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什麼德國承認二戰罪行就那麼徹底,而日本一直都不肯承認二戰期間犯下的種種罪行
這個原因很簡單:
一、二戰之後老美想要整合歐洲,那麼他就不希望有納粹力量出存在,於是乎在對德國納粹的清算上做的很徹底,基本上整個德國境內的納粹黨全都被犁了一遍,沒有什麼殘余,剩下的德國人在二戰時期基本就是屬於反戰一派,反對希特勒,他們當政之後對於國內下一代的教育就十分到位,與納粹劃清界限並且積極反思德國的罪行。所以德國現在被整個世界所接受。
二、日本就沒這么幸運了,事實上最開始老美也是想把日本像德國那樣對日本國內的納粹進行一次大清洗的,但是由於中國國情的劇變外加蘇聯的威脅,老美出於自身的利益就放過了一些納粹黨轉而為他所用,目的就在於對抗當時的共產黨政權(比如保留天皇制度,比如某些戰犯得到輕判甚至沒有審判),這些餘孽後來當政日本政府,想讓這些武士道的瘋子承認自己的罪行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上面這個作風,對於老百姓的思想教育可想而知,所以很多日本人並不覺得二戰時期日本做錯了,你讓他們怎麼承認罪行?
B. 犯下的罪行,日本人為什麼不敢承認,而德國人卻敢承認
二戰後,幾十年的冷戰中,華約、北約的百萬大軍的東德、西德緊張對峙,德國被一分為二,這里是冷戰的前線,德國處於冷戰的前線,如果想生存、就必須徹底認罪;日本是冷戰的「後院」,在美國的庇護下,縱容下,它不需要做的徹底.....
因為冷戰的需要,美國調整了對日政策,由單純的佔領改成扶持日本。由於美國的包庇,日本的很多戰犯未受懲罰,甚至當了首相,我指的是安倍晉三的外公,他雙手沾滿東北勞工的鮮血、731部隊的人絕大多數也逃脫了,雖然日本消滅了軍國主義,但右翼分子卻要保護 昭和天皇 免受追責,東條英機只是他的替罪羊而已……因此,雖然日本反思了戰爭,甚至在今天的日本教育里不提愛國主義教育,在認罪態度上和德國是有差距,有含糊的地方。
C. 同樣是二戰戰敗國,為什麼德國就敢承認並且道歉,而日本就不敢
二者出現截然不同的認識和作法原因很多;(1)從德國看,盟軍進駐德國,限制主權;索賠斗爭堅決;面對強大的軍事態勢——蘇聯;為擺脫孤立困境,獲得國際社會信任。(2)從日本看,美國限制日本只是局部的,並轉而扶植日本;日本對戰爭性質無正確認識;日本經濟得到發展,羽翼豐滿,產生大國意識;受害者沒有展開索賠斗爭。
周邊國家的政治氛圍和國際地位不同。如果德國不好好反省,歐洲國家就會跳起來一起攻擊它,同時德國人不會看不起英法人.
如果日本不反省,就中、韓、朝會攻擊它,亞洲其他國家在看笑話,國際上對日本在二戰時犯下的戰爭罪行也不太重視、了解,白人主導的社會只關注歐洲戰場,而且西方國家對西化程度高的日本比較認可,日本人又較看不起亞洲人。
這一切都導致了現在的結果。
D. 德國和日本同是二戰侵略戰敗國,德國認錯,日本為何不認錯
日本文化與德國文化從本質上來說是兩種異質文明,借用美國人類學家本尼迪克特在其專著《菊花與刀》一書中的看法,它們分屬於「恥辱感文化」和「罪惡感文化」兩個范疇。按照本尼迪克特的說法,這兩種文化的本質差別在於:「罪惡感文化」依靠啟發人的良知,可以通過懺悔和贖罪來減輕人的內心的犯罪感;而「恥辱感文化」則不然,它沒有向神坦白的習慣,也沒有贖罪的儀式,不能依靠人的良知來贖罪。因此,「罪惡感文化」僅僅依靠人內心的服罪就能行善;而「恥辱感文化」只有通過外部的約束力來行善,它至少要有一個想像的旁觀者。這種分析盡管不十分准確、全面,卻也提供了人們觀察這一問題的一個新視角。
日本的「恥辱感文化」首先表現為一種「等級制文化」。等級制度充斥著日本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在某種程度上,這與德國是相似的。但在德國,國民服從的是權威和秩序;在日本,國民服從的是特權。日本人對人際關系以及人與國家的關系所抱的整個觀念都是建立在對等級制度的信賴之上的。可以說,沒有無所不在的等級現象也就沒有獨特的日本文化。日本人的等級觀念根源於家庭倫理中「孝」的觀念。「孝」要求家人必須尊從家長的特權,但與中國人所理解的不同,它還要求家人「各守本份」,在社會生活中,它強調人們要處於一種「適當的位置」。各人只能在適合你身份的「位置」內活動,不能超出這一許可權,否則就被認為是對「孝」和等級制度的破壞,是絕對不允許的。日本人正是用這樣一種等級制度的觀點來看待國際關系的。他們認為,當年的侵略戰爭不過是日本政府想建立一個由日本所領導的國際等級社會,日本的失敗說明了他國的「不守本份」,至多是說明了日本建立國際等級秩序的良好願望在現代的國際關系中是行不通的;從道義上來說,日本沒有理由受到譴責,日本也不必為發動了戰爭而道歉。
日本的「恥辱感文化」的第二個表現,就在於許多日本人的善惡觀是模糊不清的。他們認為官能享受並不是一種罪惡,也不把個人的慾望看成是一種邪惡,所有一切官能的享樂,如果都處於一種「適當的位置」的話,即使給別人造成了精神和肉體的傷害,也不應受到責備。在日本人看來,世界並不是善與惡相鬥爭的戰場。日本人的這種善惡觀與西方文化截然不同,與中國人的善惡觀念也迥然相異。美國歷史學家桑索姆在他的《日本:文化簡史》一書中寫到:「通觀日本歷史,日本人似乎在某種程度上缺乏辨認惡的能力,或者說他們不想解決這個惡的問題。」由於沒有明確的「罪惡感」,「日本政府還堅信對過去的侵略和不人道行為不表示道歉就可以解決問題」,而諸如「日本發動戰爭並非侵略」,「大東亞戰爭有助於亞洲的解放」等種種論調,就是這種善惡觀的反映。
日本民族對侵略戰爭反省不徹底,最重要的原因也許在於日本國民心中的神國觀念和對天皇超常的忠誠意識。「孝」與「忠」構成了日本「等級制文化」的兩大支柱。「忠」是專指天皇而言的。近代日本在推行國家主義和軍國主義的教育中,這種對天皇的「忠」得到有意識的培養,它和日本民族固有的神國觀念即神道教相結合,便成為一般日本國民一種根深蒂固的思想意識。天皇被看成是隔絕塵世、純潔無暇的善良的「父親」,他不必為國務大臣的任何行動負責。戰後,雖然天皇頭上的神聖光環被打碎了,天皇從神還原為人,但是,對天皇的「忠」這一觀念卻成了民族的集體無意識而並未有多大觸動。即使是那些反對戰爭的日本人,也未把他們對天皇的崇拜與軍國主義的戰爭政策嚴格地區別開來,而且根本就不認為天皇應負戰爭責任。日本政府和天皇利用了日本國民對天皇「忠」的濃烈意識,長期隱瞞天皇的戰爭罪行。欲仁天皇1945年8月的「終戰詔書」隻字未提侵略和戰敗事實,對自己的戰爭責任更是完全排除,並在此後的幾十年裡一直拒不公開承認自己的罪行。因此,日本國民不願承認天皇負有戰爭責任,認為戰爭是由軍部背著天皇發動的,天皇至多是沒有及時阻止戰爭而已。日本一些反對反省侵略歷史的勢力正是打著這一招牌的。
E. 在二戰以後,德國能夠為自己的錯誤道歉,為何日本卻一直死不承認
二戰後,德國之所以能夠為自己的錯誤道歉,與國民素質和國家的文明有關。當年,德國發動戰爭時,人民是不支持的。而日本,他的武士道精神造就了日本人好戰的性格。
對於日本的行為,國際社會上是一致譴責的。希望他們能夠在大局下認清局勢,反省自我,能夠像德國一樣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F. 與日本相比,為什麼德國就能正視自己在二戰時犯下的罪行
在二戰中,德國是立足於前線的部隊,他們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但是日本與美國達成了盟友,所以日本有了依賴就變得肆無忌憚,德國要在反省中自我保護。
首先這與德國人的傳統有關,德國的音樂,哲學,教育,思想方面一直都居於世界領先地位,善於學習並且敢於承認錯誤,況且歐洲國家都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如果德國不承認自己的錯誤,在歐洲將沒有立足之地,德國人的心胸相對於日本而言可以說是很大的了,他們承認自己的罪行也是良心上的譴責,但日本根本就不會正視自己的罪行,世界話語權不大,而且心胸狹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