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德國幼兒園的孩子怎麼上學

德國幼兒園的孩子怎麼上學

發布時間:2023-02-27 15:57:26

⑴ 老人眼中的德國幼兒園:又臟又亂還危險中德兩國教育之間的差距

下面這則故事則是真實發生的,一個來自中國孩子的家庭在國外上學的經歷:

越來越多的家長認為,國外的更開放式的教育更有利於孩子的成長,這不甜甜(化名)的爸媽就是這樣認為的,可是這種開放式的想法,卻和家裡的老人產生了相悖的意見。

因為甜甜的爸媽工作最近比較忙,便讓甜甜的奶奶接送孩子上學,在奶奶接送甜甜上學的過程中,她總會向老師詢問甜甜的情況,在日復一日的接送孩子中,奶奶發現德國幼兒園的教育理念完全是和中國不一樣的。

那麼到底是怎麼樣的呢?

——沙坑是德國幼兒園的標配,只要不是下雨天,老師們一般都會帶著孩子玩沙子。

德國的教育理念認為:孩子們玩沙子可以開拓孩子們的想像力,提高孩子們的動手操作能力,和提升孩子們的創造力,使「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思想從小接觸孩子們。

可孩子的奶奶則認為:老師帶領孩子們玩沙子有點不務正業,每天讓孩子們都臟兮兮的回家,真的很不好。

——在一次探訪中發現,老師們竟然讓孩子們爬樹,而她們也並沒有在樹下看護著孩子,只是站在較為勉強能看見孩子的地方。

奶奶認為老師的心太大,一點也不顧孩子們的安全,真是一點責任心也沒有。

當家長詢問老師的時候,他卻告訴家長:

每一個孩子其實都應該學會爬樹。

每當孩子爬上一棵樹時,他就會發現這個世界中的一個嶄新的視角,是之前他們不曾觸及的視角,是不一樣的視角。

當孩子們在樹上俯視這個世界的時,他會發現這種感覺和在地面上看東西是完全不一樣的。孩子通過不斷達到新的高度,來發現自己未知的潛力,來試探自己的身體的能力界限的領域,從而建立屬於自己的自信。

況且老師在幼兒園也會提前給孩子上爬樹課,告訴孩子: 你只能爬帶有特殊標記的樹,你應該一隻腳先踩哪裡在踩哪裡,手應該如何放等,並且老師會一直都在你的視線范圍內……

從奶奶的經歷中,我們也不難看出中國的教育方式,和德國的教育方式還是存在較大差異的。或許大家都會認為,中國式的教育方式才更適合中國孩子,可是,從德國的教育方式中也可以看出,有些 游戲 只要加以利用,對孩子們的影響十分有利,讓孩子們在玩耍的過程中就可以學到許多知識。

對於中國式教育的孩子們,還是會更感興趣較為開放式的教育,如果將中國教育和德國教育加以結合的話,將會更加引起孩子們的學習慾望,對於教育孩子非常有利。

⑵ 德國幼兒園怎樣培養孩子

孩子在一天天的成長,家長的呵護很重要。從小就要圍著孩子轉,時刻注意他的一切。然而在孩子要離開自己視線去幼兒園的時候,家長就會有點不放心,總覺得幼兒園會照顧不好自己的孩子,其實幼兒園也是很好的,下面介紹下國外的幼兒園,看看他們與我們有什麼差別呢?

1室外都是「危險設施」

位於德國北部布倫瑞克市的雷菲爾德幼兒園是一個公立幼兒園。早晨7點多,孩子們就背著碩大的雙肩背書包走進校園,開始了一天的生活。

幼兒園由兩組平房組成。室外有大片的活動場地:草地、沙地、石頭地……卻沒有看到國內常見的`塑膠地。孩子們在這些「危險設施」上活動時膽子很大,登梯爬高一點都不含糊。老師們則站在遠處觀察,並不幹涉。

當天下著蒙蒙小雨,只有10攝氏幾度,但在室外玩耍的孩子卻只穿短上衣、短褲或短裙,頭發都濕濕的。看記者有些吃驚,陪同記者的幼兒園負責人賽維亞·克里艾博士解釋說,孩子的精力旺盛,活動時容易出汗,穿多了不僅不方便,反而容易感冒。即使在冬天,孩子們也會穿著單薄的衣服體驗這種「殘酷教育」。

2學校像個大家庭

教學樓布置一點不奢華,但每個教室就像個「大家庭」,裡面放置著書櫃、玩具櫃等,還有植物角、電腦等設施。地面上鋪上大地毯,孩子可以坐在上面看書,甚至打滾。每個班級都有個有趣的名字,如向日葵班、小象班、小魚班、小鹿斑比班、星星月亮班等。每個教室的牆上,都貼著孩子們的卡通頭像。

克里艾博士介紹說,德國孩子3歲便可上幼兒園,為期3年。一般採取混齡制,一個班裡從兩三歲到6歲的全有。年齡大的孩子都會當好「大哥哥、大姐姐」,「小弟弟、小妹妹」則會虛心向他們學習。一個班配兩個班主任和一個實習老師。此外,幼兒園會統一配備營養師、心理輔導師和專職醫生等。

孩子入園時,幼兒園會給每位家長一封信,告訴他們孩子將如何度過幼兒園的3年時光。離園時,家長會收到老師總結整理好的大本子,上面貼著孩子所有的美術作品、個人照片及每次活動的反饋等。此外,老師會給每個孩子寫日記,記錄他們幼兒園生活的點點滴滴。每天放學時,老師都會詳細告知家長,孩子這一天的飲食、睡眠、大小便、換尿布以及說出的新詞等各種情況。

3吃飯、睡覺自己決定

午飯時間,3歲的本尼在餐桌旁左顧右看,就是不吃東西。老師並沒有喂他,而是讓他坐下,用手勢啟發他自己吃飯。直到吃飯時間結束,本尼仍一口沒吃,老師就把飯菜 「沒收」了。

面對記者疑惑的眼神,克里艾博士解釋道,德國幼兒園從來不喂孩子吃飯。本尼現在不會自己吃,下次就會了。老師只在必要時給以言語或行為上的鼓勵和暗示。在德國,大人不強迫孩子去做什麼,也不大包大攬,因為那樣可能會抑制孩子「獨立行為」的發展。若老師幫他完成某些事請,日後他就只會做那些別人做過的事,缺乏創造性。而且,幼兒園提供3個午餐時間:中午12時、下午1時和下午2時,孩子可以自己決定何時用餐。

同樣,午睡時,如果孩子在床上躺 20~30分鍾還沒睡著,老師也尊重他的意願,可讓他出去玩。

4教學內容

讓孩子玩得盡興

德國幼兒園沒有統一的教學大綱和教科書,每個幼兒園的教學目標與方案都由幼兒園老師們自主決定。

克里艾博士強調,在幼兒園,孩子主要的任務就是玩:在玩中學習各種知識,鍛煉各種能力。老師只是觀察者、幫助者,他們的任務是充分發掘孩子的天性,引導他們取得一個個成功。

為讓孩子「玩得盡興」,教學樓內設有很多「小工廠」,如廚房、縫紉室、機械車間、玩具室等,鍛煉孩子的動手能力。這里也有「琴棋書畫」教室,但更多的是「玩藝術」,放置的都是風琴之類可簡單操作的樂器。當然,植物園、「小小動物園」、體育館等也是德國幼兒園的「必備設施」。

每天,孩子們只需在九點半前到達幼兒園。有的孩子到早了,可以在老師的協助下吃自帶的早飯,有的孩子要抱著玩具玩一會,有的孩子玩積木。十點半時,老師會敲一下鈴鐺,孩子們便開始圍坐在一起,分成幾個小組,說話、講故事、做紙工、繪畫等,按照自己的意願玩耍,或由老師給大家讀故事。幾個老師則分別指導各個小組的孩子玩耍。

5在體驗中認識社會

3年中,孩子們要不斷的走出幼兒園,了解外面的社會。

他們會參觀警察局,了解警察是做什麼的,並學習如何報警、遇到壞人時怎麼辦;參觀消防局,跟消防警察們學習滅火知識、火災常識;參觀郵局,看看一封信是如何從家裡到達郵局,又被投遞出去的;參觀市政府,認識市長,看看這個為他們服務的人是什麼樣子……

每周,孩子們還要到「社會大家庭」里訓練各種技能:如到超市和菜市場,學習如何用錢、怎樣買東西;到花圃認識花草樹木,學種植物;參觀圖書館,學會借書、還書;坐有軌電車,學會記住回家的路線;甚至看馬戲、兒童歌劇和魔術等都列為「必修課」。此外,老師還特別注重喚起孩子的環保意識。帶孩子去森林漫步,接觸大自然;到垃圾處理廠參觀,參與分揀垃圾,懂得減少垃圾的意義等。

一到節日,孩子們也會大展身手:南瓜節時跟老師們一起做南瓜湯;狂歡節時穿好玩的衣服和成人一起遊行;萬聖節時做鬼臉、扮僵屍到大街上嚇唬路人;聖誕節時和家人一同裝飾聖誕樹;聖馬丁節時要跟老師一起糊紙燈,紀念這位騎士聖人;復活節則要做彩蛋,等待復活節兔子帶來的驚喜;母親節、父親節要製作卡片,慰問自己的爸爸媽媽。

⑶ 德國幼兒園為何看似什麼都沒教,但孩子自己就學會了

德國幼兒園,就是一所森林游樂場

在德國柏林北部的Pankgrafen森林幼兒園,不管天氣如何,每天都有21個孩子准時來上學。

即便是零下28度的天氣,孩子們也會在戶外度過一天。他們很少感冒,因為父母和老師給他們穿好了合適的衣服。

上學時,考試都是要排名次的,據說現在不讓排名次了,但前段時間聽一個朋友說起自己孩子上小學的情況——班主任會經常在家長群里表揚某些同學表現得好,而這給其他的家長帶來了壓力。

家長的壓力,最後都會轉化到孩子身上去。

學校里的競爭從未消失過,只是換湯不換葯而已。

意思是,你越想贏別人,就越會去注重怎樣贏得競爭本身,而忽略了自身能力的發展。

相反,如果你不去管別人做得怎麼樣,只專注於自己,則能夠最大程度地發展自己的能力。這個時候,你自然能夠贏過別人。

一個六歲的孩子,他怎麼好意思去跟三歲的孩子比呢?真實的社會,有接受幫助,有提供幫助,有合作混齡環境最核心的好處,還在於它的真實性。

⑷ 德國學前教育的特點

(1)以游戲為主的課程設置

德國以高度自治而聞名,學前教育的課程也充分體現了這個特點,課程設置不僅沒有全國統一的標准,甚至州一級也沒有統一標准,而是以地方或幼兒園為單位,由幼兒園舉辦者自行決定。德國的幼兒園課程內容多以游戲為主,多自由活動少集體活動。

幼兒園階段沒有讀、寫、算等基礎知識的教育。幼兒園的課程有八大方面分別是:體驗教育、生活教育、動作教育、語言教育、實際生活與家政教育、圖像與勞作性教育、事實與環境教育、韻律與音樂教育。德國強調生活體驗,讓幼兒自主活動和學習,注重兒童獨立意識的培養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

(2)混齡編班

不按照年齡而強調異質分組,強調尊重不同年齡兒童的相似性和相異性。混齡編班具備按齡分班所不具備的優勢,一方面在兒童互動交往過程中,有利於培養年齡大的兒童的領導力,以及交流溝通能力,既鍛煉思維,也可以增強自信心。

另一方面,年齡較小兒童一般都喜歡跟年齡大的兒童玩耍,混齡編班不僅可以滿足對玩伴的需要,同時可以向年長兒童學習更多的東西,而且如何與年長兒童交流、怎麼融入都是年幼兒童需要克服的問題。混齡教育體現了自由發展和自我教育的特點,有助於引起3—6歲兒童對未來小學生活的憧憬,幼小銜接自然發生。

(3)融合教育

「融合教育」主要是為身心障礙兒童提供的教育。旨在普通班中進行特殊教育,使特殊兒童和普通兒童共同生活和學習,讓特殊兒童享有和正常兒童同樣的權利,充分體現了人性化特點,也是國際教育的發展趨勢。每個兒童都有發展的潛力。

我們應該激發他們的潛能,提高他們的能力,讓殘障兒童也像正常兒童一樣,得到社會的關注與關愛,可以正常生活,而不是將他們隔離開來,這就是融合教育的教育理念。融合教育可以使殘障兒童接觸到不同的人,使他們學慣用不同的方式與人交往,提高交際能力,充分體驗世界的多樣性。

(4)德國幼兒園的孩子怎麼上學擴展閱讀

德國的學前教育機構具有多樣化的特點,機構名目繁多,形式各異,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六種。

(1)傳統幼兒園:它們有的叫兒童活動場所,有的叫兒童之家。這類幼兒園相對獨立,也最為普及,是為3—6歲幼兒提供保育和教育的主要機構。幼兒園又分為三種:公立幼兒園,接受政府補助;私立幼兒園,接受政府補助,但其教育理念及師資聘任不接受政府監控;獨立幼兒園,不接受政府補助,主要依靠家長繳費。

(2)幼兒俱樂部或游戲所、兒童店:幼兒俱樂部主要由教會和福利機構開辦,而兒童店則是20世紀60年代學生運動的產物,重視從小培養兒童的集體和社會觀念。這類幼兒教育機構的開辦者主要是大學生中做父母的人。

(3)學校附設的幼兒園和學前班:主要招收那些已經達到6周歲或將達到6周歲但未達到入學標準的兒童,為順利進入小學做好准備。學校也有附設的學前班,大多都與小學連在一起。

(4)特殊幼兒園:招收對象主要為各種有殘障的幼兒,根據幼兒不同的情況分類,接受與之適應的教育,使幼兒的能力得到充分發展,使之更好地融入社會。

(5)托兒所:這是對雙職工子女開辦的全日制保教機構,主要是對3—6歲的幼兒實行保育。幼兒教師或保育員須經過培訓。

(6)白天的母親:主要是一些年輕婦女在照顧自己小孩的同時也幫忙照顧臨近的其他小孩,為那些工作忙而無暇照顧孩子的父母提供便利,不過政府提供的經費佔比較少。

⑸ 德國幼兒園與中國幼兒園的教育方式有什麼區別

在當今的國際社會中,諾貝爾獎可以說是最權威的科學獎項之一了,很難有人想到,這項國際權威獎項,單單是德國人就擁有將近一半。雖然的德國本身的科技產品技術含量非常高,但這么高的獲獎率,著實是驚呆了不少人。

要知道,德國的人口,還不及中國廣東省常住人口多。然而就是這么一個「彈丸之國」,以微少的人口,成為了世界強國。

⑹ 德國幼兒園報名時間以及開學時間

7843321十分廣泛覆蓋

⑺ 德國幼兒教育sklz理論

崇尚自然的德國幼兒教育帶給我們的啟示
德國的學前教育淵遠流長。文藝復興之前,德國學前幼兒的主要教育形式是家庭教育。被人稱為「幼兒教育之父」的德國著名學前教育家福祿貝爾於1837年在家鄉附近的勃蘭根堡開辦了一所學齡前幼兒教育機構,1840年將它正式命名為幼兒園,這成為世界上第一所真正的幼兒教育機構,德國成為幼兒園的發源地。福祿貝爾在教育實踐中形成了一套有自己特色的教育理論和方法,促進了德國學前教育事業質的飛躍,同時也對世界學前教育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標志著世界幼兒教育進入一個新的階段。自福祿貝爾之後,學前教育成為一個獨立的學科發展起來,德國對學前兒童的教育越來越重視,也逐漸走上正軌,形成了自己鮮明的特色。
綜觀德國的幼兒教育,筆者認為其中有一個最鮮明的特色值得我們深思和學習,那就是崇尚自然。德國的幼兒教育非常朴實,處處體現著效法自然,尊重幼兒自然成長的內涵。對照我國的學前教育,兩百多年前「發現兒童」的教育家盧梭發出的要在「自然中培養自然人」的呼聲早已被那些花樣翻新的早期教育模式所淹沒了。
一、朴實溫馨的環境
德國幼兒園一般都很小,從外看很難發現這是一所幼兒園,但推門進去,你會覺得豁然開朗,一個豐富多彩的兒童世界呈現在你面前。德國的幼兒園是溫馨、舒適的,沒有我們想像中的現代化設施,更沒有我們想像中價值不菲的奧爾夫或蒙台梭利的全套教具和特色教室,它的優雅和朴實超出了我們的想像。教室的屋頂上懸掛的是粗麻繩和輕紗做成的帷幔,充滿了夢幻色彩。匍匐在地毯上的幼兒彷彿置身於童話世界中,在書中描述的想像世界中漫遊著;牆面上是幼兒隨意的塗鴉,還有在戶外撿來的樹枝、乾花和枯葉掛在牆面上,記錄著幼兒戶外生活的快樂和驚喜。也許因為我們看的幾所幼兒園都是極具傳統的幼兒園吧,教室中的桌椅和教具都是古舊的,可以看到歲月的痕跡,也可以看出這里的教育者正在用自己的雙手經營著一段可以留下來的歷史。
在我國,一些收費較高的私立幼兒園的環境設施十分豪華,昂貴的木地板,塑膠的活動場地,琳琅滿目的玩具,很多幼兒園把這些外在的環境設施視為爭創示範先進園的硬指標,這些也是許多家長選擇幼兒園的一個衡量標准。誠然,完善的配套設施是必須的,可是我們很少有人去思考:這樣豪華的設施對教育幼兒到底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幼兒長大成人要面對各種各樣的社會環境,而不是永遠呆在宮殿式的房子里。過於現代化的設施也阻礙了幼兒探索大自然的能力和創造力的發展。

二、林間幼兒園
在上世紀90年代,德國出現了一種叫做「林間幼兒園」的托幼方式,這里沒有房屋、圍牆,教師在樹林里對幼兒進行沒有教室的幼兒教育。他們組織幼兒在草地上散步、觀察動植物,在這些直接投入大自然懷抱的野外活動中拓展幼兒的獨創性和運動能力。「英國庭園」是慕尼黑的一所自然公園,後來被開辟成了慕尼黑林間幼兒園,園內有成片的白樺林和灌木叢,草地上有清澈的溪流,在這里入托的15個l歲半以上的幼兒每天上午9時來這里集合。他們或分成幾個小組做游戲,或個人自由活動,做手工、撿樹枝、玩石子、堆泥沙。有喜歡爬樹、賽跑的幼兒,也有樂於觀察螞蟻、蝸牛的昆蟲迷。教師除了在規定的時間教唱歌以及隨時解答幼兒游戲中的各種「為什麼」之外,更多的精力則放在了安全保護工作上。午飯如同郊遊時的野餐,大家席地而坐,擺上自帶或教師幫助准備的食品,飯後下午2時左右,結束一天的活動。
首創這個林間幼兒園的赫本黛拉女士對幼兒園的未來充滿信心:幼兒在林子里跑來跑去非常開心,既提高了他們的運動能力,又可以激發他們的創造力。沒有過多的管束也就不存在壓抑心理,所以他們當中從未發生過吵架、打鬥的事,也很少生病。赫本黛拉給幼兒定了三條必須遵守的紀律:不準吃木耳等野生果菜;不準拿著棍棒跑跳;聽到哨聲要馬上向哨音方向集合。
我國的幼兒園,大多數都是鐵將軍把門。在我國日益城鎮化的今天,幼兒已經很少有機會能夠接觸到泥土、昆蟲這些來自大自然的事物,甚至他們每天的戶外活動時間都被壓縮的少得可憐。在幼兒園我們看到的是這樣一種景象:能不讓幼兒出去就盡量不出去,就算是出去了,教師的組織、管理也要佔據大部分時間,很少能看到讓幼兒自由自在地想怎麼玩就怎麼玩。一些幼兒為了想獲得片刻的自由而尋找各種借口逃避呆在牢籠似的教室里,比如經常在上課時間要求上廁所等。對於鐵將軍把門、限制幼兒戶外活動的時間,管理者和教師們有充分的理由:基於安全的考慮。誠然,讓幼兒在戶外自由地活動肯定要比讓他們呆在教室里排排座要難管理得多,也產生了一些安全隱患,但是如果僅僅因為怕出事故就剝奪幼兒的活動權,限制幼兒的發展空間,這樣做是不是有些本末倒置,得不償失呢?
三、混齡編班
德國幼兒園一般都是混齡編班,每個班有16個左右幼兒,幼兒在類似有兄弟姐妹的家庭環境中相互交往。幼兒園通常由O.6歲不同年齡段的幼兒混合組成一個個小組(類似於一個個班級),幼兒園充滿著家庭般的溫馨。德國幼教工作者主張把幼兒看作一個人,一個有著自己獨特背景又要面向未來的人,一個需要與同伴、成人、社區交往的人,一個生活在真實而自然的社會環境中的人。幼兒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在幼兒園里需要面對各種年齡的同伴,面對各種成人,做他感興趣的事情。
我國的幼兒園都是小、中、大班涇渭分明,當然這樣編班有利於管理是無可置疑的,但是如果從幼兒的角度來考慮,德國幼兒園的這種混齡編班的方式是很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的。混齡教育有利於幼兒的全面發展,尤其是社會適應能力的發展。由於我國實行獨生子女政策,大多數幼兒在家裡沒有兄弟姐妹,他們缺乏和不同年齡段幼兒交往的體驗,致使家庭缺乏的不同年齡段同伴交往在幼兒園並不能得到必要的補償,這可以說是一種教育的缺失。當然混齡教育對師資的要求較高,這也是我們面臨的一個問題,筆者認為我國的幼兒園不一定非要混齡編班,可以考慮多設計一些混齡活動,以幫助幼兒獲得異齡同伴交往的經驗。
四、隨心所欲的幼兒
德國的幼兒園像家庭一般溫馨,幼兒可以自由地選擇自己的學習方式,他們可以看書,可以參與教師組織的集體活動,可以獨立玩玩具,當然也可以選擇獨處。事實上每間教室都有一個獨立的小空間提供給幼兒,幼兒叫它「安靜角」。安靜角里一般有一個柔軟的墊子,上邊有很多布質的柔軟的娃娃和公仔,有趣的靠墊,有的還有個小沙發,不想參加團體活動的幼兒可以到這個角落,靜靜地坐著,淘氣的幼兒也可以在這里翻跟頭發泄多餘的精力。安靜角的設計說明德國幼兒教育正視了幼兒的正常心理需求,幼兒也有獨處的需要。同時這種設計也為教師了解幼兒提供了可觀察的表徵。當一個幼兒頻頻走進安靜角時,其實他已經用行為發出了呼聲,他需要心理幫助了。
德國幼教工作者認為對幼兒來講最重要的是玩,通過玩來教他們。教師只是一個觀察者、幫助者,要充分發揮幼兒的天性。這一點在德國幼兒園的實踐中表現得尤為徹底。德國幼兒園是以小組和個別活動為主的,至於進行什麼活動,幼兒自己決定,可以畫畫、聽故事、去娃娃家、到戶外玩。對於午餐和午睡,教師也很尊重幼兒的意願。比如,桃園幼兒園提供三個午餐時間:中午12:00、下午l:00、下午2:00,由幼兒自己決定何時用餐。另外,幼兒園提供專門的地方供幼兒睡覺,每人一塊海綿睡墊,若幼兒躺下去20~30分鍾仍未睡著,他就可以起來出去玩。
這是德國的幼兒教育給我震撼最大的一個特點,由此可以看出他們是真正把幼兒當成是獨立、完整的人。回首看看我國的幼兒園又是怎樣的一幅場景:「小嘴巴,閉起來,小眼睛,向前看。」類似這樣的規則不停地在提醒幼兒要中規中矩,不能亂吵亂動。幼兒想要上廁所必須向教師報告,得到允許後才能去,有的被教師認為是調皮搗蛋的幼兒即使再三要求去上廁所也得不到允許。總之在幼兒園里,幼兒只能做教師允許的事情。教師有一種權威,幼兒被告訴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如果有誰違反了教師的要求,就要被批評,就得不到小紅花。試想想,如果一個正常的成人被要求這樣做,那他會怎樣?因為在我們教育者的頭腦里還存在著那根深蒂固的觀念:他們只是幼兒,是未成年的小大人。我們不懂得像尊重我們身邊的成年人一樣去尊重他們。
總之,德國的幼兒教育給我們一個強烈的感覺就是:溫馨,祥和,動靜有度,沒有虛榮,順從自然。無疑,這種感覺給我們帶來了許許多多的思考……

崇尚自然的德國幼兒教育
http://gongyi.sina.com.cn 2012年07月11日 新浪公益
應德國多那斯貝格德中友協的邀請,我和廣州市幾所省一級幼兒園的園長和老師一行十幾人進行了為期13天的教育考察活動。我們考察的區域是萊茵蘭—法爾茨州,位於德國的西南部,靠近法國邊境,那裡有聞名世界的古堡之路和葡萄之路,大森林風景區也在相去不遠的地方。依傍著如此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幼兒教育也呈現出崇尚自然的特點。當然,這里說到的自然不僅僅是貼近自然,還包括效法自然、尊重孩子自然成長的內涵。德國的幼兒教育非常朴實,絕少人為斧劈的成分,這著實讓我們這些來自中國的幼兒教育工作者震驚,因為我們的早期教育早已淹沒在花樣翻新的早期「拓潛」的聲浪之中了。
我們在德國停留了13天,不敢說已經深入地了解了德國的教育,但我們看到了很多有趣的片斷,通過這些片斷也許可以捕捉到德國幼兒教育的一些玄機,也可以讓我們反思一下我國幼兒教育中值得斟酌的地方。
片斷一:幼兒園的環境語言
德國的幼兒園是溫馨、舒適的,沒有我們想像中的現代化的設施,更沒有我們想像中價值不菲的奧爾夫或蒙台梭利的全套教具和特色教室,德國幼兒園的優雅和朴實超出了我們的想像。教室的屋頂上懸掛的是粗麻繩和輕紗做成的帷幔,充滿了夢幻色彩;匍匐在地毯上的孩子們彷彿置身於童話世界中,在書中描述的想像世界中漫遊著;牆面上是孩子們隨意的塗鴉,還有在戶外撿來的樹枝、乾花和枯葉,枯葉和花朵安靜地掛在牆面上,記錄著孩子們戶外生活的快樂和驚喜。也許因為我們看的幾所幼兒園都是極具傳統的幼兒園吧,教室中的桌椅和教具都是古舊的,可以看到歲月的痕跡,也可以看出這里的教育者正在用自己的雙手經營著一段可以留下來的歷史。
片斷二:森林之游
波蘭登附近的禮等幼兒園是一所有100多名孩子的幼兒園。他們非常重視孩子意志力的培養,這也是德國早期教育中非常鮮明的一個特點。禮等幼兒園有個持續很多年的 「森林游」的傳統,每個月的第二周他們都組織孩子步行到森林中去活動。這一天孩子們要在森林裡吃,在森林裡玩。這一活動的關鍵是風雨無阻,四季不斷,下雨下雪依然按計劃行事。園長認為惡劣的天氣更能鍛煉孩子的意志力,還能夠增強孩子們的體魄和適應能力。當然,孩子們也非常喜歡享受這樣的活動,在自然中縱情奔跑本來就是孩子的天性嘛。也許是因為如此持續不斷的訓練吧,該所幼兒園的孩子獨立,不嬌氣,守承諾,能很好地適應幼兒園的生活。
片斷三:「我想安靜一會兒」
德國的幼兒園像家庭一般溫馨,孩子們可以自由地選擇自己的學習方式,他們可以看書,可以參與老師組織的集體活動,可以獨立玩玩具,當然也可以選擇獨處。事實上每間教室都有一個獨立的小空間提供給孩子們,孩子們叫它 「安靜角」。安靜角里一般有一個柔軟的墊子,上邊有很多布質的柔軟的娃娃和公仔,有趣的靠墊,有的還有個小沙發,不想參加團體活動的孩子可以到這個角落,靜靜地坐著,淘氣的男孩子也可以在這里翻跟頭發泄多餘的精力。安靜角的設計說明德國幼兒教育正視了孩子的正常心理需求,孩子也有獨處的需要。同時這種設計也為老師了解孩子提供了可觀察的表徵。當一個孩子頻頻走進安靜角時,其實他已經用行為發出了呼聲,他需要心理幫助了。而從積極的角度來看,獨處是想像的放飛,享受獨處的孩子肯定有一個細膩的心靈。
片斷四:聖誕市場的童話角
我們去德國的時候是聖誕節前夕,按德國的習慣聖誕節前四周就開始慶祝了,所以我們有機會看到小鎮中的聖誕市場。聖誕市場開幕式是很隆重的,一般要請社區名流前來捧場,社區的藝術團體也會現場表演,一派其樂陶陶、歌舞昇平的景象。有一天,我們的德國朋友帶著我們穿過如織的行人來到一個古老的樓宇下,打開門,里邊是灰暗的,幾盞蠟燭在靜謐的空氣中搖曳著,關上門,喧鬧遠遠地被拋開了。再來看看室內,有很多人坐在隨意擺放的椅子上,有孩子,有大人,還有被大人抱在懷里的小嬰兒,所有人好像都在等待著什麼。隨著一陣衣服的窸窣聲,一個抱著吉他、穿著黑色披風的女郎走了出來,孩子們一陣興奮。女郎輕輕撥弄著琴弦唱了起來,孩子們目不轉睛地看著她,聽她邊說邊唱講述著基督誕生的故事,而整個走廊都彌漫著神秘祥和的氣氛。出來的時候,德國朋友告訴我們,德國的社區活動中總是有這樣的安排,在聖誕市場為孩子安排講述童話的地方,給孩子們提供精神享受的機會,而文化也是在這種似乎很不經意的安排中傳遞給了孩子。
片斷五:藝術家的孩子們
德國朴實的小鎮中生活著很多 「世外高人」,他們享譽海內外,卻把自己的家安在這些遠離喧囂的地方。我們拜訪的藝術家中有一對這樣的 「神仙伴侶」——雕塑家龍普夫夫婦。龍普夫夫婦的作品是非常貼近孩子的,天馬行空,意象飛揚。看著他們的作品,再看看平和甚至有些羞澀的老人,你會驚嘆人的精神世界的神奇。龍普夫作品中有幾個標志性的設計,一個是梳著長辮子的雞,形態各異,成為小鎮標志。還有就是小老鼠,點綴在他們的大作品的旁邊,是德國的孩子們最喜歡的。當大人們欣賞輝煌大作時,孩子們會蹲在旁邊撫摸那些小巧可愛的老鼠。據我們的德國朋友介紹,很多聞名世界的城市雕塑都出自龍普夫夫婦的手。龍普夫先生的庭院四處擺放他們的作品,有高聳的,也有玲瓏的。而他們居室的牆面上卻掛滿了孩子們的作品,有笨拙的塗鴉,有趣稚的描摹,真實地再現了孩子們成長過程中歪歪扭扭的腳印。當問起他的孩子們時,他平靜地告訴我們,他的孩子們並沒有從事藝術行業,但到現在都熱愛藝術,語調中完全沒有子承父業的期待,也沒有孩子未從父業的遺憾,其心態的通達令我們欣賞和佩服。
事實上,德國的幼兒教育給我們一個強烈的感覺就是:溫馨,祥和,動靜有度;沒有虛榮,順從自然。無疑,這種感覺給我們帶來了許許多多的思考……
作者:劉培英
來源:廣州市教育科學研究所

從崇尚自然到實物教授
上傳: 柳國金 更新時間:2012-1-15 ■李海莎(杭州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
——淺論西方兒童美術教育中的寫生畫教學

在當下的兒童美術教育中,隨著簡筆畫教學受到不斷批判的同時,寫生畫教學的方式逐漸受到師生和家長的青睞,兒童寫生畫的教學范圍也越來越廣,不再是我們所理解的傳統意義上的寫生畫教學。
「寫生」一詞,早在我國五代時期便已出現,而西方直到19世紀60年代印象派時期才廣為人知。中國傳統的寫生畫和西方的寫生畫兩者有著本質的區別:西方的寫生畫是畫家帶著繪畫工具對著實物進行描繪;而我國傳統的寫生則是畫家在飽覽大自然美景之後,憑情感、記憶作畫。直到20世紀初,一批海外負笈留學的藝術家們才將西方以實物作為描繪對象的寫生畫教學方法引進國內。筆者將從西方藝術教育發展史的角度,分為室內寫生和室外寫生來談談當下兒童寫生畫的教學。
大自然教會孩子如何觀察事物
「在無休止的模仿過程中,所有的孩子都在努力畫畫,我會讓愛彌兒努力學習這種藝術;但不是為了藝術而學習,而是為了訓練其手的精確性和靈巧性……所以我特別注意不給他請一位繪畫老師,因為這種老師只會教他模仿復製品和臨摹畫作。自然應該是他唯一的老師,真實事物是他唯一的範本。他的眼睛所看到的應該是真實的事物,而不是在紙張上模仿的這些事物的形式。讓他面對房屋畫房屋,面對樹木畫樹木,面對人物畫人物;久而久之,他就會養成自己觀察事物的習慣,並且注意仔細觀察事物的外觀,而不是為了原則進行錯誤的和約定俗成的模仿。」這是盧梭在《愛彌兒》中說的一段話,我們從中可以看到他倡導兒童觀察自然的繪畫教學方式,自然應該是最好的老師。18世紀的人們非常崇尚自然,認為自然界的事物和規律都是善良的,它給人類提供了無窮無盡的美好事物,人的發展應該順應自然。無疑盧梭的教育思想也受到當時這一思想的影響。
20世紀達爾文進化論、心理學的發展使得教育研究者們把研究的關注點落在了兒童身上。20世紀初以霍爾的兒童研究為始展開了一些兒童研究運動,如手工訓練運動及自然研究運動。在自然研究運動中,研究者們提出了「學習自然,而不是書本」的箴言,讓兒童通過自然觀察獲得知識。
在20世紀中後期,弗蘭西斯·韋蘭·帕克和杜威所創辦的學校中都開展了早期的寫生畫教學。在他的自然教學課堂上,孩子們在教師的帶領下一邊觀察一邊畫畫,通過這種方法,把科學觀察活動和語言、藝術的學習結合起來。由此可見,帕克十分提倡兒童自身的體驗,通過體驗來表達感受。在杜威的實驗學校藝術教學中,孩子們大量接觸各種類型原材料,他們在使這些原材料按照自己的設計意圖,形成各種形狀的過程中獲得滿足。這些形狀在一定的指導下逐漸變成具有更深刻的意義和藝術性的作品。
幾何教學開拓靜物寫生
裴斯泰洛奇是19世紀初重要的教育實踐家和理論家。他非常贊同盧梭的教育思想,即崇尚自然,認為自然是最好的老師。但他倡導的實物教授法並非是盧梭所說的「面對房屋畫房屋,面對樹木畫樹木」。他認為線條、角度、曲線才是繪畫藝術的基礎,繪畫藝術的學習始於幾何體的學習,再把自然中的植物、動物及人物的形態,用分解為各種幾何體疊加的方式,迅速、准確地描述下來。這樣的藝術教學使兒童在面對描繪實物對象時變得更容易些。裴斯泰洛奇的幾何教授法教授的是描述自然的法則,並不是自然本身。但是無疑,裴斯泰洛奇的幾何教學方法為後來幾何靜物的發明做了一個鋪墊。
福祿貝爾發明了「恩物與作業」的實物教授法及開展了幼兒園的運動,他的「恩物與作業」是指對兒童有啟發作用的教具,與繪畫教學並沒有直接的關系。但是19世紀中後期,瑪麗·達納·希克斯將福祿貝爾的「恩物與作業」與藝術活動結合在一起,創造出了立方體、球體、柱體和椎體等靜物教學,靜物教學的目的是使學生了解一切可視實物的典型結構,靜物寫生畫教學的研發並延續到了現代的美術教學中。
到了21世紀的兒童美術教學中,靜物寫生的范圍繼而變得更加廣泛。幾何體寫生、花卉寫生、蔬菜寫生、生活用品寫生、人物寫生等等開始納入靜物寫生的視野。
利用當地自然資源開展教學
兒童室外寫生畫以繪制大型的實物以及風景為主,培養兒童對大自然美的觀察力和感受力,讓兒童體會大自然光的變化,對遠近的空間距離感能有更真實的體會,使兒童能理解到由於季節、氣候、時間的條件不同,大自然中事物變化就會不同。如大自然中的每棵樹的形狀都是不一樣的,樹的色彩隨著季節、氣候、時間的變化而變化。這樣真實的感受是室內寫生畫教學及臨摹教學所無法達到的。
兒童室內寫生畫以繪畫小型的實物為主,室內寫生的事物不會隨季節、氣候及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兒童體會不到事物在大自然的變化。但它的裨益也是室外寫生畫所不能代替的,如室內寫生繪畫教學可以把螃蟹、龍蝦等很生動又很容易受忽視的小事物搬到課堂上。早期的室內寫生畫教學的范圍比較狹隘,表現的內容也比較單一,不太受到兒童的歡迎。但現在的室內寫生對象越來越豐富,並且都是兒童生活中經常接觸的事物,兒童對學習寫生畫的熱情也不斷高漲。
無論是提倡兒童去親密接觸大自然,還是在室內進行寫生畫教學,都是倡導兒童自身去體驗、感受事物。它能讓兒童養成仔細觀察的好習慣。早在18世紀以前的兒童繪畫教學模式就是教授兒童模仿復製品和臨摹畫作,多個世紀以後的現在,兒童繪畫的教學方式仍然以臨摹為主,兒童從臨摹大師的畫作轉變成模仿教師的一筆一畫。這種繪畫方式的持續會讓兒童忘了怎樣思考、怎樣觀察,兒童只學會了繪畫的法則,呈現的作品往往落於俗套。兒童應該接觸大自然,眼睛看到的真實事物才是唯一的範本。
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兒童寫生畫的教學也有它的局限性,就是對繪畫的空間和場地的要求都非常高。據筆者實地調查得知,開展兒童寫生教育的現實條件不容樂觀,即便是城市中的中小學校都很少有配備專門的繪畫教學室,更不用提邊遠地區的鄉村學校。基於兒童寫生畫的裨益眾多,兒童美術教育更要重視它,培養它。城市中的學校應盡可能給兒童提供一個專門的繪畫空間或者室外寫生的機會。相對偏遠的鄉村學校,開展室外寫生畫教學的條件較為優越,更應充分抓住這個時機,利用當地的自然環境,開展室外寫生練習,提高學生對自然事物的觀察力和想像力。

閱讀全文

與德國幼兒園的孩子怎麼上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3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10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89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34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5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4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375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34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0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0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26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34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37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5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177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48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71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997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33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