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關德國和威尼斯的資料
義大利東北部城市,亞得里亞海威尼斯灣西北岸重要港口。人口34.3萬。主建於離岸4公里的海邊淺水灘上,平均水深1.5米。由鐵路、公路橋與陸地相連。由118個小島組成,並以 180條水道、378座橋梁聯成一體,以舟相通,有「水上都市」之稱。公元452年興建。八世紀為亞得里亞海貿易中心。十世紀曾建立城市共和國,中世紀為地中海最繁榮的貿易中心之一。新航路開通後,因歐洲商業中心漸移至大西洋沿岸而衰落。1866年並入義大利王國。工商業發達,有煉鋁、化學、煉焦、化肥、煉油、鋼鐵等工業。以生產珠寶玉石工藝品、花邊、刺綉等著稱。陸上的馬爾蓋拉港是重要油港和客運港。馳名的旅遊中心,年有3百萬遊客。古老的聖馬可廣場是城市活動中心,廣場周圍聳立著大教堂、鍾樓等拜占庭和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物。離岸2公里處的線狀沙洲-利多是歐洲最著名的海濱浴場。
威尼斯是一個美麗的水上城市,它建築在最不可能建造城市的地方-水上,威尼斯的風情總離不開「水」,蜿蜒的水巷,流動的清波,她就好像一個漂浮在碧波上浪漫的夢,詩情畫意久久揮之不去。這個城市,有一度曾握有全歐最強大的人力、物力和權勢。威尼斯的歷史相傳開始於公元453年;當時威尼斯地方的農民和漁民為逃避酷嗜刀兵的游牧民族,轉而避往亞德里亞海中的這個小島。威尼斯外形像海豚,城市面積不到7.8平方公里,卻由118個小島組成,177條運河蛛網一樣密布期間,這些小島和運河由大約350座橋相連。整個城市只靠一條長堤與義大利大陸半島連接。
這里建築的方法,是先在水底下的泥上打下大木樁,木樁一個挨一個,這就是地基,打牢了,鋪上木板,然後就蓋房子,這兒的房子無一不是這么建造的。所以有人說,威尼斯城上面是石頭,下面是森林。當年為建造威尼斯,義大利北部的森林全被砍完了。這樣的房子,也不用擔心水下的木頭爛了,它不會爛的,而且會越變越硬,愈久彌堅。此前考古者挖掘馬可•波羅的故居,挖出的木頭堅硬如鐵,出水後見了氧才朽。
威尼斯肥沃的沖積土質,就地而取材的石塊,加上用鄰近內陸的木頭做的小船往來其間;在淤泥中,在水上先祖們建起了威尼斯。這個不到8平方公里的城市,卻被一百多條蛛網般密布的運河割成一百多座小島,島與島之間只憑各式橋梁錯落連接,初來乍到很快便會迷失在這座「水城」中。好在有大運河呈S形貫穿整個城市。沿著這條號稱「威尼斯最長的街道」,可以飽覽威尼斯的精華而不用擔心迷路。沿岸的近200棟宮殿、豪宅和七座教堂,多半建於14至16世紀,有拜占庭風格、哥特風格、巴洛克風格、威尼斯式等等,所有的建築地基都淹沒在水中,看起來就像水中升起的一座藝術長廊。平日里大運河真的像一條熙熙攘攘的大街一樣,各式船隻往來穿梭其上,最別致的當然還是貢多拉。
威尼斯有毀於火中又重生的鳳凰歌劇院,徐志摩筆下憂傷的嘆息橋,偉大的文藝復興和拜占庭式建築,世界上最美的廣場之一—聖馬可廣場,有美得令人窒息的迴廊,大師安東尼奧尼電影中最美的段落有一些就在這兒拍攝;這兒是文藝復興的一個重鎮,產過歷史上最重要的畫派之一:威尼斯畫派;德國音樂大師理查德•瓦格納在這里與世長辭……這個城市昔日的光榮與夢想通過保存異常完好的建築延續到今天,她獨特的氣氛令遊人感到如受魔法,令凡是來過的威尼斯遊客都念念不舍,樂而忘返。
威尼斯及其瀉湖
英文全稱:Venice and its Lagoon
英文簡稱:Venice
編號:546-004
1987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准C(I)(II)(III)(IV)(V)(VI)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始建於5世紀、由118個小島構成的威尼斯,10世紀成為當時最主要的航運樞紐。總體上來說,它就是一幅非凡的建築傑作。
素有「亞得里亞海明珠」之稱的威尼斯(英文:venice 、義大利文:venezia) 四周環海,位於義大利東北部亞得里亞海濱的威納托省(Veneto)。從地圖上看,威尼斯彷彿一顆鑲嵌在美妙長靴靴腰上的水晶,在亞得里亞海的波濤中熠熠生輝。
希望我的回答能讓你滿意!
謝謝
2. 德國大壩被毀,4億噸洪水湧出3萬多人喪命,究竟是怎麼回事
二戰前期英國被德軍打得毫無反抗之力,於是英國決定將位於德國魯爾工業區(軍工廠聚集地)的水壩給炸掉,結果傾斜而出的水流將這片區域的軍工廠差不多全部沖毀,另外還有3萬多名民眾因此喪命。二戰時期的德國擁有非常強大的工業實力,其中魯爾區聚集了德國絕大多數軍工廠,該區域所產的軍事武器裝備的先進性以及殺傷力令不少軍事強國都感到“聞風喪膽”。
不光如此,位於魯爾區域的100多座軍工廠也被從水壩中流出的4億噸洪流淹沒,從而喪失生產軍事武器裝備的能力。英國這起行動給德國造成了非常大的損失,德國的軍事力量也因此遭受了非常大的折損。而英國士兵則是憑借這次行動極大地振奮了士氣,也為後面的反攻儲備了信心。
3. 德國國會大廈的建造裝飾
1888年建造中的國會大廈在工程期間尤其是拱頂造成了特別的困難。由於不同的要求瓦洛特不得不將它從本來計劃的中心大會場的上方移向西邊的入口上方。按照這個計劃工程開始,但是隨著工程的進展建築師越來越堅信這個被迫的更改必須還原。經過極其困難的討論他終於獲得了還原的批准。但是此時大會場的支持牆已經完成,根據所有的計算它們不夠強來支撐計劃中的石拱頂。1889年被授命解決這個問題的建築工程師赫爾曼·齊默曼才找到了一個解決方法。他將拱頂的高度從85米降低為約75米,此外他建議使用一個比較輕的,對於當時的技術而言相當難的鋼和玻璃拱頂。這樣產生的拱頂為大會場提供自然光,為議會大廈提供了一個庄嚴的頂,同時也是德國工程師技術的一個典範。1888年威廉二世繼位。一開始他對國會大廈報好感。在拱頂問題上他支持瓦洛特將拱頂移回中心的建議。但是總的說來他對這個拱頂不滿——因為他覺得這個拱頂代表著他討厭的議會的權利,此外因為這個拱頂比他的王城宮邸67米高的拱頂高。從約1892年開始他明顯開始厭惡國會大廈。他將它稱為是「庸俗的頂峰」和「完全糟糕的成品」,非官方地他稱國會大廈為「帝國猴館」。對瓦洛特本人他也越來越反感,其原因可能是因為瓦洛特有一次即刻駁回了皇帝的一個更改要求。他拒絕向瓦洛特授予多項本來計劃授予他的榮譽。此外他寫信給他的親信菲利普·楚·奧伊倫堡說,他在一次接見中多次得以侮辱瓦洛特。
保羅·瓦洛特試圖創造一個新的民族建築風格,一個在建築中相當於德意志帝國對於德意志小國家和文化圈的統一的新的德意志建築風格。因此整座建築的內部和外部向結合。在外部他主要使用義大利文藝復興盛期的風格,並結合了德國文藝復興的元素,比如新巴洛克式建築風格和當時非常時髦的鋼和玻璃結構(拱頂)。當時許多人顯然覺得這個結合並非成功,而是非常不合理的多種風格的平行結合。保守派反對拱頂的現代化技術,而革新派則不喜歡主建築臃腫的文藝復興風格。柏林影響很大的城市建築顧問和建築師路德維希·霍夫曼的批評尤其尖刻:他稱這座建築為「高級運屍車」。但是也有一些報道說當時大多數德國建築師對這座建築的評價很高。
1894年12月5日拱頂石被納入。這次慶典也主要是一次軍事慶典。瓦洛特帶領皇帝和皇後參觀新建築。在公眾場合威廉二世滿口挎揚。總建築費用為2400萬馬克。這筆錢主要是通過法國在普法戰爭中的戰爭賠款支付的。 總的來說作為議會大廈國會大廈的內部設施優良。其內部建築技術是當時領先的。大廈有一座自己的電站。它擁有中心暖氣設施,房間里有溫度調控、電扇、雙層窗戶、電話、坐式廁所……除德意志帝國議會和聯邦議會的會議廳外還有:讀書廳、多個會議室、一間休息室、存衣處、洗手間和更衣室。圖書館在開始使用時有九萬卷藏書,一共計劃可以容納32萬卷書。檔案館里很快就藏有上百萬文件。這些文件可以通過一個高級的液壓系統送到讀書廳。
但是有一個缺點很快就非常明顯了——大廈內缺乏足夠的議員工作室來讓左右的議員工作。與歐洲其它議院建築相比它的地基為138x96米,比較小。有人寫道:「對他(指議員)來說有……雕刻精細的壁板、國王廣場的美麗景色……有什麼用處,假如他沒有座位坐下、沒有空閑的寫字台來讀書寫字?」此後幾年裡的改建也未能解決這個問題。魏瑪共和國時期的比例代表制使得議員的數字從397名增加到600多名,更加加劇了這個問題。1920年代末計劃在國會大廈北部增建,但是這個計劃沒有能夠付諸實行。
大多數房間,包括大會議廳,是用木板覆蓋的,櫟木、白蠟木、漂白的松木和熱帶木材。使用木材的部分原因是為了提高聲響效果,此外木材比石材要便宜。除此之外還有風格問題。瓦洛特主要是按照德國16和17世紀文藝復興風格來設計內部裝潢和傢具的。木材覆蓋的牆壁以及木材的裝飾,比如門上方的扇形的三角裝飾,或者方尖塔裝飾、雕刻的立柱和欄桿以及比喻的人形在文藝復興時期的官方建築,比如富有城市的市政大廈,中非常常見,因此也被用來裝飾國會大廈。這個非常精心的裝飾往往被參觀者看作是典型的德國式,因此也在這里被使用。與此相反的則是國會大廈的外形,它雖然有一些德國式的風格但是總體上的印象則是當時非常普及的「國際新文藝復興式」。 1894年拱頂石被納入時藝術修飾還沒有完成。這個藝術修飾的目的在於體現1871年德意志帝國的統一——德意志各分國在普魯士的領導下統一。入口處山牆上的帝國國徽以及拱頂頂部的皇冠以及入口上方萊因霍爾德·貝加斯塑造的日耳曼尼亞雕塑群代表著達到的目標。另一方面圖像的許多地方也體現出來德意志帝國是由其不同的分國或者州組成的,比如德國所有州的州徽和王國的國徽、重要城市的市徽以及人形化的萊茵河和維斯瓦河。除此之外在角樓上還有當時時髦的16個形象:藝術、科學、教育等等。為了保持國家統一性的代表以及避免地區間的競爭建築師選擇了德國各個地區的雕塑家來完成外圍的圖案。
國會大廈的山牆瓦洛特在一篇文章中寫道說這座建築是為德意志人民(DEM DEUTSCHEN VOLKE)。當時大家都估計這三個詞會在啟用時刻在西部大門上。但是這個部位有20多年空著。一般認為威廉二世親自操縱來阻礙將這三個詞刻上去。但是這個懷疑沒有確鑿證據。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中1916年聖誕節這三個詞才被放上去。一般歷史研究認為有兩個原因:德國社會民主黨同意戰爭貸款,皇帝為此表示「感謝」;或者是因為當時人民已經厭倦戰爭,因此此舉是用來鼓舞人民的戰心。著名的建築師和工業設計師彼得·貝倫斯使用當時非常時髦的Uncial字體塑造了這三個詞。詞本身是用1813年至1815年拿破崙戰爭末期繳獲的兩門大炮的鑄鐵被熔化後造的。每個字母高60厘米。
瓦洛特於1899年赴德雷斯頓任教授,但是直到1912年他逝世依然不時因為國會大廈的裝修問題而從事顧問職務。 在國會大廈改建前就已經有在大廈內陳列藝術作品的計劃,這個計劃在改建過程中被採納。國會大廈是柏林市中心政府區的建築中藝術陳列的中心建築。在改建過程中又有18位藝術家受邀請為大廈提供他們自己的作品。除德國知名的藝術家外,鑒於柏林過去被占的歷史,英國、法國、俄羅斯和美國的藝術家也受邀。除此之外大廈內還陳列著許多收買或者租借的藝術品。大廈內共陳列有近30名現代藝術家的作品。
以下為其中的幾部作品:卡塔利娜·西維丁在1992年就為紀念被納粹迫害和殺害的議員在議院休息室中設立了大型的、題材為毀滅和再生的由五幅照片繪畫組成的藝術品,此外還有放在木桌上的紀念書。
西格瑪·波爾克和格哈特·里希特被受任為西側入口70米高的牆設立藝術裝飾。里希特使用黑色、紅色和黃色的彩色玻璃組成了一個有多種理解方法的、21米高的圖。波爾克則裝飾了一組內容來自政治和歷史的、由五個發光盒組成的拼圖。
延尼·霍爾策在北側的入口處樹立了一根柱子,上面垂直地不斷有彩色的、1871年至1992年間議員的演講和叫喊,按照藝術家的願望不斷有新的演講加入。
喬治·巴塞利茨在南側的入口廳設立了一塊巨大的屏幕,上面投影有倒過來的卡斯帕·大衛·弗里德利希式的繪畫,來強調繪畫中的形式元素。
伯恩哈特·海伊西奇提供了一幅名為《時間和生命》的繪畫。它以德國表現主義的手法體現了德國歷史中眾多關鍵時刻。
約瑟夫·鮑依斯的作品《帶裝備的桌子》是一個長期外借藝術品:一塊用青銅鑄的桌子,上面有一個盒子,前面的地上有兩個球,盒子與球之間有電線相連。這個作品代表自然與技術能量之間的交流。
漢斯·哈克為北側的內院設計了一個藝術品。議員要從他們的選舉縣中帶泥土裝進在一個瘦長長方形的木盒子里。一開始沒有很多議員響應這個要求。一行霓虹燈的字「為人民」不被泥土遮掩。泥土裡長出來的植物隨它們生長。
在改建時大廈的藝術收藏就以及被非常激烈地爭論。比如有人強烈抗議收納海伊西奇的作品,因為他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時期與政府的關系非常近,因此有人認為他的作品不應該陳列在民主議會眾。哈克的作品的爭論更加激烈。他的霓虹燈字行與入口處山牆上的字(為德意志人民)非常相似,因此有人指責他是想修改山牆上的字。哈克表示他認為由於德國近代歷史人民這個詞有一定的問題,但是他想通過他的字行給予一些思考,而不是想否認山牆上的字。藝術顧問會開了三次會議討論哈克的作品,議會也開會討論,最後還是接受了這個作品。
國會大廈中所有藝術品的收購價值為八百萬馬克,這與法律規定的公共建築中為藝術作品出的錢的比例相應。每個藝術品的價值沒有被一一公開。
4. 二戰後,德國和日本為什麼能迅速崛起
二戰後德國和日本經濟快速發展的原因有外因和內因。
外因兩國經濟恢復發展的共通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盟國推行了「非工業化」政策,而隨著世界格局兩級對峙的發展變化,同盟國為了對抗蘇聯(共產主義)扶植這兩國。二戰後美國全面佔領日本,為了遏止前蘇聯和中國的發展必然需要扶植日本經濟發展,其後越南戰爭的爆發促進日本經濟進一步的發展,美國需要日本成為其戰爭資源後方根據地;美英法共同佔領西德,在各自的管制區內推行了不同的政策。法國需要薩爾地區生產的成品充當賠款運回法國;英國需要通過德國來擴張海外的市場,尤其是魯爾區和大西洋的海港;而美國,更是需要得到西德的支持來對抗蘇聯在歐洲的勢力擴張。同盟國家推行扶植恢復西德工業方針的結果,使西德保留了可以很快恢復工業生產的基礎。其次,亞洲的兩場局部戰爭(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為兩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重要契機,尤其是朝鮮戰爭的爆發大量戰爭物品訂單飛向兩國促進了其經濟發展。
具體內因分析:
日本:政府在歷史各個時間段制定了符合當時正確經濟發展策略,致力於新產業的培育與開發、指導、調節新型工業的發展;確定經濟發展的主攻方向,制定新經濟政策,實現了從「貿易立國」至「技術立國」的轉變;現代企業管理制度與企業精神的推動;教育的積極影響,開放的文化以及不服輸的態度和汲取外部文化和先進技術的思想。
德國:二戰時期,盟軍對於西德的目標主要集中在削弱軍事力量上,英美空軍,尤其是美軍為了能夠擁有對抗蘇軍的力量,因此有意識的保護了一些企業,魯爾薩爾兩大工業區雖然遭到了破壞,但是經過幾個月的修復還是可以恢復生產。美國國務卿貝爾納斯的演講代表了同盟國對西德的扶持援助政策態度:「美國不再奉行一個強大的歐洲、一個虛弱的德國的政策。」1948年西德參加歐洲重建計劃。戰後初期,西德經濟復興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資金缺乏,而馬歇爾計劃對於西德來說,就是雪中送炭。馬歇爾認為消除共產主義在歐洲的擴展只有盡快的回復歐洲的經濟。因此130多億美元的資金以貸款和直接援助的形式流入了西德用於重建。這些資金幫助恢復了工農業的生產,穩定了金融,擴大了貿易,同時也促進了化工、工程、鋼鐵工業設備的更新。該計劃還從美國引進了先進的企業管理理念,有效地促進了企業的造血重生。其次,二戰後,西德保留下了一大批熟練的工人隊伍,大批專業技術人才沒有因為戰爭而耗盡,這對於西德來說是一個強大的智力支持,這是戰後西德保留的最珍貴的財富。再者從東德大量湧入的難民,數量達到了100萬左右年齡結構比較合理掌握知識和技術的廉價勞動力。二戰前德國的重工業、原材料工業大多數集中在西部,全德78%的礦山、84%的冶金製造產品以及魯爾和薩爾兩大工業區,也就是西德擁有的原有工業基礎雄厚,是經濟的重建至於高水平起點上。政府接著推行自由市場經濟的同時,在美國的支持下實行了幣制改革,為了適應世界市場的需要,發展外向型的經濟,緊緊抓住了朝鮮戰爭這對西德非常重要的一次機遇挽救了西德經濟。
5. 自建房地基防潮的方法
自建房地基防潮的方法
自建房地基防潮的方法,我們知道自建房的地基如果不做好防潮,會影響以後生活。地基防潮的做法有很多,而且不同的材料地基防潮的做法也不同,下面分享自建房地基防潮的方法!
農村自建房地基防潮是什麼?
地基防潮主要是為了防止地面上升的水汽,對房子造成潮濕感;主要的防潮方法有地基防潮和地面防潮兩種。
農村自建房地基防潮該怎麼做?
地基防潮的做法有很多,而且不同的材料地基防潮的做法也不同,具體如下:
1、在農村比較常見的一種,就是在壓實的地基基礎上,全面的覆蓋上一層聚乙烯薄膜防潮層,全面密封好了之後再在防潮層至少澆築鋼筋混凝土。
2、這種也是在農村見得比較多的,首先將底層地基用沙土處理的平整夯實,然後中間層用碎石和熟石灰攪拌均勻沙土,並進行壓實,最後再用水泥灰漿進行抹面處理。
3、還有一種就是在牆體的下部與土壤接觸的地方用砌體做一個水平砌築砂層,一般在—0.06m處設置20mm厚的磚體,然後按照1:2的比例混合防水砂漿做成一個水平防潮層。
德國的地基防潮方法:
1、首先也是平整壓實地基的土壤。
2、在底部鋪上一層碎石當作基層。
3、在碎石基層的基礎上再塗刷一層防水隔潮的材料。
4、待其完全乾了之後再鋪上一層泡沫保溫材料,同時在塗上一層熱瀝青。
5、然後再做防水層和隔離層。
6、最後安裝底板基礎。
農村自建房的地基還有哪些方面有利於防潮?
1、農村自建房盡量不要蓋在低窪處。
2、在散水的外部邊沿應當做一些排水溝,會有利於排水但要注意排水溝的深度。
3、農村自建房的地基承載強度一定要嚴格按照質量標准進行,沒有達到要求的地基可能會發生下沉等情況,導致地面開裂進而失去防潮的功能。
一、古老的方法到現在還在用
我們地基防潮有個最古老的方法,一直從古代用到了現代,現在不管是城市大樓還是農村自建房都會用到,那就是三七土防潮。
啥是三七土?就是白灰和土按三比七的比例摻勻。我們挖開地基溝後,就把這些白灰摻在裡面,然後把下面的土和這些白灰翻起來摻勻。
有人對這個白灰沒太大興趣,認為這都是石頭粉,能有多大用處?事實上,這個東西的防潮能力是驚人的。
白灰和土在地基溝里摻勻後用夯砸實,上面這才鋪磚。這個最下面的三七土原本並不是硬的,但是地上會向上返潮氣,這個三七土越是遇到這些潮氣就越是堅硬,最終會形成一層完全密不透氣的硬化層,等於是在地下多了一層三七防潮層。
下面的潮氣無法透過這層三七土跑到上面,那上面屋裡地面自然就是乾燥的。
所以,這層三七土非常有必要,現代不管是大數還是修路,這層三七土都是必不可少的,起到的作用非常巨大,不能輕視這個東西。
這是最原始也最下層的防潮。有些人擔心地基牆體會向裡面滲潮氣,這也是我們下面要說的。
二、牆體會向里滲潮氣嗎?
事實上,屋裡地面返潮,多跟下面的地基牆體沒有關系,潮氣進入的方式只能是地下向下返,從牆體向內滲的.情況有沒有?也是有的,但是這樣的房屋多建在低窪處,就是比別人的房子地基都低,下雨時,這些雨水就會滲入這些低窪處,恰好自己的房子在這里,就會向里滲。
但是,現在人蓋房子都會把地基墊得很高,所以這個進水的情況多半不會發生。
那這些潮氣是怎麼來的?這個地基牆體如果不是在低窪處或者是建在河邊,外牆防水是沒有必要做的。因為潮氣多來自地下和室內。
上面黑嫂說我們家翻新了一次老房子,然後就變得開始返潮,這個主要是用了以前的舊磚,啥意思呢?就是以前房子里地下有一層磚,然後翻新時,我們把層磚給翻了個過,仍然用的這些磚,只不過翻了翻,結果就開始返潮。
這個建新房時,下房土不要當成回填土,下房磚只能用在地基里,千萬不要向上用,一來不趕層,二來防水性能太差。還有這個磚不要向地下鋪,如果鋪了,這個磚是完全不隔潮氣的,只要地下有一點潮氣,就會完整透上來。
再就是我們蓋好房子後,牆體磚和抹的灰都是濕的,要干透再裝修,不要讓潮氣悶在裡面,以上做到,正常屋子就可以杜絕返潮現象。
最後: 綜上,我們的地基只需要做到下層做好,上面不用老磚。但那些低窪處的還是需要做防水的,只需要外牆防水就行,有人說這樣不行,外面城市大樓就是這樣防潮的,不是說不行,而是用的料不好。當然還有別的辦法,比如說在地面土層下鋪塑料布,比如說打素灰隔絕潮氣,這些方法也不是不可以用,但地基防潮的最基本要求還是三點:一要選址做好,低窪處該抬高就得抬高。二是三七土做好,三是不要用那些下房土和舊磚做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