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日本侵略中國時期,德國人拉貝在南京拯救了25萬中國人為什麼記住他的人很少難道好人真的就沒好報嗎
這只是你的偏面看法,在事實上,最少有一半的中國人都知道拉貝和拉貝日記,他在南京所作的一切都被大部分的中國人銘記。
事實上,拉貝象很多正直善良的人一樣,他作好事都是出於自己的良知,並不是想要人們回報他,但是古人講「受恩不報是小人」,對於拉貝奉獻精神,中國人應當銘記在心。
『貳』 83年前,在南京拯救了25萬中國人的德國友人,最後他怎樣了
有一部電影長達三個多小時,還是全程的黑白片,但這部電影卻是百看不膩的。它就是《辛德勒的名單》,1993年上映,熱度至今不減。電影中猶太人的經歷讓人感到痛心,而人們也記住了一個人辛德勒,這個德國商人,用自己商人的身份變相的保護了上千名猶太人。他是真實存在的,而在南京也有一個德國人成為了南京的辛德勒,在南京事件中,拯救了25萬的中國人。他是那個年代真實的活菩薩,後來他怎麼樣了呢?
加之德國在戰後經濟一度崩潰,1948年,拉貝甚至到了給孩子煮菜湯,大人啃乾麵包的境界。他們一家瀕臨餓死,善心是有善報的,他當初救下的那些人聽說後都自願給他募捐了1億元。由政府轉換成市價2000美元給拉貝,他的生活才逐漸變好一點。1950年1月5日,拉貝忽然中風,當晚病逝。
剩下的日記資料類都由他的孫子保存了下來,親人把他安葬在了柏林西郊,而他的墓碑在1997年送到了南京。他的拉貝日記作為重要史料留存了下來,那是日軍罪行的鐵證。他當年收容難民的故居現在在南京大學的校內,建立了拉貝與國際安全區紀念館,以此來紀念他們當年的崇高品質。
『叄』 83年前一德國人救了25萬中國人,現後人向我國求葯,結果如何
引言
《誰氏子》有言:「嗚呼余心誠豈弟,願往教誨究終始。」
對中華民族的精神文化也一定了解的話就會發現,對中國人而言,知恩圖報是一種非常良好的美德,而在這樣的精神指引之下,自古以來,凡是對中國有過幫助的人,也都會得到我國的正面回饋。雖然說中國早就已經進入了現代化的發展進程,但中國人民也從未忘記那些傳統美德,現如今,中國也憑借著自身的獨特優勢,與很多國家建立了友好的外交往來關系。
在八十三年前,有一位德國人來到了中國,並成功拯救了二十五萬中國人,現如今,這位中國救星的後人也在困境中向中國求葯。那麼,對於這位德國人而言,他究竟為中國人民做過怎樣的貢獻?在面對其後人的求助信息,我國政府又是如何處理的呢?
結語
在了解到約翰·拉貝的故事之後,我們也能夠感受到,雖然說在那個年代中,中國人民是處於一種較為弱勢的地位的,但是,作為德國人的約翰·拉貝卻並沒有對中國人予以任何的偏見,與之相反的是,面對日軍方面的仇殺,約翰·拉貝也願意用自己的力量來拯救更多的中國人民。
可以說,正是因為約翰·拉貝在八十三年前的善舉,因此,其後人才能夠得到中國人的幫助。從我國政府對於約翰·拉貝後人的支援中也能能夠感受到,中國人民對於曾經的恩人是非常感激的,而無論他們遇到怎樣的困難,只要中國能夠做到,那麼我們便會竭盡全力地予以幫助。
『肆』 二戰德國為什麼幫中國
德國在二戰中幫助中國的原因:
中國有一個非常大的優勢,那就是人口數量眾多。也就是說如果當時的中國有足夠先進的武器裝備,那絕對有潛力成為一個超級大國,而德國也恰恰是看中了這一點。如果一旦德國成功的將我們給拉攏過去,那麼他們就可以提供一些強大的武器。
當然這也只是一個表面上淺層次的原因,還有一個更深層次的原因。
當時中國的地理位置,北面挨著蘇聯,拿下還有英國殖民地,如果能將這個地方給拿下的話,那麼在作戰上就會有了更大的優勢,可以對他的死對頭蘇聯進行兩面夾擊的攻勢。
(4)德國人是怎麼救我們中國人擴展閱讀:
二戰前的中德關系:
1911至1941年間,中華民國和德國之間的合作在20世紀中前期歷史上有著重要的意義。在一定程度上,中德合作使兩國結成聯盟,密切的合作關系使中國的工業建設和軍備迅速現代化,這在中國抗日戰爭之前尤甚。
此時期的中華民國一直在民國軍閥割據與列強環繞的環境下艱難地生存著。1928年,中國國民黨完成北伐,雖在名義上統一了軍閥動盪之中的中國,不過於同時期,日本對外擴張,主張對中國發動戰爭的鷹派勢力卻在該國政壇抬頭。
有鑒於此,中華民國迫切需要實現軍備和國防工業現代化以獲得自衛生存的能力,而德國方面則需要原材料的穩定供應,這種關系在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末期間,將中德兩國緊緊地維系在一起。
雖然合作的蜜月期自1933年納粹當政開始到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而結束,只持續了不到4年時間;而且真正意義上的工業改革也到1936年才開始,但中德合作仍對中國的現代化進程產生著深遠的影響。同樣,中德合作也大大提高了中國抵禦日本的侵略的能力。
『伍』 二戰時德國為什麼援助中國
國家之間就是利益交換,我們從沒發現世界上哪個國家沒有目的去支援別國!
中德兩國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是「蜜月期」:一方面德國意識到中國是一個龐大的工業品、軍火的市場,中國所擁有的豐富的戰略物質------鎢、銻、錳等更是他們稱霸世界所不可缺少的;另一方面中國民國政府對於德國的軍事化、工業化、中央化,對領袖崇拜、個人獨裁有濃厚的興趣。希望能從德國輸入軍隊的管理方法、先進的戰略戰法、戰鬥技能,尤其是讓那種「德意志精神」能灌輸到中央軍隊的脊髓,建立起一支強大的軍隊,對內捍衛其統治、對外抵抗侵略。
政治方面,雙方都與英法兩國存在固有矛盾。當時世界上美國還不是世界的中心。與蘇聯也有很深的冤讎,德國與蘇聯雖然暗地聯合,但是迫於形勢。中國國民政府受蘇聯玩弄很深,也想尋求外援。
鑒於日本的壓力,德國不得不在中國縮小援助范圍,而隨著德國開戰,其外圍也逐漸被盟國斷絕,所以就無法在支援中國。
『陸』 從清末到民初為何德國一直援助中國
個“援助”應該打個引號。首先必須明確,咱們可是連個螺栓都沒有“白拿”人家德國的,沒占人家半毛錢的便宜。
國與國之間的關系,什麼“歷史傳統友誼”、“兩國文化歷史的深厚感情”等等,幾乎都是裝樣子的說辭,可不能真信。相距甚遠的中德兩國,在20世紀初的密切往來與合作,那是基於戰略需要和國家利益的需求,基本可以排除所謂的“感情因素”。
此外,由於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敗,失去了在中國的租界和殖民地。這讓中德合作沒有歷史包袱,較為輕松。
還是如我文章開頭所說,那是基於戰略需要和國家利益的需求,基本可以排除感情因素。
此時,德國有求於中國的是稀有戰略金屬——鎢礦砂,它們都是製造鎢合金鋼的關鍵材料,是生產槍炮的必需品。此外還有中國的豬鬃和桐油德國也有大量需求。
對,就是豬鬃,這個絕對是非常重要的戰略物資,大家想想,機械化戰爭時期的作戰平台和作戰武器,哪一個可以不上漆,直接就開出來用的;此外還有清理大口徑火炮炮管內的火葯殘渣的重要用途。通過合作,中國拿到了德國軍事、工業、科技的“援助”。
其實“援助”這個詞用的不妥,這些技術、軍火都是用高於國際市場價的價格,或者是以貨易貨方式購買的,軍事顧問也是八抬大轎高薪聘請的。咱們可是連個螺栓都沒有“白拿”人家德國的,怎麼就老被一廂情願的描述成“援助”?
而且,據當時史料記載,德國出口中國的工業品,尤其是軍工類,往往是二等品,甚至質檢淘汰掉的“殘次品”,為此,國民政府代表還多次跟德國有關部門進行了交涉。
到了三十年代中期,德國與日本開始勾搭,為了表示對日本“大東亞共榮”計劃的支持,德國開始逐漸疏遠了中國,在日本的壓力下,一度在收到貨款後,拒絕交貨。到了1938年,德國顧問團就已經基本全部撤回德國。蔣介石的軍事顧問——法肯豪森回國後拒絕接受任何工作,在蓋世太保的監視威脅下,還堅持宣傳中國抗戰,直到德國下令預備役軍人全部恢復現役,才重加入了德軍。
法肯豪森才是咱們中國真正的朋友,可惜現在網有們總認為狂熱的種族主義者——希特勒是中國抗日的大恩人........
客觀地看,國軍的德械師規模很有限,而且主力基本在淞滬會戰和南京保衛戰中損失殆盡.....在漫長的抗戰中,發揮的作用不是特別大,遠不及美國的支援。
總的來講,二戰前後,德國的外交思想是非常務實的:和日本結盟是謀求牽制蘇聯;而援助中國就是為了換取戰爭資源....於是中德成了貿易兼軍事合作夥伴,其他的就別想太多了。
還是如文章開頭所言,國與國之間搞關系,就是利益的交換,國際社會上還真沒出現過,有哪個國家無目的去支援別國。
『柒』 為什麼歷史上納粹德國要幫助中國
希特勒對中國有好感
由於希特勒在少年時生計潦倒,一個旅居奧地利的「張」姓中國家庭搶救了他,一次性給了他500奧地利帝國先令作為他的學費和生計費,還常常請他到家裡吃飯做客,以是希特勒對於中國人有著稀奇的好感,以為這些來自「迢遙東方的巨大文明古國」的人都是善良無私的。這也使得希特勒後來對於中國也情有獨鍾。在第二次天下大戰尚未完全爆發時,希特勒曾幻想和中國共同統治歐亞大陸,此中整個東亞、東南亞和器材伯利亞區域由中國控制。後來隨著戰役的連續,日本作為德國的盟友,對德國幾次不顧自己的要求而想國民黨軍隊提供武器設備而提出抗議,並派使者想希特勒重申了兩國確立同盟伊始時所許下的「共同的目的」,希特勒才斷絕了與中國的來往。
中國和德國的合作由來已久,這此中牽連到希特勒的一個性格和兩個妄想。
希特勒在年少時曾經生計困苦而收到過中國人的幫助,這是毋庸置疑的,然則在他自己的自傳性作品《我的奮斗》中曾披露過自己異常怨恨日本人,緣故起因竟是由於兩個日本少年弄壞了他的車(我個人以為是小孩子騎的三輪車之類,畢竟有些讓人感覺難以想像),這讓他從小以為中國人和日本人的天性是天使和妖怪的差別。這也是希特勒歧視日本人的緣故起因,他曾沖著自己的黨衛軍司令大喊著「真不該信託這些該死的日本人」。後來為了不影響和盟國的關系,特意將日譯本和中譯本中這一段刪去了。而兩個妄想,則指的是歐亞妄想和日耳曼民族復興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