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二戰期間德國在炮管加了什麼金屬

二戰期間德國在炮管加了什麼金屬

發布時間:2023-03-13 06:24:19

1. 討論一下德88mm炮

德軍的88毫米中型高射炮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著名的火炮之一,無論是在防空還是反坦克作戰中均發揮了相當大的威力。直到現在,許多經歷過二戰的盟軍官兵特別是坦克兵,說起此炮仍然心有餘悸。

88毫米高射炮的起源

盡管88炮在二戰中聲名鵲起,但其始祖卻產生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當時由於空中力量的發展給在地面上的步兵帶來極大的麻煩,為此,參戰各國均研製、發展了專門的防空炮火。

當時,德軍研製了一種88毫米口徑的高射炮,裝在4輪炮車上,移動時以特殊的貨車牽引,戰斗時利用千斤頂將炮車支起,成為可360度迴旋的射擊平台。

就當時的標准而言,該炮極富機動性,所需的射擊准備時間很少。該炮於1916年開始服役,由埃森的克虜伯公司及萊茵金屬公司波西格廠負責生產。該炮的標准名稱為「Geschtze 88mm FLAK」,即88毫米高射炮。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由於德國戰敗,《凡爾賽條約》規定其不得生產高射炮,另外還規定克虜伯公司只能生產170毫米以下口徑的火炮,萊茵金屬公司只能生產170毫米以上口徑的火炮。為了突破這項限制,克虜伯公司於1921年於瑞典博福斯公司簽定合作協議,博福斯公司取得克虜伯公司所有火炮的海外生產權,交換條件是克虜伯公司的火炮設計小組,可利用博福斯公司的相關設備從事火炮的研製工作。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德制新型火炮,就是在這種處境下發展起來的。

Flak 18型88毫米高射炮

1928年時,克虜伯公司在瑞典的設計小組研製了新型的88毫米高射炮,它具有新型半自動炮閂,在炮管的復進動作結束時,炮閂會自動開啟,彈出空彈殼後將撞針彈簧收縮至待擊發位置。由於88毫米高射炮設計被德國軍方看好,於是該設計小組便集中開發88毫米高射炮,1931年初步設計工作完成,1931年至1933年之間,最後的設計方案被帶回埃森的克虜伯公司,准備開始量產88毫米高射炮。

1933年納粹正式掌握德國政權,公開撕毀《凡爾賽條約》,開始大幅擴充德國軍力。同年,88毫米高射炮進入德國陸軍服役,該炮量產後定名為Flak 18型88毫米高射炮,從此開始了該系列火炮頗具傳奇色彩的服役生涯,並最終成為大戰中最著名的高射/反坦克炮。

從當時的技術條件看,Flak 18型88毫米高射炮的確是一種比較先進的火炮,可捕捉當時的任何空中目標,反應非常靈敏。其十字型炮架沿用75毫米L/60高射炮的設計,具有兩個可收折的側架,該炮架常架設於201型特種拖車上,拖車為單軸式雙輪設計,炮架前後各裝1輛,利用牽引桿由牽引車拖曳,或利用人力作短距離移動。由於炮架上下拖車非常方便,使Flak 18型能夠快速地部署和撤離陣地。Flak 18型的許多部件皆沿用75毫米L/60高射炮的設計,駐退復進機的配置及半自動炮閂結構均可見到後者的影子,Flak 18型的炮托座架裝有水平控制裝置,滑楔式炮閂使上彈工作非常簡單。

Flak 18型在1936-1939年間隨德國的禿鷹軍團在西班牙內戰中牛刀小試,這算是88炮的第一次實戰。雖然Flak 18型的主要用途是對空射擊,但在西班牙內戰中卻發現它具有相當不錯的對地作戰能力,因此戰後在炮架上加裝了5毫米厚的防盾,以保護炮手的安全,並加裝了額外用於射擊地面目標的標准儀。但這次作戰也暴露出此炮的若幹缺點,例如火炮進入作戰的准備時間較長,應當予以縮短;還要解決長時間射擊後炮管的更換問題。後來,Flak 18型先後在法國戰役和東北非作戰中證明它具有極佳的反坦克能力,成為盟軍坦克部隊的頭號殺手。

事實上,Flak 18型並非理想的反坦克武器,它的外形太大、而且又太重,僅能以預先設伏或要地防禦的方式獵殺坦克。此外,Flak 18型可做野戰炮使用,間接射擊最大射程14 860米,但這樣做對炮膛的磨損較高。

每個Flak 18型炮班有12名成員,包括1名炮班班長及11名士兵,11名士兵分別為:2名負責駕駛牽引車的士兵、1名通信兵、1名裝填手、1名管信設定手、1名炮手、2名負責炮身俯仰和迴旋的士兵及3名供彈手。在攻擊地面目標時,通信兵必須轉而操作測距儀,另外一名供彈手負責彈著點的觀測任務,管信設定手轉任供彈手,較資深的供彈手負責管理彈葯的供應,並擔任副班長。Flak 18型的左側附加有機械式引信設定裝置,對空射擊時的射控工作,由高炮連中心的30型數據傳送裝置系統執行。88毫米高射炮依任務不同有3種方法控制射擊:防空射擊時經過數據傳送系統以雷達及防空預測感測器控制;執行反坦克任務時,利用直接瞄準儀射擊;間接射擊時利用測距儀進行瞄準。

除了用於固定點防空外,Flak 18型也大量安裝在火車及船舶上,還衍生出多種自行火炮。可發射的彈種非常多,除了一般高爆彈外還包括AP40型穿甲彈及煙幕彈,其中高爆彈全重14.7千克,彈殼重9.5千克,加裝定時引信後不但能用於防空射擊,在地面作戰中還可有效對付集結的敵人,例如將定時引信設定在目標區的上空爆炸,具有霰榴彈效果。Flak 18型雖然在大戰中後期停止生產,由改進型的Flak 36/37型系列代替,但它仍服役至大戰結束,而各種88炮改進型的部件多能相互通用。

88毫米系列火炮的標准牽引車是Sd.Kfz7半履帶運輸車,它是由克勞斯-瑪菲公司所生產的8噸級牽引車,車上搭載炮班成員及其個人裝備,車身後方有88炮的彈葯箱。Flak 18型的身管為56倍口徑,炮管長4 930毫米,全備重量6 861千克,戰斗重量5 150千克。炮座可360度迴旋,最大仰角+85度、最大俯角-3度。發射高爆彈時炮口初速830米/秒,最大射高8 000米,高仰角射擊的最大射程為10 705米,水平射擊時為5 000米。它的反坦克能力頗佳,使用被帽穿甲彈時,可擊穿1 830米處以60度法角線傾斜的86毫米厚均質裝甲。Flak 18型的射速非常快,在熟練炮手操作下可達15-20發/分。

Flak 36/37型88毫米高射炮

88毫米的Flak 36型炮於1936年開始服役,它與Flak 18型最大的不同在於炮管結構及使用的特種拖車。Flak 36型的炮管為三段式可拆換設計,可依炮管磨損部位分別更換,省去以往必須將整個炮管更換的作法,不但節省資源且更方便更換,必要時可在戰地即使更換。這種新炮管由萊茵金屬公司設計,被稱為9型炮管。最初的Flak36型使用新的201型特種拖車,火炮下架和進入炮位的操作較簡便,後期換裝的新炮車為202型特種拖車,具有新的並列雙輪結構,越野性能較好,牽引時炮口朝向後方,裝有輪胎剎車及輪檔固定裝置,使用Flak 36型在炮車上便可用低角度射擊,應急反坦克能力大為增強,此外Flak 36型的炮架也略作修改,上下炮車的作業更為便捷,進入及撤出陣地較快速,火炮生存率大為提高。

除了上述改進及細部修改外,Flak 36和Flak 18相同。Flak 37型則是1939年服役的進一步改進型,它裝有最新型的37數據傳送裝置,由於僅適於高仰角射擊,使它成為單純的防空火炮,不擔任反坦克任務。

Flak 18和Flak 36型除了原來的防空任務外,還經常擔任反坦克炮、遠程炮戰火炮甚至岸防炮等職能。Flak36在北非托布魯克的「戰斧作戰」中一戰成名,當時英軍坦克部隊在哈勒法亞隘口中誤入德軍88炮陷阱,參戰的238輛英軍坦克中被擊毀123輛。

Flak 18、Flak 36的產量是所有88毫米炮中產量最高的,且Flak 18與Flak36/37三種火炮的多數部件可互換使用,故在戰場上經常可看到各種應急的「混血」火炮,例如Flak 18的炮管裝在Flak 37的炮架上,Flak 36使用Flak 18的炮車等混亂情形。

大戰中期以後盟軍對德國本土的空襲日益猛烈,防空炮的生產具有相當的優先權。到1944年8月時,共有10 930門Flak 18、36/37在服役,除了部署在本土的防空陣地外,也轉戰於其他各戰線。Flak 36/37曾交給義大利部隊使用,意軍稱之為88/56CA防空炮。據記載,部分Flak 18也曾出口至中國。

Flak 41型88毫米高射炮
盡管88毫米炮的前期型號Flak 18、36/37取得極大成功。但由於戰爭對航空技術的刺激,高性能飛機不斷出現,這讓德軍兵器局感到早期的88炮已不足以應付新的威脅,故1939年與萊茵金屬公司簽定合約,研製發展高性能的新火炮,在1941年研製出稱為Flak 41的新型88毫米高射炮。

從實戰經驗出發,Flak 41炮在開始之初便充分考慮了反坦克的需要,設計成了一種多用途火炮。為了能發揮防空/反坦克炮的多用途性能,就必須改變早期88炮外形太高的缺點,因此炮架採用全新的設計。主要措施是將舊火炮炮架上的直立組件都改為水平配置,將原來向上折收的支撐架改為水平收放,有效降低了火炮的高度尺寸,較低的外形使火炮在反坦克作戰時生存力更強,用新的迴旋式炮座取代Flak 18、36/37系列上老式的笨重底座,使火炮射擊更靈活,為了加強Flak 41型88毫米炮的威力,以71倍徑炮管取代原有的56倍徑設計,炮管強度相應增加,超長的身管賦予炮彈更大的殺傷力。新的Flak 41的十字底座比Flak18、36/37系列寬,使用202型特種拖車牽引。在炮車上射擊時,炮架的左右支撐架可延伸至地面上,使炮車成為一個穩固的發射平台。大戰中後期,盟軍的空襲使德軍的高炮部隊負擔非常重,1940-1941年時,1門88毫米高射炮在一個晚上常有射擊200-300發炮彈的紀錄。為應付這種情況,Flak 41引入精密復雜的觀瞄及射控裝置來提高射擊精度,還安裝了半自動裝彈機構來提高射速,這也降低了裝填手的工作強度。以上諸多改進使Flak 41型88毫米高射炮比起它的前輩來有了脫胎換骨般的變化,就連陸軍元帥隆美爾參觀樣炮時都由衷地贊嘆:「這真是第一流的高射炮!」

Flak
41於1943年開始服役,雖曾參加北非最後階段的戰斗及東線作戰,但由於性能優異,因此大多數都部署在德國本土重點地區,擔負第三帝國的防空任務。盡管Flak 41各方面都很出色,卻也存在缺陷,主要在於Flak 41系統過於復雜,使得早期試生產炮常發生故障。第1門量產型直到1943年才交付部隊服役,並立刻派至戰局吃緊的北非及蘇德前線作戰,但由於材料的短缺和部分製造上的問題,故障問題一直沒有獲得徹底解決。例如射擊後空彈殼的退排很不順利,故技術維護就變得很復雜。1944年2月時,只有279門Flak
41在德國本土服役,數量與其他88炮相比顯得偏低,就是因為此炮復雜及成本較高造成的。雖然Flak
41服役的數量很少,但卻是德國所有88毫米高射炮中性能最佳的。

Flak 41有新型防盾,71倍徑炮身,全長6 548毫米,全備重量11 240千克,戰斗重量7 840千克。炮座的迴旋較靈活,炮身最大仰角+90度、最大俯角-3度。炮口初速增至1 000米/秒,最大射高15 000米,最大射速20發/分,使用88毫米標准彈。

Flak 41本來也交給克虜伯公司發展,稱為Flak 42,但由於萊茵金屬公司的設計先行提出,並且克虜伯公司正全力發展反坦克炮及坦克炮,故Flak 42一直被擱置到大戰結束。

Pak 43型88毫米反坦克炮

雖然德國88毫米高射炮具有極佳的反坦克能力,畢竟仍是一種防空炮,其外形仍然過高,而且周邊設備繁雜、操作人員多,作戰時常須預先布置陣地,這些都很大程度地限制了其野戰反坦克能力,使其戰斗運用的彈性大受影響,所以開發以88毫米高炮為基礎的專用反坦克炮成為必然。1943年克虜伯公司推出了Pak43反坦克炮,並於該年年底迅速交付部隊使用。

標准Pak 43採用一般88毫米炮的整體布局,但顯得較簡單輕便。其炮身和上架裝設在類似88毫米防空炮的十字形炮架上。該炮具有可水平收折的十字梁型結構,機動時搭載於一套四輪式炮架上,作戰時作戰時折除牽引輪將火炮固定於地面,十字梁型炮架外形低矮,並且可作全方位迴旋攻擊任何方向的目標。緊急情況下Pak 43也可在輪式炮架上投入戰斗,Pak 43的確是一種設計優異的反坦克炮。Pak 43使用68.3倍徑的炮管,全長6 610毫米,炮口裝有雙重製動式炮口制退器,並配有電動擊發裝置,半自動水平滑楔式炮閂和液氣駐退復進系統,戰斗全重約5 000千克左右。射擊AP 40高速穿甲彈時,初速高達1 130米/秒,最大射程16 002米,可貫穿2000/500米處的184/274毫米厚的垂直裝甲,強大的火力足以有效制服二戰末期盟軍所有坦克。Pak 43尤其受到東線德軍的歡迎,它能在2 760米的距離上輕松擊穿蘇軍T-34坦克,在遏制蘇軍龐大的裝甲部隊的戰斗中起了一定的作用。

Pak 43服役後,由於盟軍的猛烈轟炸,其標准炮架生產嚴重滯後,致使其炮管生產過剩,至1944年2月時尚有139具炮管待組裝。於是德國人挪用FH 18火炮的炮架,與過剩的Pak 43炮管拼湊成Pak 43/41,它的外形雖然有點四不像,但火炮優異的穿透性能仍然充分發揮威力,有效填補Pak 43服役前的空檔。1944年4月時,有70門Pak 43/41交付部隊,除戰斗重量降至4 380千克外,一般性能與Pak 43相同。

Pak 43和Pak 43/41除了牽引式以外,1943年2月起還成為自行火炮和坦克殲擊車的裝備,如Pz Kpfw
IV底盤的「犀牛」(Nashorn)自行反坦克炮裝備了Pak 43/1;「獵虎」坦克殲擊車的實驗型和「象」(Elefant)式坦克殲擊車使用Pak 43/2型炮,該炮使用的Pz.gr.40/43穿甲彈重7.3千克,炮口初速1
130米/秒,914米以外可擊穿厚度192毫米60度法角線的均質裝甲板。「獵豹」坦克殲擊車配備了71倍徑的Pak 43/3型,該炮裝在車首中央稍偏右的位置,仰角+14度、俯角-8度,左右射角各有12度,攜彈量則為60發。

KwK 38 L/56型和KwK 43 L/71型88毫米坦克炮

在二戰中期,德軍裝備的最大口徑的坦克炮是75毫米L43/48,但其威力已不足以對付蘇軍的重型坦克。由於對付坦克最好的方法是坦克本身,為此德軍決定將88毫米高射炮改型為坦克炮,作為重型坦克的主炮,這樣就能提高德軍裝甲兵的突防能力。

德國在Flak 36 L/56型88毫米高炮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進,如加裝了炮口制退器、採用電擊發方式、後座系統為了適應坦克炮塔的尺寸而進行了修改,其餘均與Flak 36一樣。88毫米高炮與坦克炮採用相同的炮彈,該炮定型為KwK 36 L/56型88毫米坦克炮,身管長4 960毫米,可發射39式被帽穿甲彈,40式碳化鎢芯穿甲彈、破甲彈和榴彈,其中穿甲彈初速600米/秒,破甲厚度90毫米。這種優秀的坦克炮被安裝在亨舍爾公司製造的「虎I」重型坦克上,由於「虎I」具有這樣強大的火力,對付當時盟軍的各種裝甲車輛綽綽有餘,盟軍當時的主要坦克——美國M4「謝爾曼」中型坦克的成員就非常害怕「虎I」重型坦克,盟軍的指揮官們不得不研究特種戰術去對付它。

其後出現的「虎王」重型坦克則使用了比「虎I」重型坦克更強大的火炮,即KwK 43 l/71型88毫米坦克炮。該炮發展自Pak 43反坦克炮,身管長6 300毫米。這種火炮是二戰期間德軍大量裝備的坦克上威力最強大的坦克炮,最大有效射程達2 286米。

2. 關於二戰德國88mm火炮

納粹德國北非軍團由於坦克少且缺少反坦克武器,所以在戰場上被逼把88mm高射炮當反坦克武器使用。最先使用是在薩拉姆戰役中。
大炮要移動速度做什麼啊?你見過有哪些大炮是一打就跑的?

3. 二戰德軍卡爾炮

德國為了對付法國建造的「馬奇諾防線」,德國萊茵金屬公司從1935年起就投入到了新型臼炮的研製中,次年3月又提交了一份可行性建議書。預想方案中最誇張的部分就是這種800毫米火炮發射的炮彈居然重達4噸。這么中的炮彈當然被軍方否定,後者要求重型臼炮最大射程達3千米,火炮進入陣地的時間要小於6小時,而且要裝在自行履帶的底盤上。
盡管這些要求意味著萊茵金屬公司要徹底改動前方案,但對復雜機械有天然興趣的德國設計師卻因此而熱情高漲。1937年8月「4號方案」出台,火炮口徑降到600毫米,炮彈重2噸,裝葯350千克,初速243米/秒,最大射程4千米,高低射界-10°~75°,標准射角55°~75°,採用履帶式字型底盤。
底盤是個有爭議的部分。設計師曾堅持把火炮拆卸成幾部分運輸會更方便,但組裝時間卻不止6小時,所以最終該炮採用了履帶式自行底盤。
很快,軍方就以「040號設備」的制式號批准生產。這是意味重要人物出現了,他就是負責參與生產指導的炮兵將軍卡爾·貝克。他對這種重炮寄予厚望。他認為一旦集中使用數門重炮肯定是堅無不催。不過他擔心生產進度趕不及戰爭爆發,於是建議打破先預產再量產的常規,先生產6門火炮。在她一再堅持下,這個完全打破標准程序的建議得以通過。6門火炮按時完工。這也是將這種重炮命名為「卡爾」的原因。
6門「卡爾」重炮從1940年晚秋至1941年8月全部完工。除了「卡爾」的統稱外,每門炮都還具有極具北歐神話色彩的個性化名字。
一九四○年五月,樣車開始進行各類試驗,不久萊茵金屬公司有展示了「卡爾」必不可少的四號坦克底盤彈葯搬運車。這種搬運車安裝了機械吊臂和特殊的炮彈運輸夾,可以在戰場上直接為臼炮補充彈葯。

「卡爾」起初裝備的是8.44倍口徑600毫米臼炮,但是設計時留出了餘地因此也可換裝11.5倍口徑540毫米臼炮以增大射程。
一開始「卡爾」使用的是彈長2.511米的重型混凝土穿甲彈,重2.17噸,內裝280千克高爆炸葯。這種炮彈有1號和4號兩種發射葯可選擇,1號發射葯可打2840米遠,4號發射葯能打4320米。
新式的輕型混凝土穿甲彈於1942年服役,彈長1.991米,彈重1.7噸,內裝200千克高爆炸葯。雖然裝彈葯量減少了,但新型的5號和9號發射葯使其射程可達6640米、彈頭在飛行末段垂直下落,最大可擊穿2.5厚的混凝土層,然後在延遲引信作用下爆炸。

每門「卡爾」臼炮配19人的炮班,其中指揮官1人,炮手18人,另外底盤還需要正副駕駛員各1人。在戰爭末期,每兩門「卡爾」炮編成一個連,但是在完全沒有制空權的戰況下基本沒有作用。
炮戰中最忙碌的還是炮手。尤其是每次發射後都要將炮管恢復水平位置才能再次裝填。不知是設計時的一個疏漏,還是有意之為,火炮俯仰居然要炮手像操作普通的野戰火炮那樣靠手轉動搖柄來實現。
在激烈的野戰條件下轉動105毫米或155毫米的榴彈炮的搖柄都已經十分辛苦了,何況是超級大炮。在這種強負荷的作業強度下,炮手即便竭盡全力,炮身每次俯仰動作也要耗時4~6分鍾。臼炮的操典規范上寫明的標准火炮射速為6發/小時,即使每十分鍾發射1發炮彈,這也應該考慮了手動搖柄這一因素。

相比而言裝填還算輕松。「卡爾」是後裝填,送彈等環節都有液壓機械助力,,通常先用4號彈葯輸送車將2噸多重的彈頭吊到炮尾再用專門的推桿推彈入膛,最後塞入發射葯。
「卡爾」它自身只能攜帶兩發炮彈:炮膛一發、後部吊車一發、彈葯搬運車最多可載4發炮彈。

塞瓦斯托波爾攻堅戰蘇方稱為塞瓦斯托波爾保衛戰。這是一次長達250天的攻防戰役。當德軍對塞城久攻不下時,又先後祭起了「卡爾」大炮和「多拉」大炮這兩面大旗。1942年3月,第833重炮營又奉命支援塞城攻堅,4月18日,幾輛「卡爾」到達指定射擊位置
的151高地附近。德軍第22工兵連用了22天為它構築射擊陣地。其間,德軍運去了72發重彈和50發「輕彈」。6月2日起,這種「超級巨炮」開始轟擊。在半個月的時間內,這122發彈全部打完。後來又運去79發彈,射佔75發。在「卡爾」巨炮和「多拉」大炮的轟擊下,—些構築極為堅固的蘇軍炮台和地下彈葯庫被摧毀。完成任務後,第833重炮營安全撤離。
鎮壓華沙起義1944年8月1日,波蘭人民起義軍對德國佔領軍發動了規模浩大的武裝起義。只幾天時間,起義軍便佔領了許多重要市區,德國鬼子有些吃不消,隨即調集重兵鎮壓華沙起義軍,先後凋去裝備「卡爾」巨炮的第628、428重炮兵連。德國佔領軍在給總部
的報告中稱,攻擊「非常成功」。華沙軍民在堅持63天的戰斗中,起義軍犧牲1.87/人,華沙市民犧牲187/人。「卡爾」巨炮扮演了屠殺華沙軍民的極不光彩的角色。
「卡爾」巨炮參加的最後的戰斗是,1945年4月11日第428重炮兵連在柏林以南50千米處迎擊蘇軍潮水般地進攻。在強大的蘇聯紅軍的進攻面前,幾門「卡爾」巨炮顯得十分渺小,根本無法阻擋蘇聯紅軍的鋼鐵洪流。「卡爾」巨炮也紛紛成了蘇聯紅軍和盟軍的戰利品

從一九四○年十一月至一九四一年八月,萊因金屬公司一共建造了六門「卡爾」臼炮,並分別起名為:一號炮「亞當」、二號炮「夏娃」、三號炮「多爾」、四號炮「奧丁」、五號炮「洛奇」、六號炮「迪沃」。
全長 : 11.15m
寬 : 3.16m
高 : 4.78m
重量 : 124噸
發動機 : Dimler-Benz MB507 Desel (580PS)
最高速度: 10Km/h
最大射程 : 40Km
口徑 : 600mm
炮管長 : 5m
炮重 : 28.4噸
射擊縱向角度 : -0 to +70 度
射擊橫向角度 : 左 4 度, 右 4 度
* 重磅炮彈
炮彈重量 : 2.2t
炮彈初速 : 220m/sec
射程 : 3,260 - 4,320m
* 輕炮彈
炮彈重量 : 1,575Kg
射程: 6,650m

閱讀全文

與二戰期間德國在炮管加了什麼金屬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58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35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17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58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91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70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2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64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27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30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52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56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65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74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06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74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97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23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55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2