是隱私,相識或共事多年而不知對方底細是司空見慣的事。另外,別人買到一樣東西,即使喜歡,也不要問價格。遇到別人生病,除傷風感冒或外傷等常見的病外,不要問及病因及病情,否則會招來好窺視別人秘密之嫌。訪友時,切不可搞「突然襲擊式」的登門拜訪,都要事先約定。
原民主德國居民樓的煙囪都比較大,因此,城市中有一種專門從事清掃煙囪的工人。人們相信,誰要是出門在半路遇見煙囪清掃工,誰一整天就會順利;如果有人在和煙囪清掃工擦肩而過時在他身上摸一下,他這一天就會交好運。這是為什麼呢?原來過去德國人的房子都比較簡陋,爐灶、煙道都比較簡單,很容易引來火災,有煙囪工人清掃就會避免這類災難。這種習慣延續至今。

在德語中,人們往往用人稱代詞「您」或姓氏之後加「先生」或「女士」來表示尊敬。對未婚女性稱呼「小姐」已不時興。在親戚、朋友和年輕人之間更多的是用「你」或直呼其名。小輩對長輩也直呼其名,這不是不尊敬,而是一種親昵的表示。人們往往在相識後不久就改尊稱「您」為「你」了,這種隨便的稱謂現在用得越來越廣泛。

J. 我想知道一些關於德國人請客和中國人請客的習俗,大家幫幫忙吖~~~~

德國人請客很大方的,而且走的時候還要送客人好多的東西,絕對一管到底,至於中國嘛,大家都是中國人,自己還不了解自己?呵呵

閱讀全文

與德國請客代表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59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36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18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59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92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72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4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65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28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31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54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57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67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76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07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75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98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24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56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