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怎麼研究德國歷史

怎麼研究德國歷史

發布時間:2023-02-14 03:20:48

『壹』 德國歷史簡介 德國歷史簡介是什麼

1、公元前境內就居住著日耳曼人。公元2-3世紀逐漸形成部落。10世紀形成德意志早期封建國家。13世紀中期走向封建割據。18世紀初奧地利和普魯士崛起,根據1815年維也納會議,組成了德意志邦聯,1848年德國各地爆發革命,普魯士於1866年的「七星期戰爭」中擊敗奧地利,次年建立北德意志聯邦,1871年統一的德意志帝國建立 。
2、該帝國1914年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戰,1918年因戰敗而宣告崩潰。1919年2月德意志建立魏瑪共和國。1933年希特勒上台實行獨裁統治。 德國於1939年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1945年5月8日德國戰敗。戰後,根據雅爾塔協定和波茨坦協定,德國分別由美、英、法、蘇四國佔領,並由四國組成盟國管制委員會接管德國最高權力。柏林市也劃分成4個佔領區。1948年6月,美、英、法三國佔領區合並。翌年5月23日,合並後的西部佔領區成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同年10月7日,東部的蘇占區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德國從此正式分裂為兩個主權國家。

『貳』 德國的歷史的怎樣的順序如何

德意志國家位於北海、波羅的海和阿爾卑斯山(東段)之間,氣候溫和,雨水充沛,土地肥沃。早在青銅時代晚期(公元前500年),日耳曼民族就已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南部、日德蘭半島、威悉河和奧德和之間的北德低地平原定居。公元前2世紀末,日耳曼各部族已推進到德國中部和南部,趕走了生活在那裡的凱爾特人,並開始與高盧的羅馬人有了接觸。

公元4世紀,匈奴人入侵哥特王國。東日耳曼人中的汪達爾人、勃垠第人和哥特人於是背井離鄉向西、向南遷移;而西日耳曼人則在北海和阿爾卑斯山之間給自己開辟了生存領域。其間生活著6個大的部落群,即佛里斯人、薩克森人、法蘭克人、圖林根人阿雷曼人和巴伐利亞人。法蘭克墨洛溫王朝的軍事首領克洛維及其繼任者於公元500左右統一了法蘭克人居住的地區,打敗了羅馬駐高盧的最後一任總督,政府勒阿雷曼人並把西日耳曼其餘各族的大部分統一在一個王國中。由於克洛維皈依了基督教,基督教變得以在整個法蘭克王國傳布。法蘭克國王中最重要的一位君主是查理大帝。公元800年,他由羅馬教皇加冕稱帝,號為「羅馬人的皇帝」。從此他就成了古羅馬世界的皇帝和基督教會的保護人。

查理帝國幾乎包括了現今的整個法國、義大利和以艾德爾河、易北河、薩勒河、多瑙河及德拉瓦河為界的歐洲中部地區。這個強大的帝國在它的繼任者統治時期多次分裂,分裂後的每個國家有各自走上了自己的發展道路。這樣,在一個世紀內,加洛林王朝達帝國便分為西法蘭克王國、東法蘭克王國和勃垠第——普羅旺斯——義大利中部王國,從而在政治上完成了歐洲的重新劃分。這一新秩序為中世紀和近代諸國分立的格局奠定了基礎。

加洛林王朝的最後一位君主於公元911年去世。東法蘭克王國的公爵們推選康德拉為國王。康德拉一世的當選意味著完整的法蘭克王國的分裂和德意志歷史的開始。東法蘭克居民使用的語言是「德語」(這個詞源於古高地德語的diot,意即人民),從10世紀中葉起,人們便把使用這種語言的人所在的國家稱為「德意志帝國」。

康德拉一世並沒有建立起實際上的王權來對付其他部落的公爵。年輕的德意志帝國的統一與鞏固是在由他推薦並經公爵們推選的繼任者、薩克森公爵亨利和他的兒子奧托手中完成的。因此也有人認為,德國歷史開始於橫利益是取得東法蘭克王國王位、建立德意志王國的919年。公元926年,奧托一世在羅馬由教皇加冕稱帝。作為所有基督教徒的世俗首腦和西方教會的保護人,奧托一世統治者原查理帝國的東部和義大利的絕大部分地區。這個地區後來取名為「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持續存在了8個世紀之久。

中世紀的德意志皇權崩潰之後,在義大利,古希臘羅馬文化的價值被重新發現。通過對古代世界古典作品的研究,人與上帝、自然界和藝術之間建立了新的關系。文藝復信從根本上動搖了封建統治和教會神權的基礎,使新思想文化大為發展並廣泛傳播。在這思想、政治、社會和宗教的動盪時期,具有批判和理性主義思想的人文主義者率先起來反對日益暴露出來的腐敗現象。也正是在這時,馬丁·路德懷著對宗教的一片虔誠向教會發起了進攻。

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導言》中指出:宗教改革和文藝復興「是一次人類從來沒有經歷過得最偉大的、進步的變革,是一個需要巨人而且產生了巨人——在思維能力、熱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藝和學識淵博方面的巨人的時代。」馬丁·路德正是這樣一位巨人,是一位為德國的獨立自由而戰的英勇鬥士。1534年,路德把全部《聖經》譯成了德文,「是它成了人民大眾的書,成為真正的、有生活意義的書,普及整個社會的書。」(戚美爾曼語)從而給廣大民眾提供了一件反對剝削壓迫的有用武器。

德國文化史上最輝煌的時期當是古典人文主義時期,即從萊辛誕生(1729)到歌德逝世(1832)的一百年間。緣起於法國的啟蒙運動,用理性反對信仰,用科學反對宗教,成了資產階級政治革命的先導,最終把歐洲各民族的所有學者都卷了進來。18世紀下半葉,啟蒙運動也在德國興起,只是由於當時沒有一個全體德意志人民共同為之奮斗的政治和經濟目標,這一運動的思想也便沒能變為政治現實。暴君當道,林立的小邦把德國弄得支離破碎,德國的思想和政治生活中的深刻矛盾依然起著決定性作用。也正是在這種情勢下,德國古典人文主義才形成了自己的獨特傳統。

德國啟蒙運動時期的主要思想家是萊辛。他為建立德意志民族的現實主義文學和戲劇,為清除宮廷貴族的影響和盲目崇拜法國古典主義傾向進行了長期的斗爭。他的美學論著《拉奧孔》和《漢堡劇評》奠定了德國現實主義文藝理論的基礎。它的理論和創作體現了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精神,對德意志文化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18世紀60年代,作為啟蒙運動的繼續和發展,德國文學界興起狂飆突進運動。詩人歌德是這場運動的旗手,哲學家赫爾德則是這場運動的精神領袖。狂飆突進運動的主要特點是:一、主張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實現個性的解放;二、崇尚「天才」,認為「天才」體現了個性得到了充分發展的、完美的人的形象;三、提倡「回歸自然」,與大自然一起生活。所有這些,無疑都是具有反封建的進步傾向。這一時期,青年格的創作了使他蜚聲世界的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青年席勒創作了將狂飆突進運動的戲劇推到一個新階段的劇本《強盜》、《陰謀與愛情》。這兩位天才當時及後來創作的偉大作品,成了德國各點文學的主體和靈魂。

緊跟在狂飆突進之後,德國古典哲學也誕生了。其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康德、費希特和黑格爾。康德把自己的哲學定義為「批判哲學」。在某種程度上,他的哲學概括了人類歷史的積極成果,從根本上推翻了統治歐洲達三百年之久的形而上學思維方式,為德國古典哲學發展認識的辯證法開辟了道路。費希特從康德哲學出發,清洗了康德哲學中的唯物主義成分,即「自在之物」,抓住了康德哲學中的「自我意識」或「自我」(即「我思」),把它發展成「知識學」的主觀唯心主義體系。因此黑格爾說「費希特的哲學是康德哲學的完成。」合格二是德國古典唯心主義辯證法的集大成者。其哲學是直接從康德、費希特、謝林等人的哲學出發,並在對他們哲學的批判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他關於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的辯證發展的思想,是他的「絕對唯心主義」體系的合理內核。恩格斯因此評價說「黑格爾第一次——這是它的巨大功績——把整個自然的、歷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寫為一個過程,即把它描寫為處在不斷的運動、變化、轉變和發展過程中,並企圖揭示這種運動和發展的內在聯系。」

德國古典哲學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來源之一。馬克斯、恩格斯批判的改造了德國古典哲學,尤其是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的哲學,吸取了黑格爾哲學的「合理內核」核費爾巴哈哲學的「基本內核」,創立了歷史唯物主義學說,即馬克思主義哲學,使哲學思想發生了革命性變革。他們把自己歷史哲學的、社會分析性的和政治方面的思想,先後寫進了《共產黨宣言》和《僱傭勞動與資本》,進而在《資本論》中大大充實並發展了這些思想。

德國古典人文主義還創造了德意志音樂這一及其寶貴的世界財富。巴洛克音樂的代表人物巴赫、韓德爾,古典音樂的代表人物格魯克、貝多芬等都是世界級的音樂大師。

從1970年起,浪漫主義開始滲入德國的精神生活。在文學和藝術方面,浪漫主義使對古典主義人文主義的反叛。當然,德國浪漫主義上級上遠遠超越了文學和美學領域的范疇,波及科學、語言、經濟乃至政治等幾乎所有領域,對後來的德意志歷史進程產生了深遠影響。德國浪漫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施萊格爾兄弟、蒂克、諾瓦立斯、霍夫曼、克萊斯特、艾興多夫以及格林兄弟等等,當然還有詩人海涅。1833年,海涅出版了他的美學巨著《論浪漫派》,為其實已經走向衰微德浪漫主義做了總結。

普法戰爭結束之後,普魯士完成了德意志的統一,並於1871年建立了德意志帝國。這是「鐵血宰相」俾斯麥的傑作,也是19世紀下半葉具有重大意義的歷史史實。帝國創建之時,德意志的絕大部分居民還在農村及中、小城市中生活和工作。隨著工農業的飛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居民的職業結構和社會結構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在工業生產方面已經趕上了英國的領先地位,工農業生產總量已超過英國,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位。

俾斯麥的專橫終於導致了他1890年被年輕的皇帝解職。他執政的最後幾年,德國國內的政治生活陷於僵化;科學和工業的日益發達也要求社會走民主主義和議會主義道路。1896年,年逾八旬的俾斯麥參觀了漢堡港,那裡桅牆林立,數不清的其中機的巨筆在盡情揮舞,面對眼前的一派繁忙景象,老人驚嘆:「這是一個新的、改變了的世界,是一個新的時代!」

從19世紀後半葉起的這一百多年間,德意志國家在世界舞台上扮演了越來越引人注目的角色。繼承著一個偉大民族的精神和傳統,在德意志那塊豐饒的土地上,又產生了許多令人仰慕的哲學家、政治家、工業家、科學家和藝術家。他們用自己的不懈奮斗和不凡成就,為整個人類歷史的進步做出了卓越貢獻。

『叄』 有沒有介紹德國歷史的好書

德國是國際社會的重要成員,對人類社會的發展有著深刻的影響。介紹德國歷史的書籍介紹了過去一個世紀德國歷史研究在國內外的新成果、新觀點,介紹了整個德國的一個歷史發展的趨勢,勾勒了其形成與發展的歷史過程。


一些書

丁建宏先生的《德國通史》或者是德國的emil Ludwig。folbrook的《德國簡史》強國的崛起「德國——一個自我發現的歷史」德國是鐵制的。《現代世界史》,r·r·帕爾默,等「德國人民,一個民族的雙重歷史。《愛彌兒·路德維希》,楊成旭翻譯的,這一本書講的是德國貴族的文化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他是上海社會科學院的出版人。

其他的書

在中國很容易找到的兩本書是德國的德國歷史和普魯士的精神和文化。德國歷史上大約五百頁的古代德國統一,是一個很好的概述,特別是在不習慣讀西方人寫的歷史書,似乎散亂的風格以前;「普魯士精神和文化」還沒有被讀過,但是評論很好。

『肆』 怎麼講述德國歷史

發生在50年前的一局魔獸錄像(1937~~1945)
此次國際pcgame大賽請來了當時世界上最強的2個戰隊參加比賽,它們分別是:
同盟國戰隊對協約國戰隊
(美,蘇,英,中,法對壘德,日,意)
5v3
美國,英國―――人族
中國,蘇聯―――不死族
德國――――――暗夜精靈族
日本――――――獸族
法國,義大利-―中立英雄帶幾個雇傭兵

日本和德國都是採用前期暴兵的打法,因為這兩家的初期兵種很強,特別是德國的女獵手最大的特點是機動性非常好,而且生命值高;日本則是一級兵血長,所以即使操作差點贏面也大。但是這種打法的風險很大,需要在戰爭初期就迅速的徹底擊敗2~3家敵人(就是讓對方gg退出遊戲),然後堅守住老家,防止另外幾家對自己的進攻,同時進行升級,發展自己的科技。繼續擴大自己的領先優勢。
美國和英國都是人族,講究兵種之間的配合,減少初期兵力的損耗。英國比較擅長防守,一看初期德國日本暴兵,就在自己的主基地蓋滿了防禦塔死守。而美國在地圖的一個島上,初期敵人沒有空軍,所以採取了魔獸戰術中的攀科技打法,先是不參戰,利用前期的寶貴時間迅速發展經濟(mf以及降低維護費用),將國民生產軌道轉至戰爭軌道(攀科技)。

中國和蘇聯名為不死族,打起仗來前仆後繼,不怕死人,種族的韌性好。而且英雄能力很強,特別是在等級高的時候能夠一擊致命,但是這兩國平時比賽打的少,參加這種大賽事會緊張,在開局階段發揮不好也是很正常的。

德國首先進攻法國的主基地,法國的戰術思想保守,總想著憑借著馬其諾防禦塔消極防禦和英國的協防,不幸的是,魔獸是鼓勵進攻的,最後中立英雄帶著幾個雜牌僱傭軍當然不是女獵手海的對手,因為對方實在是機動性太強了,惡魔獵手希特勒帶領女獵手運用hit&run的打法,即使有幾個英國派來人族步兵幫忙也守不住了,最後法國不得不承認失敗。但是這時候德國犯了一個錯誤,沒有將英國派來的幾個步兵消滅,而是讓他們從一條叫敦科爾克的小路逃跑了,這幾個步兵逃回基地以後與英國的英雄會合出去mf去了。不久德國又對英國的主基地發動了空軍的大規模進攻,但是無奈英國已經蓋好了不少防禦塔,其英雄在mf後等級提高了,也回家協防。所以英國雖然對德戰況十分被動,但是卻死死守住了老家。

日本則是在中國主基地升級的時候從東北方向對其發起了進攻,幾個獸族步兵沖進中國的主基地將其5個農民砍死了4個,另外日本憑借其良好的微操作,將中國的食屍鬼幾乎全殲(食屍鬼實在是太脆弱了,雖然前仆後繼,但是沒有高等級英雄罩著的確不是獸族步兵的對手,而這時候死亡騎士毛**和吸血魔王蔣介石的等級都不夠),這時候中國的盟友――美國派英雄送來一些寶物,如加血卷軸,加甲卷軸等,同時出動幾個空軍騷擾了日本的采礦農民,日本吃不消了,就在中國的主基地邊上蓋了幾個箭塔,一邊留下幾個紅血的步兵繼續施壓,妄圖以此來打擊中國的信心,一邊把主力都撤回去准備對付美國的騷擾。

現在戰局看上去好像對日本德國有利,但是實際上同盟國戰隊只有法國被徹底擊敗,而中國,英國雖然老家被打得四處冒煙,建築也被拆了不少,但是在盟友的幫助防守下卻沒有gg,而是到處開分基地(比如中國的工業西遷,英國的家底分散至各個殖民地),至於義大利,水平太菜,都到了這時候,義大利集中其所有兵力連個英國冒煙的北非分基地都推不下來,還要德國幫忙。但是日本和德國卻誤以為中英兩國已經放棄了,於是在游戲中期德國把感嘆號放在了蘇聯的主基地,日本也表示同意。

蘇聯這個玩家,特長就是擴張型打法,分基地眾多資源豐富,但是經常擴張起來就忘記了戰備,在資源和戰備中間總是權衡不好。這局又是采礦採的不亦樂乎,差點忘記了造兵,所以其部隊數量不足以抵擋德日兩家的合力進攻。

德國先期抵達了蘇聯的主基地,經過激烈戰斗,德國憑借對戰機的良好把握和優秀的微操作幾乎已經全殲了蘇聯的兵力,還差一點點,蘇聯巫妖王斯大林的帶領下,就憑著老家的斯大林格勒防禦塔和分基地新造的兵力與德國周旋,同時又開了分基地准備大量屯兵,雙方都筋疲力盡,情況十分危急。這時候日本卻變卦了,說蘇聯分基地的兵比較克它的兵種,不但沒有趕來收拾殘局,反而借口家裡沒有礦了(石油,殊不知腳下的中國的主基地就蘊藏著豐富的資源,如大慶油田,勝利油田)和美國威脅到它的分基地,於是開始騷擾美國。

這時候美國主基地已經升完了3級,英雄也mf夠了,正在准備參戰,日本的騷擾正好讓它下定了參戰的決心,於是起了6個兵營狂暴高級兵種,滿天的獅鷲,遍地的騎兵,領頭的是10級的山丘之王巴頓和8級聖騎士麥克阿瑟,兵分兩路,把德國和日本對盟友的攻勢徹底擊退,同時蘇聯也緩過勁來,分基地也運行了一段時間了,暴出了不少初級兵,趁著德國的中級兵都被美國的獅鷲和騎兵耗光了,同時也趁著自己的基地離著德國比較近,開始大舉反攻德國。形勢開始對同盟國戰隊有利。

同盟國戰隊的策略很對頭,先從對方最弱的義大利下手,美英聯軍剛出現在義大利的主基地還沒開始交手,義大利就慌忙打出了gg,先行退出了(從一開始日本就說義大利這小子心理素質太差,不讓它加入戰隊,但是德國為了顯得人多勢眾還是把義大利拉下水了)。而這時候蘇聯的大量初級兵已經連端了幾個德國的分基地,兵鋒直指德國主基地。美國一看就有點著急,心想這場比賽贏是肯定贏了,那我還不多殲滅點敵人,比賽後算分也多算點。於是六級大法師艾森豪維爾用終極魔法瞬間移動把美英雙方的部隊都轉移到了德國主基地旁邊一個叫諾曼第的建築,就這樣和德國的主力展開激戰。德國受到美英和蘇聯的夾擊,兩線作戰,敗局已定,但是其戰斗精神讓人欽佩。戰況空前激烈,

德國的兵力損耗殆盡,最後的殘余兵力退至主基地的最後一個建築(永恆之樹-柏林)旁邊死守,被蘇聯的部隊全殲,其英雄希特勒(稱號為惡魔獵手)自殺殉國。

德國方面的戰斗結束,只剩一個日本了。此時同盟國擁有絕對壓倒的優勢結束游戲,日本的牛頭人酋長裕仁也已經准備gg了,但是這時候美國去不顧國際pcgame大賽的規則,使用了作弊軟體,從另一款暴雪游戲-星際爭霸中拷貝來了兩顆原子彈文件,丟在了日本的主基地,日本不得不退出了比賽。最終同盟國戰隊為勝利方,選手排名分別為美蘇中英法。

又因為本次比賽美國使用了作弊軟體,屬於嚴重犯規行為,因此國際pcgame大賽永遠取締了同盟國戰隊的比賽資格,而且宣布今後不允許任何選手使用甚至學習使用作弊軟體拷貝原子彈文件,違者殺無赦斬立決。50年後,一名叫伊拉克的選手學習這個軟體,立刻被開除出遊戲界,永不錄用,以儆效尤!

『伍』 急!!!關於德國史的論文

一、引言
考察十九、二十世紀的德國民法學說史,需首先劃定自19世紀起德國民法學說史的大致分期。按照多數民法史家的意見,19世紀開始以後的德國民法學說史,大致可以分為四個時期,即第一個時期:19世紀前半期的「法典論爭」與「歷史法學」時期;第二個時期:19世紀後半期的「概念法學與德國民法典」時期;第三個時期:20世紀前半期的「自由法運動」與「法社會學」時期;第四個時期:20世紀後半期的「現代私法學」時期。以下分別考察這四個時期中德國民法學說的基本狀況。

二、法典論爭與歷史法學

(一)法典論爭

在19世紀前半期的德意志私法學上,最引人注目的事件是德國歷史法學派之登上德意志法學的歷史舞台。而導致其登場的契機,是所謂的「法典論爭」(Kodifikationsstreit),即圍繞是否需要制定一部統一的民法典而展開的論戰。

圍繞應否制定一部統一的民法典而展開的論戰,最初發軔於1814年德意志人民反擊拿破崙的民族解放戰爭的勝利。同年,學者蒂堡(AntonFriedrichJustusThibaut,1772—1840)發表《論制定德國普通民法典的必要性》一文,號召編纂適用於德意志各領邦的統一的民法典。對於蒂堡的主張,薩維尼(FriedrichKarlvonSavigny,1779—1861)發表了《論當代立法和法理學的使命》一文加以反擊。一方面認為現今制定民法典為時尚早,另一方面呼籲在進行正式的立法以前,應建立「法學理論」,即理論應當先行。應注意的是,這兩人立場的迥異,盡管直接表現為是否應當立時編纂一部統一的民法典,但其後的背景,實際上是對18世紀以後風靡歐陸各國的「自然法」和「習慣法」思潮的不同認識。蒂堡站在啟蒙主義的立場,主張制定一部「理性法的法典」;薩維尼則認為法律是民族精神的產物,成文法與習慣法相較,實居於次要地位,故主張德意志民族的統一民法典應基於習慣法而編成。顯而易見,這是兩種截然對立的不同主張。

發生在19世紀肇端以後的這場法典論爭運動,其范圍實際上並不僅限於對於民法典編纂的各種是是非非。薩維尼志在通過對法律的歷史研究來建構民法的潘德克吞體系,他因此成為19世紀德意志法學的最高權威 .不過,蒂堡倡導的「理性法的思想」並未因此在德意志法學界銷聲匿跡,事實上,他的這一思想與費爾巴哈的刑法學及黑格爾的法哲學思想合流,最終促成了哲學法學派的形成。以這場法典論爭為契機,19世紀前半期的德意志法學,便以歷史法學和哲學法學為軸心而展開出來。歷史法學和哲學法學,因此成為19世紀前半期德意志法學上的雙壁。

(二)歷史法學(派)

歷史法學(HistorischeRechtswissenschaft)的真正創始人,依學者通說是薩維尼。他為了法典論爭的需要而於1815年創立了用來反擊論敵的學術刊物——《歷史法學雜志》,並倡導對「法律進行歷史的研究」,及把「作為學問的法學」(Rechtswissenschaft)定為該刊的歷史使命。經過一段時期,以向該雜志投稿的學者為中心,形成了著名的歷史法學派(historischeRechtsschule) .最初,歷史法學派系由薩維尼、普希塔和耶林所代表的「羅馬法派」,及基爾克所代表的「日耳曼法派」組成。這種情況反映了德國15世紀繼受羅馬法以後所形成的日耳曼法和羅馬法的雙重構造格局。不過,隨著對法的歷史的探究的日漸深入,兩派之間的裂痕益深,以致最後走上了分道揚鑣的道路。一般認為,促使兩派之走上分道揚鑣的道路的,是1846年的日耳曼法派(Germanisten) 大會。在這次大會上,兩派不僅在學問上形成了對立,而且在對待1848年三月革命的態度上也形成了對立 .

這樣一來,在外與黑格爾的哲學法學派進行斗爭,內與日耳曼法派(Germanisten)的相互對壘的論戰中,羅馬法派(Romanisten) 終於發展成為19世紀德意志法學的主流。不言自明,羅馬法派(Romanisten)的最大成就,是發起並從事了德國民法典的編纂運動。饒有趣味的是,當初堅決反對法典編纂的歷史法學派,如今卻極力主張編纂民法典。歷史法學派的這種立場的轉變,表明薩維尼建構的(私)法學體系已經確立起來了。

薩維尼在《論當代立法和法理學的使命》一文中表述了歷史法學(派)的如下綱領:第一,法律與語言一樣,是民族的共通的確信的產物;第二,法與民族的歷史共命運;第三,法首先基於民族的習慣,爾後才基於法學而形成 .薩維尼的出發點,正在於擯除啟蒙主義的自然法,而確認民族的、歷史的習慣法。

不過,以上三點並不能完全描繪薩維尼法學的全貌。之所以這樣,是因為薩維尼還有歷史的方法和體系的方法這樣兩個法學方法論。上述所謂綱領,僅系這兩個方法中的前者即歷史的方法。薩維尼的真正意圖,是通過對「法的概念」進行「邏輯的計算」來建構自己的「體系法學」。歷史法學,盡管形式上推重法律的歷史主義,但實質上卻是懷抱創建極端抽象的論理主義法學的志向的。

如果說薩維尼在《中世紀羅馬法史》(共六卷,1815年—1831年出版)中表述的是對法律的歷史研究的話,那麼在八卷本的《現代羅馬法體系》(1840年—1849年)中則是從事以概念的論理為依據的非歷史主義的研究。薩維尼運用羅馬法概念來創立現代德意志法學的信念是未曾動搖過的。對於薩維尼是否真正可以被稱為羅馬法學派的歷史主義者,德國著名私法史家霍阿克(Wieacker)評論說:「這只是口頭上的歸依」 ,可見是抱有疑問的 .在整個19世紀,薩維尼法學的權威未曾動搖過,他倡導的「權利意思說」和「法域論」,對於民法學以至國際私法學均有劃時代的貢獻。1842年,薩維尼棄教從政,任普魯士修法大臣,通過對1794年《普魯士普通邦法》的修訂,為德國民法典的編纂作了政治上的准備。

這里有必要提到執著堅持和崇尚「歷史法學的歷史主義」的雅各布·格林(JacobGrimm,1785—1863)。該人不僅以作為童話集的著名編者而蜚聲世界,而且作為薩維尼的開門弟子在法學領域也有重要成就。例如,他的《法的內在的魅力》(1816年出版)就是在法典論爭猶酣之時寫成的名著。另外,他還出版了《德意志法古事志》(1828年)和四卷本的《習慣法判告錄》(1840—1863年)等著作。

雅各布·格林作為日耳曼法學者,主張從歷史和語言的角度來把握法律現象。倡導包括法學、歷史學和語言學的新學問的「日耳曼學」(即「德意志法學」)。可見忠實地實踐歷史法學的宗旨和綱領的,不是薩維尼本人,而是雅各布·格林其人。當然,薩維尼和雅各布·格林盡管是歷史法學派的雙壁,但無論在學問或政治立場上,兩人俱有對立的意見。另外,在方法論上,與薩維尼堅信法的概念的論理性不同,雅各布·格林則是確信「法的語言的、詩的、象徵的風格」 .

(三)潘德克吞法學

秉承羅馬法繼受的傳統,由歷史法學中的羅馬法學者在19世紀後半期建構起來的德意志私法學,以對德意志普通法和潘德克吞進行研究為工作的中心。所謂「潘德克吞」,即《羅馬法大全》中的《學說匯纂》(Digesta),也就是羅馬帝政時代被賦予了「解答權」的法律學者們的學說集成。薩維尼的後來者們,從這個「學說法」中抽繹出法的概念,並用來建構19世紀的私法學。

潘德克吞法學,具有易於理解的特色。創建它的學者們在潘德克吞這一論題下撰寫了數量眾多的教科書,並因此使19世紀的德意志私法學體系得以形成。其中,可以以之為代表的著述有作為薩維尼的繼承人的普希塔(GeorgFriedrichPuchta,1798—1846)的《潘德克吞教科書》(1838年)。此外,溫德沙特的三卷本的《潘德克吞法教科書》(1862—1870)、鄧伯格的三卷本的《潘德克吞》(1884—1887)等等,也是這方面的重要著作。另外,作為歷史法學派的論敵的蒂堡,也在法典論爭前寫成了兩卷本的《潘德克吞法體系》(1803年) .

潘德克吞法學,曾被耶林斥之為「概念法學」而受到批判。惟無論如何,在法學史上,該概念法學的確曾經引領過德意志私法學的發展方向。德國民法典實際上是處在潘德克吞法學的延長線上的東西 .

三、概念法學與德國民法典

(一)對概念法學的批判

對於潘德克吞法學,耶林(RudolfvonJhering,1818—1892)斥之為概念法學而加以批判 .但耶林之直接發起攻擊的,是普希塔的法學思想。

普希塔於1842年接替薩維尼在柏林大學的講座的位置,並使羅馬私法學得到了發展。不過,普希塔盡管是薩維尼的繼承人,但他受到了他的老師的最大論敵的黑格爾的影響。

如所周知,概念法學認為,法學與法典,乃是完美無缺的論理體系,通過邏輯的演繹和推論,所有的法律問題均可以得到自動的解答。耶林批判概念法學推崇邏輯崇拜,並以嘲弄的手法寫成《法學戲論》(,1884)一書,嘲諷當時的法學者盲信邏輯,熱衷於抽象概念的游戲,而忘卻法律對實際生活所負的使命,這猶如人生活在「概念的天國」中,不知社會生活為何物,自於實際生活無所裨益。耶林指出,「概念的天國」的第一個「入國者」並非薩維尼而是普希塔。即在他看來,正是普希塔,是造成歷史法學蛻變為概念法學的罪魁!

但遺憾的是,耶林自身卻成了概念法學的忠實信徒。在四卷本的《羅馬法的精神》(1852—1865年)里,盡管他說自己的法學抱負是「通過羅馬法而超越羅馬法」,但其中的內容仍是確信「法的構成的優位性」。他堅信「分析、綜合與構成」的三種法技術。不過,在1872年出版的《為權利而斗爭》一書中,他卻指出:權利是通過不斷的斗爭而實現的利益,將注意力由「法」移向「權利」,主張在法學中不是引入演繹的論理,而是引入歸納的論理 .

在1877年—1883年出版的兩卷本的《法的目的》(DerZweckimRecht)一書中,耶林強調法律是人類意志的產物,有一定的目的,故應受「目的律」的支配,與自然法則之以「因果律」為基礎而有其必然的因果關系,截然不同 .耶林在該書的扉頁上開宗明義地寫下了這樣的話語:「目的,是一切法律的創造者。」這一話語被認為是耶林由概念法學轉向目的法學(Zweckjurisprudenz)的「轉向宣言」 .

(二)德國民法典的編纂

遠在德國法學界掀起民法典編纂的論爭以前,主張制定民法典的蒂堡便提出了在德意志實現政治上的統一之前,應先期實現法律上的統一的意見。薩維尼則認為應建構作為立法前提和立法基礎的法學(理論)。其後,盡管薩維尼等人創建的法學被斥之為概念法學而受到批判,但歷史法學(派)的學術活動卻在事實上加速了潘德克吞法學的學問的體系化的進程。德國在經歷了1848年革命的挫折後,於1871年實現了國家的統一。這樣,制定民法典的政治與學問的基礎也就具備了,民法典的制定指日可待!

在作了周到的准備並經過了一段較長的時期以後,德國於1881年為編纂民法典而成立了第一次委員會。該第一次委員會的實際上的領導人,便是後期歷史法學派的重要人物溫德沙特(BernhardWindscheid,1817—1892)。該第一次委員會於1887年作成了第一草案並向社會公布 .

1892年第二次委員會作成民法典第二草案。該第二草案經聯邦參議院稍作修正後被作為第三草案提交給帝國議會,1896年公布了該草案,是為德國民法典。

德國民法典是一部內容包括五編、共2385條的卷帙浩繁的大法典。這是德國歷史法學(派)誕生以來德國私法學的集大成的作品,以用語的洗練和論理的精緻而對20世紀各國民法的法典化運動產生了深遠影響。總則、債法、物權法、親屬法和繼承法的編制體例,被說成是「潘德克吞模式」的典範 .其中,在法典之始便開宗明義地規定總則,更被說成是該法典的重要特色 .

順便提到,鑒於溫德沙特在德國民法典的創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德國民法典第一草案是由他負責起草的),所以後世有稱德國民法典為「小溫德沙特」之說。該人對於德國民法典的影響,除他身體力行參與民法典起草委員會的各項活動外,更重要的還在於他撰寫了《潘德克吞法教科書》,該書對於德國民法典的制定產生了重要影響,被稱為是潘德克吞法學的最稱標準的體系書,是對羅馬法理論的總決算,為現代民法立法選擇、取捨羅馬法概念提供了參照 .

(三)對於德國民法典的批判

德國民法典自1900年1月1日起施行。德國人民在慶賀這部20世紀的大法典問世的同時,也聽到了對於這部法典的不絕於耳的批判之聲。有人認為它是「德意志自由主義延期出生的溫馨兒」,也有人斥之為「19世紀的遺產兒」,絕不是「20世紀的種子」等等。當然,這些批判的聲音,遠在民法典草案階段,特別是對於溫德沙特負責起草的第一草案提出批評之時便已出現了,其代表人物是著名學者基爾克(OttoFriedrichvonGierke,1841—1921)和奧地利的安東·門格(AntonMenger,1841—1906)。

基爾克,是歷史法學派中的代表性的日耳曼法學者。主要著作為四卷本的《德意志團體法》(1868—1913年出版)。該書敘述了德意志的家族、職業組合和國家等各種各樣的所謂「同志團體」(Genossenschaft)的歷史。他指出,不是羅馬法的個人主義,而是日耳曼法的團體主義,才是適合於德國傳統的法制度。另外,他還撰寫了介紹日耳曼法學者的見解的三卷本的概說書——《德意志私法》(1895—1917年出版)和《德意志私法概論》(1913年出版) .

應當指出,團體主義理念及其法制度,乃是日耳曼民族的傳統。在這一點上,日耳曼法可以說是前近代的封建法。近代資本主義因以自由競爭和私法自治為前提,所以可謂是羅馬法的個人主義的復活。但隨著社會生活的斗轉星移,無論是從事資本主義生產,還是改善勞動者的勞動條件,個人主義俱無不表現出明顯的局限性。資本主義的矛盾,同時也是近代法尤其是近代私法的矛盾。為了克服這一矛盾,日耳曼法的團體法理念於是可以發揮它的作用。

基爾克的團體法理論,賦予各種團體以實在的人格,並承認其有權利、義務的主體資格。這就是關於法人本質的「法人實在說」。該說暴露了以個人主義為基礎的「法人擬制說」的局限性。另外,團體法理論,還打破了傳統的公、私法的二元區分理論,為一個新的法域即「社會法」的誕生奠定了基礎。

1888年德國民法典第一草案一經公布,基爾克便發表了《民法典草案與德國法》(1888—1889年出版),站在日耳曼法的團體主義立場,對草案的非民族性、對德國固有法的輕視,以及對該草案的強烈的羅馬法色彩等進行了批判 .

奧地利的安東·門格從所謂「法律界人士的社會主義」的角度,對第一草案進行了批判。該氏所著的《民法與無產階級》 一書,從社會主義者的視角,指明了民法典草案的階級性。

耶林和安東·門格對於德國民法典第一草案的批判,得到了民法典第二次委員會的重視,民法典第二次草案因此被導入了某些「社會主義的因素」。盡管如此,它並未從根本上動搖該草案的「十九世紀的性質」,結果使這部草案最終成為法律,並帶上「十九世紀的性質」而付諸實施了。基爾克、安東·門格等人團體的、社會主義的見解,作為20世紀的課題,被自由法運動所繼承了下來 .

四、自由法運動與法社會學

(一)自由法運動

上文談到,19世紀之時由薩維尼、普希塔和溫德沙特苦心經營而後底於成的德國潘德克吞法學,堅持認為羅馬法的概念極為精緻,任何問題均可「依概念而計算」、依形式邏輯演繹的操作而求得解答。在進行機械操作時,應擯除權威,排除實踐的價值判斷,所獲答案才能期其精純。所謂「邏輯崇拜」(derKultusdesLogischen)、「概念的支配」(leregneconcept),正是概念法學的生動寫照 .1896年德國民法典,正為概念法學的精華 .

但是,從19世紀末、20世紀初開始,反對概念法學的「自由法運動」(Freirechtsbewegun)興起,並由星星之火演成燎原之勢,「自由法學」運動由此登場。其發起者是著名學者耶林。

作為概念法學的叛逆者,耶林提倡「目的法學」,聲稱法律的解釋,必先了解法律究欲實現何種目的,只有以此為出發點而解釋之,才能得其肯綮。而所謂目的,指解釋法律的最高准則,即目的法學 .

自由法論(包括利益法學)的主張,可以歸納為以下五點:

第一,國家的成文法,並非唯一法源,此外還有活的法律存在,而這才是真正的法源。

第二,自由法論者對概念法學所服膺的「法律體系的邏輯自足性」、「法典完美無缺」等加以批判,認為法律有漏洞(Lucke)是必然的事。

第三,概念法學以「概念數學」(begriffsmathematisch)的方法,就法律的解釋進行邏輯演繹的操作,而不為目的考量或利益衡量,甚至認為社會上可能發生的各種問題,只需要把各種法律概念進行數學公示般的演算,就可以導出正確答案。這種方法最為自由法論者所責難,斥之為「法律的邏輯」(juristischeLogik)。認為它未能切合現代法學的要求。現代法學的使命,端的在於促進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第四,概念法學禁止司法活動「造法」(Rechtsschopfung)。認為法典完美無缺,任何具體案件均可在法律之內尋得正確答案。而自由法論者卻認為這純屬美夢,法律不可能盡善盡美,其意義晦澀者有之,有待法官闡釋;條文漏洞者有之,有待法官補充;情況變更者有之,有待法官為漸進的解釋(不改變法律文字,漸改其意義)等等。凡此種種,法官莫不需要憑借其智慧,而為利益衡量或價值判斷,此非「造法」而又是什麼?

轉貼於 中國論文下載中心 http://www.studa.net

『陸』 德國歷史發展進程簡要說明

1、早期歷史

很早以前德國就居住著日耳曼人,公元2-3世紀逐漸形成部落。公元476年推翻了羅馬帝國(西羅馬)。

2、神聖羅馬帝國

843年德意志從法蘭克帝國分裂出來,962年建立神聖羅馬帝國。通過長期的對外征服,神聖羅馬帝國佔領了捷克、義大利北部和波蘭西部,並遠征俄羅斯、匈牙利。13世紀中期走向封建割據。

3、德意志帝國

18世紀初普魯士崛起,根據1815年維也納會議,組成了德意志邦聯。1848年德國各地爆發革命,普魯士首相俾斯麥領導了艱苦卓絕的內政、軍事和外交斗爭。

4、兩次世界大戰

德意志帝國在1914年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戰,1918年因戰敗而宣告崩潰,德皇威廉二世退位。1919年2月德意志建立魏瑪共和國。

5、東德和西德

戰後,根據雅爾塔協定和波茨坦協定,德國分別由美、英、法、蘇四國佔領,並由四國組成盟國管制委員會接管德國最高權力。柏林市也劃分成4個佔領區,1961年民主德國修建了柏林牆阻止東德居民向西流動。

6、兩德統一

1989年東歐劇變,包括東德在內的各國共產黨政權紛紛垮台;在四強同意下,1990年東德和西德終於達成兩德統一。

(6)怎麼研究德國歷史擴展閱讀:

德國的文化:

1、美術

不少德國畫家的作品享有高度國際知名度,創作形式也相當多元。源自德國地區的卡羅琳式建築及奧托式建築促進了羅曼式建築發展,之後則以哥特式建築、文藝復興建築及巴洛克建築為主。

2、音樂

音樂是德國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德國造就了各個不同時期的音樂大師,柏林愛樂樂團、德累斯頓國家交響樂團更是享譽世界。德國為歐洲第一大及世界第三大音樂市場。

3、哲學

德國哲學可以說奠定了西方哲學的基石。進入21世紀,德國與法國、奧地利、瑞士及斯堪地那維亞各國持續發展當代分析主義。

4、其他

德國的各類音樂會、藝術展覽、戲劇表演、國際性大型體育比賽、街頭慶祝活動和聖誕市場也吸引了不計其數的遊客。

5、忌諱

忌諱數字13。視13日星期五為不祥 。不喜歡紅色,紅黑相間色以及褐色,尤其是墨綠色。法律禁用納粹或其軍團的符號圖案,討厭菊花、薔薇(只用於悼亡)圖案和蝙蝠圖案。忌諱核桃。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德國

『柒』 德國詳細歷史

這個嘛,我就按照我的思路幫你理一下線索吧。
意志國家位於北海、波羅的海和阿爾卑斯山(東段)之間,氣候溫和,雨水充沛,土地肥沃。早在青銅時代晚期(公元前500年),日耳曼民族就已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南部、日德蘭半島、威悉河和奧德和之間的北德低地平原定居。
公元前2世紀末,日耳曼各部族已推進到德國中部和南部,趕走了生活在那裡的凱爾特人,並開始與高盧的羅馬人有了接觸。
之後多次侵擾羅馬帝國。
1、843年,根據《凡爾登條約》查理曼帝國一分為三,查理曼帝國一分為三,奠定了今日德國、法國、義大利三個國家的雛形。其中(東法蘭克王國,就是後來德國的前身。)
也就是說德國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這里,但是日耳曼民族的歷史則是我之前講的,那是公元前幾世紀的事情了。
2、東法蘭克王國之後,962年,奧托一世在羅馬加冕,建立了後來大家稱呼的既非神聖,也非羅馬的神聖羅馬帝國(962-1806),一直統治到1806年。
3、德國1806年之後,就是一個分散的狀態,而此時普魯士是逐漸顯示出自身的優勢。
4、1871年,在通過幾次王朝戰爭之後,德國完成了統一。統一之後的德國,就以不可遏制之勢發展起來,但是由於保留來了一些軍國主義的傳統,最終導致了其成為一戰與二戰的主要發動者,二戰後,德國被分成聯邦德國與民主德國。聯邦德國由於得到馬歇爾計劃的援助以及自身人員從業素質較高、重視科技與教育、推行艾哈德的社會市場經濟,大大激發了經濟,使其在20世紀60年代末,先於日本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民主德國發展不如聯邦德國。在20世紀60年代成立的歐共體中,聯邦德國成為創始成員國之一,在歐共體中發揮著自己的作用。
5、今日的德國,在世界上處於發達國家的行列,在教育科技等方面,都有值得學習與借鑒之處。
根據自己所學知識寫的,可能不盡如你意,因為現在研究的范圍越來越窄了,要是世界古代史,我可能會懂的更多一些。

『捌』 誰能告訴我德國的歷史

德國歷史概述:

德意志(Deutsch)這個詞大約見於公元8世紀,開始僅指在法蘭克帝國東部地區使用的一種屬於日爾曼語族的方言。卡爾大帝(德語:Karl der Große,即法語的查理曼大帝:Charlemagne)死後,帝國分裂,其中東法蘭克和西法蘭克的界限大約相當於羅曼語族和日爾曼語族的界限。東部帝國的居民後來才逐漸產生休戚相關的感覺,德意志這個詞的含義由語言擴展到說此語言的人,最後才用以稱呼它們居住的地區——德意志國(Deutschland)。公元920年,日爾曼人的東法蘭克王國改稱為「德意志王國」(拉丁文 Regnum Teutonicum),開始了所謂「德國」的歷史。

與中國這樣的統一與中央集權的多民族國家不同,對於歷史上長期處於民族融合和政治分裂過程中的德意志地區來說,民族、國土、國家常常是相互分離的。從德意志歷史整體考察,只有1871年俾斯麥統一德國後,Deutschland這個詞才包含了同一的國土和國家政權的含義,因此,准確地說,只有這之後的歷史才可以稱為「德國史」,之前的歷史只是德意志地區和德意志各民族的歷史。

[編輯]歷史分期
[編輯]史前時期
公元前後,在多瑙河和萊茵河流域,已定居著許多日耳曼部落,這些部落同企圖征服此地的羅馬帝國不斷發生沖突。公元9年的日耳曼各部族在條頓堡森林之戰中戰勝了當時強盛的羅馬帝國。在這次戰役中,日耳曼部落伏擊並消滅了三個羅馬軍團。此後,羅馬人再也沒有真正嘗試過把它們帝國的東部邊界推進過萊茵河。

自407年開始的一段時期中,各萊茵河沿岸的日耳曼部落渡過萊茵河並在今天的法國和西班牙的部分地區建立了一系列短命的王國。476年,日耳曼人與羅馬帝國的下層人民聯合,推翻了顯赫的羅馬帝國。

[編輯]德意志立國時期
5世紀末,延續了幾個世紀的法蘭克王國建立,其中包括莫洛溫王朝和卡洛林王朝的輝煌時期。在查理曼大帝(800年加冕)的治下,王國幾乎拓展到了今天的法國和德國的絕大部分地區,稱為查理曼帝國。查理曼大帝去世後,帝國很快走向分裂。公元843年,法蘭克王國的疆域按照凡爾登條約分成三部分,西邊的部分即萊茵河左岸的西法蘭克王國就成為後來法國的基礎;而東邊的部分即萊茵河右岸操德語的東法蘭克王國成為後來的德意志王國的基礎,成為未來的神聖羅馬帝國,也是今天德國的雛形;中間的部分成為了後來法德爭斗的根源。

公元919年,薩克森公爵亨利一世當選為東法蘭克王國的國王,建立了薩克森王朝,正式創立德意志國家。薩克森王國的地域大致位於今荷蘭、德國西部、瑞士和奧地利。嚴格意義上的德意志歷史的就此開始。

[編輯]神聖羅馬帝國
公元962年,德意志國王、薩克森王朝的奧托一世在羅馬由教皇約翰十二世加冕稱帝(962~973在位),成為羅馬的監護人和羅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統治者。從1157年起,帝國被稱為神聖羅馬帝國。

[編輯]資本主義發展和宗教改革
[編輯]德國統一
[編輯]魏瑪共和國
(1919–1933)

戰後的魏瑪共和國是在德國的土地上建立一個和平、自由、民主的政權的一次努力。但是,魏瑪政府自一開始就註定了困於經濟問題和本身魏瑪憲法固有的缺陷。

開始的幾年,魏瑪共和國不得不忙於處理左翼和右翼相繼發動的叛亂和1923年的嚴重的通貨膨脹。接下來,由於德國與戰時敵人們的關系逐漸緩和和賠償債務的放寬,情況有了些好轉。盟國一定程度上恢復了秩序和繁榮,這種繁榮一直延續到1930年來臨的大蕭條之前。

此後,經濟的衰退,加上對1923年超速通貨膨脹的記憶和凡爾賽條約嚴酷的條款引發的民族主義反對聲音,從內外兩方面斷送了魏瑪政府。阿道夫·希特勒和他的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NSDAP,簡稱納粹)利用了這一現實和不斷增長的失業率。納粹不斷強調民族和種族的問題,並承諾讓失業的人重新獲得工作,他們把德國的許多問題都歸罪於所謂的猶太人的陰謀,甚至宣稱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失敗是由於內部的通敵造成的。

[編輯]納粹德國
1929年世界經濟危機爆發後,魏瑪共和國的政局開始轉向法西斯化。以希特勒為領袖的納粹黨在1933年1月30日開始掌握了德國的政權。

希特勒執政後,對內開始實行白色恐怖,殘酷鎮壓異己分子,通過沖鋒隊、黨衛軍和國家秘密警察(蓋世太保)及其遍布各地的勞動營和集中營實行法西斯專政。希特勒是通過鼓吹強烈的民粹主義上台的,上台後的他開始了對猶太人瘋狂的種族壓迫。1933年12月 1日通過《保證黨和國家統一法》。1934年8月1日通過《德國元首法》等,加強了法西斯獨裁統治。希特勒將國家經濟納入戰爭軌道,加快重整軍備的步伐。1935年3月16日,希特勒宣布實施普遍義務兵役制,建立起50萬人的軍隊,次年宣布實行由戈林主持的「四年計劃」,工業發展速度超過西方各國。1936年3月7日,希特勒將德軍開進萊茵非武裝區,7月武裝干涉西班牙內戰。

11月25日德日締結《反共產國際公約》,1939年5月22日,德國和義大利於柏林訂立同盟條約,至此,三國正式結盟,被稱為軸心國。1938年3月德國吞並奧地利,9月,在慕尼黑會議上,希特勒迫使英法簽訂《慕尼黑協定》。10月,肢解並佔領捷克斯洛伐克。

1939年9月1日,德國以閃電戰進攻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開始,隨後迅速佔領了挪威、丹麥、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等國。1940年,擊敗英法聯軍,並佔領了法國。隨後佔領了南斯拉夫和希臘等國。1941年6月22日,德國開始進攻蘇聯。1942年冬,斯大林格勒戰役開始,德軍失利,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轉折。1944年6月6日,美英聯軍在法國諾曼底登陸,1945年5月8日宣布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根據雅爾塔協定,蘇美英法分區佔領德國,柏林作為特殊單位由4國管理。1949年5月,美、英、法3國佔領區合並,成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同年10月,蘇聯佔領區宣布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德國分裂為兩個國家。

[編輯]冷戰時期
1945年5月8日法西斯德國戰敗後,根據《雅爾塔協定》和《波茨坦協議》,德國除割讓給蘇聯和波蘭11.4萬平方公里土地外,其餘部分及首都柏林由蘇、美、英、法分區佔領。

1947年1月1日,美佔區和英佔區組成聯合經濟區,同年4月法佔區也加入該聯合經濟區。1948年9月由州議會代表組成協商會議。1949年5月8日,協商會議通過《基本法》。5月23日,公布《基本法》,正式成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稱聯邦德國。9月20日,由阿登納組成第一屆聯邦政府。聯邦德國的議會由聯邦議院和聯邦參議院組成。聯邦的最高司法機構是聯邦憲法法院。

1946年4月蘇聯佔領區的德國共產黨和德國社會民主黨合並,成立德國統一社會黨。1947年12月6日,在柏林蘇占區召開德國人民第一次代表大會。1949年5月30日德國人民第3次代表大會批准憲法。同年10月7日臨時人民議院通過憲法。10月7日,正式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簡稱民主德國。10月10日蘇聯佔領當局將行政職權移交給臨時政府。

1948年,柏林危機爆發,年底,柏林正式分裂成為兩個城市。1961年,民主德國在東西柏林邊界自己的一側修建柏林牆,冷戰達到了最高峰。

戰後聯邦德國經濟發展較快,到統一前,聯邦德國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第四大國,貿易第三大國。民主德國在東歐國家中經濟是發展最健康和快速的,統一前,東西德國都被世界銀行列為世界十大經濟體之一。

[編輯]德國再次統一
1990年10月3日,前民主德國的領土並入聯邦德國。

關於德國統一的條約達成於1990年2月13日,這個協議通過1990年2月14日的所謂「四加二協議」(英美蘇法四個佔領國和東西德國)得以實現。統一後的德國仍然是歐共體(後來成為歐盟)和北約的成員國。

『玖』 德國的歷史簡介

10——1萬年,通過遷徙,原本在亞洲腹地的日耳曼部落人群外遷。外遷路線是從亞洲腹地向南、西、東南等幾個方向。如向西南遷徙的一部分人建立了古波斯帝國。其中一部分去了歐洲中部、北部,西部及東部,他們圍繞著波羅的海沿岸居住,北部到了北冰洋沿岸,西部到了大西洋北部沿海,南部與羅馬帝國相鄰,長期戰爭。
西漢時期,漢朝與匈奴人發生戰爭,匈奴戰敗,一部向西北方向遷徙,他們到了歐洲消滅了日耳曼人建立的東、西哥特帝國,並對其他日耳曼人部落領地產生了威脅,日耳曼人就向羅馬帝國遷徙,發生戰爭,隨後日耳曼的一部進入羅馬城,羅馬帝國滅亡。日耳曼人四處尋找領地居住,由此遍布歐洲大部分。
匈奴人隨後在新佔領區域建立了匈牙利和奧地利,兩個國家由一對夫妻來管理,其中匈奴人做國王,實際管理匈牙利,以匈奴人和被匈奴人征服的其他不明真相的群眾為主;匈奴人國王的妻子是日耳曼人,是奧地利的名義領袖,奧地利設置一名貴族做宰相,輔佐王後管理奧地利,當時的奧地利國是以日耳曼人為主。
【之前的歷史因缺乏足夠史料故而年代相對模糊一些,之後就有根有據了】
匈奴人和日耳曼人戰爭持續多年,在此過程中,日耳曼人南遷與羅馬人產生了沖突,但日耳曼人在匈奴人的軍事壓力下,如潮水一般進入羅馬境內,根本無法堵截,羅馬乾脆選擇優秀的日耳曼人加入羅馬軍隊,代替羅馬軍人守邊,這些加入羅馬軍隊的日耳曼人文化進步很快,後來成為滅亡羅馬的主要領袖人物。在這一段的歐洲歷史上,日耳曼人最活躍的地方,反而不是當今的德國境內,而是歐洲其他部分。【關於這一部分,可參考阿拉里克詞條,這是一個優秀的日耳曼人領袖】
【這一段時期的歷史,請參考羅馬帝國詞條】
西元9年(中國漢朝),日耳曼戰勝羅馬人。
西元2-3世紀,居住在現今德國境內的日耳曼人逐漸形成了新的部落,開始仿照匈牙利、羅馬國家模式,建立現代化的新的小國家。(所謂現代化,指的是與原來的部落制度對比而言)
凱撒與日耳曼人征戰期間,說這些自稱德意志人(Deutsche)的人是日耳曼尼亞(意思是鄰居),從此這些人又有了一個統一的稱呼「日耳曼尼亞」【不僅指的是這些人,這些人居住的地方也被如此稱呼】,但很不準確,但限制於歷史和條件,很多很多部落,當時沒條件,現在是沒史料去仔細區別了。
羅馬帝國滅亡後,日耳曼部落在原來的羅馬帝國疆域內建立了大大小小的很多日耳曼人國家……其中之一……
751-987年 卡洛林王朝
800年 查理曼大帝在羅馬由教皇加冕稱帝。
843年 查理曼大帝的子孫三分帝國,法蘭克帝國分裂,其中東法蘭克後來形成德意志國家。
911年 第一個德意志國王康拉德登基,為早期封建國家。
962年 奧圖一世(Otto)稱帝,建立「神聖羅馬帝國」。 基督教世界中只有一個皇帝,這個皇帝長期是歐洲的正統,其他的是王,但不是帝。最後一位皇帝解散了神聖帝國,歐洲再度陷入混亂中……
1092年 第一次十字軍東征。
1118年 騎士文化的全盛期。
1241年 漢撒同盟成立。
13世紀中期形成封建割據。
1346年 歐洲流行瘟疫。
1386年 海德堡大學創立。
1415年 捷克宗教改革者胡斯(John Huss)被教廷火刑處死
1450年 古騰堡(Jahannes Gutenberg)發明活字印刷術
1517年 馬丁.路德發表九十五點論綱,揭開宗教革命序幕。
16世紀發生農民戰爭。
1618-1648年 三十年戰爭。
1701年 布蘭登堡選侯國取名為「普魯士王國」
1806年 拿破崙進柏林,德意志民族的「神聖羅馬帝國」告終。
1815年 拿破崙戰敗,英俄普奧四國同盟,普魯士、奧地利崛起,根據維也納會議組成「日耳曼邦聯」。
1835年 德國第一條鐵路在紐倫堡與Furth之間通車
1848年 德國各地爆發革命。
1862年 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麥為首相。
1866年 普魯士在「七周戰爭」中擊敗奧地利,隔年建立北德意志聯邦。
1870-1871年 普法戰爭。
1871年 普法戰爭結束,德國擊敗法國,同時兼並了南德諸邦,建立了統一的「德意志帝國」,以普魯士國王為皇帝。
1914年 德國發起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8年 戰敗,帝國崩潰,德皇威廉二世退位。
1919-1933年 「威瑪共和國」。
1933年 希特勒上台後成立「德意志第三帝國」。
1939年 德國發動二次世界大戰。
1945年5月8日德國戰敗投降。戰後,根據波茨坦協定,德國由美、英、法、蘇聯分佔,並由四國組成盟國管制委員會接管德國最高權力。柏林市也劃分成4個佔領區。
1948年6月20日,美、英、法三國佔領區合並。
1949年 美、英、法控制的西佔區成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同年10月,東部的蘇聯占區相應成立了民主共和國,德國正式分裂為兩個國家。
1961年「柏林圍牆」建立,柏林分為東、西柏林。
1989年 5月起,大批公民出走前東德國。10月初,許多東德城市相繼爆發了大規模的示威遊行,要求放寬出國旅行和爭取媒體自由等,東德總統旋即辭職。「柏林圍牆」倒塌。
1990年 聯邦德國總理科爾(Kohl)提出實現統一兩德的計劃,1990年10月3日東德正式加入聯邦德國,原有14個專區為適應聯邦德國建制改為5個邦,並入了聯邦德國,分裂40多年的兩個德國終告統一。
可參閱詞條日耳曼,

『拾』 德國歷史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有哪些

舉幾個要點吧,不然這個問題過大,回答就不著邊際了:1.德國在內燃機/汽車領域的貢獻... 2.一戰結束,《凡爾賽和約》的苛刻壓制,間接催生了「法西斯」這個怪胎...3.歐盟(或歐洲同盟),鑄就世界多極化格局...4.德國在發展的道路上,犯下不可饒恕的錯誤,但能面對歷史,認真悔過,發展創新,引領全球...

閱讀全文

與怎麼研究德國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3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10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89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34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59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4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375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34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0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0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26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34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37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5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178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48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71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998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33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