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二戰後勤補給問題
第一,所有彈葯基數採取分級統計和上報。然後下發到團-營一級,然後由各分隊的軍士領取後統一下發。
第二,美國人的武器配備一般有一定的餘量,武器比人多,多出來的武器平時在各個分隊保存,戰時如果出現損壞就先用儲藏的武器,戰斗結束後重新下發新的武器補上差額
⑵ 二戰時期德國軍隊的伙食怎麼樣呢
二戰雖然已經過去了很久,但是,這場人類有史以來規模最大、波及范圍最廣、傷亡人數最多的世界大戰,依然在很多人心裡留下深刻記憶。這場由德國發震動的世界戰爭,在瘋狂獨裁者希特勒的帶領下,徹底打破了一戰後的世界秩序,給人類造成了不可磨滅的戰爭傷痛。
德國軍隊
當然,這樣的伙食供應指的是德國在戰爭初期和中期物資供應充足,後勤供應便利的情況下。事實上,隨著蘇德戰場上德國陷入戰爭的泥潭,尤其是蘇聯緩過氣之後,德國軍隊在戰場上愈發困難。數百萬德國大軍在蘇德戰場上,不但在無法得到充足的食物供應,甚至連最基本的棉衣等禦寒產品都無法得到滿足。
也因此,蘇德戰場上,許多戰役中德軍由於嚴寒飢餓等原因造成的傷亡數據,甚至不比戰場上倒下的少。在那個時候,德國軍隊不但無法滿足營養豐富、能量均充足的後勤補給食物,甚至連最基本的吃飽穿暖都無法實現,德國軍隊的戰鬥力因此出現了大幅下降,德國軍隊最終在戰場上失利,許多人認為的「非戰之罪」,並非毫無道理。
⑶ 二戰德國裝甲推進那麼快,那後勤是如何保證的
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裝甲部隊的機動和作戰永遠離不開後勤部隊的有力保障,沒有後者源源不斷地運送食品、燃料、彈葯、葯品、補充裝備和其他物資,任何一支裝甲部隊都無法開赴前線並展開戰斗。因此,人員裝備充實的後勤部隊和運作良好的後勤體系是裝甲師進行戰斗行動的基石。
行進在沙漠公路上的非洲軍車隊,沙漠惡劣的自然條件使得德軍車輛的損耗率急劇上升,妥善率很低,嚴重影響後勤供給。
在實戰中,德軍裝甲師部隊的後勤狀況受戰場道路條件和車輛狀況的影響很大,比如「巴巴羅薩」行動中,德軍裝甲部隊越深入蘇聯境內,面臨的後勤困難就越大,其原因首先在於蘇聯鐵路的軌距與德國鐵路不同,導致戰爭初期德軍無法充分利用鐵路向前線運輸大量物資;其次,蘇聯道路狀況很差,缺乏高等級公路,以土路居多,受天氣影響大,加劇了車輛的損耗,加上路網稀疏,極大影響了後勤運輸的效率,以至於德軍裝甲部隊常常需要飛機空投燃料,維持推進。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隆美爾的非洲軍身上,比如1942年1月,第21裝甲師編制內的3528輛機動車里有2459輛無法使用,包括625輛摩托車、565輛乘用車、831輛卡車、151輛牽引車和287輛裝甲車,妥善率不足30%。迫使德軍只能大量使用繳獲的英軍車輛維持運輸和機動。
⑷ 二戰德國後勤部隊多少人
二戰德軍後勤部隊與作戰部隊的比例為1:1
本處以1940年的陸軍師標准編制為例提供一些德軍後勤單位的補給信息:
步兵師:17900人
裝甲師:13300人
摩托化步兵師:15300人
每人每日消耗2.2-2.5公斤給養,其中包括750克麵包。每個步兵師每日消耗給養22噸。
後勤部隊供給能力:
麵包連:12000個麵包,每個1.5公斤
肉製品加工站:每日處理15頭牛或120隻豬或240隻羊,合計3000公斤香腸。
軍馬飼料:
戰馬:10公斤(5公斤燕麥,3.5公斤乾草,1.5公斤秸稈)
牽引用馬:14.5公斤(6.5公斤燕麥,5公斤乾草,3公斤秸稈)
每個步兵師每日消耗飼料45噸。
⑸ 請問1944年的德軍食物補給怎樣
《孫子兵法》曾言,「軍無緇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可見後勤之重要。缺乏食物或者是面臨飢餓,對戰場上任何國家的士兵來說都是噩夢般的景象。
二戰時期,很多國家的士兵會經常挨餓,但有個參戰國的國家卻因為條件優越,國家經濟強,他們給士兵配給的軍用口糧在全世界都受到歡迎,這就是美國大兵的軍用口糧。在當時,德國士兵的口糧已經算不錯了,而美國大兵的遠超他們,我們經常能看到二戰時的士兵在休憩時拿出一盒罐頭,那肯定是美國貨,眾人會羨慕不已。
當時德軍的伙食其實也很好的,白天一日三餐,咖啡、乳酪、麵包都有,每天還有夜宵供應,吃的也算是很好的。由於德國人午餐習慣要多吃,即便到了1944年,德軍的伙食標准降低了,但他們午餐的食物總量並未減少,雖然肉類比以前少了些,但也有土豆和蔬菜代替的。
前線一名士兵食品袋內攜帶的食品,包括餅干、奶油、用信封包裝好的調料等。
食品供應不足時,德國士兵不得不依靠戰鬥口糧來存活,這種口糧更以「鐵配給」而聞名。只要有可能,德國士兵都會與當地居民交換物品。在極端情況下,甚至是強行徵收以至掠奪,這些做法都得到了長官的允許。通常來講,德國人也力圖在佔領區內建立良好的商業關系,這樣做會更容易在當地獲得一些補給。
輕便加熱爐(不少收藏者稱之為口袋爐)——「埃斯貝特」(Esbit)
二戰時德軍的基本配賦量:餅干250克、罐頭肉200克、罐頭蔬菜150克、咖啡25克、鹽25克,野戰配賦量:麵包750克、肉375克、蔬菜250克、咖啡25克、茶3克、糖20克、鹽25克。
二戰德國士兵的伙食標准以東線德軍為例。食品先由後勤部門收集在各佔領區內的倉庫,由集團軍群後方的火車終點站輸送。然後抵達各個集團軍,軍和師的火車站。有時後方集團軍群倉庫內的物資將會送至集團軍的後勤站,然後經由軍倉庫或者直接送出到各師的補給點。然後各師內的團和營分配好物資,最終送往前線。
德軍伙食:德軍的伙食基本上是一日三餐。其中午餐佔50%,晚餐佔33%,早餐佔13%這遵照了德國人的生活習慣--以午餐為日常用餐的中心。士兵伙食供應的數量分為四級:I級,戰斗地域; II 級,佔領區;III級:本土駐守部隊;IV級:國內辦公機構文職人員。其中以I級數量最多,以下逐漸遞減。這里就介紹最主要的戰斗地域伙食。
⑹ 希特勒死時手裡還有多少兵力德軍真的打不贏了嗎
希特勒死時手裡還有多少兵力?德軍真的打不贏嗎?
希特勒是戰爭的代名詞,他是許多國家都為之痛恨的一個人。希特勒在1914年發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這次世界級的戰爭共造成了一千多萬人死亡,兩千多萬人受傷。不及如此,希特勒在一戰失敗後,便秘密的重建軍隊,發展武器,預謀發動第二次戰爭。果不其然,第二次世界大戰在1939年爆發,這次戰爭波及的范圍更大,死亡人數更多,但卻仍舊以失敗告終。德軍被聯軍打敗後,希特勒選擇了自殺,那在希特勒死時他手裡還有多少兵力呢?德軍真的打不贏嗎?
綜上所述,希特勒在自殺之前,盡管知道自己還有四百萬的軍隊,但卻沒有再做抵抗,是因為他也知道自己是無法以一國之力對抗數個國家的。德國百姓由於多年戰亂,生產能力基本喪失,德國軍隊也產生了對和平的渴望,很多戰場上的德軍甚至主動投降反法西斯同盟。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再多的德軍也無濟於事。以上僅是筆者的觀點,歡迎您評論留言。
⑺ 二戰時期德國軍隊的伙食怎麼樣呢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軍的飲食有一定的標准,還有行軍食品、手機配給、戰斗糧食等。當然,實戰中根據補給狀況的不同而不同。到了戰爭後期,那個基準會越來越低。有什麼食物的時候很多。
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德國陸軍由專門的炊事中隊或野戰廚房為部隊提供伙食。野戰部隊一天的飲食標準是:黑麥麵包700到750g。生肉200到300克,香腸160克。有時會用魚和芝士代替。土豆320克,豆類80克,新鮮蔬菜和水果250克。也有果醬、楓樹和水果等。仁面團15克、煉乳25克、油脂或黃油60克、食鹽25克、調味料15克、牛奶和速溶咖啡10克、砂糖粉10克、巧克力或糖類40~50克、香煙7根或相應的絲和卷煙紙。
當然,這是基於補給正常的狀況。補給趕不上的話,有什麼吃的東西。特別是到了戰爭末期,德軍的前線不斷地敗退。這個時候已經沒有任何標准了。
黑麵包和軍用巧克力
⑻ 在錯綜復雜的戰場上,德軍後勤部門要如何把物資送到前線呢
自古以來,戰爭的核心就在於後勤,相比與戰略戰術,一個強大的後勤更能決定一支軍隊在戰爭中的表現。那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曾經橫掃歐洲的德國軍隊,如果要保證自己的軍隊能夠正常運作,讓軍隊如預期的那樣發揮作用,一個強大的後勤是不可缺少的。那麼二戰中的德軍後勤部門,要如何保證自己的後勤暢通,將每一份物資都按時送到戰場上呢?
當然了,德國後勤部門這時候必須注意一個事情,那就是確保自己的鐵路線沒有遭到游擊隊,或是敵方空軍的破壞,暴雨引發的洪水也可能會沖垮鐵路。這一點在蘇德戰場上尤為重要,因為蘇軍的游擊隊和破壞小組時常會破壞鐵路,而雨季的蘇聯也經常會出現小范圍的洪澇問題。也是因此德軍在當時使用的火車普遍都是武裝火車,具備一定的自衛能力,嚴防游擊隊進行破壞和襲擊。但如果對於鐵路沿線的情況,德軍不能做到實時掌握的話,那麼火車還是很有可能出現脫軌翻車的可能性。
⑼ 二戰中的德軍一般都住哪呢
德軍在二戰時期之所以強悍,除了軍事理論和武器裝備先進之外,強大的後勤保障體系,也是德國在二戰初期稱霸世界的主要原因。
尤其是在德國軍人的住宿方面,可以說在1941年以前,德軍優越的住宿條件其他國家無人可比的。在德國本土,德軍住的軍營基本上都是兩層小洋樓,實際上就算現代國家,也很有少讓軍隊住多層洋樓的,主要是影響軍隊的快速集合。
今天我們再回過頭看二戰德軍的先進住宿條件,就可以看出德軍在二戰時期的後勤保障體系有多麼強大,雖然在1941年後,隨著戰爭的持續擴大,德軍的後勤保障體系就捉襟見肘,那是因為德軍戰線拉的太長,遠遠超出了後勤保障的能力。
直到今天,二戰德軍依然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就像德軍經典軍服,直到今天,依然沒有國家可有超越,我們正視別人的優點,我們才可能取得進步。歡迎各位朋友留言,說說你最佩服德軍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