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德國的教育管理為什麼是分權制

德國的教育管理為什麼是分權制

發布時間:2023-02-15 13:38:48

⑴ 德國的教育體系是怎樣的

德國的教育體制是其以人為本、終生學習。德國教育體制不屬於英美所謂的精英教育,更像是全民通識教育。只要完成12年或者13年中學教育,取得高中畢業證書,就可以選擇進入應用科學大學(Fachhochschule,Hochschule,簡稱FH)或者大學(Universität,簡稱Uni)繼續學習。

德國作為一個由16個州(邦)組成的聯邦制的國家,每個聯邦州都享有所謂的「文化主權」(Kulturhoheit),負責各自的教育政策。盡管存在差異,但所有的聯邦州的教育體系都有一個共同的基本結構。

Primarstufe基礎教育

德國基礎教育的第一階段為小學Grundschule,凡是滿6歲的兒童就必須入學,這是強制性的義務教育。德國多數地區實行四年制,柏林與勃蘭登堡是六年制。

大部分州的德國小學生在四年級以後就要面臨人生的第一個拐點,分流到不同中學,能上哪種中學很大程度要看老師的推薦信,而老師的推薦信則會依據學生的成績。所以可以說,德國的競爭從小學就開始了。

SekundarbereichI中學初級

小學畢業後的教育階段,主要分為四個類別:

職業預校(Hauptschule)這個方向以職業教育為主,強調實務性與方法操作;

實科中學(Realschule)此方向以高等的職業需求為主,可選擇繼續升學;

文理中學(Gymnasium)通過高中畢業Abitur,可以直接進入所有高等教育學校類型,不論是職業教育體系、技術學院或是大學。

綜合中學(Gesamtschule)在一些州也有綜合中學,將以上三種形式歸集在一起,畢業後通過獲得不同的文憑進行升學。



SekundarbereichII中學進階

這部分主要包括文理中學高年級和雙元制的職業教育。在文理中學高年級中,除了升入高等院校的要求的Abitur文憑,也因應社會工作需求,提供各種相關於職業的重點科目培養。

如:以科技教育為主軸的高中Technischesgymnasium、以經濟領域為主的高中Wirtschaftsgymnasium、還有高級專業學校Berufsoberschule等,由此畢業的高中生領取高中畢業文憑Hochschulreife。

Tertiar bereich高等教育

德國高等教育我們的中國家長就比較熟悉了,即便在國內,也有不少學生在高中就准備到德國留學。這些大學主要分三類:

綜合性大學(Universitet)這類大學以教學和科研為主,強調系統的理論知識。此類院校可授予本科、碩士以及博士學位。

高等專業學院(Fachhoch schule)這類大學偏重於實踐應用教育,學生通過4至5年的專業學習,可取得高等專業學院畢業文憑。

藝術院校(Kunsthoch schule)這類大學專門針對藝術類學生,其中包括音樂學院、戲劇學院和電影學院等。

德國教育體系嚴謹且多樣化,盡可能照顧到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機會均等也是德國教育的重要理念,德國完善的社會保障和嚴格的稅收制度使得受教育的機會遍及德國社會各個階層。無論是一名工廠員工,還是大型企業高管,子女都可以在德國享受同等的受教育權利。

另一方面的平等體現在德國教學的均質化,在各類高校排名中,德國高校雖說不在前列,但集中扎堆在前500名。將教育資源進行平均分配,在中小學也是如此,在同類型的學校間沒有巨大的優劣差別。

高質量的學術水平、均質化的教育理念、先進的雙元制職業教育制度等特點讓德國的教育體系為世界所承認,也是使德國成為目前全球的第三大留學目的地國家的重要原因。

⑵ 德國與法國的教育體制具體是什麼樣子的

一、 綜合大學(Universität)這是一種學科較多、專業齊全、特別強調系統理論知識、教學科研並重的高等學校。此類大學設有工科 (Ingenieurwissenschaft)、理科 (Naturwissenschaft)、文科(Geisteswissenschaft)、法學 (Rechtswissenschaft)、經濟學 (Wirtschaftswissenschaft)、社會學(Sozialwissenschaft)、神學(Theologie)、醫學(Medizin)、農學(Agrarwissenschaft) 以及林學 (Forstwissenschaft) 等學科。類似的院校還有:理工大學 (Technische Universitaet, TU)、師范大學 (Pädagogische Universität / Hochschule, PU/PH) , 全科大學 (Gesamthochschule, GH) 以及體育大學、行政管理和國防大學等。全科大學是在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建立的,它集傳統綜合大學、師范大學、應用科學大學和藝術院校之大成,設有多學科、多層次的專業和課程。二、 應用科學大學 (Fachhochschule, FH;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此類大學大部分歷史較短,規模不大,一般只設有一、兩個或最多幾個專業,但其特色極為突出。分別設有工程、技術、農林、經濟、金融、工商管理、設計、護理等專業,原則上不設一般意義上的文科類專業。其課程設置和內容除必要的基礎理論外,多偏重於應用,專業分類較細,教學安排緊湊,學制較短。三、藝術學院 (Kunsthochschule, Kunstakademie) 和音樂學院 (Musikhochschule),其中包括戲劇學院 (Theaterhochschule) 和電影學院 (Filmhochschule) 等。此類大學相對來說數量不多,規模不大,本著因材施教的原則實行小班或個別教學,以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個性和藝術才能。以上三類大學屬同等的高等學校,通過畢業考試和論文答辯的畢業生可獲得"碩士" 或相應級別的學位,並具有國家承認的同等證書職業資格。

⑶ 二戰後東德的教育狀況分析

一,二戰後的德國中小學德育 二戰結束後,德國劃分為東德和西德,德國傳統道德體系遭到嚴重破壞,西德恢復了教育分權制。為了培養合格的德國公民,德國對教育進行了多次改革並形成了當前德國教育體系的基本框架。在課程設置上,聯邦德國將德育課程作為正規課程進行講授,在保持原有宗教內容的同時,增加了政治教育、環保教育、和平教育等內容。期望通過道德教育,使青少年主動關心國家事務,參與社會事務,在實踐中鍛煉成為一名合格的德國公民。 二、德國中小學校的德育現狀 (一)中小學德育的目標 德國中小學德育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目標,且由於戰後執行的是教育分權制,各個地區的德育目標也不盡相同,但《聯邦教育總法》還是在總體上對學校德育目標做出了規定:「培養學生在一個自由、民主和福利的法律社會中„„對自己的行為有責任感。」②根據這一總體目標,德國各地區制定了更為具體的培養目標,主要包括:(1)培養學生良好道德品質。從實際情況出發,通過德育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質和行為習慣,懂得誠實、信任等道德品質在人生中的重要性,能正確處理個人與他人、集體之間的關系;(2)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使學生了解各種基本行為准則,並在活動自覺遵守各種行為准則。(3)培養愛國情操,增強學生的公民意識。通過德育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使他們積極融入到社會生活中去,在實際行動中培養愛國情操。 (二)中小學德育的內容 德國中小學要求培養學生「具有必要的思想品質和行為標准,使他們具有發展社會生活、發展科學技術的獻身精神。」為了完成這一目標,德國中小學設置了相應的德育課程內容用以推進中小學德育工作,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宗教內容 9月開學了!--學校德育工作材料必備學校工作班主任工作管理學生工作管理 在德國,宗教教育一直被看成德育的重中之重,宗教課程是學校教育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並 且還從法律上保障宗教課程在學校中的合法地位。

⑷ 教育管理體制的比較

機構少而精、法制化水平高
英國的教育管理體制從行政建制到學校內部的機構設置都比較精簡。就教育行政管理而言,在垂直層次上僅分為中央和市(郡)兩級。中央教育行政部門為聯邦教育部,直接受教育大臣領導,管理全國的教育事業。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則為市(郡)教育局,接受教育部和市(郡)行政部門的領導,管理下屬教育部門的事宜。就學校內部的組織機構而言,英國實行的是校董事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由各方代表組成的校董事會是學校的決策機構。校長是學校首席行政長官,向校董事會負責,執行校董事會的決議並主持學校的日常行政管理事務。英國的教育管理法制水平比較高,首先表現在教育法規體系非常健全。僅聯邦議會頒布的全國性教育法規就有20多種,此外,地方議會和政府還制定了一系列教育法規、政策,幾乎覆蓋了教育管理領域的各個方面。其次,全民教育法制觀念強,知法守法己成為公民的一種自覺行為。在英國,誰如果不按照法律行事,就會被認為是一種恥辱,嚴重的要受法律制裁。再次,政府對學校的管理行為和學校內部的管理活動明顯呈現出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按章辦事、有條不紊的特點。學校的獨立法人地位相當明確。在沒有明確的法規依據的情況下,市、郡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絕對不能隨意插手干預學校的管理工作。師生員工的教育、教學和日常生活行為也都十分規范,很少出現違規的人和事。 層次少、社會監督力度大
美國的教育行政實行地方分權,中央雖在20世紀80年代恢復了教育部,但機構簡化,人員較少,主要起規劃、指導和協調作用。在中央與州兩級管理中,以州為主。中央除立法和撥款外,不幹涉地方的教育行政事務。在地方教育行政機關與學校的關系中,強調學校辦學的自主性。 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對學校的領導主要體現在:制定課程的質量標准,進行檢查與評估,提出改革建議;根據學校辦學的實際情況,確定撥款標准;校長的選拔、任用、考核和培訓。州和學區的教育機構比較簡單。州一般設教育委員會,由10名委員組成,其中5名由該州有影響的公司、單位和學生家長推選,另5名由州長指定。由教育委員會提名並投票選舉產生一名教育專家組組長,組成公立學校辦公室,相當於中國的教育廳、局,領導全州教育的業務工作。 美國的學校要接受社會監督,社區成立教育委員會,選舉各界人士和學生家長代表為教育委員會委員。學校教育計劃和改革方案,須交委員會討論通過後,方可執行。美國學校校長是學校的行政首長,向教育局長負責,執行學區教委的有關決議及管理學校日常行政事務。除宏觀指導外,政府對學校的具體業務不加干預。所以,美國的公立學校有較大的辦學主動權。 集權與分權相結合
法國屬於中央集權制的國家,在教育管理上長期實行高度的中央集權制。政府非常重視教育,確立了教育的優先地位,強調公民受教育的權利和機會均等;規定中小學實行學校、家長、學生合同制;設立「國家教學大綱委員會」,定期審查修改教育內容,改革學制,簡化考試;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鼓勵大學畢業生從教,建立教師培養學院,強調教師接受繼續教育的必要性;重視教育改革,重點放在消除教育管理中的官僚主義和加強技術教育上,強調教育、科研與企業發展緊密結合。 法國強調教育管理要統一,教育部垂直管理基礎教育。基礎教育結構全國統一,小學為五年制,初中為四年制,高中為三年制。初中分為適應階段、中間階段和專業定向三個階段。高中階段分為確定階段和最後階段。法國中小學實施校長負責制。校長作為學校的一員,既是校長又是任課教師。法國校長同教師一樣,均是國家公務員,聘任權在國家,而不在學校,工資直接由國家教育部發放。法國對校長的選拔非常嚴格,既注意資格,也注重經歷,競聘校長職務的教師必須通過嚴格的考試和培訓。這些措施既保證了校長的質量,又提高了其權威。 州政府享有充分的自治和自主權
德國屬於聯邦制國家,在教育管理上,聯邦政府同各州政府有著明確的分工。聯邦憲法規定:「整個教育事業置於國家監督之下,教育、科學的立法管理主要由各聯邦州負責。」聯邦政府在教育領域的權力主要由聯邦教科部行使,但整體教育外交和師資待遇等則由聯邦外交部和內政部負責。德國各州政府在教育管理方面享有充分的自治和自主權,教育領域的基礎原則不是由聯邦政府的主管部門確定,而是由各州之間相互約定。德國沒有全國統一的中小學校和高等院校法,而是由各州在憲法的范圍內獨立管理發展其學校教育事業,頒布各種專門的法規;規定各級學校的設立、維護和發展;組織師資的培訓和進修;加強學校的監督和管理;負責學生在學校中的地位、學費和教材費的減免以及教育補助等事宜。這種管理模式導致各州間的學校教育發展各具特色。德國中小學同英國一樣實行校長負責制。必須是優秀教師才有資格競聘校長職務。

⑸ 實行混合制高等教育管理體制的是哪個國家

德國是集權與分權混合制模式

⑹ 【二戰前德國教育】

#默學森的圖卡學習筆記

#外國教育史 29

1871德國統一,一戰德國戰敗後形成魏瑪共和國。

教育是三軌制

國民學校丨下層

中間學校丨中層

文科中學丨上層

實科中學丨中下層

文實中學丨中下層

1、初等 :廢除雙軌制 實行8年義務教育 其中4年初等教育

2、中等 :建立在小學基礎之上

原有4校:中間丨文科丨實科丨文實

新建2校:德意志學校丨上層建築學校

3、高等 :自治、教學和科研相結合,面向大眾

4、職業教育 :雙元制(職業學校培訓知識+企業培訓實操技能)

5、師范教育 :高等師范培養小學教師

6、教育管理 :建立分權制

評價:國民教育體系初步建立,初、中銜接加強、民族主義國家主義傾向增加。

_______________

歐美主要國家和日本的教育發展>德國教育的發展

⑺ 德國近代教育制度

近代德國的教育:17、18世紀的德國在政治和經濟上都遠遠落後於英、法兩國。由於封建割據,教派爭斗,資本主義發展相當緩慢。德國的資產階級勢單力薄,不敢像英、法兩國的資產階級那樣起來革命,而是屈從於封建勢力。18世紀70年代,受法國啟蒙運動的影響,德國教育界出現了泛愛主義,擁護盧梭的思想,注重兒童的自由發展,並開展了廣泛的教育活動。18世紀末至20世紀初,新人文主義運動在德國興起,古希臘文化和一切有用的東西受到推崇,促進了德國文化、藝術、教育的發展。19世紀初的普魯士與法國戰爭對德國的教育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教育開始經歷改革。1871年,德意志帝國宣告成立,德意志終於完成了統一,德國的經濟、教育等開始步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到20世紀初,德國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資本主義強國。
一、強迫義務教育
德國最初的學校教育和宗教改革運動密切相關。首先從德國開始的宗教改革使新教教派在德國(特別是在其北部)占絕對優勢。從路德派到虔信派,基於對新教勢力擴展的需要,都十分重視教育工作。受路德(1483-1546)思想的影響,得意志境內各邦從16世紀中期開始先後頒布普及義務教育的法令,使德國成為近代西方國家中最早進行普及義務教育的國家。
1559年,威丁堡頒布了強迫教育法令,規定國家在每個村莊設立初等學校,強制家長送子女上學;1580年,薩克森也頒布了強迫教育法令;1619年,魏瑪頒布的教育法令規定,8到12歲的兒童都要到學校讀書。在眾多頒布強迫教育法令的公國中,普魯士的教育法令最為突出。普魯士於1794年頒布的《民法》中列有學校教育條款,明確規定:各級學校(包括大學)均系國家機構,管理和教育青年是國家的職責,學校要給學生以有用的知識;學校的設立必須經國家允許;所有公立學校都要受政府的監督,政府隨時可以派人對學校進行視察、督導。《民法》還規定:即使仍由教會辦理管轄的學校,或由政府和教會共同管轄的學校,也必須按照國家即定的立法行事,如遇爭執,決定權在政府。《民法》雖然不是專門的教育法規,但在德國,一般把它視為普魯士世俗教育的"大憲章"。此外,普魯士的幾任國王先後多次頒布教育法令,詳細規定了國家辦學、強迫義務教育、學校課程、辦學經費、教師、家長責任等方面的具體要求和措施。雖然其中的許多法令並沒有被很好地執行,但它們表明了德國近代教育的世俗化特點。
二、文科中學和實科學校
在17-18世紀,德國中學的主要形式是文科中學,它相當於英國的文法學校或公學,17-18世紀是文科中學古典色彩最濃的時期。文科中學是完全反映貴族要求的一種學校,只有貴族子弟才能上這種學校,其主要任務是為升學做准備,使貴族子弟以後成為社會上層職業者,如醫生、律師、牧師和官吏等。文科中學與初等學校無直接關系,早在17世紀以前就形成了這樣一種不成文的法規,到初等學校受教育,是勞動者子弟的義務,而上文科中學學習則是王公貴族們的專權。只有文科中學的學生才有權升入大學,所以文科中學和大學有著直接的聯系,文科中學的任務就是為大學輸送新生和為政府培養訓練一般的官員。
由於工商業的發展和近代科學對社會生活的影響,在18世紀初德國就已經出現了與文科中學相對的實科中學,並逐漸得到發展。實科中學的發展是因為德國的資本主義發展雖然比較緩慢,資產階級也較軟弱,但工商業仍有所發展,貴族獨享中等教育的現象對資產階級的成長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都極為不利,而且專門訓練貴族子弟的文科中學,也根本不能適應和滿足工商業對教育發展的要求,而實科中學正是適應這種社會需要而產生的,它既具有普通教育的性質,又具有職業教育的性質,是一種新型的學校,因而發展較快。1659年,虔信派教徒弗蘭克(1663-1727)在哈勒開辦了一所國民學校,以實科內容和直觀方法進行教學,以後又創辦了科學學校。1708年,虔敬派的席姆勒(Christopher,1669-1740)創辦了"數學、機械學、經濟學實科學校",教育內容除宗教外,還有數學、物理學、機械、天文、地理、法律和制圖等。在這些科目的教學中採用直觀教學法,利用繪畫、圖表、標本和模型等直觀教具,以求增進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1747年,赫克(1707-1790)在柏林開辦了"經濟學、數學實科學校",是德國第一所正式的實科中學。在這所學校里,學生先在預備班裡學習,然後各按志願選擇一項專科,如幾何、建築、物理、商品製造、貿易或經濟等。該校著有成績,還附設了工藝學習班和師訓班。此後,德國實科學校一直延續下來,到19世紀逐漸成為德國教育制度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實科學校的出現,揭開了文科中學與實科中學斗爭的序幕,也體現了新的自然學科與舊的古典學科的較量,反映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與封建的生產方式的斗爭,加強了科學與教育的聯系,對文科中學的發展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但在整個18世紀,實科中學的力量較之文科中學要弱小得多,它的社會地位比文科中學也要低得多。

⑻ 德國的教育體系和模式是

德國的教育體系和模式:

1、基礎教育層級

教育體制開始的前四年,有些邦是六年或是在第五以及第六年有獨立的。

2、第二級初階:

在結束小學階段後進入此層級,主要分為三個類別:職業預校Hauptschule、實科中學Realschule、文理中學Gymnasium。

3、第二級進階:

銜接文理中學第二級初階的學生以及職業教育再深化的教學內容。

4、第三級高等教育:

分為傳統大學、技術學院、科技大學等形態。

5、衍生教育:

含括現行學校教育體制以外的教育范籌,以及非制式規定的、私人性的、職業性的繼續教育。



德國教育政策的改變:

1、數字化:德國的許多學校還缺乏高速互聯網、必要的技術以及對新的授課方法感興趣的教師。中小學數字公約將改變這一點,聯邦和各聯邦州希望以此提高中小學的數字化配置。

2、機會均等:在教育方面,德國政府認為所有兒童都應獲得均等的機會,可德國的教育成果卻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學生的社會背景。不過發展趨勢是積極的,機會正變得越來越均等。經合組織國際中小學教育成果研究 -- PISA發表的一項專項評估揭示了這一點。

⑼ 哪個國家不屬於教育地方分權制國家

美國、加拿大、德國、英國等一般被認為是教育地方分權制國家的代表。
依據中央和地方教育管理事權的分配關系,將教育管理體制分成中央集權制和地方分權制。
一般來說是一個國家行政管理集權制的一個組成部分。在中央集權體制下,國家權力集中於中央政府,地方各級政府服從和接受中央政府的領導和統治。而在教育管理工作中,就表現為中央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門直接領導和管理整個國家的教育事業。

⑽ 德國的教育制度

一、教育體制——實行12年義務教育,高中階段雙向分流。 由於德國是一個聯邦制國家,各個邦、州在教育上各有一套,所以教育體制復雜,各種情況並存,但都實行12年義務教育。學生從小學到中學,不但免去學費,連書費也不要交。學生用的教材不是自己買的,而是學校發的。一套教材,上一屆學生用完後,學校收回,再發給下一屆學生用,依次類推。 在德國,國家實行免費義務教育,家長更有責任讓自己的孩子讀完12年書。其中,小學上6年,前4年相當於我國的初小,後2年相當於我國的高小,德國人稱之為「預備性學習」或「方向性階段」。因為在此階段,家長和學校都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考慮他們今後向哪個方向發展——是升大學,還是上職業學校。學生小學畢業後,進入初中讀3年,初中畢業後,開始分流:一部分成績較好的學生進入普通高中再學習4年,一直讀到13年級(其中最後一年不是義務教育,需要交費),以後再升入大學學習。另外一部分學業基礎較差的學生則進入職業學校,再讀3年後就業,也有人進入高等職業學校繼續學習。這種雙向分流有時也會出現交叉情況,如有學生讀了一階段的普通高中後,常見得學業跟不上,也可轉到職業學校就讀。 二、高校升學制度——無統一的國家高考,由學校根據學生的畢業考試成績推薦上大學。 德國從來不組織全國統一的高等學校入學考試,學生讀完13年(12年)後,是繼續讀大學,還是讀職業高等學校,完全由他們自己選擇決定,學校老師只給予指導。我們不禁提出問題:「如果大多數學生都去搶讀普通高中,都要求升大學怎麼辦?」當然不會。德國人的觀念和中國人不同:中國人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都指望自己的孩子通過考大學來成材。而德國人看問題很實在,他們知道孩子的學業成績和在學校里的表現後,決不會硬逼著子女去讀高中、上大學,有的家長甚至反過來勸自己的孩子:「你去讀職高不是很好嗎?何必要去吃那麼多苦讀普高呢?」由此可,德國人的現實態度。而實際情況:德國的初中畢業生中,大約有30--40%的學生選讀13年制,讀完高中以後上大學;有1/3的學生讀職業高中;還有1/3左右的學生讀完11-12年後,申請讀13年級,以後再升入大學或申請進入專業高等學校學習。 德國沒有高考,但高校卻有名牌大學和一般大學之分,那麼憑什麼來錄取大學新生呢?憑學生在學校里的高中畢業考試成績。德國的教育行政部門從來不組織統考,畢業考試由本校的教師命題,經州教育局審核,如考試水平達不到要求則加以修改。學校組織考試後,教師評分,學生成績記入檔案,各個大學再根據中學對學生的推薦材料進行錄取。 三、課堂教學——小班制對話式上課,注重啟發學生思維。 德國所有的學生都沒有固定的教室。一到了時間,教學樓里到處都是學生,背著書包向各個教室跑。走廊的牆上到處可見一排排掛鉤,專門供學生掛書包用,有的學生就坐在地上休息。學校全是小班制授課,一般每個班的學生在25人左右,最多不超過30人,最少的一個班只有7個學生。教學環境自由寬松,學生一邊上課,一邊吃口香糖,教師也不幹涉。學生回答問題,可以站起來,也可以坐著講,師生關系融洽,從未發現學生與教師在課堂上產生矛盾的情況。課堂教學形式生動活潑,學生成U字形狀環繞教師而坐,便於師生之間交流。課堂教學形式基本上是對話式,一節課的知識容量很小,教師十分注意啟發學生的思維,教師提出問題後,師生共同討論,也有學生引經據典,相互爭辯,雙邊活動頻繁,氣氛十分活躍。德國的教育質量觀與我們中國不同,我們所要求的教學質量是指學生能夠掌握濃厚、扎實的文化知識,並以考試分數來作為衡量標准;而德國的教學質量則著眼於學生的思維能力的提高,在於學生能否運用學過知識去研究問題、解決問題。 德國的中學生一般學習三種語言,除學好本國語言外,英語是必修課,另外在西武語和拉丁語中任選一門課。他們在中學階段的學習比較輕松,這是國家為了青少年在長身體時自由發展,啟發思維,而一旦進入大學階段,要求將會非常嚴格,學術水平必須達到一定的層次,學生非下苦功不能完成其學業,德國的大學學制起碼是5年,有的是6~7年。 四、職業教育——雙元制的教育體制,理論和實踐並重。 德國的賓士車和工業產品的質量非常優良,這完全得益於該國的良好的職業教育。德國實行雙元制——理論和實踐並重的職業教育體制,培養出一批又一批技術精湛的技工隊伍。 德國的學生完成9年基礎教育後,由教育局和勞動部幫助進入職業學校學習。進校後,首先簽訂兩份合同:第一分是與學校簽的培訓合同。合同規定經過3年的培訓,學生應達到什麼水平;第二份是在有關部門的安排下,學生與企業簽訂的合同,合同規定,學生邊學習邊在企業中實習,從10年級開始拿工資,每月由企業發給學生800馬克。由於學生在學習期間能拿錢,無怪乎能吸引大量的學生上職校。 學生在職業學校上課的時間也隨年級的升高而逐漸減少:第一學年,每周有2天時間到校上課,每天上9節課,其中有3節文化課,6節專業課;第二、三學年每周在校學習時間只有1天,其餘時間均在企業實習。由此可見,德國的職業學校十分注重學生專業知識的實踐,而對於文化知識,則是需要什麼學什麼。這種強化學生技能的培訓所產生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在德國任何一個賓館飯店裡,看到的每一種擺設、用具,哪怕是一個掛鉤,一個開關,盡管用的材料並不是最好的,但其製作的工藝水平十分精湛,這完全得益於他們重視職業技能培訓。

閱讀全文

與德國的教育管理為什麼是分權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59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36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18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59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92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72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4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65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28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31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54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57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67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76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07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75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98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24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56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