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二戰德國為什麼在戰爭後期輸得越來越快
希特勒對部下的不信任,獨攬大權,固執己見。j加之親信們的背叛,隆美爾就這么死的,後來的希姆萊也是。而且莫斯科的冬天來的早,希特勒沒有預料到,結果物資運不進來,士兵們穿著夏季作戰服在零下40度的地方作戰凍死了好幾萬。而且希特勒擔心英法那邊會有反擊,在西方戰場上還留了上萬的士兵直到戰爭結束。
Ⅱ 德國在二戰中軍隊有1000萬,而蘇聯在損失這么多人的前提下還是取勝了,為什麼德國不在增加兵源
首先更正一下,其實德軍並非都是德國人。
德國軍隊最多的時候總數為1040萬(官方統計),但是很多是僱傭軍和其他部隊,也就是說由純正的德國人組成的軍隊不是全部(但是德國軍隊一般都是精銳,如黨衛軍)。所以在戰爭初期,德國的軍隊人數方面給它國家本身造成的壓力還不是這么大。軍費可以從所侵略的國家那裡榨(如維希法國),軍隊可以組成僱傭軍(如匈牙利)。攻佔重要礦點可以獲得礦石資源等。
人數雖然多,但是到了後期能用的並不多。因為自從1941年蘇德戰爭開始以來,德國就一直兩線作戰,戰線大幅拉長,這種戰略極為不利。在這種情況下,德國不能再派出更多的部隊。一個蘇聯,就能讓400多萬德軍被拖住,其他地方肯定也是很緊張的。
我們可以分析一下當時德意志第三帝國的情況:蘇聯戰場還在艱苦作戰,北非那邊也在掙扎,大西洋上也不太平,本土時不時的還總被轟炸。雖然基本徵服了歐洲(除了英國等),但是戰爭形勢還不能太樂觀。德國在一開始攻入蘇聯的時候很順利,但是隨著戰線拉長和時間推移(到了冬季),蘇聯戰場上德軍就開始逐漸由戰略進攻轉向戰略防守,進攻的步伐緩慢,大城市屢攻不下。
德軍一開始的確是增兵的,因為1941年一開始用來進攻蘇聯的軍隊只有150——200萬(平攤到幾百幾千公里的戰線上)。在戰爭前期德軍取得重大進展,比如創造過全殲蘇軍一個方面軍的戰績(基輔大會戰,擊斃蘇軍司令基爾波洛斯,使蘇聯損失66.5萬人),蘇軍也確實遭到了極大損失。
但是由於戰略的失誤、冬季的來臨和蘇軍的反擊,德軍也有損失,雙方開始僵持,德軍於是增加兵力。但1942年春季蘇聯大反攻失敗,而德軍又沒有趁機集中兵力擊破蘇軍防線,終於喪失戰機。之後再增多少兵也幾乎沒有起到什麼作用。這里涉及到雙方對於戰爭之「勢」的把握。一旦蘇聯開始了有效的反攻,德軍就很難再站住腳了。
到了中後期,德軍幾個方向兵力已經不佔什麼優勢了。所以幾乎也派不出什麼兵。有的時候軍隊派過去並沒有起到多大作用。蘇聯及其所在的同盟國擴大優勢,逐步收復失地,擊敗第三帝國。
到了攻克柏林之前,希特勒的一次講話中就指出,男人作為戰士應該去戰斗,而女子就要為帝國培養未來的戰士。這句幾乎是厚顏無恥的一句話也確實道出了德國那時的窘況。所以軍隊的銳減當然在情理之中。
說句題外話,蘇聯進攻柏林的時候,德軍有70萬,蘇軍200萬。戰役結果是蘇軍勝利,損失30.8萬(據說因為圍攻柏林的時候蘇軍人太多,很多人是被自己人的炮彈打死的)。德國到了最後關頭的時候,已經無力回天,200萬人戰線分散、士氣低下,不可能與同盟國抗衡。
所以總結一下:
1、蘇德戰爭一開始,德軍取得巨大勝利,沒有增兵,也沒有必要增兵。但是希特勒錯誤地估計了蘇聯軍隊的頑強意志和反擊決心,認為擊敗蘇聯就如同踢倒一座腐朽的老木屋一般簡單。
2、蘇德戰爭中前期和中期,由於蘇聯的反擊和一些其他因素,德軍付出一定的傷亡。由於那個時候歐洲戰場基本已經被德國占據,在這種戰略局面下,德國增兵蘇聯來試圖達到其擊敗蘇聯的目的。蘇聯領土上的德軍最多達到400萬。我個人認為這個時期完全結束的標志是斯大林格勒會戰。是役,德國損失數十萬精銳(保盧斯部),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
3、中後期,開始於盟軍的大規模反擊。德軍在蘇聯的情勢已經逐漸走下坡。由於其他戰場軍力分配不均勻,及軍力的匱乏,各地的戰場均要求增加援兵(比如隆美爾就是因為得不到補給和援兵而被迫撤退的)。德軍已經不可能穩定住蘇德戰場的局面。
4、蘇軍全面反攻,大舉收復失地;德國丟失大量侵略地,全面收縮的時候,德國幾乎是捉襟見肘。
5、戰爭末期,德國覆滅。
所以,德國不是沒有增兵,具體的增兵情況及原因和後來的戰況是有聯系的。而當德國想再往蘇聯增兵的時候,因為各地區的戰略原因,已經缺兵可增。
希望對你理解這段歷史有幫助。我不是專家,但是我對歷史也有些興趣。我的分析你可以參考。
Ⅲ 德國為何在二戰走向滅亡
根本原因:1929-1933的資本主義經濟大危機給予德國嚴重打擊,納粹分子希特勒趁機大肆宣傳種族主義,認為日耳曼民族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民族,世間的一切都應該由日耳曼民族支配,在物質生活十分困難的經濟危機時代,希特勒此舉自然贏得了人心,隨後被擁戴為國家元首,掌握政權,這也就決定了希特勒政府的實質是依靠對外侵略擴張,掠奪殖民地和海外巨大的財富,滿足國內人民的需要,轉移人民的視線,以應付這場大危機,這種掠奪式戰爭是永無止境的,永遠不被滿足的,就像是個無底洞,吸住了德國,所以德國必須一直堅持和世界上大多數國家作戰,戰線越拉越長,反彈越來越大,這就註定了德國必定敗亡的命運。
主要原因:德國在沒有徹底將北歐和西歐國家特別是英法等老牌資本主義強國擊敗的情況下對蘇聯宣戰,陷入了兩線作戰的囧境。二戰爆發前,希特勒害怕戰事挑起,斯大林會參戰對德國不利,於是蘇德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當德國閃擊波蘭時,蘇聯坐視不理,對德國大大有利,所以德國橫掃歐洲,荷蘭,比利時等一大批歐洲國家(除了瑞典)相繼戰敗投降,歐洲大陸的霸主法國也很快被擊敗,國破家亡,可是這種輕而易舉的戰果是在蘇聯這個擁有廣袤土地和眾多人口以及強大軍事的國家的作壁上觀下取得的,希特勒沒認識這點,被勝利沖昏了頭腦,昏聵的認為天下就要是德國的了,於是貿然對蘇宣戰,抽調大批歐洲戰場的精銳部隊進入蘇聯境內,從此德國陷入了兩線作戰,在西歐戰場上,法國戴高爾將軍領導法國殘餘力量繼續抗擊德國,丘吉爾為首的英國發動猛烈攻勢,其他淪陷區的反抗越來越大,德軍的戰略優勢不復存在,在蘇聯戰場上,盡管強悍的德軍初期取得了勝利,但很快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被蘇聯擊敗,蘇聯戰場的形式向蘇方逆轉,此後蘇聯轉入攻勢,德國節節敗退。兩線作戰是德國戰敗的主要原因
備註:二戰後德國沒有滅亡,只是被刮分了,蘇聯的佔領區建立了民主德國,加入了華約軍事集團,美英法佔領區建立了聯邦德國,加入了北約軍事集團,二戰後聯邦德國經濟發展非常迅速,後來東歐劇變,民主德國並入聯邦德國,實現了兩德的統一。
Ⅳ 二戰時德國為什麼很強大,德軍為什麼戰無
1,德國是一戰戰敗國,英法,尤其是法國,通過《凡爾賽合約》對德國進行了嚴酷的剝削和打擊,造成德國全民對凡爾賽合約的痛恨,所以這時候希特勒的上台是以救世主身份出現的,是他帶領德國民眾反抗凡爾賽暴政,這個時候德國空前團結,希特勒在德國的支持率空前高漲,萬眾一心可不是假的。民心所向是德國前期的強大的主要原因。等到中後期,德國侵略的事實越來越明顯,德國民眾才開始從復仇的狂熱中蘇醒,但是戰車已經開動,個人哪裡那麼容易能讓整個國家停下來?
2,一戰德國的失敗並沒有傷及根本。德國的工業能力和科研能力仍然是世界前三。且全民對英法復仇的情緒催生了一批狂熱付出不求回報的科學狂人,德國的科技能力井噴式發展。這個時期德國在發動機、飛機、槍炮等軍工業上都處於世界領先的位置。這種領先很快轉換成了戰鬥力,並使德軍在裝備上碾壓了絕大部分歐洲二流國家。德國在二戰期間有很多超越時代的黑科技,這些科技的採用為德國的實力增加提供了巨大保障。
3.傳承自普魯士時期的軍官團制度為德國的軍事力量帶來極大的紅利。普魯士軍官團制度為德軍提供了大量具有極高軍事素養的中高級軍官,這些人員思維開闊,不拘泥,勇於創造新戰術。德國空軍的「近地支援」理論以及斯圖卡俯沖轟炸機改變了飛機在戰場上的作用;鄧尼茨的「海狼戰術」讓早就被發明卻上不了檯面的潛水艇一度成為大西洋的主宰;至於名滿天下的陸軍「閃電戰」更是從根本上改變了戰爭的格局,戰爭從一戰時代雙方挖壕溝一耗就是幾年變成了一個月甚至一個星期滅亡一個大國,讓原本一戰的老將軍們感覺這個世界簡直瘋了。法國被瞬殺的主要原因就是法國戰術思想停留在一戰,裝備比德軍並不差的法軍完全被打得沒有還手能力。
4德國早期的外交非常有成效。德國利用英法敵視蘇聯的心理,自稱成立柏林-羅馬-東京軸心,這個軸心的名義是「反共產主義」,藉助這個手段成功地讓英法以為德國要打蘇聯,然後英法對德國各種縱容,甚至在德國以外交手段吞並奧地利、捷克蘇台德區時英法完全沒有阻止。德國對波蘭發出「但澤或者戰爭」最後通牒的時候英法甚至還在要求波蘭配合。波蘭被德國攻擊時英法也只是宣而不戰,靜坐戰爭。而實際上德國早和蘇聯秘密簽訂了瓜分波蘭的協議,德國根本沒打算打蘇聯,反倒是一直無所作為自以為安全的法國才是下一個目標!早期德國的成功外交和英法的愚蠢外交態度為德國贏得了巨大的優勢,而後期德國悍然入侵蘇聯破壞了自己苦心營造的外交態勢,這時候德國就已經走下坡路了。
5.德國准備戰爭比較充分,所以有心算無心在早期贏得了巨大的優勢。而戰爭中捷克、法國等快速失敗的國家工業力量和資源都被德國所用,也促成了德國早期的以戰養戰,越戰越強。但關鍵時刻英國海軍打了德國一記悶棍,他們成功地挫敗了德國海軍對制海權的爭奪。這使德國失去了對歐洲大陸以外地區的威脅能力,像英國這樣的殖民大國可以用殖民地來為自己造血,硬生生耗盡了德國最初的無敵光環。而得不到英法殖民地資源卻自己耗費巨大的德國難以為繼,只好出下策去打蘇聯搶奪巴庫油田和烏克蘭平原產糧區,兩線作戰導致戰略態勢更加惡化,最終失敗。如果德國海軍擊敗了英國海軍奪得了制海權,德國就可以痛打落水狗去佔領英國幾乎不設防的印度和法國的非洲殖民地,英法會失去造血能力徹底失敗,美國會因為參戰啃硬骨頭無利可圖而繼續保持孤立主義,內憂不斷的蘇聯也不會主動攻擊德國,那德國就真有可能會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