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1918年俄國德國戰爭是什麼

1918年俄國德國戰爭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3-03-11 14:16:55

❶ 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的原因是什麼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主要發生在歐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戰,以下是我為你整理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的原因,希望能幫到你。

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的原因
持續了四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最終以德國的戰敗而告終。那麼一戰德國戰敗原因是什麼呢?仔細分析,我們發現德國戰敗主要是有3個原因。首先,一戰本身就是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發起的一場非正義性的戰爭。

德國在戰爭中是具有侵略性,因此沒有什麼人願意站在同盟國的一方,德國缺少助力。一開始的盟友奧匈帝國, 軍事 實力實在是太弱,被英、法、俄的人一打,基本上就沒什麼用了。另外義大利,那就更厲害了,直接打到一半,退出同盟國加入協約國,來攻打奧匈帝國。而協約國的數量還在不斷上升,德國孤軍奮戰,註定是要失敗的。

第二點,德國一開始是想要達到速戰速決的目的的,這確實是對德國最有利的方式。但是德國的目的並沒有實現,戰爭進入了膠著的狀態,最終演變成了曠日持久的消耗戰。協約國人多勢眾,資源豐富,物資儲備什麼的比德國好上很多。因此德國最基本的物資都無法保證,這場戰爭肯定是要失敗的。

最後一點,也是比較重要的一點,那就是美國加入了一戰。美國的參戰對整個一戰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它的加入徹底改變了兩大軍事集團的力量對比和戰略形勢。美國自身深厚的經濟實力和豐富人力資源,讓美國變成了協約國的兵源基地和兵工廠。美國的存在讓協約國不管是在軍事上還是經濟上都佔了絕對的優勢。因此德國才會徹底失敗。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時間
一戰起始時間是1914年7月28日,一戰結束時間是1918年11月11日。1914年6月,奧匈帝國皇儲在塞爾維亞被當地青年刺殺,於是在7月28日的時候,奧匈帝國以這個為借口向塞爾維亞宣戰。緊接著德國、英國、法國等趁機加入了戰爭,一戰正式爆發。

奧匈帝國在德國的支持下,想要趁機吞並塞爾維亞。俄國和法國則公開表示支持塞爾維亞,英國也在暗中支持俄、法。隨著奧匈帝國和塞爾維亞的開戰,整個歐洲大陸都陷入了戰爭之中。德國在8月份率先發動進攻,佔領了比利時、盧森堡,還對法國發起了進攻。於是9月初,德軍與法軍就發生了馬恩河戰役。

隨後,俄國在東線發動戰爭,於是德國只能抽調一部分兵力去東線。日本看到戰爭爆發後,趁機強佔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也對德宣戰,佔領了屬於同盟國的太平洋島嶼。10月,土耳其加入同盟國,與俄軍在高加索附近進行激戰,俄軍戰敗。同時英軍在阿拉伯人的配合下, 成功 奪取了敘利亞的土耳其領地。

奧匈帝國被塞爾維亞擊敗後,保加利亞加入同盟國,幫助奧匈攻打塞爾維亞。塞爾維亞不敵奧保聯軍,被同盟國佔領。1915年5月,義大利開始對奧匈帝國宣戰,但是全部被擊敗。1917年,俄國爆發革命,退出一戰。同年,羅馬尼亞、希臘、美國等加入協約國參戰。終於在1918年,德國全線潰退,奧匈帝國解體,戰爭結束。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死亡人數
一戰是歐洲 歷史 上破壞力極強的一場戰爭,死亡率也是非常高的。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一戰死亡人數。一戰共有30多個國家,15億人口參戰,軍事行動涉及的土地面積達到了400萬平方公里,戰線長度達到2500-4000公里。

1914年,也就是一戰開始的那一年,那個時候英、法、俄 三國 本土加上各個殖民地的總人口大概是7.045億。到一戰爆發前夕,這三國共動員總兵力達到977.7萬人。德奧兩國本土加上德國的殖民地總人口是1.3億,戰爭前集結到了兵力為634萬人。從1914年到1918年這四年的戰爭期間,以英法為首的協約國動員了軍隊4218萬人左右,最後傷亡2210萬人左右,其中死亡515萬人左右。而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共出動軍隊2285萬人,損失1540萬人左右,其中死亡338萬人左右。

然而,這只是戰爭雙方士兵的死亡數量,還有將近700萬的平民,也因戰爭而慘死。因此一戰的總死亡人數達到了1600萬左右,死亡率是非常高的,甚至一戰的死亡人數超越了持續了六年的二戰。曾經有這樣的一句話:“少數人的瘋狂,數不清的死亡。”這一句話用來形容一戰是最合適不過了。

一戰本來就是因為帝國主義之間分贓不均引起的,幾個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加深,從而爆發了這一場戰爭,但是最後被戰火侵襲的卻是全世界的人民。這場由少數幾個帝國主義瘋子挑起的戰事,卻將全世界的人拖入了一場疼痛的幻覺里。

猜你喜歡:

1. 文化綜合(歷史):第二次世界大戰概述

2. 二戰時期經典戰役

3. 英國歷史上被入侵過幾次

4. 《第一次世界大戰》練習題及答案

5. 第一次世界大戰重大戰役

❷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怎麼爆發的

1914年6月,奧匈帝國皇位繼承人斐迪南被塞爾維亞族青年用手槍打死。7月28日,奧匈帝國以這事為借口向塞爾維亞宣戰,許多國家也相繼捲入戰爭。薩拉熱窩事件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奧匈帝國在德國支持下,決定乘機吞並塞爾維亞。俄、法兩國表示支持塞爾維亞,英國暗中支持俄、法。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幾天後,德、俄、法、英等國,也相繼投入戰爭。戰爭進行的異常殘酷……戰爭最初在歐洲進行,但是很快就超出歐洲范圍。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約15億人口捲入戰亂。戰場上雙雙傷亡人數達3000多萬,還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戰爭帶給人類空前的災難.第一次世界大戰打了四年多,最終以同盟國集團的德、奧等國戰敗而結束。

東線戰場:

7月28日,奧匈與塞爾維亞斷交並宣戰。沙俄為支持塞爾維亞,宣布在俄全境實行總動員,引起德國抗議。8月1日,德國以沙俄拒絕停止總動員為借口向沙俄宣戰,並侵入中立國比利時。4日,英國以德國侵犯比利時中立為理由對德宣戰。6日,奧匈向沙俄宣戰。德奧總的戰略意圖是:利用自己備戰較早、動員充分的優勢,按德已故總參謀長史里芬的預定計劃,乘俄軍尚未充分動員,集中兵力從法比邊境進攻法國,在4至6周內擊敗法國,迫使法國投降。然後,向東攻打沙俄,預計在半年內結束戰爭。戰爭開始後,德國出動70多個師,猛攻法國,迅速逼近巴黎

西線戰場:

1914年8月2日,德軍為控制具有戰略意義的盧森堡鐵路,入侵中立國盧森堡。8月3日,德軍未經宣戰,越過德比邊境,進攻比利時。德軍企圖攻佔列日炮台,遭比利時守軍頑強抵抗。至8月9日,德軍在付出傷亡3萬人代價後,侵佔比利時全境,並在邊境交戰中將法軍派往比利時的掩護部隊驅回法境。8月21日,德軍兵分五路向法國北部進犯,法軍防線被突破,被迫撤退。9月3日,德軍逼近巴黎,法國政府撤往波爾多。5日至12日,德軍主力(5個集團軍)和英法聯軍(6個集團軍),在巴黎近郊瑪恩河棗凡爾登一線長約180公里的寬大正面,投入200萬軍隊、6600門大炮進行大規模會戰,激烈的戰斗持續近一周時間。德軍在損失21萬人後,未能實現佔領巴黎的目的。法軍傷亡14萬人,亦無力將德軍逐出法國,德軍在安納河一線轉入固守,雙方進入陣地戰階段。接著,雙方為爭奪法國北部海岸進行了一系列運動戰,英法軍傷亡慘重。德軍雖佔領法國東北部大片領土,但未能切斷英法交通線。在隨後進行的佛蘭德交戰中,雙方均未能達到戰役目的,在長達700公里的寬大正面築壘陣地呈僵持對峙勢態。

1915年春,英法利用德軍將主力用於攻擊東線俄軍,在西線取守勢的有利形勢,發動香巴尼和阿杜瓦攻勢。但由於戰術陳舊,火力單薄,多次進攻都被德軍粉碎,傷亡慘重。德軍於4月發起反擊,雙方在世界戰爭史上第一次使用毒氣,造成巨大人員傷亡。整個1915年西線戰場,英法軍死傷約百萬人,德軍死傷61萬人。

1916年,德軍再次把主要力量移向西線,與法國展開凡爾登大會戰。2月,德軍調集27萬兵力猛攻法國北部要塞凡爾登,企圖一舉消滅法軍,法國形勢危急。法國政府動員全國力量支援凡爾登前線,激戰持續7個多月,德軍傷亡30餘萬人,未能攻陷凡爾登。英、法為牽制德軍,於7月初向索姆河一線德軍陣地發動反攻。此役較之凡爾登戰役更為慘烈。德軍依託堅固既設陣地,頑強固守,並不斷發起反擊,英法聯軍首次使用坦克等新式武器,但戰至11月,雙方傷亡約120萬人,英法聯軍推進緩慢,未取得重大進展,西線再度轉為膠著狀陣地戰,但戰略主動權開始轉向協約國。

1917年4月,西線法軍發動春季攻勢,在蘭斯和蘇瓦松之間與德軍展開會戰,戰役歷時一個月,法軍傷亡10萬人一無所獲,軍事失敗引起法國士兵騷動。此後,直到1917年冬季,協約國在西線的戰斗主要由英軍承擔。下半年,英軍在美國裝備支持下,多次發動進攻,損失100多萬人仍無法扭轉戰局。

1918年,蘇維埃俄國退出戰爭,德國立即集中兵力於西線,企圖在美國軍隊赴歐參戰之前,於1918年夏季打敗英法,結束戰爭。1918年3?/FONT>7月,德軍連續在西線發動5次進攻。第一次進攻持續半個月,目標是攻佔亞眠,截斷英法軍隊聯系,把英軍趕到海邊,把法軍逼向巴黎。但德軍在突破對方兩條防線後,被英法援軍擋住,戰役企圖破產。4月份,德軍沿馬恩河進攻,盡管推進了15?/FONT>20公里,但損失兵力14萬。這時美軍已抵達歐洲,增強了協約國力量。5月底,德軍發動第三次進攻,突破法軍防線,佔領蘇瓦松,推至瑪恩河,距巴黎僅37公里,但仍未能殲滅英法聯軍主力,德方損失13萬人。德軍第四次攻勢從6月9日至13日持續5天,戰役企圖是將德軍在亞眠和馬恩河兩個突出地段防線連接起來以縮短戰線,集中兵力威脅巴黎,但仍未成功。7月15日,德軍發動的最後一次進攻在英法聯合反擊下失敗,德軍15個師被殲,力量消耗殆盡,被迫撤至興登堡防線,從此一蹶不振。

1918年8月至9月,僅一月時間,德軍即損失15萬人、大炮2000餘門、機槍13000餘挺。軍事失敗使德國國內政治、經濟危機空前尖銳。9月,興登堡在德議會提出要「結束戰爭」。但德軍最高統帥部卻企圖用殘余海軍艦只與占絕對優勢的英國海軍決戰。被激怒的德國水兵在基爾港起義,起義迅速蔓延到整個海軍和全國。11月9日,柏林爆發革命,德皇威廉二世被迫退位,逃往荷蘭。11日,德軍在交出3000門迫擊炮、30000挺機槍、5000門火炮、5000台機車、2000架飛機、10000輛卡車、24艘戰列巡洋艦、30艘驅逐艦後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海上戰場: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德兩國海軍在日德蘭半島以西斯卡格拉克海峽附近海域進行的一次大規模海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英國對德國實行海上封鎖,使德國經濟陷入困境。為打破封鎖,德國海軍決心同英國海軍決戰。英國海軍從截獲的無線電報中得知德海軍即將出海,乃先於對方派出艦隊前往迎擊。

雙方參戰兵力:英艦151艘(戰列艦28、戰列巡洋艦9、巡洋艦33、水上飛機母艦1、驅逐艦79、布雷艦1);德艦110艘(戰列艦22、戰列巡洋艦5、巡洋艦11、驅逐艦72)。

1916年5月30日22時許,英前衛艦隊(戰列巡洋艦6)自羅賽斯出航東駛,德前衛艦隊(戰列巡洋艦5)於5月31日2時由亞德出航北駛。5月31日下午,雙方前衛艦隊在斯卡格拉克海峽附近海域遭遇,英艦轉舵自西北向東南駛去,德前衛艦隊判斷對方有斷其歸路的企圖,乃轉向回駛。15時20分,雙方呈同向異舷機動勢態,德艦先行發炮攻擊。戰至一小時後,英艦「不倦」號和「瑪麗王後」號先後被擊沉,德艦「獅」號、「虎」號亦中彈受傷。此時,英海軍4艘戰列艦趕來支援,德國大洋艦隊司令R·舍爾也率主力艦隊趕到。英前衛艦隊見勢不利,遂北撤,企圖與己方艦隊主力會合後再戰,德艦隊乘勝追擊。

下午5時許,德英主力艦隊相遇,在德艦隊先導艦轟擊下,英裝甲巡洋艦「武士」號在德艦炮火下爆炸沉沒。德艦「威斯巴登」被英艦炮火擊中下沉。6時半以後,英主力艦隊強大炮火襲來,德艦隊前鋒艦只幾乎全部被擊中失去攻擊力,但德戰列艦「呂措夫」號和戰列巡洋艦「德芬格爾」也以准確火力將英巡洋艦「常勝」號炸成兩截,該艦隨即沉沒,1026名官兵全部喪生。

一小時後,英艦以強大火力在交戰中漸占優勢,德艦隊見眾寡懸殊,勢難取勝,遂在夜幕掩護下,釋放煙霧撤退。在撤退中,德戰列艦「黑森」號(17000噸)將德輕巡洋艦「埃爾平」號(4000噸)撞沉。英裝甲巡洋艦「黑王子」號被德戰列艦擊沉。德老式戰列艦「波墨恩」號被英驅逐艦魚雷擊沉。此時雙方主力艦隊均已退出戰斗,由小型軍艦互相進行魚雷攻擊。6月1日凌晨,德艦隊終於突破英艦隊攔截,駛返威廉港,英艦隊追之未及。海戰歷時12小時結束。

日德蘭海戰是英德爭奪海上霸權的一次較量,也是歷史上交戰雙方使用戰列艦編隊進行的最後一次海戰。雙方參戰官兵在10萬人以上。英國損失艦船14艘,陣亡官兵6097人;德國損失艦船11艘,陣亡官兵2545人。就戰役勝負得失而言,德國海軍略占上風。但就戰略意義而言,英國仍保持了對德國的海上優勢,德國企圖打破英國海上封鎖的目的未能實現。

馬恩河戰役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協約國軍隊同德軍於1914年和1918年在法國馬恩河地區進行的兩次會戰。

第一次戰役 1914年8月法國邊境之戰後,法第4、第5集團軍和英國遠征軍於9月初撤至馬恩河以南,在巴黎至凡爾登一線布防。法軍總參謀長J.-J.-C.霞飛將軍組建第6、第9集團軍,分別部署在巴黎外圍以及第4和第5集團軍之間,准備實施反攻。德第1、第2集團軍為追殲法第5集團軍,偏離原定進攻方向前出到巴黎以東地區,暴露了第1集團軍的右翼。德軍總參謀長H.J.L.von毛奇獲悉法軍即將反攻後,於9月4日命令第1、第2集團軍在巴黎以東轉入防禦,第3、第4、第5集團軍南下,協同從東面進攻的第6集團軍合圍凡爾登以南的法軍。但德第1集團軍司令A.H.R.von克盧克拒不執行命令,繼續率軍南下,形成有利於聯軍反擊的態勢。同日,霞飛命令法第5、第6集團軍和英遠征軍對德第1、第2集團軍實施主要突擊,法第9、第4集團軍牽制敵第3、第4集團軍,法第3集團軍在凡爾登以西實施輔助突擊。此時,在巴黎至凡爾登一線,聯軍66個師108.2萬人對德軍51個師90萬人;在主攻方向上,聯軍兵力是德軍的兩倍。

9月5日,法第6集團軍先頭部隊與德第1集團軍在烏爾克河西岸遭遇。法軍首次使用汽車(共1200輛)把第6集團軍一部由巴黎運往前線。克盧克發覺右翼和後方受到威脅後,命令所部於8日全部撤至馬恩河北岸,遂與第2集團軍之間出現寬50公里的防禦間隙。6日,法第5集團軍和英遠征軍從德軍防禦間隙地帶穿插,8日逼近馬恩河,構成對德第1集團軍的包圍態勢。同時,德第2集團軍業已暴露的右翼也面臨被圍的危險。9日,德第1、第2集團軍被迫後撤。德軍在其他地段雖略占上風,但鑒於第1、第2集團軍所面臨的態勢,毛奇於10日下令全線停止進攻,撤至努瓦永至凡爾登一線。此次會戰以德軍失敗告終。英法聯軍在200公里的戰線上推進60公里,傷亡25萬人,德軍損失30萬人。此役雙方均有失誤:毛奇遠離戰場,對前線戰況不明、指揮不當,各集團軍缺乏協同,導致速勝計劃破產;英法聯軍行動遲緩,坐失戰機,使德軍保存了實力。

第二次戰役 1918年5~6月,德軍在埃納河地區實施進攻後,形成正面80公里、縱深60公里的馬恩河突出部。隨後,德軍統帥部計劃在馬恩河地區集中3個集團軍的兵力(第7、第1、第3集團軍,共48個師,6353門火炮、約400架飛機),從蒂耶里堡、埃納河地段突破協約國軍隊防線,爾後向巴黎發展進攻,以奪取戰爭的勝利。法國第6、第5和第4集團軍(共36個師,3080門火炮)採取縱深梯次配置組織防禦,並准備適時轉入反攻。7月15日零時30分,法軍出其不意地對即將發起進攻的德軍實施猛烈的襲擊。4時50分,德軍第1、第3集團軍經3個多小時的炮火打擊後,在蘭斯以東發起進攻,突破法軍第一道陣地,但在第二道陣地前被猛烈炮火所阻。德第7集團軍在若爾戈訥、聖埃弗雷茲地段突破法第5、第6集團軍防線,推進5~8公里,並強渡馬恩河。法軍航空兵和炮兵轟炸馬恩河各渡口和橋梁,遲滯德軍前進。16~17日,德軍企圖發展進攻,未果。

協約國軍隊在防禦過程中增調部隊准備反攻。聯軍總司令F.福煦決心由法第10、第6集團軍(25個步兵師、3個騎兵師,包括8個美軍師、4個英軍師、2個意軍師,共2103門火炮、1100架飛機、500輛坦克)從馬恩河突出部西側對當面德軍(18個師,918門火炮、約800架飛機)實施主攻,法第9、第5集團軍從突出部東側實施助攻,以解除德軍對巴黎的威脅。7月18日4時35分,法第10、第6集團軍在徐進彈幕射擊掩護下,未經炮火准備即在貝洛至豐特努瓦50公里正面上向德軍發起反攻,當日推進3.2~8公里。19日,第9、第5集團軍從東面發起反攻。德軍傷亡慘重,於21日向馬恩河北岸撤退。8月2日,協約國軍隊收復甦瓦松,至8月4日肅清馬恩河突出部的德軍。雙方戰線在埃納河和韋勒河地區趨於穩定。此役,協約國軍隊損失6萬人,殲敵12萬人,向前推進40公里,將防線縮短45公里,達成戰役目的,並由此完全掌握戰略主動權。德軍失敗的主要原因是兵力兵器不足和過高估計自己的力量。

凡爾登戰役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軍和法軍於1916年2~12月在法國凡爾登築壘地域進行的戰役。

戰役企圖和兵力部署 1916年初,德軍統帥部計劃在東線進行防禦,集中兵力對西線法軍的凡爾登突出部實施突擊,以牽制和消耗法軍主力,迫使法國投降。受領進攻任務的部隊是德國皇太子威廉指揮的第5集團軍(轄7個軍共18個師,1200餘門火炮、約170架飛機;後增至50個師,約佔西線德軍總兵力的1/2)。其部署是:第7、第18、第3軍(6個半師,879門火炮、202門迫擊炮)在孔桑瓦至奧恩河15公里寬正面上實施主要突擊,第5軍掩護其左翼;第15軍在奧恩河以南6公里處實施輔助突擊,第6軍在默茲河西岸採取牽制行動。在主突方向上,德軍步兵比法軍步兵多兩倍,炮兵多3.5倍。為達成戰役突然性,德軍於同年1月在西線實施一系列佯動。凡爾登距法德邊境50公里左右,是法國首都巴黎的東北門戶,為雙方必爭之地。法軍凡爾登築壘地域橫跨默茲河兩岸,正面寬112公里,縱深15~18公里;有四道防禦陣地,前三道為野戰防禦陣地,第4道是由要塞永備工事和兩個築壘地帶構成的堅固陣地,居高臨下,易守難攻。法第3集團軍(轄11個師,630餘門火炮,由F.埃爾將軍指揮;後增至69個師,約佔法軍總兵力的2/3)5個師防守凡爾登以北地區,3個師防守凡爾登以東和東南地區,另3個師作為預備隊配置在凡爾登以南默茲河西岸地區。

戰役經過 2月21日7時15分,德軍開始炮火准備。為隱蔽主突方向,德軍炮兵在寬40公里的正面上同時實施炮擊,航空兵首次對法軍陣地實施轟炸,摧毀部分防禦陣地,並殺傷大量有生力量。16時45分,德軍步兵發起沖擊,當日佔領第一道防禦陣地。在以後四天中,又先後攻佔第二、第三道防禦陣地,向前推進5公里,佔領重要支撐點杜奧蒙堡。2月25日,法軍統帥部任命第2集團軍司令H.P.貝當為凡爾登前線指揮官(5月1日起由R.-G.尼韋勒繼任),並調集一切可以動用的部隊,決心在凡爾登地區與德軍決戰。26日,貝當下令奪回杜奧蒙堡。法軍經四天激戰,損失慘重,未果。自2月27日起,法軍利用唯一與後方保持聯系的巴勒迪克-凡爾登公路(又稱"聖路"),源源不斷地向凡爾登調運部隊和物資,一周內組織3900輛卡車,運送人員19萬、物資2.5萬噸。這是戰史上首次大規模汽車運輸。法軍大批援軍及時投入戰斗,加強了縱深防禦,對戰役進程產生了重大影響。至月底,德軍彈葯消耗很大,且戰略預備隊未及時趕到,攻擊力銳減,從而喪失了突破法軍防線的時機。

3月5日起,德軍擴大進攻正面並將主突方向轉移到默茲河西岸,企圖攻佔304高地和295高地,解除西岸法軍炮兵的威脅,並從西麵包圍凡爾登;同時繼續加強東岸的攻勢,由急促攻擊改為穩步進攻,但遭法軍頑強抵抗,付出巨大傷亡後僅攻佔幾個小據點。4~5月間,德軍集中兵力兵器包括使用噴火器、窒息性毒氣和轟炸機,對西岸法軍實施重點突擊,但步兵進抵304高地和295高地一線後,遭法軍炮火猛烈反擊,5月底停止進攻。在東岸,法軍頻繁輪換作戰部隊,不斷實施反擊,與德軍反復爭奪,遲滯德軍進攻。6月初,德軍再次發動大規模攻勢,經七天激戰切斷沃堡與法軍其他陣地的聯系,迫使沃堡守軍於7日投降。6月下旬,德軍首次使用光氣窒息毒氣彈和催淚彈猛攻蘇維耶堡,在4公里寬的正面上發射11萬發毒氣彈,給法軍造成重大傷亡,一度進抵距凡爾登不足3公里處,但終被擊退。

俄軍1916年夏季進攻戰役和西線索姆河戰役開始後,德軍在凡爾登方向未再投入新的兵力,爾後的進攻行動只是為了牽制正面法軍。經數月苦戰,德軍雖在凡爾登以北、以東地區楔入法軍防線7~10公里,但未能達成戰役突破。8月29日,E.von法爾肯海恩被免職,P.von興登堡元帥接任德軍總參謀長。9月2日,德皇批准停止進攻。10月24日,法軍發起大規模反攻,於11月初收復杜奧蒙堡和沃堡。12月15~18日,法軍再次發動反攻,基本收復被德軍攻佔的陣地。戰役至此結束。

此役是典型的陣地戰、消耗戰。雙方參戰兵力眾多、傷亡慘重。法軍損失54.3萬人,德軍損失43.3萬人,故此役有"絞肉機"、"屠宰場"和"地獄"之稱。戰役中,法軍野戰工事與永備工事相結合組織防禦的經驗,成為大戰後各國修建要塞工事的依據。

索姆河戰役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法聯軍於1916年7~11月在法國北部索姆河地區對德軍實施的進攻戰役。

1916年初,根據協約國確定的戰略方針,英法聯軍計劃在索姆河及其支流昂克爾河地區發動大規模進攻,徹底擊潰法國北部德軍。索姆河地區屬丘陵地帶,地形起伏不平,森林和村莊星羅棋布。德軍在該地區構築有三道陣地,主陣地為階梯式塹壕和坑道工事,前沿陣地敷設多道鐵絲網。守軍是F.von貝洛將軍指揮的德第2集團軍13個師(後增至67個師),防禦縱深7~8公里。英法聯軍投入39個師(後增至86個師,其中英軍54個師,由F.福煦將軍指揮)、3500門火炮和300多架飛機。7月1日晨,經7天炮火准備後,英第4集團軍(由H.S.羅林森將軍指揮)從馬里庫爾至埃比泰恩25公里正面向巴波姆方向實施主要突擊,由英第3集團軍第7軍在其左翼採取保障行動;法第6集團軍(由M.法約勒將軍指揮)從羅西耶爾以北索姆河兩岸向佩羅訥方向實施輔助突擊。當日,法軍和英軍右翼突破德軍第一道陣地,但英軍左翼為德軍坑道工事所阻。英軍採用密集隊形沖擊,遭敵槍炮火力殺傷,損失近6萬人。2~3日,英軍右翼和法軍攻佔德軍第二道陣地,法軍一度佔領巴爾勒、比阿什等德軍防禦要地。因聯軍為離心方向進攻,且組織協同不力,進展遲緩,使德軍得以迅速調集援兵,並於7月19日將第2集團軍分編為比洛指揮的第1集團軍和M.加爾維茨指揮的第2集團軍,加強索姆河上游地區的防禦。至7月中旬,聯軍僅向前推進數公里,未達成戰役突破。此後,雙方不斷增加兵力兵器,作戰行動變成了一場消耗戰。9月3日,英法聯軍以56個師的兵力再次發動大規模進攻,深入德軍防禦縱深2~4公里。9月15日,英軍使用49輛坦克(實際參戰僅18輛)配合步兵進攻,佔領德軍第三道陣地的若乾重要支撐點。這是戰爭史上第一次使用坦克。9月下旬至11月中旬,聯軍步坦協同發動兩次進攻,均未取得決定性突破。

此役,聯軍以損失61.5萬人(英軍42萬人、法軍19.5萬人)的巨大代價,奪佔德軍240平方公里的陣地,牽制了德軍對凡爾登的進攻;德軍損失65萬人,被迫收縮防線,在西線暫時轉入戰略防禦。此役表明,進攻一方即使兵力兵器占優勢,但若逐次投入兵力,仍難以達到突破對方縱深防禦的戰役目的。

閱讀全文

與1918年俄國德國戰爭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3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10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89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34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5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4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375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34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0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0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26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34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37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5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177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48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71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997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33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