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請簡要介紹一下二戰時期德軍各級戰列艦的性能參數
艦級 俾斯麥級 製造廠漢堡布洛姆·福斯船廠 動工 1936年7月1日 下水 1939年2月14日 服役 1940年8月24日 性能諸元 排水量 {{{排水}}} 標准排水量 41,700噸 標准排水量 {{{基準}}} 滿載排水量 50,405噸(1943年) 全長 250.5米 241.5米(水線) 全寬 36.0米 吃水 9.3米 10.2米(最大) 動力 瓦格納式高壓重油專燒鍋爐(12座) 布洛姆·福斯式蒸氣渦輪引擎(3座) 3軸推進 極速 30.8節 續航距離 8,525海里(19節) 出力 150,170匹 乘員 2,092人 103名軍官、1,989名士兵(1941年) 艦載機 4架Arado Ar 196 設有1台兩端彈射器 武裝 8門380毫米L48.5 SK-C/34(4×2) 12門150毫米/L55 SK-C/28 16門105毫米/L65 SK-C/37 / SK-C/33 16門37毫米/L83 SK-C/30 12挺20毫米/L65 MG C/30(單管) 8座20毫米/L65 MG C/38 (4連裝) 裝甲 側舷145-320毫米 甲板130-200毫米 首尾橫向隔牆100-320毫米 炮塔130-360毫米 炮座340毫米 司令塔350毫米
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 排水量(括弧內是格奈森諾號):標准排水量,31,053噸(31,132),設計排水量,35540噸,滿載排水量 37,224噸(37,303噸) 尺寸:全長235米,艦寬30米,平均吃水7.5米 動力:主機功率166000馬力;最大航速:32節;續航力:9020海里/15節 武備:9門三聯裝283毫米口徑主炮;12門150毫米副炮(4座雙聯裝,4座單裝);14門雙聯裝105毫米高射炮,16門雙聯裝37毫米高射炮;6門三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管(沙恩霍斯特號) 裝甲:主舷側裝甲350毫米;雙層裝甲甲板,上裝甲甲板50毫米,主裝甲甲板80-110毫米(布置在第三甲板位置,與主舷側裝甲一同重疊在彈道上);主炮炮塔(正面)360毫米,炮座350毫米;司令塔350毫米。 建造材料:艦體結構,St52造船鋼;立面裝甲,KCn/A表面滲碳硬化鋼;水平裝甲,Wsh高強度勻質鋼;防雷裝甲,Ww高彈性勻質鋼。 艦載飛機:3-4架 艦員:1629人
德意志級袖珍戰艦 德國官方公布的標准排水量:10000噸,實際標准排水量:11700噸(格拉夫·斯佩海軍上將號:12294噸),滿載排水量15,900t(格拉夫·斯佩海軍上將號:16 290t)。 尺寸:全長187.98米/艦寬21.7米/吃水5.8米 動力:8台MAN柴油機,功率54000馬力,雙軸;最高航速:28節;航程:10000海里/18節,16000海里/15節 武備:6門三聯裝283毫米口徑主炮,8門150毫米口徑單裝副炮;6門雙聯裝105毫米高射炮,8門雙聯裝37毫米高射炮;8門4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管2座。 裝甲:主舷側裝甲140毫米,另有40毫米的防雷裝甲上部重疊在它的後面;裝甲甲板40-70毫米;主炮炮塔140毫米,炮座125毫米;指揮塔150毫米。 艦載飛機:2架
❷ 德意志帝國海軍的公海艦隊(德語:Hochseeflotte)
德意志帝國海軍的一支主力艦隊,其締造者阿爾弗雷德·馮·提爾皮茨海軍上將計劃將其建設成一支足以挑戰英國皇家海軍海上霸權的力量。德皇威廉二世亦是艦隊的擁護者,將其視作德國取得海外殖民地、晉升為全球強權的工具。
公海艦隊主要由戰列艦變成,1907年創建時僅有2支戰列艦分艦隊,而到1914年時額外增加了第三分艦隊。1906年,無畏艦的出現極大地影響了艦隊的組成,艦隊中的24艘前無畏艦一瞬間就變得過時而急需汰換, 到了1914年中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僅僅兩支分艦隊(第一、三分艦隊)才完全換裝無畏艦(第三分艦隊直至1915年初國王級服役才構成完整編制),而8艘最現代化的前無畏艦構成了第二分艦隊。另外還有兩支由舊式軍艦組成的分艦隊在戰爭爆發後才編組而成,戰爭結束後即解編。 拿騷級(德語:Nassau-Klasse)
拿騷號(SMS Nassau)、萊茵蘭號(SMS Rheinland)、波森號(SMS Posen)、威斯特法倫號(SMS Westfalen)
拿騷級戰列艦長146.1米(479英尺),寬26.9米(88英尺),吃水8.9米(29英尺),標准排水量18570噸,滿載排水量21000噸。與同時代英國無畏艦相比,拿騷級戰列艦更輕更寬,但由於保留了垂直三脹式蒸汽機,其航速相比應用了大功率蒸汽輪機的英國戰艦低了兩節。同時,拿騷級裝備的280毫米(11英寸)主炮也小於無畏級的305毫米(12英寸)。由於垂直三脹式蒸汽機占據了大量艦內空間,火力裝備的范圍被嚴重限制,使得建造中不得不將六座主炮呈六角分布:艏艉各一座,艦體兩側各兩座。這樣的火力布局導致拿騷級側舷射擊時只能投入12門炮中的8門。
赫爾戈蘭級(德語:Helgoland-Klasse)
赫爾戈蘭號(SMS Helgoland)、奧爾登堡(SMS Oldenburg)、奧斯特弗里斯蘭號(SMS Ostfriesland)、圖靈根號(SMS Thüringen)
赫爾戈蘭級在拿騷級戰列艦的基礎上改進建造的,增強了裝甲和火力水平,全艦長167.2米(548.6英尺),寬28.5米(93.5英尺),吃水8.94米(29.3英尺),標准排水量22808噸,滿載排水量24700噸。其12門主炮由拿騷級的280毫米(11英寸)換裝為305毫米(12英寸),同時也換裝了更新的推進系統。相比拿騷級,赫爾戈蘭級很容易從其三個煙囪辨認。 皇帝級或凱撒級(德語:Kaiser-Klasse)
皇帝號(SMS Kaiser)、腓特烈大帝號(SMS Friedrich der Große)、凱瑟琳號(SMS Kaiserin)、阿爾伯特國王號(SMS König Albert)、路易特波爾德攝政王號(SMS Prinzregent Luitpold)
1909年開工建造的皇帝級戰列艦是德國全新設計的新一代無畏艦,是德國海軍首次使用蒸汽輪機作為動力的戰列艦,其中腓特烈大帝號作為公海艦隊旗艦一直到巴登號服役。皇帝級全艦長172.4米(566英尺),寬29米(95.1英尺),吃水9.1米(30英尺),標准排水量24724噸,滿載排水量27000噸。採用赫爾戈蘭級相同的305毫米雙聯裝主炮,艦體舯部兩座炮塔呈對角線布局,艦艉兩座呈背負式布置。相比同時期的英國海軍已經開工建造的主炮口徑達343毫米(13.5英寸)的獵戶座級(HMS Orion)超無畏戰列艦,德國人依舊在火力上處於劣勢。
國王級(德語:König-Klasse)
國王號(SMS König)、選帝侯號(SMS Großer Kurfürst)、邊境總督號(SMS Markgraf)王儲號(SMS Kronprinz)
德國於1911年開工建造國王級戰列艦,相比前型皇帝級,國王級採用艦體艏艉各兩座背負式主炮塔,舯部一座主炮塔的設計,全部5座主炮塔均延艦體中線布置,保證了側舷齊射時的火力發揮,同時也利於裝甲防禦的合理分配。就動力系統部分,最初計劃在選帝侯和邊境總督兩艦上安裝柴油機,但最終全部國王級還是沿用了皇帝級的蒸汽輪機。國王級全艦長175.4米(575.5英尺),寬29.5米(96.7英尺),吃水9,19米(30.2英尺),標准排水量25390噸,滿載排水量28600噸。 該艦隊由6艘前無畏戰列艦組成
德意志級前無畏艦(德語:Deutschland-Klasse)
德意志號(SMS Deutschland)、漢諾威號(SMS Hannover)、波美拉尼亞號(SMS Pommern)、西里西亞號(SMS Schlesien)、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號(SMS Schleswig-Holstein)
該級戰列艦是德意志帝國海軍最後服役的前無畏艦,全部5艘戰列艦完工於1903年至1908年,而在其建造過程中(1906年),英國無畏艦的出現使德意志級在一夜間變得過時。盡管在德意志級建造過程中,有關英國無畏艦正在建造的傳言就已經傳入德國海軍,但是提爾皮茨海軍上將依舊以威廉皇帝運河(現基爾運河)過窄不適宜大型戰列艦通行為由堅持本級的建造。
布倫瑞克級前無畏艦(德語:Braunschweig-Klasse)
本級艦中僅有3號艦黑森號(SMS Hessen)在第二分艦隊服役。 該艦隊由6艘戰列巡洋艦組成
馮·德·坦恩號(SMS Von der Tann)
該艦為德國海軍建造的第一艘戰列巡洋艦,也是德國第一次在大型艦艇上安裝蒸汽輪機組作為動力。作為對英國無敵級戰列巡洋艦的回應,該級艦則追求火力和防護的平衡。該艦裝備有四座雙聯裝280毫米(11英寸)主炮
毛奇號戰列巡洋艦(SMS Moltke)
毛奇級戰列巡洋艦於1908年開工,該級艦是在馮·德·坦恩號的基礎上改進建造的。艦體艏樓延長至艉部,艦艉增加一座主炮塔,呈背負式。
塞德利茨號戰列巡洋艦(SMS Seydlitz)
塞德利茨號戰列巡洋艦於1911年開工建造,為了改善適航性能,該級艦提高艦艏干舷,加強了艦體強度,增強了裝甲和水密防護。該艦在1915年1月24號的多格爾沙洲海戰中,艉部炮塔炮彈裝填室被擊穿,險些引發彈葯庫殉爆,而之後德國海軍根據此次教訓改進了彈葯儲藏室和輸送通道的防護措施提高了戰艦的生存率。在日德蘭海戰中,塞德利茨號被22發大口徑穿甲彈和1枚魚雷擊中,全艦進水超過排水量五分之一,在與艦隊失去聯絡的情況下依然獨自返回了港口,其出色的損管和防護設計使其贏得了「不沉戰艦」之名。
德弗林格爾級(德語:Derfflinger-Klasse)
德弗林格爾號(SMS Derfflinger)、呂佐夫號(SMS Lützow)、興登堡號(SMS Hindenburg)
德弗林格爾級戰列巡洋艦是德國全新設計的戰列巡洋艦,也是德意志帝國海軍最後建成的一級戰巡。該級艦採用平甲板船型,動力採用油煤混合燃燒型鍋爐,是德國海軍第一種採用305毫米(12英寸)主炮的戰巡,主炮塔全部延艦體中線布置,艏艉各兩座。
巴伐利亞級戰列艦(德語:Bayern-Klasse)
巴伐利亞號(SMS Bayern)、巴登號(SMS Baden)
1912年,在得到英國海軍開始建造裝備381毫米(15英寸)口徑主炮的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的情報後,德國海軍開始設計建造同樣搭載381毫米主炮的巴伐利亞級戰列艦。改型艦主炮同樣採用了艏艉對稱布置,並且應用堅固的三角桅,同時側重防護,側舷、水平裝甲厚度均超過伊麗莎白女王級。由於德國海軍擔憂戰時波斯灣和巴庫兩個主要產油地會被英國和俄國所壟斷,該級艦全部採用了燃煤混合型鍋爐而非像麗莎白女王級的全燃油鍋爐。該級艦全長180米(590.6英尺),寬30米(98.4英尺),吃水9.39米(30.8英尺),標准排水量28530噸,滿載排水量32200噸。
該艦隊全部6艘戰列巡洋艦均參與了日德蘭海戰,在與英國第一、二戰列巡洋艦戰隊的交戰先後擊沉瑪麗女王號、不倦號和無敵號三艘戰列巡洋艦,而在面對強大的英國本土艦隊的攻擊下德系戰巡展現的出色防護使其雖遭重創卻無一沉沒。
日德蘭海戰後,由於第一偵查集群僅剩毛奇號和馮·德·坦恩號兩艘戰列巡洋艦可以出戰,於是剛剛服役的巴伐利亞號和兩艘國王級:邊境總督號、選帝侯號被分配到該艦隊直至德國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