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德國閃擊戰是什麼意思

德國閃擊戰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2023-02-23 08:34:03

❶ 閃擊戰的准確定義

由古德里安創建的戰爭模式——閃擊戰(英譯Blitzkrieg或lightening war)
二戰初期,納粹德國軍事家打造的閃擊戰,攻勢凌厲,似乎無往而不利,27天內征服了波蘭,1天內征服丹麥,23天內征服挪威,5天內征服荷蘭,18天內征服比利時,39天內征服號稱「歐洲最強陸軍」的法國……閃擊戰確實曾輝煌一時,堪稱戰爭史的一大經典。閃擊戰挾最新高技術兵器以最小的損失,突然、迅速地達成戰爭目的,其理論魅力至今依然不減。研究「信息+閃擊戰」可能演變的「信息化閃擊戰」,利於我們在未來戰爭中防範新的閃擊戰,並在作戰中尋找更多的制勝之機。

閃擊戰三個重要要素
1奇襲
2集中
3速度
閃電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經常使用的一種戰術,它充分利用飛機、坦克的快捷優勢,以突然襲擊的方式制敵取勝。它往往是先利用飛機猛烈轟炸敵方重要的戰略設施的通訊中心,把敵人的飛機炸毀在機場,取得制空權,並使敵人的指揮系統癱瘓。
閃電戰就是奇襲、快襲集中加在一起,將像閃電一樣打擊敵人!可以使敵人在突如其來的威脅之下喪失士氣,從而在第一次巨大的打擊之下就會立即崩潰!
閃電戰理論是古德里安創造的,最初用於波蘭。1939年9月1日4時45分,德軍以其6個裝甲師、4個輕裝甲師和4個摩托化師為主要突擊力量,在一馬平川的波蘭西部勢如破竹般撕破了波軍6個集團軍約80萬人組成的防線。德國裝甲部隊與空軍構成的快速縱深挺進力量,將陳舊龐大的波軍迅速撕裂、合圍,至10月5日,波蘭戰役即告結束。波軍6.6萬人陣亡,20萬人受傷,69.4萬人被俘,而德軍僅傷亡3萬餘人。從而以一種成功的全新的戰術被銘刻到了世界軍事史上。
剝開閃擊戰侵略的外衣,剖析一下閃擊戰,我們會發現其中蘊含著豐富的理論,閃爍著跨越歷史時空的啟迪。

以盡可能短的時間「折疊」空間

「時間就是軍隊」,「時間就是勝利」,爭取時間和奪取空間是軍事對抗的重要內容。在時間上先敵一步,可以得先機之利。在「巴巴羅薩計劃」中,德軍僅3個星期即在蘇聯境內推進縱深達400~600公里,其成功的原因是:
(1)「適時」;
(2)出人意料的主攻地點;
(3)欺騙活動;
(4)新的坦克「戰術」。
(5)陸軍擁有優勢空中支援
德軍閃擊戰應用軍事科技的新的優勢,依靠坦克集群的快速突擊,以及飛機的空中火力和縱深機降、傘降的高速配合,形成威力巨大的現代「撞城錘」。由於時空關系的改變創造的新的作戰理論,產生了時人難以想像的作戰效能。

以盡可能快的機動獲得最大限度的沖擊力

《孫子兵法》進攻戰的一個重要思路是——以極快的速度突襲敵軍。書中寫道:「進而不可御者,速也。」並對快速產生的沖擊力作了至美的比喻:「激水之急,至於漂石者,勢也;鷙鳥之疾,至於毀折者,節也。」
根據戰爭力學理論,軍隊戰鬥力取決於兵力、機動力和沖擊力,而機動力和沖擊力的大小都與速度有關,速度越快,沖擊力也就越大。二戰初的閃擊戰依靠裝甲集團高速度、大縱深的突襲,產生的沖擊力在軍事史上堪稱空前的。

將精神之力轉化為戰鬥力

在閃擊戰理論中,精神對作戰的勝利可謂是至關重要的作用。其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其一為攻其無備,出其不意。從西方的克勞塞維茨到東方的毛澤東,許多傑出的軍事家都十分關注作戰突然性,指出突然和不意,可以彌補兵力的不足。其二為震懾。美軍在伊拉克戰爭的作戰計劃之一名為「震懾」行動,其實在閃擊戰的設計中,「震懾」正是希特勒、古德里安等追求的效果。二戰時德國發起閃擊戰時其坦克數遠不如英法聯軍,甚至被稱為「窮人的戰爭」,然而「窮人」打敗了富人。在西線閃擊戰中,法軍大批部隊被震懾住,喪失了作戰意志,被俘人員竟多達150萬。
[編輯本段]對付閃擊戰的「鑰匙」
為什麼閃擊戰在二戰初期產生了巨大威力?為什麼二戰中的閃擊戰又均以失敗而告終?
西方「兵聖」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頂點理論認為:「勝利常常而且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有一個頂點」。這個「頂點」,主要指的是作戰強度和作戰限度。由於頂點的存在,發起進攻的強者,到達頂點後,便會逐漸由強變弱,防禦的弱者,若注意積聚力量的話,將可能逐漸由弱變強。閃擊戰盡管有突然性和高速度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力,但畢竟這個沖擊力有個極限,終究有個頂點。戰爭的最終勝負並不是單單取決於沖擊力,還包括許多其他方面的要素。當德軍深入蘇聯腹地,兵臨斯大林格勒時,由於戰爭的非正義性(主要是暴行導致的抵抗)、自然條件的惡劣、後勤補給線的困難,特別是蘇聯軍民高漲的愛國熱情、強大的工業能力、正確的戰略部署、經過調整並適應德軍戰術的新型軍事理論和逐步裝備先進武器的軍隊,以及美英和中國的支持等,使得閃擊蘇聯的侵略戰爭在斯大林格勒由「頂點」跌落,從而開始走向失敗。
二戰後,雖然再沒有像二戰那樣大規模的閃擊戰發生,閃擊戰其實在現代局部戰爭中處處可見其影子。特別是當現代戰爭插上信息技術翅膀後,突如其來的閃擊戰變得更加可怕。在計算機技術的武裝下,空中力量的機動力、火力、防護力,已經遠遠超出二戰時地面的裝甲集團,體現出諸多的新優勢:速度之快、機動能力之強,使地面防禦力量幾無還手之力;遠程精確打擊與火、力、快速機動能力的完美結合,達到了「動如雷震」、「斬首」、「震懾」的效能;空中力量在c4isr指揮、控制、偵察等系統作用下,能量發生空前躍升,形成超視距攻、防一體的作戰系統,對戰爭命運甚至起到決定性作用。
需要警惕的是,現代戰爭中「戰爭頂點」已在高技術下變得難以利用,戰爭的「非接觸式」、「非線式」、「非對稱」,讓弱小的一方「以劣勝優」的餘地越來越小。那麼防範閃擊戰的出路在哪裡?唯有加速新軍事現代化,未來化,在軍事思想上斷不可輸給對手,在編制體制、武器裝備、教育訓練等上,也勵精圖治,形成對手不敢輕舉妄動的優勢,使敵無機可乘。

[編輯本段]《孫子兵法》中的「閃擊戰」
當閃擊戰插上信息的翅膀後,需要我們給軍事思維插上信息的翅膀,不僅僅是貼著「信息」標簽的名詞的變化,必須有全新、敏銳而不保守的哲學頭腦,需要居安思危而不是歌舞昇平的危機意識。★
但是閃擊戰靠的是速度,如果不能個一鼓作氣勝利解決,那麼,後果嚴重!
閃擊戰猶如中國古代兵法<<孫子兵法·風林火山>>篇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霆。
孫子兵法·風林火山
風林火山(羅馬音:Fūrinkazan;日語假名:ふうりんかざん)的概念出自於《孫子兵法》,原典是:《孫子兵法·軍爭篇》:故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霆。
其疾如風:軍隊的行動要反應迅速,猶如疾風掠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戰勝敵方。
其徐如林:當軍隊緩慢行軍時,猶如靜止的森林,肅穆、嚴整,不驚動敵人,不打草驚蛇。
侵掠如火:當進攻敵人時,要如同燎原的烈火,以銳不可當的攻勢結束戰斗,取得完全的勝利。
不動如山:當軍隊駐守時,要如同山嶽一樣,嚴陣以待,隨時做好投入戰斗的准備。
難知如陰:當軍隊隱蔽時,要像陰雲遮天不見日月星辰一樣。
動如雷震:當軍隊行動起來,猶如雷霆萬鈞,勇猛迅捷,使敵無從退避。
《孫子兵法》作為中國軍事學的基礎,其思想已經溶入到中國軍事理論的方方面面,所以已其中的某一點作為指導在中國宣傳的並不多。由於日本軍事遠遠落後於中國,而戰國時代的大名武田信玄比較早的領悟了要領,提出了「風、林、火、山」的口號,在軍事理論貧乏的日本戰國時代,開創了一個新紀元。
據史書記載,《孫子兵法》傳入日本是在公元735年,既唐朝開元二十三年,在中國留學的日本學生吉備真備將《孫子兵法》等中國兵書帶回日本。《孫子兵法》傳入日本後作為秘密的珍藏書並未迅速傳播,直至戰國時代才公開運用。
《孫子兵法》傳入日本後一直作為朝廷與兵家的「密笈」不向外傳。長期以來,中國兵法在日本被一種神秘主義的色彩所籠罩,當時流傳的只有中國的兵陰陽家(1)兵書,其日譯本書名為《訓閱集》共120卷。而一同傳入的《孫子兵法》、《六韜》、《三略》則視為秘不外傳的書籍。同時,兵陰陽家的迷信成份也妨礙了《孫子兵法》的傳承與應用。甲州派兵法家香西成資在《武田兵述文稿》中指出:「大江維時(可能是假託的人名)歸朝以後,以文武輔佐於朝廷。於是兵家之徒,請學其法(指《孫子兵法》、《六韜》、《三略》)。大江維時秘此法而不傳於人,別以兵陰陽之書為日本文字,作《訓閱集》120卷以傳於世。是所以欲惑人之耳目而不使知兵法之實事也。」據稱,《孫子兵法》存於大江世家,後傳到了大江匡房(1041~1111)之手,此後又從匡房傳到源義家,進而碾轉傳到甲州武田源氏。從此《孫子兵法》得以在甲州派中流傳、繼承和運用,其後裔武田信玄是其家傳兵法的繼承人,並在戰國時代的戰爭中充分運用了《孫子兵法》。
日本的戰國時代是指室町幕府末期應仁之亂(1467~1477)後的一個世紀。在長達100年的戰國時代,群雄割據,烽煙四起。在此期間,武田信玄(1521~1573)因與上杉謙信長期作戰而聞名,尤其於1541年信玄成為武田家族首領之後,在與謙信爭奪關東霸權時,威名大振,對織田信長形成一種威脅。最終,在征討信長的過程中,信玄於軍中病逝。武田信玄在作戰中能充分運用《孫子兵法》,最著名的是他所制定的突擊旗,其上援引有《孫子兵法·軍爭篇》中「疾如風,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14個大字。如今這面原旗仍保存在日本鹽山市雲峰寺中,或許是武田信玄於1551年在此出家為僧的原故。學者認為,武田信玄所歸納的「風林火山」的戰略是表現出《孫子兵法》常變一體、靜動一元的特色。武田信玄的兵法在慎戰、全勝以及不戰而屈人之兵方面與《孫子兵法》有共同之處。

❷ 什麼是閃擊戰

閃擊戰也譯為閃電戰,是集中大量飛機、坦克和機械化等快速機動部隊,發動閃電般突然襲擊的作戰樣式。目的是企圖一舉摧垮對方的抵抗能力,短期內贏得戰爭勝利。法西斯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先使用。閃擊戰的理論根源,有德國軍事家施利芬的關於採取迂迴包圍、實施速決殲敵的觀點;義大利軍事理論家杜黑的關於集中空軍力量,打擊對方重要的政治、經濟、軍事目標而取勝的觀點;英國軍事理論家富勒的關於組織幾路強大的快速坦克縱隊,在航空兵強有力的掩護下,深入敵方縱深,直搗敵軍司令部,使敵陷於癱瘓的觀點。希特勒在吸收這些理論觀點後,制定了閃擊戰計劃,主張發動先發制人的戰爭,集中陸軍和空軍,像漆黑的夜裡突然閃電一樣打擊敵人,並於1939年9月至1940年6月,利用閃擊戰佔領了波蘭、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法國等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導彈、核武器的發展,閃擊戰仍為超級大國所重視。

❸ 敢問德棍,德國閃擊戰是偷襲還是新型戰略戰術

德國閃擊戰也就是閃電戰,在當時是新型的戰術,而不是偷襲。
德軍率先使用的一種由裝甲兵主導的,和戰術空軍進行密切協同的戰術戰役模式。是以對敵方重要的戰役戰術目標、指揮中樞、交通樞紐等進行空襲迅速取得制空權、癱瘓地方指揮體系,同時以坦克部隊、炮兵、裝甲及摩托化步兵等多兵種組成密集的裝甲突擊群,在戰術空軍的協同下迅速突破敵防線,並向敵縱深目標進行快速的穿插機動,對敵進行分割包圍,從而對敵進行殲滅作戰的模式。
當然,先發制人的打擊是肯定的。比如說先挨打的波蘭,再就是蘇聯。是突然進攻,而不是偷襲!

❹ 什麼叫閃擊戰

縱深理論與閃擊戰理論都是在一戰後為解決如何有效的實施進攻的問題進行的探索。一戰的實踐證明,以前那種主張大兵團正面作戰,尋求與敵主力正面決戰的作戰樣式很容易陷入戰壕之間的對峙,而戰壕戰在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的情況下卻不能取得較好的戰果。那麼下一場戰爭就必須需要一種嶄新而有效的作戰理論來指導作戰。
一戰後,軍隊和武裝的發展非常迅速,軍隊已有新的技術裝備,同時軍隊中已建立了新的兵種,這些軍事上的進步使進攻的威力大大增強。
於是,蘇聯軍事家們提出大縱深理論,它的基本原則是:在進攻集群中應建立突擊群、牽制群、預備隊以及火力群。突擊群用於主要突擊方向上實施進攻:牽制群用於輔助突擊方向上作戰,其任務是轉移敵人的注意力,保障突擊群的順利進攻;預備隊用以完成戰斗進程中突然出現的任務;火力群的主要任務就是保障突擊群的快速突破。結合當時的實際來說就是以殺傷兵器同時壓制敵整個防禦縱深,然後負責擴張戰果的梯隊,例如坦克兵,摩托化步兵迅速將戰術勝利發展為戰役勝利。
而德國軍事家在德國1870年統一戰爭的經驗基礎上,結合普魯士統一戰爭的經驗,再加上一戰末期滲透戰的探索(比如著名的「米夏埃爾」攻勢),提出了「閃擊戰」理論,德軍閃電戰的戰術原則是:突然進攻,猛烈突擊,廣泛機動,大規模集中使用坦克和飛機,保持進攻的高速度。一般規律是:火力越集中,兵力越分散。在閃擊戰中強調集中使用裝甲部隊,在敵軍薄弱處構成突破,而後進行縱深突擊或者迂迴穿插。
由此可以看出,大縱深與閃擊戰理論都強調機動作戰,並注重在主要作戰方向上集中優勢兵力,在預定的作戰方向上構成快速突破,之後迅速發展為勝利。在運用上強調大量使用當時的新興兵種:坦克兵,航空兵,空降兵,以及無線電通訊手段。也就是說這兩種理論都是結合當時軍事科技對「機動戰」的外延進行發展的產物。
這兩種理論都在20世紀30年代用實踐進行檢驗。蘇軍進行了一系列的軍事演習,驗證了大縱深理論的基本原則。1938年的哈桑湖戰役、1939年的哈勒欣河戰役以及蘇芬戰爭為大縱深戰役理論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戰爭實踐。而德軍在軍事演習,和一系列的侵略行動中對閃擊戰進行檢驗。
蘇軍進行的1938年的哈桑湖戰役、1939年的哈勒欣河戰役以及蘇芬戰爭證明了大縱深理論的基本正確性,同時,戰爭也證明了大縱深理論所存在的缺點和需要改進的地方。實踐證明,分別建立突擊隊和牽制隊是不適宜的,這樣劃分會造成牽制隊的軍隊消極等待突擊集團獲得戰果。炮兵密度必須提高到每公里正面40-60門火炮,在突破地段要更加堅決的密集使用炮兵的火力.此外,還必須進行周密的炮兵偵察。將坦克分為支援步兵的坦克群和遠戰坦克群的作法是不可取的,因為這樣會妨礙對防禦之敵同時實施猛烈的突擊。在突擊敵人堅固的防禦時,航空兵的行動應在時間上盡最大可能同時進攻的軍隊*近,以便後者能利用航空兵突擊的成果迅速擊潰敵人。 而德軍在一系列的演習和侵略行動中發現其閃擊戰理論過分誇大了裝甲部隊的作用,有將其萬能化的傾向,另外。西班牙內戰的經驗豐富和發展了閃擊戰中的空中近距火力支援的理論,其他兵種配合裝甲部隊作戰的觀念得到加強。並注重在戰役初期就投入大量兵力兵器快速擊敗敵軍,並在戰役全過程中在敵人中製造恐慌情緒。 在蘇德戰爭爆發之前的歲月里,閃擊戰理論逐漸成為德軍的作戰指導思想,不僅貫徹到作戰指揮和指揮官培訓中,也影響了軍隊的編制,訓練和武器裝備的研製當中。在部隊編制方面,德軍建立了裝甲師的編制將坦克集中起來,並建立了龐大的殲擊航空兵和強擊航空兵部隊,還著手組建了相當規模的空降兵部隊以適應閃擊戰的需要。在部隊訓練中,德軍強調精兵政策和部隊的持續作戰能力。在武器方面,德軍研製裝備了大量火力猛烈的MP-38沖鋒槍,具有高射速特點的MG-34通用機槍,坦克的研製思路是強調機動能力和乘員的合理配置,並發展了一系列性能較好的殲擊機(例如ME-109)和俯沖轟炸機(例如「斯圖卡」)。並開始對支援負責擴大戰果的步兵的突擊炮進行探索性研製、裝備、使用。對於,波蘭,法國,比利時等等縱深淺,抵抗意志薄弱的國家,德軍通過幾個戰役的重大勝利就能迫使其屈服。尤其在侵略法國的行動中,閃擊戰的作戰原則被深刻驗證,奉行機動作戰原則的德軍徹底摧毀了迷信戰壕戰的法軍,此戰之後,德軍裝甲部隊的數量得到大大增長,德國空軍迎來了他們的鼎盛時期。這是德軍能夠在以後的戰爭中更好地實施閃擊戰。

❺ 德國閃擊戰理論與地空協同作戰

德軍閃擊戰的理論主要概念是,基於炮火,航空兵火力准備之後,運用高速突擊裝甲力量,集中迅速的突破敵人一線陣地,摩托化步兵緊跟其後,掃清殘余部隊,同時特種作戰部隊和空降部隊滲透佔領敵方交通要道,車站,碼頭,集結地,在敵方增援要道上騷擾,伏擊,佈雷,盡可能的拖延敵方援軍的增援速度.
德軍地空協同作戰主要概念是,當地面部隊開始進攻前60分鍾,空軍集中全部火力,最大限度的攻擊敵軍一線陣地和空軍基地,炮兵陣地,預備隊集結地等有價值目標.進攻前20分鍾,目標火力開始延伸,主要轉移至二線陣地,有利與敵人撤退的橋梁,道路和集結地,遠程炮兵陣地等.地面部隊發起攻擊後,戰斗機部隊負責擔負起奪取制空權的任務
基本就是這些

❻ 德國在二戰中慣用的首選戰術是什麼

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常用的首選戰術是“閃擊戰”,也被稱作“閃電戰”。這種戰術是由當時的德國名將古德里安所發明的,其主要戰術就是依靠飛機坦克等高機動性武器在短時間內對敵方重要設施、據點進行快速打擊。閃電戰的要點就在於快速行動、出奇制勝、集中攻擊。這種戰術充分發揮了飛機和坦克的優勢,當時的飛機和坦克都是新型武器剛剛發展沒有多長時間,面對以飛機和坦克為基礎的“閃擊戰”,各國都沒有應對的方法。因此歐洲各國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被一一擊敗,就連當時的陸軍強國法國也沒能倖免,這一局面一直持續到德國攻下整個歐洲大陸,只有英吉利海峽對面的英國勉強保住了國土。

❼ 二戰時德國為什麼用閃擊戰

閃擊戰其實是英國最先提出並形成一種先進作戰理論,但是但是無論是英國還是法國軍事高層,對於這種理論可以說是非常排斥的,由於英國和法國是一戰的戰勝國一直陶醉在以往的作戰經驗上,所以並沒有重視這種理論。

其實在德國高層也存在這種現象,只是由於德國是戰敗國,因此在這方面要比英法要輕一些,德國提倡這種作戰的也是新派職業軍官。
因此二戰英國、法國、德國都擁有大量的坦克、飛機,所以都有進行這種作戰的硬體基礎,但是由於英法兩國高層陶醉於以往的勝利經驗對於這種理論的缺乏了解,使得戰敗急於崛起,獲得所謂生存空間的德國在作戰中最先採用。

所以說閃擊戰並不是希特勒或德國高層軍官為了戰爭而發明採用的理論,而是因為這種作戰是最符合目前武器發展水平的一種作戰作戰方式。德軍在所謂的閃擊戰成功,甚至很大一部原因,在於德國新派軍官(古德里安等),與軍事最高層的一些保守的作戰計劃進行爭辯,大膽進行這種作戰理論的實踐有關,而且如果不是希特勒對於閃擊戰能夠取得如此大的成功的質疑,戰果還會更好,也就是說由於德國快速取勝,使得希特勒都不敢相信,強大的英國和法國會如此快速的敗退,還以為是英國法國製造的一個圈套,強制限定了推薦速度,使得英軍逃過一劫。
德國陸軍總參謀長,在德軍擊潰英法聯軍馬斯河防線曾經提到過,」元首神經緊張到了可怕的程度,他被自己的成功嚇壞了

因此閃擊戰是最符合當時世界大國的機械化裝備的水平的一種作戰,由於德國高層的阻力比英法兩個戰勝國要小,使得德國新型思想職業軍官可以大展身手,實踐這種作戰理論。

❽ 什麼是閃電戰優點缺點是什麼

閃電戰又名閃擊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納粹德國使用的一種戰術。它充分利用飛機、坦克和機械化部隊的快捷優勢,以突然襲擊的方式制敵取勝,用機械化部隊來快速切割敵軍主力來達到預期效果。

在軍事行動中,這三個要素既是戰略,也是戰術。戰略上整體協同,全局性強,戰術上精妙奇特,靈活多變。閃電戰充分利用了現代化戰爭工具飛機、坦克、裝甲車、摩托車的速度優勢,以超出對手反應的速度對敵人實行閃電般的打擊。

但前提是要保有制空權,然而美國參戰後,德軍遭遇了擁有絕對空中優勢的美軍航空部隊,在美軍飛機的攻擊下,德軍的地面戰車都成了活靶子,因此德軍損失慘重無法使用閃擊戰。

航空部隊

在當時,隨著技術的進步,飛機的製造水平也不斷提升,制空權也越來越受到重視,而德國在戰術應用上走在了世界前列,閃電戰最先行動的就是德國航空部隊,其使命就是空襲敵軍機場,指揮部,軍工廠等戰略目標,將敵軍空軍消滅在機場;

同時最大限度遲滯敵方援軍到達前線,以及通過空中偵察為地面部隊提供情報,在地面部隊遇到困難時提供支援,如轟炸敵方裝甲部隊等,為地面部隊掃平障礙。

❾ 敢問德棍,德國閃擊戰是偷襲還是新型戰略戰術

德國閃擊戰不是偷襲,屬於新型戰略戰術,在波蘭使用的時候,德國已經和蘇聯合謀好瓜分波蘭了,而且得到英國法國的默許,英國法國等於是把波蘭出賣了,換取英國法國戰爭准備時間,但沒想到德國蘇聯聯手,很快把波蘭吞並了,戰爭結束的太快了,真正表現出德國閃擊戰威力的是在法國戰場上,後續閃擊戰加強版是在德國入侵蘇聯的時候,閃擊戰經過德國的不斷總結不斷的改進不斷的強大,後來美國打伊拉克的第一次海灣戰爭就是借鑒閃擊戰的思路

❿ 二戰期間 德國閃電戰的特點

閃擊戰——由古德里安創建的戰爭模式(英譯Blitzkrieg或lightning war。但是是由希特勒提出的,很合古德里安的口味),也叫閃電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首先並且經常使用的一種戰術,是以裝甲部隊為決定性力量,制空權為前提,不顧側翼暴露的危險,向敵人後方做快速,大膽的襲擊。它充分利用飛機、坦克的快捷優勢,以突然襲 古德里安
擊的方式制敵取勝。它往往是先利用飛機猛烈轟炸敵方重要的戰略設施——通訊中心,並把敵人的飛機炸毀在機場,取得制空權,並使敵人的指揮系統癱瘓。然後使用大規模坦克集群快速沖鋒,徹底摧毀敵軍由空軍轟炸而混亂的陣地。閃電戰就是將奇襲、快襲集中一起,像閃電一樣打擊敵人。可以使敵人在突如其來的威脅之下喪失士氣,從而在第一次巨大的打擊之下就會立即崩潰。閃擊戰理論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軍事戰略的基礎。這理論要求在敵人未來得及完成動員和展開本國武裝力量之前,用幾個月或者幾個星期的極短時間內奪取戰爭的勝利……[1]閃擊戰理論是德國帝國主義毫無限制的擴張目的同達到這些目的的現實能力之間不能相適應的表現。德國力求以閃電形式的突擊逐個粉碎敵對同盟各國,竭力避免持久戰。[1]閃電戰理論最重要的原則是:先於敵軍迅速集中和展開作戰部隊,保障戰略的突然性。實施最強大的首次突擊,以便在初期交戰中即取得決定戰爭結局的決定性勝利,集中優勢兵力於主要進攻方向,以包圍與合圍的方法殲滅敵人武裝力量(「卡恩」學說)。[1]編輯本段理論根據1、德國軍事家A.von施里芬關於採取戰略迂迴和包圍, 實施速決殲敵的觀點;2、義大利軍事理論家G.杜黑關於集中空軍力量打擊對方的重要政治、經濟和軍事目標而取勝的觀點;3、英國軍事理論家J.F.C.富勒關於組織幾路強大的快速坦克縱隊,在航空兵強有力的掩護下,深入敵軍縱深,直搗敵軍司令部,使敵陷於癱瘓的觀點。編輯本段閃擊理論戰略層面運用包含裝甲部隊、機械化步兵與炮兵,以及空軍優勢火力,於作戰層面進行高度協同攻擊。擾亂敵人的部署,迫使對方改變正面武力,甚至達到使敵軍在兵力組織與分配上自亂陣腳。以側面迂迴方式,隔開並切斷他們的兵力。阻擾他們的後路。威脅他們的後路,使其與基地之間喪失聯系與補給。講求速度。閃電戰的基礎是機械化,前提是制空權,在於空,坦,步的協同配合,戰術在於一點兩面。找到突破點,由炮兵打開缺口,裝甲集群進入缺口並發展戰果,機動步兵跟進。找到突破口的兩翼,空軍打開缺口5-10分鍾後,裝甲集群隨後攻擊,後面緊隨機動步兵。迅速破壞掉敵指揮中心,通訊樞紐,交通樞紐。陷敵於瞎子、聾子的局面,並配合正面部隊迅速合圍敵主力步兵集團。飛機、坦克和機動步兵速度都很快,火力也夠。但前提是 要保有制空權,然而德國後期遇到了擁有空中優勢的美國空軍,無法使用閃擊戰。另外此戰術對後勤依賴度非常高,一旦汽油和彈葯糧食供應不上, 就會被殲滅。(例如戰爭後期,德軍發起的「突出部戰役」就遭遇了這種情況。使得德軍無功而返,並沒有更多的裝甲部隊去抵抗盟軍的攻擊)戰術層面由於閃電戰在二次世界大戰中發揮無比的威力,因此在大戰結束之後即受英美等軍事學者熱烈研究,在戰術上勾勒出一個詳細的面貌現已不是難事。關於戰術上的細節,根據各家的說法,綜合整理一個對閃電戰的全貌概述。「閃擊戰」大略可略分以下幾個階段:集結意即在攻擊發起前夕,將兵力徹底集中於一個狹窄的正面上。 由於該戰術需「形成重點」(Schwerpunktbilng)之故,真正的攻擊正面還會比集結面更窄。展開為了突破後維持必須的沖力,機械化部隊將會成梯次縱深部署。突破使用形成重點後所造成的壓倒性優勢武力,以決定性的沖擊力突穿敵人戰線。 突破的任務一般交給戰車部隊擔任,戰車部隊將以營或連級單位組成「寬椎型」(Breitkeil 倒三角形,德軍戰車部隊最常使用的攻擊隊形)或者「椎型」(Keil正三角形)進行突破。不過若想保留裝甲兵的實力以供往後作戰計,亦有將突破任務交由步兵擔任,待步兵突穿後裝甲兵才由缺口投入,接著機動向敵後挺進以擴張戰果的事例。突穿此階段是突破之延續。在完成突破之後,裝甲部隊主力以及其他機械化支援單位會穿越打開的缺口,並進入敵人戰線開始向敵後深入。 此時各部隊指揮官會在部隊先頭,以其自身之觀察掌握全局並隨時將敵情向後回報。突進縱隊中除了戰車外,尚會編入戰斗工兵、裝甲步兵以在任何情況下對前進中的戰車單位提供支援,他們通常都乘坐在半履帶裝甲人員車輛上,戰斗工兵則攜帶各種器材甚至架橋裝備以克服一切天然或人工障礙物。擊虛與鑽隙突破時期結束,開始全速向敵後方做大縱深的突進。這樣的做法揚棄了傳統的向兩翼席捲的戰法,不過這算是法國人所創的較快捷的方法。一旦通過突破口後,各縱隊即成扇形展開,沿著若干向前延伸的平行道路向前分散推進,以避免交通壅塞現象發生。先頭通常由偵蒐部隊組成的前衛尖兵,他們在前方或側翼上搜索前進,進行尋找開放道路、偵測敵情,並提供預警並搶占如制高點、橋梁等重要戰術要點。突進縱隊便會依照他們的情報,選擇適當、無敵方顧慮的路線前進。面對敵人時,如無須做戰斗時則盡量避免,選擇繞開,盡可能採取迂迴滲透的手段,只有在沒有辦法的情況才實施戰斗。至於繞過的敵人則由後續部隊趕上肅清之。由於持續不斷的運動,戰斗時將以機動炮兵或申請戰術空軍火力支援攻擊。這支深入敵後的機械化大軍並不顧慮逐漸延長的暴露側翼,因為快速的機動將提供他們足夠的保護。如非得已,突進部隊將不會離開道路做越野運動,因為這會產生不必要的延誤。在領先挺進的裝甲部隊後面則是機械化步兵部隊,以填補裝甲部隊推進後產生的空隙,後面才是徒步運動的一般步兵師。機械化部隊的補給車隊也沿著同一條交通網以追趕戰斗部隊。為了要在少數可用的道路上運動上千輛的車輛以維持其攻勢的高度動能,因此交通管制亦將格外重要,工作也極端復雜。席捲這是「閃電戰」最後一個階段。整個突進部隊將以敵人的交通線為目標,進行分割並包圍遭孤立的敵軍主力。 除了1940的敦克爾克包圍戰是利用英倫海峽進行單翼包圍外,幾乎二戰所有的「閃電戰」皆是以兩翼進行包圍作戰。待雙鉗合圍後,剩下的工作就是圍殲包圍網內的敵人。此工作通常都交由步兵部隊擔任,裝甲部隊則從前線補給整合戰力後再繼續往下一個目標推進。

閱讀全文

與德國閃擊戰是什麼意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3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10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89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34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5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4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375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34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0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0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26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34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37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5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177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48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71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997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33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