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蘇聯這么強大,為何德國還發起蘇德戰爭
二戰時期,蘇聯和德國在歐洲進行了大規模的戰爭。其實在現在看來,德國進攻蘇聯是非常不可思議的。其實這是非常容易思考的,首先就是當時的德國國內充滿了好戰的意味,而且在歐洲大陸的順風順水讓德國過高的估計了自己的實力。其次就是當時的蘇聯是德國在歐亞大陸上最大的對手。最後就是希特勒確實很想要得到蘇聯的資源和人口,從而讓自己擁有實力徹底的打退英國。
最後就是希特勒確實很想要得到蘇聯的資源和人口,從而讓自己擁有實力徹底的打退英國。畢竟當時的德國海軍戰力不高,無法突破英國海空軍的封鎖,直接登陸英國本島。這也是英國能夠守好本島的原因,所以德國為了保證自己能夠平推英國,最終兵行險著,進攻蘇聯。但是讓希特勒沒有想到的是蘇聯竟然如此頑強,雖然前期被打垮,但是後期攢足力量,直接平推西歐,一直達到了柏林。
⑵ 英國也只是一個彈丸之地,德國鼎盛時為何情願挑戰蘇聯,也不死磕英國
英國雖然只是一個彈丸之地,但是英國的工業非常的發達。所以當時德國是沒有把握打過英國,這也是為什麼他情願挑戰蘇聯,也不想挑戰英國。
綜上所述,德國之所以不情願挑戰英國,是因為英國在當時也是一個實力很強盛的國家。
⑶ 二戰期間英國自身都差點難保,為何還要去大力援助蘇聯
其實主要是因為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敵人,德國和義大利。在二戰期間的時候,英國本身的實力是不容小覷的。當初英國可是以一己之力去單挑德國和義大利的。而且也算是日不落大帝國。後來自然出現的蘇德的戰爭。英國當然是不留餘力地提供了很多的原材料物資去援助蘇聯。
雖然蘇聯也一直是英美的大患,眼中釘肉中刺的存在。可是德國當時的攻勢十分猛烈,把歐洲幾乎打了個遍。這個時候如果自己支持蘇聯和德國打仗的話,那麼最終的結果可能就是德國和蘇聯兩敗俱傷。英美也可以收拾剩下的殘局至少不會有更大的損失,所以在這個危難關頭,他們還是不情願的,但是也選擇了援助蘇聯。
因為這樣對自己也是很有利的。蘇聯也可以逐漸的將德國的實力削弱一部分。如果蘇聯沒有參戰的話,很有可能直接就是對英美的進一步攻擊了。為了更多的自身的利益著想,所以才會援助蘇聯的。歡迎大家一起來探討。
⑷ 冷戰期間的英國和德國的關系
英德關系很復雜 其實現代英國半數以上的居民 都來自古代的德國(當然那時候還沒有德國這個概念) 古英語本質上就是一種北德方言 英國的國教屬於新教 是德國的馬丁路德創立的 而資本主義萌芽也最早誕生於荷蘭(古代德國的一個諸侯國) 幾千年來德國各諸侯(那時候德國沒統一)是英國的長期盟友 英國能夠擊敗法國得到加拿大 美國和印度 也是因為普魯士牽制了法國的精力 英國自都鐸王朝後 陸軍多是用的德國雇傭兵 參加了包括玫瑰戰爭 英國內戰 美國獨立戰爭 而英國最近300年一直到查爾斯王子的國王和王後 全部是德國人 只有一位王後是例外 英國的百代EMI唱片公司 路透社都是德國人創辦的 沃達豐vodafone是英德公司合並的 蒙巴頓將軍的父親也是德國人 但是一戰二戰後 兩國關系急劇惡化 英國的教材里也培養敵視德國的情緒 英國和美國走的更近 法國和德國走的更近 不過英國和德國仍然互為第一大貿易夥伴 英國市場幾乎被德國車壟斷 英國的勞斯萊斯和賓力都賣給了德國人
⑸ 說一說二戰時德國為什麼要同時進攻英國和蘇聯兩個強國
因為英國在美國的幫助下固若金湯,而當時的蘇聯在進項大清洗運動毫無站前准備,所以德國出兵蘇聯是可以肯定的,而擊敗英國,憑借德國的海軍實力根本無法完成,靠空軍的打擊也會付出相當大代價,而在德國眼中,蘇聯其實就是一個表面強大而實際弱小的大個子。蘇聯在經過大清洗後,軍事實力一度頹廢,在芬蘭與蘇聯的戰爭中,蘇聯軍隊損失近百萬軍隊。要知道芬蘭僅僅是一個人口只有三百多萬的國家,而蘇聯卻是一個擁有近兩億人口的國家。並且蘇聯通過數個五年計劃,已經搖身一變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工業強國。然而蘇聯面對芬蘭這么弱小的國家還是慘敗了,何況如日中天的德國,所以德國覺得打蘇聯完全沒有問題。
⑹ 為什麼二戰的時候德國會和蘇聯開戰
對此有人是這樣分析的:
打蘇聯不繼續打英國原因如下:
1。當然是在英國空中作戰不順利,空軍損失不小,戰果不大.英國平民被炸死不少.可英國軍隊士氣沒怎麼變.這么一來,制空權沒掌握.橫渡海峽進攻大不列顛是很不理智的.德國理所當然的希望擊潰蘇聯,切斷英國與外部聯系,來加倍孤立英國,逼迫其就範.
2。蘇聯本身的存在就是對納粹政權的威脅,雙方意識形態的差異決定了他們簽定什麼文件還是要翻臉的命運.況且納粹上台前後就宣稱共產主義是最大的敵人.進攻蘇聯也不奇怪.不去進攻也在本國大資本家甚至老百姓和西方世界面前無法自圓其說.
3。蘇聯當時本身也在行動了,在1940年前後,蘇聯紅軍的偵察機在羅馬尼亞等國上空加強了活動力度.最近的資料又顯示在20世紀20,30年代.斯大林還准備用數萬輛裝甲洪流吞沒整個歐洲,進以孤立美國.與之決戰.看來在那個時刻不只納粹德國,紅色蘇聯也沒閑著.希特勒看見蘇聯已經在活動了自己當然閑不住了.總之,納粹進攻蘇聯是其必然,就算1941不打,遲早是要打的.
如果德國推遲進攻蘇聯......
1 攻取中東,那蘇聯和美國都會同時向德國開戰,看看地圖就知道為什麼了。
2 另外39年的蘇芬戰爭後,蘇聯就已經決定對軍隊進行改革了,由於大多數 能乾的的指揮官已被清洗,所以改革是遲緩的。但是德國如果拖的太久,反而對德軍是不利的。
3 希特勒骨子裡最恨的是共產主義,布爾什維克政權,斯拉夫人,猶太人,所以他早在法蘭西戰役結束以後,就打定要進攻蘇聯的主義了,要不是邱吉爾態度強硬,不列顛空戰都不會存在。希特勒知道,打敗英國,只能將其殖民地拱手讓給美國和日本。
4 在佔領波蘭東部後,又相繼佔領了波羅的海沿岸三國以及羅馬利亞的比薩拉比亞和北布可維納地區,逼近羅馬利亞境內的普洛耶什蒂和巴克烏油田,而這正是對希特勒的機械化部隊賴以生存的石油來源構成了嚴重的威脅。
5 1940年11月14日,蘇聯外長莫洛托夫訪問柏林,向希特勒提出:德軍立即從芬蘭撤退,芬蘭屬於蘇聯勢力范圍;德國承認蘇聯在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的利益;允許蘇聯在博斯魯斯海峽范圍內建立軍事基地。希特勒十分惱怒,下定決心對蘇開戰。他對他的高級將領們說:」斯大林的胃口太大了,德國的勝利已經是俄國所不能容忍的了。因此,必須使它屈服。
終上所述,41年德軍對蘇一戰是勢在必行,不可避免。不存在任何假役。
⑺ 二戰時期,為何德國選擇迫降英國卻非要攻打蘇聯
這個主要還是因為當時的德國是想要增加自己的領土,並且佔領市場和資源,從而達到消化國內國內過剩的產能。根據德國領導層的預想,打敗蘇聯就可以獲得巨大的戰略物資,比如五烏克蘭的糧倉,高加索地區的油田,頓巴斯的煤礦。如果獲得這些資源,就可以成倍地加強德國的持續作戰能力,以應對將來有可能發生的對美英作戰。
二戰時期德國的經濟非常差,打蘇聯也是為了搶錢。西邊打得好,德國就又增加了軍備,又借了錢,不打點土地下來,拿什麼養這些軍隊。最後說一下資源,德國缺油和橡膠。雖然有羅馬尼亞的油田,但是不夠用。希望打通蘇聯,搶先高加索油田,開辟一條連接到日本的橡膠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