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德國現任總統是誰
武爾夫.
當地時間2010年6月30日,德國聯邦大會經過激烈的三輪投票,執政聯盟候選人武爾夫艱難當選德國總統,意味著總理默克爾驚險「闖關」成功。武爾夫現年51歲,這次勝選使他成為德國歷史上最年輕的總統;間諜武爾夫,這位諜報史上的天才人物,無疑進行了極其精彩的表演。作為一名雙重間諜,他一面為二戰時的同盟國搜集最重要的政治、軍事情報,從而為正義戰勝邪惡建立了不朽的功勛;另一方面,他又以虛假情報成功地欺騙了納粹德國,以致於直到戰爭結束他們仍將他視為忠誠於納粹的間諜。他的精彩表演已受到當代人的交口贊譽。
❷ 希特勒的介紹
希特勒生於巴伐利亞和奧地利的邊界城市因河畔布勞瑙(Braunau am Inn)的一個海關文職人員家庭,父親「阿洛伊斯·希特勒」曾經當過鞋匠,後來才轉為海關文職人員。希特勒年幼隨父親加入天主教成為信徒,可是日後受基督教原教旨主義影響,曾立志要成為牧師。
希特勒的童年很不愉快。目前有歷史學家指出,希特勒小時候曾遭到學校同學的虐待,這段「童年陰影」導致後來希特勒的強烈報復思想。他很愛他的家人。他曾學習過繪畫,但中學時期學習成績非常差,因此未畢業就退學了。他曾經兩次報考維也納美術學院,但都被以「不適合繪畫」為由被拒絕取錄。父母雙亡之後,他的生活日益窘迫,不得不流浪到維也納街頭行乞,靠賣畫為生,有時被僱傭來掃雪、扛行李。
希特勒早在中學時就接觸了狂熱的民族主義思想,來到維也納之後又閱讀了大量宣傳種族優越的書籍,更加痴迷於其中。他發誓要「為德國復興而奮斗」。在他1925年出版的自傳《我的奮斗》(Mein Kampf)中,他表露了他對日耳曼民族的優越性的確信、對猶太民族的仇恨,並且為日後走上納粹主義這道路埋下了伏筆。
[編輯]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國家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納粹黨)
第一次世界大戰剛爆發時,希特勒志願參加了德國巴伐利亞預備步兵第16團,在西線與英法聯軍作戰。1917年,他由「傳令兵」晉升為上等兵,並因作戰勇敢獲得一枚「一級鐵十字勛章」和一枚「二級鐵十字勛章」(前者在士兵和士官階層中獲得者相當稀少)。戰爭期間他曾兩次負傷,另外傳說他還因意外失去一粒睾丸,在第二次負傷後養傷期間,德國向協約國宣布投降。戰後,由於德國曾爆發以猶太人為首,與蘇聯第三國際聯手的共產革命,德國陸軍一方面要避免共產思想在軍隊中蔓延,一方面又對如雨後春筍成立的各種新政黨頗有興趣,於是成立了一個調查局。希特勒因為這個調查局符合他的反共理念而應征並獲得錄用。在慕尼黑大學,他對被遣返戰俘的演說,其演說才能讓教授與戰俘們同樣地留下深刻印象。
納粹黨的標識1919年,在執行任務旁聽德國工人黨(即後來的納粹黨)會議的時候,希特勒起身痛斥一個鼓吹巴伐利亞分離運動者是中了猶太人「要把德國分裂成兩個國家」的奸計,德國工人黨主席德萊克斯勒對此演說印象深刻並邀請了希特勒入黨。不久後希特勒成為主席團委員,3年後即1921年出任黨魁,並正式將黨名更名為「民族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NSDAP),並僱傭了一批打手成立了國民沖鋒隊。
1923年,希特勒因為啤酒館政變事件而入獄,在獄中由他口述完成《我的奮斗》一書的上半部分,表達出他多方面的觀點,如兼並奧地利,廢除《凡爾賽和約》,奪取生存空間,擴充領土,征服世界;並宣揚復仇主義、種族主義、民族沙文主義和反蘇反共等思想。1924年12月出獄後,他於次年重建納粹黨並成立黨衛軍(警衛旗隊)。
1931年希特勒參加德國選舉,由於宣揚仇恨主張而被天主教驅逐出教會,教皇下令天主教徒不得投票給希特勒。至此希特勒與天主教決裂。在基督教會的支持下,他後來上台即取締天主教,統一成為德國教會,為此贏得了不少仇恨天主教的路德宗原教旨基督教會支持,使其可全面控制德國的宗教思想,為日後之政權打下基礎。
[編輯] 第三帝國
1933年,在路德宗原教旨基督教會、壟斷資本集團和軍方支持下,納粹黨發展成為國會中的第一大黨。1月30日,希特勒出任德國總理。通過「國會縱火案」,希特勒聲稱是國會的第二大黨共產黨(也是納粹黨的主要政敵)所為,逮捕了共產黨領袖,動員沖鋒隊將全國所有共產黨黨部佔領並禁止了共產黨員參加3月初的國會選舉,納粹黨贏得了44%的席位,聯合了國家人民黨後又通過脅迫或賄賂的手段,強行通過了《授權法》,只有社會民主黨未贊同,是為德國踏入極權主義的第一步,最終利用《授權法》取締了所有非納粹政黨。而「長刀之夜」消除了納粹黨的反對和懷疑希特勒的黨內反對派,鞏固了希特勒的自身勢力。
1934年8月1日,總統保羅·馮·興登堡病逝,希特勒兼任德國總統,並將總統與總理兩個職務合二為一,擁有無上的權力,可以無限期連任,並命令所有軍隊、法官以及政府官員向他宣誓效忠。作為元首和總理,他成為國家政權的單獨執掌者,即獨裁者,把軍隊和教會之外的所有政治社會機構都「納粹化」。在執政期間,希特勒廢止威瑪共和國,將德國改稱為納粹德國或德意志第三帝國;並解散國會,取締其他一切政黨和團體,迫害和屠殺天主教會、自由派別基督教會、民主黨人、共產黨人和猶太人,宣布納粹黨和第三帝國合為一體,開始了他的獨裁之路。
在第三帝國初期階段,他的經濟措施使得德國經濟走出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陰影,也因此獲得低下層民眾的支持。希特勒承諾「讓德國每一戶人家的餐桌上有牛排與麵包」,而且他的承諾在第三帝國初期(1933年—1938年)已實現了,從而使更多人擁護希特勒。所以戰後有人這樣評價他:「元首在1938年之前是偉人,1938—1940年之間是暴君,1940之後則是個徹底的瘋子。」
墨索里尼和希特勒[編輯] 第二次世界大戰
在政治體制上,希特勒領導下的第三帝國相對威瑪共和國時期是傾向於極端民族主義的。1936年,德國與裕仁天皇領導的日本簽訂了《反共產國際協定》;次年,墨索里尼領導的義大利加入了這個協定,從而形成了德、日、意三大軸心國(柏林-羅馬-東京軸心),這直接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在對外進行戰爭的同時,在國內希特勒實行法西斯式的一黨專政,仇視且排斥其它非納粹政黨和思想,包括共產主義。他建立的第一個集中營即為關押共產黨之用。他還鼓吹「民族優越」,仇視其它民族。他在國內建立沖鋒隊、黨衛軍、蓋世太保等獨立於德國國防軍之外的納粹軍事組織,實行種族滅絕政策。在希特勒的領導下的第三帝國期間,德國以及其佔領國領土上大量建造集中營,猶太人以及其他人種的遭到了空前的大屠殺。根據粗略估計,期間總共有約600萬猶太人因為希特勒的種族滅絕政策而被屠殺。
在戰爭方面,希特勒在軍事上摒棄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爭模式,實踐了閃電戰、「空軍支援」等新型戰爭模式,改變了傳統戰爭的形式。
1936年3月,在他的指揮下德軍進入萊茵河沿岸非軍事區。7月,德軍夥同義大利軍隊,武裝干涉西班牙內戰,扶持佛郎哥取得政權。1938年3月12日,第三帝國吞並奧地利;9月,英國、法國、德國與義大利在德國慕尼黑簽定關於捷克斯洛伐克割讓領土蘇台德區給德國的《慕尼黑協定》。1939年3月15日,德國撕毀《慕尼黑協定》,進軍並侵佔捷克斯洛伐克。為避免蘇聯捲入戰爭,導致德國兩線作戰,希特勒邀請斯大林會晤,並於同年8月23日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1939年9月,納粹德國採取閃電戰戰術,迅速侵佔波蘭,從而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1940年春,希特勒指揮德軍僅用6周時間打敗英法聯軍,佔領丹麥和挪威。5月開始進攻法國,並相繼攻下荷蘭、盧森堡和比利時。6月4日,英軍被迫從敦刻爾克向英國撤退。6月14日,巴黎淪陷,6月22日,法國與德國簽訂了《德法停戰協定》,法國投降。由希特勒制定的旨在摧毀英國的「海獅行動」於同年9月展開,不列顛空戰正式開始。德國空軍不分晝夜地對英國境內包括倫敦、考文垂在內的各大城市進行轟炸。但是在首相丘吉爾的率領下,英國成功抵制住了德國的空襲威脅,但因為希特勒認為英國戒備森嚴(其實英軍防禦力很差)故始終不敢直接派軍隊渡海進攻英國。
1941年6月22日,300萬德軍在希特勒的授意下越過蘇德邊界進軍蘇聯,發動了規模空前的蘇德戰爭。希特勒曾妄圖在6-8周內打敗蘇聯。戰爭開始時,德軍連連獲勝,並迅速深入蘇聯內部。然而1941年底的莫斯科保衛戰粉碎了希特勒的閃擊戰術。同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發,美國對日本宣戰,希特勒向美國宣戰。1942年底到1943年初,22個德國陸戰師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被全殲,同時,英國將領蒙哥馬利在阿拉曼戰役中也取得勝利。1944年6月,美英盟軍在諾曼底登陸,開辟了「歐洲第二戰場」。在世界反法西斯國家人民的共同打擊下,曾經不可一世的法西斯德國,面臨覆滅的命運。同盟國軍隊很快在各個戰場轉入全面反攻,德軍則節節敗退;1944年之7月20日密謀案希特勒在東普魯士狼穴遭到預藏炸彈行刺暗殺失敗;超過4900人因涉案而被審判有罪並被處以極刑。[1]
美國報紙刊登希特勒的死訊1945年4月28日,蘇聯紅軍攻入柏林市區。希特勒宣布鄧尼茨海軍元帥為元首繼承人,宣傳部長戈培爾為總理繼承人,黨務部長「鮑曼」為黨務繼承人,並下令逮捕不忠的帝國元帥戈林和蓋世太保首領希姆萊,之前他還槍斃了企圖叛逃的衛隊長,愛娃·布勞恩的親戚菲格萊因。4月30日15時30分,希特勒與愛娃·布勞恩舉行婚禮,之後希特勒用一支7.62毫米手槍自殺,而愛娃·布勞恩則服氰化鉀自盡。1945年5月8日夜,納粹德國正式投降,德國戰敗。蘇聯士兵在希特勒藏身的地下掩體附近發現了疑似希特勒的屍體。之後經由法醫、專家及相關證據確認為希特勒的屍體
❸ 德國有沒有總統
德國是有總統的。
但是雖然制度是資本主義,但是政體是不同的。所以說,就如同英國的女王沒有掌握實體權力一樣,德國義大利的總統也類似。德國義大利是議會共和制的,這種國家總理有實權,總統只是象徵性元首,而總理的任免是議會產生的,而總統沒有權力任免。
(3)德國總統是什麼樣的人擴展閱讀
德國聯邦總統作為國家元首行使以下職權:
對內對外代表德國(參加國家、社會和文化活動,訪問各聯邦州和城市,在外國進行國事訪問,接待外國國家客人);。
在國際法意義上代表德國人民,以聯邦的名義同外國締結條約,但調整聯邦政治關系或涉及聯邦立法事項的條約應以聯邦法律的形式,取得聯邦立法機構的同意; 簽發國書和派遣德國駐外國使節,接受外國國書並接待外國駐德國使節。
聯邦總統還行使以下職權
提出聯邦總理的人選,交由聯邦議院選舉; 任命聯邦議院選舉產生的聯邦總理; 任命聯邦總理提名的聯邦政府各部部長。
發生聯邦總理不信任案時,根據聯邦議院的請求罷免聯邦總理,或根據聯邦總理的提議解散聯邦議院; 任免聯邦法官、聯邦公務員、軍官和下級軍官; 簽署並頒布聯邦議院通過的法律; 代表聯邦行使赦免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德國總統
❹ 德國有總統嗎
德國有總統。
德國總統(德語:Bundespräsident)是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國家元首,對內和對外均代表德國。聯邦總統的最主要職責是:簽署並公布由德國聯邦議院(Bundestag)和德國聯邦參議院(Bundesrat)通過的由聯邦總理(Bundeskanzler)和有關聯邦政府部長簽署的法律法令,但對其沒有否決權;
根據聯邦議院的決定任免聯邦總理,根據聯邦總理的提名任免聯邦政府各部部長;主持國家禮儀性活動等。聯邦總統只是國家元首,但並不直接領導聯邦政府,不享有實際的行政權,而聯邦總理為政府首腦,決定國家大政方針。
選舉任期
聯邦總統由聯邦大會(Bundesversammlung)經討論而選舉產生。凡年滿40周歲並享有聯邦議院選舉權的德國人均可參選。聯邦大會由聯邦議院議員和同等數量的由各州議會機構根據比例代表制選舉產生的州議員組成。聯邦大會由聯邦議院議長召集。
聯邦總統任期5年,經再次選舉僅可以連任一次。對聯邦總統故意違反德國《基本法》或其他聯邦法律的行為,聯邦議院或聯邦參議院可向聯邦憲法法院提出彈劾請求。聯邦憲法法院經確認可宣告聯邦總統喪失職權。聯邦總統在無法行使其職權或提前卸任時,其職權由聯邦參議院議長行使。
❺ 德國總統是誰
弗蘭克-瓦爾特·施泰因邁爾(Frank-Walter Steinmeier,1956年1月5日-),出生於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的代特莫爾德市,現任德國總統。
2017年2月12日,施泰因邁爾當選為德國總統;3月19日,施泰因邁爾與卸任總統高克在柏林總統府進行象徵性事務交接;3月22日,施泰因邁爾正式宣誓就任德國總統。當地時間2022年2月13日,施泰因邁爾當選第13任德國總統,獲得連任。
❻ 德國文化:德國總統是一種什麼樣的存在
德國總統(德語:Bundespräsident)是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國家元首,對內和對外均代表德國。聯邦總統的最主要職責是:簽署並公布由德國聯邦議院(Bundestag)和德國聯邦參議院(Bundesrat)通過的由聯邦總理(Bundeskanzler)和有關聯邦政府部長副署的法律法令,但對其沒有否決權;根據聯邦議院的決定任免聯邦總理,根據聯邦總理的提名任免聯邦政府各部部長;主持國家禮儀性活動等。聯邦總統只是國家元首,但並不直接領導聯邦政府,不享有實際的行政權,而聯邦總理為政府首腦,決定國家大政方針。
德國聯邦總統作為國家元首行使以下職權:
對內對外代表德國(參加國家、社會和文化活動,訪問各聯邦州和城市,在外國進行國事訪問,接待外國國家客人); 在國際法意義上代表德國人民,以聯邦的名義同外國締結條約,但調整聯邦政治關系或涉及聯邦立法事項的條約應以聯邦法律的形式,取得聯邦立法機構的同意; 簽發國書和派遣德國駐外國使節,接受外國國書並接待外國駐德國使節。 聯邦總統還行使以下職權:
提出聯邦總理的人選,交由聯邦議院選舉; 任命聯邦議院選舉產生的聯邦總理; 任命聯邦總理提名的聯邦政府各部部長; 發生聯邦總理不信任案時,根據聯邦議院的請求罷免聯邦總理,或根據聯邦總理的提議解散聯邦議院; 任免聯邦法官、聯邦公務員、軍官和下級軍官; 簽署並頒布聯邦議院通過的法律; 代表聯邦行使赦免權。
德國聯邦總統的前身
阿道夫·希特勒
是德國魏瑪共和國時期(1918年至1933年)的聯邦大總統(Reichspräsident)。與魏瑪共和國時期憲法規定的總統職權相比,聯邦總統的職權已被明顯削弱。
1919年的魏瑪憲法賦予國家總統很大的權力,不僅享有代表國家的職權,而且可以通過解散議院和任免總理直接影響國家政治,他還有權頒布緊急狀態法案,另外,總統也是國家軍隊的最高領導人。魏瑪時期的總統被稱為「沒有皇帝頭銜的皇帝」
1933年,擁有至高無上權力的德國總統、陸軍元帥保羅·馮·興登堡任命希特勒為德國總理,造成希特勒得以上台並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
1934年,興登堡去世後,希特勒把總統和總理的職位合二為一,稱元首兼帝國總理(Führer und Reichskanzler),希特勒集總統、總理、三軍最高統帥的職務於一身,廢止共和國,建立了法西斯獨裁政權,直至1945年二戰結束。
1949年5月23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成立,憲法性質的《德國基本法》生效,它吸取了歷史教訓,很大地限制了聯邦總統的政治權利,聯邦總統不能單獨確定聯邦總理,也不能單獨頒布緊急法案,也不享有對國家軍隊的最高統率權。《基本法》明確了聯邦總統的職權,他同聯邦議院、聯邦參議院、聯邦政府、聯邦憲法法院相互牽制。
1949年8月,聯邦大會選舉特奧多爾·豪斯(Theodor Heuss)為德國第一位聯邦總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