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二戰時期德國陸軍裝備的主要地面壓制火炮是哪種
地面壓制火炮主要為150MM火炮,型號不止一種的,我一個一個說吧
先說150MM加農炮,二戰德國的150毫米加農炮系列發展的還算是比較成功的,性能超過同級別200毫米口徑以內的榴彈炮的性能。德國150毫米K16加農炮在德軍中裝備數量不多,150毫米K18加農炮的性能優秀,而150毫米K39加農炮的射程最遠。二戰後期,德國在150毫米加農炮的基礎上,繼續發展了170毫米K18加農炮,和其他更大口徑的加農炮來取代150毫米加農炮系列。
150毫米K16加農炮,口徑150MM,長6.41M,炮彈重51.4公斤,最大射速2發/分,初速757米/秒,最大射程22000米,150毫米K16加農炮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令同敵方士兵非常恐懼的重炮,二十年過去以後,該炮沒有什麼大的發展。1938年,德國國防軍將性能還湊合的150毫米 K16納入現役,但是其落後的性能已經不能適應德軍的戰場要求,隨後150毫米K18加農炮逐漸取代了德軍中的150毫米K16重炮。而有一部分淘汰的150毫米K16重炮被改裝成海岸炮,部署在法國境內的「大西洋牆」防禦工事內。
德國150毫米K18加農炮,口徑150毫米,長8.2米,炮彈重43公斤,最大射速2發/分,初速865米/秒,最大射程24825米。150毫米K18加農炮,是1933年開始研製,1938年開始量產的大口徑重炮。150毫米K18性能非常優秀,是德軍二戰中非常重要的重型支援火炮,其較遠的射程和巨大的威力足夠完成對步兵的遠程火力支援。150毫米K18加農炮擁有2種不同的炮架,一種是運輸和行軍狀態的四輪炮架,還有一種是戰斗射擊狀態的2輪炮架。150毫米K18重炮,是二戰期間德軍服役的標準的重型支援火炮,伴隨德軍參加了二戰的許多重大戰役,為德軍的南征北討立下了汗馬功勞!
德國150毫米K39加農炮,是150毫米K18的後續型號,克虜伯公司生產了2門原型炮,後來量產型與原型的主要區別是炮架的不同,量產型的150毫米K39重炮使用了其他火炮的炮架。1942年,克虜伯公司開始量產。後來克虜伯公司在150毫米K39重炮的基礎上研製了2種更大口徑的重型火炮,就是210毫米L/50重炮和240毫米L/46重炮。
再說說榴彈炮,德軍二戰中的150毫米系列榴彈炮,在整個二戰德軍的火炮系統中性能是最差的。甚至在1945年二戰進入收宮階段,德軍研製的150毫米系列榴彈炮改進型的性能還趕不上蘇聯二戰前研製的152毫米系列榴彈炮的性能。在德軍150毫米系列榴彈炮中,150毫米 s.FH.18作為德軍150毫米系列中的標准制式火炮,其重量太重,不方便機動,其火炮的射程也顯的不足。150毫米s.FH.18作為取代一戰的德軍150毫米榴彈炮的後續型號是不成功的,二戰中,150毫米s.FH.18沒有作進一步的改進了。德軍150毫米榴彈炮下屬型號: 150MM s.FH13,s.FH13/1, s.FH40,s.FH43,s.FH44,s.FH18,s.FH18/40,s.FH18M,s.FH36。
德軍的150毫米s.FH13榴彈炮,口徑150毫米,炮架重2250公斤,長2.55米,炮彈重40.8公斤,初速385米/秒,最大射程8675米。
s.FH13榴彈炮是一戰期間德軍裝備的榴彈炮,其中有700門s.FH13 一直在德軍服役到1939年,源於一戰的火炮,其射程太近,火炮威力嚴重不足(其實看其出膛初速度這么低就知道性能不怎麼樣),s.FH13榴彈炮的改進型號有150毫米s.FH13/1榴彈炮,150毫米sFH13/1榴彈炮,該改進型號主要裝備在繳獲的法軍的」洛林拖拉機」上,成為自行榴彈炮,主要用於北非戰場的作戰。
150毫米s.FH40榴彈炮,口徑150毫米,長4.9米,最大射速4發/分,初速595米/秒,最大射程15675米,由萊因金屬公司生產。s.FH40榴彈炮是萊因金屬公司與克虜伯公司的一個合作火炮項目,主要是以萊因公司為住,項目內容主要是改進德軍150毫米榴彈炮,減輕重量和提高射程。在樣炮的測試中,s.FH40的射程沒超過15公里,但是其重量卻超過6噸,改進是失敗的,該炮的射程甚至還比不上蘇聯同級別的老舊型號,象一些二戰前蘇聯研製的122毫米,152毫米榴彈炮.二戰爆發後,德國國防軍只是將其列入備選生產火炮型號,實際產量很少。
150毫米s.FH43榴彈炮和s.FH44榴彈炮都是s.FH40的改進型號。s.FH 43的設計最初是由捷克斯洛伐克的斯科達兵工廠提出來,後來由德國萊因金屬公司與克虜伯公司在斯科達兵工廠的設計基礎上分別研製的一種全新的150毫米榴彈炮,但是只有萊因金屬公司製造出樣炮並進行實驗, 克虜伯公司後來終止了該炮的研製。二戰中,因為萊因金屬公司的改進不成熟,所以產量稀少。s.FH44和s.FH43一樣,最初設計也是由捷克斯洛伐克的斯科達兵工廠提出來, 後來由德國萊因金屬公司與克虜伯公司在斯科達兵工廠的設計基礎上分別研製的一種全新的150毫米榴彈炮,並製造出樣炮並進行了實驗。
說說著名的150毫米s.FH18榴彈炮,炮架長7.8米,長4.44米,寬2.3米,高1.7米,火炮總重量6304公斤,炮彈重43.5公斤,火炮俯仰角為-3度——+45度,火炮方向射界為左右正負45度,最大射速4發/分,初速520米/秒,最大射程13325米,產量:5403門。s.FH18榴彈炮1934年進入德國國防軍中服役,其後續改進分別由德國萊因金屬公司與克虜伯公司同時進行。總體來說,150毫米s.FH18榴彈炮是不成功的,其重量太重射程太近,其有限的射程甚至還不如德軍繳獲蘇聯的152毫米榴彈炮的德國仿製品.盡管如此,150毫米s.FH18榴彈炮還是作為德國國防軍中的標准重型榴彈炮來配置的,與德軍的105毫米 s.FH18輕型榴彈炮形成高低搭配使用,實際作戰中,其作戰效果還不如105毫米s.FH18輕型榴彈炮,該炮使用火箭彈射程能達到18200米。
150毫米s.FH18M榴彈炮是德國克虜伯公司生產的150毫米s.FH18的改進型號,與s.FH18的主要區別是有炮口制退器,其餘類似。
150毫米s.FH18/40榴彈炮,長5.39米,初速595米/秒,最大射程15675米,總產量46門,s.FH18/40是克虜伯公司對s.FH18榴彈炮的改型,火炮射程比s.FH18有所增加,達到15675米。但是對於150毫米這個級別的重型榴彈炮來說,15675米的射程是遠遠不夠的.這個射程比同級別的前蘇聯的152毫米榴彈炮,美國的155毫米榴彈炮的射程都近,為解決德軍150毫米系列榴彈炮的射程短,德軍後來採用170毫米加農炮來代替150毫米來作戰(170毫米K18),德軍的170毫米加農炮威力大,射程遠,性能相當不錯。
150毫米s.FH36榴彈炮,炮架長10.24米,長3.55米,寬1.75米,高1.88米,炮彈重43.55公斤,最大射速4發/分,初速485米/秒,最大射程12500米。s.FH36榴彈炮是萊因金屬公司生產的一種榴彈炮,該炮是德軍150毫米s.FH18榴彈炮的輕型化改型,萊因金屬公司於1935年開始著手改進150毫米s.FH18榴彈炮,1939年定型生產,主要裝備德國國防軍的非摩托化步兵師。s.FH36大量採用輕合金製造,重量比s.FH18減輕了不少,炮架也縮短了一半,不過火炮的出膛初速度也有所下降,射程比s.FH18還近,才12500米,作為傳統步兵師的重型壓制榴彈炮,這樣的射程是不夠的,實際作戰中與105毫米s.FH18榴彈炮作戰效能重合,這不能不說是個敗筆。
再說說步兵炮,德國150毫米s.IG33步兵炮是二戰德軍產量較大的步兵炮,德國從1933年到1945年,一直不間斷的生產150毫米s.IG33系列步兵炮。150毫米s.IG33步兵炮最早研製開始於1927年,1933年正式投產,以後不斷改進,衍生了150毫米s.IG33/1,150毫米s.IG33/2兩種重要的自行火炮型號。另外德軍還有4種裝甲車輛也裝備150毫米s.IG33。150毫米s.IG33步兵炮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其重量太重,達2噸重,作為德軍步兵團的直瞄火炮確實比較重,機動性成問題。s.IG33步兵炮最初開始並沒有配置反坦克的穿甲炮彈,直到1941-1942年間德國新的穿甲彈技術的出台,伴隨德國新穿甲彈技術的出來,150毫米s.IG33步兵炮為了強化反坦克能力,在炮口安裝了炮口制推器,為了容納大的發射裝葯量,炮室也進行了強化,其反坦克穿甲彈的發射葯重量為30公斤,在實際作戰中,因為該炮的巨大重量限制了其對德軍步兵的支援和發揮,所以自行化改裝也迅速進行,德國人迅速在德國已經生產的一系列坦克底盤上加裝150毫米s.IG33步兵炮,這樣機動性的問題才得以解決。該炮巨大在威力使其產生了強大的心理威嚇力,通常不用幾發炮彈,意志薄弱的敵人就會從戰壕里出來投降,另外據說該炮有擊毀T-34的記錄,得卻沒有得到過證實。直到1945年戰爭結束時,該炮依然保持生產。
還有3種150MM無後坐力炮,150毫米LG240,150毫米LG290,150毫米LG42,就不多說了!
B. 自行火炮是安裝在哪裡地方
1914年,俄國就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門安裝在卡車底盤上的76毫米自行高射炮。
真正的第一門自行火炮是由法國於1917年發明。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坦克誕生後不久,法國人為了使笨重的牽引式炮具有更好的機動性,能夠在各種地形條件下迅速地思考轉移陣地,在一輛履帶坦克底盤上安裝一門野戰炮,使具有機動越野性能。但這時的自行火炮沒有裝甲防護,只適用於對步兵進行火力支援。
1939年9月,納粹德國佔領了捷克斯洛伐克,獲得了大量當時性能比較優越的捷克造47毫米反坦克炮。德國柏林的阿爾凱特公司把這種炮安裝在T—1型坦克盤上,設計製造了一個背面敞開的箱形裝甲炮塔,炮塔不能旋轉,但火炮可左右側轉15度。
阿爾凱特公司於1939年製造出世界上第一種自行反坦克炮,實戰使用效果良好。後來,德國又發展了T—III、「斐迪南」、「黑獵豹」等火炮口徑更大,火力更強的自行反坦克炮,在二次世界大戰中廣泛使用。由於自行反坦克炮多用於伴隨坦克進攻和作戰,所以又稱「強擊炮」。
二次大戰,自行火炮得以迅速發展,僅蘇聯就發展了5種口徑,9個型號的自行反坦克炮。在3年左右的時間內,就生產了31000輛自行反坦克炮,在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戰後以來,由於強調機動力、火力、防護力的有機協調,自行火炮的發展倍受重視,大有取代牽引火炮之趨勢,目前,幾乎所有牽引式火炮都研製了自行式火炮的派生型。
進入21世紀世界進入了所謂的「冷戰後時代」,大規模的戰爭趨於減少,但各種中低強度的局部戰爭不斷發生。許多國家適應新的形勢,紛紛組建了快速反應部隊。
這些部隊要有良好的戰略機動能力,能在短時間內投入世界上任何戰場,這就要求盡可能使用重量較輕的武器裝備。而目前各國使用的履帶式自行火炮,重量大多在30噸以上。正在研製的新式自行火炮,有的甚至重達55噸,遠距離運輸十分困難。
C. 德國阿格姆火炮有哪些發射方式
155毫米52倍口徑射擊模塊是「阿格姆」武器系統的核心部分。該射擊模塊採用丁PzH-2000榴彈炮的整個高低俯仰部分、瞄準裝置、電氣組件和操作設備,全自動供輸彈裝置,兼容北約火炮彈道一體化軟體的PzH-2000的彈道計算機;配備GPS+慣性混合導航裝置、嵌入式測試系統和獨立的供電系統。
火炮裝彈30發,炮彈配用編程自動感應引信。全自動供輸彈裝置是PzH-2000供輸彈裝置的改進型,包括供輸彈裝置和新研製的自動式發射葯裝填機。輸彈機為氣動式,帶有輸彈調壓裝置,可隨高低俯仰調節所有瞄準方向上的輸彈壓力。
火炮射擊模塊既可自動進行彈葯裝填和發射,也可人工裝填和射擊,具有「多發同時彈著」能力。射擊模塊重約12.5噸,射程和精度與PzH-2000大致相同(PzH-2000的最大射程是普通彈30千米,增程彈40千米),射速6~8發/分。
D. 德國二戰主要火炮
古斯塔夫和多拉巨炮
E. 找一部二戰電影,有關德軍在地中海建立的岸防炮
納瓦隆大炮
導演: J·李·湯普森
編劇: Alistair MacLean / 卡爾·福爾曼
主演: 格利高里·派克 / 大衛·尼文 / 安東尼·奎恩 / 斯坦利·貝克 / 安東尼·奎爾 / 更多...
類型: 劇情 / 動作 / 戰爭 / 冒險
製片國家/地區: 英國 / 美國
語言: 英語 / 希臘語 / 德語
上映日期: 1961-04-27
F. 海岸炮一般配置在哪裡
簡稱「岸炮」,是配置在海岸重要地段、島嶼和水道翼側的海軍炮。主要用於殲滅敵海上目標,也可對陸上和空中目標射擊。有固定式和移動式兩種。固定式一般配置在永備工事內,移動式有機械牽引炮和鐵道列車炮。
G. 二戰時德國最讓敵國恐慌的大炮,可以說「哪裡有德軍
列車炮為一種架設在鐵軌上的大型炮種。通過在裝甲列車上裝置大炮,能夠令這些本來不便運輸的大型火炮可以在鐵軌上快速移動。第二次世界大戰間,德國製造了很多不同種類的列車炮如重型古斯塔夫、K5、K12列車炮等。這些列車炮的口徑比較大,由150毫米至800毫米不等,其炮管亦較相對長,所發射出來的炮彈射程有數十公里。
第一門K5列車炮於1936年正式服役,之後一直持續生產直到1945年。最終產量不確定,但估計在25門到28門之間。從各方面來講,K5的設計都很經典,簡潔的載具,傑出的彈葯搬運設備和裝彈機構,又細又長的炮身。
K5從生產到使用一直處於高度保密中。K5以其優異的性能受到前線部隊的好評。1940年,剛剛配備了GR35式榴彈的兩門K5列車炮被秘密運到法國多佛爾海峽沿岸,向海峽對岸的英國本土射擊,對岸的英國雖然也有超過300毫米的列車炮和海岸炮,但是以他們的射程根本夠不著K5,只能幹挨打,沒有任何辦法。在大西洋壁壘,K5被海軍部隊使用來阻止預想的盟軍穿越多佛海峽的行動。直到1944年盟軍登陸一直留在那裡。有一門炮甚至被藏到了碼頭附近的美術館里。盡管這樣,還是躲不過盟軍的偵察和轟炸。在另一些地區,出現了一些為K5建造的混凝土碉堡車庫。
1944年的義大利安齊奧戰役是K5發威的一仗,兩門K5火炮在安齊奧的鐵路隧道里躲避轟炸,轟炸過後就跑出來攻擊正在登陸的盟軍士兵和裝備,給盟軍士兵帶來了極大的傷亡和恐慌,於是K5便有了另一個綽號「安齊奧特快」。
北非戰役後期曾有計劃運送至少一門在義大利的K5去突尼西亞。可以說「哪裡有德軍,哪裡有K5」。鐵道車拉著一門或兩門K5和彈葯車以及居住車廂的情景在歐洲佔領區內經常可以看見。同其他的列車炮的命運一樣,K5不是被盟軍摧毀就是被自己人摧毀。
H. 虎門沙角炮台的德國克虜伯大炮是什麼時候進口的
1896年買的,第一次開炮是在四年後八國聯軍入侵,我想應該是進口的,德國人也在八國之中啊
I. 德國二戰時 造岸防大炮在挪威哪個城市
大西洋壁壘!
挪威北部。1941年12月,為防止盟軍在西線登陸,德軍決定沿歐洲的海岸線修建一條抗登陸的防禦工事——大西洋壁壘。大西洋壁壘從挪威北部海岸線一直延伸到西班牙,長度超過5000公里,僅挪威境內就有350座可部署88mm到381mm的炮台,以及不計無數的碉堡群。
挪威由於存在大量適合登陸的地點,而且由於天氣及地形的原因不利於德軍機動,因此,挪威的防禦始終受到高層的高度重視。即便如此,德佔領軍也只能保衛海峽的入口,以及一些近岸島嶼,在海峽低部往往只有野戰工程人員,而沒有部隊守衛。為此德軍在重要的關隘及交通要道修建了堅固的堡壘。以 下列出重點防禦的地段:納爾維克、羅弗敦群島、朗格島、特羅姆瑟、博多、莫、維佳、羅威克、特隆赫姆、克里斯蒂安松、阿雷松德、索朗德、卑爾根、斯塔萬格、弗萊克菲尤爾、克里斯蒂安桑、阿倫達爾、滕斯貝格和奧斯陸。最重要的三處分別是納爾維克、特隆赫姆、卑爾根,北部的納爾維克為最高優先地區,南部的特 隆赫姆擁有重要的空軍及海軍基地,卑爾根建有潛艇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